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三下鄉”實踐心得體會:為何要實踐

在新建縣xx鎮進行的暑期“三下鄉”的社會實踐活動已經完美的結束了,但在xx鎮所經歷過的事情給我們帶來的巨大影響卻遠沒有結束,它一直迴盪在我們的腦海中。它使我們走出校園,走下網絡,走向社會,走出課堂。走向社會,走上了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道路,到社會的大課堂上去見識世面、施展才華、增長才幹、磨練意志,在實踐中檢驗自己。一個星期的三下鄉雖然比較辛苦。但這些對於我們來説是苦難、是鍛鍊、還是一種成長?在回想的過程中,才發覺,原來乏味中充滿着希望,苦澀中流露出甘甜。

暑期“三下鄉”實踐心得體會:為何要實踐

通過本次社會實踐活動,無論是思想方面還是動手能力,我都得到了很大進步。一方面,我鍛鍊了自己的能力,能力只在實踐中才會成長。有句話説的好:紙上得來總覺淺,欲知此事要躬行。只有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我們在學校學習了很多東西,但我們只有能把這些東西運用之後這才是我們自己的。在xx的那幾天,我們下到田間地頭,為百姓插秧、收稻子,在教室為小孩子科普農學知識,我們將我們學習到的知識教給當地的百姓、小孩子。另一方面,我們為社會做出了自己的貢獻,冒雨為xx的人民修馬路,在下雨前為百姓收稻子等等;但在實踐過程中,我們也表現出了許多不足之處,處理問題不夠成熟、書本知識與實際結合不夠緊密,身體素質不好等諸多問題。我們回到學校後會更加要珍惜在校學習的時光,努力掌握更多的知識,並不斷深入到實踐中,檢驗自己的知識,鍛鍊自己的能力,增強自己的體魄。為今後更好地服務於社會打下堅實的基石。我們都説,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的,我們只有通過自身的不斷努力,拿出百尺竿頭的幹勁,胸懷會當凌絕頂的壯志,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在與社會的接觸過程中,減少磨合期的碰撞,加快融入社會的步伐,才能在人才高地上站穩腳跟,才能揚起理想的風帆,駛向成功的彼岸。

在三下鄉的過程中,充分的認識到了農村百姓生活的不易,他們承受的是一般人不能承受的艱苦,卻過着貧苦的生活。在訪貧思進活動中,我們走訪了很多xx的百姓,在xx,很多留守兒童,留守老人。他們所期待的不是父母給我帶來多少財富,而是我能和父母在一起吃頓飯,他能回家看看看我,陪我寫寫作業。有一個特典型的例子就是有個老人九十多歲了,家裏住的是一套老房子,家裏家電應有盡有,可是家裏就她一個人。她和我們説過的話,最多的就是我想我兒子、孫子了。常回家看看,這是一首多麼美妙的歌曲。找點空閒,找點時間,領着孩子常回家看看;帶上笑容,帶上祝福,陪同愛人常回家看看。可是在當今這個社會中,總有那麼一羣老人,帶着孫子、孫女,在家等着自己的孩子能回家看看自己。在這個充滿物質的社會,金錢成為了左右人民的親情的魔鬼(或者説是舵手)。父母期待得到的不僅是我們給他們提供多好的物質條件,更多的是我們陪他們所吃的一頓飯,嘮的一頓家常。常回家看看,不管你離家多遠,抽個時間,帶上自己最飽滿的心情,回家陪陪自己的老父親,老母親,還有自己的孩子們。

有很多人不理解為什麼學生要進行假期“三下鄉”活動,但是,他們永遠不會想到我們在實踐工作中所經歷的東西。在這幾天的活動安排中,無論是哪一天的,都充實而有意義。在三下鄉這幾天,我深刻的體會到了:有了三下鄉,我們對於暑假的活動安排有了更大的空間,我們被允許做更多的事情。所以這種假期的實踐活動就成了我們最好的選擇。因為它既可以幫助我們看到更大的一個世界,又可以讓我們度過一段美好的時光。最重要的是,當我們投入地去做一件事的時候,我們會發現一種難以用語言表達的快樂。當我們用自己的能力去實踐,去幫助別人時,這種快樂別人是沒有辦法體會的。

在這次的社會實踐中,我們能夠堅持這麼久,除了我們自己有着自己所堅持的東西之外,還有的就是我們的肖書記、劉老師、周老師的全程陪同。作為我們的精神支柱,一直引領着我們在xx鎮開展工作。同吃、同住、同勞動,這看似簡單的幾個詞語,實在要讓它成為現實,這是多麼困難的一件事。可是,和我們在一起去xx的老師們,做到了這一點,一起睡教室,一起擠在擁擠的廚房吃飯,一起去下田……這所有一切的一切,都成為我們精神上的美好支柱。

飲水思源,我們要常含一顆感恩的心。我們在這個安逸的環境裏從沒體驗過農田的生活,我們在利用別人的勞動成果的同時,應該尊重勞動。我們要把我們的國家建設得更加文明、更加和諧、更加美麗,讓中華民族以更加自信、更加自強的姿態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人生中,有許多事情需要我們去做。但是我相信,這種三下鄉是不可缺少的一環。我想起了一句話,人的成就是決定於他怎麼利用課餘時間。所以,一段有意義的人生,實踐一定是最最值得我們來體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