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捲風的教學反思(精選20篇)

龍捲風的教學反思 篇1

課文學完了。由於時間倉促,個人能力有限,語文素養不高,我個人的教學機智不足,教學中不能隨時根據學情調整教學思路、調整自己的語言,因此還是有許多有待商榷的加強的地方。

龍捲風的教學反思(精選20篇)

1、本節課教學以一個大問題貫穿課文的講解,即抓住了課文主要內容又將本課的重點呈現在學生面前。但主要問題的設置是以教師為出發點設計的,而學生在實際閲讀過程中是在對陸龍捲和海龍捲有了一定認識的基礎上,才對龍捲風形成了“形態特異和氣勢狂暴威猛”的認識,而我在設計教學時正好和學生閲讀的過程是相反的,在學生初讀課文的基礎上就提出了用課文中的詞句概括龍捲風給你留下的印象的問題,這對於四年級學生有較大的難度。我想這個問題的設置安排在學生對陸龍捲和海龍捲有了感性認識和體驗的基礎上,也就是在對第三四自然段學完的基礎上再提出這個問題,學生就很快找到第一自然段中作者概括龍捲風特點的詞語了,而這個體驗是學生自己讀出來的,不是作者和老師告訴他的,這樣的過程才是學生自己學習與體驗的過程。

2、本文是一篇介紹龍捲風的常識性説明文,要引導學生體會文章中運用的説明方法。本文中使用了打比方、列數字、舉例子、比較等説明方法。在本節課教學時我引導學生體會了打比方、列數字、舉例子這三種説明方法,而比較的説明方法忽視了,這與教師備課不充分有關。對課文中海龍捲使用列數字的説明方法來體現海龍捲的強大威猛的特點的處理,光憑學生強調讀出數字,而學生對於一千米、直徑二百米等概念並不清楚,教師只是單純強調朗讀技巧,而學生並沒有深刻的體驗,學生的朗讀是沒有內心真實感受的。我想教師在教學時如果對這段內容做精心設計,為學生創設聯繫生活的場景,來體驗海龍捲的高大威猛,學生內心有了體驗就能讀出自己的感受。

3、學生在部分段落中的體驗不夠深刻,如第五自然段“根據1953年一個把高壓電線鋼塔摧毀的‘記錄’估算,旋轉的速度超過了每小時六百千米”的體驗不夠深刻,雖然學生們抓住了鋼塔的材料構成和時速六百千米,但學生對於六百千米沒有感性認識,因此雖然發言的學生比較多,但翻來覆去總是那幾句話,學完課文談感受時也出現了類似的現象。而對於“不斷地摧毀建築物”這一句,學生沒能聯繫生活實際談出自己的體驗,而教師也忽略了這一點。

4、時間分配不夠合理,課堂調控不合理,如有關龍捲風的視頻資料準備不充分,播放的時間比較長,佔用了學生與文本對話的時間,因此致使課堂延長了十多分鐘。

5、學生的朗讀訓練有待加強,朗讀水平有待提高。

6、教態不夠自然大方, 肢體語言過多,有點忸怩,教師的語言缺乏感染力,對學生的關注不夠。

龍捲風的教學反思 篇2

本篇課文以 “通過文中描寫陸龍捲、海龍捲的形態和氣勢,體會龍捲風的特異形態、氣勢狂暴威猛,談談龍捲風給你留下什麼印象?”為中心話題貫穿全文。培養學生的閲讀、感悟能力。教學時,我注重理解課文內容,瞭解自然現象對人類生存的利與弊,培養學生探索自然科學的興趣。講解時還要注意引導學生體會文章中打比方、舉例子、列數字的説明方法。

在實際教學環節中。以一箇中心話題貫穿課文。既抓住了課文主要內容又將教學的重點呈現在學生面前,在品讀龍捲風那威猛氣勢時,指引學生由句中重點動詞“搖搖晃晃”“不斷摧毀” “隨意拋來擲去” “刺入”切入,更形象深刻體會破壞力極強的龍捲風;又從“千萬只蜜蜂振翅般的嗡嗡聲”“大象鼻子似的怪物”讓學生認識打比方的説明方法,學生第一次接觸説明文,所以我藉助熟知的比喻修辭方法進一步瞭解打比方。從自己身邊的熟悉的事物理解文本內容,這樣的設計有利於課堂氣氛活躍,在課上我班的學生能夠積極發言,大膽談出自己的看法和感受是本次研究課的亮點。即使平常成績不太好的學生,經過平時的努力、鍛鍊,也能夠信心十足地舉起手;在備課的時候,我一直在思考“怎樣讓聽者願意聽?”這個問題,所以在我注重了教學環節的過渡語言,儘量使每一句話都為課文教學服務。

結束本課的教學後,反思自己在課堂的教學中還是存在着許多不足。例如: 在提出問題時,語速稍快。語調抑揚頓挫更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在感受龍捲風狂暴威猛的氣勢時,老師用自己更加激情洋溢的語氣來感染學生,達到學生入情入境的最佳效果;再有, 由於時間有限,急於完成下面的教學環節, 對文中海龍捲上方“直徑有二百多米”下方“直徑一百多米”這個概念解釋不夠清楚,今後還要在語言簡練、時間把握上多加註意。

通過本次研究課,我覺得自己在教學環節、課堂語言方面有了進步。

同時我感受到以下幾個方面需要努力:

一、應深挖教材,更好地推敲句中字眼,無論是哪堂課,我從中感受着老師們的精益求精的態度,身教重於言教,學生們亦會如此嚴謹地學習;

二、我認為在課堂中,一位老師應具備課堂智慧、敏感性。在參加第二次聯片教研時大談國小的孔慶賢老師,在三年級《驚弓之鳥》一課中,展現出老師特有的人格魅力,作為她的學生一定很幸福,學習的進取心更強。如何具備這種智慧?我想需要不斷地提高自身的語文修養,有了知識底藴,才會衍生智慧;

三,幽默也是深受學生喜愛的法寶,在第三次聯合校彙報課上,友誼大街國小的徐韞哲老師,以幽默詼諧的語言贏得在場師生一次又一次的掌聲,教室內氣氛活躍,幾乎感覺不到時間的流逝。教學設計環環相扣,做到學以致用,學生的求知慾和積極性被完全調動了起來,整堂課令人印象深刻 。此次教研活動,讓我學習到了這麼多優秀老師的教學方法,這為我在今後的教學道路上,起到了很大的幫助。

龍捲風的教學反思 篇3

《龍捲風》是一篇介紹奇特自然現象的説明文,本課教學以“體會龍捲風特異的形態和狂暴威猛的氣勢,感受那令人談虎色變的恐怖”來貫穿全文的講解,注重學生的自讀自悟,注重學生的體驗與感受。課堂氣氛活躍。對於龍捲風這一奇特的自然現象是生活在我們地區的人很少感受到的,缺乏類似的生活經驗,因此對龍捲風的感性認識是非常少的,課前,我為學生提供了有關龍捲風的視頻資料,進一步增強了學生對龍捲風的感性認識。課上學生能夠大膽發表自己的意見和感受。學生大都能抓住文中描寫陸龍捲和海龍捲形態特異、狂暴威猛的詞句,聯繫上下文、聯繫生活實際大膽談出自己的體驗,因此學生對龍捲風特異的形態和狂暴威猛的氣勢產生了深刻的體驗,朗讀也達到了一定的效果。

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學生對思維導圖的運用已初具模式,所以本節課並未對思維導圖的繪製方面過多指導,只是把它作為對整堂課所學知識的一個梳理總結,學生當堂思維梳理,準備繪製。經過課下檢查思維導圖,發現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思路清晰,有條有理。

同時,教學過程中也存在一些問題:

1、雖然引導學生抓住了課文中的重點詞語,但沒能抓住重點詞語深入挖掘。比如寫陸龍捲肆虐後大地的“面目全非”,如果再進一步追問,引導深入理解,效果會更好。

2、時間分配不夠合理,臨近結束部分環節不夠緊湊,以致學生沒有了課上畫思維導圖的時間,還稍有拖堂。今後還要在時間把握上多加註意。

我覺得需要改進的地方還是應該深鑽教材,認真研讀文本,根據文體的特徵上出課的味道來,同時教師要為學生創設情境抓住主要的詞句,採取不同的策略,多和學生的生活聯繫,引領學生入情入境,感同身受,產生深刻地體驗。總之讓語文教學走向體驗和表達。

龍捲風的教學反思 篇4

《秋遊》是一篇情景交融的記敍文,全文生動地描繪了同學們在老師的帶領下去郊遊的情景,表達了孩子們沉浸在秋天大自然中的歡快心情。

課文具有以下特色:

抓住特徵,繪形繪色。作者抓住秋天裏天空的一望無邊,白雲變幻無窮的形態特點,以及稻子、高粱、棉花的色彩特點,繪形繪色。

2、情景交融,真切細膩。寫秋景處處關情,字裏行間流淌着喜悦;寫秋遊處處涉景,由上至下,由遠到近,絲絲相扣。插圖與課文內容緊密配合,意境優美而生動。

接着,我順水推舟,指導學生“如果加一個開頭,和一個結尾,那這段話就非常優美了。”出示:( ),農田裏,稻子黃了,像( ),高粱紅了,像 ( ),棉花白了,像( )。真 ( ) !”雖然略有難度,但由於平時我比較重視説話訓練,學生説得還是比較好的,從他們最後寫的話中間,可以看出他們還是掌握了。甚至有學生寫出了:高粱紅了,像少女臉上擦上了紅紅的胭脂。

如果沒有平時閲讀的積累,二年級的孩子是寫不出這樣的句子的。

但我們也應清楚,低年級的教學重點畢竟還是識字、寫字,説話寫話的訓練應結合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教材的特點,千萬不能主次顛倒。

龍捲風的教學反思 篇5

比例的知識在日常生活中應用比較廣泛,如建築上混凝土的配置、醫藥上藥水的配置、科技上圖紙的繪畫等都要用到比例,但是學生所能體會的只是一個比,所以課中安排學生説説“在日常生活中,你見過哪些比例?”學生舉例後,由學生就提出“按藥粉與水的比為1∶100”中“1∶100” 只是一個比,而非比例,這時引導學生討論,當要配置的藥水的重量發生變化的時候所需要的藥粉和水的重量就會發生相應的變化,但是藥粉和水的比總是1∶100,所以這個比例就是“藥粉∶水=1∶100”,這就是一個比例,通過這樣的引導讓學生明白“按比例配置”中的“比例”意義,把數學與生活相聯繫,學數學用數學。

反思這節課,突出了常態下如何紮實有效的組織學生學習好一節課的內容,使數學學習與現實生活緊密聯繫,使學生認識到我們的數學學習是有用的,它能解決我們實際生活中的很多問題,從而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從學生掌握知識、課堂參與情況來看,整節課的設計還是比較適合學生的思維發展。在結構上,注重了前後呼應,使整堂課也顯得比較緊湊。

龍捲風的教學反思 篇6

語文課程以豐富的文化內涵對學生的精神領域產生深廣的影響,教育內容的價值取向,將會對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道德感的形成產生深遠的影響,使學生明白自身的社會價值,逐步懂得,並學會為社會服務和奉獻。

課文《我選我》正是通過描寫王寧自告奮勇選自己做勞動委員,為大家服務的經過,通過樸實、形象的語言,向我們展示了王寧小朋友美好的內心世界。為了使學生正確地理解課文,感受王寧的美好心靈。教學活動,不但要保證學生的活動時間,還要保證學生自主活動內容設計的科學合理,以儘可能使學生能學會思考問題,理解教材、掌握方法、善於學習。而使學生善於學習需要教師的引導、幫助。

因此,本課的教學設計,注重教師的“導”的過程和方法。在課文導入時,指導學生通過對課文內容的初步感知理解課題“我選我”的意思,併為學生提供了表達自己的理解的句式。“重點引讀”中的三個練習板塊,教師的“導”以培養學生的語言實踐能力為目標,注重為學生的理解、感悟、積累搭好“腳手架”,拓展、延伸學生的思維空間和學習空間,使學生感受到閲讀的興趣,體會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

練習設計中的幾種句式訓練,重在指導學生學會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對句子的理解,符合學生的表達習慣。在“導”的過程中,巧妙地啟發學生學會通過聯繫上下文,通過想象,捕捉語言信息,體會句子中隱含着的“潛台詞”,學會正確、大膽地表達自己的見解,在學習語言中創新。

龍捲風的教學反思 篇7

在專家推門聽課的活動中,我講的是17課《金色的草地》的第一課時。我的教學設計是這樣的:要求學生認識本課的生字,學習課文的第一自然段,做到正確流利地讀課文,為第二課時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做好鋪墊。

這篇課文的文字和內容都比較淺顯,只要激發學生的興趣,相信孩子能在課堂上快樂的學習。通過佈置的預習作業,學生大體都能理解課文的內容。因此我在教學中作了課前準備,對蒲公英的生長特點及性質作了些查找。因為我們的周圍沒有蒲公英,孩子很少見到,在預習的時候要求孩子去問自己的爸爸媽媽,瞭解蒲公英。這個過程學生本身就感到有趣,因此也樂於完成。孩子們都知道蒲公英的花開放的時候是黃色的,也因此為學習課文內容做了很好的鋪墊。

在開始教學的時候,我利用課件出示一幅草地圖,問學生:“同學們都喜歡在草地上玩,你眼中的草地是怎樣的呢?你們喜歡在草地上玩些什麼呢?”就這樣學生説了很多,在草地上玩了很多的遊戲。我再出示蒲公英,孩子的興趣更濃了,我就給孩子介紹蒲公英,讓學生了解蒲公英,從而理解草地為什麼從綠色變成了金色的。

在教學中,我很注重孩子的朗讀訓練,讓孩子在想象中朗讀。先開始學第一自然段的時候,我讓學生自由讀課文,説一説你讀懂了什麼?學生再一次體會草地明明是綠色的,怎麼變成金色的呢?通過朗讀課文,結合圖片觀察,説自己的感受,讓孩子從感受中體會文章中的感情,充分的朗讀課文。

通過王老師的評課指導,我覺得我在字詞的理解的方面還做的不足。王老師指出朗讀是語文外在的表現,邊讀邊想象畫面。在課堂中還應更注重讓學生想象畫面,通過抓住字詞的訓練讓學生達到有感情的朗讀。隨着新課改的實施,王老師還提出在生字教學的時候,我們不能單純的去教學生識字認字,而是在學習課文的時候,在講解課文的時候,把識字教學穿插在閲讀教學中。聽了王老師的話,我覺得受益匪淺啊!原來生字的教學還可以這樣做啊,我將在今後的教學中,逐步改進。

通過本課的教學,我深深的體會到,讀中體驗,拉近學生和文本的距離,從而能使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去感受文本中所藴涵的美。想象永遠是孩子們最樂意去做的,教師抓住了學生的興趣點,學生就學來興趣盎然,教師就真正做到和孩子們同樂,教學相長。

龍捲風的教學反思 篇8

《從現在開始》是一篇讓人忍俊不禁卻又能引人思考的童話故事,情節簡單卻充滿童趣。課文中的貓頭鷹和袋鼠以自我為中心,不懂得尊重別人的生活習慣和生活方式,招致民怨沸騰;而小猴子卻讓大家照自己習慣的方式過日子,受到動物們的擁戴。體會課文中藴含的情趣和道理是本節課教學的重難點。

本課教學設計的第一個環節是複習生字,包括讀字和讀句子兩部分,目的是複習鞏固第一課時學習的生字;第二個環節是學習新課,在情境中理解童話中藴含的道理;第三個環節是學寫生字。針對課堂教學實際情況,總結反思如下:

一 、強基固本 重視生字教學

雖然本節課以閲讀教學為主要內容,但生字教學也不能丟,而且在形式上要符合二年級學生的特點。在複習生字的環節中,我首先讓學生認讀生字卡片,對生字有個回憶的過程,然後將剛剛認讀過的生字放入句子中,使學生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對生字有更深刻的印象,繼而掌握生字。從課堂效果來看,學生還是很樂於這樣去複習生字的,不僅可以認識字,還可以通過讀句子的形式來培養語感,增強對生字的感悟。

在寫字的環節中,我採用了兩種不同的形式,一種是讓學生觀察四個左右結構的字,讓他們自己去發現在寫結構相同的字時還要注意的問題,使他們在寫字的同時鍛鍊了分析字形的能力;另一種形式是範寫,本節課我範寫的字是“第”字,因為這個字下半部分的筆順較複雜,學生不易掌握。通過這種層次分明、循序漸進的形式,學生不僅學到了知識,還學到了方法。

二、創設情境 增強情感體驗

本課教學的重點在於怎樣讓學生體會文中藴含的情趣和道理,為了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我用一段歡快的音樂來導入故事,讓學生戴上動物頭飾,創設森林裏動物聚會的情境,為了與學生們融在一起,我也扮演了一個小動物,與學生們一起去體驗。通過各種輔助手段,我將學生帶入了文中童話的境界。課堂上,學生們真的把自己當成林中的小動物,他們各抒己見,用自己的體驗去感悟文中藴含的道理。

當然,通過課堂教學的實踐,也暴露出一些問題,主要體現在指導閲讀方面不夠到位,沒有達到教案預設的效果。課堂上,幾個動物的話讀得並不好,脱離了文本,如果在學生沒有讀好的情況下,通過範讀、齊讀等形式來幫助學生體驗角色的語氣,效果一定會更好。因為只有把文本讀熟、讀透,學生才能真切地進入文中的情境,才能製造出符合文本的課堂氣氛,文中的道理也才會自然顯現。

總之,經過對這節課的認真準備和教學實踐,我加深了對新課標的理解,瞭解了更多教學手段,鍛鍊了自身素質,受益匪淺。

龍捲風的教學反思 篇9

《成長》這篇課文通過小約翰雪天送報紙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從小鍛鍊自己的生活能力,更有利於成長的道理。然而,如今孩子們嬌生慣養佔多數家庭,而能夠自食其力的沒有多少,針對於這種社會現象,教學本課非常有意義的。為能夠使學生更有興趣學習本文,我上課伊始,就舉了許多自食其力的例子向學生們提問:遇到這樣的事情你會怎麼辦?我想不用怎麼説學生就明白是什麼意思了。在瞭解本文主人公時,他們會為少年的成長經歷所折服,同樣的年齡,不同的國家卻有着不同的生活方式,究竟我們中國的孩子需要學習人傢什麼?道理、方法就在課文中的每一句話中。我讓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在討論、探究中自己明辨道理,自己教育自己。

作為教師,我們有責任讓我們的學生在童年中獨立成長,快樂成長。

教完之後,大部分的學生都能結合自己行為習慣進行自我反省,有的學生當堂做了深刻的反思。

龍捲風的教學反思 篇10

語文是一門內藴豐富、審美趣味很強的學科,上好語文課最關鍵的一點,就是要讓學生真正的“動”起來。初讀課文《草蟲的村落》就覺得有趣,草叢是村落,甲蟲是村民,還有遊俠,遠方親戚,音樂家,工程師……多麼奇妙的想象,多麼有意思的故事啊。我想這篇文章學生也一定會喜歡。果然,大概學生天生對小蟲感興趣,閲讀課文的時候,學生充滿了熱情,也追隨着作者的目光進行了一次奇異的遊歷,從中感受到了草蟲的生活以及作者豐富的想象和獨特的感受,整個課堂激情湧動,現擷取幾個片段,細品一二:

一、抓住關鍵詞,享受樂趣

在解讀第一自然段的時候,有的學生抓住“又”字説作者肯定經常這樣來觀察草蟲;有的學生抓住“躺”説作者看似悠閒,其實在動腦筋;有的説在靜謐中觀察作者也不害怕,反而很愜意。於是我讓學生想象作者可能怎樣地躺着,姿勢會有哪些。學生就展開了想象,有的説躺成一個“大”字;有的説手託着頭,翹着二郎腿;有的説嘴裏叼着一根狗尾巴草;有的説趴在地上,託着下巴,翹着小腿……在學生的説中,發現他們真的彷彿就是作者,彷彿也就在草叢中,看喜歡的小草蟲。

二、抓住重點句,展開想象

在課堂上,我抓住了三處引導學生朗讀想象:“它們意味深長地對視良久,然後一齊歡躍地走回洞穴裏去。”此時無聲勝有聲,在這深情的對視中,它們互相在傾訴些什麼?“蜥蜴面前圍攏了一羣黑甲蟲,對這隻龐然大物投以好奇的目光。它們友好地交流着,好像攀談得很投機似的。”啟發想象,蜥蜴和小甲蟲在交流什麼?第九自然段:“我看見了許多許多……”發揮想象,“我”還會看到什麼?讀了這篇課文的孩子們,我想沒有一個會對這些問題不感興趣。很快地,他們的興趣、想象力被激發,紛紛呈現精彩絕倫的回答。在創設這種富有感染力的情境下,調動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感情朗讀中,以激發學生的想象空間。我想,這樣要比把文章切成幾塊拋給學生好得多。當然,這想象是不能脱離文本的,在想象時,還要學生品味作者怎樣描寫,如何表達,你能不能學學作者,把自己的想象生動地説一説?這樣,也把體會各種修辭的妙處結合起來而不會顯得空洞了。這些想象自然而然地起到以讀悟情,以想品情,以情激情的作用。學生讀在其中、感在其中、悟在其中並樂在其中,對課文的感受深了,讀起來自 然就有“情”有“意”了。也許,這才是孩子們眼中的“草蟲的村落”。在文章後半部分,作者寫到:“我還看見了許多許多……”於是問學生,作者在這村落裏還可能看到哪些村民呢?他們有什麼職業,都在幹什麼呢?可以仿照課文的寫法,像作者一樣展開豐富的想象,寫一寫你可能看到的一種或兩種小蟲。 由於前面感悟的到位,學生興趣也比較濃厚,他們紛紛拿出筆和紙開始寫,後來的小練筆都還不錯。

這課堂小練筆,在學生感悟文字,體悟寫法的基礎上進行,對學生沒有一點負擔,反而是輕鬆上陣,一蹴而就。學生通過學習課文,加上自己練筆,知道了動物、小蟲也有家庭,也有父母,也有兄弟姐妹,也有愛人,也有可愛的一面,也有自己豐富多彩的生活,從而增強了閲讀的興趣,感受到語言的美麗,對學習文章的表達也更感興趣。

龍捲風的教學反思 篇11

教學活動中,教師與學生是平等的,不是服從與被服從的關係,教師應尊重每一個學生,多一些鼓勵,促使他們生活活潑、主動地學習。只有在民主、平等、和諧的氣氛裏,學生的思維才可能處於積極主動的活躍狀態,才能把緊張的學習過程轉變成愉快的學習活動。因此,課堂上,經常會聽到這樣的語言:“老師,我有個問題。”“____,我對你提個意見。”“我對他有不同的看法,我覺得……” 老師的語言也變成了:“____,你先來説説好嗎?”“你先等一等,讓別的同學先準備一下,好嗎?”其次,合作在課堂教學中佔有很重要的位置,通過同學之間的相互合作,我主要想讓孩子們親身體驗角色,對感情朗讀課文有不可忽視的作用。自由朗讀以後,讓大家都來體會別人是怎麼讀的,自己還有什麼不足的地方。生動活潑、積極主動的課堂教學氣氛,具有感染性的催人奮發向上的教學情境,使學生從中受到感化和薰陶,從而激發出學習的無限熱情和創造願望,使他們全力以赴地投入學習,提高對學習活動的積極性。

總之,在低年級的語文閲讀教學中我們只有注意激發和保護學生的閲讀興趣,把聽、説、讀、思、演等相機結合,相互滲透,讓孩子們融入生活場景中,自主學習,體驗閲讀的樂趣,體驗閲讀情感,獲得閲讀後的成就感,長此以往,才能使學生的語文素養得到全面、持續、和諧的發展。當然,教學中也存在一些問題,比如有的環節的設計值得商榷;指導朗讀時,教師的引導、點撥還不夠到位;課堂上的情感調控,對新的生成及時予以正確引導等。我將在以後的教學實踐中加以完善和改進,讓學習過程真正成為學生在情感體驗之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

龍捲風的教學反思 篇12

通過整個教學活動我也及時地進行了反思,發現了一些需要改進的地方。

成功之處:課前認真熟悉教材,教具準備充分,保證教學環節的流暢性。教學活動中利用“開毛巾商店”的情節貫穿這個教學活動,充滿趣味吸引孩子。在讓孩子們通過寬窄將毛巾比一比的過程中始終強化孩子語言的規範性,學會用完整地語言來表達寬窄。更為之後的活動做好鋪墊作用。

不足之處:因為課前沒有讓幼兒對“寬”和“窄”有一定的經驗認識,所以在活動中,孩子們對這兩個詞的理解不夠。部分孩子多用“胖”和“瘦”來解釋。在教師預設好的活動中孩子們能夠按照我的教學環節通過要求進行排列,但是在作業中,對於不同的兩種物體有兩個不同的要求,即從寬到窄的排列;和從窄到寬的排列。這時,有部分孩子們在獨立作業時就遇到了問題對幼兒的作業評價可以用更多的時間,讓孩子更明白自己為什麼做對,為什麼不對。同時在對能力弱的小朋友,可以給予更多的鼓勵。

一堂數學活動,對老師的邏輯思維和口語表達有很多要求的,但老師更要了解自己班中的幼兒,對知識點掌握的程度,比如想這堂課中的“寬”和“窄”,教師可以在活動之前,就和孩子一起明確什麼是“寬”,什麼是“窄”,因為有些孩子知道這兩個字是什麼意思,但是不能很明確的回答到這兩個字,會用“胖”表達“寬”,用“瘦”表示“窄”,我如果在課前能做到事先預知孩子的知識經驗這堂課,就能上的更加清晰,時間上也不會太長了。

龍捲風的教學反思 篇13

在上這節課以前,我自己先根據上下冊教材、網上的資料,對於星座的數量、名字、形狀、在天空中的位置、方向、甚至有些關於星座的傳説的知識進行了梳理,通過對這些知識的整理,使我也受益匪淺,真正的體會了教學相長的含義。

這節課的教學準備中我設計了有關春季星空的視頻,因此,我帶領孩子在多媒體教室完成了本課。通過這節課的教學,我發現,學生對星座的前概念水平起點較低。主要表現在學生對星星比較陌生,如大熊座等比較有名的星座,只有極少數的學生知曉;對北斗七星比較陌生,大多數學生處於科普書中看過的介紹為主。幾乎沒有學生實地有目的的觀察過星空。對星空的印象膚淺,難以溝起學生對滿天繁星的美好回憶。因此在課的引入部分,儘管我設計了利用美麗的星空圖片導入,但效果總覺得欠佳。經調查,我認為這與現在的學生很難有機會與美麗的星空接觸有關。現在的孩子已經很少有機會在盛夏之夜露天野外納涼的時間,很少有在漆黑的夜空中走夜路的體驗,再加上現在的大氣污染特別嚴重,在晴朗的夜晚,也很少而且也很難欣賞到漆黑的夜空上閃爍着繁星的景象。

龍捲風的教學反思 篇14

我們要交給學生的不能是“魚”,而要是“漁”。道理雖然簡單,做好卻不容易。就象我今天的課堂只是按照事先設計的來進行,課堂上唱主角的依然是教師自己,學生在這節課上沒有自己的情感體驗,也沒有產生情感上的共鳴。要想讓學生課堂展示活潑有序、精彩紛呈,不可能一蹴而就,關鍵在於方法的指導和習慣的養成。超前學習中老師要深入瞭解學生所學情況,必須保障超前學習的有效,才能為展示奠定基礎。對於大家都會的完全可以不講,可以有所側重的進行展示,不必面面俱到。

展示時一步步培養,先要求學生不舉手自由發言,會什麼説什麼;再繼續要求簡單的(如字詞解釋、作者介紹等)由每組的3、4號發言,有難度的可由 1、2號發言;更進一步要求遇到同一問題如有類似或相反的看法時應主動爭辯,有理有據;再有可以説自己讀到的類似的文章或書籍,進行佳作推薦。質疑時可以是有疑而問或是有意質疑(把自己的發現提給大家,共同思考)。這個培養是需要一定過程的,可以預期其艱難和曲折,但我相信只要堅持下去,一定會有陽光燦爛的一天。當然我的思考還很粗淺,需要在實踐中進一步完善。

龍捲風的教學反思 篇15

在本週執教的活動中有一節大班的數學活動《彩色毛巾》,仔細閲讀了建構上的教案後,瞭解了這個活動主要是讓孩子們學會比較寬與窄。在設計教案時,我想大班幼兒在數學活動中,已經對數量的多少、物體的大小和區別左右都有一定的學習經驗,在中班下學期也對物體的粗與細有了一定的認識。通過本次活動,讓孩子比一比、排一排、做一做的形式,能進一步掌握物體寬窄的排序。

我發現在我班中,大多數孩子的數學認知都是不錯的,但是也有部分孩子對數學活動中一些抽象性地概念很難理解。因此在設計活動中,教師如何將容易孩子理解的東西巧妙地運用於課堂即非常重要的。因此為了讓活動更具有吸引力,我以“毛巾商店”為由,開展一系列的活動貫穿於教學中。

龍捲風的教學反思 篇16

本堂課主抓關鍵詞“痴”,以朗讀貫穿課堂,同時引用史料,基本達到了教學目的。

導入部分以一副“雪景圖”為例,引發學生對雪的感悟,説到對古詩的記憶,大家都很自然的想到了柳宗元的《江雪》,它以其清遠的意境、孤高的情懷讓世人讚歎,從而引出明末清初的文學家張岱關於雪的文章——《湖心亭看雪》。

帶着“舟子是如何評價張岱的”?這個問題聽完視頻朗讀,學生很容易就找到了關鍵句子“莫説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緊接着又用一個問題“用一個字概括呢”抓住了本課的核心詞語——“痴”。我們現在所理解的“痴”是痴呆、傻子的意思,張岱肯定是不會作此解釋的,從而就激發了學生一探究竟。

接着一讀文,找“痴”行,初悟痴心。很多學生都找到了“獨往湖心亭看雪”這一句,我順勢一問,下雪天去外面看雪,這樣的舉動是痴的嗎?是傻的嗎?學生都笑了,此時,他們領悟過來,是在“大雪三日”的情況之下,“湖中人鳥聲俱絕”,夜晚還獨自一人去湖中賞雪,加上如此條件,才是“痴行”,同時這個“獨”字又體現出了作者的“孤獨、孤傲”。

二讀文,品“痴”景,再悟痴心。主要抓住本文的寫景句,其一為“霧凇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三個“與”字,能否去掉了?在解決這個問題的時候,儘管很多學生沒有見過茫茫雪景,不過,他們發揮想象,能夠領悟到萬物融為一體的蒼茫意境。其二“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也用了一個對比體味對於量詞的運用,分別改為“惟長堤一條,湖心亭一座,與餘舟一艘,舟中人兩三個”,在笑聲中,學生比較容易理解借縮小的量詞來表現人、物渺小,與蒼茫浩大的天地形成對比的藝術效果。

三讀文,議“奇遇”,三悟痴心。主要是抓住“金陵人”這個特殊的具有歷史意義的詞語來理解作者。當然這個“金陵人”的發現也是破費工夫的。請學生把目光鎖定到酒後話別這句話,問他們能不能發現什麼問題,大家都沉默不語,這時,我換一種方式——如果我問你叫什麼名字,你答你是順德人,行嗎?學生恍然大悟,找到了作者答非所問的地方,也把視線聚集到了“金陵人”,再讓學生説説金陵的歷史地位,以及見解張岱的身世,也就能理解張岱的故國之思了。再聯繫《紅樓夢》中所説——滿紙荒.唐言,一把心酸淚,至此,學生較容易理解作者所説的“痴”了。

本堂課在上課前花了長時間備課,上完課,自己覺得比較舒暢,學生也跟着老師的節奏,用一課時,在規定時間內完成了教學任務,像類似比較短小的文章,大可不必字字解釋,句句翻譯,抓住文章的核心,一一拓展,會受到更好的效果。

當然,沒有任何一堂語文課是完滿的,首先,本文巧妙的將記敍、描寫、抒情三種表達方式融為一體,體現了作者高超的寫作藝術,我只是給學生總結了出來,沒有先讓學生感知再讓學生去總結,這樣的理解會更深刻;其次,對於白描手法的處理,定義給學生講的比較抽象,學生較難理解。

龍捲風的教學反思 篇17

一堂新課的導語設計是至關重要的,所謂“萬事開頭難”,富有情趣的導語,就像師生之間駕起一座溝通心距的橋。通過橋樑,師生的心拉近了。在教學中,我採用了謎語激趣導入,如此激趣導入新課,學生的情緒一下子被調動起來,同時孩子又重温了烏鴉對媽媽的孝敬。聯想到品德與生活中“小烏鴉愛媽媽”的兒歌,也便使孩子在輕鬆的猜謎活動中感受到老師更像一個共同學習的夥伴。又通過打招呼拉近孩子與烏鴉的距離,彷彿這個故事就發生在我們身邊,同時也使孩子學習禮貌、熱情地與人打招呼。

學習過程是學生主體在具有主觀意志作用下親自實踐的過程,我在課堂中創設了學生主動參與的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給學生提供了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機會,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如文中二、三自然段寫烏鴉想辦法喝着水,傳統的教學通常是教師演示,讓學生理解喝着水的過程,學生處於被動接受狀態。為了讓學生嘗試探索新知的經歷和獲得新知的體驗,我設計了讓學生在自讀課文的基礎上,小組合作動手做實驗,研究烏鴉喝着水的過程。學生實驗完成後,不禁發出:

“呦,水真的升高了!”興奮之情溢於言表。這時,講解是多餘的,通過合作實驗,學生主動悟出了烏鴉是怎麼喝着水的。由於設計的實踐活動符合一年級學生的特點,很好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學生在讀一讀課文、做一做實驗、説一説實驗過程中興趣盎然地學習語文,真正成為了學習的主人。

但是在教學中出現不少問題和不足:第一、鞏固生字的形式、時間太少,以至生字掌握不紮實;而給生字找朋友的時間又太多,浪費了時間,導致最後的拓展沒能完成。第二、學生的朗讀不多,形式太少。第三、在指導學生描紅,習字的指導中,還不夠嚴格,因為底年級的寫字教學一定要嚴格把關,注意漢字的間架結構,把字寫正確,工整。

龍捲風的教學反思 篇18

優點:一是研究性學習上得到了一定的體現,學生能夠充分的討論交流,並得出方法。在彙報的過程中,也能充分讓彙報的學生去説方法,沒彙報的學生去提出疑問,從而達成一致,再進行歸納總結。是在二是選取的例子比較吸引學生,用師傅的話説是有趣。三是選取的例子能夠容易理解,特別是新知拓展題設計比較巧妙,與例題銜接較好。

缺點:

1、在設計上還有待改進。例如複習部分,就以例題為題。出示黃:藍=2:3,讓學生去説份數和轉化成的分數。在拓展新知上,放給學生去做。再進行拓展練習,例如已知黃色是60ml,求藍色;已知黃色60ml,求綠色,這樣就更能夠拓展學生的思維。

2、在難點上還沒有突破,就是“將各部分的比轉化成分數”。應該藉助線段圖,這樣既一目瞭然學生又容易理解。

3、時間控制上,還是一樣的老毛病——拖拉。在學生彙報的時候學生都能説會説,但是自己還是老重複他們的話,又囉嗦又浪費時間,這個毛病一定要糾正過來呀。當然也因為在複習環節沒有處理好,導致後面的鞏固練習沒有進行,這説明在教材鑽研上還不夠深,教法上不夠靈活,要多去鑽研教材。

3、評價上,雖然也有評價,但是對學生的激勵性的評價還是不夠的,如果長此以往學生就可能會沒有興趣上數學課了,所以在激勵方面還要下功夫。例外自己的語言表達還要加強。

師傅要求教學要“有趣、有效、有價值”,這“三有”要好好的去體會、研究並實踐。

龍捲風的教學反思 篇19

本單元主要內容為“感受自然”。本課的特殊之處在於作者以他獨特的觀察視角,採用聯想和想象,賦予山中萬物以人的情感。文章字字璣珠,句句含情,讀來朗朗上口,情真意切,給人美的享受。作者“帶着滿懷的好心情”,走進山林,探訪“山中的眾朋友” ——古橋、樹林、山泉……與“朋友們”互訴心聲,營造了一個如詩如畫的童話世界,使讀者頓生身臨其境之感,表達了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我在教學本課的時候,依據學生的認知規律,注重讓學生欣賞文章畫面美,感受作者美好情懷,通過入情入境的朗讀品味文章清新優美的語言,感受作者對“山中朋友”那份深厚的感情,並體會作者表達情感的方法作為教學重點。六年級學生雖然已經接觸了一些散文,但對散文的特點還不能深入理解。不過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朗讀能力,可以通過朗讀感受文章語言的魅力,入情入境,理解作者表達的感情。同時國小生想象力豐富,善於模仿,通過閲讀體驗可以和作者產生一定的情感共鳴。

針對本課構思奇特、想象豐富,文字優美的特點,我通過感情誦讀法:教學生讀散文,注重對學生進行朗讀訓練,引導學生入境悟情、審美學文,通過朗讀,把學生帶入課文意境,體會作者熱愛大自然的感情,從而使學生受到美的薰陶。通過音樂渲染、圖像再現、語言描述等形式,讓學生觀察思索,入境悟情。數據本文想象奇特浪漫的特點,讓學生在誦讀基礎上展開想象,體會文章特色。最後進行仿寫訓練法:運用第二人稱及擬人、想象等手法介紹一兩個你自然界的朋友,説清楚以他為朋友的原因,培養寫作能力。在感受的基礎上進行練習,是對課文的深入理解,同時也是對知識方法的一種靈活的運用,在這個過程中使知識得到豐富,能力得到提高。

在課文分析時,用第三段做例子,重點講解。其他的段落,學生自己讀,先説説這一段落該用什麼語氣語調來朗讀,再讓他根據自己的理解與體會朗讀出來。然後説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在此過程中,爭取讓每一個學生髮言,讓每一個學生都能有表達自己的機會。

最後強調,文章字裏行間透露出作者與山中朋友之間的親切,表達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作者構思新奇,想象豐富,充滿童心童趣。以“山中訪友”為題,讓人感到更加親切,使景與我融為一體。讀者時時會被作者的童心打動,時時被流淌在字裏行間的激情感染,我們與大自然是這樣的貼近,甚至會融為一體,又怎麼能不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呢?來引起共鳴

進行本課,在仿寫時處理的比較粗糙。朗讀的時候學生對感情的把握也不是很好。説明學生的個性化體驗不夠,在今後的教學中要有足夠的重視。

龍捲風的教學反思 篇20

《楊氏之子》是國小階段的第一篇文言文,初次學習古文,學生普遍感到很新鮮。但如何使學生對文言文產生一種好的“第一印象”?該讓他們學到些什麼呢?我首先在備課上下了一番功夫。我查閲了許多資料,如,原版的《世説新語》,《古代漢語》書,並和同年級的老師進行了一番認真的探討,編寫了一份具體詳細的教學預案。

為了降低文言文學習的難度,我在指導學生預習時,幫助他們先弄清古文與現代文最大的一個不同點——文言文是單音節詞為主,現代文是以雙音節詞。為此,我給同學們作了一個比較:我們現在説“祖父”是一個人,就是爺爺;但是古代説“祖父”就是爺爺和父親兩個人。我們現在説“妻子”是指一個人,在古代“妻子”就是指夫人和孩子。如在這篇古文中,有許多典型的單音節詞,如“孔君平詣其父”中的“詣”指拜見,還有“未”、“聞”、“示”等。我讓同學們回家去認真預習,藉助語文教材和《詞語手冊》上的註釋,對這些進行單音節詞進行理解。

在課堂教學中,我首先帶着同學們讀古文。我便示範,便告訴同學們:讀古文時,要注意適當停頓,語速要慢。可讓學生嘗試了讀第一遍後,發現學生是一字一停地讀,沒有古文的韻味。於是我又範讀了一遍,再採取領讀、學生練讀的方法,反反覆覆讀了好幾遍。雖然所花時間很長,但是,我不覺得浪費。我明顯地感受到了學生是越讀越好,越讀越有興趣。讀着讀着,學生終於找到了讀古文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