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儀表禮儀的手抄報資料

個人的儀表、儀態,是其修養、文明程度的表現。古人認為,舉止莊重,進退有禮,執事謹敬,文質彬彬,不僅能夠保持個人的尊嚴,還有助於進德修業。古代思想家曾經拿禽獸的皮毛與人的儀表儀態相比較,禽獸沒有了皮毛,就不能為禽獸;人失去儀禮,也就是不成為人了。古人對儀表的要求,不免過於繁瑣。其中最重要的,有如下三個方面:

關於儀表禮儀的手抄報資料

(一)衣着容貌:《弟子規》要求:“冠必正,紐必結,襪與履,俱緊切”。這些規範,對現代人來説,仍是必要的。帽正紐結,鞋襪緊切,是儀表類觀的基本要求。如果一個人衣冠不整,鞋襪不正,往往會使人產生反感甚至噁心,有誰會親近這樣的人呢。當然,衣着打扮,必須適合自己的職業、年齡、生理特徵、相處的環境和交往對象的生活習俗,進行得體大方的選擇。濃粧豔抹,矯揉造作,只會適得其反。

(二)行為舉止:孔子説:“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注:《論語·學而》)。這是因為,只有莊重才有威嚴。否則,即使學習了,也不能鞏固。具體説來,要求做到“站如鬆,坐如鐘,行如風,卧如弓”,就是站要正,坐要穩,行動利索,側身而睡。在公眾場合舉止不可輕浮,不可褻,應該莊重、謹慎而又從容,做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注:《論語·顏淵》),處處合乎禮儀規範。

(三)言語辭令:語言是人們思想、情操和文化修養的一面鏡子。古人所謂“修辭立其誠,所以居業也”(注:《易·乾文》)。將誠懇地修飾言辭看成是立業的根基,有一定的道理。並且要“言必信,行必果”(注:《論語·子路》)。巧言令色的人,是不可能取信於人的。其次是慎言。古人説,上天生人,於舌頭上下兩排牙齒緊密圍裹,又在外面包一層厚厚的嘴脣,就是要人們説話一定要謹慎。當然古人並不是要求人們少言語,而是説話要視具體情況,當説則説,當默則默。孔子説:“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注:《論語·衞靈公》)。説的就是這個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