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學聚會要調整好心態

中學、大學、研究生,同學聚會略不同

同學聚會要調整好心態

北京大學醫學部的心理學博士鄭迎東説,他非常喜歡參加同學聚會,每逢春節都有好幾場同學聚會要參加。“中學的、大學的、研究生的。”他説,“三場聚會的形式雖然基本上相同,但聚會時大家的心態、談資和參加的同學都有一些不同。”

在中學同學的聚會上,他發現有相當一部分同學沒有到場,問起才知“他們混得都比較差”。下崗的、在效益不好的工廠上班的同學,事先即已表示不願來。來的都是“混得不錯的”,像老師、做生意順利的、當了官的等等。鄭迎東對記者説:“這不奇怪,因為中學時大家的變數都很大,有的考上了大學,有的沒有考上大學,各自在不同的道路上打拼十幾年後,結果有很大不同。所以有心理落差是很自然的事情。”

大學同學的聚會,相對來説,同學之間的差距小了很多。大家都受過高等教育,專業也一樣或者貼近,有更多的共同語言。即使畢業後有同學轉行從事其他職業,至少也都有一份工作,基本上沒聽説過有下崗的,所以組織同學聚會時,一叫就來。有許多同學在本科時比較優秀,喜歡跟人做比較,也有同學並不出眾,但更在乎同窗之誼,總之,雖然心態不一,但坐到一起來,還是比較容易的。

研究生同學的聚會,同學間的差距以及由此造成的心理落差就更小了。同學的數量也不多,聚會時基本上是一個小圈子。大家的志趣、成就、家庭、愛好差別不大,共同語言更多了,説話時的忌諱也更少了。成家的基本上都會帶上老婆、孩子。總之,研究生同學聚會比較隨意,心態更加平和,氣氛也更和諧、放鬆。

女同學愛懷舊,男同學愛暢想

老同學聚會,有男有女,那麼男女同學在對待聚會這件事上有什麼不同的心態呢?清華大學學生心理諮詢中心的劉丹博士談了她的一些體會。她説,首先,不論男女,同學聚會時,產生心理落差是正常的現象,因為只要在羣體中,人就會相互比較,以確定自己的位置,不比較反而是不正常的。同學聚會也是一個小社會,是社會的縮影。

男同學在一起不自覺地會比社會地位,比誰官大,誰的錢多,誰的社會關係雄厚。女同學比的是誰的容顏保養得好,誰穿得好,老公好,孩子培養得好等等。女性普遍比男性更關心身體健康,無論是自己的,還是配偶的。女性喜歡談過去在一起上學時的經歷和感受,顯得比男性更“懷舊”。而男同學在一起雖然也會拿以前上學時的經歷來説事兒,但多用於調侃。他們喜歡暢談未來,比如,來年貸款買輛什麼型的車,打算參加一個什麼會,跑趟什麼業務,與人合夥搞點什麼等等,男人對未來的期望普遍比現狀高。“他們談論的其實是理想自我,這樣的談話令男人自己以及周圍的女性都會產生一定的錯覺,感受到他們成功的體驗。

此外,有的男女同學之間在大學時有過感情或愛情交往的,此時再次見面,心態也各不一樣。“至少,男女戀人都想看看對方過得怎樣了,當然,基本上,當他們十幾年後再次聚到一起時,失望是難免的,女性長了皺紋,男性體型走了樣。至於事業發展帶來的失望,還都是次要的。”劉丹説,“作為女性,可能一方面希望自己在心態、思想、外表上不要太落後,也希望曾經的戀人不要讓人太失望,當然,也不能強自己太多,那無異於是對自己的否定。‘酸葡萄心理’在這裏作怪了,自己吃不到,就希望它是酸的。”

還有一直暗戀對方,卻始終沒有表白的男女,在同學聚會時,男的以一種適當的方式表白:“我以前還暗戀你呢。”令女同學聽了心中頓時湧起一股暖意。當然,激情是不大可能有的了。

劉丹還分析了“嫁得好”和“娶得好”的人在同學聚會中的心理。她説,“嫁得好”的女人儘管有自豪的感覺,但在面對同學時,也有莫名的矛盾心理,比如,擔心同學誤會她“傍大款”、“品位不高”等等。但也有人把這當作炫耀的資本,不免引來女同學的忌妒和男同學的自卑。

而娶了一個有背景的老婆的男人,一般選擇儘量少出席同學聚會,即使出席,也會不自覺地找出與之相抗衡的東西,比如把此事當作調侃的對象,以與同學找到平等感。劉丹説,由於每個人的性格、經歷、生活目標等不同,對此現象不好一概而論。

20xx年、20xx年、30年後再相聚,心隨境變

老同學見面不自覺地會產生心理落差,而這種落差與同學聚會的時間有非常密切的關係。劉丹説,不妨把同學聚會分為畢業後5年以內、5—20xx年、10—20xx年、20xx年—退休、退休後這幾個階段做個比較。

畢業後5年內,大家對未來充滿憧憬。聚會時同學之間即使有差距,也不會太在意。

畢業5—20xx年,有一部分人就不願露面了,男的或者忙於工作,或者“不太得志”,女的或者結婚生子,正是忙的時候,或者尚未結婚,面對同學感到有壓力。

畢業10—20xx年,正值年富力強。在單位是骨幹,要麼從科長升到處長,要麼由講師提為副教授。生活上,沒有買車的至少也已經買了房,孩子也上了中學。男人事業小有成就,女人有閒追求生活質量,這時,他們更願意參加同學聚會。但另一方面,北京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侯玉波認為,這個年齡段的男人在家、在單位都是中堅力量,壓力也更大了,如果處理不好,反而不願或無暇參加同學聚會。看來,同學聚會與不同人對待壓力的態度和減壓能力也有關係。

畢業20xx年—退休,此時,人已年逾“不惑”,生活和感情上都比較穩定。老同學之間能聚就聚,不能聚的也早就不聚了。人的心態漸趨平穩,相互攀比之心逐漸淡化,也不太追逐虛榮、炫耀,大家在一起喜歡談論各自的煩惱,尋求彼此的支持與理解,感覺上更親切了。有的人妻子換了,朋友換了,房子、車子也換了,惟有老同學沒有換。“老同學是心中的自留地,別人想拿也拿不走,想起來就有家的感覺。”有位“大款”如是説。

退休後,往事已成過眼雲煙,人們對其他人和事的看法豁然開朗了,互相給對方的心理空間也更大了。老年人開始盤點過去,把美好的事物拿出來重新品味。對於以前的美好記憶由於受到人的願望的影響,會有“無意識地修改記憶”的心理現象出現。老同學們再坐到一起時,用新的觀點、加進新的體驗,重新“雕刻”以前的記憶,從而產生了新的體驗,比如友誼的加深。所以,老年人愛回憶往事,不僅是對過去時光的重現,更是在創造一個新的體驗。還有的異性老同學,在過去的歲月中失去了各自的老伴,同學聚會為他們提供了新的聯繫和發展感情的機會,這也是令人愉快的。

心理落差要正視,同學聚會好處多

對於同學聚會時的心理落差如何進行調節,北京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侯玉波説,很難一語概之。他引用了他的同學們聚會時常説的一句諧語:“多吃菜,少喝酒,聽老婆的話,跟黨走。”這句話中談到了節食、限酒、夫妻關係、上下級關係等與人的生活息息相關的幾個方面。對於心理落差,侯老師認為這是正常現象,它產生於人對自己的高標準的要求,“在某種程度上,也有激勵的作用。”

侯玉波認為應該客觀看待同學間的落差,要意識到:即使能力一樣,各人的機遇也是千差萬別的。“有的人機會好,發展得就快一些。機會有早有晚,只要不放棄努力,對自己抱有信心,成功是早晚的事情。”其實,以一顆平常心參加聚會是最好的,混得好的人不要把聚會當作榮歸故里的炫耀機會,混得差的人也不必執着於比較,要把同學當作生命歷程中有共同經歷的人來珍惜。“同樣的感受給了我們同樣的渴望,同樣的歡樂給了我們同一首歲月的歌。”

同學聚會不僅聯絡感情,還能提供社會支持和信息的來源。人們在生活中的一些重大決定,有時就來自同學聚會的靈感以及同學的指點和幫助。

侯老師談到了哈佛校友會在哈佛校友中的巨大作用。這個組織不僅能夠幫助哈佛大學學生處向學生提供就業的機會,還是哈佛大學財政的一個重要來源。該校數目最大的捐款通常來自校友會,因為學生們曾在此學習與生活,產生了強烈的認同感。據介紹,近年來,我們國內一些重點大學也開始出現這樣的正規校友會。它們一般掛靠在學校,並已經發揮了一定的作用。像北京大學在北美的校友會規定校友們每年至少向母校捐款500美元。

對於同學聚會的方式,侯老師也提出了自己的見解。他認為,聚會方式可以多樣化,不一定是吃飯,可以集體到植物園、茶館和咖啡廳坐一坐,聊一聊。還可以一起唱唱歌,滑滑雪,組織一些集體項目,在互幫互學、相互交流中,很自然地增進了感情,放鬆了身心,而且不用擔心吃肉傷身、酒精中毒。何樂而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