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屈原的簡介

屈原,戰國時期楚國詩人、政治家。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奠基人,今天本站小編就來告訴你關於屈原的簡介,歡迎閲讀。

關於屈原的簡介
關於屈原的簡介

屈原(約公元前340或339年~公元前278年),戰國時期楚國詩人、政治家,出生地楚國丹陽,湖北省宜昌市,羋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雲名正則,字靈均,戰國時。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少年時受過良好的教育,博聞強志,志向遠大。早年受楚懷王信任,任左徒、三閭大夫,兼管內政外交大事。 他提倡“美政”,主張對內舉賢任能,修明法度,對外力主聯齊抗秦。因遭貴族排擠毀謗,被先後流放至漢北和沅湘流域。秦將白起攻破楚都郢(今湖北江陵)後,屈原自沉於汨羅江,以身殉國。

屈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奠基人,“楚辭”的創立者和代表作者,開闢了“香草美人”的傳統,被譽為“中華詩祖”、“辭賦之祖”。屈原的出現,標誌着中國詩歌進入了一個由集體歌唱到個人獨創的新時代。屈原的主要作品有《離騷》《九歌》《九章》《天問》等。以屈原作品為主體的《楚辭》是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源頭,與《詩經》並稱“風騷”,對後世詩歌產生了深遠影響。

1953年,屈原逝世2230週年之際,世界和平理事會通過決議,確定屈原為當年紀念的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

關於屈原的軼事典故

屈氏家族

屈原出生於楚國貴族,和楚王一樣,羋姓,但楚王是熊氏。該姓出自黃帝顓頊系統的祝融氏;羋姓族羣從商代遷徙至南方楚地,當傳到熊繹時,因功受周封於楚,遂居丹陽(也就是現在河南淅川)。這就是屈原的故鄉。

春秋初期,約公元前7世紀,楚武王熊通的兒子被封在“屈”這個地方,叫做屈瑕,他的後代就以屈為氏了。楚王的本家中,和屈氏家族類似的,還有春秋時代的若敖氏和薳氏;戰國時代的昭氏和景氏,昭、屈、景是楚國王族的三大姓,屈氏能夠從春秋前期一直延續到戰國後期,一直處於楚國的高層,這個家族可謂經久不衰。屈原曾任三閭大夫,據説就是掌管王族三姓的事務。

屈原既是楚王的本家,當時叫作“公族”或“公室”,那麼他和楚國的關係,當然也就不同一般。屈氏子孫如屈重、屈完、屈到、屈建等,在楚國都曾擔任過要職。屈原的祖先叫伯庸。到了屈原這一代,屈氏當大官的人不多,只有屈原和後來被秦國俘虜的大將屈丐。屈原楚辭《九章·惜誦》:“忽忘身之賤貧”。很可能當時這個貴族家庭已經衰落了。

先秦時期男子稱氏不稱姓,所以人們更習慣叫屈原而不叫羋原。先秦時期,姓氏有別,姓是有血緣關係的整個部族的共同稱號,氏是某個支系的稱號。

生辰八字

屈原的出生日期,據近代許多人研究,約在楚宣王二十七年(公元前342年)到三十年(公元前339年)之間。照甲子推算,那年應該是戊寅年.恰巧,屈原的出生不但是寅年,而且又是寅月寅日。照中國曆法的老話是“人生於寅”,所以夏正便以建寅之月(即正月)為歲首。屈原既然是寅年寅月寅日生,

真正符合於“人”的生辰,所以在屈原著名的作品《離騷》中説:“攝提貞於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這句是説太歲星逢寅的那年正月,又是庚寅的日子,我從母體降生了。説明這一年是寅年;孟是始,碩是正月,夏曆以建寅之月為歲首,説明這年正月是寅月;庚寅則説明這一天是寅日。屈原出生在寅年寅月寅日,這可是個好日子(據鄒漢勛、劉師培用殷歷和夏曆推算,定為公元前343年正月二十一日。清代陳瑒用周曆推算定為公元前343年正月二十二日),目前一般定為公元前340年。

屈原取名

屈原覺得自己的生辰有些與眾不同,所以他在《離騷》中説:“皇覽揆餘初度兮,肇錫餘以嘉名,名餘曰正則兮,字餘曰靈均”。

這四句是説:父親看到我生辰不凡,給我起了個好名字,名字叫做“平”,字名叫做“原”。而東漢王逸在《章句》中解釋屈原的名字時説:“正,平也;則,法也”,“靈,神也;均,調也。言正平可法者莫過於天,養物均調者,莫神於地。”

所以名“平以法天”,字“原以法地”。同他的生年月日配合起來,照字面上講,“平”是公正的意思,平正就是天的象微;“原”是又寬又平的地形,就是地的象微,屈原的生辰和名字正符合“天開於子,地闢於醜,人生於寅”的天地人三統。這在今天看來,只是個巧合,原無所謂,可在當時卻認為是一個好兆頭。

司馬遷曾在《屈原列傳》中説:“屈原,名平,楚之同姓者也。”楚國王室為羋姓熊氏,羋姓是就母系而言,熊氏是就父系而言。屈原系王族之後,和楚懷王熊槐為本家。春秋時期,楚武王封兒子“瑕”到屈邑去做首領,因為瑕王子本來在朝中做官,做得不錯,就讓他去享用屈邑的物產,人們於是稱他為“屈瑕”。由此,楚王為羋姓熊氏,屈氏就成為了熊氏的一個支氏。

先秦時期男子稱氏不稱姓,所以他叫屈原,不叫羋原。不過,魏晉之後姓氏合一,不再存在這個問題。

關於屈原的歷史評價

漢代屈原論爭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漢代初年至西漢宣帝時期,第二階段為西漢元帝年間至東漢和帝時期,第三階段為東漢安帝時期至東漢末。漢代士人對屈原的論爭體現出漢代學術觀念的變遷:第一階段以黃老之術治國,此階段士人對屈原持肯定態度;第二階段為儒學獨尊時期,此階段揚雄、班固、賈逵等人對屈原持批判態度;第三階段為經學的中衰時代,王逸、應劭、荀悦等人又極力提高屈原地位。

正面評價

古代

劉安稱《離騷》兼有《國風》、《小雅》之長,它體現了屈原“浮游塵埃之外”的人格風範,可“與日月爭光”。其後,司馬遷為屈原作傳,不僅照錄了劉安的這些警句,還進一步把《離騷》和孔子刪定《春秋》相提並論。他稱前者“其文約,其辭微,其志潔,其行廉……”。

班固明褒實貶評論屈原辭賦”弘博麗雅,為辭賦宗。後世莫不斟酌其英華,則象其從空。“評價屈原其人”雖非是明智之士,可謂妙才也。”他與先前的劉安出現了分歧。關於屈原人格評價問題,他在徵引劉安關於可與日月爭光的觀點後説:“斯論似過其真。”班固對屈原展開正面批評。

王逸:膺忠貞之質,體清潔之性,直如石砥,顏如丹青;進不隱其謀,退不顧其命,此誠絕世之行,俊彥之英也。

劉勰的《文心雕龍》,又概括王逸的觀點,寫了《辨騷》一章,除證明屈原作品有異於《風》、《雅》的四點以外,也有同乎經典的四事。

洪興祖是繼王逸之後整理、註釋《楚辭》的又一著名學者。他曾得諸家善本,參校異同,成《楚辭補註》一書。洪氏對北齊顏之推所謂的“自古文人,常陷輕薄,屈原露才揚己,顯暴君過”之説,甚為不滿。他從儒家倫理觀念出發駁之雲:“屈原,楚同姓也。同姓無可去之義。”而孔子是提倡士“見危授命”的。因此,洪氏為屈原的自沉辯護説:“同姓兼恩與義,而屈原可以不死乎?”那麼,屈原又為什麼不離開楚國呢?洪氏以為,這是由於當時“楚無人焉,屈原如去國,則楚必從而亡”。因此他説:“屈原雖被放逐,又徘徊而不去楚,其意是生不得力爭強諫,死猶冀其感。”(按:指楚王悟而改行)由此亦可見,屈原“雖死猶不死也”。

朱熹對《詩經》和《楚辭》極為推崇。他為《楚辭》作的《集註》也足以媲美其《詩集傳》。朱熹注《離騷》中“僕伕悲餘馬懷兮,蜷局顧而不行”雲,此乃是屈原“託為此行,周流上下,而卒返於楚焉;亦仁之至,而義至盡也”。如此體會屈原眷戀楚國的思想情感,可謂深入了一層。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新編》:繼吳起之後,在楚國主張變法的政治家就是屈原。他是在楚國推行“法治”的政治家,是一個黃老之學的傳播者。他在文學方面成就太大了,所以他的政治主張和哲學思想為他的文學成就所掩。其實他的文學作品也都是以他的政治主張和哲學思想為內容的。他的文學作品之所以偉大,正是因為它有這樣的內容。”

近現代

梁啟超首推屈原為“中國文學家的老祖宗”。

魯迅《漢文學史綱要》:較之於《詩》,則其言甚長,其思甚幻,其文甚麗,其旨甚明,憑心而言,不遵矩度……其影響於後來之文章,乃甚或在三百篇以上。

張正明《楚文化史》:老子學派的發展有兩個趨向:其一是發展為莊子哲學,其二是發展為稷下精氣説。稷下精氣説在南方的代表是屈子哲學。

郭沫若:“偉大的愛國詩人”,一顆閃耀在“羣星麗天的時代”,“尤其是有異彩的一等明星”。

聞一多評價屈原是“中國歷史上唯一有充分條件稱為人民詩人的人”。

毛澤東:“屈原的名字對我們更為神聖。他不僅是古代的天才歌手,而且是一名偉大的愛國者,無私無畏,勇敢高尚。他的形象保留在每個中國人的腦海裏。無論在國內國外,屈原都是一個不朽的形象。我們就是他生命長存的見證人。”

《中國文學史》作者龔鵬程評價屈原是“中國有史以來第一個偉大的愛國詩人”。

《中國大百科全書:文學》主編胡喬木評價屈原為“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奠基人”。

負面評價

班固:“與日月爭光云云,斯論似過其真”,“露才揚己,責數懷王,怨惡椒蘭,愁神苦思,強非其人,忿懟不容,沉江而死”。

楊雄:“過以浮”“蹈雲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