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習俗七大習俗——觀潮(通用3篇)

中秋習俗七大習俗——觀潮 篇1

中秋觀潮的風俗由來已久,早在漢代枚乘的《七發》賦中就有了相當詳盡的記述。漢以後,中秋觀潮之風更盛。明朱廷煥《增補武林舊事》和宋吳自牧《夢粱錄》也有觀潮記載。南宋年間的觀潮在錢塘江上六和塔一帶居多之勝景,其潮水的由來,“起始之時,微見遠處如白帶一條迤邐而來,頃刻波濤洶湧,水勢高有數丈,滿江沸騰,真乃大觀也”。根據科學家們的研究,除了在太陽、月亮、地球都在一條直線上,海水受到引力漲潮原因外,還有其獨特的原因——杭州灣和錢塘江的地形影響。錢塘江入海口呈喇叭形,江口大而江身小。潮起的時候海水從寬達一百公里的江口湧入,當溯江上到達六和塔地帶的兩岸逐漸收窄,其湧潮時江潮卻以每秒十幾米的流速向前推進。由於兩岸逐漸收窄,灣內江水迅速提高出現湧潮。而此時錢塘江流出的河水因受潮水阻擋難於外泄,反而提高了灣內的水位,加強了潮勢。加上浙江沿海一帶夏秋季節常刮東南風,風向與潮水方向大體一致這也助長了潮水的聲勢。潮頭便形如立牆,勢若沖天,舉世聞名的觀潮勝景便由此形成。在歷的觀潮勝景,當今、自從一幅恢弘鉅作中呈現,陳鳴樓先生繪製《南宋皇城圖》此圖歷時十年與力求客觀,而為其嚴謹的還原南宋皇城文明歷史,其彰顯中華歷史文明與中華文化的風采!

中秋習俗七大習俗——觀潮(通用3篇)

中秋習俗七大習俗——觀潮 篇2

發展至明朝,月餅成為中秋節節令食品,這一習俗也在民間徹底流傳開來。當時心靈手巧的餅師,把嫦娥奔月的神話故事做成圖案印在月餅上,更加惹人喜愛。

到了清朝,月餅的製作技巧越來越高。《隨園食單》記載“酥皮月餅,以松仁、核桃仁、瓜子仁和冰糖、豬油作餡,食之不覺甜而香鬆柔膩,迥異尋常”,讀來令人垂涎欲滴。

而且,如江南一些地方還有“卜狀元”的習俗。簡單説來,就是把月餅切成大中小三塊疊放,的放在下面,為“狀元”;中等的放在中間,為“榜眼”;最小的在上面,為“探花”。而後全家人擲骰子,按照點數大小分別為“狀元”、“榜眼”、“探花”,取相應的月餅吃掉,其樂融融。

除了吃月餅以外,中秋節的習俗還有祭月、拜月、賞月、燃燈等。民俗專家蕭放解釋,拜月實際上是古人對“月神”的一種崇拜活動,宋代以後開始流行,至於具體的儀式,一般是到了農曆八月十五晚上,人們在家裏或者户外擺上“月神”牌位,然後放好瓜果梨桃、月餅等供品,然後進行叩拜,祈求福佑。

“那個時候,男女拜月的願望不一樣。男子一般希望科舉考試能取得好功名,女子則希望能夠擁有美麗容顏。”蕭放説,隨着習俗演變,明清以後才有了“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説法。

由於地域原因,以拜月賞月為中心,各地中秋風俗也形成了不同的特色。過去在北京,“兔爺”可算是過中秋的標配。老舍先生在《四世同堂》裏這麼描寫過:“臉蛋上沒有胭脂,而只在小三瓣嘴上畫了一條細線,紅的,上了油;兩個細長白耳朵上淡淡地描着點淺紅;這樣,小兔的臉上就帶出一種英俊的樣子,倒好像是兔兒中的黃天霸似的。”不止孩子們喜歡,大人也會拜拜兔爺求個吉利。

古代,在浙江一帶,觀潮算得上是中秋時的一件盛事,據説,“中秋觀潮”早在枚乘的《七發》中已有所記載,宋代大詩人蘇軾創作的《八月十五看潮》詩中也寫道:“定知玉兔十分圓,已作霜風九月寒。寄語重門休上鑰,夜潮留向月中看”,可知此風俗由來以久。

“中秋節南北地區習俗差異不大,北方偏重親人團聚,南方户外活動比較多。”蕭放説,除了拜月、賞月之外,較為典型的民俗活動還有燒寶塔燈、放孔明燈,偷月亮菜等,一家人會在中秋當天團圓飲酒、吃新米飯,“此時,未來女婿上門送禮提親”。

中秋習俗七大習俗——觀潮 篇3

錢塘江似乎第一次聽説是在白娘子傳奇電視劇裏面聽到的,不知道你是從哪裏聽説的並瞭解的這個地方,而錢塘江最知名的東西就是錢塘江觀潮,每年這裏都會聚集全國各地的人舉着攝像機和手機拍攝潮水震撼的畫面。

錢塘江的用湧潮的產生,據專家介紹是因為當地特殊的地理條件和地球自轉的離心力產生的,從漢魏的時候起,錢塘江觀潮就已經成了當地的一個民俗。

錢塘江大潮潮水是農曆的八月十八,農曆每個月的七年級到初六,十五到二十都可以看到潮,所以説,每年你都可以在132天裏觀潮。而中秋節前後的潮水則是最震撼的,也是最壯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