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背後的文化心理

中秋攻略:中秋背後的文化心理

中秋節背後的文化心理

中秋的由來

農曆八月十五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中秋節與春節、清明節、端午節[1]並稱為中國漢族的四大傳統節日。這時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稱為中秋。在中國的農曆裏,一年分為四季,每季又分為孟、仲、季三個部分,因而中秋也稱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幾個月的滿月更圓,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節”。此夜,人們仰望天空如玉如盤的朗朗明月,自然會期盼家人團聚。遠在他鄉的遊子,也藉此寄託自己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稱“團圓節”。中秋節從XX年起為國家法定節假日。

中秋背後的文化心理

中秋節第一個特點是有強烈的民俗性。節日是人民情感的寄託,主要民俗事象(如吃月餅)具有不怕重複、發自內心、公眾行為的特點。月餅形如圓月,是漢族與維吾爾、藏族、滿族、蒙古族等制餅方法的融合,古代制餅業尊漢宣帝為餅師神,正是這一融合過程的寫照。北京地區明清兩代擺放擬人化的泥塑兔爺兒,既是祭拜的神,又是時間性很強的兒童玩偶,反映了輕鬆歡樂的慶祝豐收的氣氛。彝族舞蹈“阿細跳月”和蒙古族歌曲“敖包相會”是帶有狂歡和男女相會的典型歌舞。今年北京龍潭公園舉辦中秋燈會、豐台在古宛平縣城舉辦廟會均體現了中秋節所含有的慶豐收的節日內涵。

中秋節第二個特點是有浪漫的抒情性。中國人看月亮絕不是一個寒冷的星球,而是一個有男(吳剛)、有女(嫦娥)、有植物(桂樹)、有動物(玉兔)、有宮殿(廣寒宮)、有故事的神話世界。月亮是仙境,是與每一個人幸福相關的碧空明鏡。月亮是人的朋友,可與人心靈溝通,“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獨酌》)。“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張九齡《望月懷遠》)。“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蘇東坡《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通過對月亮人性化的描寫,反映了中國人民是一個多麼富有想象力和浪漫情懷的偉大民族。

中秋節第三個特點是緊迫的時間感。俗話説“年過中秋月過半,星期就怕禮拜三”。意思是一過中秋就快到“年終算總賬”的日子了,要抓緊時間完成今年該辦的事。在古代北京,中秋還是一個結賬的日子,是時間段落的標誌,又叫“節關”,屆時要清理債務。北京宣武區今年中秋節要舉行空竹比賽會,抖空竹是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北京空竹有單輪的,有雙輪的。二輪相照,抖動起來有“光陰似箭,日月如梭”的含意,激勵人們珍視大好時光。

中秋節的第四個特點是温馨的骨肉情。花好月圓之夜,骨肉團圓之時。團聚、團圓是中秋節俗的中心意義。因為家族生活的關係,中國人有很強的家族倫理觀念,重視親族情誼與血親聯繫,形成了和平、和諧、和睦團圓的民俗心理。國家統一,民族團結,家族團聚成為人們生活中體現幸福的大事,中秋節的存在就為民眾的定期會聚提供了良好的時機。每逢佳節倍思親,節日是加強民族凝聚的促進劑,人們不約而同地對民俗事象的認同並實踐,是一個偉大而又神祕的力量。月餅是點心的一種,作為一種社交的禮物本來是傳遞情感,“知恩必報”。“點心,點心”,點到而已,並不求奢華,重在情意。對月餅進行豪華包裝是不符合“點心”之原意的。如果包裝過度豪華,不好降解,造成處理上的困難,有悖民俗“不怕重複”的原則,是不利對節日的民俗事象進行保護的。

中秋節是中華民族渴望統一、團結心理路程的見證,又是祖先留給我們的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認同、溝通、凝聚和發展的精神動力和智力資源。傳統節日是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大好時機,是展示和傳播優秀民族文化的重要陣地,弘揚和培育偉大民族精神的重要載體。中秋節是個大團圓的節日,這種嚮往團圓的精神是中華民族的文化血脈和思想精華,是維繫國家統一、民族團結和社會和諧的重要精神紐帶。我們要過好中秋節,就要將傳統的文化元素、當代人的審美追求、現代的科學技術三者結合起來,豐富我們的節日民俗事象,讓中秋節過得有聲有色,有滋有味,把人們的情感充分表達出來,增強節日的吸引力、感染力,讓人民生活更加豐富多彩,使人們真正感受到:美在中秋!

專家提醒:中秋過後要提防父母心理失落

中秋節,一家老小歡聚一堂,享受天倫之樂,真可謂其樂融融。在此,特別提醒大家的是,假期結束,送走了兒孫,突然的冷清容易讓老人的情緒陷入低谷。很多老人在聚會剛結束的一段時間裏,會產生失落、傷感、寂寞、抑鬱等感覺。給父母充分的思想準備。

家住得近的兒女吃完飯不要馬上起身對父母説“我們要走了”,而是要陪老人聊會兒天,在走之前應該暗示“我們要走了”,比如讓孩子整理書包,或者向父母提起一會兒回家後還要做些什麼事情,比如説:“我想一會兒回家後把明天的早飯準備一下。”

到家後給父母打個電話。為了減少父母的失落情緒,可以在到家後給父母打個電話,多聊幾句,比如聊聊新的一週準備做些什麼等。同時,也可以把下次再來的日子説清楚,讓父母心裏感到一種慰藉,比如説:“下個週末我們一定還來。”有意識地給父母安排一些豐富的生活內容。為了避免父母陷入不良情緒,可以有意識在自己離開後的一段時間裏給父母安排一些豐富的生活內容,如讓父母去逛逛街,留心哪裏有健康講座,告訴父母讓他們去聽……這些都可以有效地轉移他們的注意力,緩衝心理上的落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