誦讀培養學生的教養文章(通用5篇)

誦讀培養學生的教養文章 篇1

教養是做人的必備的素養。在當今時代,個人的教養越好,那社會的文明程度也就越高。在未來有教養的社會,沒有教養的人生活在有很好教養的社會裏,只有兩種選擇,要麼被淘汰,要麼被同化。所以我認為應該注重培養有教養的學生。教養教育十分重要。

誦讀培養學生的教養文章(通用5篇)

那麼,怎樣才能成為未來有教養的人呢?個人認為應該包含六個方面:一、他是一個有較高文化素養的人。沒有文化,何來修養與教養?二是一個有較高道德水平的人。有教養的人,以德為先。三、他是一個懂禮儀有禮貌的人。談吐有節,尊重他人,態度和藹。特別是不尊重他人的人,他的教養肯定還未學好。四、他是一個信守諾言的人。從不隨意遲到,從不食言,從不違約。一個不守信用的人,在未來這個信用社會是站不住腳的。五、他是一個寬容有同情心的人。寬容大度,心中對老弱病殘或弱勢羣體充滿同情心,甚至有愛心,決不做有害於他人的事。六是一個有責任心的人。一個有責任心的人,才會為家庭、社會做事,不做對不起家庭與社會的事,而去做對社會有意義的事。

怎樣培養有教養的人呢?對於一年級的寄宿生來説,作為班主任,我們既是他們的老師,又是他們的家長。我初步定了如下計劃:

首先,生活是教養教育的“土壤”。作為老師,必須在教養孩童方面扮演更積極的角色。同時教師本身的教養對孩子的教養有深遠的影響。老師要教養自己的學生懂得互相尊重併為自己負責; 教導孩子料理自己的事 ;要教導孩子最起碼的 生活 禮儀 ; 教導孩子儘量不驚擾或不麻煩別人 ;還要 教導孩子作價值判斷,學習以無愧於心的態度行事。這些大道理對於剛入學的一年級小朋友可能一下子很難接受與懂得。而童話是孩子們都喜歡而且易懂的,每篇童話故事都會告訴我們一些道理。我打算利用各種童話故事讓學生懂得學會做人的道理。如《小金魚拔牙》讓學生懂得平時要注意自己的個人衞生;《外星爺爺收破爛》讓學生懂得要做一個懂禮貌關心別人的人;《大象博士請助手》使孩子們懂得只有主動關心周圍的一切,關愛集體,應該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做個有教養受人喜歡的人等。

其次學校是教養教育的發育地。我們培養的是有教養的人還是沒有教養的人,這很關鍵。作為班主任,我把培養有教養的人作為工作目標,讓學生做一個真正有教養的人。想利用班隊課,認真開展做有教養的人的主題教育活動.

另外社會是教養教育的大熔爐。利用各種媒體,讓學生學會辨別是非,辨別好壞,讓學生懂得哪些是自己該做的,哪些是不該做的。引導引導學生懂得人與人之間應該互相尊重,互相幫助,加強學習,加強責任意識,不斷提高自己的個人修養,多為社會做好事。

誦讀培養學生的教養文章 篇2

教育是關乎民族未來生存發展的基礎工程,越來越受到世界各國的重視,那麼究竟什麼是教育?我很欣賞這句話:“把所學的東西都忘了,剩下的就是教育”,這句話幽默而深刻地道出了教育的本質功能:教育不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文化的傳承和文明的傳播。成功的學校教育就應該讓我們的學生“剩下”的是言行舉止間優雅氣質、行為處世的良好方式與習慣,換句話説,就是培養有教養的人。伴隨着社會文明進程,一個在事業、生活中表現出良好教養的人,也越來越受到社會大眾的青睞,社會也急切需要學校教育能夠培養出一大批有知識積累、情感積累和修養積累的有教養的文明人。

教養是人的文化道德修養,及其在人際交往、日常生活等社會性發展過程中的具體心理行為的外顯,有教養即指為人處事的優良品行和修養。教養是人的一種綜合素質與能力,它表現人的自尊與自律、信念與追求、德性與才智、品格與品位等等。

加強教養薰陶,對學生個體而言,將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引導人去思考追問人的價值和意義,啟迪學生思維,培養人格與情感,孕育創新能力;對社會而言,教養實踐是主動繼承和發展中華民族傳統美德,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對培養現代化人才、構建和諧社會具有重要意義。

有教養的教師藴育有教養的學生。學生的成長賴於良師的敬業。聰明才智可以遺傳,財富可以繼承,惟獨教養不能自然過户,教養純屬後天栽培,它需要我們老師有意地教,孩子有意地學。如果教師只關注於學生學習成績而忽視學生品德培養,那麼,即使我們的學生才高八斗也難以形成文明的素養和高雅的品位,難以勝任今後的社會角色分工。教師應用自身的修養、良好的情緒和健康、成熟的性格來影響、感染學生,以高尚的情操去培植智慧,用博愛去映照學生的未來。

有教養的氛圍培育有教養的學生。學生教養的確立,絕非僅憑教育者的良好意願,憑一朝一夕之功。 “德是表現在行為上的習慣”,“德只能在習性或制約中尋求”。人日常的言行舉止,所作所為,在大多數情況下並非道德判斷之類的理性使然,更多的是習性使然。因此教養的根基在於抓好養成教育,在於學生身體力行的實踐,在於學校各項活動的支撐。要精心組織教養主題活動,營造濃厚的教養氛圍,讓活動成為每位學生展示個性與才華的舞台,讓每一名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潤物無聲的教養薰陶。

有教養的學生創造和諧未來。教養是人行為處事的優良品行和修養,有教養的孩子在家庭中“於灑掃進退之間,持守堅定,涵養純熟”,長大後,通達事務、有所作為。面對國際交往與合作日益頻繁的今天,擁有教養,等於擁有了一張溝通人際、跨越四海的“通行證”,具有未來國際交往素養與能力,能夠跨越不同文化間界限的有教養學生是建設我們祖國未來的生力軍。教養培育不僅能關照時代發展在學生身心的投影,更能關注學生自我發展的內心渴求和終身發展的需要,學校教育中抓好學生的教養培育,對構建和諧社會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

誦讀培養學生的教養文章 篇3

當前,我們處在“知識經濟”的時代,這是一個勿庸置疑的話題。“知識就是力量”、“知識就是財富”、“知識就是資本”已經深入人心。但是,當知識日益變成一種純粹的工具的時候,知識被利益所包圍,被現鈔或者支票所驅使的時候,知識實際上被剝離了,孤立於整個文化系統之外,或者在文化系統內部過度膨脹。我們的教育,包括家庭的、學校的、社會的,都存在着這種傾向,使得教養在一定程度上流失了。例如,屢禁不止的課桌文學:在衞生間、校園裏,教室的牆壁上隨處可見的污言穢語;在圖書館的雜誌、圖書上亂塗亂畫,開天窗,甚至撕毀、偷拿;在公共場所勾肩搭背、大聲喧譁,甚至於粗話髒話毫無顧忌。有的同學強烈要求別人尊重自己,卻不知道尊重別人是何物;就是掃地這件事也很難與別人建立合作關係,分而掃之,決不會顧及全教室。

學生的這種有知識少教養的現象將直接影響學生的未來發展的空間,引起了教育界乃至整個社會的關注,大家都試着從它的本質或方法方面去尋找解決問題的手段。然而,我認為對學生教養的養成方面忽略了一個本源的方面——培養學生真正意義上的自愛。

約翰·密爾的功利主義認為,功利乃是道德的目的,人的本性就是追求快樂,趨樂避苦的。密爾説:“只有人真正見到這個東西才能夠證明這個東西是見得到的,只有人聽到這個聲音才能夠證明這個聲音是聽得見的,同理,我覺得只有人真正慾望這個東西才是這個東西是可欲的那個意見所可有的證明。”這就是説,快樂之所以是人的最終目的就是因為人們在事實上是以此為目的的。人追求的快樂本質上乃是精神上的,本源上是以自我需要為前提的。

以自我為前提不能説就是利己主義的,功利主義的道德原則是追求“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幸福”。密爾説:“功利主義認為行為上是非標準的幸福並不是行為者一己的幸福,乃是一切與這行為有關的人的幸福。例如,功用主義需要行為者對於自己的與別人的幸福嚴格地看作平等,象一個與事無關而仁慈的旁觀者一樣。待人象期望人待你一樣,愛你的同學象愛你自己。做到了這兩件,那就是功用主義的道德做到理論的完備”。

自我的成人即教養的完滿,“成人達己”乃是自我成人的最終目的。為此,我們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培養學生的自愛意識:

1、自愛生命:自愛的本質

一滴水、一朵花、一片落葉都是生命的存在,我們沒有理由去損傷她。同樣我們的生命更沒有理由去損傷她,因為生命是不可複製的。學會愛自己,不是讓我們自我姑息,自我放縱,而是讓我們學會約束自己和矯正自己。我們的一生中總有許多時候沒有人督促我們、告誡我們、指導我們。即使是我們最親愛的父母師長和朋友,也不會永遠伴隨我們,我們擁有的關心和愛撫都有隨時失去的可能。我們必須學會自己修枝打杈、尋肥培土,讓我們的生命更為美滿、更為健康,也可以讓我們的生命更為自由和強壯。

自愛生命,其實質就是從片面自愛走向整體的自愛。生命是一個整體,她有智慧生命和情感生命兩部分組成,前者是生命成長的理性的物質力量,後者是生命成長的感性的精神力量。對於教育者而言,我們也常常只是關注學生的智慧生命,並且以為這是學生的全部。我們為學生做了許多,給予了學生大量的知識和技能,卻忘記了為學生一生所準備的東西,顛倒了教育關心的價值本質。這種關注也給學生一種錯誤的引導,使得他們也認為教育的全部就是智力訓練,忽略了對自己情感生命的涵養。

“恭謙、守信、節儉、勤奮、友愛”雖然不能涵蓋情感生命的全部,但它可以使我們趨向於理性,使每一個個體成為負責任的人,其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另一個方面就是擺脱原始慾望的控制,能夠在創造和審美中獲得快樂,而不是在破壞和擠佔別人中獲得快感。説實在,真正偉大的人物,不管是科學家,政治家,還是企業家,都有悲天憫人的道德情懷和德倫化的人倫美觀。很難設想,一個非常珍愛自己的人,一個有惻隱之心的人,一個懂得欣賞自然界的力和美的人,會是一個沒有教養的人。我們要求每個人都偉大是不現實的,但總可以提倡每個人的健康人格,不能讓智慧去為情感“助紂為虐”。

2、關愛他人:自愛的輻射

人們認為不公正的行為往往是自我的自由權利受到侵犯,或者財產受到侵犯,或者別人得到了他不應得的東西以失信等等。公道的行為恰好反過來:注重別人的自由和財權,獲得自己應得的一份,守約等等。關愛他人既是自愛的輻射,也是自愛的保證。社會生活關係決定了建立一定的道德就在於確保這種關係。只有無損他人,共同的社會生活才能保證。

自愛是教養的本源,教養歸根到底不過是對最好的行為方式的認識和規定。我不説謊,因為我的理性告訴我,人與人之間相互信任比説謊帶來的好處大得多;我去掃地,為自己創造一個潔淨的環境,也為別人創造了一個潔淨的環境,同樣別人也會為自己創造一個潔淨的環境;我不偷竊,因為我知道,偷竊是要受到懲罰的,況且我也有自己的財產要保護;我反對某些個人侵害公物,因為我明白,公物中也有我的一份。總之,自愛使我知道我該追求什麼,他愛讓我知道我該怎樣追求,並由此產生教養。

同時,他者是一個泛化的概念,可以是他人,可以是自然,也可以是一種精神和傳統。“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推己及人然後君子”。中國曆來並不缺乏他愛意識,甚而至於將他愛推到了極致——忘我奉獻。天人合一,這裏的“天”是“既不是我們的競爭對手,也不可能被我們同化”的自然,只有為人而存在,人的意識必須關照到的“夥伴”並且這個夥伴將會給你帶來更大的關照。學會愛自己才會真正懂得愛這個世界。為什麼我們要愛父母、愛老師、愛家鄉、愛祖國……因為他們和我們密切相關。所以,我們珍愛自己,才會真正懂得愛別人,愛祖國,愛這個世界。我們的他愛實質上仍是一種自愛,“己欲達而先達人”,這不過我們選擇的實現方式“高尚”一點而已。

3、享受過程:自愛的持續

教育要追求人生的幸福大概是所有人的一致的看法,然而許多人認為這種教育的幸福存在於未來當中,甚而至於一些人認為教育的幸福不僅存在於現實的未來當中,而且存在於宗教性的“永恆世界”中,或者如我們所説的“永垂不朽”中。這實際上是對教育目的的定位不切實際的拔高,不錯,我們的教育是要把人培養成一個高尚純粹的人,但我們得承認這樣的一個事實:我們教育的對象將來絕大多數是普通平凡的人。教育目的的崇高和教育手段的現實並不是一個二律背反的原則。要知道:崇高永遠是毛坯式的,一經刻意的雕琢,反覆打磨,便不再真實,不再生動!

為此,我們不僅提倡學生珍愛自我,更要讓學生享受過程的幸福,讓學生知道幸福就在眼前,自愛必須持續。蘇霍姆林斯基也認為“要使孩子能成為有教養的人,第一要有歡樂、幸福及對世界的樂觀感受。教育學方面真正的人道主義精神就在於珍惜孩子有權享受的歡樂與幸福”。教育必須在過問學生精神生活的基礎上成為一個體驗幸福,創造幸福的過程。在體驗和創造中讓學生對教養的追求由情感上升到意志的層面上,最終達到教養的最高境界。

同時,我們也得自問,我們給予學生的幸福觀是什麼。日本學者中山昌禮曾經説過:“現在的老師教學生,都好象將他們拉入自己狹隘的範圍裏面,並不是引導孩子們去發揮他們的長處和天分,由於要孩子們都象他自己那 ,所以不可能產生超過老師的人才。比方説 培花草,照自己覺得好看的 式去修剪枝葉,修成了一個形狀,看起來好象非常美觀,但枝葉原本的生命,都被剪斷了,這並不是真正的 培花卉。教人也是如此,如果隨着老師自己高興去設置規條,拿自己的專長去限制支配小孩, 本就不可能 就出真正意義人才。”同理,如果我們拿自己的幸福觀去要求孩子,其結果也是可想而知的。

教育如果是一首詩,她不能僅是抒情詩;教育如果是一篇文,她不能僅是駢儷文;教育如果是一幅畫,她不能僅是山水畫。教育不能太世俗,但教育也不能走“偽聖化”的道路。惟有避免講空泛的大道理,從學生的自我需要入手,教育才能有它的堅實的基礎,才能走出一片天地來。我們教師的責任就在於用自己的關愛幫助孩子積累這種力量,培養孩子的自尊和自愛,激勵他去嘗試,去選擇,去實現自己價值的種種可能,最大可能的達到自己的目標——這也許是我們目前最為可行的路。

誦讀培養學生的教養文章 篇4

中國是文明古國,禮儀之邦,歷來重視禮儀教育,講文明、重禮儀、守秩序、和善待人是中華民族世代相傳的美德。為促進學生提高禮儀意識,自覺踐行文明禮儀,弘揚傳統文化,使學生養成良好的文明禮儀習慣,增強德育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全面提高青少年學生的思想道德和文明禮儀修養,全面開展文明禮儀教育活動,為了配合學校工作,我班特制定文明禮儀教育活動計劃如下:

一、工作目標

1.開展一系列的文明禮儀體驗性的教育活動,增強學生的切身體驗,使之內化為自己的行為。

2.舉行豐富多彩的文明禮儀教育主題活動,使學生養成良好的文明禮儀習慣。

3.通過評選“文明禮儀之星”,樹立榜樣,促使學生自覺遵守文明禮儀行為規範。

二、具體措施

1.創設文明禮儀良好環境氛圍。

根據每月工作重點佈置有關的文明禮儀黑板報。

2.寓規範訓練於學生日常生活管理之中。

在常規教育工作中,堅持把培養學生文明禮儀行為習慣和行為標準放在首要位置,關注指導學生的學習生活、交往以及日常生活方式與習慣。以平時儀表、言語為切入點,通過強化訓練,把《文明禮儀行為規範》文明禮儀教育落實到學生的日常學習和生活中去,讓他們從中受到影響,得到鍛鍊,養成習慣,從而提高。每週一班會上一節文明禮儀課,堅持每週記錄兩篇文明禮儀日記。

3.寓規範訓練於各領域教學之中

在各領域教育教學活動中,教師要有目的、有計劃地利用教材切合實際地把《規範》細則滲透到教學中去。並根據文明禮儀教育的需要,創編文明禮儀教育的教材,使學生在開無意識的學習中強化記憶,受到教育。

4.開展文明禮儀教育主題活動

根據每月主題每週有計劃地組織一節專門的文明禮儀活動,豐富教育教學形式,使學生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可以全身心地投入,通過比一比、看一看、議一議、想一想、做一做,使學生的文明禮儀行為在不知不覺中趨於規範化。

5.與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結合。

通過家長會和平時與家長的交流,要家長了解學生文明禮儀教育的重要性,以身作則,並積極配合教師,培養學生的文明禮儀行為規範。

誦讀培養學生的教養文章 篇5

培養學生的自信心

心理學家認為自信心是人體結構中的本質因素,也是一個心理健康明顯的標誌。然而,在實際生活中,由於種種的遭遇,很多學生在自信心方面相當缺乏。這主要表現在:自卑心理、消極心理、愧疚心理、虛榮心理、空虛心理以及依賴心理。俗話説:心病還需心藥治。

這就要老師們用愛心喚起學生們的自信心,用愛來尋找一切途徑,為學生們創造健康成長的良好環境,時刻指導學生正確認識自我、客觀公正的分析自我,既不過高的估計自己,好高騖遠,也不過分悲觀的低估自己,萎靡不振,而是以言語給學生充分的鼓勵,以行動給學生真誠的感召,創設成功的機會和條件。

當學生感到自己有能力做好每一件事情的時候,也就增加了自信心;同時對學生的缺點和做法給予適當的表揚和肯定。同時對學生的缺點和失敗也不能不分場合地指責和數落,更不能揭短諷刺,而是要通過談心、座談或自我診斷的方式,揚長避短,以樹立學生的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