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元二使安西課後反思(通用5篇)

送元二使安西課後反思 篇1

《送元二使安西》是唐代詩人王維的名作。這首詩以送別為

送元二使安西課後反思(通用5篇)

主題,前兩句寫景,後兩句敍事,表達了作者對友人即將遠赴陽關時的依依惜別之情。

詩歌以凝練的語言記錄詩人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具有高度概括性的特點。因此,詩歌中常留下空白之處,給人想象的時空。

想象並非憑空而來,想象依託的是文本。把詩中語言想象成一幅幅現實的畫面,一幕幕立體的場景,讓學生置身其中,通過想象感受詩句背後的那份情,那份愛,那種味。感詩人所感,想詩人所想,做到品讀詩句過程中展開想象,通過想象深化語言的感悟。

一、強調景物的想象。

在學習《送元二使安西》一、兩句時,我邊朗讀邊讓學生想象,在你的面前出現了一幅怎樣的畫面?初讀古詩後,就讓學生想象在春天看到的景色:朝雨、柳樹、旅館……想象渭城的景色,與後面安西的滿目淒涼的景象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我猜想學生在理解安西會遇到困難,於是我就補充安西的圖片:漫天黃沙、一望無際的沙漠、荒蕪人煙。

二、注重情感的想象。

讀《送元二使安西》中“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兩句,想象詩人與元二是怎樣進行分別的。

在一次次渲染離別時的愁緒,學生的情感漸漸地達到了高潮,有幾個孩子眼淚在眼眶裏打轉,大部分的學生已經深深體會到到那份濃濃的離別之情了。

想象詩中之畫,感悟酒中之情。設計總是比實踐更趨於完美。課上下來,感受的是真真切切的遺憾。如何把詩的寫景部分與後面寫情的部分更有機的結合起來?如何合理地處理朗讀的時機與次數,使朗讀與感悟融合得渾然一體?……太多的遺憾和困惑將成為我繼續前進的動力,鞭策我收拾行囊,繼續上路……

三、注重創設情境

讓學生能夠設身處地的感觸到學習目的,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在課堂上,我多次創設學習情境,時而讓學生回到舊知識、時而引領學生觀賞“渭城朝雨浥青城,客舍青青柳色新”的傷感景色,時而讓學生變成作者,時而聽樂、時而搖頭吟誦……只有這樣,學生才能百分之百的參與學習,溶入課堂、溶入文本、溶入作者的情懷,才能讓每一位學生得以成功體驗。讓學生真正理解“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的佳句,學生就象是喝了浸透了詩人全部豐富深摯情誼的一杯濃郁的感情瓊漿,這裏面,不僅有依依惜別的情誼,而且包含着對遠行者處境、心情的深情體貼,包含着前路珍重的殷勤祝願。

一堂課下來,給我感觸最深的有以下幾點不足:

一、教學中的朗讀方式應多樣,多讓孩子嘗試。如教這首古詩時,先讓學生嘗試讀讀,學生的好奇心和表現慾望比老師大多了,這也是他們年齡的特點,再聽老師讀,語言的設計是“你們讀得比我國小時候好多了,想聽老師朗讀嗎”,這樣問,既可以保護孩子的自尊心,又能讓孩子明白“怎樣才能讀好古詩,不妨像老師學習一下”。教學水到渠成。像這樣多樣化的評價,才能啟迪學生讀書的慾望和思維方式,“原來生活中、學習中許許多多的問題也像朗讀評價一樣要運用多種方式方法去解答”。

二、教學中沒有照顧到全體學生,一部分學困生的興趣沒有被很好地調動起來,使課堂成了部分學生展示的舞台,今後應多給學困生表達的機會,激發起他們的學習興趣。

三、小組討論交流,沒有給足學生説的時間,小組合作有些走過場。另外,當學生讀不好時,要再給他機會和指導,讓他自信地坐下,這一點今後教學中也要注意

四、語文教學,只閲讀一些教育類書籍和雜誌,面太窄了,視野太有限了,難於登上大雅之堂,如果改變一下,結局就不同了。如歷史、地理、數學等等,比如教這首古詩,運用地理知識,能使學生有一個清晰的輪廓;運用數字,使學生心中知道實際距離竟這樣遙遠;運用歷史知識,把遠距離的事件拉近,再拉近,彷彿如剛剛發生的一樣。……因此,老師平日的閲讀應該廣博而宏富,對教語文是有益的。也就是平時我們常説的“要給孩子一碗水,自己首先應有一桶水”也就是這個理。

送元二使安西課後反思 篇2

我在教學古詩《送元二使安西》時,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在下面幾個方面做得比較好:

1、引導學生藉助課前蒐集到的資料,來理解詩題。同學們饒有興趣地談到了相關的內容。如,“元二”:姓元,在家裏排行老二,朋友睨稱他元二。“使”:出使,身帶使命,不得不去。“安西”:長安以西,西北邊疆地區,俗稱西域;其次學生通過收集送別詩,已經體會到了每首詩都是作者內心情感的不同表現,所以加上生動的課件畫面,學生的學習情感一下子就被激發出來了。

2、一改以往的逐句講解和整體串講的方法,放手讓學生用自己的話來説説你看到了詩中的哪些畫面。學生你説一個,他説一個,組成了完整的詩歌畫面。雖説打亂了詩句順序,但真正做到了讓學生用自己的話理解詩句,從而感知詩的意境。

3、學法指導與情感的薰陶也做得比較成功,主要體現在多媒體播放《陽關三疊》和課件播放《送元二使安西》,以及拓展讓學生寫寫自己的離別經歷所播放的歌曲《祝福》,無論是從視覺還是聽覺上都讓學生們的情感得到了很好的薰陶。

此外同事們一致認為在本課教學中,優美的過渡語也起到了良好的薰陶作用,讓我意識到良好的教學環節過渡同樣是一節課成功的關鍵之所在。

當然,本節課教學也存在着許多不足,在引導學生體會詩人送別朋友依依惜別的情感時鋪墊做得不足,以致學生對兩人離別的情感體會平面化了,並沒有立體起來。渭城和安西是兩個截然不同的地方,一個充滿生機,一個滿目荒涼;一個春意盎然,一個卻黃沙滿天;一個隨處都可聽到濃濃的故鄉話,見到可親的親人,一個卻舉目無親。可是課堂中我雖然做了一些對安西資料的補充,但是仍然沒有在學生的腦海裏形成一個鮮明的對比,學生不能體會出元二與王維的離別其實是一種生離死別,王維對友人的情感是留戀、牽掛、擔憂、祝福的複雜情緒。如何引導學生真正入情入境地體會詩人內心的情感,從而做到有感情地朗讀,是我們大家共同探討的熱點話題,不知同行的您有和妙招嗎?

送元二使安西課後反思 篇3

在教學的過程中,我先讓學生充分閲讀讀課文,瞭解課文內容初步體會看林工人認真工作、默默奉獻的精神,並且通過想象感受到大興安嶺的美麗,突出看林人的精神。然後再聯繫本單元的主題“高尚”理解看林人的高尚品質。

這篇課文的一個重點就是引導學生體會過林業工人對工作認真負責,甘願犧牲,默默奉獻的精神。為了完成這一目標,我主要採用指導學生朗讀課文內容並逐步體會的方法,引導學生逐步向作者的思想感情靠近。但縱觀整堂課,對學生朗讀的指導還不夠到位,在今後的教學過程中,我要逐步學會朗讀的有效指導方法。

讀中品悟,誦中生情——教《白樺林的低語》有感

這是一篇充滿詩情畫意的抒情散文。白樺林,是茫茫林海的縮影,沒有白樺林就不會有大森林的蒼葱茂盛;白樺林又是守林人的象徵,沒有守林人的犧牲,就不會有大森林的安寧清雅。字裏行間充盈着作者對守林人的深情讚美,熱情謳歌。守林人,平凡而偉大,淳樸而可愛的形象透過文字幻化成形,讓讀者讀來心動,品來神會,誦來情動。

散文特有的優美語言和似實非幻的意境把看似普通的、近似“草野莽夫”般的守林人最動情、最偉大的精神脊髓渲染得生動而細膩。如此佳文,如果老師還大張旗鼓地去講解分析,來個“割肉細品”,使其“體無完膚”,企不大損其文之美,其意之深遠,學生如何能體會守林人之偉大。因此,在教學此文時,我可是惜言如金,大放其手,讓學生盡情地讀:一讀,讀風景之優美;二讀,品語言之精美;三讀,悟精神之高美。初讀,讀通全文,讀懂大意;細讀,讀白樺林之美,讀守林人之事;品讀,品語言之傳神,悟守林人之偉大;誦讀,讀文字之精暢,誦心中之盛讚。讓學生在文中讀,在讀中品,在品中悟,在悟中受薰陶、受教育。

送元二使安西課後反思 篇4

《揚州茶館》是朱自清先生的《説揚州》節選。朱自清是一位語言大家,他的散文以純真樸實的風格見長,給人疏朗清新的感覺。這篇《揚州茶館》,作者如一位老茶客,帶着後生到揚州茶館品茶吃點心。在不急不慢中,向你娓娓道來飲茶的先後順序、燙乾絲的具體步驟、揚州小吃的特色等等。

本文層次清晰,共分為三小節,分別介紹了零碎小吃、燙乾絲、小籠點心這三類揚州小吃。作者抓住了每類小吃的特色,有條理地從色香味、做法、選料等方面介紹。第二小節“燙乾絲”的製作過程是本文的教學重點。

在課文的導入環節,我讓學生説説自己愛吃的小吃,學生的學習興趣一下子就被調動起來了。在這篇課文的字詞教學方面,我還是採用了學生自學的方式,也取得了比較好的效果。在理解“兜攬”一詞時,通過給學生創設情境,想象自己就是賣零碎的,自己會怎麼叫賣生意,能夠更加深學生對語言文字的理解。但在學生交流表達時,聲音都比較小,沒有叫賣的感覺,我應該加強指導。

學習文章時,我先讓學生找到概括寫揚州茶館特點的句子,然後指導突出重點朗讀,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讀懂了文章的大致意思,也為後面的學習打下了基礎。在學生找到揚州茶館吃的花樣後,我引説“在揚州茶館,有______等零碎小食,有______,還有______,所以説吃的花樣______。”這樣的句式,在訓練運用句式説話的同時,也是為了幫助學生理清文章的脈絡。

在指導學生學習零碎小食的部分,通過讓學生自己讀,找到這些零碎小食共同的特點,在讀中感悟到一個“香”字,並讓學生髮揮想象,通過一邊聽他人朗讀,一邊閉上眼睛,在腦海中復現茶館的畫面,再來談談“走進揚州茶館,我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我聞到了什麼?”學生彷彿身臨其境,能夠將各自的所看所聽所聞清晰地表達出來,進一步體會到了課文內容,達到了預期的教學效果,同時也提高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這篇課文的教學重點是把“燙乾絲”的過程清楚地説給大家聽,學習複述也是本單元的訓練重點。對於剛學習複述的學生來説難度比較大,老師要給學生鋪設好台階,因此,在這一部分處理中,我先給學生觀看我在網上搜集到的製作燙乾絲的視頻,讓他們邊看邊想廚師做了哪些動作,然後再圈出文中的動詞,體會作者用詞的準確細膩。再通過填空,理清燙乾絲的先後順序,然後再抓住重點詞嘗試邊做動作邊複述,有了動作的輔助,複述就不會太難了。

課後,經過戚老師的點撥,我想在這個環節,可以處理得更到位些,在藉助影像感受語言文字的準確之後,在同桌互説的同時可以再播放一遍視頻,再次利用影像加深學生的直觀感受,多給學生一些扶手,學生也會説得更好。

另外,閲讀好文本是上好一堂課的關鍵所在,揚州茶館的著名不僅是由於茶館中吃的花樣最多,還與揚州人的生活習慣、風土人情息息相關。於是我提出了“揚州人為什麼愛上茶館呢?他們僅僅是去品嚐茶點嗎?”這樣的問題,讓學生對揚州茶館有更深層次的認識,初步感受到中華民族飲茶風俗及飲食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時,也對教學有個整體的迴歸。

在多位老師的指導下,使我在本篇課文的教學上有了更深的理解及研究,對自身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有了及時的改進,讓我在這次評比課中收穫不小。

送元二使安西課後反思 篇5

《火燒雲》一文是著名女作家蕭紅寫的。課文描寫了日落時晚霞的美麗景象,全文以“變”字統領全篇,且節節有“變”,使自然之美、人與物之美在“變”中表現得淋漓盡致。

本文注意錘字煉句,有時一個字,就含不盡之意。比如“天空的雲從西邊一直燒到東邊”一句,一個“燒”字,道出了火燒雲的範圍之大,氣勢之宏,色彩之豔。文中還用了很多疊音詞,如‘笑盈盈”“紅通通”“金燦燦”“偏偏”以及“跑着跑着”“恍恍惚惚”等,不僅增強了語言的音樂感,而且形象地描繪出火燒雲的色彩、形狀變化及人物的情態。所以,我在教學這篇課文的時候,注重學生的朗讀,讓學生在朗讀中感悟火燒雲的紅和“燒着”了整個天空後顏色之“變”:一會兒紅通通,一會兒金燦燦,一會兒半紫半黃,一會兒半灰半白,一會兒葡萄灰、梨黃、茄子紫等等,還有叫不出名的顏色;之後是寫火燒雲形狀之“變”:一匹頭南尾西跪着的馬只兩三秒鐘便大起來了,腿伸開了,脖子也長了,尾巴卻不見了。

看的人正在找馬的尾巴,馬又變模糊了,來了一條大狗,後面跟着好幾條小狗,跑着跑着,大狗小狗都不見了。又來了一頭大獅子,一轉眼就變了,再也找不着了。邊採取不同方式的讀,邊加入圖片讓學生欣賞,培養學生的欣賞能力,從而激發學生對火燒雲乃至自然景觀的喜愛。在瞬息萬變的火燒雲中能用眼睛捕捉到這一切,僅僅憑認真細緻的觀察是遠遠不夠的,還要伴隨着豐富的聯想。

而富有詩情畫意的聯想必然出於一顆敏感善思的心靈。因此,我在教學這篇美妙的課文時,重在讓學生體會作者的內心世界,從而提高我們感受美熱愛美的思想修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