元宵節手抄報(精選29篇)

元宵節手抄報 篇1

今年正月十五,羣裏的同學把家鄉元宵節熱鬧非凡、歡天喜地的照片發在了羣相冊裏,那紅紅火火、喜氣洋洋的歡樂場面深深地吸引了我。

元宵節手抄報(精選29篇)

那湛藍的天空和耀眼的陽光在初春的節日裏,帶給人們一份喜悦的心情。身着節日盛裝的人們耍龍、舞獅、扭秧歌,好不熱鬧。

北屯高級中學是小妹所在的工作單位。那整齊的學生方隊和一面面鮮豔的紅旗,在歡慶的隊伍中格外引人注目。那一套套潔白的服裝和迷彩服都是經小妹的手發放到學生中。對這支隊伍感到格外親切,因為這裏傾注了小妹的辛勤付出和和努力。大量的服裝道具要發放、回收,工作的煩瑣、辛勞只有小妹知道,她總是默默無聞的做好後勤保障工作。

家鄉的元宵節令我向往。巨龍騰飛,雄師狂舞,人心所向。故鄉的明天將更加美好,更加繁榮富強。

元宵節手抄報 篇2

1、思越人/鷓鴣天

賀鑄

紫府東風放夜時。步蓮穠李伴人歸。

五更鐘動笙歌散,十里月明燈火稀。

香苒苒,夢依依。天涯寒盡減春衣。

鳳凰城闕知何處,寥落星河一雁飛。

2、生查子元夕 

宋:歐陽修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

月到柳梢頭,人約黃昏後。

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

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

3、青玉案元夕

宋:辛棄疾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蕭聲動,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火闌珊處。

4、十五夜觀燈

唐:盧照鄰

錦裏開芳宴,蘭紅豔早年。

縟彩遙分地,繁光遠綴天。

接漢疑星落,依樓似月懸。

別有千金笑,來映九枝前。

5、元夕於通衢建燈夜升南樓

隋: 隋煬帝

法 輪天上轉,梵聲天上來;

燈樹千光照,花焰七枝開。

月影疑流水,春風含夜梅;

燔動黃金地,鍾發琉璃台。

6、元宵

明:唐寅

有燈無月不娛人,有月無燈不算春。

春到人間人似玉,燈燒月下月如銀。

滿街珠翠遊村女,沸地笙歌賽社神。

不展芳尊開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元宵節手抄報 篇3

花燈,又名"彩燈",是我國傳統農業時代的文化產物,兼具生活功能與藝術特色。花燈起源自漢武帝,農曆正月十五日於皇宮設壇祭祀當時天神中最尊貴的太一神,由於徹夜舉行,必須終夜點燈照明,此為元宵節點燈的開端;在佛教自印度傳入中土後,由於道教神仙術與佛教燃燈禮佛的虔誠互相結合,每到正月十五夜,城鄉燈火通明,士族庶民,一律掛燈,形成一箇中西合璧的獨特習俗。

元宵節燃燈的習俗起源於道教的"三元説";正月十五日為上元節,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十月十五日為下元節。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別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樂,故上元節要燃燈。元宵節燃燈放火,自漢朝時已有此風俗,唐時,對元宵節倍加重視,在元宵節燃燈更成為一種習俗。唐朝大詩人盧照鄰曾在《十五夜觀燈》中這樣描述元宵節燃燈的盛況“接漢疑星落,依樓似月懸”。

中國花燈是多種技法、多種工藝、多種裝飾技巧、多種材料製作的綜合藝術,其種類繁多,有龍燈、宮燈、紗燈、走馬燈、花藍燈、龍鳳燈、稜角燈、樹地燈、禮花燈、蘑菇燈等,形狀有圓形、正方形、圓柱形、多角形等。花燈通常分為吊燈、座燈、壁燈、提燈幾大類。

中國人元宵節迎花燈的習俗至今已有二千多年的歷史,全國各地種類繁多,燈式不一,各有流行。

元宵節手抄報 篇4

元宵節起源於漢朝,據説是漢文帝時為紀念"平呂"而設。漢惠帝劉盈死後,呂后篡權,呂氏宗族把持朝政。周勃、陳平等人在呂后死後,平除呂后勢力,擁立劉恆為漢文帝。因為平息諸呂的日子是正月十五日,此後每年正月十五日之夜,漢文帝都微服出宮,與民同樂以示紀念。並把正月十五日定為元宵節。漢武帝時,"太一神"的祭祀活動在正月十五。司馬遷在"太初曆"中就把元宵節列為重大節日。

我國民間有元宵節吃元宵的習俗。民間相傳,元宵起源於春秋時期的楚昭王。某個正月十五日,楚昭王經過長江,見江面有漂浮物,為一種外白內紅的甜美食物。楚昭王請教孔子,孔子説"此浮萍果也,得之主復興之兆"。元宵和春節的年糕,端午節的粽子一樣,都是節日食品。吃元宵象徵家庭象月圓一樣團圓,寄託了人們對未來生活的美好願望。元宵在南方稱"湯圓"、"圓子"、"浮圓子"、"水圓",由糯米制成,或實心,或帶餡。餡有豆沙、白糖、山楂等等,煮、煎、蒸、炸皆可。

元宵節燃燈的習俗起源於道教的"三元説";正月十五日為上元節,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十月十五日為下元節。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別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樂,故上元節要燃燈。元宵節燃燈放火,自漢朝時已有此風俗,唐時,對元宵節倍加重視;在元宵節燃燈更成為一種習俗。唐朝大詩人盧照鄰曾在《十五夜觀燈》中這樣描述元宵節燃燈的盛況"接漢疑星落,依樓似月懸。"元宵節燃燈的習俗,經過歷朝歷代的傳承,節日的燈式越來越多,燈的名目內容也越來越多,有鏡燈、鳳燈、琉璃燈等等。元宵節除燃燈之外,還放煙花助興。

"猜燈謎"又叫"打燈謎"是元宵節後增的一項活動,出現在宋朝。南宋時,首都臨安每逢元宵節時制迷,猜謎的人眾多。開始時是好事者把謎語寫在紙條上,貼在五光十色的彩燈上供人猜。因為謎語能啟迪智慧又饒有興趣,所以流傳過程中深受社會各階層的歡迎。

元宵節除了慶祝活動外,還有信仰性的活動。那就是"走百病"又稱"烤百病散百病"參與者多為婦女,他們結伴而行或走牆邊,或過橋過走郊外,目的是驅病除災。

隨着時間的推移,元宵節的活動越來越多,不少地方節慶時增加了耍龍燈、耍獅子、踩高蹺、劃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活動。

元宵節手抄報 篇5

南北朝時期,寧都縣東山壩鄉的大布村曾是虔州縣(即寧都縣的前身)的縣城。雖然時過境遷,但從大布村直到今天還四處林立的祠堂就可以想見當年這兒的富庶昌盛。千年的歲月在流逝,而虔州的遺風仍歷歷在目。虔州民俗更以它的約定俗成和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傳承着。大布村民俗中一項叫“過燈”的古老儀式就一代又一代地流傳下來了。

火在原始社會就被人類奉茗神明般地崇拜着。在人類漫長的歷史進程中,神聖的火演繹成了燈和燈綵,滲透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

寧都的燈綵絢麗多姿、品種繁多,“兔子燈”只是寧都燈綵其中的一種。點燃“兔子燈”的“過燈”是大布村一年一度每家每户都要參加的大型活動,“過燈”是用彩紙紮成的母子兔子形狀的燈點燃後,在村莊、祠堂、各家各户巡遊。據當地人介紹“過燈”的民俗是明萬曆年間被村裏一位姓羅的商人,在揚州貿易時,迷上了“兔子燈”、“扛燈”(另一種大型花燈,燈中可裝置各種栩栩如生的人物,通過火力衝動人物可手舞足蹈燈綵藝術)的工藝,就裝啞巴拜了製作這二種燈綵的師傅,辛勤伺候了師傅三年之久才學會這門技藝帶回大布。兔子燈的製作更簡單,所以村裏人家家户户都會扎,而精彩細膩的“扛燈”卻成了村裏一種傳男不傳女的祖傳藝術。大布“過燈”的民俗興於唐朝,人們把兔子視為吉祥之物,兔子燈所到之處就意味着把吉祥和好運送到了那兒。人們沿用這一吉祥物來迎神接福,其中寄寓的是人們所祈求神靈保佑,期盼來年五穀豐登,人畜興旺的美好願望。

“過燈”是大布村人集體的活動。每年正月初十至十五的晚上,是大布村人“過燈”的日子,也是大布村最熱鬧紅火的日子。有5千多人口的大布村,每一家每一户都要扎一盞一母二仔抱成團的兔子燈。兔子燈是由三個並列的兔子頭組成,中間的兔子更大,是兔婆,旁邊二盞是小兔子。兔子燈是用竹篾做骨架,用紅、綠、白三色的紙糊貼。兔身裏安放一碗用茶油浸泡的白米,米中間放燈芯草,巡遊時就點燃燈芯。“過燈”活動開始時,一家要出一個人擎着兔子燈地加入*的大隊伍。遊燈的隊伍是以二盞扇面燈,緊接着一條二十多米長的龍燈,最後是數以百人(早年村裏沒有人外工時,是數以千計的人)提着的兔子燈氣勢恢弘地巡遊。

在響徹雲天的鑼鼓嗩吶聲中,由近千人組成的遊燈隊伍浩浩蕩蕩地走家過户,穿街過巷、巡遊在田埂上、池塘邊,最後聚集在祠堂裏。之後,村裏人還會按家族按房分地分別去事先議定好的人家裏熱鬧一番,這些人家都是年前有喜事的,或是家裏考出了大學生或是取了媳婦,或是家裏添了新丁,主人家則要備好茶點酒席來迎接招待這些賀喜的鄉親,因為,“兔子燈”隊伍的到來,是象徵着鄉親們給家裏送來了吉祥如意的好運氣。連續幾天,大布村人都洋溢在歡樂喜慶之中,數以千計的“兔子燈”象繁星點燈,把這一方漆黑的天地點燃成了或長或圓或點或線或彎曲或成片的光明燦爛與輝煌火紅。

元宵節手抄報 篇6

漢高祖劉邦死了之後,呂后亂政。朝中大臣周勃和陳平等人協力掃除了“諸呂”,擁立劉恆為帝。掃除“諸呂之亂”的日期正好是正月十五,所以每年正月十五的晚上,文帝都要出宮遊玩,以示慶祝。從此以後代代相傳,逐漸形成了一個固定的節日。由於正月也叫元月,夜也叫宵,故稱之為元宵節。那麼元宵節有什麼習俗。

1、吃元宵

元宵又叫做湯圓,中國大部分地方都會在元宵節的時候吃湯圓。因為湯圓的寓意是“團圓”,所以每家每户在元宵節的時候都會吃元宵。

2、舞龍

龍燈一般由竹木、彩紙、布等紮成,龍時,領舞者手持龍頭,數十人舉起緊連龍身的木棍,隨於其後,整條龍在樂聲中沿着規定的路線和隊列奔跑。民間有值得慶祝的事情的時候就會舞龍,寓意五穀豐登。

3、猜燈謎

猜燈謎是元宵節玩的一種文字遊戲,人們將謎面貼在花燈上供人猜射,謎底多着眼於文字意義,並有謎格24種,是元宵節特有的民俗文化。

4、踩高蹺

踩高蹺,是民間盛行的一種羣眾性技藝表演,本屬中國古代百戲之一,早在春秋時已經出現。中國最早介紹高蹺的是《列子·説符》篇:宋有蘭子者,以技幹宋元君。

元宵節手抄報 篇7

今天是正月十五,是我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

在元宵節,我們可以吃元宵,元宵的樣子和湯圓差不多。元宵的餡有:紅糖、玫瑰、蜂蜜等等。

元宵有空心元宵和實心元宵。我媽媽把南瓜切開,蒸熟攪勻,跟糯米粉和一和,就成了麪糰。我做的是南瓜空心元宵,因為元宵有粘性,所以媽媽和我一起揉,搓成長條,我説:“真累啊!真想一口吃下去!”

説完,我擦了擦汗,準備着接下來要做的事情,我把麪糰搓成小球,大小必須統一,因為是南瓜做成的元宵,所以是黃色的。我搓,我搓,我搓搓搓……

原來,元宵是多麼難做呀!我以後一定要珍惜糧食。媽媽把元宵放進鍋裏,不到一會兒,元宵就煮好了。我迫不及待地把元宵吃了下去,哇!真好吃!不過就是燙了點,我開心地説:“用自己辛苦換來的糧食真好吃!

元宵節手抄報 篇8

相傳漢章帝時,西域大月氏國向漢朝進貢了一頭金毛雄獅子,使者揚言

朝野,若有人能馴服此獅,便繼續向漢朝進貢,否則斷絕邦交。在大月氏使者走後,漢章帝先後選了三人馴獅,均未成功。後來金毛雄獅狂性發作,被宮人亂棒打死,宮人為逃避章帝降罪,於是將獅皮拔下,由宮人兄弟倆裝扮成金毛獅子,一人逗引起舞,此舉不但騙過了大月氏使臣,連章帝也信以為真,此事後來傳出漢宮,老百姓認為獅舞子是為國爭光、吉祥的象徵。於是仿造獅子,表演獅子舞。獅舞從此流行。

是我國優秀的民間藝術,每逢元宵佳節或集會慶典,民間都以獅舞前來助興。這一習俗起源於東漢時期,南北朝時開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獅子是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後,和孔雀等一同帶回的貢品。而獅舞的技藝卻是引自西涼的"假面戲",也有人認為獅舞是五世紀時產生於劉宋的軍隊,後來傳人民間的。兩種説法都各有依據,今天已很難判斷其是非。

不過,唐代時獅舞已成為盛行於宮廷、軍旅、民間的一項活動。唐段安節《樂府雜尋》中説:"戲有五方獅子,高丈餘,各衣五色,每一獅子,有十二人,戴紅抹額,衣畫衣,執紅拂子,謂之獅子郎,舞太平樂曲。"詩人白居易《西涼伎》詩中對此有生動的描繪:"西涼伎,西涼伎,假面胡人假獅子。刻木為頭絲作尾,金鍍眼睛銀帖齒。奮迅毛衣襬雙耳,如從流沙來萬里。"詩中描述的是當時舞獅的情景。在一千多年的發展過程中,獅舞形成了南北兩種表演風格。

北派獅舞以表演"武獅"為主,即魏武帝欽定的北魏“瑞獅”。小獅一人舞,大獅由雙人舞,一人站立舞獅頭,一人彎腰舞獅身和獅尾。舞獅人全身披包獅被,下穿和獅身相同毛色的綠獅褲和金爪蹄靴,人們無法辨認舞獅人的形體,它的外形和真獅極為相似。引獅人以古代武士裝扮,手握旋轉繡球,配以京鑼、鼓鈸、逗引瑞獅。獅子在"獅子郎"的引導下,表演騰翻、撲跌、跳躍、登高、朝拜等技巧,並有走梅花樁、竄桌子、踩滾球等高難度動作。南派獅舞以表演“文獅”為主,表演時講究表情,有搔癢、抖毛、舔毛等動作,惟妙惟肖,逗人喜愛,也有難度較大的吐球等技巧。南獅以廣東為中心,並風行於港澳,東南亞僑鄉。南獅雖也是雙人舞,但舞獅人下穿燈籠褲,上面僅僅披着一塊彩色的獅被而舞。和北獅不同的是"獅子郎"頭戴大頭佛面具,身穿長袍,腰束綵帶,手握葵扇而逗引獅子,以此舞出各種優美的招式,動作滑稽風趣。南獅流派眾多,有清遠、英德的"雞公獅",廣州、佛山的"大頭獅",高鶴、中山的"鴨嘴獅",東莞的"麒麟獅"等等。

南獅除外形不同外,尚有性格不同。白鬚獅舞法幅度不寬、花色品種不多,但沉着剛健,威嚴有力,民間稱為"劉備獅"。黑鬚紅面獅,人稱"關公獅",舞姿勇猛而雄偉,氣概非凡。灰白鬍須獅,動作粗獷好戰,俗稱"張飛獅"。獅子為百獸之尊,形象雄偉俊武,給人以威嚴、勇猛之感。古人將它當作勇敢和力量的象徵,認為它能驅邪鎮妖、保佑人畜平安。所以人們逐漸形成了在元宵節時及其他重大活動裏舞獅子的習俗,以祈望生活吉樣如意,事事平安。

元宵節手抄報 篇9

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之一。元宵節主要有賞花燈、吃湯圓、猜燈謎、放煙花等一系列傳統民俗活動。此外,不少地方元宵節還增加了游龍燈、舞獅子、踩高蹺、劃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傳統民俗表演。

元宵節,北方人吃元宵,南方人吃湯圓,都是為了求一個全家團團圓圓的美好寓意。元宵和湯圓,都是以餡為基礎製作的,其主要原料都是糯米。大致過程是先是拌餡料,和勻後攤成大圓薄片,晾涼後再切成比乒乓球小的立方塊。湯圓的內餡甜、鹹、葷、素皆有,而元宵則多為甜餡,一般是果料和乾果為主。

中國傳統節日習俗適應了中國社會廣大民眾在物質、精神和審美等方面的綜合需要。在物質生活層面,中國的傳統節日具有許多不同節日獨特的食品。元宵佳節,全家人在一起吃湯圓,"湯圓"與"團圓"字音相近,象徵着團團圓圓,和睦相處。

元宵節手抄報 篇10

農曆正月十五是元宵節。稱得上元節、元夜、燈節。吃湯圓是節日的一項重要的習俗。湯圓又名元宵。吃元宵則美其名曰:元 寶。有發財之意,我也喜歡吃元宵也愛這個節日。因為湯圓香甜可口,而元宵節也是在老家和爺爺奶奶一起過。起來之後,我洗洗臉,刷刷牙,便開始十五一天的飯:湯圓。我拿個筷子,左夾右夾,就是夾不住,剛夾住就有滑下去了。看姐姐那邊,右夾一個,左夾一雙。我看得氣不打一處來。我便拿來勺子,兩個兩個的吃。最後我先吃完。

吃完飯,便開車回老家,到了家,奶奶正在吃湯圓,爺爺一邊吃一邊看電視,奶奶看見我們來了,天天笑呵呵。到家報完道之後,又找波波玩去了,我在他家有玩又打又鬧。

元宵節手抄報 篇11

月亮最圓滿明亮的時刻是在“望”時。什麼是“望”?每逢農曆七年級,月亮運行到地球和太陽之間,月亮被照亮的半球揹着地球,我們看不到月亮,叫做“新月”,也叫“朔”;到了農曆十五、十六,月亮上亮的一面全部向着地球,於是我們看到了圓圓的月亮,稱為“滿月”,也叫“望”。

在不借助科學儀器的時代,古人發現,“望”以前月亮的“腳步”有時會比較慢,從“朔”到“望”可能要走16——17天,所以會出現“十五的月亮十六圓,甚至是十七圓”。在追求過年團團圓圓的大背景下,正月十五的月亮不圓,自然不算圓滿,於是,就有了正月十五先賀歲,正月十六再吃元宵的習俗。

過年要吃餃子,一是因為餃子形如元 寶,人們在春節吃餃子取“招財進寶”之意;二是餃子有餡,便於人們把各種吉祥的東西包到餡裏,以寄託人們對新的一年的祈望。比如年三十晚上子時吃餃子,取“更歲交子”之意,“子”為“子時”,“交”與“餃”諧音,有“喜慶團圓”和“吉祥如意”的意思。正月十五吃餃子,當然取的也是賀歲之意。吃餃子是賀歲,吃元宵是團團圓圓、美美滿滿,新的一年必定也是甜甜蜜蜜、和和順順的。

渭北農村自古就不產稻米,麥面才是人們的主食。所以,到了元宵節這天,這裏的人們,跟正月七年級一樣,吃的還是餃子。渭北人把餃子叫“煮角子”,因為這裏的人習慣把餃子包成三角形。所以就叫“煮角子”了。

中國的北方過年都吃餃子,山東也一樣,只是吃法不同。膠東過年吃四頓餃子,小年吃第一頓,三十晚上第二頓,第三頓是正月八年級,第四頓是正月十五。

元宵節手抄報 篇12

唐朝,在國力空前強大的唐朝,元宵賞燈十分興盛,無論是京城或是鄉鎮,處處張掛彩燈,人們還製作巨大的 燈輪、 燈樹、燈柱等,滿城的火樹銀花,十分繁華熱鬧。

宋朝,宋代元宵除了“婦女出遊街巷,自夜達旦,男女混淆”的狂歡外,還有官員派發利是、君王與百姓同賞元宵;甚至有恐怖色彩,刑獄機構會利用燈飾、圖像演繹獄户故事或陳列獄具等。元宵節在宋代發展成最熱鬧的世俗狂歡節,燈節更加豐富多彩,元宵賞燈持續五天,燈的樣式繁複多樣,逛燈市更是一件十分賞心悦目的事情。詩人辛棄疾寫道:“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説的就是宋朝燈節花燈無數,煙花如星雨。那時還興起了猜燈謎,即將各種燈謎寫在紙條上,貼在花燈上,猜中的人還能得到小小的獎勵。這種娛樂益智的活動受到人們喜愛,廣為流傳。

到了元代大部分假期都被取消,元朝統治者認為生命在於運動,工作就是休息,全年假期只有16天。

明朝的燈節持續的時間更長,自正月初八到十七整整十天,以顯示歌舞昇平。

清朝,滿族入主中原,宮廷不再辦燈會,民間的燈會卻仍然壯觀。元宵節清朝則只有三天,但是燈火璀璨,燈也更加精緻奇幻,依然十分吸引人。

元宵節手抄報 篇13

元宵節的晚上,我早早吃過晚飯,迫不及待地拉着爸爸媽媽去觀音閣公園遊玩。

我們來到觀音閣公園,這裏市民很多,好不熱鬧,簡直就是人的海洋,每個人的臉上都洋溢着過節的喜氣和快樂,我踩着快樂的步伐也隨着人羣走進了廣場。

你看,煙火在天空中滿天飛舞,真是讓人的眼花繚亂。有紅的、黃的、藍的、紫的,顏色各異,圖案千變萬化。有的像當晚的月亮一樣圓,有的像火箭一樣直入雲宵,有的像陀螺一樣旋轉得飛快,有的像流星雨,還有的像仙女散花一樣美麗。煙花有的以顏色為勝,有的以聲音為主,有的則有聲有色。看着看着,我彷彿進入了一個神祕而又喧鬧的境界,真是“火樹銀花不夜天”啊!

元宵節手抄報 篇14

1、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為食品,在我國也由來已久。宋代,民間即流行一種元宵節吃的新奇食品。這種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後稱“元宵”,生意人還美其名曰“元 寶”。元宵即"湯圓"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黃桂、核桃仁、果仁、棗泥等為餡,用糯米粉包成圓形,可葷可素,風味各異。可湯煮、油炸、蒸食,有團圓美滿之意。陝西的湯圓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滾"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熱熱火火,團團圓圓。

2、鬧花燈

農曆正月十五是“元宵節”,此節日民間有掛燈、打燈、觀燈燈習俗,故也稱燈節。

鬧花燈是元宵節漢族節日習俗,始於西漢,興盛於隋唐。隋唐以後,歷代燈火之風盛行,並沿襲傳於後世。而正月十五,又是一年一度的鬧花燈放煙火的高 潮。所以也把元宵節稱為“燈節”在山西的縣城一級城廓甚至鄉,鎮中,這些居民集中地,繁華熱鬧區,在正月十五到來之前,滿街掛滿燈籠,到處花團錦簇,燈光搖曳,到正月十五晚上達到高 潮。

元宵節手抄報 篇15

時間過得好快,轉眼間元宵節已經來了。正月十五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聽公公説:“正月十五是點燈節。正月十五,太陽一下山,我們全家吃完元宵,就立刻走向人民公園—花燈集中點。

夜幕降臨,人民公園裏人山人海,男女老少個個滿臉笑容。我們看到的是花燈海洋,我們隨波逐流,觀賞着各種各樣的花燈:有飛龍噴火、獅子玩球、鯉魚吐珠、龍鳳呈祥……真是千姿百態。

“轟!轟!轟!”啊!人民廣場開始放煙花了,人們朝人民廣場的方向望去,看到天邊五顏六色的煙花,真像仙女散花,美麗極了,人們無不歡呼雀躍,感到無比幸福、快樂。

在元宵節的這一天,相信大家都是過得非常愉快的!

元宵節手抄報 篇16

元宵節是我國的四大節日之一,元宵節一過,春節也就算過完了,所以這一天是非常隆重和熱鬧的。以前,人們主要是看花燈與舞龍,現在燃放煙花,人們觀看煙花也就成為慶祝節日的方式之一了。

晚上七點多一點,我就着急地叫爸爸媽媽帶我上工人體育館去,聽説那八點整要放煙花的。走在街上,看到路上有很多與我一樣想看煙花的人,大家老老小小一家人,顯得十分的高興。人真是多呀,擠得水泄不通。

八點鐘到了,只聽見幾聲沉悶的聲音,一個個煙花帶着紅紅的火星竄上了天空,幾聲脆響,夜空綻放出幾朵美麗的花朵。它們的形狀和顏色各不相同,有五顏六色的滿天星,金黃色的蒲公英,紫色的牽牛花,火紅的玫瑰花,粉紅的月季、銀色的百合等等。

隨着一聲聲的炮響,人們在驚呼,在讚歎,夜色中,人們微微揚起的臉上也變幻着多姿的色彩,也露出了幸福的笑容。

元宵節手抄報 篇17

“花燈起,鬧元宵,良辰美景,元宵佳節如期到。”在元宵節的前一天晚上,大家都會買元宵,有的是買速凍的,也有的是買手工製作的。等到元宵節的早上吃。到了元宵節的那一天,大人們早晨起來煮元宵,小孩子們一大早就被那軟糯香甜的湯圓饞醒了。然後,大人和小孩子就坐在桌前一起吃着可口的元宵。一般小孩都是吃六個,更小的孩子就是吃兩個。大人則是吃八個。寓意“發”和“好事成雙”。這一天,在我們家,元宵變成了一日三餐的主食。

元宵節除了美味的元宵,當然少不了漂亮的花燈。

邢台天一城、北國商城都有花燈,但都是小燈,邢台體育館前的燈,那裏有大的比人還高的燈數十盞,小的燈則有幾十盞。那裏可謂是人山人海。小孩子和大人一起去看燈,一起看了不一會,小孩兒就沒了影。原來,小孩子們都去買各種的小吃,比如:炸雞柳、臭豆腐、烤冷麪……還有的小孩買小玩具:玩具、遙控汽車。大人便是猜燈謎、賞花燈。

等到小孩子回來,大人和小孩子一起點燃並放飛孔明燈,然後一起誠懇的許願。寓意:讓天上的神仙保佑平安,並且夢想成真。所以孔明燈又稱“祈福燈”或“平安燈”。

數百個孔明燈一在天上飛的場面是無比的壯觀,如同天空中最閃亮的星星,最後成為茫茫星海。

在這個熱鬧的廣場上,時不時傳出陣陣快樂的笑聲,天上、地上,一切都是那麼地熱鬧啊!

元宵節手抄報 篇18

據記載,元宵節吃湯圓最早見於宋代。湯圓當時叫“圓子”、“浮圓子”、“乳糖元子”和“糖元”,生意人還美其名曰“元 寶”。宋人周必大的《平園續稿》中就寫到“元宵煮浮元子,前輩似未曾賦此”。湯圓一般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黃桂、核桃仁、果仁、棗泥等為餡,用糯米粉包成圓形,可葷可素,風味各異。可湯煮、油炸、蒸食。元宵節吃元宵不僅寓意團圓美滿,而且在陝西省,湯圓是在糯米粉中"滾"成的,或煮司或油炸,寓意熱熱火火,團團圓圓。

1、灶神下凡考察民情

上古時期,玉皇大帝為了瞭解人間民情,特派灶神下凡考察,每月逢三上天彙報。有一年,農曆冬月二十三日,灶神向玉帝彙報:人間百姓每日辛勤勞動,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吃的都是粗茶淡飯。長此下去,百姓們肯定會過度勞作、累壞身體,從而影響。

2、太白金星獻策

玉皇大帝聞奏,馬上聚集羣臣共商良策。最後太白金星獻策:我們可以百姓們吃些慢性中毒的藥,等他們慢慢地發起病來,自然就會休息。玉皇大帝覺得這是一個好計策,就讓廚神讓在農曆臘月初八早上,偷偷往百姓飯鍋裏丟下了瘋人藥。

3、正月十五吃湯圓

到了正月十三日,灶神上天又向玉皇大帝彙報了這個情況,玉皇大帝又下令讓廚神治好百姓的瘋病。最後廚神在正月十五日的晚上,把夜餐變成了湯圓,裏面放些芝麻、核桃、白糖等清醒劑。第二天早上百姓們的瘋病全好了,家家照舊男耕女織,恢復了往常的勞動。

元宵節手抄報 篇19

1、正憐火樹千春妍,忽見清輝映月闌。出海鮫珠猶帶水,滿堂羅袖欲生寒。唐順之《元夕影永冰燈》

2、元宵佳節月兒圓,全家團聚過大年。半醉半醒逛街市,偕妻攜子游樂園。千樹霓虹流光轉,萬家燈火照無眠。爆竹聲聲除舊祟,銀花朵朵接財源。魚龍狂舞闌珊處,兒童蹦跳笑聲甜。秦渝《元宵夜》

3、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蘇味道《正月十五夜》

4、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蘇味道《正月十五夜》

5、元宵爭看採蓮船,寶馬香車拾墜鈿。姜白石《詩曰》

6、淺畫鏡中眉,深拜樓西月。人散市聲收,漸入愁時節。劉克莊《生查子元夕戲陳敬叟》

7、見説馬家滴粉好,試燈風裏賣元宵。符曾《上元竹枝詞》

8、不是暗塵明月,那時元夜。蔣捷《女冠子元夕》

9、歲歲鬧元宵,轟天鑼鼓敲。煙花分外美,民俗實堪驕。琴瑟伴歌舞,佳人擺細腰。萬疆安泰日,户户醉酕醄。東方駿《慶元宵》

10、燈轉華夏千年過,些小佳節繼開來。香車寶馬今何在?喜慶中原億眾安。殘簡春秋《元宵有感》

11、別有千金笑,來映九枝前。盧照鄰《十五夜觀燈》

12、聽元宵,今歲嗟呀,愁也千家,怨也千家。王磐《古蟾宮元宵》

13、九衢雪小,千門月淡,元宵燈近。晁端禮《水龍吟詠月》

14、愛元宵三五風光,月色嬋娟,燈火輝煌。失名《折桂令元宵》

15、千門開鎖萬燈明,正月中旬動地京。三百內人連袖舞,一進天上着詞聲。張祜《正月十五夜燈》

元宵節手抄報 篇20

大家都知道元宵節是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家家户户都要吃元宵,下面我説給大家説説我是怎麼做元宵的。

我先用和好的元宵粉壓一個團,再把從超市買來的餡放進去,就像跟包子一樣,最後把它們給弄圓,一個白白的胖娃娃便包好了。包完元宵,我們就下鍋煮着吃了。吃完元宵我們就下樓去猜燈謎了。

第一個燈謎是五個口打一個字,我想了一下謎底是“唱”字,媽媽又猜了一個燈謎,上面寫着無火難炊,打一個字,媽媽一下子就猜對了,謎底是“欠”字,爸爸也猜了一個燈謎,上面寫着四個晚上打一個字,爸爸一下子就想出來了,謎底是“羅”字。我們一家三口一共領到三份獎品,然後我們又開始放煙花了。

煙花可美了,十幾支煙花在天空中競相開放,奼紫嫣紅。有紅的、黃的、綠的、紫的……把夜空裝點的非常美麗,把大地照射如同白晝。看那淡紫的煙花,多像一朵盛開的蝴蝶蘭花。一束束煙花升上夜空,有的像星星一樣點綴着夜空,有的像菊花在怒放,還有的像天女散花一樣墜落,一朵朵小花從天而降,真美呀!

我們拿出自己的煙花開始放,點着捻後,煙花像離弦的箭一相沖向天空,又慢慢的散落下來。

元宵節的夜晚,我過的非常快樂。

愉快的寒假過去了,然而正月十五觀花燈的情景仍然浮現在我的眼前,使我久久不能忘懷。

元宵節手抄報 篇21

元宵節是我們中國的傳統佳節,家家户户都會掛燈籠,吃完了晚飯,我和媽媽在家裏折燈籠。

我們需要準備一張紅色的正方形卡紙,先將這張正方形的紙對摺再對摺,這樣紙的中間會有一箇中心點,把四個角向中心點折過去,就成了一個小正方形,然後把小正方形翻過來,又會有一箇中心點,把四個角再次向中心點折過去,又是一個小正方形,接着把摺好的小正方形再翻過來,又有一箇中心點,把四個角向中心點折過去,還是一個小正方形,最後把這個小正方形翻過來,就形成了四個小小的正方形,把其中相對的兩個正方形中間的角向兩邊拉開,一個燈籠就摺好了。

這個燈籠是由兩個小正方形和兩個小長方形一起組成的,火紅火紅的,像掛在枝頭剛剛成熟的柿子一樣,真好看!我和媽媽望着紅紅的燈籠,彷彿看到元宵節大街上那熱鬧的情景,人們張燈結綵,把大街打扮得喜氣洋洋,大街里人頭攢動,車水馬龍,大家扶老攜幼在大街上這兒看看,那兒望望,好不熱鬧!

元宵節折燈籠真有趣!

元宵節手抄報 篇22

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習俗的形成有一個較長的過程,根源於民間開燈祈福古俗。開燈祈福通常在正月十四夜便開始"試燈",十五日夜為"正燈”,民間要點燈盞,又稱"送燈盞",以進行祭神祈福活動。東漢佛教文化的傳入,對於形成元宵節習俗也有着重要的推動意義,漢明帝永平年間,漢明帝為了弘揚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宮中和寺院"燃燈表佛"。因此正月十五夜燃燈的習俗隨着佛教文化影響的擴大及後來道教文化的加入逐漸在中國擴展開來。南北朝時,元宵張燈漸成風氣。梁武帝篤信佛教,其宮中正月xx大張燈火。唐朝時,中外文化交流更為密切,佛教大興,仕官百姓普遍在正月十五這一天"燃燈供佛",佛家燈火於是遍佈民間。從唐代起,元宵張燈即成為法定之事。

農曆正月十五是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元夜、燈節。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當隨着社會和時代的變遷,元宵節的風俗習慣早已有了較大的變化,但至今仍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元宵在早期節慶形成過程之時,只稱正月十五、正月半或月望,隋以後稱元夕或元夜。唐初受了道教的影響,又稱上元,唐末才偶稱元宵。但自宋以後也稱燈夕。到了清朝,就另稱燈節。

元宵節手抄報 篇23

元宵節也稱燈節,元宵燃燈的風俗起自漢朝,到了唐代,賞燈活動更加興盛,皇宮裏、街道上處處掛燈,還要建立高大的燈輪、燈樓和燈樹,唐朝大詩人盧照鄰曾在《十五夜觀燈》中這樣描述元宵節燃燈的盛況“接漢疑星落,依樓似月懸。”

漢明帝永平年間(公元58-75),因明帝提倡佛法,適逢蔡愔從印度求得佛法歸來,稱印度摩喝陀國每逢正月十五,僧眾雲集瞻仰佛舍利,是參佛的吉日良辰。漢明帝為了弘揚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宮中和寺院“燃燈表佛”.此後,元宵放燈的習俗就由原來只在宮廷中舉行而流傳到民間。即每到正月十五,無論士族還是庶民都要掛燈,城鄉通宵燈火輝煌。

宋代更重視元宵節,賞燈活動更加熱鬧,賞燈活動要進行5天,燈的樣式也更豐富。明代要連續賞燈10天,這是中國最長的燈節了。清代賞燈活動雖然只有3天,但是賞燈活動規模很大,盛況空前,除燃燈之外,還放煙花助興。

“猜燈謎”又叫“打燈謎”,是元宵節後增的一項活動,出現在宋朝。南宋時,首都臨安每逢元宵節時制迷,猜謎的人眾多。開始時是好事者把謎語寫在紙條上,貼在五光十色的彩燈上供人猜。因為謎語能啟迪智慧又饒有興趣,所以流傳過程中深受社會各階層的歡迎。

隨着時間的推移,元宵節的活動越來越多,不少地方節慶時增加了耍龍燈、耍獅子、踩高蹺、劃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傳統民俗表演。北方地區羣眾偏愛舞獅,南方地區羣眾則擅長舞龍。這個傳承已有兩千多年的傳統節日,不僅盛行於海峽兩岸,就是在海外華人的聚居區也年年歡慶不衰。

元宵節手抄報 篇24

“猜燈謎”又叫“打燈謎",是元宵節後增的一項活動,燈謎最早是由謎語發展而來的,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它是一種富有譏諫、規戒、詼諧、笑謔的文藝遊戲。謎語懸之於燈,供人猜射,開始於南宋。《武林舊事·燈品》記載:"以絹燈剪寫詩詞,時寓譏笑,及畫人物,藏頭隱語,及舊京諢語,戲弄行人。"元宵佳節,帝城不夜,春宵賞燈之會,百姓雜陳,詩謎書於燈,映於燭,列於通衢,任人猜度,所以稱為"燈謎"。如今每逢元宵節,各個地方都打出燈謎,希望能喜氣洋洋的,平平安安的。因為謎語能啟迪智慧又饒有興趣,所以流傳過程中深受社會各階層的歡迎。

唐宋時燈市上開始出現各式雜耍技藝。明清兩代的燈市上除有燈謎與百戲歌舞之外,又增設了戲曲表演的內容。

歷代人們除遊燈市外,又有迎紫姑祭廁神、過橋摸釘走百病等習俗,有擊太平鼓、秧歌、高蹺、舞龍、舞獅等遊戲。

元宵節手抄報 篇25

山水之間,一方獨立(打重慶一地名)。涪陵

集資共建,大橋貫通(打重慶一地名)。銅梁

兵家必爭之地(打香港一地名)。旺角站

超級騙子之言(打香港一地名)。大坑道

保衞珍寶島之戰(打香港一地名)。北角

歐洲敬獻皇帝之物(打香港一地名)。西貢

固若金湯(打河北一地名)。保定

辣椒市場(打河北一地名)。辛集

中國界首(打河北一地名)。玉田

山呼萬歲(打河北一地名)。贊皇

日照清流湧(打山西一地名)。陽泉

共同走江湖(打山西一地名)。洪洞

抵達分水處(打山西一地名)。臨汾

靜靜的頓河(打山西一地名)。文水

為天下唱(打內蒙古一地名)。呼和浩特

衝着你打(打內蒙古一地名)。和林格爾

山花紅爛漫(打內蒙古一地名)。赤峯

落紅有主(打遼寧一地名)。丹東

元宵節手抄報 篇26

1、有時候,圓又圓,有時候,彎又彎,有時晚上出來了,有時晚上看不見。(打一自然現象)

【謎底】月亮

2、來到屋裏,趕也趕不走,時間一到,不趕就會走。(打一自然現象)

【謎底】太陽光

3、千條線,萬條線,掉到水裏看不見。(打一自然現象)

【謎底】雨

4、用手拿不起,用刀劈不開,煮飯和洗衣,都得請我來。(打一自然物)

【謎底】水

5、遠看白光光,近看玻璃樣,越冷越結實,一熱水汪汪。(打一自然物)

【謎底】冰

6、彎彎一座彩色橋,高高掛在半山腰,七色鮮豔真正好,一會兒工夫不見了。(打一自然現象)

【謎底】彩虹

7、我到處亂跑,誰也捉不到,我跑過樹林,樹木都彎腰,我跑過大海,大海的波浪高又高、。(打一自然現象)

【謎底】風

8、沒有身體倒會活,沒有舌頭會説話,誰也沒有見過它,倒都叫它説過話。(打一自然現象)

【謎底】回聲

9、明又明,亮又亮,一團火球掛天上,冬天呆的時間短,夏天呆的時間長。(打一自然現象)

【謎底】太陽

10、説象糖,它不甜,説象鹽,又不鹹,冬天有時一片,夏天誰都不見。(打一自然現象)

【謎底】雪

元宵節手抄報 篇27

元宵節的傍晚,太陽剛剛落下來,響徹雲天的鞭炮聲就從樓外傳了進來。在鞭炮聲的催促下,我吃過又香又甜的湯圓,我和爸爸媽媽便到大沙河去看煙花,賞花燈。來到了大沙河邊,哇,這裏的人好多好多呀,擠得人都走不過去。燈,一盞,兩盞,三盞,四盞……好多呀,我都快數不過來了。有兔子、牛、羊等十二生肖的,有各種各樣的形狀的,有宣傳臨澤縣巨大變化的……再配上大沙河變幻多彩的燈光,如同白晝。我們邊走邊看,遇到我喜歡的,就讓爸爸給我照相,處處都留下了我的身影。

“砰!”煙花升起來了,一朵朵綻放的禮花騰空而起。瞧!升上去的煙花散開了,一朵接一朵,有紅的,綠色,藍的,粉的……縱橫交錯在天空中,形成了奇麗的畫面。煙花千變萬化,有的像流星雨,有的像金環,有的像綵帶,有的像花朵,把大沙河的天空裝扮成了煙花的海洋,百花齊放,好漂亮啊!

歡樂的元宵節,好吃的湯圓,美麗的煙花,多彩的花燈,給我們孩子們留下了快樂的童年。

元宵節手抄報 篇28

“正月十五鬧元宵,紅紅火火過小年”。一年一度的元宵節來臨啦!今年爸爸媽媽帶我到南京夫子廟看花燈,走進夫子廟文德橋,映入眼簾的不僅僅有虎虎生威的虎燈籠,而且還有雪白的兔子燈、吉祥的鴿子燈、金黃色的橘燈……真是各式各樣、豐富多彩。把整南京夫子廟元宵節夜晚照的如同白天一樣。

花燈展示中心更為漂亮,這兒琳琅滿目的花燈使人眼花繚亂,看都看可是來。看那桃燈,粉紅的底色,桃尖上塗點紅色,桃底有翠綠的大葉子,真是既漂亮又簡單。再看那虎燈,製作好框架後,用閃閃發亮的金紙糊住框架,這樣,一隻栩栩如生的老虎就立刻展此刻了眼前。再看那龍燈,追着寶珠上下翻騰,全身的鱗片金光閃閃,龍的尾巴不停地擺動。觀看的人們情不自禁地喊:“龍活啦!龍活啦!”還有……真是一言難盡啊!走出夫子廟,爆竹在空中炸響,彷彿把天空炸開了一個洞,滿天的星星從天空一下撒了下來。快看啊!遠處五彩繽紛的煙花從天而降,一下子照亮了南京城外。

回到家裏已是晚上十點左右,媽媽給我們每人煮了一碗湯圓。我們一家三口吃着白白胖胖的湯圓,真正體會到了團團圓圓的親情。啊,元宵節,真快樂!

元宵節手抄報 篇29

元宵節除了慶祝活動外,還有信仰性的活動。那就是“走百病”又稱“烤百病”、“散百病”參與者多為婦女,他們結伴而行或走牆邊,或過橋過走郊外,目的是驅病除災。

隨着時間的推移,元宵節的活動越來越多,不少地方節慶時增加了耍龍燈、耍獅子、踩高蹺、劃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活動。

祭門、祭户古代有“七祭”,這是其中的兩種。祭祀的方法很簡單,把楊樹支插在門户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裏插上一雙筷子,或者直接將酒肉放在門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