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握手的禮儀

握手是社會交往中常見的禮節,在見面、告別等很多場合都需要使用。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握手的禮儀,歡迎大家閲讀

關於握手的禮儀

兩人相向,握手為禮,是當今世界最為流行的禮節。不僅熟人、朋友,連陌生人、對手,都可能握手。握手常常伴隨寒暄、致意,如你(您)好、歡迎、多謝、保重、再見等。握手禮含義很多,視情而定,分別表示相識、相見、告別、友好、祝賀、感謝、鼓勵、支持、慰問等不同意義。

次序

與人握手,必須注意伸手的先後順序。一般來説,長者、尊者與年幼、晚輩,應由長者、尊者先伸手;上級與下級,由上級先伸手;學生與老師,由老師先伸手;女士、男士,由女士先伸手。如女士不伸手、無握手之意,男士點頭致意即可。已婚者、未婚者,由已婚者先伸手。社交場合,先到者、後到者,由先到者先伸手;客人到達,主人主動握客人的手;客人告辭,則客人先伸手。當然對這些基本規矩,還要視具體情況而定,例如,領導者到基層視察,羣眾會爭先恐後與之握手,領導者就應該儘量滿足。

一人需與多人握手,要遵循由尊而卑的順序。社交、休閒場合,握手次序,主要考慮年紀、性別等因素,年長者、女士為先;而公務場合,則更看重身份、職務,高者為先。同時,與人握手,要注意與對方互動。伸手過早,有時可能會陷於被動;過遲,則顯得高傲無禮。

方法

與人握手,雙方應相向而立,距離約60釐米。過遠,會顯得生疏,過近,則會感到擁擠。握手時,上身微微前傾,頭微低,右手伸出時,四指併攏,拇指上仰,手掌與地面垂直,目視對方,神情專注,面帶笑容,向對方致意。掌心向上,表謙恭;掌心向下,有輕慢之嫌。與親密朋友握手,虎口契合,可適當用力,上下抖動(非左右擺動)。如果伸手無力,手指僵硬,不握對方手掌,只觸及對方手指,則是輕慢對方。男女相握,只握四指,不可契合太緊,力量要小些。

雙手與人相握,常見於至親之間;有要事拜託對方,除右手外,再加左手,蓋住對方右手。握手時,用左手扶對方右手腕,或對方右肩膀,表示關心、信賴;握手與擁抱或貼面禮連續進行,其含義更加深沉、熱烈。握手時應脱帽,但因天冷不能脱帽時,可用左手將帽檐往上輕輕一抬。握手時間一般掌握在3-5秒鐘,而久別重逢,可適當延長些時間。

忌諱

握手忌諱不看時機和場合,如正在打電話,或剛從廁所出來,就不可上前握手。握手時不可敷衍、東張西望,或跟甲握手,又同乙打招呼。除殘疾者外,一般不用左手相握,特別是信奉伊斯蘭教的人們,認為左手不潔,更忌諱使用左手。男士不可戴手套或用不潔、出汗之手與人相握。女士若着長紗手套,不必脱手套握手。穆斯林婦女不與男人握手,男士如果想與其打招呼,點頭致意即可。

與西方人士握手時,避十字交叉,因為容易讓人想起墓地上的十字架。戴墨鏡與人握手時,要把墨鏡摘下。軍人着軍服與人握手時,可戴手套,也不必摘帽子,不過,國際流行的慣例是,應先行軍禮,再握手。握手時,不可左手持物或將左手插在褲袋裏。一般情況下,坐着與人握手,是不禮貌的,除長輩、女士外,握手時都應起立。忌雙手長時間緊握別人手不放,問候、寒暄沒完沒了。見面與告辭時,不要跨門檻握手。與人握手後,避免立刻用紙巾、手絹擦手或洗手。握手時,避免嘴裏有食物或吸煙。拒絕與人握手比較罕見,要慎重處置。外交談判、提抗議,即使進行了激烈爭吵,也應握別。

握手禮與孫中山

握手禮據説源自歐洲,自辛亥革命後傳入我國。孫中山認為,在我國流行了數千年的跪拜禮,是封建等級禮教制度的象徵,推翻滿清封建統治,一定要摧毀它的禮制。用新式的體現平等理念的握手禮取代跪拜禮,是辛亥革命任務的一部分。早在192019年,孫中山在日本組織同盟會,規定入盟“同志相見之握手暗號”,並親自教導會員如何行握手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