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社會實踐心得大綱

篇一:

暑期社會實踐心得大綱

暑假又開始了,為了使自己能夠充分的鍛鍊自己提高自己,增加自己的社會經驗,瞭解社會,服務社會。而不是待在家裏荒廢一個暑假,我認為在暑假找一份工作能夠充分的實習,對我走向社會起到一個橋樑作用,過渡作用,是一份重要的人生經歷,對將來走向工作崗位也有很大的幫助。

我在暑假想找的工作是想找一份與所學專業對口工作,可是事與願違,經過我的努力吧沒有找到,最後我在一家魚塘進行我的暑假工作,在暑假將近50天的時間裏我都在這裏度過,剛開始的時候,對什麼事都很新鮮,什麼都做,還有一開始的工作也比較輕鬆,只是每天餵魚,雖然説餵魚比較簡單吧,但是不是放在投餌機裏面就行了,要時刻觀察魚兒吃飼料得多少,而對每天喂飼料的多少進行調整,在魚很小的時候要訓魚,訓練他們知道什麼時候在哪去吃飼料,每次喂完魚都要與魚塘的管理者進行交流彙報魚兒吃飼料的情況適時進行調整。而當魚兒很少吃料時要停止喂料,每天喂的飼料不超過魚總量的百分之五,而在魚塘也不可能是簡單的餵魚,還有安裝魚塘所需要的各種機械,比如説投餌機,增氧機,抽水泵,都是需要我來協助安裝的,雖然説我不熟悉但是經過一段時間的鍛鍊我也能夠自己進行安裝,而在一次下午安裝投餌機時,需要安裝兩個,而天氣又悶又熱,安裝了整整一個下午,熱的頭昏腦漲,這時我想到的不是什麼辛苦而是想到他們每天都需要這樣是多麼的不容易。

開始的工作的時候特別興奮,自己終於能脱離父母自己工作自己掙錢,可是每天將近10個小時的工作時間,對於我們這些在學校閒散慣了的大學生而言根本都忍受不了。在魚塘的時間裏,我也希望自己能夠學到些什麼。於是,把自己經常遇到的問題,拿不準的問題,提出來,也算是做到了不懂就問。雖然在學校也做過一些兼職但和在這裏還是有很到的區別的,這才感受到了我的大學生活是多麼的虛度,才明白為什麼畢業大學生找不到工作,即使找到了工作也是不適應,而後來對於每天無聊的工作,漸漸產生了厭煩,和學校裏的生活相比我簡直到達了地獄,到了這時我也許才體會到了大學學習知識的重要性,如果自己不努力學習,將來到了工作單位也只能做一些體力勞動,所學的知識就白學了,大學就白上了。

對於那裏的環境我還是比較喜歡的有許多的參天大樹,周圍都是水感覺生活的特別安靜。而在工作之餘我也會和一起工作的人談談自己的大學生活,尋找一些樂趣,不僅能豐富生活樂趣還能提高自己的交際能力,為人處事的能力文章。

篇二:

“這是我這個暑假要做的最有意義的事情。”當知道過了暑調面試後,我在朋友圈發了這樣的話。

關於成員:

後來漸漸瞭解,我發現這次暑期調研實踐的成員很是豐富。有美國的高中生,xx的國中畢業生,有外語藝術人文計算機各專業的學生,我們有着不同的身份背景聚在一起做一件有意義的事情。這種感覺很好。

在期末考軍訓輪番夾擊之下,我們絲毫無懈怠,開到凌晨的會議,見縫插針的準備,用半個月的時間做好了前期準備。

七月十四日,三十多小時的火車載着我們來到了一千多公里外的xx。這次,我們不是以遊客的身份去體驗黃沙漫漫的荒涼美景,我們要在那裏駐紮,走訪調研。我們的任務分兩塊:調研和團輔。實地考察帶回需要幫助的孩子的真實信息,以期給予他們後期妥帖的幫助。通過團輔活動打開孩子的心扉,給他們種下關於未來的夢想。

在半個月時間裏,我們走了很多地方。在武威泉溝,會寧謝埂,三峴柳莊我們睡在課桌拼起的牀上;我們用土豆,榨菜,饃,面做簡易的乾糧;我們翻山越嶺一户户走訪需要幫助的孩子,我們開會到深夜整理信息資料。

十幾天的生活,我們都看到了很多。那邊多是一層高的黃泥小院落,地廣人稀,一家一户可能隔着一個山頭。那邊都是黃泥地,走起來一揚一揚的沙。那邊缺少水,用的是雨水或者井水。那裏的小孩子沒有那麼多講究,會直接喝未經處理的帶着泥沙的自來水,會很多天不洗澡,會穿着很髒的衣服就直接來上課了。那裏留守兒童很多,要麼父母都在外,要麼爸爸在外,媽媽在家種地。那邊的孩子對於老師很尊重,因為他們覺得只有知識才能改變他們的命運。那裏的孩子很守時,團輔通知他們8點到,那麼7點多孩子們陸陸續續都會出現在學校裏。也可以説他們平時娛樂生活是很單調的,多是在幹農活家務中度過。所以,學校成了他們學習玩樂的重心。那裏的孩子不明白什麼是興趣愛好,轉而問平時都會幹什麼的時候,他們大多會回答也很單一。跳繩,籃球,都是些在鄉村條件下節省成本又容易開展的。

關於xx:

我們是坐了一整天車,在山上盤了又盤才來到xx的。這裏十分偏遠,我和隊友調侃,如果被賣到這裏,真得會逃不出去的。謝埂國小的校長在我們來之前特意為我們住的教室牽了電,準備了煤氣和鍋讓我們做飯。教室有明顯的灑水打掃過的痕跡。而最令人驚豔的是廁所,用草木灰掩蓋清理過十分乾淨。他一派儒雅書生氣,感覺就是在偏遠山區艱苦辦學的書生。他清貧的堅持讓我們十分感動。他一直説條件太差,讓我們受苦了。卻閉口不提他為我們所做的精心準備。

在團輔時,小孩子們都能寫很端正漂亮的鉛筆字。他們表現很積極,會把贏得小紅花當做很重要的事情,在得到小紅花時會很真心地笑。他們很真誠,你對他們好一分就可以得到他們十分的回饋的好。他們會很用心地記住每個哥哥姐姐的名字,錚錚姐姐,人豪哥哥的叫得很大聲,讓人心都幸福了。讓他們打草稿的紙,他們會用彩筆畫得滿滿當當,每一幅都絢麗得令人驚歎。關於夢想,他們的回答遠遠超出我的預計。有人想要當植樹者,想要全家人都健健康康,想要世界和平,想要種族平等。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樸素的他和她有着一個樸素的我,我們用我的成績奔向大城市。”這句話,讓我越看越覺得充滿哲思。小小的年紀便明白,我們都是平凡樸素的,可是卻沒有忘記追求。這麼偉大的夢想他們就是一筆一劃地寫下來。我不禁懷疑是否自己過於狹隘了,早忘了幼年時的看似荒唐的夢。

可是,我也會杞人憂天般地替他們覺得悲傷,因為理想是豐滿的,而現實往往是骨感的。大多數的他們,可能一輩子都沒有機會走出層層疊疊的大山,最遠可能只到過有幾家商店的縣城,可能根本沒有機會考上高中大學,國中畢業後,為了生計只能外出打工。而沒有足夠的文化知識,他們在社會上根本沒有競爭力,大多數在建築工地,工廠裏出賣勞力來獲得勉強餬口的工資。像他們父輩一樣,賠上青春和健康來營生。又哪來的資本去追逐世界大同的理想呢?可是,想要改變命運從來不是那麼容易。和其他自小生活無憂的孩子相比,物質的匱乏是無法言説的痛。他們上學就要爬好幾個小時坎坷崎嶇的山路,他們的老師被迫要身兼數門學科,他們有音體美教室,可是卻連基本的多媒體設備都沒有,他們回家還要幹繁重的農活家務減輕家裏的負擔,他們只知道要好好學習考上大學走出大山,可是他們其實連大學要讀多久,有什麼大學都不知道,他們的家裏可能供完九年就沒有能力繼續供下去了。他們的未來是不確定的,像是風雨如晦中一盞忽明忽暗的燈,隨便的變故都可以使它熄滅。可能他們應該要感慨命運的不公,從來沒有什麼人人生來平等。

團輔方案設計時,我們在糾結到底要不要給他們編織外面世界的美夢,他們會不會因為了解卻無法得到留下終生的痛?也許他們不應該被剝奪知道的權利,不告訴他們就等於矇蔽他們。

我們希望通過團輔告訴他們外面的美好和殘酷;我們希望他們能夠體諒外出打工的父母,能夠對他們説出內心的話;我們希望他們懂得必要的安全常識保護好幼小的自己;我們希望他們可以保持內心的純真去做各式各樣五彩斑斕的夢。

關於孩子:

快要升四年級的他楊xx的身材在同齡人內明顯矮小許多。大概是長年沒人打理的緣故,他的家有一種直白的敗落。奶奶獨自一人坐在院子裏,疑惑地望着我們。她已經八十多歲,聽力和視力都不行了,反應也很是遲鈍。而媽媽在他小時候就拋棄了他,爸爸長年在外打工,他跟奶奶在家唸書。由於奶奶年紀已經大了,根本照顧不了他,他從小就學着燒飯洗衣,做各種家務。條件艱苦,可是他的成績總能名列前茅。結束時,他笑着説不能陪我們了,要給奶奶燒飯了。這句話深深觸動了我。那麼小個的孩子,少有父母疼愛,獨自守着殘破的家,卻依舊笑得純真動人,好像是很幸福的樣子。

其實這樣的例子在這裏太多太多了。有的母親獨自在家拉扯五六個孩子,犯着胃病也要下地;有的媽媽跟人跑了,孩子只能輟學在家幫忙照顧小的娃娃;有的生在智障之家,孩子上學遭嘲笑,被老師勸退在家;有的父母不愛照看,跟着年邁的祖父母艱難維生……例子是舉不盡的,偉大可能是相似的,而平凡苦難卻各有各的苦難。

看見那些一貧如洗的房子,看見那些不諳世事笑得無邪的孩子,我會想如果我是他們的媽媽,我心裏會有多心疼。而同樣自小父母不在身邊的我,明白缺少父母疼愛是一樣多麼殘忍的事情。而缺失所造成的傷害和空缺,是會伴隨孩子一生的。

我們匆匆來去一趟,到底能改變什麼。

以前,我心裏難受呀,離開一個地方總有絕決般的不捨。覺得,總是後會無期了。來自南方的無力的我,看見了大西北的荒涼與貧窮後,只能一步一步離開。可是鄭老師説,有好過程但沒好結果的,一定不是好過程。我們不是來觀光走過就算的,後期要做的更多。比如收集的資料要整理,給孩子找資助人,做心理物質上的幫扶;要聯繫愛心企業,給學校募捐舊電腦,舊課桌椅等設備等等。

有時候想想,我們做了的真得很少,可能杯水車薪。只是,如果我們不來到這裏,就永遠不會知道在這塊土地上有個叫某某某的他需要幫助,某某某的她雖然貧窮卻仍然奮發向上。而他們也永遠不會知道,在遙遠的杭州,還有一羣關心他們的叔叔阿姨,哥哥姐姐。可是,現在我們知道了,就再也放不下了。

很多東西,做起來是瑣碎甚至無聊,也可能是微不足道的。但就像是漣漪,總需要的是一個投石人,才有後面的一圈一圈的影響。我相信,很多人是有愛心的,也有能力幫助做更多的事的。

我想,每個人都是平凡人,精力有限,能力有限,未來的生活瑣碎而繁雜。大家都會老去,那些天真的孩子也會以各種形式長大,最終為人妻為人夫。那,趁着青春,多做一點是一點,讓這條平凡之路不那麼一望就到頭。

篇三:

七月,在我們大學生眼中,一切都如此地充滿活力。我們的激情在燃燒,伴隨着這份激情,帶上回報家鄉的熱情,我們懷集人踏上了“三下鄉”的征程。

我們這支隊伍的實習活動從策劃、進行到完滿結束都凸顯了人力資源優化分配。在四月份開始策劃,確定組長、隊長,活動主題。在這個過程中策劃人員都各抒己見,羣策羣力,很好地發揮了團隊合作的精神,儘管我們在撰寫方案的過程中困難重重,但隊員們都積極地發揮各自的聰明才智,互相幫助,為保證方案的通過發揮了關鍵的作用。

從零星的幾個人到近二十人的下鄉隊伍,在這個過程中是充滿挫折與辛酸的。在這其中有人加入也有人中途退出,這難免會動搖我們的決心,在此,我們難免會發現團結與誠信的問題。一個不團結的團隊就如一盤散沙,即使有一個好的機會在面前也會抓不住,同時,如果隊員之間缺乏應有的誠信也會削弱團隊的凝聚力。在隊伍面臨解散的時刻,還好有不少核心策劃人員堅持了下來,並大力宣傳本次的下鄉活動才再次使得我們的隊伍重新壯大。

本次下鄉實習活動為期七天,在這七天的日子裏,我們的下鄉隊伍以支教,開展第二課堂,培養愛國情懷為主線,配合特色調研。豐富的支教課程受到了冷坑當地學生的熱烈歡迎。在這七天中,他們不僅學到了課堂以外的有用的知識,更重要的是他們從我們老師身上學到了正確的學習態度和學習方法,我們老師的報恩和感恩的情懷也深深地感染了他們。

總的看來,我們這次“懷嶺歸燕”下鄉活動是成功的,所取得的成果是豐碩的。但是,我們本次下鄉的實習活動範圍還是比較小,還是僅限於學校之內,對學校之外的社會情況關注較少,如在關注農村社會衞生狀況,經濟狀況和文化習俗情況等存在空白,其實這些都是比較實在的問題,這樣的情況有待於我們的大學生繼續解決。

當然,考慮到我們下鄉隊伍人員的組成情況和策劃時間比較急,我們所遇到的這種問題是值得商榷的。由於我們下鄉隊伍隊員組成大多數是大一學生,無論在社會經驗還是在專業知識掌握方面都比較淺薄,基於這種情況,我們已經算是做到力所能及的事了。無論如何,七天的支教實習活動中,我們教師帶給當地學生很多有用的知識,同時,我們隊員也從當地的學生中學到了很多珍貴的精神,同時我們也深入瞭解了農村孩子的學習狀況,發現了更多問題。有幸參與這次活動,作為一個大學生,我覺得自己的責任更大了。努力拼搏,回報家鄉也許是對我們故土感恩的最佳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