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期陳設和起居禮儀有哪些

戰國時代,指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0xx年(另有一説認為應該是從韓趙魏三家分晉開始算起直到秦始皇統一天下為止,即公元前420xx年-公元前220xx年)。下面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戰國時期的禮儀,希望能夠幫到大家哦!

戰國時期陳設和起居禮儀有哪些

戰國時期的禮儀

歷史上的宣太后(羋月)正處於戰國末期,諸侯王大肆擴張宮室,士大夫階層宅第規模也很驚人,室內自然也極盡華麗。劇中楚國嫡公主羋姝嫁到“窮鄉僻壤”的秦國後百般不適,婚後第二天便讓人按照楚宮的風格整修佈置了椒房殿。按史料來看楚宮的奢侈和講究的確讓其他六國望塵莫及,屈原在《楚辭·招魂》中寫到“砥室翠翹,掛曲瓊些。翡翠珠被,爛齊光些。蒻阿拂壁,羅幬張些”。説的就是掛滿翠羽美玉,衾被鑲滿翡翠珍珠,輕羅幔帳的楚宮景象。戰國室內陳設系統基本是既遵循禮制規範,又在禮制允許的前提下向優雅浪漫、精雕細刻的方向發展。

室內色彩和紋飾

禮制規定周王室柱子用紅色,諸侯用黑色,大夫用青色,士用黃色。實際上春秋時期的魯桓公早就逾越禮法開始用丹朱給楹柱塗飾了,到了戰國,很多記載顯示楚國尚紅,秦宮尚黑,直接影響了後來秦漢的審美文化。在這個整體基調下,當時室內很多構件髹漆彩繪比較普遍,再配以黃、金、灰、綠和藍等色彩。裝飾紋樣主要有以龍、蛇、虎、朱雀、鹿等為主的動物紋,樂舞和人物車馬為主的敍事紋,圓點、菱形、方塊、三角紋等組合成的幾何紋樣等,這些紋樣主要用在壁畫和日常傢俱、器物的裝飾上。

傢俱

因為生活習慣和空間限制,戰國都是低矮傢俱,體量小,擺放位置遠不及後世固定,一般是隨用隨置,但它的製作和陳設都要遵循“藏禮於器”的規制。主要的傢俱有席、牀、屏、案、幾、箱櫃和衣架。

席是先秦時期最重要的起居用品,這是由席地而居的生活方式決定的。它是坐具也是卧具,廳堂陳設是以席為中心,並在席的鋪設方法、方位、材質、坐席次序上形成一套完整的禮儀。戰國沿用了西周王室的五席制度,五席指的是陳設次序不同的五種材質“莞、藻、次、蒲、熊”,“莞”是鋪在下面墊地的“筵”,編織較粗糙;“藻”是花紋美麗、色彩鮮豔的席子,“蒲”用菖蒲葉編織的柔軟席子,“熊”是熊皮做的席子。五席的質地並無貴賤之分,等級差別主要用席子多寡來體現,天子設席必五重,諸侯三,大夫二。

牀:這一時期的牀很矮主要是供人們坐卧,上面鋪的席比鋪陳於地面的要精緻,故稱為“牀蓆”,為防止四周翹起會用“鎮”來固定。同時期也出現了便於攜帶的摺疊牀。

幾的功能和現代沙發椅子上的扶手靠背相同,現代所説的茶几功能更靠近“案”的含義。古人席地而坐,老者尊者累了就扶靠在几上,稱為“憑几”。老人一般居則憑几,行則攜杖,故而古時“几杖”往往並稱。

案是一種承置用具,用於擺放雜物器物,放在廳堂時一般和幾、屏、席搭配在一起使用,放在寢室會置於牀上或牀前。多以木製加髹漆彩繪而成,有長方案、圓案、翹頭案、疊案、摺疊案,方足案和八足案等。有時也會把氈鋪在案上,供人坐,充當牀的作用。

屏,我們在上一期對屏有過詳細的介紹。戰國時期的屏受室內空間的侷限,難有後世屏風的大型體量,高度一般只有半身高,木製髹漆彩繪或者木框裱以花紋美麗的布帛。身份越高貴,使用的屏風就越華貴。

席、屏、幾、案是戰國居室內最基本的陳設物品

箱櫃:信陽長台關楚墓和隨縣曾侯乙墓出土的漆木櫃是戰國箱櫃傢俱的代表。這些箱櫃呈長方形,櫃蓋隆起作弧形,蓋和櫃身四角有突出櫃身的把手,能合在一起便於搬抬。戰國的箱櫃和同時期的几案一樣一般都是用木材髹漆彩繪而成,紅漆或黑漆為底,再彩漆繪扶桑樹、太陽、鳥獸等各種圖案。

衣架起源於周代。其名稱因形制不同而異,豎立的木杆叫“楎”,橫架的木杆曰椸。

帷帳

帷幄就是現代的帳篷,是一種形如房宇的設施,有木或金屬的構架,外部是絲麻製品。早期置於户外做軍旅、狩獵的臨時建築,後來才挪到室內,一般置於居室重要的位置,對大型空間起隔斷效果,它一般和幔帳一起搭配,以玉、寶石等為點綴,對營造空間形態和氣氛極富裝飾效果。帷帳與屏風、牀、幾、案的搭配又可以形成若干小空間。

燈具

古代稱燈為“豆”,豆形燈是一般家庭常見的燈具,它有一個底座,往上是細長的託柄,託柄之上是放置膏油、蠟燭的托盤。連盞燈和人俑、禽獸象生燈是劇集裏常見的照明燈具,製作精巧,華貴而富裝飾性,實際上這類是王侯的專用燈具,既有實用價值,又是珍貴的工藝品,可供欣賞和陳設。此外還有盒形燈、簋形燈等。

日用器具

日用器具主要為食器,當時用作收納用的大型箱櫃還沒出現,日用食器除了實用功能外也被作為室內陳設放置在居家空間中。種類主要有炊煮器、盛食器、酒器等。除了部分沿襲青銅材質外,漆木食器開始廣泛應用,王室貴胄的餐席上以青銅和漆木食器的混合使用居多。食器陳設使用是按照餐飲習俗精心營造的。宴飲時,人們既分案又分食,菜餚由侍者分送,飯食之器放在餐案的左邊,酒器和湯羹放在右邊,菜餚放在外側,調料放內側,酒尊以喝酒的左邊為尊。王侯的日用食器有鬲、戽、爵、尊等。此外還有鑑、薰爐以及其他一些小型收納器皿。

戰國時期婚禮禮儀

揖禮

肯定有人會問,為何羋姝走到秦惠文王前,是大王先向羋姝行禮,而非羋姝先行禮?《禮記·昏義》中説:“婦至,婿揖婦以入”,所以明白了吧,這是婚禮中的禮節,是要新夫先向新婦行禮,再入房完成儀式的。

沃盥

華夏禮儀強調肉身和精神的潔淨,凡進入重要典禮之前,必先淨手,以淨手為形式,以淨心為本質,從而以清潔的精神面對天地、自然和祖先,謂之沃盥。

共牢

“共牢”,指新婚夫婦在酒筵上共食一鼎所盛之肉。男女自七歲起,“坐不同席,食不同器”。而現在,新婚的夫婦要同席而坐,同器而食,男女分而複合。他們食取鼎中之肉,並非為了充飢,而是為了表明:他們要從此同甘共苦,相濡以沫。古人食俗有些類似今天的份餐制,各種食物每人一份。所以,新郎、新娘的席前,主食黍和稷,以及調味用的醬、菹(醃製的冬葵菜)、醢(螺醬)、湆(肉湯)都是各有一份。《漢書·王莽傳》:“進所徵天下淑女杜陵史氏女為皇后,莽親迎於前殿兩階間,成同牢之禮於上西堂。”牢,就是一隻小豬。

食黍

黍是漢族最早用於耕作的植物之一,也就是去皮前的黃米。在婚禮上共牢而食,夫婦食黍,正是對他們婚後日常生活場景的呈現。所以説,漢式婚禮在形式上是隆重盛大的,在本質上則是質樸簡約的。通過共牢和食黍,褪去浮華,顯露本質,直指人心。

咂醬

中國製醬和食醬的歷史悠久,當時的醬叫“醢”,《周禮》記載“百醢”,可見當時制食醬品的發達。據《周禮·天官》所記,周天子祭祀或賓客用羞“百二十品”,用醬“百二十甕”,這百二十甕醬包括醢物六十甕、醯物六十甕,都是動植物食料加調味品炮製的複合調料。餚饌百二十品配醬百二十甕,一餚配一醬,這是周王創下的前所未有的王室飲食制度。

“酳”,指吃東西后用酒漱口,同沃盥一樣,漱口的意義也在於通過肉身的潔淨求精神的潔淨。

合巹

“合巹”,指新夫新婦各執其一合巹杯,相對飲酒的儀式。合巹杯一分為二,象徵夫婦原為二體;以線連柄,則象徵兩人通過婚姻而相連,合而為一。在我們華夏民族的古典時代,合巹杯以匏瓜(葫蘆)製成,匏瓜的內膽是苦的,因此匏瓜所盛的酒也是苦的。同飲苦酒,寓以同甘共苦、貧賤不移、禍難不棄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