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中國的飲食禮儀

飲食是一種常見的社交活動,中國飲食文化很豐富,中國人熱情好客,很講究餐飲禮儀。下面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談中國的飲食禮儀,希望能夠幫到大家哦!

談中國的飲食禮儀
談中國的飲食禮儀

一、座次安排

一般使用圓桌,面對門的位置一般是主座,主人一般坐在主座,主人右手邊的是主客,左手邊的是次重要的客人;

2.如果主賓身份高於主人,則主賓坐在主座上,主人坐於主賓右手邊;

3.一般等長者先坐定後,才開始入座,從座位的左邊入座;

4.不要叫客人坐在靠近上菜的地方;

5.上全雞、全鴨、全魚等整形菜,不能頭尾朝向正主位和主要客人。

二、上菜程序

宴會的菜譜要做到豐儉搭配、主次分明。應特別照顧主賓的飲食習慣。同時,酒水、香煙、水果要備齊。

正規的宴席上菜順序應該是這樣的:手碟——冷碟——熱炒——大菜(含頭菜、二湯、葷素大菜、甜點與座湯)——飯點——茶果

三、用餐

1.必須等到人到齊了才能開始進餐;

2.應等主客或主人先用餐;

3.看準自己要取的食物,再動筷子,儘量不要碰到其他食物;

4.最好讓筷子上的食物在自己的接碟中過渡一下,才送入口中,可以讓自己的吃相看上去不那麼急切,直接把菜餚放入自己的嘴中是不禮貌的;

5.吃飯時,應端起飯碗,用飯碗貼緊自己的嘴巴,用筷子把米飯推入口中;

6.多吃靠近自己面前的菜,儘量少吃離自己遠的菜;

7.夾菜應從盤子靠近或面對自己的盤邊夾起,不要從盤子中間或靠別人的一邊夾起。

8. 喝湯不要發出聲響,用湯勺一小口一小口的喝,不宜把碗端到嘴邊喝;湯太熱等涼了再喝,不要一邊吹一邊喝。

中華飲食,源遠流長。飲食禮儀在中國飲食文化裏,是一個重要的部分。

中國飲食文化的特點

是對中華飲食文化的內在品質的概括。孔子説過:“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這反映了先民對於飲食的精品意識。當然,這可能僅僅侷限於某些貴族階層。但是,這種精品意識作為一種文化精神,卻越來越廣泛、越來越深入地滲透、貫徹到整個飲食活動過程中。選料、烹調、配伍乃至飲食環境,都體現着一個“精”字。

體現了飲食文化的審美特徵。中華飲食之所以能夠征服世界,重要原因之一,就在於它美。這種美,是指中國飲食活動形式與內容的完美統一,是指它給人們所帶來的審美愉悦和精神享受。首先是味道美。孫中山先生講“辨味不精,則烹調之術不妙”,將對“味”的審美視作烹調的第一要義。《晏氏春秋》中説:“和如羹焉。水火醯醢鹽梅以烹魚肉,焯之以薪,宰夫和之,齊之以味。”講的也是這個意思。  美作為飲食文化的一個基本內涵,它是中華飲食的魅力之所在,美貫穿在飲食活動過程的每一個環節中。

這是對中華飲食文化社會心理功能的概括。吃吃喝喝,不能簡單視之,它實際上是人與人之間情感交流的媒介,是一種別開生面的社交活動。一邊吃飯,一邊聊天,可以做生意、交流信息、採訪。朋友離合,送往迎來,人們都習慣於在飯桌上表達惜別或歡迎的心情,感情上的風波,人們也往往借酒菜平息。這是飲食活動對於社會心理的調節功能。過去的茶館,大家坐下來喝茶、聽書、擺龍門陣或者發泄對朝廷的不滿,實在是一種極好的心理按摩。  中華飲食之所以具有“抒情”功能,是因為“飲德食和、萬邦同樂”的哲學思想和由此而出現的具有民族特點的飲食方式。

對於飲食活動中的情感文化,有個引導和提升品位的問題。我們要提倡健康優美、奮發向上的文化情調,追求一種高尚的情操。

是指飲食活動的禮儀性。中國飲食講究“禮,這與我們的傳統文化有很大關係。生老病死、送往迎來、祭神敬祖都是禮。《禮記·禮運》中説:“夫禮之初,始諸飲食。”“三禮”中幾乎沒有一頁不曾提到祭祀中的酒和食物。禮指一種秩序和規範。坐席的方向、箸匙的排列、上菜的次序……都體現着“禮”。  我們談“禮”,不要簡單地將它看作一種禮儀,而應該將它理解成一種精神,一種內在的倫理精神。這種“禮”的精神,貫穿在飲食活動過程中,從而構成中國飲食文明的邏輯起點。

精、美、情、禮,分別從不同的角度概括了中華飲食文化的基本內涵,換言之,這四個方面有機地構成了中華飲食文化這個整體概念。精與美側重於飲食的形象和品質,而情與禮,則側重於飲食的心態、習俗和社會功能。但是,它們不是孤立地存在,而是相互依存、互為因果的。唯其“精”,才能有完整的“美”;唯其“美”才能激發“情”;唯有“情”,才能有合乎時代風尚的“禮”。四者環環相生、完美統一,便形成中華飲食文化的最高境界。我們只有準確是把握“精、美、情、禮”,才能深刻地理解中華飲食文化,因則也才能更好地繼承和弘揚中華飲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