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絕食堂飲食浪費倡議書(精選3篇)

杜絕食堂飲食浪費倡議書 篇1

親愛的市民朋友:

杜絕食堂飲食浪費倡議書(精選3篇)

餐桌文明體現着尊重勞動、珍惜糧食、勤儉節約的中華民族傳統美德。xx縣自20xx年5月起在全縣開展以“理性消費 文明用餐”為主題的文明餐桌行動,全縣餐飲行業及廣大市民積極參和,順應社會呼喚文明用餐、以儉養德的期盼。

“歷覽前賢國和家,成由勤儉敗由奢。”當前,在餐飲消費中仍存在不同程度的浪費現象,這和厲行節約、艱苦奮鬥的優良傳統相悖。近日,中央發佈了關於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繫羣眾的八項規定;人民日報發表評論員文章,要求狠剎浪費之風;中國文明網呼籲拒絕餐飲浪費;全國各地積極響應民間自發開展的用餐“光盤行動”。

為貫徹厲行節約,反對浪費的精神,在全縣形成文明、科學、健康的'餐飲消費新風尚,我們特向市民朋友發出“響應光盤行動 拒絕餐飲浪費”倡議:

一是傳承取之有度、飲食調理的中國飲食文化和中華民族愛物知恩、尊重勞動、珍惜幸福的傳統美德。

二是積極參和文明用餐“光盤行動”,提倡就餐打包剩飯剩菜,“光盤”離開,拒絕“舌尖上的浪費”。

三是遵循“吃多少點多少、不夠吃再點、剩菜要打包、千萬別浪費”的理性消費理念,增強勤儉節約意識。

四是提倡使用消毒的公共餐飲具,不宜使用一次性餐具和非食品級塑料袋,循環利用安全衞生餐具。

五是積極舉報使用劣質油和變質食品,促使餐飲企業合法經營、誠信經營、亮證經營。拒絕消費國家明令禁止的野生保護動物及來路不明的食品原料。

六是自覺遵守公共道德規範,倡導餐桌禮儀,做到在餐桌上不大聲喧譁,開車不喝酒,酒後不駕車。

市民朋友們,讓我們身體力行,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和文明握手、和陋習告別,養成勤儉、理性、健康、安全的生活方式,用文明餐桌行為譜寫美德人生,以勤勞節儉創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倡議人:

20xx年x月x日

杜絕食堂飲食浪費倡議書 篇2

“民以食為天,食以禮為上”。文明餐桌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為此,我們發出如下倡議:

一、弘揚傳統美德,倡導文明新風。勤儉節約、珍惜糧食、尊重勞動成果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一個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標誌。遵守餐桌禮儀,禮貌用餐,禮讓他人,遵守用餐秩序,愛護用餐環境,談吐文雅,不吵鬧,不喧譁。

二、講究科學飲食,注重營養,追求健康,不酗酒,不貪食,摒棄不良飲食陋習。

三、堅持合理消費,珍惜糧食,杜絕浪費,點餐適量,剩菜打包,不求奢華,不講排場。

四、珍惜生命,遵規守法,拒絕酒駕,開車不飲酒,酒後不駕車。

五、堅守食品安全,務求用具衞生,尊重服務人員,誠實守信,禮貌待人。

六、推廣餐桌文明禮儀,倡導節約用餐行為,提升自身綜合素質,營造文明節約的良好用餐風氣。

同事們,“興家猶如針挑土,敗家好似浪淘沙”。實施文明餐桌行動是我們共同的心願,讓我們迅速行動起來,從現在做起,從小事做起,從點滴做起,與文明握手、向陋習告別,以實際行動傳承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為建設安全高效美麗,營造文明的飲食文化環境。

倡議人:

20xx年x月x日

杜絕食堂飲食浪費倡議書 篇3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一首耳熟能詳的唐詩,道出了節約糧食, 合理用餐的文明理念。可是隨着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節約糧食意識已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觀念。餐桌上的鋪張浪費,已成為當下較為普遍的現象。據最新一組數據顯示,中國每年有200億公斤的糧食被浪 費掉,餐桌上的食物浪費平均為40%,每年價值達3200億元。民以食為天,尤其是在我們這個人口大國, 糧食維繫着國家的安全。中國現仍有1.5億貧困人口,他們的温飽都成問題。

同學們,您是否曾將只吃了幾口的饅頭扔到餐桌上?是否將飯菜吃幾口就倒掉?當你扔掉每一個包子,倒掉一些剩飯時,也許你覺得這算不了什麼,但是你是否想到世界上還有許多父母正為全家人的每餐飯食而辛苦奔波?你又是否想到貧困兒童餓得不成人形的照片呢?當我們扔掉糧食的時候,不僅扔掉了農民賦予汗水和心血的粒粒真情,更是災區人民一份樸實而熱切的渴望,是中國未來一份微小卻珍貴的資源!

因此,粒米雖小君莫扔,勤儉節約留美名。我們每個人要從現在做起,愛惜糧食、節約糧食。在此,我們八年四班同學向全校學生發出“光盤行動”倡議:

1、珍惜糧食,愛惜糧食,避免剩餐,減少浪費。

2、不攀比,以節約為榮,浪費為恥。

3、吃飯時吃多少盛多少,不扔剩飯剩菜。

4、做節約宣傳員,向家人,親戚,朋友宣傳節約糧食。

5、不偏食,不挑食,養成健康合理的就餐方式。

6、在飯店、餐館用餐時點菜要適量,吃不完的飯菜打包帶回家。

7、積極監督身邊的親人和朋友,及時制止浪費糧食的現象

節約是美德,節約是品質,節約是責任。讓我們同心協力,做勤儉節約的環保傳播者,讓“節約光榮、浪費可恥”的觀念在身邊蔚然成風,以勤儉為榮,浪費為恥,從細微處做起,從節約糧食做起,為建設文明、和諧的校園作出應有的貢獻。

倡議人:

20xx年x月x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