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餐禮儀中如何理解飲食文化

“飲”和“食”如何理解 有什麼講究呢?食物是人類生存的前提,而人類的飲食習俗的而形成是因一些基本的生理必需和日常生活的行為方式。下面就讓本站小編告訴大家中餐禮儀中如何理解飲食文化吧!

中餐禮儀中如何理解飲食文化

餐禮儀中如何理解飲食文化:飲食習俗

通常説來,它可分為"飲"和"食"兩大部分,而"食"又可以分為飲食與菜餚。就飲食風俗的範圍而言,大致包括飲食調製法的傳承,飲具、食器的傳承,飲食方式、餐制的傳承,食物原料、結構的傳承、飲食職業者的傳承等等。無論是飲食的內容和形式上,還是在飲食的方式上,都有着極其豐富多彩的格調,具有各顯特色的習俗。

人們從人體的生理需要出發,為了恢復體力、維持生命,總是會逐漸形成一些生活習慣。比如,飲食的次數,食量的分類和分配,直至飲食時間的間隔長短習慣。在秦漢兩代以前,人們習慣實行每天早晚兩餐制。漢朝以後,才普遍實行每天早、中、晚三餐制。同時,有的地區由於季節、氣候的差異和生產方式的不同,則實行每天兩餐制和三餐制交叉使用。在主食與副食的搭配上,也因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不同而有所區別。比如説,遊牧民族常常以米、面為主食,輔以乳製品和肉類,在平原地區的農耕居民則往往以大米和白麪為主食,輔以蔬菜和少量的魚肉,這就是人們最常見的日常生活上的飲食慣制。

餐禮儀中如何理解飲食文化:習俗的變化

每當人們受到自然季節和社會關係的影響,其長期確定而成的習俗慣制就會有所變化。就節日而言,人們在不同的節日裏往往各有其慣常的飲食品種,如元宵節吃元宵,寒食節吃冷飯、糕餅,端午節吃粽子,中秋節吃月餅和燒餅等等。在禮儀方面,如婚嫁中的食品、酒類禮品及禮儀用品等,就有相親酒、訂親酒、謝媒酒、通信酒、催粧酒、迎親酒、發轎酒、交杯酒、回門酒等等,內容十分繁多,再如宴會上的座次安排,上菜的先後順序,勸酒、敬酒的禮節以及禮儀食品的饋贈往來等等,也因地區、民族、語言、文化傳統的不同,愈加顯得繽紛多姿,各具特色。禮儀知識應該説,這種因節日禮儀而形成的飲食慣制,是我國飲食習俗方面的重要表現之一。

餐禮儀中如何理解飲食文化:宗教信仰的影響

民間信仰和宗教儀式在我國人民飲食生活中也形成了慣制。這種民間信仰和宗教儀式上的飲食慣制,一般地説可以分為兩大方面,一是供奉食品,二是禁忌食品。這些食品,如"血祭"、"祭酒"和"供果"等,用作表示對鬼神的祭祀和對宗教的信仰;而常見的民間給亡人供飯、供酒、供菜,則反映了追悼亡靈的民族信仰。至於禁忌食品方面,最常見的是婦女在生育前後的各種飲食禁忌;如懷孕期間禁食兔肉(以免所生的小孩生兔脣),孕婦禁食鮮生薑(以免所生的小孩為"六指")。如今,隨着科學知識的普及和人類文明程度的提高,關於信仰上的飲食慣制往往由於帶有濃厚的迷信成分被不斷淡化,以致逐漸消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