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人與人之間見面禮儀

阿拉伯民族是一個大民族,人與人之間的見面是很講究禮儀的。下面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阿拉伯見面禮儀,希望能夠幫到大家哦!

阿拉伯人與人之間見面禮儀
阿拉伯見面禮儀

在世界眾多民族中,阿拉伯民族是一個大家庭,有三億多人口,分佈在西亞和北非廣袤的大地上。儘管他們居住的地域不同,但是,以阿拉伯語和伊斯蘭教為主要特徵的阿拉伯文化紐帶把阿拉伯人緊緊地聯繫在一起。在此基礎之上,阿拉伯民族禮尚往來、待人接物的風俗習慣也逐漸統一起來。

見面問候説不完

阿拉伯民族熱情好客,世人皆知,從阿拉伯人見面時那一大套問候語就足以看出這一點。阿拉伯人即使與生人初次見面,也會主動跟對方打招呼:"السلام عليكم " (“色倆目爾來伊庫姆”,直譯是“和平降臨於你”,意譯為“你好”)這是一句全世界穆斯林通用的問候語。回答時要説:"وعليكم السلام " (“窩阿來伊庫姆色倆目”)。雙方握手致意後,兩人還會相互寒暄,問一些諸如:“您身體好嗎?”、“您家裏人好嗎?”等客套話,對此,大多數阿拉伯人會用"الحمد لله "(意即“一切讚美歸於真主”和“真主仁慈”)來作答。因為阿拉伯人多數是穆斯林,他們習慣將這些讚美真主的話時刻掛在嘴邊。

感情深,臉貼臉

如果是兩個老朋友相見,那麼,光説幾句“你好”和握握手顯然是不夠了,必須相互擁抱,再行貼面禮,才能顯出熱情來。行貼面禮時,一方用右手扶住對方的左肩,左手摟抱對方腰部,然後,按照先左後右的順序,貼面三次,即左——右——左。在貼面的同時,雙方會低語道:“艾赫蘭 (أهلا)——艾赫蘭——艾赫蘭”(意為“你好”,阿拉伯一種常用的問候語)。如果倆人關係十分親熱,會在貼面的同時,嘴裏發出親吻的聲音。(注意:不是真的親吻,而是擬聲而已)。此外,有少數阿拉伯人在見面時除握手以外,還會親吻對方的鼻子和額頭。因為信奉伊斯蘭教的阿拉伯人在做禮拜的時候,額頭和鼻子是最先着地的地方,吻這兩個部位,表示尊重對方,同時期望對方吉祥如意。

握手規矩多

異性之間見面,一般只行握手禮。要特別注意的是,由於伊斯蘭教的教義規定,男女之間授受不親,因此,男士不可以主動向女士伸手致意,一般是女士先伸手,男士方可握手,而且在握手的時候只握女士的指尖,點到即可。男、女握手時,男士必須從座位上站起來,而女士則不必。

説到握手,還應特別注意:阿拉伯人上廁所和做髒活時用左手來完成,右手才是潔淨之手。因此,握手時,只能用右手。如果用左手同阿拉伯人握手,通常他們不會理睬你,只是點頭示意,此時的場面會非常尷尬。

稱謂有講究

阿拉伯人的名字一般由三或四部分組成,依次為本人名、父名、祖父名和家族名。平時,熟人之間一般可以直呼本人名,比較正式的場合應稱呼其全名。對有身份的人,習慣上用他所擔任的職務來稱呼,如:部長閣下。對已婚並有子女的男女,可以用其孩子的名字,稱他(她)為××他爹(××他娘)。此外,先生、女士、老師、師傅、大叔、大嬸等都是阿拉伯人在公共場合常用的稱謂。

走親訪友尋常事

阿拉伯人喜歡在節假日和週末走親訪友,也非常歡迎別人來家裏做客,尤其是將迎接一位貴客來訪作為家裏的榮耀。阿拉伯人在互相拜訪時很注重衣着和禮節,拜訪者一般都事先預約並準時赴約,主人則會在家裏準備好豐盛的飯菜來恭候客人到來。當然,守時觀念弱也是阿拉伯人的一個特點。依照傳統,異性之間一般不會互相登門拜訪。

饋贈禮品有禁忌

阿拉伯人在對外交往中注重“禮尚往來”,互贈禮品被認為是一種友好的表示。但一般來説,初次登門拜訪時不必送禮品,這與中國和西方國家的習慣不同。如果大家已是熟識的朋友,拜訪時可以適當準備一些禮物。饋贈阿拉伯人禮品時要注意,一、不要送酒,因為阿拉伯人多數是穆斯林,對他們來説,酒為禁物;二、不要送宗教人物、神話人物和統治者的塑像和畫像,因伊斯蘭教嚴禁偶像崇拜。

阿拉伯人喜歡用金色外觀的高級鋼筆作為饋贈禮品。此外,阿拉伯人也非常喜歡中國的工藝品,如木雕、石雕、瓷器、檀香扇、國畫、絲綢等。需要注意的是,絕對不可單獨向阿拉伯人的妻子贈送禮品,這樣可能會引起男主人的不快。但是,給孩子送禮品,一般都會受到歡迎。另外,無論送禮還是受禮,都要用雙手或右手,千萬不要單用左手。

濃郁飄香的阿拉伯紅茶和咖啡

一番寒暄之後,阿拉伯人便會熱情地把你迎進客廳,待你落座,主人便會問你:喜歡喝茶,還是咖啡?你可根據自己的愛好來選擇。茶和咖啡在阿拉伯國家是非常受歡迎的飲品。阿拉伯人喜歡喝加糖的紅茶,茶葉要用壺在爐子上現煮,而不是用開水沏茶,有人在煮茶時放糖,也有人等茶葉煮好後再放糖。多數外國客人喝阿拉伯紅茶都會覺得太甜,而阿拉伯人卻非常喜歡。阿拉伯人喝茶用的杯子與酒盅大小相似,所以,應該説“品茶”更恰當。

在許多阿拉伯國家,客人喝完茶後,主人還會邀請客人再喝上一杯咖啡,他們認為咖啡是招待客人最好的東西。阿拉伯咖啡與普通的速溶咖啡不同,是用烘焙並研磨好的咖啡末在銅質咖啡壺中煮沸而成,待咖啡煮沸後,再加入丁香、豆蔻和肉桂等香料,其味道獨特,口感極苦。幸好咖啡杯非常小,最多隻夠你喝一口。喝完咖啡後,主人肯定會遞給你一杯礦泉水,好去除口中的苦味。當然,究竟是先喝茶,還是先喝咖啡,並沒有一個統一規定的順序,客隨主便是最好的辦法。此外,在喝茶或喝咖啡的同時,主人會端上一些點心,當然,這些點心也是非常甜膩的。

聊天不説沒用的話

“阿拉伯人的舌頭,中國人的手”,此話是誇阿拉伯人嘴巧,説中國人手巧。阿拉伯人健談,天南海北,無所不知,無所不聊。無論是新交還是老友,都應主動熱情跟阿拉伯人交談。當然,任何社會裏都會有聊天的“禁區”,作為客人,不要主動和阿拉伯人談論有關政治、宗教和性的話題,不要打聽人家的私事。如果想拉近感情,可以選擇聊一些阿拉伯人熱衷談論的話題,如詩歌、電影、體育、生意等。

先吃後聊,有益健康

到阿拉伯人家裏做客,一般都會招待你吃飯。阿拉伯人的日常飲食貌似簡單,卻頗具特色。菜餚有涼、熱之分,但沒有炒菜一説,雞鴨魚肉全用燉、烤、煎、炸、蒸、煮的方法烹飪,蔬菜基本上都是生吃。阿拉伯人餐桌上最常見的菜餚有:烤羊肉、烤雞、炸魚、煮牛肉、酸黃瓜、醃橄欖、奶酪、沙拉和各色豆醬。阿拉伯人招待客人會非常慷慨大方,條件好的會請你吃烤全羊和 “手抓飯”。吃“手抓飯”有許多講究,入席前要洗淨雙手,吃時要用右手的幾個指頭將飯搓成球狀,再送入口中,不能大把大把地抓。吃烤羊肉時,也是先用手把肉撕成小條,一條一條地送進嘴裏,不能抓一大塊塞進嘴中。客人如能入鄉隨俗,嘗試着用手抓食,會令主人特別高興。當然,如果不習慣,也可以提出要刀叉和羹匙用餐。

一般來説,由於阿拉伯穆斯林不喝酒,所以,不像中國人吃飯時又吃又喝,邊吃邊聊,而是習慣上吃完飯後再繼續喝茶聊天,這種就餐方式非常有益於健康。吃飽後,客人可用席上備好的餐巾擦淨嘴和手,並向主人表示謝意。此時,主人會關心地問你是否吃飽。

阿拉伯人風俗習慣

勿主動與女性握手或隨意拍攝女性從社交禮儀上講,一般情況下男性不主動跟女性握手,應先等女性伸手以免尷尬。在阿拉伯國家,女性一般不會主動跟男性握手。海灣國家的女性絕對不跟男性握手。

幾乎在所有阿拉伯國家都不能不經允許拍攝女性,尤其是戴面紗的女性。這一點在海灣國家更要注意,隨意拍攝往往會引起官司。另外,一些敏感處所也不允許拍攝,拍攝前最好先弄清有關規定或諮詢當地人。

清真寺參觀須知

進清真寺參觀必須脱鞋,而且要先邁右腳進入。女性參觀者應戴頭巾或領取一件長袍套在身上,否則不能進寺。在禮拜時間參觀清真寺切勿喧譁。清真寺內絕對禁止吸煙、吐痰。

在阿拉伯國家,還要更加註意勿在公共場所高聲喧譁,勿當眾剔牙、打噴嚏、挖鼻孔或掏耳朵等。此外,兒童不得隨地便溺,必須去衞生間。

右手比左手吉祥

穆斯林以右為尊,比如進門先邁右腳,吃飯須用右手,接送名片、收送禮品也都要用右手。在阿拉伯國家,用左手拿食物或禮品給阿拉伯人會被認為是不敬之舉。

喝咖啡有講究

阿拉伯人會客時一般先敬客人一碟椰棗,這時客人應吃一枚。然後主人會拿出小碗倒上咖啡,客人須一口喝掉。如果不想再喝,應當着侍者的面搖晃小碗。如果不這樣做,把小碗直接還給侍者,就意味着還想要,那麼侍者會不停地添咖啡,不會另加詢問。

在一些場合,侍者會拎着冒着煙的香料讓客人嗅。這時客人應把鼻子湊近並用手煽火,把香味往鼻子裏趕一趕,以示尊重。

勿碰杯或祝酒

很多中國人喜歡主動碰杯敬酒,這在阿拉伯國家會被視為很不禮貌,因為伊斯蘭教禁止任何形式的碰杯或祝酒。以水或茶代酒也不可以。

阿拉伯國家一般是禁酒的。有些北非的阿拉伯國家雖開放酒水,但在正式場合,餐館裏不允許賣酒和飲酒,正式宴會上更不能飲酒。

還有一點也很重要。在阿拉伯國家的餐館吃飯時,要先落座,打開餐巾後再去取食物。勿拿餐巾紙擦拭杯子和碗碟,這像是懷疑人家的器皿不潔,會令人不快。

飲食

阿拉伯人善於烹調,食物豐富多彩。其飯菜的特點是甜、香、油膩。咖啡和茶是每天不可缺少的飲料。阿拉伯人信奉伊斯蘭教,禁吃豬肉,不吃外形醜惡和不潔之物,如甲魚、螃蟹等,也不吃已死的動物。如獵取野味,打中後,獵人即迅速趁其血還沒有凝固時,割斷其喉頭,否則就不能吃。阿拉伯人從前的主食是玉米餅、麥餅和豆,貧窮家庭吃的主要是玉 米餅。

自從不少阿拉伯國家因出口石油而收入大量美元之後,各國政府對主要食品實行價格補貼。店鋪裏賣的大餅(發酵餅)和麪餅比麪粉還要便宜,所以平時家家都吃大餅或麪餅。以

西紅柿沙拉、洋葱拌辣椒、煮豆醬等為佐餐,肉類主要是牛羊肉。

阿拉伯人喜歡咖啡和茶。在各城市的街道上,咖啡攤比比皆是,一杯咖啡加上幾種點心,就是一頓便宜的午餐。名貴的菜餚有油炸鴿子、烘魚、烤全羊等。烤全羊是把一隻肥嫩的羔羊除去頭腳,掏空內臟,塞滿大米飯、葡萄乾、杏仁、橄欖、松子等乾果和調料,然後放大火上烤,其特色是又嫩又香,味道鮮美。

阿拉伯人用手抓飯的技術十分熟練,一是不怕燙,二是能用手指迅速地撕下一小塊肉條、菜餚送入口內,手指又不允許碰着嘴。

服飾

千篇不一律的阿拉伯長袍

在阿拉伯國家裏,人們的裝束可以説是相對簡單的,男人大多是身着白袍,女人則是黑袍裹身,特別是在沙特阿拉伯等伊斯蘭教規森嚴的國家裏,滿大街映入眼簾的皆是一色男白女黑的世界。

阿拉伯人喜歡肉食甜食,更是每日離不開濃濃的糖奶茶,加上他們普遍不太願活動,睡覺的時間較多,故他們的體型大多是較為發福,而穿着上下一般粗直筒式的阿拉伯長袍,能很好地遮蓋住他們的肥碩體形,且能極大地方便他們的行動。此外,鑑於大多數阿拉伯國家都地處高温沙漠地帶,寬鬆飄逸的阿拉伯長袍不僅能迅速散熱,還能有效地抵禦住漫天襲來的沙塵暴。難怪不止一位朋友這樣説過,在炎熱的阿拉伯國家裏,穿着阿拉伯長袍是最明智的選擇。

人們或許認為阿拉伯男人穿着的白色長袍都是千篇一律的。實際上,他們的長袍卻是各不相同的,每個國家大多都有自己特定的款式和尺碼。以通常稱為“岡都拉”的男袍來説,總共就有不下十幾種款式,諸如沙特款、蘇丹款、科威特款、卡塔爾款、阿聯酋款等,更有從中衍生出來的摩洛哥款、阿富汗套裝等等。這主要是根據各自國家的人的體型以及喜好而定的,如蘇丹人普遍高大肥胖,故蘇丹款阿拉伯長袍極為寬鬆肥大,更有一種蘇丹款白色長褲簡直就是像將兩隻大號棉布口袋縫合在一起,恐怕就是讓日本橫綱級別的相撲運動員穿上去也是綽綽有餘的。

至於阿拉伯婦女穿着的黑色長袍,它們的款式可就更加多得難以計數了。同男式長袍一樣,各國也都有其獨特的款式和尺碼,其中尤以沙特款最為保守,連同必不可少的頭巾圍巾面紗等附件,穿上後能將整個人遮蓋得密不透風。天生愛美的阿拉伯婦女雖受伊斯蘭教規所限,不能隨意展露玉體,也不宜身穿鮮亮的外衣,但無人能阻止她們在其黑色長袍上繡上黑色的暗花或豔麗的明花(這要視國情而定),更無法攔住她們在黑色長袍裏面穿上漂亮的衣裙。

起初,我們認為這種稱為“阿巴婭”的黑色女長袍款式簡單,製作容易,肯定也貴不到那裏去。但後來與行家交往,才知道由於面料、修飾、做工、包裝等的各異,價格差別甚大,遠遠超出我們的想象。在阿聯酋的商業都市迪拜,我曾數次光臨過高檔婦女服飾商店,親眼見到那裏的黑色女袍果然價格不菲,每件竟然高達數百乃至上千美元!不過在正規的阿拉伯商店中,白袍和黑袍是不能同店的。

阿拉伯人從小就開始穿阿式長袍,這似乎也可以説是阿拉伯傳統啟蒙教育的一個組成部分。年幼的孩童也穿上白色或黑色的小長袍,卻是別有一番風景,不由得你不朝着他(她)們多瞧上幾眼。特別是當節假日裏阿拉伯人舉家出動時,總會有成羣的孩童穿着黑白長袍滿地跑,因其獨特的衣着而給節日點綴出亮點。如今,隨着社會的不斷髮展,越來越多的阿拉伯年輕人熱衷於西裝革履以及休閒服飾,這是否也可以理解為對傳統的一種挑戰?但是,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在每一個阿拉伯人的衣櫃裏,總會有幾件他們千古流傳下來的阿拉伯長袍。

阿拉伯人的衣、食、住、行

1.衣

大袍是阿拉伯人的傳統服裝。大袍衣袖寬大,袍長至腳。它既是平民百姓的便服,也是達官貴人的禮服。大袍衣料有棉布、紗類、毛料、尼絨和聚酯纖維混紡等。對於生活在炎熱少雨地區的阿拉伯人來説,寬鬆舒適的大袍比其他式樣的服裝更具散熱護身的特點。大袍猶如一個立式通風管,上下流動的氣流可以帶走人體的汗水,使人覺得涼爽。阿拉伯男子多穿白色大袍,而阿拉伯婦女常穿黑色大袍,其中蘇丹等國婦女也穿白色大袍。

阿拉伯人都習慣穿大袍,但各國阿拉伯人的衣着又有所區別。如沙特阿拉伯、科威特、阿聯酋和巴勒斯坦等國的男士,常用白布纏頭,並套上一個黑色頭箍。頭巾起帽子的作用,夏天遮陽防曬,冬天保暖禦寒。而也門人、阿曼人和毛里塔尼亞人只包頭巾、不戴頭箍。埃及、利比亞和阿爾及利亞等國的男子很少包頭巾,常戴高筒氈帽。此外,也門、阿曼、阿聯酋等國流行男穿裙子女穿褲,而利比亞、突尼斯等國的男士則喜歡穿肥大的燈籠褲。

埃及、利比亞、敍利亞、伊拉克等阿拉伯國家的不少知識分子和公務人員,上班時西裝革履,回到家中再換上傳統服裝。不少年輕人則常穿T恤衫、牛仔服、夾克衫等。也門和阿曼的成年男子常佩帶腰刀,有的掛在腰帶上,有的插在胸前特製的寬皮帶上,以顯示男子漢的威武氣概。

阿拉伯各國婦女的衣着也有所不同。如沙特婦女的黑袍是一件寬大的黑斗篷;埃及婦女的黑袍穿、披均可;蘇丹婦女愛穿拖地長袍;利比亞婦女外出時,常用一塊類似披單的布(城市婦女多用白布,農村婦女喜歡用花布)把全身裹得嚴嚴實實,只露出雙眼或一隻眼睛。

海灣阿拉伯國家婦女至今仍嚴守伊斯蘭教教規,外出時戴黑麪紗,以免被陌生男子窺見自己的容貌,但她們穿的刺繡服裝卻相當華麗;而敍利亞、伊拉克、埃及、利比亞、黎巴嫩等國的婦女很少戴面紗,在這些較開放國家的城市婦女,尤其是現代女青年和上流社會婦女,常穿典雅的西裝套裙和飄逸的連衣裙。此外,也有不少女學生喜歡穿長褲和牛仔褲。阿拉伯各國婦女均講究佩戴金銀首飾。在喜慶、節日期間,她們佩戴銀頭箍,頭箍系銀鏈,前額掛金銀線,佩戴金鼻環、金耳環、金項鍊、金戒指、金手鐲、金腳鐲與腳鈴,有的富家女還在胸前佩一塊上面鑲有寶石、珍珠的金胸飾,珠光寶氣,雍容華貴。

蘇丹、突尼斯和利比亞等一些阿拉伯國家的部分婦女,至今還保留文身(刺青)的習俗。她們一般在鼻子上用針刺細線條,然後抹上綠色或紅色香膏;還常在兩腮、下巴、前胸、後背、手背、腳背等部位刺上星星、月亮、花朵等圖案。她們認為文身是成人成婚的標誌,並使人吉祥如意和保持永恆的美麗。

2.食

阿拉伯人的食品種類繁多。他們以大餅、麪包、米飯為主食,喜吃牛、羊、雞、鴨、魚肉和雞蛋等,忌吃豬肉、驢肉、狗肉。阿拉伯菜也有冷熱之分,熱菜一般以燉煮、燻烤為主;冷菜有切碎的西紅柿、香芹菜,再淋上橄欖油製成的沙拉,有羊肝、豌豆醬等。阿拉伯名菜有烤全羊、烤羊肉串和烤魚,這裏略作介紹。

1) 烤全羊

把一隻肥嫩的羔羊宰殺後,去掉頭、蹄,掏空內臟後塞滿大米、葡萄乾、杏仁、橄欖、松子等乾果和調料,放在火上烘烤到熟。烤熟的羔羊外焦裏嫩。

2) 烤羊肉串

把灑上作料的羊肉塊穿在鐵釺上用火烤熟後,切成片夾在薄餅或麪包裏,配上洋葱、西紅柿等。

3) 烤魚

將活鯉魚或草魚由脊背處從頭到尾劈開,去掉內臟,洗淨,撒鹽,用兩頭削尖的木棒從有皮的一面插進肉裏,把棒的另一端插在地上,豎立在用杏樹、桃樹等果木樹枝燃燒的火堆旁,大約烤半小時就呈焦黃色,並散發出淡淡的香味。這時,把穿在木棒上的魚取下來,皮朝下放在文火上再炙烤10分鐘,就可拌作料食用了。

阿拉伯人一日三餐。信奉伊斯蘭教的阿拉伯穆斯林餐前都要説:“以普慈特悲的安拉的名義。”用餐後則説:“一切讚頌全歸萬物之主安拉。”早餐一般是夾奶酪的大餅或麪包,喝一杯牛奶、茶或咖啡。下午2點左右吃午餐,午餐主食通常是加入黃油、葡萄乾等其他調料的炒米飯,副食有烤雞、烤牛肉、羊肉泥和白菜,以及用黃瓜、洋葱、香菜等做成的雜拌湯。晚餐以大餅或麪包為主食,佐以豆角、烤肉、沙拉、泡菜、果醬,另有蠶豆粥等。

阿拉伯人比較喜歡吃甜食。

逢年過節,家家户户都吃抓飯。抓飯是用羊肉、雞肉、豆子、茄子、葡萄乾、檸檬、橘皮和香菜燜制的淺黃色米飯。阿拉伯人吃抓飯時用右手。現在的阿拉伯人除了吃傳統的抓飯仍用手抓外,吃其他飯菜時均使用刀、叉和勺子。

阿拉伯人禁忌飲酒,喜歡喝茶、咖啡、酸牛奶、檸檬汁和各種果汁等。愛吃蘋果、桃、梨、椰棗、石榴、柑橘、無花果、西瓜、葡萄等水果。

3.住

在城市裏生活的阿拉伯人的住宅樣式繁多。如摩洛哥馬拉喀什市居民以土築成房屋;阿爾及利亞阿爾及爾市部分居民習慣用石塊砌成二層或三層的樓房;埃及、利比亞富有人家普遍居住帶庭院、築有圍牆的二層小樓。此外,阿拉伯各國大、中城市,均建有大批安裝了現代化設施的住宅,既有層次不同的高層公寓,又有規格統一的一層平房或二層小樓。

阿拉伯人的住宅式樣千姿百態,造型各異,但室內佈局卻有一個共同點:即分別配有男女會客室,以便接待不同性別的客人。過去,以遊牧為生的阿拉伯人逐水草而居,多住在帳篷裏。如今,活動在沙漠深處的遊牧民仍然居住在低矮的帳篷裏,帳篷通常用駝毛或粗羊毛織成,多為黑色和深褐色。帳篷一般由9根柱子搭成,中間有3長根,兩側各有3短根。夏天,帳篷四周固定在高高的木樁上,以便通風;冬天,帳篷四周着地,三面用沙土或葦蓆圍牢,以便擋風禦寒。朝東兩面留作門。也有人用葦蓆、樹枝等搭棚居住。

從事農業的阿拉伯人的住宅多為平頂房屋,而突尼斯等國生活在很少下雨的沙漠地區的農民,則習慣住地下洞穴式房屋。其建造方法是先從地面下挖一個深6~7米,直徑10~12米的圓柱形大洞,作為院子,再從底部向四面發展,挖成一個拱形山洞作為居室。

4.行

由於自然環境和國情不同,阿拉伯國家貧富不均,交通狀況差別懸殊。

阿拉伯人的婚俗

過去,阿拉伯人的婚姻多由父母包辦。隨着社會的進步,現在自由戀愛者越來越多。不過,在沙特阿拉伯、卡塔爾、阿曼、也門等一些比較保守的阿拉伯國家裏,由父母包辦婚姻的現象仍然比較普遍。而在埃及和阿爾及利亞等一些相對開放的阿拉伯國家裏,自主婚姻的男女青年較多。

阿拉伯各國挑選對象的習俗有所不同。例如在埃及,城市男女青年多由自己挑選意中人,他(她)們關心的主要是對方的身材相貌、學歷、收入等。在敍利亞,傳統的方式則多由小夥子的母親代成年的兒子物色對象。當她看中某位妙齡少女時,便選擇吉日邀請這位少女及其母親共赴浴室,在共浴的過程中,仔細觀察少女的身體、舉止等。若滿意,便請少女母女到飯店進餐,然後再到女方家正式提親。在利比亞,也是由小夥子的母親或姑嫂出面,為兒子或兄弟挑選媳婦。若遇到合適的姑娘,小夥子的母親就會帶媒婆去女方家“探家”,一是提親,二是品嚐這位姑娘做的飯菜,考察姑娘的品行。雙方若無異議,便可結親。不論以哪種方式選擇對象,雙方談妥後一般均要舉行訂婚儀式。在訂婚儀式上,男女雙方及其親屬、代表和宗教人士聚在一起,商定婚事的條件及彩禮的數額等。男方要向女方贈送禮品、衣物和首飾等。各國阿拉伯人贈送的禮品有所不同,例如,索馬里阿拉伯人贈送的是母駱駝,而阿拉伯聯合酋長國阿拉伯人贈送的是鑽石……但多數阿拉伯國家的阿拉伯人以贈送衣物和金戒指為主。

男女雙方定親後即籌備婚禮。一切準備好後,首先在清真寺舉行傳統的宗教婚禮,由雙方家庭的男性代表參加。儀式包括由教長誦伊斯蘭教經典——《古蘭經》和宣讀婚約等。在雙方簽訂的婚約中,寫明彩禮的具體數字以及丈夫不得自行娶二房等內容。宗教儀式結束後,便分別在女方和男方家大擺宴席,招待賓客。阿拉伯各國舉辦婚禮的時間長短不一,最短的時間是兩天(如沙特阿拉伯),最長的時間為兩週(如卡塔爾)。但多數阿拉伯國家為三天(如阿聯酋、科威特等國)或七天(如蘇丹、約旦、利比亞、突尼斯等國)。

阿拉伯人多選擇節假日舉行婚禮,如開齋節等節日或星期四(阿拉伯人的週末)。舉行婚禮前,新娘要沐浴,染紅手、腳趾甲和化粧打扮;新郎也要沐浴更衣,換上嶄新的禮服(民族服裝或西服)。在新婚之夜的前二天或一週,新郎和新娘家均開始張燈結綵,宴請賓客,唱歌跳舞,新娘還要向女賓展示金銀首飾、衣服、香料等嫁粧。在最熱鬧的新婚之夜,新郎家要派迎親隊伍去新娘家迎娶新娘。大多數阿拉伯國家現在時興用十幾輛甚至幾十輛小轎車組成的車隊迎接新娘。最引人注目的是前後相接的新郎車和新娘車。這兩輛喜車車前披掛五色彩帶,車頂四周裝飾彩燈,新娘車前還擺放着一個大洋娃娃。新娘身穿白色婚禮服,左右兩側坐着兩位伴娘。一路上,迎親車隊歡歌笑語,喇叭聲聲。突尼斯人習慣用駱駝轎迎接新娘。

阿拉伯人有的在新郎家舉行世俗婚禮,有的在俱樂部舉行婚禮,而埃及、伊拉克等國的阿拉伯富人一般在豪華的大飯店裏舉行婚禮。在婚禮上,新郎、新娘互為對方戴上戒指,並接受大家的祝福。新人還要手把手切開一塊大蛋糕,並請大家盡情吃喝。而新郎、新娘共舞以及賀喜的賓客唱歌跳舞,將婚禮的氣氛推向高潮。攝像師將歡喜的場面攝入鏡頭,以作留念。

在阿拉伯國家,一些阿拉伯青年選擇在婚後進行蜜月旅行。不過,由於阿拉伯人結婚所需要的費用,如彩禮、婚禮費,建房費等較高,使不少經濟條件差的小青年望而卻步,甚至打一輩子光棍。

阿拉伯人的風俗禁忌

1) 飲食忌

伊斯蘭教禁酒和禁吃豬肉。虔誠的阿拉伯穆斯林滴酒不沾,不食豬肉。

2) 問候忌

許多阿拉伯人在交往中忌問候對方的女眷。所以,在阿拉伯國家,很少有人唐突、熱情地問對方:“您夫人近來好嗎?”

3) 偶像忌

恪守伊斯蘭教的沙特阿拉伯人禁止崇拜一切偶像,尤其為膜拜而制的人物塑像是絕對禁止的。

4) 左手忌

大多數阿拉伯人習慣在衞生間用左手清潔身體,故認為左手是不乾淨的。所以,人們吃飯、握手或傳遞物品等均用右手,而忌用左手遞給別人東西和用左手行握手禮等。

阿拉伯人的禮儀

1) 見面禮

阿拉伯人見面時通常行握手禮。人們首次見面或關係一般者見面時行握手禮;同性親朋好友見面時行親吻禮;關係特別要好的男子見面時要互相貼面,先貼左臉頰,再貼右臉頰,之後再貼一下左臉頰,以示友好;彼此熟悉或合得來的女子之間平時行握手禮,久別重逢時則互相親吻對方的臉頰,先親一下對方的右臉頰,再親一下左臉頰,之後再親一下右臉頰。此外,部分阿拉伯國家的一些地區還有特殊的見面禮節。例如,一些科威特人見面時,除了握手外,還喜歡吻對方的額頭和鼻子。因為信奉伊斯蘭教的阿拉伯人做禮拜時,額頭和鼻子是頭部最先着地的部位,吻這兩個部位,一是表示尊重對方;二是期望雙方吉祥如意。而也門馬裏卜地區的阿拉伯人則常行碰鼻尖禮。

2) 家庭禮儀

大多數阿拉伯人家庭講究家庭禮儀,敬重雙親,尊老愛幼,親人之間互相關心,互相幫助。不過,在一些男尊女卑的傳統觀念較嚴重的阿拉伯人家庭裏,男主女從的現象普遍存在。

3) 公共場所禮儀

阿拉伯人比較講究公共道德,出門時衣冠整潔,購物自覺排隊,在公共場合特別尊重婦女,在公共汽車上為老人讓座等。當人們相遇時,步行者先問候騎乘者,年輕者先問候年長者,行者先問候坐者,後到者先問候先到者,個人先問候大家等。講話時注意看着對方,聲音不大不小,語言婉轉;聽講者神情專注,不輕易打斷對方的講話。當有人需要幫忙時,大家都會自覺地伸出援助之手。阿拉伯人具有好客的優良傳統,他們不僅逢年過節邀請親朋好友到家裏做客,盛情款待,而且對於素不相識的不速之客和萍水相逢的過路人,也同樣以禮相待。倘若有誰待客冷淡或將遠方客人拒之門外,則被認為有傷風化,會受到眾人的批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