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和鳥教學反思(精選17篇)

老人和鳥教學反思 篇1

本課我想通過對文本最後一個自然段的渲染,讓學生進入到課文中,然後根據最後一個自然段讓學生提出問題,並解決問題。想進一步的靠近我校的校本教研課題。但是我怕孩子們根據提出的問題去研究課文,那個問題對他們來説有點泛泛,所以我就化解成四個小問題,結果這麼一弄卻顯得教學生硬,在備課時我更想到了這個問題。因為一開始設計我就想往學校的課題上套,如果不從問題入手就會把我事先想好的切入文本的設計給打亂了,如果直接從問題入手把進入文本的四個小問題取消,課堂教學怕是會出現散、沒有主線的局面,怕精講的時候不順手,這樣一來在這兩個方面就出現了矛盾,這兩個我都先要怎麼辦,我自己也沒有得到更好的解決,我只能懷着一顆試一試的心進行教學,結果這還是最大的問題。此外,在省略號的講解中我有一個疏漏,竟注意挖掘他省略了什麼,忘記了在後邊稍稍的總結一下省略號的作用,這樣人文性和工具性都能體現出來。關於這堂課我感覺除了這兩點之外,其他方面我還是比較滿意的,在課堂氣氛上把學生充分的帶了起來,我自己也真的投入了文本,師生理解課文的這份情感融合在了一起,才有了後面學完課文之後當問到:“此時學完課文你想説什麼?”孩子們才有話可説,有感而發。我班張瑤同學現場發揮引用了冰心説的話,並且加以自己的理解而抒發自己此時此刻的感情使課堂氣氛再一次得到昇華。

老人和鳥教學反思(精選17篇)

這節課所體現的是人文性,在教學中我的宗旨是從文本的理解中滲透文章的工具性,我本着一個路子就是從文章的裏邊往外走,意思就是先理解文章的感情尤其是向這樣故事性很強的課文,以人文性為主,講到哪理解到哪的時候適時點撥他的知識點。

把我事先想好的切入文本的設計給打亂了,如果直接從問題入手把進入文本的四個小問題取消,課堂教學怕是會出現散、沒有主線的局面,怕精講的時候不順手,這樣一來在這兩個方面就出現了矛盾,這兩個我都先要怎麼辦,我自己也沒有得到更好的解決,我只能懷着一顆試一試的心進行教學,結果這還是最大的問題。此外,在省略號的講解中我有一個疏漏,竟注意挖掘他省略了什麼,忘記了在後邊稍稍的總結一下省略號的作用,這樣人文性和工具性都能體現出來。關於這堂課我感覺除了這兩點之外,其他方面我還是比較滿意的,在課堂氣氛上把學生充分的帶了起來,我自己也真的投入了文本,師生理解課文的這份情感融合在了一起,才有了後面學完課文之後當問到:“此時學完課文你想説什麼?”孩子們才有話可説,有感而發。我班張瑤同學現場發揮引用了冰心説的話,並且加以自己的理解而抒發自己此時此刻的感情使課堂氣氛再一次得到昇華。

這節課所體現的是人文性,在教學中我的宗旨是從文本的理解中滲透文章的工具性,我本着一個路子就是從文章的裏邊往外走,意思就是先理解文章的感情尤其是向這樣故事性很強的課文,以人文性為主,講到哪理解到哪的時候適時點撥他的知識點。

老人和鳥教學反思 篇2

《老人和鳥》是本冊書第二單元的一篇課文。這一單元的文化主題是人與動物的和諧。眾所周知,動物和人都是大自然的孩子,動物有動物的語言,有動物的情感,有動物獨特的生存方式。但是動物就是動物,人和動物必定是有所區別。人我人相處尚需一個過程,人和動物的相處相知呢?同樣這也需要時間來見證。

課上,我和孩子們與老人和鳥共同走進了人與自然和諧的童話世界。因為老人為鳥付出了真情,鳥也回報了老人與真愛。老人有自己生命捍衞着鳥的家園,老人成了鳥的保護神;鳥回饋了老人一顆顆草莓,一顆顆真心。當老人離開這個塵世時,鳥兒們用特殊的方式為老人舉行了特殊的葬禮:成百上千的鳥在林中小屋上空盤旋、哀鳴。銜來無數的花瓣無數的綠葉,樹林裏下了一場花瓣雨,綠葉雨。課文雖以“葬禮”結尾,但哀而不傷,讓人心中湧起濃濃暖意,深深感悟到動物是有靈性的,人如果對他們付出愛,收穫的也同樣是愛。

今天我又聽了三年級的一篇講讀課文《夥伴》文中馬哈多獵狗烏鴉成了好夥伴:獵狗救了烏鴉,烏鴉又救了獵狗。聽課後感觸頗深,人、烏鴉、狗三個不同世界生靈成了好夥伴。這也是一個付出愛回報愛的故事。這種感情也需要時間來見證的。但是時間再能見證一切,也需要人的一顆善良之心。

學着老人與鳥這篇文章,使人不由自主地走進了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美妙畫卷,讓我們看到了神話中才有的情節,看到了詩中才有的意境,成百上千的鳥兒們用樹葉和花瓣,陪伴老人步入天堂……

老人和鳥教學反思 篇3

這篇課文是個感人的故事,娓娓道來,耐人尋味。“老人和鳥”的故事,實際上就是人與動物和諧相處的故事。文章脈絡清晰,情感發展自然:老人通過充滿誠摯愛心的行動,使鳥兒由懷疑到信任,直至與老人親密無間。文章語言生動,優美,富有詩情畫意。讀着這篇文章,不由自主地走進了一股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妙畫卷中。

課前問學生是否讀過這篇文章時,竟有學生告訴我,假期看這篇課文的時候,讀了好幾遍,居然讀哭了。多麼善良的孩子啊!作為教師,我更多的將設計教學放在了首位。

孩子的話讓我重新審視這篇故事,重新投入故事的理解中,最終設計了教學過程,並與孩子們共同學習了課文。

我把精讀的過程設計為:朗讀理解如何建立信任之後感悟課文最後鳥兒們對老人的懷念;再朗讀理解親密無間之後再次體會文章最後鳥兒們對老人的悼念;然後再體會老人與鳥之間心靈相通的感情之後再來感悟最後鳥兒對老人的深切哀思。每一部分之間的情感是層層深入的遞進關係。這樣的設計,使學生們較好的感受到了老人與鳥之間相處的和諧,情感的深厚。同時,在這三部分的理解當中,我分別選擇了不同的側重點。在理解信任這一部分是,我側重引導學生結合文中詞句及生活經驗來體會老人的無私勇敢和體貼,同時滲透了比喻句的好處。在理解親密無間時,除了結合文中重點詞句理解之外,我重點讓學生展開想象下出文中沒有寫出來的故事,達到了讀寫結合。

老人和鳥教學反思 篇4

《老人和鳥》這篇課文是個感人的故事,娓娓道來,耐人尋味。“老人和鳥”的故事,實際上就是人與動物和諧相處的故事。文章脈絡清晰,情感發展自然:老人通 過充滿誠摯愛心的行動,使鳥兒由懷疑到信任,直至與老人親密無間。文章語言生動,優美,富有詩情畫意。讀着這篇文章,使人不由自主地走進了一股人與自然和 諧共生的美妙畫卷中。人之愛,鳥之語,樹之情,花之意,無不充盈着温馨和美之情。本課的教學,應引導學生好好朗讀,細細品味,想象老人與鳥兒們和諧相處的 感人情景,體會老人的誠摯愛心。

我在教學中除了結合文中重點詞句理解課文之外,我重點讓學生展開想象文中沒有寫出來的故事,達到了讀寫結合。從整堂課的效果看較好的完成了預設的目標。但也有一些設計上不完善的地方,在課堂中顯現出來。主要有以下幾點:

1教師沒有很好的進入角色,表現為在和學生對話過程中總是遊離在“自己還是老師”的角色中。不能很好的用自己的角色扮演影響感染學生情感的迸發。

2 沒有很好的滲透工具性。具體表現在對文中比喻句(多像碩大的蒲公英,多像明亮的神燈)和標點符號(主要是省略號)的指導不到位,不具體。學生顯然就失去了 自我感悟、個性化理解的空間。恰當的做法應該是讀完這一段後,談談那句話最能體現鳥兒對來人的讚美。請學生在品味句子的過程中體會比喻句的好處。利用省略 號省略的部分對學生進行寫作訓練還可以。

3指教後半部分稍偏離了中心話題,原因是由於課件的利用和製作沒有最好的服務教學。教師對動態生成的調控能力欠缺。板書沒有體現文章的主線,板書的利用不夠科學合理。

以上欠缺,與我個人的講課習慣有直接關係,在今後的教學中應當儘量改進。

老人和鳥教學反思 篇5

在本學期語文教學中,我都在嘗試着在閲讀教學中使工具性和人文性出於一個平衡狀態。既不抹殺冀教版教材中深厚的人文內涵,又不忽略語文基礎知識的傳授和語 文能力的培養。這對於我來説是很有難度的挑戰。因為一直以來,我的語文閲讀教學總是給人感覺不夠深入,總像是走形式一樣囫圇而過。經過仔細分析研究,我發 現關鍵在於對詞句的理解流於表面,直接影響了學生對文本思想情感的體會。找到癥結之後,我決定要突破這個難點。《老人和鳥》一課就是這其中的又一次嘗試。

這 篇課文是個感人的故事,娓娓道來,耐人尋味。“老人和鳥”的故事,實際上就是人與動物和諧相處的故事。文章脈絡清晰,情感發展自然:老人通過充滿誠摯愛心 的行動,使鳥兒由懷疑到信任,直至與老人親密無間。文章語言生動,優美,富有詩情畫意。讀着這篇文章,使人不由自主地走進了一股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妙畫 卷中。人之愛,鳥之語,樹之情,花之意,無不充盈着温馨和美之情。本課的教學,應引導學生好好朗讀,細細品味,想象老人與鳥兒們和諧相處的感人情景,體會 老人的誠摯愛心。

在備課的時候,我想起曾經看過的特級教師於永正先生的一段教學錄像。內容是《我的伯父魯迅先生》。那堂課的設計是逐個理 解文中描寫的三件事,分別體會作者悼念伯父的情感。在其中穿插對閲讀方法、寫作方法的滲透,條理清晰層層深入。在備《老人和鳥》這一課時,我發現這兩課有 着異曲同工之妙。所不同的是,《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是從三個不同的方面來反映魯迅先生偉大的人格,而《老人和鳥》卻將老人和鳥的情感變化層層深入的展開描 寫,情感的發展變化較之前者更清晰可循。於是我決定仿照於永正老師的設計思路來設計我的這節課。

我把精讀的過程設計為:朗讀理解如何建立 信任之後感悟課文最後鳥兒們對老人的懷念;再朗讀理解請密無間之後再次體會文章最後鳥兒們對老人的悼念;然後再體會老人與鳥之間心靈相通的感情之後再來感 悟最後鳥兒對老人的深切哀思。每一部分之間的情感是層層深入的遞進關係。這樣的設計,使學生們較好的感受到了老人與鳥之間相處的和諧,情感的深厚。同時, 在這三部分的理解當中,我分別選擇了不同的側重點。在理解信任這一部分是,我側重引導學生結合文中詞句及生活經驗來體會老人的無私勇敢和體貼,同時滲透了 比喻句的好處。在理解親密無間時,除了結合文中重點詞句理解之外,我重點讓學生展開想象下出文中沒有寫出來的故事,達到了讀寫結合。此外,還滲透了省略號 的用法和含義。從整堂課的效果看較好的完成了預設的目標。但也有一些設計上不完善的地方,在課堂中顯現出來。主要有以下兩點:

1正傑克缺 少個性化的朗讀,限制了學生情感的表達。閲讀就是一個學生個性化讀書的活動。在文中情感昇華的地方,我都設計了齊讀課文,由於齊讀課文中要照顧別人,所以 學生的語氣語速等都受到了限制,也影響了情感的表達。如果那三處都設計成個人展示朗讀,情感的深入和昇華應該會體現得更好。

2在滲透工具 性時太過生硬,顯得像是在灌輸知識。如在體會第五自然段的比喻句這一環節。我上來就先告訴學生這裏有一個比喻句,請大家找出來,在體會這樣做比喻説明了什 麼。這麼做像是先告訴了學生路怎麼走,再讓他們去實踐,學生失去了自我感悟、個性化理解的空間。恰當的做法應該是讀完這一段後,談談那句話最能體現鳥兒對 來人的讚美。請學生在品味句子的過程中體會比喻句的好處。

以上兩欠缺,與我個人的講課習慣有直接關係,在今後的教學中應當儘量改進。

老人和鳥教學反思 篇6

《我希望有一枝神筆》是一首兒童詩。這首詩歌內容淺顯易懂,作者以第一人稱的口吻,寫了自己希望有一枝神筆能為殘疾的西西畫雙好腿,為鄰居飛飛畫架飛機,為小鳥畫個温暖的家,為小樹畫個太陽和會下雨的白雲的美好願望展現了作者純真的愛心。

我備課中,想力爭實現閲讀教學中,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和創造潛能。在學習過程中,通過補寫、仿寫兩個不同層次的寫的訓練,使學生的語言得到訓練,思維得到發展,情感受到薰陶。

我覺得在自己的課堂實踐中,基本完成了我的教學目標,突破了教學重難點,達到了我預設的效果。

一、實現課內外相結合的大語文觀。

語文學習,不能只關注課堂上的40分鐘,要課內外相結合,擴大學生的閲讀量。學習《我希望有一枝神筆》之前,我留了閲讀作業,請學生自讀《神筆馬良》一文。課上第一個環節就通過填空的形式,進行反饋,這樣安排,實現了課前閲讀的實效性,並與課堂學習緊密聯繫。學生課前通過閲讀,瞭解了馬良,瞭解了他一直用神筆幫助有需要的人,這為學習課文,體會作者的情感埋下伏筆。

二、激發學生想象力,訓練語言。

語文課要有語文味兒,要在學習中引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語言,從而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課上,我利用文中的擴點,開發教材,引導學生展開想像,體會作者關心周圍事物,瞭解他們各自的需求。通過不同層次的續寫,訓練語言發展思維,體現自己的愛心。

但是在自己的執教過程中,我也發現了自己課前沒有考慮到的問題。如:學生在每個小節的結尾處進行續寫時,不太會用“詩的語言”,所寫的內容不錯,但缺少語言的美。當時課上,針對這樣的現象,我因沒有更好的教法,所以沒有特別進行輔導。現在,我想到,在學生續寫之前,有了要寫的內容時,老師應帶領學生一起寫一寫或幫學生一起改一改,在學生的頭腦中建立詩歌的語感,這樣可能效果會好一些。

老人和鳥教學反思 篇7

我嘗試把反思活動引入幼兒自我評價之中。升入大班以後,在制定班級計劃時,把幼兒一日反思作為離園活動的主要內容,教師幫助幼兒回憶在園一天中的某個事件、活動後的收穫以及自己最快樂最成功的感受,提出自己需要今後改正的問題,為自己一天的幸福指數打分。剛開始,很多孩子對反思不感興趣,不樂意參與,有些孩子樂意反思,反思內容往往以好、不好、以後改正為主,反思的內容單一,語言表述模糊籠統,缺乏情境性和具體操作性。根據這個情況,教師對反思活動進行了一系列的調整。

一、反思講究情境性描述。幼兒的思維有具體形象性的特點,當他們在描述具體事例的過程中,才會產生形象的畫面感,判斷行為的合理性。因此,孩子在反思中,表述自己在某一個活動或者環節中,自己是怎樣做?怎樣説?結果怎樣?我這樣做對不對?當孩子的判斷出現模糊時,讓同伴集體評價。

二、反思講究細節描述。孩子關注的一般都是一、二件具體的事件,那麼,反思時就讓幼兒在大腦中臨時篩選,挑出一天中自己印象最深刻、感受最多的實例描述,從描述中讓同伴分享他經歷事件的心理過程,同時,對他處理問題的方法作一些建議。三、反思講究個體差異。孩子語言表達和解決處理問題存在差異性,為了鼓勵更多孩子主動參與反思,教師對不同孩子的反思有着不同的要求。能力強的孩子要求自己獨立反思,用比較精確地詞彙把事件描述完整。能力中等孩子表達行為好壞的原因,以及自己怎樣改正的具體方法。能力弱的孩子採用教師提問。

四、反思講究以點帶面。反思需要勇氣面對自己的錯誤或者缺點,對於自尊心強,膽怯的孩子他們會迴避問題,不樂意敞開自己的心扉在同伴和老師面前講述自己的心理想法。因此,我請能力強,性格開朗、大膽地孩子以榜樣的身份多反思,在榜樣的帶動下,逐漸引領更多的孩子參與反思。

通過三個月的實施,孩子學會理性的分析自己的言行,能客觀地評價別人,自律能力有所提高,同時逐漸理清孩子的行動思維,我們看到反思的曙光漸漸明朗。但是,在反思活動進程中,讓老師又產生了新的反思。

首先,幼兒反思,老師也該反思。讓孩子在集體面前剖析自己的言行,評價自己一天的表現,表達自己的內心感受,那麼,本着師生平等互動的原則,老師也應在集體面前反思,聽聽孩子對自己的看法,瞭解教師的言行在孩子心目中的印象。同時,也是孩子理解老師教育行為的一個良好的溝通平台。

其次,反思關注事件,突出個性特點。反思依賴情景和事件的再現為載體,那麼,是非判斷要依託情景和事件發生的背景,而不能一刀切,形成主觀性。幼兒的個性差異大,當孩子遇到不同情景或者相同情景時的態度和行為都有所差異,那麼在反思評價中教師應該引導孩子關注個性特點,而不能用一個標準衡量,使得反思教條化。再次,反思內容集中,發言人數適中。一般教師在反思前可以給孩子一些提示,提出每一天反思的側重點,給予孩子選擇和預反思的空間,然後,請2——3名幼兒在集體面前反思。留部分時間讓同伴間相互評價以及老師對孩子的評價,這樣才能做到“反而有思,思而有獲”!

老人和鳥教學反思 篇8

《特殊的葬禮》一課是一篇關於環境保護問題的記敍文。我抓住課文重點段落、關鍵詞句,在閲讀教學中培養學生想象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及創新能力。

一、情境導入,激發興趣

教學一開始,我播放低音量的葬禮哀樂,並在音樂中描述:“1986年9月,在拉丁美洲的巴拉那河上,巴西總統親自主持了一次特殊的葬禮。葬禮是為一條瀑布——塞特凱達斯瀑布舉行的。這是怎麼回事呢?”描述將學生帶入課文特定的情境,學生產生了許多疑問,如人們為什麼要為一條瀑布舉行葬禮?這是一條怎樣的瀑布呢?學生有了強烈的求知慾望,就會主動地探索。

二、循音入境,引導想象

課文第三自然段描寫了塞特凱達斯瀑布雄偉壯觀地氣勢。我讓學生閲讀時,找出文中表現瀑布雄偉氣勢的詞語,如:“咆哮而下、滔滔不絕、一瀉千里”等,之後,再讓學生欣賞配樂朗誦。抽象的語言文字變得形象起來,學生展開了想象的翅膀感受瀑布的磅礴氣勢。“眼前出現了一條奔流而下的瀑布”“這真是‘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呀!”……

三、圖文結合,激發想象

課文第五自然段描寫了即將枯竭的塞特凱達斯瀑布的形態。教學時,我要學生朗讀課文,找出描寫瀑布的語句:“它在羣山之中無奈地低下了頭,像生命垂危的老人,”奄奄一息“、”生命垂危“等詞語的基礎上,出示文中插圖,引導學生邊讀邊想:即將枯竭的塞特凱達斯瀑布是什麼樣子?假如你是慕名而來的遊客,看到這樣的情景會有哪些感受?你會説些什麼?學生彷彿置身於瀑布前。經過一番閲讀、討論,學生紛紛發表自己的見解。通過想象,學生將塞特凱達斯瀑布的過去和現在作了比較,深深體會到了環境污染給大自然,給人們生活環境帶來的嚴重危害。

四、結尾質疑,引導續想

學完課文後,一個學生站起來問:“老師,葬禮是在1986年舉行的,那塞特凱達斯瀑布現在怎樣了呢?“問題一提出,我並沒有急於告訴學生答案,而是引導學生想象:“同學們,你們想象一下,瀑布應該怎樣呢?”學生經過思索後,有的説瀑布可能永遠消失了,它只能存在於人們的記憶中,有的學生卻説葬禮喚醒了人們,人們積極植樹造林,保持水土,瀑布恢復了往昔的生機與氣勢。通過續想,儘管學生的答案不一,但學生進入了課文的意境,進一步增強了保護環境,愛護地球的意識。

老人和鳥教學反思 篇9

《過秦論》是賈誼的一篇非常有氣勢的政論文。從此文來看,賈誼是頗富才情的,他是西漢時期傑出的政論

家和辭賦家,作為一個偉大政論家,他二十歲時就提出改革制度的主張,表現出卓越的政治才能,得到漢文帝的賞識。

但賈誼的一生或許是個悲劇,賈誼的悲劇不在於懷才不遇,因為他的才不是一般的才,而是一種足以作為帝王之師的才。為帝王師,為皇帝出謀劃策,對於一個讀書人來説,是何等的榮耀。賈誼生前支了不少招、出了不少謀,但後人公認其招其謀見用者稀,於是便由李商隱來發一長歎。所謂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賈誼和中國許多文人一樣,都沒辦法真正地實現自己的理想,他們常常被排除在帝王之外,渴望得到帝王的賞識卻偏又不能如願,於是他們把大量的精力放在了文字功夫上,鋪排縱橫,灑灑洋洋,用文字本身來吸引輿論的關注,進而爭取得到皇帝的欣賞。無疑,賈誼也是如此。我們來看看被後人惋惜和崇敬的賈誼以及賈誼的《過秦論》。從《昭明文選》到《古文觀止》似乎歷代文人都將此文奉為經典,可見其文字鋪排渲染之功力。賈誼之寫《過秦論》氣盛而情濃,彷彿一戰國縱橫家再世。

賈誼是在大漢朝開平盛世之下寫此文的,獨見古代文人的社會責任感。他對秦王朝的統一過程是極其讚美的,不惜波墨如水,“及至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週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敲樸以鞭笞天下,威振四海……”這種汪洋恣肆筆鋒大概也只有賈誼才能寫得出了。秦王朝爭得天下後,“踐華為城,因河為池,據億丈之城、臨不測之淵以為固”。但在“斬木為兵,揭竿為旗”的農民義軍的打擊下還不是成敗異變,功業相反,於是他很自然地就説出了這是因為“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儘管後來的歷史證明了賈誼確有先見之明,但我不知道處在歌舞昇平中的漢文帝看了此文後心中有何感喟,不知這是不是賈誼的悲劇根源之所在,因為高高在上的帝王更喜歡歌功頌德的文章,以此來滿足自己的私慾,標榜自己是個賢明的君主。

我無論如何都沒辦法把《過秦論》這麼大氣的文章和那個因樑王墮馬而鬱鬱寡歡、從而早逝的賈誼聯繫在一起,我不知賈誼是否是自己選擇這樣的一種悲情生活,而正是這種選擇才給後人留下了無數的猜解。而正是這種悲劇,才得到了司馬遷的賞識,以至於為他寫傳記時,把他和屈原列在了一塊,在司馬遷的心中,他是極喜歡磨難英雄的,在他看來,屈原和賈誼是同一類人,雖然他們的人生是個悲劇,但他們同樣可以讓後人景仰。

我不知道是賈誼成全了文學史還是歷史成全了賈誼,亦或是賈誼自己成全了自己。無論如何,賈誼都為我們留下了經典性的文字。他讓我們知道,即使看似最枯燥的政論文,依然可以寫得很壯美。

老人和鳥教學反思 篇10

《棒棒天使》這個故事幽默風趣很受我們班孩子的喜愛,它是散文類讀本,語言清新簡潔卻藴含着很豐富的反義詞知識,作者巧妙的將反義詞融入有趣的人物情節中,通過兩個充滿風趣幽默的人物形象,讓幼兒自然習得掌握反義詞。而且讀本還有很大的挖掘空間,為第二課時第三課時的學習奠定了基礎。

本次活動是第二課時,通過讀本中出現的圖片幫助幼兒回憶理解故事,鞏固對已有反義詞的認識,發展幼兒的語言組織和表達能力,並通過一幅畫遷移出更多的反義詞,也訓練了幼兒仔細閲讀畫面理解畫面等閲讀習慣的養成。

這次活動的目標之一是通過觀察尋找畫面中的相關信息,幫助幼兒感知掌握反義詞,目標二是培養幼兒仔細觀察閲讀畫面的習慣。從整個教學過程來看基本能有效完成既定目標,而且幼兒學習興趣濃厚,能積極思考大膽表述,課堂氣氛活躍,特別是最後環節出示一張大的背景圖,讓幼兒在圖中發現線索尋找反義詞,更是極大的激發了幼兒的興趣,他們能仔細認真的觀察,對幼兒良好閲讀習慣養成有了很大的促進。但是,在教學中也還存在一些問題,如在出示棒棒天使和胖胖天使喜歡的物品圖片時,由於黑板較小所以板面擺放較亂,沒有條理性,在有些環節上過渡的有些倉促不夠自然,而有些環節又略顯拖沓,今後這都是在教學中要注意的。

老人和鳥教學反思 篇11

《小攝影師》一文選自人教社六年制第五冊教材,課文主要講了高爾基和一個小男孩之間發生的動人故事,從中透出了高爾基對小男孩的愛護之情。全文共15個自然段,以對話為主。對於剛升上三年級的孩子來説,文章篇幅較長,把握重點、體會文章內涵的思想情感都有一定的困難。

因此,我在備課時主要進行兩方面的設計:

一是將文章的內容的理解和情感的體驗歸結到兩個填空:

高爾基是個的人。小男孩是個的人。

之所以以這兩個概括性的問題統領全文有幾個目的,首先對於本文這樣一篇段落較多,篇幅較長的文章,給學生一個適合的切入點,以便學生在學習時貫穿全文,整體把握;其次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個體差異,不同的感受和體驗,只要是從文中能有所依據的都可以,這樣使學生能發揮個體學習的自主性;再者這兩個填空也是高爾基和小男孩之間情感的基礎,在完成填空的同時,學生也體會到了二人之間的情感。

二是變序學文,由果及因。如此進行教學是出於從學生的角度和教材本身的特點出發。從課題的“攝影師”和文中最後的“攝影師”比較切入,從而引發學生思考質疑:為什麼高爾基不願見雜誌社的攝影師,而要見小攝影師?這一核心問題,為學生讀書、質疑、釋疑提供途徑。

在落實兩項設計的手段上,我堅持以讀代講,邊讀邊思,希望通過學生自己讀,引發自悟,體會情感。同時在有限得5分鐘內又不能面面俱到,因此在朗讀的訓練中我有意識的選擇了文中的第一和第十段作為重點,加以指導,從而做到以點突破,領會情感。

老人和鳥教學反思 篇12

一.教學目標的制定還是較為貼切的,但這篇文章的一大特色,插敍的運用沒有涉及,確實是設計的一大敗筆。文章篇幅如此之長,隨主人公起伏的思潮而記敍,時而記眼前之事,時而憶從前往事,內容豐富而不拖沓,事件交錯而不零亂,都要歸功於插敍的運用。目標“感悟成長的艱難”,實現程度不夠,“艱難”沒有深品,流於淺表,不能水到渠成,效果不佳。嚴父的“果”不僅是英子上學不再遲到,還是國小畢業典禮上光榮地代表全體同學領畢業證書並致謝詞,更是日後成為一位知名作家……文本的解讀無止境。

二.活動環節自我感覺還算流暢,活動之間缺少必要的氣氛渲染,顯得很“生硬”,不自然。角色錄音音量小,該重敲的沒重敲。問題設計指向很大,不夠明確。“英子學做的事中,給她印象最深的是哪件事呢?”接下來,“ 為什麼你印象最深?”如此問法,部分學生不知道從何下手,去思考,去解決問題。那麼學生回答的問題就會脱離預設,令老師招架不住,防不勝防。

三.師生互動缺乏活力、亦缺乏深層次的隨機生成。蜻蜓點水,便戛然而止。“爸爸是嚴厲的,你能理解嗎?”在學生談的時候還可以追問“你的爸爸有過類似的做法嗎?”這樣讓學生能夠聯繫實際來理解、感受,大膽的邁一步,效果會更好。按部就班地進行活動,語文課堂便失去該有的活力。學生牽着老師的鼻子走,失去了教師的主導作用。許多關鍵詞、關鍵句的理解還只停留在表面,如對爸爸的嚴厲的動作描寫和語言描寫,“起!”“掄”等的品讀,學生與老師答記者問式的就過去了,老師不能有效及時予以追問評價,當然,深層次的東西更無法挖掘。

老人和鳥教學反思 篇13

《語文園地三》是第一冊的一個單元練習內容,是對前面知識的複習和鞏固。為了激發這羣剛入學不久的小朋友的學習興趣,在設計這個單元的教學時,我採用了從創設情境的方法入手,讓學生在情境中學習,以此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使他們樂於參與,體驗學習的愉悦,並從中收穫知識。

一、情境導入,激發興趣

動畫片是孩子們最喜歡的電視節目,上課依始,我考慮到語文園地就像一個知識的大花園,那麼怎樣利用這個花園吸引孩子們的注意力,讓他們學得快樂呢?於是,我選用了動畫片中大家最喜歡的花仙子,作為本次學習的導航者,在花仙子姐姐的帶領下,到智慧花園去遊玩。看到精美的課件,孩子們的學習慾望被充分調動起來了。

二、營造氛圍,感受學習的快樂

本次語文園地中的訓練內容分為四個“數筆畫歸類”、“認識數量詞”、“複習認識帶有相同偏旁的生字”、“認讀兒歌”。怎樣把這四個枯燥的內容融入到情境中,在遊戲的時候巧妙地引入對課文的學習,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進入學習狀態,收穫知識的同時,體驗學習的快樂?於是,我又在智慧花園中設計了看似獨立又不能從這個大的背景中分離出去的四大模塊:採花園、歡樂谷、大魔盤、方向城。因為這些都是孩子們生活中喜聞樂見的遊戲,所以當大屏幕上出現這些遊戲名稱時,學生頓時興奮不已。他們完全進入到自主學習的狀態。這也是新課標中提到的:“學習過程的自主是學生獲得愉悦感受的重要因素。”

同時,我把四個模塊中的內容都以遊戲的形式出現:採花園中,讓學生用數筆畫的方法把筆畫數相同的生字採到同一個花瓶中,學生玩了還想玩;在歡樂谷,學生説對一個數量詞就跟在老師身後玩開火車的遊戲,將整節課的學習氣氛推向了高潮,從而,把玩和課中休息也恰到好處的結合起來。學生在邊玩邊學的過程中,不但收穫了快樂,還收穫了成功,這些都促使他們能在學習夥伴“花仙子”姐姐的引領下,自主地投入到下一個環節的學習。

另外,大魔盤中找朋友的遊戲設計就更獨到了,我把語文知識的學習、美術、音樂和學生的律動有機地結合起來。創設了一個美的課堂。

最後在方向城中讀兒歌的設計,我又創設了花仙子姐姐和小朋友一起比賽朗讀的情境,有了參照的對象,朗讀的範例,學生們自然興趣昂然地主動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他們藉助花仙子姐姐給的讀書祕訣,把兒歌讀得一次比一次好

老人和鳥教學反思 篇14

一直以來,我都堅信,閲讀是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根本途徑。曾經看過這樣一幅畫:一位國小生手裏拿着50分的試卷,垂頭喪氣,然後,他走進了《三國演義》,當他從書裏走出來之後,手裏拿着的是100分的試卷,頭昂着,臉上滿是自信,畫的標題是《改變了我的一生》。

我覺得這裏面並沒有誇張的成分,閲讀拓寬了人們的視野,提高人們的思維品質,大大地促進智力發展。可以説閲讀不僅對提高語文素質而且對人一生的發展都是至關重要的。蘇霍姆林斯基説:“不要靠補課,也不要靠沒完沒了的拉一把,而要靠閲讀、閲讀、再閲讀。問題不僅在於閲讀能挽救某些學生免於考試不及格,而且在於藉助閲讀發展了學生的智力。”(引自《給教師的建議》第19條)

基於以上認識,在自己的教學中,我有意識地強化閲讀,擴大學生的閲讀面。我主要做了以下幾件事:

1、動員每位同學買一些合適的書,宣傳鼓動加上一點利誘這一點總算做到了。訂了書報之後教學生怎樣閲讀。如利用《語文報》可以讀(好的文章、詩歌可以朗讀),可以看,可以摘錄,可以剪貼(按相關知識點),可以做(相關練習),還可以整理收藏當作資料以供複習時查找。

2、每週拿出一節課供學生自由閲讀。在這節閲讀課中,我儘量做到開放、自由,不強加給學生各種限制。不管課時怎樣緊,儘量保證每週一節,以形成延續性,逐步養成學生的閲讀習慣,培養學生的閲讀興趣。

3、要求學生每週寫一篇讀書筆記或讀書摘錄。這樣做的主要目的是想逐步培養學生對文學作品的感悟和思考能力。

我想我這樣做的出發點是好的,應該也是符合語文學習規律的,但實際的情形、效果卻並不樂觀:

1、閲讀課上居然有學生看着看着,書本換來換去。這是大大出乎我意料的,他們不是喜歡閲讀,要求有閲讀課嗎?閲讀不是一件自由、寬鬆、愜意的事嗎,不是一種很好的精神放鬆和精神享受嗎?怎麼會進不了狀態呢?

2、閲讀課上,鴉雀無聲,我也想趁這時機讀點自己的書,偶或抬頭,發現有同學奮筆疾書,心下甚喜,“嗯,讀書進入狀態了,感悟頗多,不吐不快了,下去看看他們讀的是什麼書。”一看嚇一跳,他們正在忘我地做作業!

3、從交上來的讀書筆記看,三分之二的同學停留在大段大段的摘錄上。我甚至懷疑有不少同學僅僅為了應付老師,摘錄的東西,抄完就忘,更有甚者,連自己抄什麼東西都不知道。這種現象的本質是:仍有不少同學未意識到閲讀的重要性,仍然不會閲讀,更不會思考、也沒有感悟,思想膚淺,感情貧乏。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反思如下:

1、“真正的讀書是指與考試無關的與書籍親密接觸。”——薛瑞萍。真正的閲讀狀態應是在心靈自由,思想放鬆,環境寬鬆的情況下進行的。而現在的學生學習壓力過大,失去了進行閲讀的寬鬆的時間、心境,失去了對文學作品進行領略、鑑賞、審美的客觀條件。

2、學生的閲讀過於功利化。這種功利化的閲讀是考試逼出來的,和審美是無緣的,是相背離的。這種缺少美感和情感愉悦體驗的閲讀使學生失去閲讀的動力,甚至於使閲讀成為一種負擔,因而不能達到真正意義上的閲讀所能起到的效果。在這種功利化心態下的閲讀,其接受的信息只在腦中過了一遍,而未能內化為自己的東西。學生在閲讀中的摘抄整理,也只是為了積累好句好段,積累論據,以期在考試中派上用場,而這不能從根本上解決提高語文素養的問題。真正的閲讀積累應是厚積薄發,功到自然成的,其作用在寫作上體現為信手拈來,左右逢源,而非像現在的學生那樣粘貼式的機械引用。

3、由於過分追求給學生閲讀的自由與寬鬆,而造成放羊式的閲讀狀況。在這種放羊式閲讀教學中,教師缺少具體的指導,未能充分激發學生的閲讀興趣。而這些問題的根子之一是作為教師,本身的閲讀面不夠寬廣,閲讀素養不高,不能高屋建瓴地指導學生閲讀,未能形成教師與學生間,學生與學生間的互動交流,因而不能激發學生的閲讀興趣。

反思之後,應儘量做好以下幾點:

1、作為教師,自己要抓緊讀書,拓寬閲讀面,提高閲讀素養,這樣才能站得更高,才能更好地引導學生走向高品位的閲讀,才能更好地激發調動學生閲讀的興趣。當然,作為老師,由於工作壓力大,時間長,也正失去自由閲讀的寬鬆時間和心境,並且這一點正趨惡化,近期要改變是不大可能的,只有靠自己去擠時間了。

2、閲讀課形式可豐富些,不要一味只讓學生在課堂上看書,可以在課堂上為學生朗讀自己讀到的好文章,也可以讓學生朗讀他自己讀到的好文章,並談點閲讀感想,進行介紹交流。

3、建設讀書型班級。鼓勵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藏書庫,並在班級書櫃進行不定期的交流,以形成“人人有書讀”的局面,“人人愛讀書”的氛圍。

老人和鳥教學反思 篇15

開學之前,學校組織了三天的校本培訓。在聽完幾位專家的講座後感想頗多。對攀枝花市教科所劉老師的《今天的有效課堂》深有感觸。有效課堂的建立是當今教育改革中教師搞好教學工作必不可少的任務。如何建立有效的,高效的課堂也成為教師深思的問題。就我自己的感悟有以下一些看法。經過學習,我認識到高效課堂的重要性。構建高效課堂是我們每一位教師畢生都要研究的課題,把老師和學生都從題海和加課中解放出來,讓教師快樂地教,讓學生快樂地學。那麼,在教學中如何來提高課堂的有效性呢?通過反思自己平時在教學中存在的一些問題,我認為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去努力。

第一,改變教學觀念和教學方式。消除由於教師講得過多、學生參與過少而導致的靠大量課後作業來完成教學任務的問題,逐步解決忽視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實現的問題。有效課堂上教師應以儘可能少的時間、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儘可能好的教學效果,實現輕負擔、高質量,低耗時、高效益,達到使學生從“不懂”到“懂”,從“不會”到“會”,變會學、願學到樂學,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主動發展和個性發展的目標。

第二,認真學習校本培訓。反思自己的教學,發現自己在很多情況下,自己對課標與課本的學習與研究還不足,這樣就影響和制約了課堂駕馭能力,課堂駕馭能力反過來也就影響了課堂教學的效率。對每個教師來説,上了無數節課,應當靜下心來反思一下:我上的每節課都有效嗎?有沒有低效無效的時候?低效無效的原因是什麼?應如何改進?怎樣才能提高教學的高效性?

第三,認真備課,尤其要認真備學生。平時自己在備課時,只習慣於備教學內容,而忽視備學生。試想如果不去研究學生對所教內容的掌握情況,不去研究學生的個體差異,一切從本本出發,課堂教學的適切性就會大打折扣,課堂教學的高效更無從談起。1教學目標要有效:教學目標的有效應包括:一是教學目標要正確。這就要求我們更新教學理念,整體把握教材,深刻理解教材中每章每節的教學意圖和目的。二是目標的設置要恰當。不僅對教材有一個整體的、正確的把握,還要對學生的現狀也有準確的把握,設置的目標不僅要難易適中,還要有切實可行的可操作性。2教學策略要有效:要設計有效的教學環節。課堂上環節很多,但每一個環節應有一個明確的具體的目標,如果不知道這個環節為何而設,這種環節就是無效的,就不能讓它佔用我們的課堂時間。因此,每一節課要注意圍繞教學目標,抓住切入點,設計教學環節,使課堂重點突出,條理清晰,要精心設計合適的思維量、信息量、訓練量,使課堂更有效。教師應做到精講。精講要講清,不囉嗦、條理清晰、邏輯性強、表達準確,講準講到位;該放則放,學生能自學的可略講或不講,不能包辦代替。要針對學生有疑問的或重點去講,講解透徹,切中要害。

第四,認真研究和設計好課堂提問。在真實、常態的課堂教學中,經常發現自己所提的問題本身就有問題,無效問題、假問題、無價值問題充斥課堂,這樣的提問耽誤了學生寶貴的課堂學習時間,也影響了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因此,今後要高效地完成課堂教學任務,就必須注重對課堂提問的研究,所提的問題必須是有價值的、有啟發性的、有一定難度的,整個課堂的問題設計必須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問題的設置要追求高效。問題的設置往往反映出教師備課的深度、廣度,提問要有一定的開放性、深刻性、層次性、啟發性,必須有助於發展學生思維,杜絕隨意性的簡單即問即答,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投入思考。“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如果學生一時無法解決,應靈活將問題化解成若干小問題,或轉換設問、或提供思考背景等。問題要有一定的系列性,要將整節課問題系統設計。問題還可以是課前提問(學案),也可以是課後問題,尤其可以讓學生學會提問,學會變換問題。總之,要設計出能激發學生思維的問題,創造學生敢問,敢説,活動人次多,密度大,人人蔘與的活潑愉快的課堂氣氛。

第五,加強對課堂節奏的把握和管理。課堂上,有時給學生提出問題,學生還沒來得及思考,就馬上要求其回答,這樣不僅浪費了學生課堂思考的時間,而且有效性很差。這種形式主義的教學方式使無效勞動充斥課堂,嚴重影響了課堂教學的效率。有時讓學生閲讀課文、討論、交流、做鞏固練習等,不提任何時間和標準的要求,學生漫無目的地閲讀與交流,課堂組織鬆散,時間利用率低。有時只對學生提出比較籠統的要求,學生不明白教師要他們幹什麼和要他們怎麼幹,這樣,學生就失去了教師的有效指導。因此,要給學生一定的思考時間和思維空間,要減少“講與聽”,增加“説與做”,嘗試“教與評”。

除此之外,教學調控要靈活,就是教師要善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堂上,我們應該把更多的精彩留給學生。要努力縮短學生與老師,學生與教材內容的距離,使他們從心底愛上這門課。還應該充分利用教材、圖片、實物及學生情感體驗來發展學生的思維,增加學生的想象力。

因此,我們必須立足於學生,讓學生積極參與學習,實現有效的、多向的、高質量的互動,從而達到優質有效的課堂教學這一最終目標。這次的學習正是一種準備,為了下一代,為了基礎教育的未來,讓我們不斷前行吧。

老人和鳥教學反思 篇16

以前我們開展繪畫活動,喜歡給幼兒欣賞老師的範畫,雖然讓幼兒清楚地感知到所要畫的內容,但卻大大扼殺了幼兒的創新想象能力,很多幼兒會有意無意的模仿起老師的畫面內容,缺少了自己的想法。此次活動我就脱離了範畫束縛,沒有任何的範畫作品,只有老師在技能上的引導,這樣對幼兒的想象創新能力有很大的促進作用。幼兒在明確大白鵝的畫法後,他們就發揮了自己無盡的想象力,大膽地表現和創新,畫出了千姿百態、活靈活現的大白鵝形象,讓我不得不驚歎和佩服孩子們的無窮想象力。

以下是我發現的一些不足之處,需要我的改進:

我在活動開始部分的欣賞環節引導的比較多,導致了整個活動時間比較長,可以把自己的引導語再提煉一下,變得更簡潔、有效些就更好了。

在欣賞環節部分,當幼兒講到不同姿態的大白鵝時,可以出示兩個圓圖片,讓幼兒自己來擺擺它們的位置,通過擺放知道因為圓的位置變化而出現不同的姿態造型,既是後面的繪畫環節的準備,也是銜接,從而也顯得更有系統性了。

老人和鳥教學反思 篇17

《小攝影師》這篇課文講述的是一名少先隊員為蘇聯文學家高爾基照相,因沒帶膠捲未能照成的故事。這個故事體現了文學家高爾基對少先隊員的關懷愛護。

本文在表達上的主要特點是,通過對話和細節描寫,展示人物豐富的內心世界。在設計本課的教學時,我根據課文的特點,把引導學生通過對話和細節描寫來體會人物的心理活動作為教學的難點。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着重引導學生從對話和細節描寫中體會人物內心活動來突破教學的難點。因為高爾基這個偉大的人物距離孩子生活的年代較遠,高爾基這個偉大的人物對孩子來説是很陌生的,孩子不瞭解高爾基,於是,課前,我要求孩子通過不同的方式蒐集有關高爾基的資料,以此加深對高爾基的認識,課上與同學交流。其次,我在學生初步感知課文內容的基礎之上,幫助學生理清文章敍述的順序:紙團飛進窗口,男孩請求高爾基允許為他照相──高爾基擺好姿勢,男孩準備為他照相──忘帶膠捲,男孩哭着離開──高爾基等着男孩再次來照相。為引起學生積極探討,我在學生了解敍述順序之後,通過師生合作、生生合作,用老師提出問題和引導學生自主質疑等方式引導孩子探究解決問題,並在此過程中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再次,在教學過程中,我還引導孩子結合具體的句子、段落,透過對話、細節描寫進行合作、探究學習,體會人物的心理活動和思想感情,從而在學習中受到薰陶和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