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中秋節的習俗作文1000字(精選19篇)

關於中秋節的習俗作文1000字 篇1

中秋節,有許多的遊戲活動,首先是玩花燈。中秋是我國三大燈節之一,過節要玩燈。當然,中秋沒有像元宵節那樣的大型燈會,玩燈主要只是在家庭、兒童之間進行的。

關於中秋節的習俗作文1000字(精選19篇)

早在北宋《武林舊事》中,記載中秋夜節俗,就有‘將“一點紅”燈放入江中漂流玩耍的活動。中秋玩花燈,多集中在南方。如前述的佛山秋色會上,就有各種各式的彩燈:芝麻燈、蛋殼燈、刨花燈、稻草燈、魚鱗燈、穀殼燈、瓜籽燈及鳥獸花樹燈等,令人讚歎。

在廣州、香港等地,中秋夜要進行樹中秋活動,樹亦作豎,即將燈綵高豎起來之意。小孩子們在家長協助下用竹紙紮成兔仔燈、楊桃燈或正方形的燈,橫掛在短竿中,再豎起於高杆上,高技起來,彩光閃耀,為中秋再添一景。孩子們多互相比賽,看誰豎得高,豎得多,燈綵最精巧。另外還有放天燈的,即孔明燈,用紙紮成大形的燈,燈下燃燭,熱氣上騰,使燈飛揚在空中,引人歡笑追逐。另外還有兒童手提的各式花燈在月下游嬉玩賞。

在廣西南寧一帶,除了以紙竹扎各式花燈讓兒童玩耍外,還有很樸素的柚子燈、南瓜燈、桔子燈。所謂柚子燈,是將柚子掏空,刻出簡單圖案,穿上繩子,內點蠟燭即成,光芒淡雅。南瓜燈、桔子燈也是將瓤掏去而成。雖然樸素,但製作簡易,很受歡迎,有些孩子還把柚子燈漂入池河水中作遊戲。

廣西有簡單的户秋燈,是以六個竹篾圓圈紮成燈,外糊白紗紙,內插蠟燭即成。掛於祭月桌旁祭月用,也可給孩子們玩。

如今廣西廣東的不少地區,在中秋夜佈置燈會,扎制用電燈照亮的大型現代燈綵,還有用塑料製成的各式新型花燈供兒童玩,但卻少了一份舊時燈綵的純樸之美。

另外南方還廣泛流傳着燒瓦子燈(或稱燒花塔、燒瓦塔、燒番塔)的遊戲,在江西、廣東、廣西等地都有流傳。如《中華全國風俗志》卷五記:江西“中秋夜,一般孩子於野外拾瓦片,堆成一圓塔形,有多孔。黃昏時於明月下置木柴塔中燒之。俟瓦片燒紅,再潑以煤油,火上加油,霎時四野火紅,照耀如晝。直至夜深,無人觀看,始行潑息,是名燒瓦子燈”。廣東潮州的燒瓦塔,也是以磚瓦砌成空心塔,填入樹枝燒起火來。同時還燃煙堆,就是將草柴堆成堆,在拜月結束後燒燃。而在廣西邊疆一帶的燒番塔,亦類似這種活動,但民間傳説是為了紀念清代抗法名將劉永福將逃入塔中的番鬼(法國侵略者)燒死的英勇戰鬥,頗有愛國的思想。福建晉江亦有“燒塔仔”的活動。

傳説這種習俗與反抗元兵的義舉有關。元朝確立後,對漢人進行了血腥的統治,於是漢人便進行不屈的反抗,各地相約中秋節起事,在寶塔的頂層點火為號。類似於峯火台點火起事,這種反抗雖被鎮壓下去,卻遺存了燒寶塔這一習俗。這個傳説與中秋吃月餅的傳説有異曲同工之妙。

關於中秋節的習俗作文1000字 篇2

在少數民族中同樣盛行這祭月、拜月的風習。雲南傣族在中秋之夜,盛行“拜月”風俗。傣族傳説,月亮是天皇第三個兒子巖尖變的。巖尖是個英勇剛強的青年,他曾率領傣族人民打敗過敵人,贏得了傣族鄉親的愛戴。後來,他不幸死後,變成了月亮,升向天空,繼續發出柔和的月光,在黑暗中給傣族人民帶來光明。每逢中秋節這天,小夥子一清早就帶上火藥槍上山打火雀、野雞,獵取節日野味。姑娘、媳婦們忙着到湖邊,池塘裏抓魚。他們都忙着準備節日的晚餐。老阿媽則忙着舂糯米,做大小不同的食物,四隻桌角上各放一個糯米圓餅,每個餅上插一炷冷香。待到月亮從山林上空一升起來,就點燃冷香,全家大小開始“拜月”。然後,對空鳴放火藥槍,以示對英雄巖尖的敬意。最後,全家老小歡樂地圍坐在小方桌旁,品嚐食物,談笑賞月,盡興方散。

鄂倫春人祭月時在露天空地放上一盆清水,擺上祭品,然後跪在盆前,向月叩拜;土族人用盆盛清水,將月亮的倒影受到清水盆中,然後,人們不停地用小石子打盆中的月亮,俗稱“打月亮”。

廣西西部壯族的“祭月請神”活動更典型,每年夏曆八月中旬,有的就在中秋夜,人們在村頭村尾露天處,設一供桌,供放祭品和香爐,桌子右邊樹一高約一尺的樹枝或竹枝,象徵社樹,亦作月神下凡與上天的梯子,這裏保存了古老的月亮神話因素。整個活動分為:請月神下凡,由一名或兩名婦女作為月神的代言人;神人對歌;月神卜卦算命;歌手唱送神咒歌,送月神迴天四個階段。

蒙古族“追月”。中秋之夜,蒙古族人愛做“追月”的遊戲。人們跨上駿馬,在銀白色月光下,奔馳在草原上。他們朝西放馬奔馳,月亮由東方升起,墜落天西方。執着的蒙古騎手,不到月亮西下,“追月”不止。藏族“尋月”。西藏一些地區的藏族同胞歡度中秋的習俗是“尋月”。是日夜晚,男女青年和娃娃們,沿着河流,跟着倒映水中的明月,把周圍河塘中的月影措遍,然後回家團圓吃月餅。

赫哲族“祭月”。在我國東北的赫哲族聚居地,每逢中秋佳節,人們要採葡萄、祭月。相傳是為了紀念一個聰明、勤勞的赫哲族媳婦。她受不了婆婆的虐待,跑到江邊向月亮求救。最後終於奔到了月亮上。

德昂族“串月”。雲南潞西的德昂族青年男女,每逢中秋月明高掛,分外明亮的時候,山頭塞尾,不時傳來一陣悠揚動聽葫蘆笙,男女青年在一起“串月亮”傾訴衷情。有的還通過“串月亮”送賓榔、送茶訂下婚約。

阿細族“跳月”。阿細人過中秋的傳統習慣是“跳月”。中秋之夜,從各個村塞聚集到山村中的開闊地,披紗的姑娘跳起來了,肩負大三絃的小夥子跳起來了。然而,尤為撩人的還是那種青年男女表達愛慕之情的對歌,彷彿月亮也聽利為之動情動容。

苗族“鬧月”每逢中秋之夜,苗族羣眾沐浴着如絲縷的月光,吹奏悠揚的蘆笙,跳起苗家歌舞,青年們在“鬧月”活動中互相尋找意中人,互相表白要像月亮和清水一樣,心地純潔明亮,永結百年之好。

高山族“賞月”居住在台灣省山區的高山族同胞,每逢中秋明月高懸、清輝灑滿大地的時候,穿着民族盛裝,圍坐在一起載歌載舞,飲酒賞月,共享天倫之樂。

湖南侗鄉的中秋之夜,流行着一種有趣的“偷月亮菜”風俗。相傳古時候,中秋晚上,月宮裏的仙女要降臨下界,她們把甘露灑遍人間。仙女的甘露是無私的,因此,人們這一夜可以共同享受灑有甘露的瓜果蔬菜。

中秋之夜,侗家姑娘打着花傘,選取自己心愛後生的園圃,去採摘瓜菜,而不會被人看成是“偷盜”。她們還要有意地高聲叫喊:“喂!你的瓜菜被我扯走了,你到我家去吃油茶吧!”原來,她們這是藉助月宮仙女傳遞紅線呢。如果能摘到一個並蒂的瓜果,這表示她們能有幸福的愛情。因此,成雙生長的豆角便成了她們採摘的對象。嫂子們這夜也同樣到別家園圃裏去“偷月亮菜”,不過,她們希望能採到一個最肥的瓜或一把活鮮青翠的毛豆,因為,這象徵着小孩的肥壯,毛頭的健康(毛豆的諧音,指小孩)。小夥子們也有“偷月亮菜”的習俗,因為他們也希望月宮仙女賜給他們幸福。不過,他們只能在野地裏煮了吃,不能帶回家去。“偷月亮菜”,使侗寨的中秋之夜,增添了無限歡樂和神奇異彩。

關於中秋節的習俗作文1000字 篇3

中秋節這一天人們都要吃月餅以示“團圓”。月餅,又叫胡餅、宮餅、月團、豐收餅、團圓餅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

相傳我國古代,帝王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在民間,每逢八月中秋,也有左右拜月或祭月的風俗。“八月十五月兒圓,中秋月餅香又甜”,這句名諺道出中秋之夜城鄉人民吃月餅的習俗。月餅最初是用來祭奉月神的祭品,後來人們逐漸把中秋賞月與品嚐月餅,作為家人團圓的一大象徵,慢慢的,月餅也就成為了節日的必備禮品。

月餅,最初起源於唐朝軍隊祝捷食品。唐高祖年間,大將軍李靖征討突厥靠月餅隱蔽的傳話得勝,八月十五凱旋而歸,此後,吃月餅成為每年的習俗

當時有經商的吐魯番人向唐朝皇帝獻餅祝捷。高祖李淵接過華麗的餅盒,拿出圓餅,笑指空中明月説:“應將胡餅邀蟾蜍”。説完把餅分給羣臣一起吃。

南宋吳自牧的《夢粱錄》一書,已有“月餅”一詞,但對中秋賞月,吃月餅的描述,是明代的《西湖遊覽志會》才有記載:“八月十五日謂之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遺,取團圓之義”。到了清代,關於月餅的記載就多起來了,而且製作越來越精細。

月餅發展到今日,品種更加繁多,風味因地各異。其中京式、蘇式、廣式、潮式等月餅廣為我國南北各地的人們所喜食。

月餅象徵着團圓,是中秋佳節必食之品。在節日之夜,人們還愛吃些西瓜等團圓的果品,祈祝家人生活美滿、甜蜜、平安。

據史料記載,早在三千年前的殷周時代,民間就已有為紀念太師聞仲的“邊薄心厚太師餅”。漢代張騫出使西域,引入胡桃、芝麻等,出現了以胡桃仁為餡的圓形“胡餅”,唐高祖時,李靖出征突厥,於中秋節凱旋而歸,當時恰有一個吐蕃商人進獻胡餅,李淵很高興,手拿胡餅指着當空的皓月説:“應將胡餅邀蟾蜍(月亮)。”隨後分給羣臣食之。若此説確實,這可能是中秋節分食月餅的開始。但“月餅”一詞,最早是見於南宋吳自牧的紅菱餅。

月餅是圓的,且被賦予團圓之意的朝代是明,劉侗《帝京景物略》説:“八月十五日祭月,其祭果餅必圓。”田汝成《西湖遊覽志餘》説:“八月十五謂之中秋,民間又以月餅相遺,取團圓之義。”沈榜在《宛署雜記》中還記述了明代北京中秋製作月餅的盛況:坊民皆“造月餅相遺,大小不等,呼為月餅。市肆至以果為餡,巧名異狀,有一餅值數百錢者。”心靈手巧的制餅工人翻新出奇,月餅上做出各種花樣,彭藴章《幽州土風吟》描述説:“月宮符,畫成玉兔窯台居;月宮餅,制就銀蟾紫府影。一雙蟾兔滿人間,悔煞嫦娥竊藥年;奔入廣寒歸不得,空勞玉杵駐丹顏。”

清代,中秋吃月餅已成為一種普遍的風俗,且製作技巧越來越高。清人袁枚《隨園食單》介紹道:“酥皮月餅,以松仁、核桃仁、瓜子仁和冰糖、豬油作餡,食之不覺甜而香鬆柔膩,迥異尋常。”北京的月餅則以前門致美齋所製為第一。遍觀全國,已形成京、津、蘇、廣、潮五種風味系列,且圍繞中秋拜月、賞月還產生了許多地方民俗,如江南的“卜狀元”:把月餅切成大中小三塊,疊在一起,最大的放在下面,為“狀元”;中等的放在中間,為“榜眼”;最小的在上面,為“探花”。而後全家人擲骰子,誰的數碼最多,即為狀元,吃大塊;依次為榜眼、探花,遊戲取樂。

今天,月下游玩的習俗,已遠沒有舊時盛行。但設宴賞月仍很盛行,人們把酒問月,慶賀美好的生活,或祝遠方的親人健康快樂,和家人“千里共嬋娟”

關於中秋節的習俗作文1000字 篇4

古代:女子拜月祈求美麗容顏

從古至今,有關中秋節最有名的傳説莫過於嫦娥奔月。據公開資料顯示,民間中秋賞月活動約始於魏晉時期,但未成習。到了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

待到宋時,形成了以賞月活動為中心的中秋民俗節日。《東京夢華錄》記載:“中秋節前,諸店皆賣新酒,貴家結飾台榭,民家爭佔酒樓玩月,笙歌遠聞千里,嬉戲連坐至曉”,可見宋代的中秋夜是不眠之夜,夜市通宵營業,玩月遊人達旦不絕。

對月亮的朝拜儀式自周朝開始歲時化。此前曾有一説,即古代文人習慣中秋賞月、賦詩懷人;普通百姓則家人團聚,分吃“團圓餅”,更有“拜月”習俗。蕭放表示,拜月是對月神的崇拜活動,宋代以後開始流行。拜月儀式大體上是在八月十五晚上,在家或户外設月神牌位,擺上供品如瓜果、月餅等,然後叩拜,祈求月神給予福佑。

“唐代確有賞月風尚,但未見拜月習俗;宋代男女拜月各有不同需求:男子希望科舉有好功名,女子則祈求擁有美麗容顏。隨着時代演進,明清以後才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説法。”專家肯定地説。

古代中秋豐富節俗的緣起與演進曾讓很多學者頗費考量。據稱,“中秋”一詞,最早則見於《周禮》,起源於先民月亮崇拜。根據我國古代曆法,一年有四季,每季三個月,分別被稱為孟月、仲月、季月三部分,因此秋季的第二月叫仲秋,又因中秋節為農曆八月十五日,恰逢月中,故稱“中秋”。相傳我國古代,帝王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在民間,每逢八月中秋,也有左右拜月或祭月的風俗。

隨着時代的發展,唐代文人中秋賞月成為新的文化習慣,但尚未見到它與社會生活的結合。宋朝開始,賞月成為家庭節日慶祝娛樂內容之一。明清時代賞月傳統逐漸被民間的拜月習俗替代。月餅也是這一過程的產物。

現代:吃新米飯未來女婿上門送禮

中國飲食文化昌盛,圍繞重大節慶均有各類可口食物呈現,中秋也不例外,其中的代表便是綿延流傳至今的月餅。據悉,月餅又叫胡餅、宮餅、月團、豐收餅、團圓餅,起源於月神祭祀的需要。

宋代以來,月餅逐漸在民間風行,關於月餅的文字較早出現在北宋蘇東坡的詩句中,“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南宋吳自牧的《夢粱錄》一書中已有“月餅”一詞,但對中秋賞月,吃月餅的描述,至明代《西湖遊覽志會》方有記載:“八月十五日謂之中秋,民間以月餅相贈,取團圓之義”,這類描述到清代以後逐漸增多,所記載的月餅製作方式也逐步完善。

“中秋恰逢秋收,新谷登場瓜果豐收,新酒同時上市,所以中秋飲食豐富。”據介紹,除吃月餅外,人們還會在中秋當天團圓飲酒,吃新米飯,玩月羹(桂圓、蓮子、藕粉一起熬製的羹湯),南京則有桂花鴨等物,飲食不可謂不豐富。

圍繞中秋拜月、賞月,各地還產生了許多地方民俗。據介紹,其中較為典型的是中秋拜兔兒爺、拜月姑、祭月娘、走月亮、唱月亮,還有燒寶塔燈、放孔明燈,偷月亮菜等活動。當此時期,民間未來的女婿還會上門送禮提親,在一些經濟活動中會結算與兑付工資等。

在南方,江南“卜狀元”遊戲較具特色,即把月餅切成大中小三塊,疊在一起,的放在下面,為“狀元”;中等的放在中間,為“榜眼”;最小的在上面,為“探花”。而後全家人擲骰子,誰的數碼最多,即為狀元,吃大塊;依次為榜眼、探花,憑此取樂。

“中秋節節俗南北地區差異不大,主要月餅的口味有不同。當然在一些具體節俗上也有細微區分,如北方地區有兔兒爺等神偶,南方地區則大多是遙拜無形的月神。”據介紹,在節日娛樂方面北方地區偏重於家內親人團聚,南方地區中秋户外的娛樂活動較多,前文介紹燒寶塔燈、舞草龍等均屬此類。

關於中秋節的習俗作文1000字 篇5

中秋節習俗-賞桂花

八月中秋月圓時,正是丹桂飄香的季節。因此,唐宋之時,中秋節除賞月外,還有賞桂這一中秋節的習俗。

正如韓養民的《中國古代節日風俗》所説:“對月遙想月中桂,縱目欣賞人間桂,再聯想吳剛伐桂、月中桂子落人人間的傳説,更能激發起詩人的靈感,增添節日情趣。”

古人多有詩句描述中秋節月下賞桂的習俗。正如初唐詩人宋之問(656-712)的“桂子中天落,天香雲外飄”(《靈隱寺》);宋代詩人虞儔的“芙蓉泣露坡頭見,桂子飄香月下聞”(《有懷漢老弟》)。這些詩句寫出了桂子飄香,月下賞桂的情景。唐代詩人李嶠(644—713)的《桂》寫道:

“未植銀宮裏,寧移玉殿幽。枝生無限月,花滿自然秋。

俠客條為馬,仙人葉作舟。願君期道術,攀折可淹留。”

此詩寫出了月下桂花婆娑搖曳之姿,以及對桂花的無限愛戀之情。

中秋節習俗-賞燈

在南宋時,就有中秋節賞燈的習俗。

據《武林舊事》説,中秋節時,浙江放羊皮小水燈數十萬盞,漂浮在水面上,宛若羣星燦爛,引眾人駐足觀望,成為當時的一大勝景。各地街市到處明燈高懸,慶祝中秋。

廣州等地中秋節要“樹中秋”。各家在節前用竹條扎燈籠,上糊彩紙,做成果品燈、鳥獸燈、魚蟲燈、宇燈等。到中秋夜將歲燈懸掛於高罕上或樹於瓦檐露台上,叫“樹中秋”。

南方在中秋這日必玩花燈。花燈包括各種各式的彩燈,如刨花燈、稻草燈、魚鱗燈、穀殼燈、瓜子燈及鳥獸花樹燈。廣西南寧除了用竹紙紮各式花燈讓JL童玩耍外,還有很樸素的柏子燈、南瓜燈、橘子燈。所謂袖子燈,是將袖子掏空,畫出圖案,穿上繩子,在裏面點上蠟燭就可以了。南瓜燈、橘子燈也是將瓤掏出後製作而成的。這些燈外表樸素而製作簡易,很受歡迎。而在廣州、香港的小孩在家長協助下,用竹紙紮成兔子燈、楊桃燈或正方形的燈,橫掛在短杆中,再豎到高杆上,高掛起來,彩光閃耀,為中秋喜添美景。

關於中秋節的習俗作文1000字 篇6

八月十五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佳節——中秋節。這一天,人們除了吃月餅,還要賞明月。這已經成了千百年來中國人過中秋節的習俗。

現在,我還清清楚楚地記得,今年的中秋節我們一家三口坐在院子裏賞明月的情景。

那天晚上,空中沒有一絲風,天上沒有一縷雲。天上的星星如璀燦的寶石似晶瑩的珍珠一閃一閃的,把深藍色的天幕點綴得更加神奇,更加迷人。

八點多,月亮緩緩地爬上了遠處的樓頂,皎潔的月光頓時灑滿了我家的小院。黑漆漆的小院裏一下子亮堂起來。人常説“月到中秋分外明”,那晚的月亮真的格外明,小院裏的樹木在地上投下斑駁陸離的光影。

“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又疑瑤台鏡,飛在青雲端。”在唐代大詩人李白的筆下,月亮像白玉盤,又像瑤台鏡,但是在我的眼裏,此時的月亮勝過白玉盤,賽過瑤台鏡。

望月生情,我情不自禁,於是套用《暮江吟》中的詩句吟誦道:“可憐八月十六夜,星似珍珠月似燈。”

媽媽説:“把月亮比作燈,一點也不美。”

爸爸説:“那你説比作什麼才最美?”

媽媽想不出,爸爸想不出,我也想不出。

月亮越升越高,雖然看起來沒有剛才那麼大,但是比剛才更亮了。皎潔的月光灑在地上,地上好像下了一層霜;照在臉上,臉上好像抹了一層粉。

“舉頭望明月”,我沒有“低頭思故鄉”,而是想起了月亮上面的嫦娥姑娘,想到了正在繞月飛行的“嫦娥一號”。此時此刻,我們一家正在和她們一起“天涯共此時”呢。

關於中秋節的習俗作文1000字 篇7

中秋節,有許多的遊戲活動。首先是玩花燈,它不同於元宵節的大型燈會,而主要是在家庭、兒童中進行。南方民間還有燃燈習俗,燃的是寶塔形狀的寶塔燈。清代蘇州村民在曠野用瓦疊成七級寶塔,中間供地藏王,四周燃燈,稱為“塔燈”。廣州兒童燃“番塔燈”,用碎瓦搭成;還有柚皮燈,用紅柚皮雕刻各種人物花草,中間安放一個琉璃盞,紅光四射。另外一種是素馨茉莉燈,這種燈香氣四溢。在安徽、江西、湖南等地都有砌寶塔燈的習俗。江西清江,中秋多鏤瓜作燈,其形似月。兒童堆砌瓦礫作浮屠(佛塔)狀,中置薪柴,點燃後,“四面玲瓏,如火樹”。湖南寧鄉兒童堆寶塔,中間焚燒,“以紅透為吉兆”。這些燃燒塔燈或鬧寶塔的民俗,都有着求取生活平安的意義。

明清時期人們同樣賞月,但似乎注入更多月神的神性意義和現實社會的倫理意義。從時令上説,中秋是“秋收節”,春播夏種,秋天該收穫了。自古以來,人們便在這個季節飲酒舞蹈,喜氣洋洋地慶祝豐收。祭祀月亮時的時令果品,既是對月亮的獻祭,更是對勞動果實的享用。

明清時期,祭月、拜月成為全國通行的習俗。清代俗諺有:“八月十五月兒圓,西瓜月餅供神前。”清代有特製的祭月月餅,這種月餅較其他月餅為“圓而且大”,“大者尺餘,上繪月宮蟾兔之形。”特製月餅一般在祭月之後就由家人分享,也有的留到除夕再來享用。在明代,北京人八月十五日祭月的方式是,在市場上買一種特製的“月光紙”,上面繪有月光菩薩像,月光菩薩端坐在蓮花座上,旁邊有玉兔持杵在臼中搗藥。這種月光菩薩像小的三寸,大的一丈多長,畫像金碧輝煌,非常精緻。當時,家家設月光菩薩神位,供圓形的果、餅與西瓜,西瓜要切成蓮花狀。晚上,在月出之方,向月供祭、叩拜,叩拜之後,將月光紙焚化,一家人共享撤下來的供品。

明清以後,北京中秋節新添了一個節令物件——彩兔,清人暱稱玉兔為“兔兒爺”。人們用黃沙土做玉兔,裝飾以五彩顏色。兔兒爺的製作工藝精美,造型千奇百狀、滑稽有趣,京城人“齊聚天街月下,市而易之”。兔兒爺給市井生活增添了許多情趣。20世紀初,民間索性將祭月稱為“供兔兒爺”。名稱的變化,包含着豐富的文化信息,高懸的明月,在近代百姓那裏已俗化為可觸摸甚至可以把玩的物件。雖然人們依舊供奉它,但它已失去神聖的品性,成為一種世俗觀念的表達。

關於中秋節的習俗作文1000字 篇8

客家人過中秋吃月餅、賞月等習俗與全國其它各地大致相同。客家人稱八月節或八月半。

每逢中秋圓月升起時,客家的人們早早便在庭院、樓台,或屋前的禾坪對着月亮升起的地方,擺出月餅、花生、柚子等果品,準備“敬月光”活動。

拜過月後,一家大小在外面賞月、吃東西。賞月是大人們的事,小孩子一般不會端端正正的坐在那裏賞月,而是在皎潔的月色下追逐嬉戲,此時是他們的天堂。而吃東西則是有些講究的。家長往往先讓大家吃這些祭過月神的祭品。在華夏祭祀文化中,有這樣的傳統,就是在神主享用後,祭者常常會把祭品分吃掉,這樣整個祭祀禮儀結束。我們分吃過程,一方面接受了月神的賜福,一方面履行了傳統的祭祀文化。梅縣人的説法是,吃了這些祭品更“乖”,吃了有福氣的,吃了會更吉利。

在梅州,除了月餅這個傳統的、帶有普遍意義的中秋食品外,柚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食品,品種有金柚(沙田柚)、蜜柚或水晶柚。而吃柚子也是有一定的含義的。“像剖柚子叫‘殺柚’,帶有驅邪的意思在裏面。也有説剝柚子皮是‘剝鬼皮’,寄寓了驅邪消災的願望。”

客家地區的月餅,除普通月餅外,有“五仁月餅”,還有一種用糯米粉加糖壓制成大小不一的圓形糕。雖社會經濟不斷進步,但客家人始終繼承傳統飲食文化又在發展民間飲食文化,而中原遺風始終不變。

關於中秋節的習俗作文1000字 篇9

賞月

在中秋節,我國自古就有賞月的習俗,《禮記》中就記載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李子、葡萄等時令水果,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

在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在宋代,中秋賞月之風更盛,據《東京夢華錄》記載:“中秋夜,貴家結飾台榭,民間爭佔酒樓玩月”。每逢這一日,京城的所有店家、酒樓都要重新裝飾門面,牌樓上扎綢掛彩,出售新鮮佳果和精製食品,夜市熱鬧非凡,百姓們多登上樓台,一些富户人家在自己的樓台亭閣上賞月,並擺上食品或安排家宴,團圓子女,共同賞月敍談。

明清以後,中秋節賞月風俗依舊,許多地方形成了燒斗香、樹中秋、點塔燈、放天燈、走月亮、舞火龍等特殊風俗。

吃月餅

我國城鄉羣眾過中秋都有吃月餅的習俗,俗話中有:“八月十五月正圓,中秋月餅香又甜”。月餅最初是用來祭奉月神的祭品,“月餅”一詞,最早見於南宋吳自牧的《夢樑錄》中,那時,它也只是象菱花餅一樣的餅形食品。後來人們逐漸把中秋賞月與品嚐月餅結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團圓的象徵。

月餅最初是在家庭製作的,清袁枚在《隋園食單》中就記載有月餅的做法。到了近代,有了專門製作月餅的作坊,月餅的製作越越來越精細,餡料考究,外型美觀,在月餅的外面還印有各種精美的圖案,如“嫦娥奔月”、“銀河夜月”、“三潭印月”等。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以餅之圓兆人之常生,用月餅寄託思念故鄉,思念親人之情,祈盼豐收、幸福,都成為天下人們的心願,月餅還被用來當做禮品送親贈友,聯絡感情。

關於中秋節的習俗作文1000字 篇10

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至少在宋代就有了。蘇東坡有詩可證,“小餅如嚼月,中有酥與飴”,酥是油酥,飴就是糖。宋以後,製作月餅不僅講究味道,而且在餅面上設計了各種各樣與月宮傳説有關的圖案。餅面上的圖案,起初大概是先畫在紙上然後粘貼在餅面上,後來乾脆用餅模壓制在月餅之上。滿月形的月餅也跟十五的圓月一樣象徵着大團圓,人們把它當做節日食品,用它祭月,用它贈送親友。當時的節物重在嘗新,如嘗石榴、棗、慄、橘、葡萄等時新水果,飲新酒等,有“秋嘗”的意味。

以月餅為中秋特色食品及祭月供品的風俗盛於明朝,明代文學家田汝成在《西湖遊覽志餘》中寫道:“八月十五謂之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遺,取團圓之意。”所以,月餅在民間被稱為“團圓餅”。明代史學家沈榜在《宛署雜記》中描述北京中秋月餅盛況時寫道“造麪餅相遺,大小不等。餅中以果為餡,巧名異狀,有一餅值數百錢者”。從書中介紹的製作工藝看,已經達到了很高的水平。供給北京皇宮中的月餅“從下至上直徑尺餘,重有兩斤”。清代北京中秋祭月除香燈供品外,就是團圓月餅。供月的月餅大的直徑有一尺多長,上面有月宮、蟾蜍、玉兔等圖案。

現代月餅有濃郁的地域風格,有京式月餅、廣式月餅、蘇式月餅、甬式月餅等,月餅內餡、形制及加工方法上也各有不同。北京月餅,酥皮、冰糖餡;廣式月餅以糖漿麪皮為主,有酥皮、硬皮兩種,月餅有鹹甜兩味,餡有肉類與蓮蓉、豆沙等;蘇式月餅,也是酥皮,餅餡常用桃仁、瓜子、松子,配以桂花、玫瑰花等天然香料;甬(寧波)式月餅,酥皮,多用苔菜為餡。傳統的月餅糖多油重,近年來,隨着人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多流行以果類為餡的低糖月餅。

中秋月餅的吃法很有講究:一般切月餅都要均勻切成若干份,按人口數平分,每人都享受一塊,象徵家庭成員是團圓的一部分。如家中有人外出,便特地留下一份,象徵他也參加了家庭團聚,這塊月餅留待除夕他回來享用。這種以飲食團聚家人的方式是中國人所特有的文化習慣。

關於中秋節的習俗作文1000字 篇11

唐代稱月餅為圓餅,南宋周密《武林舊事》與吳自牧《夢粱錄》中曾出現過月餅的記載。當時/、月十五吃月餅極為普遍,有高超的製作月餅的技術。清代月餅的品種、質量都有新的發展,餡好、味鮮、形美,餅面上印有“嫦娥奔月”、“三潭印月”以及福、祿、壽、喜圖案。現在全國各地因地區不同和用料、調味、形狀的差別,形成不同風格的品種。主要品種有京式、蘇式、廣式、潮式、滇式多種。其餡更是種類繁多,甜、鹹、葷、素各有特點,色香味俱佳。

中秋節習俗-打餈粑

和吃月餅相類似,中秋節打餈粑也是中秋節的習俗。

月餅是圓形,象徵團圓;餈粑也是圓形,意味着團圓、團聚,因為是極富粘性的糯米做成,所以象徵把大家粘在一起,永不分離。月餅是饋贈佳品,餈粑也是饋贈禮品。

所不同者,吃月餅的範圍是全國性的,而打餈粑的習俗主要分佈在長江流域稻作地區,特別是四川、重慶、湖北、湖南一帶。有民諺説:“中秋不打粑,婆娘兒女不歸家。”

(《武隆縣誌》)打餈粑,就是舂餈粑、搗餈粑,其製作並不複雜。據《墊江縣誌》記載:中秋節這天,“民間家家户户早上糯米蒸熟後,用木棒在碓窩內舂融,做成餈粑,拌糖或黃豆麪食之。”其具體程序是:浸泡糯米——蒸熟糯米——倒人石碓搗細——團成餈粑(撲上炒黃豆粉)。

打餈粑是中秋節的高潮。常常是節日的佳餚美酒都擺上了餐桌,就等這最後一道餈粑大餐。正當一家老小圍在石碓窩旁“看熱鬧”時,大嫂子將蒸好的熱騰騰的糯米端過來,倒入石碓,早已手持碓棒(餈粑棒)的兩位大力士你來我往,有節奏地打起餈粑來,既舂又搗,既揉又扯,從幾十次到幾百次,不禁哼起了“嘿!嘿!”的號子聲,一時間,大力士大汗淋漓,旁觀者繼續鼓勵,有時也來打幾下。在全家的熱心關照下,餈粑終於擺上餐桌,吃起了中秋團圓飯。三峽庫區的涪陵農村,傳唱着這樣的童謠:

鴉雀尾巴沙(張開),喜到主人家;紅糖泡米子(爆米花),白糖蘸餈粑。

中秋佳節,秋收大忙季節已經過去,家家置辦佳餚美酒,打餈粑,推豆花,煮臘肉,喜慶豐收,短暫休整,一家人團團圓圓,和和美美,談笑風生,其樂融融。

八月十五打餈粑,必用新糯米制作,含有享受豐收成果之意,過去也要在供月、祭祖之後才能食用,稱為“報秋”。食用時須讓席上長輩或家中老人首先嚐鮮。農村男女訂婚,女家必打兩個大餈粑,做工特別精細講究,還要貼上兩個大紅喜字,表示把新女婿牢牢粘住,圓圓滿滿配一對。

除中秋打餈粑外,長江中上游和烏江流域的農村男女訂婚、孩子滿月時,往往也打餈粑、送餈粑。

關於中秋節的習俗作文1000字 篇12

中秋節有非常多的傳統習俗和活動,其中就有:祭月、賞月、拜月、觀潮、燃燈、猜燈謎、吃月餅、賞桂花、飲桂花酒、玩花燈、燒塔。

中秋節的傳統食品是月餅,月餅是圓形的,象徵團圓,反映了人們對家人團聚的美好願望。

中秋節吃月餅據説始於元代,當時,朱元璋領導漢族人民反抗元朝*,約定在八月十五日這一天起義,以互贈月餅的辦法把字條夾在月餅中傳遞消息,呼喚眾人依時起義。

後來,朱元璋終於把元朝*,成為明朝的第一個皇帝,雖然其後滿清人入主中國,但是人們仍舊慶祝這個象徵*異族統治的節日,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便在民間傳開來。

古時,按習慣是春季二月十五早晨祭太陽,秋季八月十五晚上祭月亮,所謂“祭日祭月不宜遲,仲春仲秋剛適時”,但在六朝以前,中秋不為人們所重視,到了唐代,才逐漸被人們重視,因為皇宮裏傳出了一個有關唐明皇八月十五遊月宮的傳説。據《唐逸史》記載:

唐玄宗與申天師及道士鴻都中秋望月,突然玄宗興起遊月宮之念,於是天師作法,三人一起步上青雲,漫遊月宮,但宮前有守衞森嚴,無法進入,只能在外俯瞰長安皇城,在此之際,忽聞仙聲陣陣,清麗奇絕,宛轉動人!唐玄宗素來熟通音律,於是默記心中。這正是“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哪得幾回聞!”日後玄宗回憶月宮仙娥的音樂歌聲,自己又譜曲編舞,這便是歷有名的“霓棠羽衣曲”。

中秋吃月餅的習俗唐代就有了。《洛中見聞》中記載,唐僖宗在中秋節吃月餅,味極美。他聽説新科盡是在曲江開宴,便命御膳房用紅綾包裹月餅賞賜給他們,這是有關月餅初見的記載。到了宋代,月餅已有“荷葉”,“金花”,“芙蓉”等花色名目,蘇東坡曾稱讚月餅道:“小餅如嚼月,中有酥與飴。”酥是酥油,飴是飴糖。

到了明朝,祭月之風甚行。明世宗還派官員大興土木修建了夕月壇,即現在的北京月壇公園。這是皇宮朝廷專門祭月的地方。皇帝每三年必親自去祭一次“夜明之神”,餘年遣文武百官主祭。同時,中秋還在大內禁宮中舉行祭月活動。

關於中秋節的習俗作文1000字 篇13

月餅,最初起源於唐朝軍隊祝捷食品。唐高祖年間,大將軍李靖征討匈奴得勝,八月十五凱旋而歸。

當時有人經商的吐魯番人向唐朝皇帝獻餅祝捷。高祖李淵接過華麗的餅盒,拿出圓餅,笑指空中明月説:“應將胡餅邀蟾蜍”。説完把餅分給羣臣一起吃。

南宋吳自牧的《夢樑錄》一書,已有“月餅”一詞,但對中秋嘗月,吃月餅的描述,是明代的《西湖遊覽志會》才有記載:“八月十五日謂之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遺,取團圓之義”。到了清代,關於月餅的記載就多起來了,而且製作越來越精細。

月餅象徵着團圓,是中秋佳節必食之品。在節日之夜,人們還愛吃些西瓜、水果、柚子等團圓的果品,祈祝家人生活美滿、甜蜜、平安。

中秋吃月餅,和端午吃粽子、元宵節吃湯圓一樣,是我國民間的傳統習俗。古往今來,人們把月餅當作吉祥、團圓的象徵。每逢中秋,皓月當空,闔家團聚,品餅賞月,談天説地,盡享天倫之樂。

月餅,又稱胡餅、宮餅、小餅、月團、團圓餅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沿傳下來,便形成了中秋吃月餅的習俗。

月餅,在我國有着悠久的歷史。據史料記載,早在殷、周時期,江、浙一帶就有一種紀念太師聞仲的邊薄心厚的“太師餅”,此乃我國月餅的“始祖”。漢代張騫出使西域時,引進芝麻、胡桃,為月餅的製作增添了輔料,這時便出現了以胡桃仁為餡的圓形餅,名曰“胡餅”。

唐代,民間已有從事生產的餅師,京城長安也開始出現糕餅鋪。據説,有一年中秋之夜,唐太宗和楊貴妃賞月吃胡餅時,唐太宗嫌“胡餅”名字不好聽,楊貴妃仰望皎潔的明月,心潮澎湃,隨口而出“月餅”,從此“月餅”的名稱便在民間逐漸流傳開。

北宋皇家中秋節喜歡吃一種“宮餅”,民間俗稱為“小餅”、“月團”。蘇東坡有詩云:“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宋代的文學家周密,在記敍南宋都城臨安見聞的《武林舊事》中首次提到“月餅”之名稱。

到了明代,中秋吃月餅才在民間逐漸流傳。當時心靈手巧的餅師,把嫦娥奔月的神話故事作為食品藝術圖案印在月餅上,使月餅成為更受青睞的中秋佳節的必備食品。

明代田汝成《西湖遊覽記》曰:“八月十五日謂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送,取團圓之意。”清代,月餅的製作工藝有了較大提高,品種也不斷增加,供月月餅到處皆有。

清代詩人袁景瀾有一首頗長的《詠月餅詩》,其中有“入廚光奪霜,蒸釜氣流液。揉搓細面塵,點綴胭脂跡。戚里相饋遺,節物無容忽……兒女坐團圓,杯盤散狼藉”等句,從月餅的製作、親友間互贈月餅到設家宴及賞月,敍述無遺。

關於中秋節的習俗作文1000字 篇14

中秋節習俗-敬老

“是月也,養衰老,授几杖,行糜粥飲食。”每每中秋之至,官府就要挨家挨户慰問老人,並送去坐凳和手杖,同時還要送一些食品。民間中秋節敬老的習俗更足由來已久,已婚的女子要同丈夫;·起回孃家探望父母,向父母贈送中秋禮物,表示對父母養育之恩的報答:晚輩要向長輩贈送節日禮品,表示慰問的同時,也表示尊敬之情。

小秋節還足我國人民互相送禮的三大節日(另兩個是春節、端午節)之一,中秋節的禮品多為月餅、餈粑、酒等。中秋宴席各地亦不相同,安徽等地必食塘魚,江另;——帶食烤鴨或鹽水鴨,湖南民間説這天是芋頭生日,喜歡蒸一盆“粉蒸芋頭肉”作宴席卜的豐盛佳餚。晚上,全家人圍坐在月光下,一杯瓊液,幾盤月餅糖果,共同賞月、賞菊、賞桂敍家常,談論月球天體知識、宇航新聞、中秋節的習俗、聯繫古代神話故事,已成為今天歡度中秋的新時尚。

中秋節的習俗-舞火龍

舞火龍是香港地區中秋節的習俗,在香港銅鑼灣大坑地區從農曆八月十四晚開始,一連三晚都要舉行盛大的舞火龍活動。火龍長達70多米,用珍珠草紮成32節的龍身,插滿了長壽香。盛會之夜,大街小巷,一條條蜿蜒起伏的火龍在燈光與龍鼓音樂中歡騰起舞,熱鬧喧天。

中秋節的習俗-團圓蘿

陝西長安一帶,中秋節家家要做團圓蘿。模有頂、底兩層,中間夾着芝麻。上層用大老碗拓一個圓圈,象徵月亮。圓圈中央刻上一塊“石頭”,一隻頑皮的“小猴子”站在“石頭”上吃“蟠桃”。在月亮周圍用頂針、大針扎出各種花形,然後放在鍋裏烙熱。吃時切成許多尖牙的形狀,給全家每人分一牙,如果有人短期外出,可以留下;姑娘如已出嫁,要派人送去。

中秋節的習俗-兔兒爺

玩兔兒爺是中國北方中秋節的習俗。兔兒爺流行於北京、天津地區,又稱“彩兔”。清代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兔兒爺攤子”中説:“每屆中秋,市人之巧者用黃土拎成蟾兔之像以出售,謂之兔兒爺。有衣冠而張蓋者,有甲胃而帶蠢旗者,有騎虎者,有默坐者。大者三尺,小者尺餘。”民間取月中蟾賒玉兔祭拜,以祈中秋順遂吉祥。清代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記載:“京師以黃沙土作白玉兔,飾以五彩粧顏,千奇百狀,集聚天街月下,市而易之。”中秋前後,街上許多攤販都會售賣兔兒爺。居民爭相購買,放在屋內,或供奉在祭月几案上。

中秋節的習俗-燒塔

《中華全國風俗志》記載:江西“中秋夜,一般孩子於野外拾瓦片燒紅,再潑以煤油,火上加油,霎時四野火紅,照耀如晝。直至夜深,無人觀看,始行潑息,是名燒瓦子燈。”燒瓦子燈就是燒塔,為中秋節的習俗之一。塔多用碎瓦片砌成,大的塔還要用磚塊做底,頂端留一個塔口,供投放燃料用。中秋。節晚上便點燃木、竹、穀殼燃料,火旺時潑松香粉,引焰助威,極為壯觀。

我國地大物博,人口眾多,風俗迥異,中秋節的過法也多種多樣,並帶有濃厚的地方色彩。除了賞月、吃月餅,還有樹中秋、請月姑、祭月神、偷月亮等一系列精彩紛呈的慶祝活動,使得中秋節成為我國傳統節日中文化內涵的節慶之一。

中秋節的習俗-報土地神

古人的春社活動,是祈求土地神保佑一年豐收;秋社則是一年豐收後的秋報,大體在八月十五前後莊稼成熟或收割之時,時間上與秋分相近。這便是春祈秋報。秋報儀式上要唱歌跳舞、飲酒,搞得喜氣洋洋、熱熱鬧鬧,既是娛神,也是人們自娛。在《詩經》中就有慶祝豐收和祭祀土地公的記載。土地公也即社公,相傳他的生日就是八月十五。後來就把他畫到布上、牆上或雕塑他的像,一般樣子是白髮白髯,一手拄枴杖,一手拖元寶,讓人感到和藹可親。他有管理土地和理財的職能,所以人們很敬重他,有的發了財便説是“賺土地爺的錢”,為喜慶的中秋節習俗。

關於中秋節的習俗作文1000字 篇15

我國有20多個少數民族過中秋節,節俗異彩紛呈。壯族習慣於在河中的竹排房上用米餅拜月,少女在水面放花燈,以測一生的幸福,並演唱優美的《請月姑》民歌。朝鮮族則用木杆和松枝高搭“望月架”,先請老人上架探月,然後點燃望月架,敲長鼓,吹洞簫,一起合跳《農家樂舞》。仡佬族在節前的“虎日”,全寨合宰一頭公牛,將牛心留到他們稱為“八月節”的中秋夜祭祖靈,迎新谷。侗族的青年人則在這時郊遊、歡會,稱為“趕坪節”。第一天是蘆笙會,第二天對歌。小夥子都要化裝,向心上人表達情意。傣族則是對空鳴放火槍,然後圍坐飲酒,品嚐狗肉湯鍋、豬肉乾巴、醃蛋和幹黃鱔,談笑望月。黎族稱中秋節為“八月會”或“調聲節”。屆時各集鎮舉行歌舞聚會,每村由一“調聲頭”(即領隊)率領男女青年參加。人員匯齊後,大家互贈月餅、香糕、甜粑、花巾、彩扇和背心。入夜便聚集在火旁,烤食野味,暢飲米酒,舉行盛大的調聲對歌演唱。

手把桂花酒,舉杯邀明月。民俗專家指出,除了賞花賞月,中秋節還是我國三大燈節之一,賞燈同樣是中秋佳節值得品味的一道文化大餐。

中秋將至,上海豫園商城內各種燈飾早已將亭台樓閣裝扮一新。夜色下,多彩的燈光將嫦娥奔月的景緻映照得十分逼真,整個豫園商城宛如一個夢幻的月宮仙境。遊園活動期間,遊客可以參與玩花燈等互動遊戲體驗中秋傳統習俗的樂趣。

“雖然比不上元宵節大型燈會那麼熱鬧,但中秋賞燈也是這一傳統佳節的習俗之一。中秋節和春節、元宵節一起被認為是我國三大燈節。”上海市民俗文化學會會長、華東師範大學教授仲富蘭説。

專家介紹,我國民間自古以來就有中秋舉辦花燈會的習俗。北宋《武林舊事》中記載,中秋夜節俗中,就有將“一點紅”燈放入江中漂流玩耍的活動。明清以來,中秋節的風俗更加盛行,許多地方都形成了樹中秋、放天燈等習俗。

花燈不僅種類繁多,而且還常常配有剪紙、書畫、詩詞等裝飾,是我國民間傳統手工工藝的一種展示。在廣州、香港等地,“樹中秋”活動就是將彩燈高豎起來之意,璀璨的彩燈不僅使節日的氣氛更加濃厚,還成為城市獨特的風景線。而所謂“放天燈”,即孔明燈,用紙紮成的燈,燈下點燃蠟燭,熱氣上騰便可使燈飛到空中,引人歡笑追逐。

“燈象徵着希望。中國傳統節日中賞燈非常流行,正表明中華民族對生活的樂觀、對未來的期盼。”仲富蘭説。

然而今天,我國不少傳統習俗在商業化大潮下面臨被淡忘的尷尬。民俗專家對此指出,要保護和發揚傳統習俗,需要有創意的推廣,要結合現代元素來重新發現傳統習俗的魅力。

關於中秋節的習俗作文1000字 篇16

農曆8月15日--中秋節到了,又可以和家人一起吃月餅賞月了。

在皎潔的明月下,也許有不少人正坐在自家的陽台上,一邊“舉頭望明月”,一邊愜意的品嚐着月餅吧;也許有些人家家中的小孩子還在那兒唱着“八月十五月兒圓,爺爺為我打月餅呀……”的歌兒吧;我們家也不例外,未到中秋,媽媽就帶回了一大盒月餅。

這盒月餅的盒子很精美,在盒子的最下方有一個米白色的蝴蝶結,中間寫着四個斗大的字:誠月愛禮,還有一段英文,最上面就

是月餅的名稱“AILI愛的禮物”和“LOVEGIFT”,左右有四個特別大的字,這些字是紅色的,比盒子的顏色深了不少,所以看起來不太顯眼。盒子裏面有十二個直徑為5釐米的小月餅,這些月餅樣子稀奇而生動:烏梅月餅的表面印花像個古代皇帝的印章;金沙蛋黃白蓮月餅雖然表面的線條彎彎曲曲,但給人以美的感覺;玉米馬蹄爽月餅表面呈圓形,上面有一層又一層似波紋的線條,就像一個人的指紋;黑芝麻月餅外表很像奶奶家的紙窗……

月餅吃也不能白吃,吃也要知道它的由來。

中秋吃月餅的習俗,相傳始於元代末年。當時中原廣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統治階級的殘酷統治,紛紛揭竿而起。有一支隊伍的頭領朱元璋為了傳遞信息,把“八月十五夜大起義”的紙條藏入月餅分頭送到各路抗元力量,通知他們在八月十五一起行動,起義取得了成功,八月十五吃月餅的習俗就這樣傳開了。

月餅好吃,而且意義非凡,你可別只顧吃,而忽略它的意義喲!

關於中秋節的習俗作文1000字 篇17

唐代李端《拜月》詩云:“開簾見新月,即便下階拜。細語人不聞,北風吹解帶。”同為唐代的施肩吾又在《*詞》中寫道:“*才六歲,未知巧與拙。向夜在堂前,學人拜新月。”這個小女孩肯定是見大人拜月見多了,覺得非常有趣,於是就模仿大人的樣子,玩起了拜月的遊戲,由此可見唐代拜月風氣之盛。應該注意到的是,這裏的拜月是拜新月,祝願的內容恐怕也多屬兒女私情之類。   

大概從北宋確立中秋節開始,拜月之俗就由拜新月轉為中秋拜月了。宋代金盈在《醉翁談錄》中對宋人中秋拜月的風俗作了詳盡的描述:“傾城人家子女不以貧富能自行至十二、三,皆以成人之服飾之,登樓或中庭焚香拜月,各有所願:男則願早步蟾宮,高攀仙桂;女則願貌似嫦娥,目如皓月。”古代常將科舉及第稱為蟾宮折桂,因而拜月時男孩有“早步蟾宮,高攀仙桂”之願;嫦娥則是傳説中美貌絕倫的月中女神,所以女孩拜月時願自己貌似嫦娥。到了明代,拜月之風更加盛行,各家都要設“月光位”,在月出方向“向月供而拜”。明人劉侗在《帝京景物略》中記載:“八月十五祭月,其餅必圓,分瓜必牙錯,瓣刻如蓮花。”陸啟泓《北京歲華記》載:“中秋夜,人家各置月宮符象,符上免如人立;陳瓜果於庭,餅面繪月宮蟾免;男女肅拜燒香,旦而焚之。”由此可見當時人們拜月的情景。

中秋拜月的習俗,歷代相傳,當然變化也是有的。清代富察敦崇在《燕京歲時記》中記載:“京師之曰八月節者,即中秋也。每屆中秋,府第朱門皆以月餅果品相饋贈,至十五月圓時,陳瓜果於庭以供月,並祀以毛豆雞冠花。是時也,皓月當空,彩雲初散,傳杯洗盞,兒女喧譁,真所謂佳節也。唯供月時,男子多不朝拜,故京師諺曰:‘男不拜月,女不祭灶。’”作者在這裏對清代京城中秋節的盛況作了生動描寫,從中可以看到,拜月之風在清代還很盛行,只是此時拜月僅限於女人蔘與。

關於中秋節的習俗作文1000字 篇18

拜月是家裏人聚集在院子裏,拿出事先準備好的香紙,搬來一張大桌子,在大桌子上面放好糕點,點燃香紙進行對月亮的祭拜,祈求家裏的子孫將來能夠有一個好的姻緣。

在部分地區,農村居民的生活水平甚至要高出城市居民好幾個層次,不止生活水平好,連幸福指數也要比城市居民高。

隨着時代的發展,農村人的生活水平基本上和城市居民沒有什麼區別了。

生活水平得到了提升,節假日也就更加絢麗多彩,花樣繁多了。

城市居民因為受限於空間,過中秋節的時候也就只能和家人一起吃吃月餅,如果天氣好,還可以看一下月亮,有時候運氣不好,天陰或者下雨,抑或是有霾的話,連月亮也看不見。

古代大詩人蘇東坡説,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這是因為他生活的那個年代沒有霧霾,才能讓蘇軾可以在孤獨的時候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小時候過中秋節,一家人團團圓圓的坐在院子裏吃五角錢一個的月餅,那種月餅只有糖餡兒,吃在嘴裏卻是又香又脆又甜,家人聚在身邊,爺爺抱一下,奶奶抱一下,心裏也是温暖極了。

長大以後,開銷越來越大,家人也各在一方為了掙錢而難以相聚。

現在的月餅也是各式各樣,什麼餡兒的都有,但是味道沒有那時的好,甚至吃起來都擔心會不會是隔年的老月餅,會傷害到自己的身體。

時代發展了,可是不管是城市還是農村,中秋節都不再是那麼快樂,反而會引起分隔異地的每一個人都鄉思,引起心中那一縷淡淡的愁緒。

關於中秋節的習俗作文1000字 篇19

農曆八月十五日是中國相傳已久的傳統節日―中秋節。在這一天,人們都要吃月餅,因為月餅象徵着快樂、美滿、和諧。 

  關於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經過我上網調查,還有這樣一段動人的傳説。相傳,七仙女回填宮時給有着正義董永留了一個兒子。之後有一年農曆的八月十五日,那孩子看到同村的小夥伴們在村頭桂花樹下玩耍,也想過去湊湊熱鬧,哪明白不但沒人理他,還罵他是個沒媽、沒教養的野孩子。他委屈極了,便號啕大哭。哭聲驚動了天神吳剛,吳剛便悄悄拿出登雲鞋,對孩子説:“如果你想媽的時候,就穿鞋圓月下吧。” 

  董永的兒子在月光下穿上了登雲鞋,飛到了天宮,七仙女見了自己的兒子,又悲又喜,便親手把嫦娥送的桂花蜜糖,拌上花生米,核桃仁,做成餡兒,按圓月的樣貌,做成香甜的仙餅,給兒子吃。玉皇大帝明白此事後十分生氣,命令麒麟把董永的兒子回人間。 

  之後,董永的兒子當了官,就叫各州各縣的人們在八月十五日這一天都來仿做他在天宮時吃的仙餅,擺在月亮下,表示對親人的懷念。由於這種餅子就像月亮一樣,所以後人便稱做中秋餅。 

  直到這天,每年的八月十五日的晚上,當一輪圓月掛在蔚藍的夜空,人們一邊吃月餅,一邊賞月,心中總會憧憬。   中秋節吃月餅作文: 

  顧名思義,農曆八月十五便是中秋佳節,是一個千載難逢的好日子。每家都團團圓圓的,不管身在何處,都會不遠萬里回家過中秋節。八月十五的月亮也格外的圓,人們常説:十五的月亮十六圓。我看十五的月亮也很圓嗎!   嘻嘻,我當然也不會錯過這月下吃餅的好日子啦!於是我從房間裏拿出了我最愛吃的酥皮月餅。然後,我又搬出了凳子,輕輕地剝開我最愛吃的酥皮月餅。心裏美滋滋的,真想一口咬下去。突然媽媽一叫我,我便把月餅放在了凳子上,待我歸來之後:咦!月餅呢?我明明把它放在了凳子上,到底跑到哪裏去了?一看,怎樣地上有月餅末,我便一路跟着月餅末走,最後找到兇手了。盡然是你們:小帕和拔絲dog。 

  這天我非要把你們拔絲了不可,偷什麼不好,敢偷我的月餅。媽媽聽我在外面咕囔着。便問我:“小威,怎樣了,在那幹什麼?”“媽,小狗把我的月餅給叼走了,我還沒吃呢!”我氣憤的説道。於是媽媽回到房間裏,給我拿了一個月餅説道:“小狗也要過中秋節的嗎?哪有中秋節不吃月餅的?”於是我便不再追究此事,繼續我的月下吃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