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的課堂語言禮儀

教師肩負着教育學生、培育學生,使學生成為接替老一輩事業、延續社會發展的新一代。因此,教師無論是在教學、教育活動中,還是在交際場合,均須講究禮儀,做文明交往的使者。禮儀是一種文化,它構成了人的形象的重要一面,是其外在形象、內在氣質的表現。 下面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教師的課堂語言禮儀,希望能夠幫到大家哦!

教師的課堂語言禮儀
教師的課堂語言禮儀

教師的禮貌用語

禮貌語言在一定程度上標誌着一個社會的文明程度,一個人的語言反映一個人的精神世界。“禮貌是人類共處的金鑰匙。”您對別人有禮貌,別人才會對您有禮貌,故與他人交談時,要清除語言中的雜質,注意避諱的言詞,要多用禮貌的語言,如“請問”、“對不起”、“謝謝”、“再見”,無論您是被邀請講課還是講演,無論是開始還是結束,都應該使用。教師,是學生的榜樣和楷模,教師的言行舉止,將對學生起到示範和表率作用。因此,一名光榮的、受人尊敬的教師,更要講究文明禮貌。

教師的常用禮語“請”、“您”、“謝謝”、“對不起”、“沒關係”、“再見”。特別是對學生的問好道別,教師要認真回禮,請學生做事要用“請”,做完要對學生説“謝謝”。

教師的文明用語 對待學生常用:同學們好;希望你繼續努力;不懂請來問老師;讓老師來幫助你。對待家長常用:教育學生是我們老師的責任;謝謝家長的支持與配合;我們來商量一下,怎樣教育好孩子。對待同事常用:我有一個問題向您求教;我有個建議,您看行嗎;謝謝您的關心和支持。

使用禮語原則聲音優美、表達恰當、言簡意賅、表情自然、舉止文雅。

教師對學生的稱呼

我國是禮儀之邦,人際交往講究禮貌友好,崇尚平等待人。師生關係是人際關係的一部分,同樣應遵守這些原則。而稱呼是師生交往的起點,表示師生之間的關係,反映教師的思想、道德和修養,影響教師形象的樹立。在教育教學活動中,禮貌得體的稱呼語可以激發和控制學生的情緒,溝通師生的感情,融洽師生關係,進而增強教育教學效果。

要真誠地叫響學生的名字。喊名也是一門學問,合適的稱呼,可以密切師生的感情,有利於教學的順利進行。用清晰的聲音呼喚學生的名字,意味着對學生持一種尊重的態度。

不要叫學生的呢稱或綽號。暱稱雖然有助於人際關係的深化,但在課堂這一特殊場合會產生反向作用。太過親呢,會造成其優越感,削弱其守紀自覺性,有厚此薄彼之嫌。在公共場合,絕對不能叫學生的綽號,綽號很容易傷害學生的自尊心,也會影響教師形象,降低教師威信。

記學生姓名時的補救方法。在師生交往中忘記或叫錯學生的名字是常有的事,但這很容易引起學生的不高興,影響師生交往的正常進行。為了避免尷尬的場面,當記不準學生姓名時,寧可迴避也不要叫錯,可以採用位置稱謂法,如:請靠窗的這位男同學回答問題好嗎?

教師課堂語言禮儀

教師課堂語言表達教師承擔的教學任務離不開語言表達。因此,作為一名教師,要注意表達語言時的禮儀規範。

(1)表達準確。學校設置的每一門課程都是一門科學,有其嚴謹性、科學性。教師在教授時應嚴格遵循學科的要求,不可庸俗化。

(2)音量適當。講課不是喊口號,聲音不宜過大。如果聲音太低又很難聽清,會影響教學效果。

(3)語言乾淨利索。講課要抓中心,不説廢話和多餘的話,給學生乾淨利索的感覺。

(4)上課可以適時插入一些風趣、幽默的語言,以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師課堂語言禮儀教師應自覺培養文明修養,注重自己的禮貌談吐,講究語言的藝術性,遵守語言的規範性,掌握語言的使用方法,從而做到語言美,充分發揮語言的作用。

語言柔和動聽語言的生動效果常常是依賴語言的變化而實現的。語音變化主要是聲調、語調、語速和音量。如果這些要素的變化控制得好,會使語言增光添彩,產生迷人的魅力。一般情況下,對音量的控制要根據地點、場合以及人數的多少而定。在不同的場合應當使用不同的語速。因為在講課或談話時,速度可以表達一定情感,速度適中可以給人留下穩健的印象。

語調恰當、富有節奏 根據思想感情表達的需要,必須恰當地把握自己的語調,同時要做到語言清楚明白。説話時要綜合把握,形成波瀾起伏、抑揚頓挫的和諧美,以收到最佳的交際效果。如果語言沒有起伏變化,始終就是一個頻率、一個聲調,往往使人覺得就像在喝一杯淡而無味的白開水,很快就覺得沒意思。為此,講課時語調應有起有伏,時急時緩,抑揚頓挫,讓學生感到生動活潑,避免過於呆板的音調。

發音純正、語句流暢講課時應避免口吃、咬舌或吐字不清的毛病。口齒不清者可以把講課的速度儘量放慢,操之過急往往會使口齒不清的毛病更突出。另外,無論將音量控制在什麼程度,都必須強調語言要清晰有力,發音純正飽滿。

語言清晰、明白,應注意的事項:不要隨便省略主語;切忌詞不達意;注意文言詞和方言詞的使用和語言的順序;同時還要注意語句的銜接,使語言相連貫通,嚴絲合縫。

教師課堂語言禁忌

忌“一言堂” 對話是交流的基礎,有對話才有交流,有交流才能產生情感。課堂是師生雙邊活動的場所,不是教師獨領風騷的舞台。因此,教師在課堂上要根據授課內容啟發學生理出學習思路,獨立思考;摸索學習方法,自主學習;排除思想顧慮與同學討論交流。教師在認真傾聽學生的發言後,要及時評價,觸動學生學習的動機,使他們能圍繞學習內容,有滔滔不絕的話題,並得到個性化的理解。因為,教師激情的評價、點撥,不僅有利於師生之間的語言交流,也有利於師生之間心與心的碰撞和感情距離的縮小。

忌狹隘偏激寬容是春天的一縷輕風,是冬夜裏跳動的火苗。學生是活生生的個體,每個學生由於他們受教育的環境和認知水平不一致,因此,他們對問題的理解和對事物的看法也是有差異的。面對這些“差異”,教師若是疾言厲色地對待,缺少“春天的輕風、冬夜裏的火苗”,學生就會對老師敬而遠之,就會對學習中的問題不再發表自己的見解。所以,教師不能用統一的標準去劃定學生的答案,應鼓勵學生對問題有個性化的理解,教師更不應該對學生的答案持否定態度。明智的做法是:面對學生認識的不一致、觀念的分歧、思想的碰撞,教師要給予充足的時間,讓他們分別表明自己的立場、闡述自己的理由。當學生正在發言時,教師千萬不能急切地打斷他們,或是把自己的觀點強加於學生,或代替學生過早地下結論。因為那樣就會給學生留下狹隘偏激的印象,使課堂交流無法進行下去。教師只有寬容大度,才能使學生長智能,自己得人心。

忌自我炫耀教師先於學生步人社會,肯定有很多值得自豪的地方。如果教師適當地拿自己現身説法,啟發學生努力學習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經常用自己的亮點來反襯學生,就會給學生留下自我炫耀的印象,讓學生特別反感。每個學生都有獨立的人格。他們既有強烈的表現慾望,又有被發現、被承認、被讚賞的內在心理需求。教師在課堂上如果只顧自己進入自我陶醉狀態,輕視學生的反應,效果絕對不好。明智的做法是:教師運用激情、激趣的手段調動學生的情感,讓他們積極投入到學習狀態中去,並引導他們在學習活動中自由展示、自由發揮。教師對學生的學習活動給以誠懇的認同和讚揚,並且要讚揚學生學習各個環節中最細小的進步,而且是每一次進步。這樣學生就有一種特別被關注的感覺,他們會越來越有信心參加學習活動。如果教師只顧滔滔不絕地展示自己的理解或感受,學生就會由課堂主演變成觀眾甚至是場外觀眾。所以教師要想在課堂上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營造出師、生、文本三情共振的激情氛圍,讚揚學生是其中重要的手段之一,也是教師尊重學生的體現。

忌挖苦謾罵 教師教態要認真。使用標準的普通話,談吐需文雅,口氣應親切,不諷刺、挖苦、謾罵學生,堅決不允許有體罰或變相體罰學生的現象出現。

忌孤傲清高與學生交談時,應大方、爽朗,不要孤傲清高,使學生不願接近您;不如他人時,應心悦誠服,不要出言不遜,那將有損教師的風度;介紹自己時,應謙虛、求實,不要自吹自擂,以免別人對您產生反感。作為一名教師,在課堂上應温文爾雅、持重沉穩。薩迪説:“講話氣勢洶洶,未必就是言之有理。”

教師課堂教學的不宜行為

一、開篇不宜淡如水

“同學們,今天我們共同學習第X課。”我常常聽到教者把這句話作為開場白。初聽時倒也覺得新鮮,“共同學習”嘛,老師跟學生處於平等地位,教育思想可嘉;可後來發現,不少人、不少課的開場白都是這樣,我便產生了疑問:日常吃飯菜尚且知道花樣翻新,有利於增進食慾,上課開篇一成不變,豈不要倒學生的胃口?

有的教師很注意這一點。我聽一位老師教《“你必須把這條魚放掉”》,教者在板書課題時有意漏寫引號。寫後問:“老師這裏寫的與課本上有什麼不同?”學生打開課本,認真看後齊説:“少了引號。”老師問:“這裏為什麼要加引號?”學生答:“這是引用一個人説的話。”老師進一步問:“你們看到這個題目,會想到哪些問題呢?”學生紛紛舉手發言:“這話是誰説的?”“這是一條什麼樣的魚啊?”“為什麼一定要把它放掉?”“有沒有放掉?”……在肯定了學生積極動腦、大膽質疑之後,老師緊接着説道:“很好!這些問題課文都作了回答,現在請大家打開課本。”接着,同學們都興趣盎然地讀起書來。

古人云:“開卷之初,當以奇句奪目,使之一見面驚,不敢棄去。”這裏儘管談的是寫文章,但隔行不隔理。上課之初,設計一段好的導語,誘發學生學習知識的慾望,為學生學好新課奠定良好的基礎,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開篇就平淡如水,要想上好一堂課談何容易!

二、指名不宜在問前

“XXX,請你回答一個問題。”老師一指名,一位學生站了起來;隨後,才見老師提出問題。是提問在前好,還是指名在前好,頗有一番考究的必要。

提問在前。老師將問題提出之後,每一個學生必然要認真思考,並且做好回答的準備。老師此時的短暫期待,也就是常説的“空白”,正是學生思考之時。提問在前,有利於啟發全班學生開動腦筋。儘管最後答問的只是一個學生,但它卻起到了“牽一髮而動全身”的作用,確保全班學生處於積極思索的狀態。

指名在前,那效果就迥然不同了。試想:某同學已被老師指名站起,班上其他同學誰還會對下邊提的問題積極動腦這樣做,在某種程度上抑制了一些學生的思維活動。儘管教者主觀上並不是這樣想的,但客觀效果如此,想回避也是迴避不了的。

三、不宜每次都“你來”

我發現,有的老師請學生髮言,指甲説“你來”,指乙還説“你來”,指丙、丁亦然。於是乎,一堂課上“你來”一語出現的頻率相當高。

應當指出的是:教師指名學生髮言,每次都説“你來”是不適宜的,應當變換一下説法。比如“請你回答”、“你説説看”、“你來告訴大家”、“這個問題你講一講”、“你是怎麼想的”……倘若整堂課都説“你來”,暴露的是教師語彙的貧乏,而學生聽之乏味,影響教學效果是確定無疑的。另外,它還不利於學生語言的發展。國小生除了向課本學習書面語言之外,理所當然地還要向老師學習口頭語言。老師講話,語彙豐富,有很強的感染力,會給學生起到良好的示範作用,學生的口頭語言也會在潛移默化中得到長進。

四、“太好”不宜再找碴

黑板上出現的是兩行生字詞,一個學生讀過之後,教師立即稱讚道:“太好了!”這位學生當即高高興興地坐下。不料,老師隨後又問大家:“他剛才有沒有讀錯的地方”馬上有兩名學生指出了該生讀音上的問題。

此舉顯然不當。“太好了”的評價用語不是可以隨便用的,當一個學生的答案確實見解獨特,所説無懈可擊,才有資格受到這樣的讚揚。然而,現在教師對該生大加稱讚之後,又讓其他學生找出其不足,這不是自相矛盾嗎試問:剛才那位學生到底讀得如何如果有錯,就不能贊之“太好了”;如果沒錯,那就用不着再來找碴。二者只能居其一,怎能同時存在呢?

學生回答老師的提問,老師作出評價,就要考慮評價用語的準確性。對於學生的回答,評價時以表揚為主是對的,但必須以恰如其分為前提。否則,不當的讚揚對學生學習和進步是有害無益的。

五、不宜亂點“鴛鴦譜”

有一位教師教生字詞,出示小黑板帶領學生讀字音之後,讓學生説出自己已經懂得的詞語意思。一位學生説:“我知道‘胸腔’的意思。”教師叫他説給大家聽聽。“就是這兒。”學生指着胸部答道。教師點頭表示肯定並示意其坐下。

這位同學的答案是肯定不得的。“胸腔”與“胸部”是兩個不同的概念。“胸腔”指由胸骨、胸椎和肋骨圍成的空腔,上部跟頸相連,下部有橫隔膜和腹腔隔開。心、肺等器官在胸腔內。而“胸部”則指胸脯子,它是人體軀幹的一部分,在頸和腹之間。前者所指在人體內部,後者所指在人體外部,二者不能混為一談。這一肯定不可避免地會在學生的腦海裏留下一個錯誤的印象,“胸腔”即“胸部”。

一個很明顯的問題擺在我們的面前:教師擔負着“傳道、授業、解惑”的任務,所講的內容一定要正確、準確、合乎科學,不能講錯、講歪,否則將誤人子弟,貽害無窮。

六、配角不宜唱主角

現在語文課堂教學中,讓學生聽課文錄音的現象比較普遍。運用電教手段進行教學,這是時代進步的表現,實在今人高興。但值得注意的是:一些配樂朗讀的文章,存在喧賓奪主的現象。按照常理,聽課文朗讀的目的,是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從中受到教育和感染。然而,現在的情況是,所配音樂其聲音之高,足以將朗讀者的聲音“淹沒”,把學生的注意力完全吸引到聽音樂上去了,影響聽有關課文內容的朗讀。配樂朗讀的初衷既然是為了增強朗讀的聽覺效果,增強文章的感染力,經過這樣的包裝之後,卻走向了願望的反面。因此,配樂朗讀中的這種反客為主現象,應當改變。如要配樂,所配之樂其音響只能處於次要地位,切莫顛倒過來。這裏還要説明的是,配樂朗讀不能代替教師範讀。教師表情朗讀,學生當面聽到、看到、感受到,直接受到的教育和感染是任何傳媒所代替不了的。教師讀得好,會引起學生對課文的喜愛,對朗讀的興趣,對教師的崇敬,甚至會影響其一生。所以教師不要動不動就使用配樂朗讀,還是自己練好朗讀基本功,當面讀給學生聽為好,適當時候搞點配樂朗讀也可。應當以聽教師範讀為主,聽課文錄音為輔。

七、不宜一口吞個餅

人教社編義教五年制第六冊語文基礎訓訓練2中有一道題:“讀句子,注意頓號的用法。”例句是帶有頓號的幾個句子。一位老師教學時不僅把頓號的用法、注意點一口氣講完,還輔之以點頓號的練習。無獨有偶,一位教師教三年級學生寫對話,範文只涉及“寫清楚説的是什麼,是誰説的,有時還要寫出人物説話時的動作、表情、語氣等”,提示語僅有兩種形式。但教者不僅講了這些內容,還把提示語的四種形式以及“説”的不同表述方式統統講了。

上述兩例,教者是想讓學生多學一點,其出發點無可非議,但想“一口吞個餅”、“畢其功於一役”的想法和做法不可取。

國小生學習知識有階段性,一般總是由淺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由理解到運用。教材也是按照這一規律編排的。以頓號為例,除了“讀句子,注意頓號的用法”之外,還有“給下面的句子加上標點”和“綜合練習”等,而這些是在以後的基礎訓練中,分好幾次出現的,是按照一定的“序”安排的。剛開始接觸某一知識點,就把有關內容全講完,看似快了,其實慢了,違背了國小生接受知識的規律,必然會走向願望的反面。

八、“對口相聲”不宜演

我看到有些教師在課堂上有這樣的情況;當他叫起一個學生髮言的時候,他馬上走下講台,來到這位學生身旁,面對面地聽這位學生的發言。如果學生的回答有卡殼現象,他仍然面對面地給予引導,直至問題的解決。其間他對這位學生可謂是全神貫注,眾多的學生此時此刻的表現,他就不管了。課堂上出現一種師生二人説“對口相聲”,其他同學放任自流現象。

這種顧此失彼的現象,在課堂上是不宜出現的。這是因為:國小生自控能力比較薄弱。教師如果只把注意力放在一個學生身上,課堂上就會紀律鬆弛,其他學生聽這種“對口相聲”的就會寥寥無幾,這必然要影響到教學效果。正確的做法是;教者仍然處於講台的位置,心中時刻裝着全班學生,在認真聽取一個學生髮言的同時,目光要時不時地掃視全班,讓每一個學生都意識到老師此時此刻正在關心着自己,從而保證課堂紀律處於良好狀態。

九、改錯不宜缺勇氣

一位老師在教學生字“肩”時,把“户”下面寫成“月”字。一學生當堂指出,這位老師並沒有及時糾正,反而説“這樣寫也可以”。此外,我也曾見有的老師對自己教學中的失誤,不當面糾正,而悄悄改正,採取了一種自護其短的做法。他們的共同心態是:怕當眾認錯糾錯,有失面子。

自護其短,也許在一個短時期內可以把學生矇住。但是,隨着時間的推移,學生的知識越來越豐富,到那時,他們一定會發現某某老師曾經“蒙”過他們,教者在他們心中的形象無形中打了折扣。其實,知識猶如浩瀚的大海,教師也不可能萬事精通,教學也不可能做到萬無一失。由於種種原因,課堂教學中出現這樣那樣的失誤是常事,本不足為怪。教師應放下架子,勇敢地承認錯誤,並立即糾正。這才是一種實事求是的態度,學生對此也是能夠理解和諒解的。

在這方面,特級教師斯霞老師堪為我們的表率。有一次,她讓學生聽寫《列寧和衞兵》,當她發現有幾個學生把“你不該責備他”寫成“你不應該責備他”時,對學生説:“那不是你們的錯,是老師唸錯了吧!”這種嚴於責己的精神多麼令人敬佩!

十、不宜充當裁判員

具體某一篇課文如何劃分段落,學生的意見並不一致;給一段短文擬個小標題,説法也不盡相同……遇到這種學生意見不一致的情況該如何處理呢有的老師是讓學生討論,但更多的是由老師作出判斷。

誰是誰非,為什麼不讓學生討論,而要由老師裁定呢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教者怕影響教學進度,怕完成不了教學任務。我認為,遇到有爭議的問題,教師不引導學生展開討論,而是直接説出答案,學生記住的僅僅是現成的結論,思維的“閘門”根本沒有打開,學生也沒有知其所以然,這能算完成教學任務了嗎?

當發現學生的答案存在分歧的時候,應當讓他們議論紛紛。這當然需要花費時間,但這是值得的。通過爭論,學生明辨了是非,不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力氣用在刀刃上,不是很好嗎?

江蘇省著名特級教師孫雙金老師認為:一堂好的語文課,應當是“書聲琅琅,議論紛紛,有寫有練,高潮迭起”。“議論紛紛”就是其中之一。我們有什麼理由僅僅充當一個裁判員的角色呢?

本文提出的十個“不宜這樣教”,談了課堂上常見的教學失誤,當然還不止這些。但是,這些現象在課堂上的出現,足以説明,當教師的,在課堂上一舉手一投足,都要十分注意,切莫掉以輕心。課堂教學無小事,教者事事應在意。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學效率,教師對課堂上的每一環節,都要認真設計,想一想怎樣做效果更好,怎樣做便會影響教學質量,力爭上好每一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