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的傳説作文5篇

中秋節是我國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從古至今流傳着嫦娥奔月,玉兔搗藥等中秋節神話故事,而且還有中秋節賞月吃月餅的習俗。這樣美好的節日,也希望能夠一直保留下去。希望以下的文章對您有所幫助!

中秋節的傳説作文5篇

中秋節一

中秋佳節人團圓,月圓星疏寄思念。

秋萋月涼相思濃,他鄉遊子續真緣。

魂牽夢縈故鄉路,歲月攸攸,卻總抹不去對故鄉一景一物記憶。

情牽夢繞故鄉情,光陰似箭,卻總不能忘舍對故鄉的深情厚誼。

輕品故鄉餅,細嘗故鄉情。輕擁故鄉戀,細撫故鄉人。

如果説故鄉是一片落葉,那我們就是落葉上的一隻蟲儒;如果説故鄉是一片藍天,那我們就是在藍天上翱翔的鳥兒;如果説故鄉是一個温暖的港灣,那我們就將載着愛的港灣駛向港灣。無論何時,無論何地,故鄉都是我們的依靠,都是我們的歸宿,都是我們的歸屬。

遠在千里之外的遊子啊,在皓月當空之時心中滿滿的承載着對故鄉的思念與期盼,又是一年月圓時,思念之情又醖釀在遊子的心裏。這是怎樣的一種感情在心中醖釀,這是怎樣的一種情愫在心中盪漾。

人依舊,物依舊,一切都恍然如夢。

情依舊,愛依舊,一切都定格永恆。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青天又何知曉,這一份濃郁的情誼,誰又能懂得明白遠在他鄉遊子的悵惘,一份惆悵,濃濃的糊在心頭。

憂愁。思念。恍惚。遊子的心境。

孤寂。悵惘。荒蕪。遊子的哀愁。

又是一年月圓時,星光依舊燦爛。躑躅在春江花月夜,漫步在月圓河畔旁,細細地品味着這一份希望,聆聽着月兒銀色的夢想。

月圓人團圓。

當一家人圍在一張飯桌上談笑風生,當一個家庭聚在同一個屋檐下嘮着家長裏短,人情世故,該是怎樣的一種情緒一直在內心深處流淌着,是高興,還是喜悦與興奮?都不算是,最重要的是那一份温情。

當我用指尖敲打出這一段文字的時候,温暖都在指尖指縫中隨着血液流淌着,凝固着。抬頭望蒼穹,一切都凝聚在這圓月之中。

月如水,清如碧,月圓之時,舉杯同飲這一杯温情。

夜如夢,靜如寂,團圓之時,相廝守着這一份期待。

圓月夜空明,星蕪襯月明。輕咽故鄉情,細賞故鄉聲。

中秋節二

毛澤東主席曾説過:“人多力量大。”那你們可知道團結的力量有多大?

在1920xx年5月4日這天,北京大學生三千多人,在天安門前集會講演,隨後舉行遊行示威。他們要求“外爭主權,內除國賊, 取消“二十一條”,反對在對德“合約”上簽字,懲辦賣國賊曹汝霖等人。在當天講演結束,學生們遊行去東郊民巷外國使館區向各國送交陳詞。可遭到軍警的阻攔。他們便去了賣國賊曹汝霖家,找他算帳。這時,曹家大門緊閉,軍警林立,不準進入。憤怒的學生翻過牆頭,打開大門,衝進曹家大院。可是找不到曹汝霖,學生們在憤怒之下,放火燒了曹家大院。

6月初,北京學生上街進行愛國宣傳,北洋政府逮捕學生八百多人。消息傳到了上海,上海工人舉行罷工,商人蔘加罷市,支持學生鬥爭。全國各地工人也參加罷工,工人階級參加鬥爭起了巨大作用。北洋政府被迫釋放被捕的學生,罷免曹汝霖賣國賊的職務,拒絕在對德“和約”上簽字。這是一次徹底地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愛國運動,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

在五四愛國運動的同時,馬克思主義得到進一步傳播,中國瞭解馬克思主義的人也越來越多,出現了一批馬克思主義者。他們到工人中宣傳馬克思主義,促使馬克思主義與工人運動相結合。

這不是靠團結的力量嗎?因為有了這種團結,我們北京的學生才被釋放,我們國家才被保住。可想而知中華民族團結的力量是多麼強大。

中秋節三

過中秋了,吃月餅了,每家每户都有着各色不同的月餅,豆沙的,水果的,火腿的,應有盡有,看着都誘人,更別提吃了,咬一口酥香軟口,這種感覺真爽!讓人回味無窮,開開心心該多好!但今年的中秋,過節的氣氛卻不濃,為什麼會這樣呢?我想了好久都沒有想通。

“吃飯了”,這是媽媽的聲音,滿桌子的美味佳餚,要是平時多誘人呀!我卻無動於衷,今天,怎麼啦?我沒有一點想把它們“消滅”的意思。走在街上,家家户户都很熱鬧,到處散發着飯菜的香味,這味道太誘人啦!讓我飄飄欲仙,忘了自己是誰。

奇怪的是,為什麼聽不到悦耳的笑聲呢?這讓我很鬱悶,唉……我想這麼香的飯菜,再有笑聲伴奏該多好呀!

終於到晚上了,我迫不及待地守候着月亮的出現,一分過去了,十分過去了,一刻鐘過去了……,看看鐘晚上9點多了,月亮怎麼還不出來!我不禁歎氣,哎……真沒意思,過着無味的中秋節,月亮也不知藏到哪兒去了?我好失望。我抬頭看看天空,一片漆黑,沒有任何東西點綴,這中秋顯得更冷清了。

剎時,我眼淚禁不住從眼角流了出來,我哭了,我竟然哭了,淚水流進了我嘴裏,嘗一嘗沒有味道,為什麼會是這樣?也許就是這索然無味的中秋吧。

中秋節四

今天是八月十五日——中秋節,中秋節意味着着什麼呢?讓我想起,杜甫的《月夜》:“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今晚,我能坐在爸爸媽媽身邊,享受着這“閤家歡樂”的幸福生活,我還有什麼不知足的呢?

今早,聽説姑姑和大伯要從鹽津上來和我們一家過中秋節,當時,別提我有多高興了!我和媽媽一起早早的去了超市,買了好多月餅,回來時,弟弟問媽媽:“媽媽,過中秋節為何我們人人都要吃月餅呀?”媽媽回答道:“傻兒子,你説呢?你看,那園園的月餅,是“閤家團圓”的象徵呀!我和弟弟眼巴巴地看着媽媽把月餅放在櫃裏面。

時間過得好慢,終於到了晚上,我們全家人聚在一起吃飯,真熱鬧,好多人!哥哥説:“要是我們每年都這樣,大家在中秋節聚在一起吃飯,那該多好呀!那種感覺就像是在吃年夜。

晚飯過後,我們把桌子,椅子和這園圓的月餅一端在我們的平房上,我看着皎潔的月光,不知不覺的就想起了古老的神話——嫦娥奔月。不知嫦娥現在怎麼樣啦,嫦娥姐姐今晚還孤單嗎?我要是會飛,我就去請她來和我們大家一塊兒賞月,吃月餅,那該多好啊!

爸爸又開始講故事了,“嫦娥奔月”,是説嫦娥經受不住天上生活的誘惑,趁大羿外出狩獵,獨自吞食了不死藥,嫦娥由於背棄了丈夫,怕天庭諸神嘲笑,就投奔月亮女神常羲,想在月宮暫且安身。可是月宮空無一人,出奇的冷清,她在漫漫長夜中咀嚼孤獨、悔恨的滋味,慢慢地變成了月精白蛤蟆,在月宮中終日被罰搗不死藥,過着寂寞清苦的生活。過着孤伶的終日,始終不能和后羿團圓,正巧,這一天剛好八月十五,所以,把這天説為是中秋節。嫦娥希望所有的人不要像她一樣,孤苦伶仃的一個人在外面,過中秋時,一定要回家和家人團圓呀!

聽了這個悲慘而淒涼的故事,我感受到了,做人不應該太自私,應該有福同享,有難同當,是嗎?朋友們。

中秋節五

八月十五,是我國古老傳統的節日——中秋節。自古以來,多少文人雅士為中秋佳節寫下了千古流傳的優美詩篇,在這“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地意境中,抒發感歎着“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別樣情懷。

然而在這,我並不是抒發離別愁緒,也不是感慨悲歡離合,而是要“歎月餅”。

吃月餅一直以來都是中秋節裏必不可少的一項。想一想,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吃着香噴噴的月餅,甜滋滋的水果,望着天幕上皎潔的明月有説有笑,那是多麼的幸福!然而現在的月餅卻吃出了另一番滋味。

以前的中秋節,人們吃的是“意藴”,而現在的月餅,吃的卻是“面子”。

走進超市和商店,眼前的月餅令人大吃一驚:豪華的外包裝令人目眩,金光閃閃,鍍上了一層“氣派”,鍍上了一層“面子;再看價格,呵,幾百到幾千元不等,有些更豪華的,價值過萬呢!待拆開一看,一樣的質量,一樣的味道,相差的卻只是那一層層數不清的“紙盒子”。

這等“面子”老百姓可撐不起,倒是給“走後門”和“開後門”的人撐起了一條“捷徑”。比如我家對樓的某局局長,他可是收足了“面子”。中秋節這陣子,前來送禮的人絡繹不絕,各個都是小心翼翼的彎着腰進去,眉開眼笑地挺着胸出來,而且手中的月餅盒子一個比一個大,一個比一個豪華。也不知這樣的月餅還有什麼滋味,這樣的中秋節還有什麼意思?

當然,月餅越做越上檔次也是社會進步的一個應證。但中秋節裏吃月餅嘗的是一家人團圓的喜慶,若把它當成是一種“辦事”的“工具”,那這個中秋節還有什麼“意藴”可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