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語文單元教學反思(通用23篇)

國小語文單元教學反思 篇1

本課兩首古詩抒發了詩人在秋天裏思念家鄉,思念親人的情感。南宋詩人葉紹翁的《夜書所見》前兩句寫詩人秋夜的孤獨寂寞,後兩句寫夜深偶見籬下燈火,不禁想起童年的快樂生活。《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是作者王維十七歲時寫的詩,一首抒寫思親的千古絕唱。恰逢重陽佳節,作者孤身漂泊於繁華熱鬧的帝都,備感孤單,非常思念家鄉的親人。前兩句寫詩人想念親人,後兩句寫親人也在思念他。情之所至,所以寫出了“獨在異鄉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的名句。

國小語文單元教學反思(通用23篇)

教學目標

1、學會7個生字,會寫10個生字。

2、查找有關資料,瞭解作者生平及創作背景,培養學生閲讀古詩的興趣和能力

3、美讀詩句,體會作者流露的感情,懂得熱愛家鄉,珍惜親情。

教學重點:品重點字詞,反覆吟誦,體會詩歌感情。

教學難點:想象詩中描寫的情景,體會作者表達的感情。

教學時間:兩課時

課前準備:1.學生:初步預習課文。2.教具與學具:錄音機、圖片。

第一課時

一、導入

不僅僅是佳節,其實平日一景一物都能勾起詩人對家鄉,對親人的無限思念,宋朝詩人葉紹翁所寫的《夜書所見》正好印證了這一點

二、初讀

1、自由朗讀古詩,藉助拼音讀準字音,讀通、讀正確這首詩。

2、邊讀邊思考詩的大意,劃出不懂的字詞。

3、釋題,用自己的話説説詩句的意思。

三、悟情

詩人葉紹翁久居在外、歸家不得,再讀古詩,對照插圖,你能從字裏行間感受到詩人的孤獨、寂寞、難過這許許多多的思鄉念親的情感嗎?

(一)一二句

1、蕭蕭是什麼意思?(風聲)這是秋風吹動梧桐葉發出的聲音,一起讀:蕭蕭

2、蕭蕭梧葉送來了什麼?“寒”給他組個詞(寒冷)蕭蕭梧葉使詩人感到寒冷(讀:蕭蕭梧葉送寒聲)

3、拓展促悟: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 ——杜甫《登高》

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鈎,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 ——《相見歡》【唐】李煜

這蕭蕭梧葉送來寒氣逼人,讓人感到——孤獨、淒涼(讀:蕭蕭梧葉送寒聲)

4、這秋風,不僅吹動了落葉,還動了什麼?讀第二句。

典故:“江上秋風動客情”暗用張翰典故。據傳晉人張翰官居洛陽,見秋風起而思念故鄉,於是辭官回鄉,了卻心願。明白了這一點,自然就容易理解,詩句傳達了詩人久居在外、歸家不得、思家念親的思想感情。(讀:江上秋風動客情)

5、情感朗讀一二句。

(二)、三四句:

1、理解:挑:捉。促織:俗稱蟋蟀,有的地區叫蛐蛐兒。

2、學生想象孩童捉促織玩耍時那種天真無暇,快樂的情景。讀——知有兒童挑促織

3、此時詩人看到這些情景,又會想什麼呢?(自己童年時的夥伴。)

是啊,他可能會想到自己童年時跟小夥伴們一起捉蟋蟀的場景,可能會想到小時候一起玩時有趣的事,可能會情不自禁地笑出聲來,可是現在呢?自己一個人在外地,童年的夥伴們還能記得我嗎?再讀—

4、一燈明:他看見的只有一盞燈,觸景生情,多麼孤單啊!(讀:夜深籬落一燈明)

離開家鄉,又這麼孤單,你們想想,詩人除了想念自己的夥伴外,最想念誰?(父母、親人)

5、情感朗讀三四句

(三)配樂吟誦

在這樣的一個秋天的晚上,本應該和家人團聚,詩人卻身處異鄉,又看到蕭蕭桐葉、籬落一燈明,讓我們一起來體會一下這種孤獨、淒涼、思鄉的感覺,一起來讀——

四、拓展

1、無論在鄉間還是身處繁華的都市,不同的人,不一樣的處境,一樣的是思鄉情,齊讀兩首詩。

2、明月千里寄相思,古往今來,懷鄉思親的人們留下了許多千古佳句。出示《秋思》、《遊子吟》、《長相思》、《秋風引》等,這些是老師從書籍、網絡中查找到的。課後,同學們還可以再找一找,把自己喜歡的背下來,我們來開個“ 九月九日誦詩會”。

五、作業

1、學生練習書寫生字

2、背誦兩首古詩

第二課時

一、複習前詩 引入新課

背李白的《靜夜思》,説説詩人李白在這一首詩裏表達了一種怎樣的感情?(思念家鄉、親人) 板書:思鄉 念親

唐朝另一位詩人叫王維,他跟李白同年出生,不僅擅長寫詩,還精通書畫音樂,他在17歲那年,第一次離開家鄉,來到京城長安求學,也寫過一首思念家鄉、親人的古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齊讀)

二、初讀全詩 瞭解重陽

1、學生自由誦讀全詩。

2、正音:“為”這裏應讀“wéi”,指導學生注意停頓,讀出詩的節奏和韻味來。

3、釋題:

重陽節:指名讀,齊讀書上註釋,並指出藉助註釋理解詩句是學習古詩的一個好方法。

九月九日重陽節在我國古代,是一個重要的節日,節日裏人們登高、插茱萸、賞菊、吃重陽糕、喝菊花酒。因為兩個九意味着生命長久、健康長壽,所以又叫老人節。

“茱萸”:(讀書上註解)一種有香味的植物

“憶”即“思”,思念、想念;“山東”,陝西有座名山叫華山,華山以東有個地方叫蒲州,是詩人王維的老家;“兄弟”,此處的“兄弟”可以是王維的同胞兄弟,也可以是王維的親人,朋友。

連起來説説題目的意思:王維在重陽節這天思念家鄉思念親人。

三、反覆吟誦 體會孤獨

(一)與詩題相對應的是哪一句?

(每逢佳節倍思親。)佳節——重陽節,説説我國其他的傳統佳節:中秋節、元宵節、元旦、春節

憶——思,兄弟——親,每:每當;逢:遇着、碰到的意思;倍:更加,加倍

一年一度的重陽佳節,人們無不興高采烈、歡度節日,可詩人王維卻發出了“倍思親”的感歎,是什麼原因使詩人在這美好的日子裏如此深深地思念親人呢?請同學們自由朗讀全詩,看詩中哪些字眼點明瞭詩人“倍思親”的原因。

(二)一二句:

1.“異鄉”:他鄉,李白離鄉來到長安,長安對他來説就是“異鄉”

2.“異客”:“陌生的客人”。李白小小年紀漂泊在外,獨居他鄉,身份是“異客”。

3.“獨”:獨自一人,還隱含着詩人孤獨寂寞的心境。

想象:當我們離開家,孤獨寂寞的時候,(我們可以打開電視,解解悶);想家的時候,(可以給家裏打個電話,跟親人聊上幾句);實在忍不住就(坐車,坐飛機回家)。

但是王維生活在古時候啊,沒有電話,晚上也沒有電視,該有多寂寞啊。讀:獨在異鄉為異客(板書:孤獨、寂寞)

4.他15歲離開家鄉,這種舉目無親的日子經過了兩年。兩年啊,七百多個日日夜夜,詩人沒有哪一天不在思念着親人們啊!然而回家的路是那麼長,更沒有我們今天的汽車火車、飛機,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和親人團員啊!此時詩人心中除了孤獨還有什麼?(有家不能回。難過)讀:獨在異鄉為異客(板書:難過)

5、年年重陽,今又重陽,一年一度的重陽節到了,目睹着家家户户歡度節日的情景,心中的思鄉之情就再也掩飾不住了,於是一發而不可抑制,作出了“每逢佳節倍思親”的千古佳句。(齊讀)讓我們再來讀一讀古詩的一、二兩句。

(三)三四兩句:

1、王維的思鄉情感猶如潮水般奔湧而出,此時此刻,他思緒萬千,想到了什麼?

2、想像兩年前的與親人共度重陽節的美好情景:

兩年前的重陽節,給王維留下了美好的回憶,那温馨的一幕幕至今仍時時浮現,往昔的重陽節啊,我們兄弟曾經一起……曾經一起……曾經一起……

思緒萬千的王維,想起的又何止僅僅是兄弟呢!那年邁的父母啊,已雙鬢斑白,他又何嘗不是時時惦記,九九重陽又被稱為老人節,可王維卻無法伺奉左右,承歡膝下,此時此刻,他真想對雙親説:父母啊……

3、家鄉的親人也在思念他,想像説話——

4、但如今卻沒人與他共度佳節,他只好孤身一人站在這高高的山上,遠遠地望着家鄉,他心裏該與多少傷心難過啊,讀——

四、配樂誦讀 深華情感

1、配樂讀全詩:自由讀,指名讀,齊讀。

2、詩人王維僅僅是在九月九日重陽佳節思念親人嗎?學生想象在不同的節日裏詩人思念家鄉,思念家鄉的親人。(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

五、背誦全詩,書寫生字

1、背誦

2、出示要求寫的生字,組詞朗讀。

3、觀察生字,交流寫字經驗:怎樣既正確又漂亮地寫好這些生字?

4、書寫生字。

板書設計:

《夜書所見》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葉紹翁 思鄉 念親 王維

孤獨 寂寞 難過

教學反思:(20__學年)

這節課學習的古詩,都是寫出了詩人思念故鄉,思念親人的感情。同時在教學時也正是中秋節過後,學生對於過節的氣氛,家人團聚的幸福感都有所體驗,這樣對於課堂的教學,體會當時詩人的心情就有很大的幫助。

在教學這兩首古詩的時候,課堂中我注重把握詩的意境和情感,讓學生通過朗讀品味詩意,加以引導。例如在教學第一首古詩《夜書所見》的時候,對於第一句詩句的教學,我讓學生充分展開想象,讓學生通過角色體驗,想想當時詩人所想,所感。課堂中通過我的教學語言,給學生創設情境,蕭蕭秋風吹下梧桐葉,送來陣陣寒冷,江面上也吹來了秋風,在這樣的一個夜晚,假如你就是這個獨自一個人在外地的詩人,看到這樣的情景,你此時的心情是怎樣的?學生會想到感覺很孤單,想家裏的親人等等,通過這樣的想象很好的讓學生體會了詩人當時寫下這首詩時的感受,體會了詩人的真實的內心世界。

10.《風箏》教學設計及反思

導入:

請同學們看大屏幕: 村居

高鼎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

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教師有感情地朗讀)

教師:這首詩寫了什麼內容?

學生:詩中描繪了春天孩子們放學後忙着去放風箏的情景。

師:很好。詩的後兩句讓你想到了我們剛剛學過的《春》中的哪句話?

生:天上的風箏漸漸多了,地上的孩子也多了。

師:是啊,早春時節正是孩子們爭相到户外活動的時候,放飛美麗的風箏,也正是放飛了自己的好心情。可是,文學家魯迅先生看到天上飛舞的風箏,卻感到“驚異和悲哀”,這是為什麼呢?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課文《風箏》來共同研讀。(教師書寫課題)

二、自學課文,把握內容

1.複述課文

師:上節課我們疏通了文字,通讀了課文,有誰能夠為大家複述一下課文的內容?

生:本文記敍了魯迅先生看到北京天空飄飛的風箏,想起了小時侯自己不喜歡放風箏也不讓小兄弟放,把小兄弟偷做的風箏毀壞了。中年之後,他看了一本外國講論兒童的書認識到玩具是兒童的天使,他非常後悔,找機會向兄弟道歉,可是他的弟弟已經忘記了,這讓他的心情更加難過。

師:你的複述非常完整、準確。

2.分析人物形象

師:作者對童年生活的回憶集中在哪些段落?

生:第3、4自然段

師:請仔細地閲讀3、4自然段,思考:這兩個人物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

1名學生朗讀、自學5分鐘,教師點撥

生:從第3段可以看出小兄弟身體瘦弱。

生:從第3段“他只得張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有時竟至於小半日。遠處的蟹風箏突然落下來了,他驚呼;兩個瓦片風箏的纏繞解開了,他高興得跳躍”中可以看出小兄弟天真可愛,特別喜歡放風箏。

生:從第4段中可以看出小兄弟心靈手巧。

生:從第3段中可以看出魯迅獨斷專行。

生:從第4段中“我即刻伸手摺斷了蝴蝶的一支翅骨,又將風輪擲在地下,踏扁了”的幾個動詞可以看出我特別冷酷,不讓小兄弟放風箏。

師:“我”為什麼不讓小兄弟放風箏?

生:“我”認為“這是沒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藝”。

師:可以看出我怎樣的情感?

生:“我”是為了小兄弟好,是愛他。

師:我小時侯認為放風箏是“沒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藝”,不讓他放是嚴格管束,是為弟弟有出息,多年之後發現這是錯的很自責,而弟弟已經忘卻了。體現了我對弟弟的手足之情。

師:剛才的自學大家完成地非常好。文中還有一些藴涵深意的句子需要我們理解,下面我們進入自主提問、合作學習環節。

三、自主提問、合作學習

1、將課前小組未能疏通的句子、疑難問題提出來

(1)生:為什麼“遠處有一二風箏浮動,在我是一種驚異和悲哀”?

(2)生:“久經訣別的故鄉的久經逝去的春天,卻就在這天空中盪漾了”,怎樣理解?

(3)生:“精神的虐殺這一幕”具體指什麼?

(4)生:兄弟的忘卻為什麼使我“心只得沉重着”?

(5)生:怎樣理解結尾的句子?

(6)生:“我不幸偶而看到了一本外國的講論兒童的書”,為什麼説是“不幸”的?

2、小組討論8分鐘,教師巡視輔導

3、師生交流,逐一解決

師:請同學們自由發言,不必拘泥於問題的順序。

生:“精神的虐殺這一幕”指的是“我”不顧弟弟的喜愛,粗暴地將風箏踏扁。

師:不過是毀壞了一個風箏,怎麼能稱為“精神的虐殺”?

生:因為這麼做傷了弟弟的心。

生:還有,放風箏可以鍛鍊身體、提高孩子的智力和動手能力,魯迅這麼做,使弟弟不能從中得到這些好處。

師:可以看到作者當時怎樣的心情?

生:後悔、難過。

師:這能看出作者是個怎樣的人?

生:知錯就改。

生:我想分析第6個問題。當年我認為自己的作法是對的,可是看了一本外國的講論兒童的書,才知道自己錯了,所以説是“不幸的”。

師:你分析得很好。請繼續。

生:第2個問題我來分析。因為作者離家多年,所以説是“久經訣別的故鄉”,也因此看不到故鄉的春天,如今北京天空浮動的風箏讓他想起了故鄉的春天。

生:第1個問題,在北京的冬季看到天空浮動的風箏讓“我”感到“驚異”,着讓“我”想起了小時侯對弟弟精神的虐殺這一幕,所以説“悲哀”。

生:我來解決第4個問題。“我”本希望小兄弟怨恨“我”,可是他忘卻了,可見小兄弟並不認為這是精神的虐殺,認為兄長當年做的是對的,我為他的不覺悟而感到更加難過。

師過程大家分析的都很好,有誰願意解決第5個問題?作者為什麼説要“躲”到嚴冬中去?

生:因為他不想回憶過去的事情。

師:那為什麼説“四面又明明是嚴冬,正給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氣”,這僅僅是指自然環境嗎?

生:不是,是説大家都沒有認識到玩具對兒童的意義,都受封建思想的控制,認為要“有出息”,就不能玩。

師:是啊,人們的不覺悟讓人不寒而慄。

四、探究主題:本文的思想主題是多方面的,你對此有怎樣的理解?

(1)作者對小兄弟的愧疚之情

(2)深刻的自我反省

(3)對像小兄弟一樣的人的不覺悟的感慨

五、拓展及作業

師:你喜歡哪種遊戲?如果家長反對,你會怎麼做?

生:我喜歡打籃球。如果家長反對,我會告訴他們打籃球可讓我精神放鬆、鍛鍊身體。

生:我喜歡玩布娃娃。如果家長反對,我會對媽媽講,我為娃娃作衣服可以培養我的創新思維能力和設計能力,對我是有好處的。

六、總結

這篇文章思想深邃,我們既可以讀出作者對小兄弟的愧疚之請,也可以看到他接觸了科學之後時時的反省自己,也可以品出他對“被虐殺者”不能自我醒悟的感慨。希望同學們也能在生活中善於觀察,長於捕捉素材,勤于思考,做一個有思想的人。

11.《秋天的雨》教學設計及反思

教學目標:

1.認識“鑰、匙”等8個生字,會寫“扇、郵”等12個生字。正確讀寫“清涼、留意”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讀出對秋雨的喜愛和讚美之情。積累好詞佳句,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

3.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感受秋天的美好,激發對大自然的熱愛。

教學重點:引導學生通過課文生動的描寫,體會秋天的美好,感受課文的語言美。

教學難點:課文使用了多種修辭手法,或把秋雨人格化,或把秋雨比喻成生活中常見的東西和事物,或很含蓄地抒發感情,這些被藝術化了的語言,給學生造成理解上的困難。

教學流程: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語渲染,調動情感。

1.教師談話導入新課。

(播放課件)同學們,我們一起伴着綿綿的秋雨走進這快樂的課堂,今天我們就學習《秋天的雨》。

2.齊讀課題。(板書:秋天的雨)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檢查生字詞。

(1)同位互相指讀生字:同桌之間互相用手指着雙線格里的8個生字讀一讀,看誰讀得準、記得牢。

(2)集體反饋。利用多媒體課件出示字詞,重點強調“鑰匙、菠蘿、扇”的讀音。

(3)誰願意當小老師領着大家讀一讀?

2.指名讀課文,整體把握文章大意。

(1)指名按自然段讀課文。

請一組同學開火車讀一讀。一個人讀一段,其他同學認真聽,一邊聽一邊思考。

(2)讀後交流,感知課文主要內容。

誰能説一説,在秋雨裏,你都看到什麼了?(小青蛙、小松鼠、小喜鵲)

小青蛙、小松鼠、小喜鵲準備過冬,是不是?你們除了這些還看到什麼了?(銀杏樹、楓樹、柳樹、柿子、橘子。)

三、深入局部,品讀課文。

1.感悟“五彩繽紛”。

(1)學生默讀課文,尋找描寫的顏色詞語。

學生默讀課文的第二自然段,一邊讀一邊把描寫顏色的詞語畫下來。教師根據學生回答,利用多媒體課件把描寫顏色的詞語變成相應的顏色。

(2)美讀句子,體會色彩之美。

自己小聲讀一讀這段話,一邊讀一邊把你喜歡的句子畫下來,美美地多讀幾遍。

2.重點體會、美讀描寫銀杏樹和楓樹的句子。

(1)學生讀句子(課件出示句子)。

(2)去詞體會。

如果我把句子當中的“扇哪扇哪、飄哇飄哇’去掉,自己再來讀讀看,好不好?為什麼?

(“扇哪扇哪”讓我們彷彿看到銀杏葉像一把把黃色的小扇子,輕輕地、輕輕地幫我們扇走了夏天的炎熱;而“飄哇飄哇”讓我們感受到紅紅的楓葉多像一枚枚郵票,為我們郵來了秋天的涼爽。)

(3)指導朗讀。運用聯繫上下文和一邊讀一邊想象的方法,走進情境,美讀課文。

(4)看錄像,感悟“五彩繽紛”。]

小朋友們,這麼美的景色,想不想去看一看?讓我們一邊看,一邊讀出它的美麗吧。

(多媒體出示課文中所描寫的景色,學生根據畫面讀相關文字。)

(5)美讀全段。

3.體會“氣味的香甜”。

秋天的雨不但有五彩繽紛的顏色,還藏着許多好聞的氣味呢。(板書:藏着氣味)誰願意給大家讀一讀這一段?

4.表演朗讀。

(1)熟讀課文。通過表演入情入境,以演促讀。

咱們就來把小動物和植物們是怎樣準備過冬的演一演,怎麼樣?

(2)師生互動演一演。

(3)指導朗讀。

這麼快樂的景象,就讓我們來快樂地讀一讀吧。放開聲音讀出你的快樂,自己讀自己的。

四、拓展、積累,昇華感情。

1.小結。難怪課文第一自然段説秋天的雨是一把鑰匙,帶着清涼和温柔,輕輕地、輕輕地,趁你沒留意,把秋天的大門打開了。(板書:鑰匙)

2.拓展。小朋友們,説説看,你看到了一個怎樣的秋天?

(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相機板書:美麗、歡樂……)

3.積累背誦。

想不想把這麼美的景色永遠留在腦海裏?就選擇你最喜歡的句子或者是段落讀一讀,背一背吧。

五、佈置作業。

1.抄寫本課的生字新詞。

2.選擇你喜歡的內容背誦下來並抄寫自己喜歡的詞句。

3.用你手中的畫筆為你喜歡的課文內容設計一幅圖畫。

第二課時

一、 欣賞秋色,育情導學。

1、師:同學們,秋天的雨把秋天的大門悄悄地打開,展現在我們眼前的是怎樣的一幅畫面?你們想知道嗎?(課件)

2、師:你們欣賞到了什麼?

3、 師:讓我們一起走進這綿綿秋雨,來聽聽雨聲,感受秋天的美吧。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師:請同學們打開書本,要求讀準詞語,把句子讀通順了。

生自由讀課文。

2、檢查三組詞語:

黃色 紅色 金黃色 橙紅色 紫紅的 淡黃的 雪白的

輕輕地 香香的 甜甜的 厚厚的 油亮亮的

扇哪扇哪 飄哇飄哇 你擠我碰 爭着 頻頻點頭 勾住

A、第一組顏色詞指名讀,正音。

B、第二組疊詞要求輕讀“的”。讀中説這組詞的特點:疊詞。朗讀指導:使輕的更輕了,香的更香了,再指名讀。

C、第三組動詞教學:師:老師給大家帶來一組可以做動作的詞語,可以加上你的動作,讀好它。生加動作讀詞。

2、檢查句子

師:下面的句子更長了,但讀起來也更有味道了。

點擊出示:秋天的雨,是一把鑰匙。

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繽紛的顏料。

秋天的雨,藏着非常好聞的氣味,

秋天的雨,吹起金色的小喇叭。

秋天的雨,帶給大地的是一曲豐收的歌,

帶給小朋友的是一首歡樂的歌。

總結:咦,大家發現了嗎?這五句話連在一起就是一首小詩,一首讚美秋雨的小詩,它包含了無限的情趣和韻味,咱們一起來讀讀這首小詩。

生齊讀。

3、有目的通讀全文

導入:多麼有趣的小詩啊,更有趣的是小詩裏的這些句子都藏在文中各段的第一句裏,最有趣的還是每段的內容都是圍繞這些話展開的。不信,讓我們再去讀讀文中的句子。邊讀邊思考:在綿綿秋雨裏,你看到了什麼?

生再次有目的的讀文。

三、精讀課文。

1、讀後交流,感知課文主要內容。師:誰能説一説,在秋天的雨裏,你感受到了什麼?(他是用眼睛感受到了秋天的美,你還有其它的不同感受嗎?你聞到了什麼?)誰能連起來説説你感受到的秋雨?

學生回答:我看到秋雨給秋天帶來了五彩繽紛的色彩,聞到了秋雨中有果實成熟的香甜味道,聽到了秋雨的聲音和動物、植物準備過冬的聲音。(板書:看 聞 聽)

2、這麼美的景色是由誰帶來的?他真象一位神奇的魔術師。

第二段:感悟五彩繽紛

1、學生默讀課文,尋找顏色。

師:小朋友們,剛才你們有的同學看到了小動物、有的同學看到了很多水果,還有的同學看到植物有很多漂亮的顏色。你們師從哪兒讀懂的銀杏樹、楓樹有着漂亮的顏色呀?(生:課文中的第二自然段。)

師:請同學們默讀課文的第二自然段,一邊讀一邊想:秋天的雨把顏色送給誰了?

2、美讀句子,體會色彩之美。

師:這麼多顏色,多漂亮呀。請你們美美地讀一讀,把你喜歡的句子畫下來。(學生自由朗讀)

師:好了,小朋友們,現在我們一塊來交流交流,誰願意把自己喜歡的句子讀給大家聽?

銀杏樹

出示句子:你看,它把黃色給了銀杏樹,黃黃的葉子像一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熱。如果我把句子當中的“扇哪扇哪”去掉,你們自己再來讀讀看好不好?

你看,它把黃色給了銀杏樹,黃黃的葉子像一把小扇子,扇走了夏天的炎熱。

總結:(“扇哪扇哪”説明夏天是慢慢地走的,秋天是慢慢地來的;讓我們彷彿看到了銀杏葉象一把把黃色的小扇子,輕輕的、輕輕地幫我們扇走了夏天的炎熱;這句話,一連用了三個扇,使原本靜靜的畫面立刻動了起來,不但把銀杏葉寫美了,更把銀杏葉寫活了。)誰願意再來讀讀這句話,把你的感受讀出來。

楓葉

師:我們一塊來看看這句話,你從“飄哇飄哇”中感受到什麼?你們想看看楓葉師怎樣飄的嗎?(播放課件)(生隨音樂有感情地朗讀第三句“他把紅色給了楓樹……”)

田野

師評價:聽了你的朗讀,我彷彿看到無邊無際的海洋。

果樹

師:我剛才聽出來了,你們在讀的過程中把“你擠我碰”“爭着”讀得很重。這是為什麼呀?

(師評價:説得真不錯,就把自己當作其中的一種水果,再來讀讀吧!)

菊花

師:瞧,多美的菊花呀!(出示課件)你能説説這些菊花的樣子嗎?

是呀!怪不得菊花仙子會在秋雨裏頻頻點頭呢,因為他得到的顏色的確很多,讓我們也來和他分享快樂吧!(生齊讀第二段的最後一句)

3、美讀全段。

秋天的雨多神奇呀,秋天多美呀,有這麼多的顏色,用文中的一個詞語概括就是(五彩繽紛)

4、積累背誦。

師:你們選擇了這麼多精彩的句子來讀,讀得真不錯,這些優美的句子都是寫“秋天的顏色 ”的,如果我們能背誦下來該多好啊!

第三段:體會氣味的香甜

師:秋天的雨不但有五彩繽紛的顏色,還藏着許多好聞的氣味呢。誰願意給大家讀讀這一段。

(1)、小朋友的腳常被那香味勾住,這是怎麼回事呢?

(2)、好香啊,我們一起來聞一聞,你聞到了什麼氣味?還有嗎?(結合生活實際説)

(3)、秋雨過後,空氣那麼清新,水果成熟的香味那麼誘人,令人垂涎!難怪它能勾住我們的腳步!誰能朗讀這段,讓聽眾流出口水!指名讀。

四、拓展

1、過渡:我們都該感謝秋雨,它帶來了絢麗的秋色,帶來了成熟的果香,還帶來了冬天即將到來的信息。讓我們一起來讚美這秋天的雨!齊讀第五自然段。(切換回課件)

2、老師給大家配上音樂,請大家在讚美你心中的秋雨,朗讀課文。

3.拓展。同學們,説説看,學了課文你看到了一個怎樣的秋天?

(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相機板書:美麗、歡樂……)

課件演示:秋天的雨是( )的。

學生寫句子,交流。聽了你們的發言,我覺得秋天的雨真是美妙、神奇、令人陶醉。你們個個都是小詩人!

《秋天的雨》教後反思:

《秋天的雨》是篇抒情意味很濃的散文,名為寫秋雨,實際在寫秋天。作者抓住秋天的特點,從秋天的到來寫起,寫了秋天繽紛的色彩,秋天豐收的景象,還有深秋各種動物、植物準備過冬的情景。課文把秋雨作為一條線索,將秋天眾多的景物巧妙地串起來,從整體上帶出一個美麗、豐收、歡樂的秋天。使學生通過課文生動的描寫,體會秋天的美好,感受課文的語言美,是選編這篇課文的主要意圖,也是這篇課文的教學重點。

《秋天的雨》這篇文章用了多種修辭把秋雨人格化,教學伊始我就播放秋天美麗的景色,讓學生直接感受秋天的美好,隨風起舞的落葉、饞涎欲滴的水果,還有那淅淅瀝瀝的秋雨,一下子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又給全文的教學做了一個很好的情感鋪墊。欣賞完之後問:“你欣賞到了什麼?你欣賞了景色之後,能不能用一個詞語來表達呢?”

教學生字詞時,我出示三組詞一組表示顏色,一組是疊詞,一組是動詞。讓學生在讀中找到規律,並指導顏色可以讀出自己的喜好,疊詞、動詞要根據意思讀(輕輕地就應該讀得輕一些)。這樣做既鞏固了生字詞,又為課堂的朗讀品悟奠定了基礎。複習的第二部分出示以下句子:

秋天的雨,是一把鑰匙。

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繽紛的顏料。

秋天的雨,藏着非常好聞的氣味。

秋天的雨,吹起了金色的小喇叭。

秋天的雨,帶給大地的是一曲豐收的歌,

帶給小朋友的是一首歡樂的歌。

引導學生讀正確,讀得有感情。同時老師告訴學生這五句話連起來就是一首小詩,一首讚美秋天的小詩。然後讓學生在課文中找到這些句子,學生髮現這些句子都在每段的開頭,老師告訴學生課文每段都是圍繞這幾句話來寫的。初步讓學生了解總分段落,但又不落痕跡。

這篇課文的教學重點就是讓學生在朗讀中感悟到課文語言的優美,而我的教學過程也遵照這一點,讓學生自已讀並展示自已最喜歡的部分,例如:在教“黃黃的葉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熱”和“紅紅的楓葉像一枚枚郵票,飄啊飄啊,郵來了秋天的涼爽。”我先請一位學生讀一讀,進行評價。接着抓住“扇哪扇哪”讓學生體會去掉它是否可以,從而,體會句子的優美。學生們的回答都是很精彩的:炎熱的夏天已經走了,涼爽的秋天來了。這就是多讀的收穫。評到“菊花頻頻點頭”時引導學生做動作體會文中把菊花當成人,評到“小朋友的腳,常被那香味勾住。”我問:“香味怎麼會勾住腳?你的腳被勾住過嗎?” 然後讓學生將“勾”換一個詞,可以換成“吸引”或“迷”進行比較,然後引導學生想象自已在果樹花香旁時會怎麼做,學生讀的激情越來越高,一個個抒發着自已對秋天的喜愛之情。

備課時,我曾想過,能不能讓學生也來模仿説説類似的句式呢?實際上這是對學生語言能力創造的一個舉措。但後來一思索,學生能説出很多個比喻句,但絕對不能説出意境如此優美的句子,萬一課堂上出現了“冷場”的現象,那就不好了。想想還是不要這個環節吧。實際上孩子們的想象力是無窮的,是不可預見的。課堂教學中,一定要放開手來,相信學生能行,這樣的課堂才是活的。

總之,備課時總覺得已考慮全面,課後卻總是留下諸多遺憾。只能待今後的教學中不斷地完善。

12.聽聽,秋的聲音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詩。

2、一邊讀一邊展開想象,從秋天的聲音中體會秋天的美好。

3、仿照詩歌的形式,續寫詩文。

教學準備:錄音帶(適合做朗讀背景音樂)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師:秋的腳步輕輕,可我們還是分明聽到了秋的聲音,不信你聽!(錄音響起)同學們,請閉上你們的眼睛,仔細聆聽,想像一下,你的腦中會出現怎麼樣的畫面。(音樂中師範讀全詩)

2、你覺得這秋天的聲音美嗎?生:秋天的聲音很美。

師: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聽聽秋的聲音吧,出示課題《聽聽,秋的聲音》,請學生讀課題,讀得美一點。

二、欣賞朗讀,感受詩情。

1、學生初讀,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生字可以多讀幾遍。

2、檢查

3、感知內容:你在詩中聽到了哪些聲音?學生回答

4、你最喜歡的是哪種聲音?

(1)、“刷刷”是黃葉道別的聲音,(看課件)

黃葉從樹上一片一片地掉下來,你看着像什麼?黃葉對大樹媽媽説:“       ”哦,你能用你的朗讀把它們的飄飄灑灑表現出來嗎。呵,多美的黃葉啊。

(2)“蠷蠷”蟋蟀振動着翅膀,和陽台告別的歌韻。蟋蟀要到哪兒去了呀?(看課件)

蟋蟀在唱着“       ”朗讀指導

(3)一排排大雁追上白雲,撒下一陣暖暖的叮嚀:“       ”他們在説些什麼呢?(課件)捨不得走,因為這兒的秋天很美麗。朗讀表現。

(4)一陣陣秋風掠過田野,發出“       ”的聲音,(課件)這是秋風送來的豐收的歌吟。秋風吹過,田野裏       果園裏       ……人們的心裏

(你能用朗讀表現麼?)配樂朗讀1----4節。

三、聽聽,走進秋,走進這遼闊的音樂廳,你好好去聽秋的聲音,你還能聽到哪些秋的聲音?

學生髮散説,師引導到詩歌的形式,為寫打下基礎。用聽聽,秋的聲音……這樣方式來説。

師:是啊,秋的聲音,我們已經説了好多,還有好多好多……把你聽到的聲音也像這個小詩人一樣把它們寫下來好嗎?

出示:聽聽,秋的聲音 四人小組合作,寫詩,每人一段,合成一首

展示:把小組合作寫的詩,有感情地朗讀給同學聽,要把自己的心情也展示出來。

師小結:是啊,秋的聲音,在每一片葉子裏,在每一朵小花上,在每一滴汗水裏,在每一顆綻開的穀粒裏,聽到秋的聲音,我們的心裏多麼——

就用我們的朗讀來表達我們的喜悦吧!

佈置作業。

1、為自己寫的詩配上畫。

2、蒐集有關秋的詩歌,畫面,歌等

3、感受秋天寫詩:看看,秋的色彩————

聞聞,秋的味道————

教學反思:

第三單元的語文可真應景!當秋天踩着落葉詩意地走進我的視野時,課文裏也開始秋意飄飛。

北方的四季分明,—入秋,陽光的顏色就變了——變得金黃金黃,十分悦目,呃……像個和善的老頭兒。在上班時,我時常閉上眼細心地聆聽秋葉“唰啦啦”飄落的聲音。沒想到這一習慣竟不知不覺被學生學了去……

上《聽聽秋的聲音》時,我就改變了策略。實在也巧的很,我寫完課題,窗外正好吹過一陣風,“唰啦啦!”這純自然的音樂激活了我的心。我驚喜地喊:“你們聽,這是什麼聲音?”“風吹落葉”“風聲……”

調皮的同學站起來喊:“秋的聲音!”一個有趣生動的導言就自然地生成了……

學生們是閉着眼聽完我的範讀的。這首小詩打開了他們思路,竟使有的學生聽到花開的“啪嗒”聲,農民豐收割稻的“唰啦”聲……

驚喜在秋之聲中,不斷湧現……它們時而在窗外尋找秋天的影子,時而閉上眼回憶自己海邊的、山裏的童年……我的學生來自“五湖四海”,他們的童年比我的童年更加色彩斑瀾……  看來自然是最好的老師,窗外已有滿眼秋色,又何須我蒼白的語言……

下課了,還有許多孩子圍着我講秋天……

國小語文單元教學反思 篇2

教學目標:

1.字詞目標:學會本課8個生字,正確讀寫“俊俏、聚攏、增添、五線譜、音符”等詞語。

2.導入新課,初讀課文。

3.學習課文第一自然段,感受小燕子活潑可愛的樣子。

教學過程:

一、啟發談話,導入新課

同學們,春天,在農村,在城市,在樹林,隨處可以看到一種從遙遠的南方飛來,為春光增添生機的小動物,你們知道是誰嗎?(燕子)誰見過燕子?它是什麼樣子的?(出示幾張燕子的圖片)燕子是一種美麗可愛的小鳥,它在田野裏、在小河邊、在村子裏飛翔,打扮着春天。你想進一步瞭解它嗎?現在我們一起來學習一篇描寫燕子的文章。

(板書課題:l燕子)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自由讀課文,要求讀準生字的讀音,畫出帶有生字的詞語,把課文讀通順。

2、默讀課文:(l)標出自然段序號,想想每個自然段講的是什麼?(2)畫出自己不理解的語句。

3、小組內彙報交流自讀情況。

(1)讀生字組詞,説説生字書寫時應注意的問題,重點注意“倦”、“添”兩個字。通過組詞,鞏固生字的掌握。

俊(  )  駿(  )  俏(  )  悄(  )  攏(  )

竣(  )  峻(  )  哨(  )  梢(  )  籠(  )

添(  )  沾(  )  倦(  )  譜(  )  符(  )

填(  )  粘(  )  圈(  )  普(  )  附(  )

(2)説説每個自然段主要講了什麼。

(3)交流不理解的語句,有的問題可在小組內解決,組長歸納組內仍然解決不了的問題,記錄下來。

(4)讀自己喜歡的段落。

三、全班交流並質疑

1、指名分自然段朗讀課文,思考:課文是從哪幾方面描寫燕子的,表現了燕子怎樣的特點?

(1)課文是從哪幾方面描寫燕子的?(課文是從燕子的外形、燕子為春光增添生機、燕子的飛行、燕子的停歇四個方面來描寫燕子的。)

(2)可讓學生談一談你最喜歡燕子哪個方面的特點,並説出喜歡的理由,學生提到哪個方面的特點教師就引導學生理解相應的段落。

2、交流對第1自然段的理解

(1)抓住“湊”字理解燕子外形上的特點。

(2)教師提供媒體演示,幫助學生體會燕子的外形特點及理解“湊”字的意思。

(3)指導感情朗讀。

(5)背誦第1自然段。

四、作業

1.抄寫生字新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第一自然段。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學習2—4自然段,繼續感受燕子的活潑可愛和光彩奪目的春天景象,培養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學習作者抓住事物特點的觀察和表達方法。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分自然段指讀全文,思考:每個自然段主要講的是什麼?

2.背誦第一自然段,説説你的感受是什麼?

二、學習第2自然段

1、默讀思考:課文抓住了哪些景物特徵來表現春天的?邊讀邊勾畫有關詞語。

2、理解“都像趕集似的聚攏來”“光彩奪目”“為春光增添了許多生機”。

3、學生邊説教師邊板書:

細雨、微風、柳絲、青草、綠葉、鮮花→增添生機

4、指導感情朗讀。

三、學習第3自然段

1、自由讀,思考這段是從哪個方面來描寫燕子的?(飛行),燕子飛行時有什麼特點?

着重理解“掠”、“沾”這兩個動詞。

2、思考:作者是按什麼順序觀察和描寫燕子飛行的?(上→下)

3、指導感情朗讀

四、學習第4自然段

1、自由讀,邊讀邊畫出你最喜歡的詞、句子。

2、交流,重點賞析“幾痕”、“五線譜”等詞。

(1)辨析“幾痕”和“幾根”。

(“幾痕”寫出了電線很高很遠,看上去淡淡的,隱隱約約的。)

(2)體會為什麼説“電杆之間連着幾痕細線,多麼像五線譜啊。停着的燕子成了音符”。

(教師利用板畫進行巧妙的點撥,勝似講解,因講解難説清楚。)

(3)理解“春天的讚歌”,課文最後一句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讚美春天充滿生機,表達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讀這一自然段。

五、總結全文

1、學了本課,你有何感受?

(愛護鳥——人類的朋友,保護大自然……)

2、有感情地朗讀全文。試着背背課文。

六、佈置作業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把你喜歡的句子摘抄下來。

3、仿照課文喜歡的段落,進行仿寫。

《燕子》是一篇講讀課文。描寫了燕子活潑可愛的樣子和它在爛漫無比的春天從南方趕來,在天空中、湖面上飛行,在電線上休息的情景。本文語言清新明快,描寫準確生動。燕子可愛的外形,飛行的輕快、休息時的優雅,都一一躍然紙上,字裏行間流露出了對春天的喜愛和燕子的喜愛之情。我在教學中作了以下一些嘗試:

一、充分突現學生的主體地位,促進教學的自主性。在本課教學中,我儘可能地創設條件,提供了各種吸引學生個體,學習、自主參與的機會。備課時,我發現課文的插圖給人春意盎然的感覺,平靜的湖面,淡綠的湖水,婀娜的柔柳,粉紅的桃花,新綠的稻田。遠處,羣山起伏,連綿不斷,山依着水,水繞着山。靈巧翻飛的燕子,更為明媚的春光增添了生趣。在設計教案時我決定指導學生看圖,並提示學生觀察圖畫,可以按照由近到遠,由上到下的順序進行。但是,假如就這樣放手讓學生去觀察的話,學生可能還是無法理解為什麼伶俐可愛的燕子從南方飛回來,加入這百花爭豔的盛會,就為春天增添了許多生趣?在實際教學中,我轉念一想,何不在此給學生創設一段優美的教學情境,進行閲讀教學呢。我就請同學們當小燕子,“這時候,你們從南方飛來了。啊,春天是這樣的美,你們得仔細地欣賞一下,把你們觀察的美景説出來啊!”説着,我一邊又給學生出示了一句導語:“春天來了,我們從南方飛來了,_________。”進行語言訓練。過了一會兒,一隻只小手都舉了起來。有的説:“春天來了,我們從南方飛來,看見羣山綠了,桃花紅了。”有的説:“春天來了,我們從南方飛來,看見桃花笑紅了臉,柳枝壓彎了腰,美極了!”還有的説:“春天來了,我們從南方飛來,看見春風把田野吹綠了,小草兒偷偷地從土裏鑽出來了,嫩嫩的,多可愛!”……

二、不斷豐富學生想象,鏈接生活實際,促進語言積累。人們常説,文學作品源於生活,而又高於生活。要讀懂這篇課文,必須要與生活聯繫起來學,才能學得靈活,學得透徹。如:在理解“趕集”一詞時,我讓學生先説説自己去趕集時的感受,再想想課文中是説誰趕集?為什麼這樣説呢?學生通過與生活聯繫,一下子就明白了春天花開之多,給人以熱鬧的感覺。在學生觀賞了春天美景之後,讓學生根據自己已有的知識,談談你還可以用哪些詞語來讚美春天;在讓學生感受春風、春雨的柔美和燕子的活潑可愛時,讓學生聯繫已學到的一些古詩詞來説説。學生的思路一下子就打開了。學生説出了:“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綠楊煙外曉寒輕,紅杏枝頭春意鬧”等優美的詩句。這樣不僅拓展了課堂的教學,更進一步豐富了學生對語言文字的積累,也激發了學生對祖國語言的熱愛。

春天是美的,燕子也是美的。春天因為有了燕子,更有生趣;而燕子因為有了春天的襯托,又顯得更矯健。同樣的,讓學生擔任角色,把學生帶入課文描寫的情境——充滿情趣的春天,這樣,學生的觀察伴隨着自己的情感,就對教材產生了親切感,思維活了,語言豐富了,課堂也就精彩了。何樂而不為呢!

第2課 古詩兩首

詠柳——教案設計

【教學目的】

1.學生學習詩歌賞析。

2.教師以《詠柳》和《賞析》為例,幫助學生跨入詩歌欣賞之門。

【教學設想】

1.本課上兩課時。

2.儘可能調動學生自學,因此採用“討論式”“問答式”的教學方法。

3.千方百計地化繁為簡,化難為易,方法是充分利用課後練習。

4.本教案的總體結構是“總—分—總”式。

5.本教案中的(一)(二)(三)是結構層次;“△”號表示一個教學步驟與需從講授中剝離的部分;內是教師的操作,學生的動作等。

6.要求學生課前預習本單元全部課文。

第一課時

△齊讀:“單元提示”“學習重點”“預習提示”。

△提問:這一單元與上一單元有什麼關係?(學生回答)

△訂正:它們各反映了社會生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上一單元是自然景物:這一單元是經濟文化生活。它們的關係是並列的。今天學習的《賞析》中的《詠柳》一詩是你們在國小學過的,可是“賞析”從未學過,你們一定很有興趣。

(一)總體認識(板書)(出示投景片①)

1.釋題

2.複習《詠柳》

①背誦本詩。②從體裁來分類:③從內容來分類:④本詩主題:

3.關於賞析

①本文的主題:②本文的基本結構:

4.學法

△請同學依次補出冒號後的內容。(學生補出)

△訂正:《賞析》就是對《詠柳》的欣賞與分析。學習怎樣欣賞詩歌,是本課的學習重點;幫助學生學會如何欣賞,是老師的教學目的。

△全班背誦《詠柳》。

△訂正:明確《詠柳》是七言絕句,是詠物詩。

△請學生在“預習提示”中抓三個動詞和三個名詞,並搭配起來。

△訂正:那就是揣摩含義——再現形象——引入意境。(板書)這就是本文的主題和學法。本文的結構很清晰,第4段是過渡,全文分為兩部分,前部分是對《詠柳》作語言分析;後部分是對《詠柳》的藝術鑑賞。

(二)閲讀課文

△請同學們帶表情地朗讀課文。

△學習1—3段,討論投景片②上的題(五分鐘)。

1.作者怎樣串講第一句?為什麼抓住“碧玉”進行分析?通過什麼進而分析全詩?

2.作者怎樣串講第二句?為什麼抓住“綠絲絛”進行分析?怎樣進而分析全詩?

3.作者抓住了第三句詩中哪一個關鍵詞進而引出了“春風”的?

△訂正:明確“碧玉”是描繪柳樹整體的關鍵詞;作者是通過揭示“碧玉”的雙關意義進而分析全句的。“綠絲絛”是描繪柳枝的關鍵詞;作者通過想象,化靜(萬條垂下)為動(隨風飄拂),進而分析全句。作者抓住第三句中的“誰”自然地引出了春風。

△請同學們歸納第一部分大意。明確第一部分是對詩的語言分析,讓讀者從總體上理解表層含義,初步感受詩歌塑造的意境。

△提問:第4自然段怎樣承上啟下?

△訂正:用總説本詩的句數和字數來承上;用提示下一部分的內容來啟下。其中“但”字起到了樞紐作用。

△學習第5段,討論投影片③上的題(1分鐘)。

第一題:在第5段中,作者是從詩的類別的角度來鑑賞的。他是怎樣從表層內涵深入到深層內涵的?

第二課時

△訂正:明確詩人是藉着柳樹歌詠了春風,歌詠了春天的到來。這樣就由表及裏了。

△提問:春與柳有何關係?

△訂正:作者提到了“五九、六九,隔河看柳”。這則民諺全文如下:(出示投影片④)。

一九、二九,懷中插手。三九、四九,凍死豬狗。五九、六九,隔河看柳。七九河開,89雁來,九九八十一,莊稼老漢田中犁。(齊讀一遍)

△提問:“看柳”為什麼要“隔河”?

△訂正:早春,柳梢新芽隱約可見,要藉助於隔河遠望,背景烘托才得見。與韓愈的絕句中的“草色遙看近卻無”同一理。

△學習第6段,討論投影片⑤上的題(l分鐘)。

第二題:第6自然段是從詩的什麼角度來鑑賞的?作者調動了哪些詞和修辭方法來分析春風?

△訂正:明確作者的鑑賞角度是意境鑑賞。作者首先指

出“似剪刀”,是以剪刀喻春風。又從原詩劃出一串擬春為人的四字排比句“裁出細葉,剪好絲絛,粧成碧樹”。以下又揭示“剪刀”之喻的妙處。

△教師範讀第6段。

△請學生找本段最後三個長句中的關鍵語句。

△訂正:最重要的關鍵語句是“讚美了一切創造性的勞動”、“言近而意遠”和“啟示性”。它們之間的關係:(板書)

△學習第7段,討論投影片⑦上的題。

第三題:請在第7段中抓三句話,概括本段的主要內容,説明詩的後兩句開闢了什麼新的意境?

△訂正:明確三句話是“這首詩雖然只有四句,卻很富於層次的變化”。“這首詩前兩句和後兩句寫法也不一樣……垂下來”。“詩人只是猜測誰裁出了這美麗的細葉”。詩人通過“誰”的設問,不露形跡地把描寫重點轉移到春風,達到了讚美春風以及一切創造性勞動的目的,開闢了新的意境。(此處可分析具體些)

(三)複習與總結

△學生再讀一遍課文。教師板書:

△請學生完成課後全部練習。

春日- 教學設計

展示古詩:朱熹所作的《春日》

朱熹

勝日尋芳泗水濱,

無邊光景一時新。

等閒識得東風面,

萬紫千紅總是春。

[註釋]

1. 勝日:天氣晴朗的好日子。

2. 尋芳:遊春,踏青。

3. 泗水:河名,在山東省。

4. 等閒:平常、輕易。“等閒識得”是容易識別的意思。

5. 東風:春風。

[簡析]

人們一般都認為這是一首遊春詩。從詩中所寫的景物來看,也很像是這樣。

首句“勝日尋芳泗水濱”,“勝日”指晴日,點明天氣。“泗水濱”點明地點。“尋芳”,即是尋覓美好的春景,點明瞭主題。下面三句都是寫“尋芳”所見所得。次句“無邊光景一時新”,寫觀賞春景中獲得的初步印象。用“無邊”形容視線所及的全部風光景物。“一時新”,既寫出春回大地,自然景物煥然一新,也寫出了作者郊遊時耳目一新的欣喜感覺。第三句“等閒識得東風面”,句中的“識”字承首句中的“尋”字。“等閒識得”是説春天的面容與特徵是很容易辨認的。“東風面”借指春天。第四句“萬紫千紅總是春”,是説這萬紫千紅的景象全是由春光點染而成的,人們從這萬紫千紅中認識了春天。這就具體解答了為什麼能“等閒識得東風面”。而此句的“萬紫千紅”又照應了第二句中的“光景一時新”。第三、四句是用形象的語言具體寫出光景之新,尋芳所得。

從字面上看,這首詩好像是寫遊春觀感,但細究尋芳的地點是泗水之濱,而此地在宋南渡時早被金人侵佔。朱熹未曾北上,當然不可能在泗水之濱遊春吟賞。其實詩中的“泗水”是暗指孔門,因為春秋時孔子曾在洙、泗之間絃歌講學,教授弟子。因此所謂“尋芳”即是指求聖人之道。“萬紫千紅”喻孔學的豐富多彩。詩人將聖人之道比作催發生機、點染萬物的春風。這其實是一首寓理趣於形象之中的哲理詩。

[作者簡介]

朱熹(1130-1200)南宋哲學家。字元晦,一字仲晦,號晦庵,別稱紫陽,徽州婺源(今江西婺源)人。他是宋代理學的集大成者,也寫過一些好詩,善於寓哲理於形象,以《春日》、觀書有感》等較著名。

《春日》這首詩,不僅是一首詠春詩(讚美春天的詩),而且是一首含意深刻的勸學詩(板書“勸學”,勸告大家努力學習,勸告大家多讀書)。(指着學生板書)因為“泗水”在山東地區,是春秋時期大教育家孔子的家鄉和他講學的地方,“尋芳泗水”就是説在孔子的書籍中尋求知識。書中的知識道理,就好像原野上美麗的春色,使詩人耳目一新,深感快樂。試想:一個不喜歡讀書的人,能有春日尋芳與書海求知的聯想嗎?能有知識道理如明媚春光的認識嗎?正因為朱熹酷愛讀書,才學淵博,他才成為著名的哲學家、文學家、教育家。這首暗喻讀書的《春日》詩,對我們是一個很好的啟迪。咱們應該像朱熹一樣在書海中求知,因為書海中也有一片萬紫千紅的春色!

享受春日,古詩短而精,間接而含蓄,有許多地方值得細細玩味,細細品嚐。

教學古詩,如果僅僅停留在“解釋”上,肯定枯燥乏味、了無生趣。

古人寫詩,往往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借景寓理、借物寓理。

誦讀古詩,不能“千詩一面”,有的豪放,有的婉約,有的高昂,有的低沉,有抑有揚,有急有緩。

朱熹的《春日》詩,乃詠春詩中的精品,詩人踏春賞春時高興、喜悦、興奮、激動、舒暢、得意的心情藴含在詩中的每一個字中。

詩人是在享受春日,春光無限好!我和孩子們也在享受春日,從詩句中尋找“美麗”的心情,詩人快樂,我們也快樂!

從描寫春天的好詞佳句中,孩子們不知不覺地就感受到了春天的美好,春天彷彿就在眼前!孩子們自然而然地進入佳境,隨着詩人暢遊,享受萬紫千紅、百花爭豔的大好春光。

朱熹曾寫過一首《觀書有感》:“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詩人運用自然景物來比喻思想要保持清醒開闊而不陳腐,就應不斷吸取新知識。而《春日》詩,同樣採用比喻的手法,但意藴更為深藏:書中的知識道理,就好比美麗的春色,使詩人耳目一新,深感快樂。

詩人不僅僅是在享受春日的樂趣,更是在享受讀書的樂趣!孩子們學了這首詩,肯定會有所啟發。

古詩教學,有待“親密接觸”,因為她就像春天一樣充滿生機!

3、荷花

一、説課:

這是一篇精讀課文,課文描述了公園裏的一池美麗的荷花和我看荷花時的感受。全文文字簡短,卻把一池的荷花寫活了,表達了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一)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1.學會本課生字,正確理解下列詞語:荷花、蓮蓬、飽脹、翩翩起舞。

2.理解課文內容,感受荷花的美麗。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感情朗讀的能力;閲讀想象能力;會背課文;積累優美語言。

情感目標:培養審美情趣和熱愛大自然的感情。

(二)教學重點:感受荷花、荷葉各種美麗的姿態,想象畫面,培養對大自然美的體驗。

(三)教學難點:理解“把眼前的這一池的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畫- - - - - - ”等句的意思。

(四)教學方法:1.通過品詞、析句,感情朗讀,想象畫面,讓學生感悟語言生動形象和描寫的優美。

2.通過讓學生欣賞美麗的荷花,查閲資料,體會大自然的神奇美妙,激發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二.教學過程:

(一)複習提問,導入新課:

昨天我們學習了生字,初步瞭解了課文內容,請同學們想一想哪幾個自然段寫了荷花?哪幾個自然段寫“我”以為自己是荷花?

(二)新課:

1. 師:那麼第一自然段寫什麼呢?請一名同學讀第一自然段。

你覺得這一段哪個詞用得恰當?為什麼?這一段在全文起什麼作用?

師小結:本段作者直接了當,引起下文,引人入勝。

2.荷花開了會是怎樣的情景呢?你們想不想看一看?

出示掛圖:你都看到了什麼?作者又是怎樣描寫的呢?

3.學習二、三自然段:

自由讀二、三自然段,你讀懂了什麼?(板書:荷葉、荷花)

指名讀描寫荷葉的句子,你覺得這句話寫得怎麼樣?(板書:挨挨擠擠、像大圓盤)這樣的荷花給你什麼印象?

師啟發:荷葉就已經這麼美了荷花會是什麼樣的呢?

指名讀描寫荷花的句子。問:這裏一共寫了幾種樣子的荷花?(板書:半開、全開、含苞)指名分句朗讀要求讀出荷花的美麗。

對照圖畫朗讀第三自然段討論:(1).這些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勢是什麼姿勢?(2).“一幅活的畫”是什麼意思?(3).文中的畫家指的是誰?

4.學習四、五自然段

(1).看到大自然這麼美的畫,我有什麼感受呢?

聽錄音回答:我在幹什麼呢?我會這樣説明什麼?(板書:荷花美)

師小結:作者看荷花已到了如痴如醉的程度,把自己完全融入大自然中了,才產生了這種感覺。

(2).指導感情朗讀體驗感悟:下面我們也把自己當作一朵荷花融入其中,感情朗讀,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3).想象:蜻蜓會告訴我什麼?小魚呢?(自由討論)

(三)總結全文:課文按照看荷花的順序進行敍述,語言樸實優美想象力豐富,對荷花的描寫形象逼真,賦予感染力,讓人讀後產生一種美感。

(四)展示資料:將學生課前準備的文字圖片等資料進行展示,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培養熱愛大自然的感情。

(五) 作業:

1.背誦課文。

2.我們也來當一回了不起的畫家畫一幅荷花圖。

教前反思與構思

這是一篇寫景的文章,作者先寫來到荷花池邊,再寫荷花的姿態,然後總寫荷花的美,最後寫作者的聯想,回到再現實。因此,我認為講本課時要抓住文章的特點,把荷花的美充分展示給學生,才會讓學生明白美景才能讓作者陶醉,以致於覺得自己是荷花了。

反思一:

在教本課時,先讓學生觀察圖畫,使學生能充分欣賞荷花的美,然後圖文結合學起課文來就容易地多了。講荷花的姿態時要把荷花的三種不同姿態找出來進行比較,對作者的聯想,可引導學生把自己當作荷花來想,體會作者的聯想。

反思二:

學完課文後,要讓學生對文中美的地方充分欣賞,要讓學生明白作者的聯想是多麼地重要,要學會像作者那樣展開想像進行聯想,才能把文章寫得更具體。

國小語文單元教學反思 篇3

一、 教材分析

本組教材圍繞以“戰爭與和平”這個專題,選編了幾篇適合四年級學生特點的課文。《夜鶯的歌聲》《小英雄雨來》都是講的戰爭中機智勇敢的小英雄的故事。《一箇中國孩子的呼聲》通過一箇中國孩子寫給聯合國祕書長加利的信,呼籲國際社會一致行動,維護和平,制止戰爭。兒童詩歌《和我們一樣享受春天》是孩子們呼喚和平的共同心聲。每篇課文都緊緊圍繞專題,給學生越來越鮮明的情感體驗,讓學生越來越清晰地認識到戰爭打破了多少童年的幻想,擊碎了多少美麗的憧憬。人類不需要戰爭,讓我們共同祈禱未來的世界永遠和平,讓“和平之花”永遠絢麗綻放。

二、教學目標

1、認識27個生字,會寫28個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文章表達的真摯情感,從中受到薰陶感染。

3、樹立熱愛和平、維護和平的信念。

4、培養學生的自讀能力,加強課文的朗讀訓練。

5、推薦一些戰爭題材的文學作品以及電影、電視作品。

三、教學重難點

1、學習生字詞,理解重點句子的深刻含義,體會其表達的思想感情。2、樹立熱愛和平、維護和平的信念。

3、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培養學生的自讀能力,加強課文的朗讀訓練。四、課時安排

教學本組教材可用12—15課時,其中精讀課文4—6課時,略讀課文3—4課時,口語交際1課時,習作2課時,“我的發現”“日積月累”“寬帶網”1課時。

國小語文單元教學反思 篇4

教學目標:

1.字詞目標:學會本課8個生字,正確讀寫“俊俏、聚攏、增添、五線譜、音符”等詞語。

2.導入新課,初讀課文。

3.學習課文第一自然段,感受小燕子活潑可愛的樣子。

教學過程:

一、啟發談話,導入新課

同學們,春天,在農村,在城市,在樹林,隨處可以看到一種從遙遠的南方飛來,為春光增添生機的小動物,你們知道是誰嗎?(燕子)誰見過燕子?它是什麼樣子的?(出示幾張燕子的圖片)燕子是一種美麗可愛的小鳥,它在田野裏、在小河邊、在村子裏飛翔,打扮着春天。你想進一步瞭解它嗎?現在我們一起來學習一篇描寫燕子的文章。

(板書課題:l燕子)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自由讀課文,要求讀準生字的讀音,畫出帶有生字的詞語,把課文讀通順。

2、默讀課文:(l)標出自然段序號,想想每個自然段講的是什麼?(2)畫出自己不理解的語句。

3、小組內彙報交流自讀情況。

(1)讀生字組詞,説説生字書寫時應注意的問題,重點注意“倦”、“添”兩個字。通過組詞,鞏固生字的掌握。

俊(  )  駿(  )  俏(  )  悄(  )  攏(  )

竣(  )  峻(  )  哨(  )  梢(  )  籠(  )

添(  )  沾(  )  倦(  )  譜(  )  符(  )

填(  )  粘(  )  圈(  )  普(  )  附(  )

(2)説説每個自然段主要講了什麼。

(3)交流不理解的語句,有的問題可在小組內解決,組長歸納組內仍然解決不了的問題,記錄下來。

(4)讀自己喜歡的段落。

三、全班交流並質疑

1、指名分自然段朗讀課文,思考:課文是從哪幾方面描寫燕子的,表現了燕子怎樣的特點?

(1)課文是從哪幾方面描寫燕子的?(課文是從燕子的外形、燕子為春光增添生機、燕子的飛行、燕子的停歇四個方面來描寫燕子的。)

(2)可讓學生談一談你最喜歡燕子哪個方面的特點,並説出喜歡的理由,學生提到哪個方面的特點教師就引導學生理解相應的段落。

2、交流對第1自然段的理解

(1)抓住“湊”字理解燕子外形上的特點。

(2)教師提供媒體演示,幫助學生體會燕子的外形特點及理解“湊”字的意思。

(3)指導感情朗讀。

(5)背誦第1自然段。

四、作業

1.抄寫生字新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第一自然段。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學習2—4自然段,繼續感受燕子的活潑可愛和光彩奪目的春天景象,培養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學習作者抓住事物特點的觀察和表達方法。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分自然段指讀全文,思考:每個自然段主要講的是什麼?

2.背誦第一自然段,説説你的感受是什麼?

二、學習第2自然段

1、默讀思考:課文抓住了哪些景物特徵來表現春天的?邊讀邊勾畫有關詞語。

2、理解“都像趕集似的聚攏來”“光彩奪目”“為春光增添了許多生機”。

3、學生邊説教師邊板書:

細雨、微風、柳絲、青草、綠葉、鮮花→增添生機

4、指導感情朗讀。

三、學習第3自然段

1、自由讀,思考這段是從哪個方面來描寫燕子的?(飛行),燕子飛行時有什麼特點?

着重理解“掠”、“沾”這兩個動詞。

2、思考:作者是按什麼順序觀察和描寫燕子飛行的?(上→下)

3、指導感情朗讀

四、學習第4自然段

1、自由讀,邊讀邊畫出你最喜歡的詞、句子。

2、交流,重點賞析“幾痕”、“五線譜”等詞。

(1)辨析“幾痕”和“幾根”。

(“幾痕”寫出了電線很高很遠,看上去淡淡的,隱隱約約的。)

(2)體會為什麼説“電杆之間連着幾痕細線,多麼像五線譜啊。停着的燕子成了音符”。

(教師利用板畫進行巧妙的點撥,勝似講解,因講解難説清楚。)

(3)理解“春天的讚歌”,課文最後一句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讚美春天充滿生機,表達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讀這一自然段。

五、總結全文

1、學了本課,你有何感受?

(愛護鳥——人類的朋友,保護大自然……)

2、有感情地朗讀全文。試着背背課文。

六、佈置作業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把你喜歡的句子摘抄下來。

3、仿照課文喜歡的段落,進行仿寫。

《燕子》是一篇講讀課文。描寫了燕子活潑可愛的樣子和它在爛漫無比的春天從南方趕來,在天空中、湖面上飛行,在電線上休息的情景。本文語言清新明快,描寫準確生動。燕子可愛的外形,飛行的輕快、休息時的優雅,都一一躍然紙上,字裏行間流露出了對春天的喜愛和燕子的喜愛之情。我在教學中作了以下一些嘗試:

一、充分突現學生的主體地位,促進教學的自主性。在本課教學中,我儘可能地創設條件,提供了各種吸引學生個體,學習、自主參與的機會。備課時,我發現課文的插圖給人春意盎然的感覺,平靜的湖面,淡綠的湖水,婀娜的柔柳,粉紅的桃花,新綠的稻田。遠處,羣山起伏,連綿不斷,山依着水,水繞着山。靈巧翻飛的燕子,更為明媚的春光增添了生趣。在設計教案時我決定指導學生看圖,並提示學生觀察圖畫,可以按照由近到遠,由上到下的順序進行。但是,假如就這樣放手讓學生去觀察的話,學生可能還是無法理解為什麼伶俐可愛的燕子從南方飛回來,加入這百花爭豔的盛會,就為春天增添了許多生趣?在實際教學中,我轉念一想,何不在此給學生創設一段優美的教學情境,進行閲讀教學呢。我就請同學們當小燕子,“這時候,你們從南方飛來了。啊,春天是這樣的美,你們得仔細地欣賞一下,把你們觀察的美景説出來啊!”説着,我一邊又給學生出示了一句導語:“春天來了,我們從南方飛來了,_________。”進行語言訓練。過了一會兒,一隻只小手都舉了起來。有的説:“春天來了,我們從南方飛來,看見羣山綠了,桃花紅了。”有的説:“春天來了,我們從南方飛來,看見桃花笑紅了臉,柳枝壓彎了腰,美極了!”還有的説:“春天來了,我們從南方飛來,看見春風把田野吹綠了,小草兒偷偷地從土裏鑽出來了,嫩嫩的,多可愛!”……

二、不斷豐富學生想象,鏈接生活實際,促進語言積累。人們常説,文學作品源於生活,而又高於生活。要讀懂這篇課文,必須要與生活聯繫起來學,才能學得靈活,學得透徹。如:在理解“趕集”一詞時,我讓學生先説説自己去趕集時的感受,再想想課文中是説誰趕集?為什麼這樣説呢?學生通過與生活聯繫,一下子就明白了春天花開之多,給人以熱鬧的感覺。在學生觀賞了春天美景之後,讓學生根據自己已有的知識,談談你還可以用哪些詞語來讚美春天;在讓學生感受春風、春雨的柔美和燕子的活潑可愛時,讓學生聯繫已學到的一些古詩詞來説説。學生的思路一下子就打開了。學生説出了:“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綠楊煙外曉寒輕,紅杏枝頭春意鬧”等優美的詩句。這樣不僅拓展了課堂的教學,更進一步豐富了學生對語言文字的積累,也激發了學生對祖國語言的熱愛。

春天是美的,燕子也是美的。春天因為有了燕子,更有生趣;而燕子因為有了春天的襯托,又顯得更矯健。同樣的,讓學生擔任角色,把學生帶入課文描寫的情境——充滿情趣的春天,這樣,學生的觀察伴隨着自己的情感,就對教材產生了親切感,思維活了,語言豐富了,課堂也就精彩了。何樂而不為呢!

第2課 古詩兩首

詠柳——教案設計

【教學目的】

1.學生學習詩歌賞析。

2.教師以《詠柳》和《賞析》為例,幫助學生跨入詩歌欣賞之門。

【教學設想】

1.本課上兩課時。

2.儘可能調動學生自學,因此採用“討論式”“問答式”的教學方法。

3.千方百計地化繁為簡,化難為易,方法是充分利用課後練習。

4.本教案的總體結構是“總—分—總”式。

5.本教案中的(一)(二)(三)是結構層次;“△”號表示一個教學步驟與需從講授中剝離的部分;“”內是教師的操作,學生的動作等。

6.要求學生課前預習本單元全部課文。

第一課時

△齊讀:“單元提示”“學習重點”“預習提示”。

△提問:這一單元與上一單元有什麼關係?(學生回答)

△訂正:它們各反映了社會生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上一單元是自然景物:這一單元是經濟文化生活。它們的關係是並列的。今天學習的《賞析》中的《詠柳》一詩是你們在國小學過的,可是“賞析”從未學過,你們一定很有興趣。

(一)總體認識(板書)(出示投景片①)

1.釋題

2.複習《詠柳》

①背誦本詩。②從體裁來分類:③從內容來分類:④本詩主題:

3.關於賞析

①本文的主題:②本文的基本結構:

4.學法

△請同學依次補出冒號後的內容。(學生補出)

△訂正:《賞析》就是對《詠柳》的欣賞與分析。學習怎樣欣賞詩歌,是本課的學習重點;幫助學生學會如何欣賞,是老師的教學目的。

△全班背誦《詠柳》。

△訂正:明確《詠柳》是七言絕句,是詠物詩。

△請學生在“預習提示”中抓三個動詞和三個名詞,並搭配起來。

△訂正:那就是揣摩含義——再現形象——引入意境。(板書)這就是本文的主題和學法。本文的結構很清晰,第4段是過渡,全文分為兩部分,前部分是對《詠柳》作語言分析;後部分是對《詠柳》的藝術鑑賞。

(二)閲讀課文

△請同學們帶表情地朗讀課文。

△學習1—3段,討論投景片②上的題(五分鐘)。

1.作者怎樣串講第一句?為什麼抓住“碧玉”進行分析?通過什麼進而分析全詩?

2.作者怎樣串講第二句?為什麼抓住“綠絲絛”進行分析?怎樣進而分析全詩?

3.作者抓住了第三句詩中哪一個關鍵詞進而引出了“春風”的?

△訂正:明確“碧玉”是描繪柳樹整體的關鍵詞;作者是通過揭示“碧玉”的雙關意義進而分析全句的。“綠絲絛”是描繪柳枝的關鍵詞;作者通過想象,化靜(萬條垂下)為動(隨風飄拂),進而分析全句。作者抓住第三句中的“誰”自然地引出了春風。

△請同學們歸納第一部分大意。明確第一部分是對詩的語言分析,讓讀者從總體上理解表層含義,初步感受詩歌塑造的意境。

△提問:第4自然段怎樣承上啟下?

△訂正:用總説本詩的句數和字數來承上;用提示下一部分的內容來啟下。其中“但”字起到了樞紐作用。

△學習第5段,討論投影片③上的題(1分鐘)。

第一題:在第5段中,作者是從詩的類別的角度來鑑賞的。他是怎樣從表層內涵深入到深層內涵的?

第二課時

△訂正:明確詩人是藉着柳樹歌詠了春風,歌詠了春天的到來。這樣就由表及裏了。

△提問:春與柳有何關係?

△訂正:作者提到了“五九、六九,隔河看柳”。這則民諺全文如下:(出示投影片④)。

一九、二九,懷中插手。三九、四九,凍死豬狗。五九、六九,隔河看柳。七九河開,八九雁來,九九八十一,莊稼老漢田中犁。(齊讀一遍)

△提問:“看柳”為什麼要“隔河”?

△訂正:早春,柳梢新芽隱約可見,要藉助於隔河遠望,背景烘托才得見。與韓愈的絕句中的“草色遙看近卻無”同一理。

△學習第6段,討論投影片⑤上的題(l分鐘)。

第二題:第6自然段是從詩的什麼角度來鑑賞的?作者調動了哪些詞和修辭方法來分析春風?

△訂正:明確作者的鑑賞角度是意境鑑賞。作者首先指

出“似剪刀”,是以剪刀喻春風。又從原詩劃出一串擬春為人的四字排比句“裁出細葉,剪好絲絛,粧成碧樹”。以下又揭示“剪刀”之喻的妙處。

△教師範讀第6段。

△請學生找本段最後三個長句中的關鍵語句。

△訂正:最重要的關鍵語句是“讚美了一切創造性的勞動”、“言近而意遠”和“啟示性”。它們之間的關係:(板書)

△學習第7段,討論投影片⑦上的題。

第三題:請在第7段中抓三句話,概括本段的主要內容,説明詩的後兩句開闢了什麼新的意境?

△訂正:明確三句話是“這首詩雖然只有四句,卻很富於層次的變化”。“這首詩前兩句和後兩句寫法也不一樣……垂下來”。“詩人只是猜測誰裁出了這美麗的細葉”。詩人通過“誰”的設問,不露形跡地把描寫重點轉移到春風,達到了讚美春風以及一切創造性勞動的目的,開闢了新的意境。(此處可分析具體些)

(三)複習與總結

△學生再讀一遍課文。教師板書:

△請學生完成課後全部練習。

春日- 教學設計

展示古詩:朱熹所作的《春日》

朱熹

勝日尋芳泗水濱,

無邊光景一時新。

等閒識得東風面,

萬紫千紅總是春。

[註釋]

1. 勝日:天氣晴朗的好日子。

2. 尋芳:遊春,踏青。

3. 泗水:河名,在山東省。

4. 等閒:平常、輕易。“等閒識得”是容易識別的意思。

5. 東風:春風。

[簡析]

人們一般都認為這是一首遊春詩。從詩中所寫的景物來看,也很像是這樣。

首句“勝日尋芳泗水濱”,“勝日”指晴日,點明天氣。“泗水濱”點明地點。“尋芳”,即是尋覓美好的春景,點明瞭主題。下面三句都是寫“尋芳”所見所得。次句“無邊光景一時新”,寫觀賞春景中獲得的初步印象。用“無邊”形容視線所及的全部風光景物。“一時新”,既寫出春回大地,自然景物煥然一新,也寫出了作者郊遊時耳目一新的欣喜感覺。第三句“等閒識得東風面”,句中的“識”字承首句中的“尋”字。“等閒識得”是説春天的面容與特徵是很容易辨認的。“東風面”借指春天。第四句“萬紫千紅總是春”,是説這萬紫千紅的景象全是由春光點染而成的,人們從這萬紫千紅中認識了春天。這就具體解答了為什麼能“等閒識得東風面”。而此句的“萬紫千紅”又照應了第二句中的“光景一時新”。第三、四句是用形象的語言具體寫出光景之新,尋芳所得。

從字面上看,這首詩好像是寫遊春觀感,但細究尋芳的地點是泗水之濱,而此地在宋南渡時早被金人侵佔。朱熹未曾北上,當然不可能在泗水之濱遊春吟賞。其實詩中的“泗水”是暗指孔門,因為春秋時孔子曾在洙、泗之間絃歌講學,教授弟子。因此所謂“尋芳”即是指求聖人之道。“萬紫千紅”喻孔學的豐富多彩。詩人將聖人之道比作催發生機、點染萬物的春風。這其實是一首寓理趣於形象之中的哲理詩。

[作者簡介]

朱熹(1130-1200)南宋哲學家。字元晦,一字仲晦,號晦庵,別稱紫陽,徽州婺源(今江西婺源)人。他是宋代理學的集大成者,也寫過一些好詩,善於寓哲理於形象,以《春日》、觀書有感》等較著名。

《春日》這首詩,不僅是一首詠春詩(讚美春天的詩),而且是一首含意深刻的勸學詩(板書“勸學”,勸告大家努力學習,勸告大家多讀書)。(指着學生板書)因為“泗水”在山東地區,是春秋時期大教育家孔子的家鄉和他講學的地方,“尋芳泗水”就是説在孔子的書籍中尋求知識。書中的知識道理,就好像原野上美麗的春色,使詩人耳目一新,深感快樂。試想:一個不喜歡讀書的人,能有春日尋芳與書海求知的聯想嗎?能有知識道理如明媚春光的認識嗎?正因為朱熹酷愛讀書,才學淵博,他才成為著名的哲學家、文學家、教育家。這首暗喻讀書的《春日》詩,對我們是一個很好的啟迪。咱們應該像朱熹一樣在書海中求知,因為書海中也有一片萬紫千紅的春色!

享受春日,古詩短而精,間接而含蓄,有許多地方值得細細玩味,細細品嚐。

教學古詩,如果僅僅停留在“解釋”上,肯定枯燥乏味、了無生趣。

古人寫詩,往往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借景寓理、借物寓理。

誦讀古詩,不能“千詩一面”,有的豪放,有的婉約,有的高昂,有的低沉,有抑有揚,有急有緩。

朱熹的《春日》詩,乃詠春詩中的精品,詩人踏春賞春時高興、喜悦、興奮、激動、舒暢、得意的心情藴含在詩中的每一個字中。

詩人是在享受春日,春光無限好!我和孩子們也在享受春日,從詩句中尋找“美麗”的心情,詩人快樂,我們也快樂!

從描寫春天的好詞佳句中,孩子們不知不覺地就感受到了春天的美好,春天彷彿就在眼前!孩子們自然而然地進入佳境,隨着詩人暢遊,享受萬紫千紅、百花爭豔的大好春光。

朱熹曾寫過一首《觀書有感》:“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詩人運用自然景物來比喻思想要保持清醒開闊而不陳腐,就應不斷吸取新知識。而《春日》詩,同樣採用比喻的手法,但意藴更為深藏:書中的知識道理,就好比美麗的春色,使詩人耳目一新,深感快樂。

詩人不僅僅是在享受春日的樂趣,更是在享受讀書的樂趣!孩子們學了這首詩,肯定會有所啟發。

古詩教學,有待“親密接觸”,因為她就像春天一樣充滿生機!

3、荷花

一、説課:

這是一篇精讀課文,課文描述了公園裏的一池美麗的荷花和我看荷花時的感受。全文文字簡短,卻把一池的荷花寫活了,表達了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一)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1.學會本課生字,正確理解下列詞語:荷花、蓮蓬、飽脹、翩翩起舞。

2.理解課文內容,感受荷花的美麗。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感情朗讀的能力;閲讀想象能力;會背課文;積累優美語言。

情感目標:培養審美情趣和熱愛大自然的感情。

(二)教學重點:感受荷花、荷葉各種美麗的姿態,想象畫面,培養對大自然美的體驗。

(三)教學難點:理解“把眼前的這一池的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畫- - - - - - ”等句的意思。

(四)教學方法:1.通過品詞、析句,感情朗讀,想象畫面,讓學生感悟語言生動形象和描寫的優美。

2.通過讓學生欣賞美麗的荷花,查閲資料,體會大自然的神奇美妙,激發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二.教學過程:

(一)複習提問,導入新課:

昨天我們學習了生字,初步瞭解了課文內容,請同學們想一想哪幾個自然段寫了荷花?哪幾個自然段寫“我”以為自己是荷花?

(二)新課:

1. 師:那麼第一自然段寫什麼呢?請一名同學讀第一自然段。

你覺得這一段哪個詞用得恰當?為什麼?這一段在全文起什麼作用?

師小結:本段作者直接了當,引起下文,引人入勝。

2.荷花開了會是怎樣的情景呢?你們想不想看一看?

出示掛圖:你都看到了什麼?作者又是怎樣描寫的呢?

3.學習二、三自然段:

自由讀二、三自然段,你讀懂了什麼?(板書:荷葉、荷花)

指名讀描寫荷葉的句子,你覺得這句話寫得怎麼樣?(板書:挨挨擠擠、像大圓盤)這樣的荷花給你什麼印象?

師啟發:荷葉就已經這麼美了荷花會是什麼樣的呢?

指名讀描寫荷花的句子。問:這裏一共寫了幾種樣子的荷花?(板書:半開、全開、含苞)指名分句朗讀要求讀出荷花的美麗。

對照圖畫朗讀第三自然段討論:(1).這些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勢是什麼姿勢?(2).“一幅活的畫”是什麼意思?(3).文中的畫家指的是誰?

4.學習四、五自然段

(1).看到大自然這麼美的畫,我有什麼感受呢?

聽錄音回答:我在幹什麼呢?我會這樣説明什麼?(板書:荷花美)

師小結:作者看荷花已到了如痴如醉的程度,把自己完全融入大自然中了,才產生了這種感覺。

(2).指導感情朗讀體驗感悟:下面我們也把自己當作一朵荷花融入其中,感情朗讀,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3).想象:蜻蜓會告訴我什麼?小魚呢?(自由討論)

(三)總結全文:課文按照看荷花的順序進行敍述,語言樸實優美想象力豐富,對荷花的描寫形象逼真,賦予感染力,讓人讀後產生一種美感。

(四)展示資料:將學生課前準備的文字圖片等資料進行展示,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培養熱愛大自然的感情。

(五) 作業:

1.背誦課文。

2.我們也來當一回了不起的畫家畫一幅荷花圖。

教前反思與構思

這是一篇寫景的文章,作者先寫來到荷花池邊,再寫荷花的姿態,然後總寫荷花的美,最後寫作者的聯想,回到再現實。因此,我認為講本課時要抓住文章的特點,把荷花的美充分展示給學生,才會讓學生明白美景才能讓作者陶醉,以致於覺得自己是荷花了。

反思一:

在教本課時,先讓學生觀察圖畫,使學生能充分欣賞荷花的美,然後圖文結合學起課文來就容易地多了。講荷花的姿態時要把荷花的三種不同姿態找出來進行比較,對作者的聯想,可引導學生把自己當作荷花來想,體會作者的聯想。

反思二:

學完課文後,要讓學生對文中美的地方充分欣賞,要讓學生明白作者的聯想是多麼地重要,要學會像作者那樣展開想像進行聯想,才能把文章寫得更具體。

國小語文單元教學反思 篇5

本課兩首古詩抒發了詩人在秋天裏思念家鄉,思念親人的情感。南宋詩人葉紹翁的《夜書所見》前兩句寫詩人秋夜的孤獨寂寞,後兩句寫夜深偶見籬下燈火,不禁想起童年的快樂生活。《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是作者王維十七歲時寫的詩,一首抒寫思親的千古絕唱。恰逢重陽佳節,作者孤身漂泊於繁華熱鬧的帝都,備感孤單,非常思念家鄉的親人。前兩句寫詩人想念親人,後兩句寫親人也在思念他。情之所至,所以寫出了“獨在異鄉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的名句。

教學目標

1、學會7個生字,會寫10個生字。

2、查找有關資料,瞭解作者生平及創作背景,培養學生閲讀古詩的興趣和能力。

3、美讀詩句,體會作者流露的感情,懂得熱愛家鄉,珍惜親情。

教學重點:品重點字詞,反覆吟誦,體會詩歌感情。

教學難點:想象詩中描寫的情景,體會作者表達的感情。

教學時間:兩課時

課前準備:1.學生:初步預習課文。2.教具與學具:錄音機、圖片。

第一課時

一、導入

不僅僅是佳節,其實平日一景一物都能勾起詩人對家鄉,對親人的無限思念,宋朝詩人葉紹翁所寫的《夜書所見》正好印證了這一點

二、初讀

1、自由朗讀古詩,藉助拼音讀準字音,讀通、讀正確這首詩。

2、邊讀邊思考詩的大意,劃出不懂的字詞。

3、釋題,用自己的話説説詩句的意思。

三、悟情

詩人葉紹翁久居在外、歸家不得,再讀古詩,對照插圖,你能從字裏行間感受到詩人的孤獨、寂寞、難過這許許多多的思鄉念親的情感嗎?

(一)一二句

1、蕭蕭是什麼意思?(風聲)這是秋風吹動梧桐葉發出的聲音,一起讀:蕭蕭

2、蕭蕭梧葉送來了什麼?“寒”給他組個詞(寒冷)蕭蕭梧葉使詩人感到寒冷(讀:蕭蕭梧葉送寒聲)

3、拓展促悟: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 ——杜甫《登高》

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鈎,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 ——《相見歡》【唐】李煜

這蕭蕭梧葉送來寒氣逼人,讓人感到——孤獨、淒涼(讀:蕭蕭梧葉送寒聲)

4、這秋風,不僅吹動了落葉,還動了什麼?讀第二句。

典故:“江上秋風動客情”暗用張翰典故。據傳晉人張翰官居洛陽,見秋風起而思念故鄉,於是辭官回鄉,了卻心願。明白了這一點,自然就容易理解,詩句傳達了詩人久居在外、歸家不得、思家念親的思想感情。(讀:江上秋風動客情)

5、情感朗讀一二句。

(二)、三四句:

1、理解:挑:捉。促織:俗稱蟋蟀,有的地區叫蛐蛐兒。

2、學生想象孩童捉促織玩耍時那種天真無暇,快樂的情景。讀——知有兒童挑促織

3、此時詩人看到這些情景,又會想什麼呢?(自己童年時的夥伴。)

是啊,他可能會想到自己童年時跟小夥伴們一起捉蟋蟀的場景,可能會想到小時候一起玩時有趣的事,可能會情不自禁地笑出聲來,可是現在呢?自己一個人在外地,童年的夥伴們還能記得我嗎?再讀—

4、一燈明:他看見的只有一盞燈,觸景生情,多麼孤單啊!(讀:夜深籬落一燈明)

離開家鄉,又這麼孤單,你們想想,詩人除了想念自己的夥伴外,最想念誰?(父母、親人)

5、情感朗讀三四句

(三)配樂吟誦

在這樣的一個秋天的晚上,本應該和家人團聚,詩人卻身處異鄉,又看到蕭蕭桐葉、籬落一燈明,讓我們一起來體會一下這種孤獨、淒涼、思鄉的感覺,一起來讀——

四、拓展

1、無論在鄉間還是身處繁華的都市,不同的人,不一樣的處境,一樣的是思鄉情,齊讀兩首詩。

2、明月千里寄相思,古往今來,懷鄉思親的人們留下了許多千古佳句。出示《秋思》、《遊子吟》、《長相思》、《秋風引》等,這些是老師從書籍、網絡中查找到的。課後,同學們還可以再找一找,把自己喜歡的背下來,我們來開個“ 九月九日誦詩會”。

五、作業

1、學生練習書寫生字

2、背誦兩首古詩

第二課時

一、複習前詩 引入新課

背李白的《靜夜思》,説説詩人李白在這一首詩裏表達了一種怎樣的感情?(思念家鄉、親人) 板書:思鄉 念親

唐朝另一位詩人叫王維,他跟李白同年出生,不僅擅長寫詩,還精通書畫音樂,他在17歲那年,第一次離開家鄉,來到京城長安求學,也寫過一首思念家鄉、親人的古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齊讀)

二、初讀全詩 瞭解重陽

1、學生自由誦讀全詩。

2、正音:“為”這裏應讀“wéi”,指導學生注意停頓,讀出詩的節奏和韻味來。

3、釋題:

重陽節:指名讀,齊讀書上註釋,並指出藉助註釋理解詩句是學習古詩的一個好方法。

九月九日重陽節在我國古代,是一個重要的節日,節日裏人們登高、插茱萸、賞菊、吃重陽糕、喝菊花酒。因為兩個九意味着生命長久、健康長壽,所以又叫老人節。

“茱萸”:(讀書上註解)一種有香味的植物

“憶”即“思”,思念、想念;“山東”,陝西有座名山叫華山,華山以東有個地方叫蒲州,是詩人王維的老家;“兄弟”,此處的“兄弟”可以是王維的同胞兄弟,也可以是王維的親人,朋友。

連起來説説題目的意思:王維在重陽節這天思念家鄉思念親人。

三、反覆吟誦 體會孤獨

(一)與詩題相對應的是哪一句?

(每逢佳節倍思親。)佳節——重陽節,説説我國其他的傳統佳節:中秋節、元宵節、元旦、春節

憶——思,兄弟——親,每:每當;逢:遇着、碰到的意思;倍:更加,加倍

一年一度的重陽佳節,人們無不興高采烈、歡度節日,可詩人王維卻發出了“倍思親”的感歎,是什麼原因使詩人在這美好的日子裏如此深深地思念親人呢?請同學們自由朗讀全詩,看詩中哪些字眼點明瞭詩人“倍思親”的原因。

(二)一二句:

1.“異鄉”:他鄉,李白離鄉來到長安,長安對他來説就是“異鄉”

2.“異客”:“陌生的客人”。李白小小年紀漂泊在外,獨居他鄉,身份是“異客”。

3.“獨”:獨自一人,還隱含着詩人孤獨寂寞的心境。

想象:當我們離開家,孤獨寂寞的時候,(我們可以打開電視,解解悶);想家的時候,(可以給家裏打個電話,跟親人聊上幾句);實在忍不住就(坐車,坐飛機回家)。

但是王維生活在古時候啊,沒有電話,晚上也沒有電視,該有多寂寞啊。讀:獨在異鄉為異客(板書:孤獨、寂寞)

4.他15歲離開家鄉,這種舉目無親的日子經過了兩年。兩年啊,七百多個日日夜夜,詩人沒有哪一天不在思念着親人們啊!然而回家的路是那麼長,更沒有我們今天的汽車火車、飛機,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和親人團員啊!此時詩人心中除了孤獨還有什麼?(有家不能回。難過)讀:獨在異鄉為異客(板書:難過)

5、年年重陽,今又重陽,一年一度的重陽節到了,目睹着家家户户歡度節日的情景,心中的思鄉之情就再也掩飾不住了,於是一發而不可抑制,作出了“每逢佳節倍思親”的千古佳句。(齊讀)讓我們再來讀一讀古詩的一、二兩句。

(三)三四兩句:

1、王維的思鄉情感猶如潮水般奔湧而出,此時此刻,他思緒萬千,想到了什麼?

2、想像兩年前的與親人共度重陽節的美好情景:

兩年前的重陽節,給王維留下了美好的回憶,那温馨的一幕幕至今仍時時浮現,往昔的重陽節啊,我們兄弟曾經一起……曾經一起……曾經一起……

思緒萬千的王維,想起的又何止僅僅是兄弟呢!那年邁的父母啊,已雙鬢斑白,他又何嘗不是時時惦記,九九重陽又被稱為老人節,可王維卻無法伺奉左右,承歡膝下,此時此刻,他真想對雙親説:父母啊……

3、家鄉的親人也在思念他,想像説話——

4、但如今卻沒人與他共度佳節,他只好孤身一人站在這高高的山上,遠遠地望着家鄉,他心裏該與多少傷心難過啊,讀——

四、配樂誦讀 深華情感

1、配樂讀全詩:自由讀,指名讀,齊讀。

2、詩人王維僅僅是在九月九日重陽佳節思念親人嗎?學生想象在不同的節日裏詩人思念家鄉,思念家鄉的親人。(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

五、背誦全詩,書寫生字

1、背誦

2、出示要求寫的生字,組詞朗讀。

3、觀察生字,交流寫字經驗:怎樣既正確又漂亮地寫好這些生字?

4、書寫生字。

板書設計:

《夜書所見》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葉紹翁 思鄉 念親 王維

孤獨 寂寞 難過

教學反思:(20__學年)

這節課學習的古詩,都是寫出了詩人思念故鄉,思念親人的感情。同時在教學時也正是中秋節過後,學生對於過節的氣氛,家人團聚的幸福感都有所體驗,這樣對於課堂的教學,體會當時詩人的心情就有很大的幫助。

在教學這兩首古詩的時候,課堂中我注重把握詩的意境和情感,讓學生通過朗讀品味詩意,加以引導。例如在教學第一首古詩《夜書所見》的時候,對於第一句詩句的教學,我讓學生充分展開想象,讓學生通過角色體驗,想想當時詩人所想,所感。課堂中通過我的教學語言,給學生創設情境,蕭蕭秋風吹下梧桐葉,送來陣陣寒冷,江面上也吹來了秋風,在這樣的一個夜晚,假如你就是這個獨自一個人在外地的詩人,看到這樣的情景,你此時的心情是怎樣的?學生會想到感覺很孤單,想家裏的親人等等,通過這樣的想象很好的讓學生體會了詩人當時寫下這首詩時的感受,體會了詩人的真實的內心世界。

10.《風箏》教學設計及反思

導入:

請同學們看大屏幕: 村居

高鼎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

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教師有感情地朗讀)

教師:這首詩寫了什麼內容?

學生:詩中描繪了春天孩子們放學後忙着去放風箏的情景。

師:很好。詩的後兩句讓你想到了我們剛剛學過的《春》中的哪句話?

生:天上的風箏漸漸多了,地上的孩子也多了。

師:是啊,早春時節正是孩子們爭相到户外活動的時候,放飛美麗的風箏,也正是放飛了自己的好心情。可是,文學家魯迅先生看到天上飛舞的風箏,卻感到“驚異和悲哀”,這是為什麼呢?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課文《風箏》來共同研讀。(教師書寫課題)

二、自學課文,把握內容

1.複述課文

師:上節課我們疏通了文字,通讀了課文,有誰能夠為大家複述一下課文的內容?

生:本文記敍了魯迅先生看到北京天空飄飛的風箏,想起了小時侯自己不喜歡放風箏也不讓小兄弟放,把小兄弟偷做的風箏毀壞了。中年之後,他看了一本外國講論兒童的書認識到玩具是兒童的天使,他非常後悔,找機會向兄弟道歉,可是他的弟弟已經忘記了,這讓他的心情更加難過。

師:你的複述非常完整、準確。

2.分析人物形象

師:作者對童年生活的回憶集中在哪些段落?

生:第3、4自然段

師:請仔細地閲讀3、4自然段,思考:這兩個人物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

1名學生朗讀、自學5分鐘,教師點撥

生:從第3段可以看出小兄弟身體瘦弱。

生:從第3段“他只得張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有時竟至於小半日。遠處的蟹風箏突然落下來了,他驚呼;兩個瓦片風箏的纏繞解開了,他高興得跳躍”中可以看出小兄弟天真可愛,特別喜歡放風箏。

生:從第4段中可以看出小兄弟心靈手巧。

生:從第3段中可以看出魯迅獨斷專行。

生:從第4段中“我即刻伸手摺斷了蝴蝶的一支翅骨,又將風輪擲在地下,踏扁了”的幾個動詞可以看出我特別冷酷,不讓小兄弟放風箏。

師:“我”為什麼不讓小兄弟放風箏?

生:“我”認為“這是沒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藝”。

師:可以看出我怎樣的情感?

生:“我”是為了小兄弟好,是愛他。

師:我小時侯認為放風箏是“沒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藝”,不讓他放是嚴格管束,是為弟弟有出息,多年之後發現這是錯的很自責,而弟弟已經忘卻了。體現了我對弟弟的手足之情。

師:剛才的自學大家完成地非常好。文中還有一些藴涵深意的句子需要我們理解,下面我們進入自主提問、合作學習環節。

三、自主提問、合作學習

1、將課前小組未能疏通的句子、疑難問題提出來

(1)生:為什麼“遠處有一二風箏浮動,在我是一種驚異和悲哀”?

(2)生:“久經訣別的故鄉的久經逝去的春天,卻就在這天空中盪漾了”,怎樣理解?

(3)生:“精神的虐殺這一幕”具體指什麼?

(4)生:兄弟的忘卻為什麼使我“心只得沉重着”?

(5)生:怎樣理解結尾的句子?

(6)生:“我不幸偶而看到了一本外國的講論兒童的書”,為什麼説是“不幸”的?

2、小組討論8分鐘,教師巡視輔導

3、師生交流,逐一解決

師:請同學們自由發言,不必拘泥於問題的順序。

生:“精神的虐殺這一幕”指的是“我”不顧弟弟的喜愛,粗暴地將風箏踏扁。

師:不過是毀壞了一個風箏,怎麼能稱為“精神的虐殺”?

生:因為這麼做傷了弟弟的心。

生:還有,放風箏可以鍛鍊身體、提高孩子的智力和動手能力,魯迅這麼做,使弟弟不能從中得到這些好處。

師:可以看到作者當時怎樣的心情?

生:後悔、難過。

師:這能看出作者是個怎樣的人?

生:知錯就改。

生:我想分析第6個問題。當年我認為自己的作法是對的,可是看了一本外國的講論兒童的書,才知道自己錯了,所以説是“不幸的”。

師:你分析得很好。請繼續。

生:第2個問題我來分析。因為作者離家多年,所以説是“久經訣別的故鄉”,也因此看不到故鄉的春天,如今北京天空浮動的風箏讓他想起了故鄉的春天。

生:第1個問題,在北京的冬季看到天空浮動的風箏讓“我”感到“驚異”,着讓“我”想起了小時侯對弟弟精神的虐殺這一幕,所以説“悲哀”。

生:我來解決第4個問題。“我”本希望小兄弟怨恨“我”,可是他忘卻了,可見小兄弟並不認為這是精神的虐殺,認為兄長當年做的是對的,我為他的不覺悟而感到更加難過。

師過程大家分析的都很好,有誰願意解決第5個問題?作者為什麼説要“躲”到嚴冬中去?

生:因為他不想回憶過去的事情。

師:那為什麼説“四面又明明是嚴冬,正給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氣”,這僅僅是指自然環境嗎?

生:不是,是説大家都沒有認識到玩具對兒童的意義,都受封建思想的控制,認為要“有出息”,就不能玩。

師:是啊,人們的不覺悟讓人不寒而慄。

四、探究主題:本文的思想主題是多方面的,你對此有怎樣的理解?

(1)作者對小兄弟的愧疚之情

(2)深刻的自我反省

(3)對像小兄弟一樣的人的不覺悟的感慨

五、拓展及作業

師:你喜歡哪種遊戲?如果家長反對,你會怎麼做?

生:我喜歡打籃球。如果家長反對,我會告訴他們打籃球可讓我精神放鬆、鍛鍊身體。

生:我喜歡玩布娃娃。如果家長反對,我會對媽媽講,我為娃娃作衣服可以培養我的創新思維能力和設計能力,對我是有好處的。

六、總結

這篇文章思想深邃,我們既可以讀出作者對小兄弟的愧疚之請,也可以看到他接觸了科學之後時時的反省自己,也可以品出他對“被虐殺者”不能自我醒悟的感慨。希望同學們也能在生活中善於觀察,長於捕捉素材,勤于思考,做一個有思想的人。

11.《秋天的雨》教學設計及反思

教學目標:

1.認識“鑰、匙”等8個生字,會寫“扇、郵”等12個生字。正確讀寫“清涼、留意”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讀出對秋雨的喜愛和讚美之情。積累好詞佳句,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

3.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感受秋天的美好,激發對大自然的熱愛。

教學重點:引導學生通過課文生動的描寫,體會秋天的美好,感受課文的語言美。

教學難點:課文使用了多種修辭手法,或把秋雨人格化,或把秋雨比喻成生活中常見的東西和事物,或很含蓄地抒發感情,這些被藝術化了的語言,給學生造成理解上的困難。

教學流程: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語渲染,調動情感。

1.教師談話導入新課。

(播放課件)同學們,我們一起伴着綿綿的秋雨走進這快樂的課堂,今天我們就學習《秋天的雨》。

2.齊讀課題。(板書:秋天的雨)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檢查生字詞。

(1)同位互相指讀生字:同桌之間互相用手指着雙線格里的8個生字讀一讀,看誰讀得準、記得牢。

(2)集體反饋。利用多媒體課件出示字詞,重點強調“鑰匙、菠蘿、扇”的讀音。

(3)誰願意當小老師領着大家讀一讀?

2.指名讀課文,整體把握文章大意。

(1)指名按自然段讀課文。

請一組同學開火車讀一讀。一個人讀一段,其他同學認真聽,一邊聽一邊思考。

(2)讀後交流,感知課文主要內容。

誰能説一説,在秋雨裏,你都看到什麼了?(小青蛙、小松鼠、小喜鵲)

小青蛙、小松鼠、小喜鵲準備過冬,是不是?你們除了這些還看到什麼了?(銀杏樹、楓樹、柳樹、柿子、橘子。)

三、深入局部,品讀課文。

1.感悟“五彩繽紛”。

(1)學生默讀課文,尋找描寫的顏色詞語。

學生默讀課文的第二自然段,一邊讀一邊把描寫顏色的詞語畫下來。教師根據學生回答,利用多媒體課件把描寫顏色的詞語變成相應的顏色。

(2)美讀句子,體會色彩之美。

自己小聲讀一讀這段話,一邊讀一邊把你喜歡的句子畫下來,美美地多讀幾遍。

2.重點體會、美讀描寫銀杏樹和楓樹的句子。

(1)學生讀句子(課件出示句子)。

(2)去詞體會。

如果我把句子當中的“扇哪扇哪、飄哇飄哇’去掉,自己再來讀讀看,好不好?為什麼?

(“扇哪扇哪”讓我們彷彿看到銀杏葉像一把把黃色的小扇子,輕輕地、輕輕地幫我們扇走了夏天的炎熱;而“飄哇飄哇”讓我們感受到紅紅的楓葉多像一枚枚郵票,為我們郵來了秋天的涼爽。)

(3)指導朗讀。運用聯繫上下文和一邊讀一邊想象的方法,走進情境,美讀課文。

(4)看錄像,感悟“五彩繽紛”。]

小朋友們,這麼美的景色,想不想去看一看?讓我們一邊看,一邊讀出它的美麗吧。

(多媒體出示課文中所描寫的景色,學生根據畫面讀相關文字。)

(5)美讀全段。

3.體會“氣味的香甜”。

秋天的雨不但有五彩繽紛的顏色,還藏着許多好聞的氣味呢。(板書:藏着氣味)誰願意給大家讀一讀這一段?

4.表演朗讀。

(1)熟讀課文。通過表演入情入境,以演促讀。

咱們就來把小動物和植物們是怎樣準備過冬的演一演,怎麼樣?

(2)師生互動演一演。

(3)指導朗讀。

這麼快樂的景象,就讓我們來快樂地讀一讀吧。放開聲音讀出你的快樂,自己讀自己的。

四、拓展、積累,昇華感情。

1.小結。難怪課文第一自然段説秋天的雨是一把鑰匙,帶着清涼和温柔,輕輕地、輕輕地,趁你沒留意,把秋天的大門打開了。(板書:鑰匙)

2.拓展。小朋友們,説説看,你看到了一個怎樣的秋天?

(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相機板書:美麗、歡樂……)

3.積累背誦。

想不想把這麼美的景色永遠留在腦海裏?就選擇你最喜歡的句子或者是段落讀一讀,背一背吧。

五、佈置作業。

1.抄寫本課的生字新詞。

2.選擇你喜歡的內容背誦下來並抄寫自己喜歡的詞句。

3.用你手中的畫筆為你喜歡的課文內容設計一幅圖畫。

第二課時

一、 欣賞秋色,育情導學。

1、師:同學們,秋天的雨把秋天的大門悄悄地打開,展現在我們眼前的是怎樣的一幅畫面?你們想知道嗎?(課件)

2、師:你們欣賞到了什麼?

3、 師:讓我們一起走進這綿綿秋雨,來聽聽雨聲,感受秋天的美吧。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師:請同學們打開書本,要求讀準詞語,把句子讀通順了。

生自由讀課文。

2、檢查三組詞語:

黃色 紅色 金黃色 橙紅色 紫紅的 淡黃的 雪白的

輕輕地 香香的 甜甜的 厚厚的 油亮亮的

扇哪扇哪 飄哇飄哇 你擠我碰 爭着 頻頻點頭 勾住

A、第一組顏色詞指名讀,正音。

B、第二組疊詞要求輕讀“的”。讀中説這組詞的特點:疊詞。朗讀指導:使輕的更輕了,香的更香了,再指名讀。

C、第三組動詞教學:師:老師給大家帶來一組可以做動作的詞語,可以加上你的動作,讀好它。生加動作讀詞。

2、檢查句子

師:下面的句子更長了,但讀起來也更有味道了。

點擊出示:秋天的雨,是一把鑰匙。

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繽紛的顏料。

秋天的雨,藏着非常好聞的氣味,

秋天的雨,吹起金色的小喇叭。

秋天的雨,帶給大地的是一曲豐收的歌,

帶給小朋友的是一首歡樂的歌。

總結:咦,大家發現了嗎?這五句話連在一起就是一首小詩,一首讚美秋雨的小詩,它包含了無限的情趣和韻味,咱們一起來讀讀這首小詩。

生齊讀。

3、有目的通讀全文

導入:多麼有趣的小詩啊,更有趣的是小詩裏的這些句子都藏在文中各段的第一句裏,最有趣的還是每段的內容都是圍繞這些話展開的。不信,讓我們再去讀讀文中的句子。邊讀邊思考:在綿綿秋雨裏,你看到了什麼?

生再次有目的的讀文。

三、精讀課文。

1、讀後交流,感知課文主要內容。師:誰能説一説,在秋天的雨裏,你感受到了什麼?(他是用眼睛感受到了秋天的美,你還有其它的不同感受嗎?你聞到了什麼?)誰能連起來説説你感受到的秋雨?

學生回答:我看到秋雨給秋天帶來了五彩繽紛的色彩,聞到了秋雨中有果實成熟的香甜味道,聽到了秋雨的聲音和動物、植物準備過冬的聲音。(板書:看 聞 聽)

2、這麼美的景色是由誰帶來的?他真象一位神奇的魔術師。

第二段:感悟五彩繽紛

1、學生默讀課文,尋找顏色。

師:小朋友們,剛才你們有的同學看到了小動物、有的同學看到了很多水果,還有的同學看到植物有很多漂亮的顏色。你們師從哪兒讀懂的銀杏樹、楓樹有着漂亮的顏色呀?(生:課文中的第二自然段。)

師:請同學們默讀課文的第二自然段,一邊讀一邊想:秋天的雨把顏色送給誰了?

2、美讀句子,體會色彩之美。

師:這麼多顏色,多漂亮呀。請你們美美地讀一讀,把你喜歡的句子畫下來。(學生自由朗讀)

師:好了,小朋友們,現在我們一塊來交流交流,誰願意把自己喜歡的句子讀給大家聽?

銀杏樹

出示句子:你看,它把黃色給了銀杏樹,黃黃的葉子像一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熱。如果我把句子當中的“扇哪扇哪”去掉,你們自己再來讀讀看好不好?

你看,它把黃色給了銀杏樹,黃黃的葉子像一把小扇子,扇走了夏天的炎熱。

總結:(“扇哪扇哪”説明夏天是慢慢地走的,秋天是慢慢地來的;讓我們彷彿看到了銀杏葉象一把把黃色的小扇子,輕輕的、輕輕地幫我們扇走了夏天的炎熱;這句話,一連用了三個扇,使原本靜靜的畫面立刻動了起來,不但把銀杏葉寫美了,更把銀杏葉寫活了。)誰願意再來讀讀這句話,把你的感受讀出來。

楓葉

師:我們一塊來看看這句話,你從“飄哇飄哇”中感受到什麼?你們想看看楓葉師怎樣飄的嗎?(播放課件)(生隨音樂有感情地朗讀第三句“他把紅色給了楓樹……”)

田野

師評價:聽了你的朗讀,我彷彿看到無邊無際的海洋。

果樹

師:我剛才聽出來了,你們在讀的過程中把“你擠我碰”“爭着”讀得很重。這是為什麼呀?

(師評價:説得真不錯,就把自己當作其中的一種水果,再來讀讀吧!)

菊花

師:瞧,多美的菊花呀!(出示課件)你能説説這些菊花的樣子嗎?

是呀!怪不得菊花仙子會在秋雨裏頻頻點頭呢,因為他得到的顏色的確很多,讓我們也來和他分享快樂吧!(生齊讀第二段的最後一句)

3、美讀全段。

秋天的雨多神奇呀,秋天多美呀,有這麼多的顏色,用文中的一個詞語概括就是(五彩繽紛)

4、積累背誦。

師:你們選擇了這麼多精彩的句子來讀,讀得真不錯,這些優美的句子都是寫“秋天的顏色 ”的,如果我們能背誦下來該多好啊!

第三段:體會氣味的香甜

師:秋天的雨不但有五彩繽紛的顏色,還藏着許多好聞的氣味呢。誰願意給大家讀讀這一段。

(1)、小朋友的腳常被那香味勾住,這是怎麼回事呢?

(2)、好香啊,我們一起來聞一聞,你聞到了什麼氣味?還有嗎?(結合生活實際説)

(3)、秋雨過後,空氣那麼清新,水果成熟的香味那麼誘人,令人垂涎!難怪它能勾住我們的腳步!誰能朗讀這段,讓聽眾流出口水!指名讀。

四、拓展

1、過渡:我們都該感謝秋雨,它帶來了絢麗的秋色,帶來了成熟的果香,還帶來了冬天即將到來的信息。讓我們一起來讚美這秋天的雨!齊讀第五自然段。(切換回課件)

2、老師給大家配上音樂,請大家在讚美你心中的秋雨,朗讀課文。

3.拓展。同學們,説説看,學了課文你看到了一個怎樣的秋天?

(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相機板書:美麗、歡樂……)

課件演示:秋天的雨是( )的。

學生寫句子,交流。聽了你們的發言,我覺得秋天的雨真是美妙、神奇、令人陶醉。你們個個都是小詩人!

《秋天的雨》教後反思:

《秋天的雨》是篇抒情意味很濃的散文,名為寫秋雨,實際在寫秋天。作者抓住秋天的特點,從秋天的到來寫起,寫了秋天繽紛的色彩,秋天豐收的景象,還有深秋各種動物、植物準備過冬的情景。課文把秋雨作為一條線索,將秋天眾多的景物巧妙地串起來,從整體上帶出一個美麗、豐收、歡樂的秋天。使學生通過課文生動的描寫,體會秋天的美好,感受課文的語言美,是選編這篇課文的主要意圖,也是這篇課文的教學重點。

《秋天的雨》這篇文章用了多種修辭把秋雨人格化,教學伊始我就播放秋天美麗的景色,讓學生直接感受秋天的美好,隨風起舞的落葉、饞涎欲滴的水果,還有那淅淅瀝瀝的秋雨,一下子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又給全文的教學做了一個很好的情感鋪墊。欣賞完之後問:“你欣賞到了什麼?你欣賞了景色之後,能不能用一個詞語來表達呢?”

教學生字詞時,我出示三組詞一組表示顏色,一組是疊詞,一組是動詞。讓學生在讀中找到規律,並指導顏色可以讀出自己的喜好,疊詞、動詞要根據意思讀(輕輕地就應該讀得輕一些)。這樣做既鞏固了生字詞,又為課堂的朗讀品悟奠定了基礎。複習的第二部分出示以下句子:

秋天的雨,是一把鑰匙。

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繽紛的顏料。

秋天的雨,藏着非常好聞的氣味。

秋天的雨,吹起了金色的小喇叭。

秋天的雨,帶給大地的是一曲豐收的歌,

帶給小朋友的是一首歡樂的歌。

引導學生讀正確,讀得有感情。同時老師告訴學生這五句話連起來就是一首小詩,一首讚美秋天的小詩。然後讓學生在課文中找到這些句子,學生髮現這些句子都在每段的開頭,老師告訴學生課文每段都是圍繞這幾句話來寫的。初步讓學生了解總分段落,但又不落痕跡。

這篇課文的教學重點就是讓學生在朗讀中感悟到課文語言的優美,而我的教學過程也遵照這一點,讓學生自已讀並展示自已最喜歡的部分,例如:在教“黃黃的葉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熱”和“紅紅的楓葉像一枚枚郵票,飄啊飄啊,郵來了秋天的涼爽。”我先請一位學生讀一讀,進行評價。接着抓住“扇哪扇哪”讓學生體會去掉它是否可以,從而,體會句子的優美。學生們的回答都是很精彩的:炎熱的夏天已經走了,涼爽的秋天來了。這就是多讀的收穫。評到“菊花頻頻點頭”時引導學生做動作體會文中把菊花當成人,評到“小朋友的腳,常被那香味勾住。”我問:“香味怎麼會勾住腳?你的腳被勾住過嗎?” 然後讓學生將“勾”換一個詞,可以換成“吸引”或“迷”進行比較,然後引導學生想象自已在果樹花香旁時會怎麼做,學生讀的激情越來越高,一個個抒發着自已對秋天的喜愛之情。

備課時,我曾想過,能不能讓學生也來模仿説説類似的句式呢?實際上這是對學生語言能力創造的一個舉措。但後來一思索,學生能説出很多個比喻句,但絕對不能説出意境如此優美的句子,萬一課堂上出現了“冷場”的現象,那就不好了。想想還是不要這個環節吧。實際上孩子們的想象力是無窮的,是不可預見的。課堂教學中,一定要放開手來,相信學生能行,這樣的課堂才是活的。

總之,備課時總覺得已考慮全面,課後卻總是留下諸多遺憾。只能待今後的教學中不斷地完善。

12.聽聽,秋的聲音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詩。

2、一邊讀一邊展開想象,從秋天的聲音中體會秋天的美好。

3、仿照詩歌的形式,續寫詩文。

教學準備:錄音帶(適合做朗讀背景音樂)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師:秋的腳步輕輕,可我們還是分明聽到了秋的聲音,不信你聽!(錄音響起)同學們,請閉上你們的眼睛,仔細聆聽,想像一下,你的腦中會出現怎麼樣的畫面。(音樂中師範讀全詩)

2、你覺得這秋天的聲音美嗎?生:秋天的聲音很美。

師: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聽聽秋的聲音吧,出示課題《聽聽,秋的聲音》,請學生讀課題,讀得美一點。

二、欣賞朗讀,感受詩情。

1、學生初讀,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生字可以多讀幾遍。

2、檢查

3、感知內容:你在詩中聽到了哪些聲音?學生回答

4、你最喜歡的是哪種聲音?

(1)、“刷刷”是黃葉道別的聲音,(看課件)

黃葉從樹上一片一片地掉下來,你看着像什麼?黃葉對大樹媽媽説:“       ”哦,你能用你的朗讀把它們的飄飄灑灑表現出來嗎。呵,多美的黃葉啊。

(2)“蠷蠷”蟋蟀振動着翅膀,和陽台告別的歌韻。蟋蟀要到哪兒去了呀?(看課件)

蟋蟀在唱着“       ”朗讀指導

(3)一排排大雁追上白雲,撒下一陣暖暖的叮嚀:“       ”他們在説些什麼呢?(課件)捨不得走,因為這兒的秋天很美麗。朗讀表現。

(4)一陣陣秋風掠過田野,發出“       ”的聲音,(課件)這是秋風送來的豐收的歌吟。秋風吹過,田野裏       果園裏       ……人們的心裏

(你能用朗讀表現麼?)配樂朗讀1----4節。

三、聽聽,走進秋,走進這遼闊的音樂廳,你好好去聽秋的聲音,你還能聽到哪些秋的聲音?

學生髮散説,師引導到詩歌的形式,為寫打下基礎。用聽聽,秋的聲音……這樣方式來説。

師:是啊,秋的聲音,我們已經説了好多,還有好多好多……把你聽到的聲音也像這個小詩人一樣把它們寫下來好嗎?

出示:聽聽,秋的聲音 四人小組合作,寫詩,每人一段,合成一首

展示:把小組合作寫的詩,有感情地朗讀給同學聽,要把自己的心情也展示出來。

師小結:是啊,秋的聲音,在每一片葉子裏,在每一朵小花上,在每一滴汗水裏,在每一顆綻開的穀粒裏,聽到秋的聲音,我們的心裏多麼——

就用我們的朗讀來表達我們的喜悦吧!

佈置作業。

1、為自己寫的詩配上畫。

2、蒐集有關秋的詩歌,畫面,歌等

3、感受秋天寫詩:看看,秋的色彩————

聞聞,秋的味道————

教學反思:

第三單元的語文可真應景!當秋天踩着落葉詩意地走進我的視野時,課文裏也開始秋意飄飛。

北方的四季分明,—入秋,陽光的顏色就變了——變得金黃金黃,十分悦目,呃……像個和善的老頭兒。在上班時,我時常閉上眼細心地聆聽秋葉“唰啦啦”飄落的聲音。沒想到這一習慣竟不知不覺被學生學了去……

上《聽聽秋的聲音》時,我就改變了策略。實在也巧的很,我寫完課題,窗外正好吹過一陣風,“唰啦啦!”這純自然的音樂激活了我的心。我驚喜地喊:“你們聽,這是什麼聲音?”“風吹落葉”“風聲……”

調皮的同學站起來喊:“秋的聲音!”一個有趣生動的導言就自然地生成了……

學生們是閉着眼聽完我的範讀的。這首小詩打開了他們思路,竟使有的學生聽到花開的“啪嗒”聲,農民豐收割稻的“唰啦”聲……

驚喜在秋之聲中,不斷湧現……它們時而在窗外尋找秋天的影子,時而閉上眼回憶自己海邊的、山裏的童年……我的學生來自“五湖四海”,他們的童年比我的童年更加色彩斑瀾……  看來自然是最好的老師,窗外已有滿眼秋色,又何須我蒼白的語言……

下課了,還有許多孩子圍着我講秋天……

國小語文單元教學反思 篇6

學完課文,我扣住“思親”引導學生拓展,積累思鄉的詩句。 “每逢佳節倍思親”的人又何止王維一人!我國從古至今有許多漂泊在外的遊子時刻思念家鄉和親人。我及時引領學生思考:“如果你也思念家鄉和親人,又會吟誦哪些思鄉、思親的詩呢?”學生聽後自由吟誦古詩,我再出示李白的《靜夜思》、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和張籍的《秋思》中思鄉的名句。學生自由朗讀,體會作者思鄉之情,最後齊讀,達到情感共鳴。以一思鄉主題,引出一組思鄉古詩,讓學生在學習一文時,認識更多的同類古詩。

雖然一節課我準備了很長時間,但是也留下了許多不足。如:走進文本的時間少了,學生自由讀的機會少了,詩文結合還不夠到位,課堂上的生成資源未能及時利用(我在問:“從這個省略號,你讀出了什麼?”有一個學生説到:“王維還有許多話要説。”如果我追問一句:“王維會説什麼呢?”再次引導學生走進文本,想象王維內心的世界),詩題沒有理解,重陽節的習俗未能在教學中有機滲透等等。

通過教學實踐,我深深地意識到只有抓住文章裏 “血濃於水的親情,相依相伴的故鄉情” 那根情感線,引導學生對文本作深入研讀,使學生的心與作者的心交融,引領學生在精心創設的“語文”環境裏,進行語言文字的揣摩和品味,這樣才能紮紮實實地上好一節課。

國小語文單元教學反思 篇7

一、導入新課

1、教師播放課件:動手動腦

自己動手,製作一個風車。先準備一張薄卡紙,一個塑料瓶蓋,一根小木棒,一個38毫米長的釘子,然後製作一個小風車。

引導學生思考:風車為什麼會迎風旋轉?

用錄象,簡要介紹人類的飛行:在古代,人們嚮往神祕莫測的天際,卻上天無路,只能寄託於神話般的幻想。世界上流傳着許許多多關於人類渴望征服天空的美好故事,人類征服天龍的歷史正是從神話傳説開始的。

18世紀後期,氣球輕而易舉的載入升入空中,它的成功為飛機上天開闢了道路,開創人類飛行實驗的時代。

教師鼓勵學生講解自己知道的有關人類飛天的神化或傳説小故事。

鍛鍊學生的語言描述能力,教師引導學生對航空航天及人類發明、創造產生興趣。

教師板書課題:讓我的飛機上藍天

二、探究 實踐

1、出示摺紙飛機

教師:讓我們自己設計一架摺紙飛機,把我們的理想帶上藍天好嗎?

學生分成小組進行摺紙飛機活動。每小組可參圖。,供學生分析研究、學習摺紙方法,學會識圖。

用小組比賽的形式加強學生之間的交流合作,開展探究學習,鼓勵學生之間的合作,互教互學,培養學生[此文轉於斐斐課件園 ]的探索和研究精神。

2、請各小組的一名代表到台前講授摺紙飛機的方法。

教師鼓勵學生大膽講授,並對講授的明確清楚的個人以及課堂紀律好的小組進行獎勵,強調了紀律,避免學生興趣過高,課堂紀律混亂。

鍛鍊學生的講解、示範的能力,以及語言的表述能力。

3、競賽識圖摺紙飛機,看書上步驟圖學習摺紙飛機。對自己的飛機進行裝飾色彩圖案,用自己的名字命名航空公司,寫在飛機上。比一比誰的飛機美化的漂亮。

學生進行裝飾時,教師要提醒學生裝飾摺紙飛機露出的部分,注意可採用彩色長線或色塊進行也可結合學生的愛好和生肖等進行。

時間充裕,全體師生到操場試飛自己的飛機。

在試飛中體驗成功的喜悦。

三、 拓展 課後整理

有的飛機不能飛上天空是為什麼?

試飛後提醒學生注意收拾整潔活動現場。

板書設計:

第十課 讓我的飛機上藍天

摺紙 裝飾

教學反思與調整策略:

做完飛機,我帶着孩子們走出美術教室,來到學校的中央空地,並進行了“放飛理想”的活動。將自己的理想寫在紙飛機上,讓飛機帶着自己的理想飛上高空。孩子們高興極了,並沒有我預想當中出現的混亂局面,而是有序的放飛着自己的飛機。看來經常帶孩子下去到大自然中享受自己的成功實踐非常令人鼓舞的事。

國小語文單元教學反思 篇8

《我們的民族國小》是一篇抒情散文。課文描寫了我國西南邊疆一所美麗而充滿歡樂的民族國小,反映了孩子們幸福的學習生活,同時,也體現了祖國各民族之間的友愛和團結。

這是一所美麗的學校:上學的路上開着絨球花和太陽花。各民族的國小生身着鮮豔的民族服裝,把學校打扮得更加絢麗多彩。古老的銅鐘,掛在大青樹粗壯的枝幹上。鳳尾竹的影子,在潔白的粉牆上搖晃。這是一所團結的學校:同學們來自不同的民族,穿戴不同,語言不同,但都成了好朋友,在祖國的大家庭裏,在鮮豔的五星紅旗下共同生活,在同一間教室裏學習。這也是一座充滿了歡樂,祥和氣氛的學校:孩子們課上認真讀書,課下盡情玩耍,連小動物也來聆聽讀書聲和看熱鬧,對孩子們的幸福生活多麼羨慕!

在尋找民族國小和我們學校的不同的過程中,我們深刻地瞭解到民族國小的特點:美麗,團結和快樂,充滿對這所學校的嚮往之情。因為感受深刻,朗讀時,也就自然做到了感情豐沛。這樣,抓一個問題,將課文學透,學懂,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國小語文單元教學反思 篇9

一、 面向全體,分層教學

在遊戲教學過程中,不可迴避的如何對待優中差生。我們設計的遊戲要注重面向全體學生,難度適中,讓大家都參與。可以根據學生的個人素質,性格特點,記憶力反應速度等,因材施教,分層要求,以求最有效的激勵機制促學生不斷上進。

二、組織得法,嚴謹有序

做好遊戲的組織工作,做到有條不紊,活而不亂。國小生天性愛遊戲,爭強好勝,有些學生做起來容易忘乎所以,甚至在課堂上,有時會情不自禁地高聲喊,因此,首先,有開始遊戲之前講清規則。紀律要求,評分標準,防患未然。在遊戲過程中即使還出現一些混亂,要能理解學生的心理,不一味批評,而是積極講清楚,在集體活動中,大家應該遵守規則。

三、 適時適度

我認為不能力求面面俱到,遊戲過多,而忽略了主要教學內容的講授和訓練,喧賓奪主,把英語課上成遊戲娛樂課,那就適得其反了。課堂遊戲應該為課堂教學服務,當他成為一種擺設,或者是為遊戲而遊戲的時候,課堂遊戲就失去了他的魅力了。

國小語文單元教學反思 篇10

低年級的國小生形象思維(直觀思維)佔較大優勢。教師可以根據低年級國小生這一心理特徵,結合教材特點,精心設計課堂教學,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在《小馬過河》一課中,有這樣三句話: 1.老牛説:“水很淺,剛沒小腿,能趟過去。” 2.松鼠認真地説:“深得很哩!昨天,我的一個小夥伴就是掉在這條河裏淹死的。”  3.原來河水既不像老牛説的那樣淺,也不像松鼠説的那樣深。

為讓學生理解上面三句話,領會課文的重點、難點,我採用了直觀演示法,創設了一個“場景”。在一口玻璃缸裏盛了適量的水當作一條河。先把老牛的塑料平面模型放進水中,水剛沒老牛的小腿。接着把松鼠的塑料平面模型放進水中,水把松鼠整個淹沒了。最後把小馬(背上畫有半口袋麥子)的塑料平面模型放進水裏,水剛沒小馬的大腿。學生通過觀察教師的演示,比較老牛、松鼠、小馬的平面模型,明白了老牛為什麼説水“淺”,松鼠為什麼説水“深”,小馬試了過後為什麼説水不深也不淺。學生親臨“場景”,觀而生感,觀中明理,激發思維的火花。由此,學生懂得了做事不能光聽別人説,要動腦筋去試一試的道理。

國小語文單元教學反思 篇11

《秋天的懷念》是一篇閲讀課文,課文講述了一位重病纏身的母親,體貼入微地照顧雙腿癱瘓的兒子,鼓勵兒子要好好兒活下去的故事,歌頌了偉大的而無私的母愛。在教學中,我除了培養學生獨立閲讀課文的能力外.還重視學生説的訓練和情感培養,先讓學生把課文讀熟,理解文中的重點句段所表達的含義,然後對文中印象最深刻的句段各抒己見。在課堂上,我把課堂這個大舞台交給學生,讓他們有機會吐露心聲,讓他們無拘無束的説。下面是我在上《秋天的懷念》這課時設計了以下幾種方式:

一、畫一畫:文中使自己感動的句子或段落讓學生勾畫出來,並讓學生抓住作者對母親神態、動作的描寫,“悄悄躲出去、偷偷地注意我、又悄悄地進來、眼圈紅紅地看着我”體會母親撫慰我的細緻和體貼;抓住作者對母親語言的描寫“咱孃兒倆好好兒活,好好兒活……”體會母親對兒子深深的愛。

二、説一説:文中自己最感動的句或段落讓學生各抒己見,説一説自己喜歡的原因。例如《秋天的懷念》這篇文章,感人之處有許多,我讓學生説自己最喜歡之處。這時,有的學生説最喜歡第一自然段,有的學生説我最喜歡第二自然段,有的學生説喜歡文中的五、六兩個自然段,還有的學生説我最喜歡最後一個自然段等等。然後我把學生各自喜歡的段落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暢所欲言,説出是哪些句子、哪些詞語使自己感動,只要他們説出來的感受是真實的都行。

同時,有的同學對以上同學的看法會有不同看法,可以讓學生説説自己的見解。説出來,感染其他沒有發覺的學生。

國小語文單元教學反思 篇12

教學《影子》時,明顯感到學生很喜歡這篇課文。還沒上課,他們都會背了。我提問:“請同學們看看你的左邊是誰?右邊是誰?然後同桌説一説:我的左邊是右邊是,他們都是我的好朋友。”學生們很興奮,馬上左看看,右瞧瞧後,同桌就互相進行説話訓練,然後指名説。

接 着我引出了課題。你的影子也是你的好朋友。看看,現在你能找到你的影子嗎?想想,你在什麼時候看到過它?這個問題一提出,學生們紛紛舉手想發表自己的看 法。我趁勢引入課文教學。請學生們看圖,看看圖上畫的是什麼?(出示第一幅圖),學生仔細觀察了一會兒,小手就陸陸續續地舉起來了,有的説:太陽在小朋友 的前面走,影子在小朋友的後面。也有的説:小朋友向太陽走,影子在小朋友的後面。我一一肯定。又故作神祕地説:小朋友怎樣走,影子會在他前面?有個學生馬 上站起來説:“老師,我知道。小朋友揹着太陽走,影子就會在他的前面。”多聰明的孩子啊,我大大表揚了他一番,誇他是我們班裏的小博士。聽到表揚,孩子顯 得很高興,坐下來後,腰背挺得筆直。(這是一個上課不太聽,卻很聰明的孩子。)

國小語文單元教學反思 篇13

在《合數與質數》的教學中,我跳出了教材的束縛,體現以“以人發展為本”的新課程教學理念,尊重學生,信任學生,敢於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學習。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能從已有的知識經驗的實際狀態出發,通過操作、討論、歸納,經歷了知識的發現和探究過程,從中體驗瞭解決問題的喜悦或失敗的情感。

一、學生參與面廣,學習興趣濃。

新課程教學標準要求我們教學中要“讓學生經歷數學知識的形成與應用過程。”因此,在教學中,我注重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在愉悦的氣氛中學習,喚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慾望。如:讓學生利用學具去擺拼,用“2、3、4……12個小正方形分別可以拼成幾種長方形的方法去體驗質數與合數的不同之處,以操作代替教師講解,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使全體同學都參與到“活動”中來,課堂氣氛愉快熱烈,學生學得輕鬆、學得牢固,從而大大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二、從學生的角度出發,把課堂的主動權還給學生。

課堂教學,學生是“主角”,教師只是“配角”,教學中應把大量時間和空間留給學生,使每個學生都有學習、討論、觀察,思考的機會。在教學中我除了給學生動手拼擺的機會,還讓學生把幾個數(如2、3、4、5、6、7、8、9、10、11、12等)進行分類。儘管學生可能分類標準不一樣,但他們都能把只有兩個因數的數分在一類,把含有2個以上的因數的數放在一起。這樣教師就可以順勢引導學生説出什麼叫質數,什麼叫合數。再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歸納合數與質數。在這個過程中,引導學生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有利於培養和提高學生獲取知識的能力。

三、點燃學生智慧的火花,讓學生真正活起來。

愛因斯坦説過:“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在本節課的課後我設計了這樣一個環節,你還想研究質數、合數有關哪些方面的知識。這個學習任務既是給學生在課堂上一個探究的任務,也是給學生在課外留下一個拓展的空間。使每個學生都能根據自己不同的水平去探究屬於自己的數學空間,從而讓不同的學生在數學上得到了不同的發展。

國小語文單元教學反思 篇14

教學反思,是指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批判地考察自我主體的行為表現及行為依據,通過觀察、回顧、診斷、自我監控等方式或給予肯定、支持與強化,或給予否定、思索與修正,將“學會教學”與“學會學習”結合起來,從而努力提升教學實踐合理性,提高教學效能的過程。教學反思在新課程標準中已經被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作為一名音樂教師,雖然音樂課並不涉及到升學考試,但作為素質教育的一個必不可少的因素,音樂課的質量,也是極為重要的。因此,音樂教師也應該學會反思、善於反思。那麼,音樂教學反思該從哪些方面着手,又如何在反思中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呢?

一、在備課過程中設計反思。

音樂課的備課不同於語文、數學,不需要把注意力過多地放在某些知識點或者技能技巧的掌握程度上。在設計教學方案時,就可以先給自己設計這樣的幾個問題以供反思。例如:“學生對本課的民歌熟悉程度如何”,“怎樣設計學習民歌的教學方式會更容易引起學生的興趣”,“在學唱民歌的教學環節中會出現哪幾種問題,如何對症處理”等等。這樣,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就會覺得有的放矢,備課也不會流於形式。因為音樂課的教學目的是提高學生對音樂的興趣,所以在備課中設計的反思還是以提高興趣為主。如果在實施教學的過程中發現學生特別有興致,或者無動於衷,就該問問自己是什麼原因,積累經驗教訓,並在平行班嘗試不同的教學方式方法,以求得最佳效果。

二、在上課的過程中驗證反思。

課堂不是車間的流水線,一成不變,同樣的教學方式方法,五十名學生可能有五十種不同的反應。因此,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需要教師不斷地調整教學的方式方法,不斷驗證在備課時設計的反思,對症下藥。課堂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再好的教學也總有它不足的地方,有待於進一步改進,進一步優化。因此,在課堂上發生的種種“意外”,就可以成為很好的反思材料,提供教師在不斷的實踐過程中進行探索。

三、在課後進行各種形式的反思。

反思的方式有許多種,可以通過語言也可以通過文字,可以自我反思也可以通過交流進行集體反思。

反思最具有借鑑意義的一種方式是編寫案例反思。所謂案例反思,就是通過具體的典型的教學個案,來研究和揭示其內在規律的一種寫作方式。雖然案例有其個別性、特殊性,但是也從中體現出了教師的教學策略、教學理念等等。教師將這些典型案例通過文字的形式加以分析概括,可以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也可以提供給同行借鑑。

反思除了自我反思,也可以通過觀摩分析他人的範例來進行。所謂“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自我反思,自我案例分析,都是建築在自身的基礎上,而許多事情還是旁觀者清。所以,教師應該多觀摩分析其他教師的課,學習他們的教學理念、教學組織形式、教學方法等等。反思假如我上同樣內容的課,會有什麼不同,什麼相同,我從中得到了哪些啟發,等等。最好也能在聽完課後寫成文字。音樂教師往往由於自身條件的不同有各自的特長,比如器樂,比如聲樂,要善於利用自己的特長,別人的特長可以作為自己的借鑑,看看別人是如何來利用的,思考自己可以如何利用。

因此,無論是主課也好,副課也罷,教學反思都有着不可估量的積極作用。作為新課程背景下的音樂教師,我認為更應該在教學中不斷地進行反思與提煉,從而發現問題,學會研究,不斷地去提高教學水平,成為科研型、反思型的新型教育工作者!

國小語文單元教學反思 篇15

在學校裏是不是經常聽到老師們這樣的抱怨: “我都講了幾遍了,你怎麼還不明白?”“這種類型的題,咱們不是講過嗎? 怎麼還有這麼多人錯?”學生的週記:“老師,我上課總是很認真地在聽,可回到家,作業做不出來時爸媽總説我上課沒有認真聽,真冤!”開家長會時,家長的困惑:“老師,我的孩子總是説上課都聽懂了,可為什麼作業老是做錯?他在騙我們嗎?”

當我們發現學生作業或練習出錯時,在分析了學生方面的因素後,還應該好好反思自己在教育教學中出現了哪些問題。學生雖然沒有親口向我們訴説,但他們的疑惑就隱藏在交給我們的作業本和練習卷中。下面是本人在備課過程中反思的一些心得。

反思一:你真正理解“備課”的內涵嗎?

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一書中提到了教師如何備課的問題。 他舉例説,一個有三十年教齡的歷史教師上了一節非常出色的課,聽課的教師都完全被吸引住了,就如同自己也變成了學生一樣。 課是怎樣備出來的呢?一個聽課教師問歷史老師:“您用了多少時間來備這節課?不止一個小時吧?” 這位教師這樣回答:“對這節課,我準備了一輩子,而且總的來説,對每一節課,我都是用終生的時間來備課的。不過對這個課題的直接準備或者説現場準備,只用了大約十五分鐘。”震撼!這才是教育技巧的奧祕所在,這才是真正的備課。 那麼該怎樣進行這種準備呢?蘇霍姆林斯基告訴大家:要讀書,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一些優秀教師的教育技巧不斷提高,正是由於他們持之以恆地讀書,不斷地充實他們知識的海洋,使得他們在課堂上講解教材時能更加遊刃有餘。 根據蘇霍姆林斯基的論述,我們不難得出這樣的結論:要備好一堂課,教師必須不斷地學習,不斷增加自己的知識儲備,不斷總結反思教學中的得與失,樹立終身學習、終身備課的教育理念。

反思二:你真的備好課了嗎?

教師要上好課,起作用的因素很多,但其中最重要也最基礎的因素是教師要備好課,正如感人的話劇,首先要有感人的劇本;動聽的演唱,首先要有動聽的詞曲。教師沒有備好課是不應該不負責地走上講台的,正如嚴肅而負責的演員不願接受質量低下的劇本一樣。但目前有部分教師對備課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常常聽到一些關於備課的錯誤言論,現摘錄如下,以供反思。

言行一:“教材簡單,無啥備頭,照書本講,依書本練就行了。”這些人備一節課花半小時都嫌多。有某教案十分精簡:“講例1-3,做習題1-5。”整篇教案不足二十字。更有甚者,書本上劃幾個記號,就算備好課了。

反思:這種人懶得細想,教材雖簡單,但其內涵、外延極其豐富,需要教師引導學生深入挖掘,從而透徹掌握教材。學生從掌握知識到發展智能又是一個飛躍,更需教師對學生點撥、指引和訓練。寫簡案是完不成這些任務的。

言行二:“多買幾本《教案集》,備課照抄就行了。”這種人備課所花時間不多,但筆記詳細、工整、甚是好看。更有甚者,因嫌抄寫麻煩,乾脆就拿《教案集》走上講台。

反思:這種人多的是模仿,少的是能動創造。別人的優秀教案是別人實踐經驗的總結,對於多變的活生生的學生雖具有借鑑作用,但絕不能代替自己的思考去實踐。教學有法,教無定法。教師對教材教法的理解、概念的闡釋、公式的分析、習題的處理,決無定法可言。

言行三:“年年教,年年寫,沒有必要,拿舊教案上課照樣行。”為了應付學校檢查,有的雖然不是舊教案,但僅是一案多本而已(從舊教案上copy)。

反思:這種人依賴舊案、以舊代新,是一種行動上的惰性、思想上的僵化,是不可取的。這種人看不到事物的變化、發展,墨守陳規,必定上不好課,教學質量也就可想而知。

反思三:你能做到備課先備人嗎?

提到備課,很多老師都認為把課準備好就是備好課了。其實不然,如果只是把眼光盯到課上,我相信,所備的課未必是好課。為什麼呢?

首先,教材是“死”的。如果只為備課而備課,肯定省事,因為有那麼多前人的經驗,找到較好的經驗,拿來用就得了,也用不着自己再去思考,這不省事嗎?但是如果這樣就能達到目的,那還要教師幹什麼?還談什麼教師的專業化?

其次,教學的對象是“活”的。拿着一個“死”的東西去教一個“活”的人,肯定會把“活”人給教“死”了。學生會成為一台台機器,只知道往自己的腦袋裏裝東西,最後滿腦子的知識,卻沒有活性,那要這種知識何用呢?

再次,教育者是“人”。教師是一個活生生的個體,如果只是把課當成是知識的載體,只為教而教,那麼我們的課堂就會死氣沉沉,我們的心就會麻木,我們的生活就會乏味,我們的人生也就會暗淡。因此,備好課,課其實是其次的,“人”才是首要的。那麼,究竟如何先備好“人”呢?

第一,要了解學生的心理年齡特點。不同年齡段、不同學段的學生,有着不同的心理特徵,不同的心理需要。比如國小到國中的學習內容變化,往往會使一些七年級學生無所適從,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上要注意學生學習方式的適應性轉變。

第二,要了解學生的學習準備。包括知識準備及心理準備。所謂知識準備,即當前學生對於該堂課的知識掌握所必備的知識基礎。不要想當然地認為他們應該掌握好了,或者乾脆不負責任地説:“掌握不好是他們的事,我只要把這堂課上好就是了。”這樣的上課會遊離於學生之外,收效甚微。所謂心理準備,即學生是否已經準備上你的課了。有的老師可能會疑惑:“怎麼會不準備上我課呢?難道他還想逃課不成?”其實,有一些學生身在曹營心在漢,這和逃課又有什麼分別?如果在上課之前將學生的知識準備及心理準備摸清,顯然會發現很多問題,這不正為上好一堂課開了個好頭嗎?

第三,要了解學生的性格特點和人格特徵。不同的學生有着不同的特點,不同的特點在課堂上就會有不同的表現,而在面對個體時,針對不同表現的個體就要施以不同的方式。比如,有的學生特別敏感、內向、不善交流,在班級中屬於“角落”中的學生,那麼作為老師,就要多關注他、多鼓勵他、多瞭解他。

第四,要了解自己。瞭解自己不僅要了解自己的知識、瞭解自己的能力,還要了解自己的個性特點,對適合於課堂的要充分發揮,不利於課堂的要儘量控制,比如自己比較情緒化,就要在課前將自己的情緒調到最佳,並時時提醒自己。

反思四:你設計的教學方法和策略科學嗎?

教學策略,一般可以理解為解決某一個實際問題的帶有規律性的教學方法。在數學教學中,教學策略具體體現在:教學中是否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是否能培養學生髮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學是否有助於學生學會學習;教學是否對學生的可持續發展起到積極的作用……

例如,有些學生一遇到探究性的作業或練習題就感到無從下手,這和任課老師的教學方法有很大的關係。雖然新教材中特別重視對學生進行探究素質的培養,但有些教師為了趕教學進度,把探究為主的新課上成了講解為主的滿堂灌,整個探究過程中只有教師一人蔘加,而且也只是口頭上的。對於探究式教學方法不能很好地理解和接受,認為“那不過是讓學生在課堂上玩一玩而已。”不肯認真鑽研新教法,不讓學生在課堂上進行探究的演練,學生沒有得到很好的培養和鍛鍊,這方面的素質當然就欠缺了。更可怕的是,當學生作業中出現問題時,把原因都歸結到沒有認真聽講上,“怎麼探究我不是講得很清楚嗎?為什麼還不會呢?”試想:學生沒有親身體會過真正意義上的“探究”,如何懂得去運用呢?

反思五:備課時你考慮過學生的參與度、交流度、創造度嗎?

1、學生參與度的反思:學生在課堂上主體地位的確定,是以一定的參與度做保證。學生沒有參與,或參與不夠,就算不上“主體”。從這一點上講,表面上熱熱鬧鬧,實際沒有引起多少認知衝突的課不是好課。比如講有理數大小比較時,我把全班學生分為兩個學生一組,一個學生説一個有理數,另一個學生寫一個比它大或小的數。講同類項時,我讓一個學生説出一個單項式,另一個學生説出它的同類項。這些小遊戲能使學生充分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效果很理想。

2.學生交流度的反思:課堂上教師是否創設民主、和諧的學習環境,讓學生感到自己在這個環境裏是自主的、融洽的,它能和同學、教師甚至教材進行平等對話,交流彼此的見解和知識,情感和理念,從而實現教學相長。

3.學生創新度的反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學生在課堂上是興高采烈還是冷漠呆滯;是其樂融融還是愁眉苦臉;是積極思考、勇於創新,還是消極參與、喪失信心。這一切應當為我們教師所關注,關注的同時還要求我們用“心”施教,不能做學科體系的傳話筒。

這樣的反思既強化了學習結果,又深化了學習過程;既讓學生“知其然”,又讓學生“知其所以然”;既使數學學習的過程得到優化,又進行了學法總結,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反思六:你寫教學後記了嗎?

有位教育家説過:“課堂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這是因為教學對象、教學環境和教學經驗總是在不斷變化,教學結果往往和設計的初衷會產生較大分歧,而教學後記能將教學過程中的新問題、教學心得及時記錄下來。教學後記既要記成功之舉,也要記“敗筆之處”;既要記學生的不同見解,又要記教學過程中教師的隨機應變,更要記下改進教學的具體措施。教學後記作為今後改進教學的依據堅持下去,必將不斷提高教師自身教學水平,也更有利於課堂教學質量的提高。

總而言之,新課標把教學反思提高到了教學行為中前所未有的高度,要求教師在每節課後進行教學反思。思之則活,思活則深,思深則透,思透則新,思新則進。如果沒有反思,教師的教學就僅僅是一種重複單調的工作,教師就像工人,學生就像產品,如此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千篇一律地生產出毫無新意的產品。教學反思貴在堅持,重在及時。教師應做到常思常想,常想常新,善於捕捉靈感的火花,勤於動筆,善於動筆,樂於動筆,在教學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

教學反思,就請從一節一節的備課開始吧!

國小語文單元教學反思 篇16

最近一週,根據教學安排進行了前滾翻單元教學,一個單元安排四個課次的教學內容。大致的分佈是第一課次,安排縱向滾動和橫向滾動。第二課次安排前滾翻成坐撐。第三課次安排前滾翻成蹲撐,最後,安排滾翻拓展練習和鞏固練習。

通過一個星期的教學,學生85以上都能學會前滾翻成蹲撐的動作,細細回想自己的單元教學過程。在重點的突破上,把握的比較好,前滾翻單元關鍵在於能夠滾翻過去,而翻過去的重點在於把握三點:1、蹲撐姿勢。2、抬臀低頭。3、雙腳用力向前蹬。我按照1、2、3的教學步驟進行提示進行教學,並在滾翻中重點強調後腦部位接觸墊子,85%以上的學生都能順利滾翻過去,在滾翻過去的基礎上,我強調雙手抱住小腿,人滾翻象皮球,滾翻速度塊,起立塊,學生通過幾次提示練習,學生都能很快掌握其動作,真正體驗到前滾翻成功的樂趣。

本單元給我的反思:一年級完全能學會前滾翻,但在一年級教學中教師必須思路清晰,步驟簡單,比如我採用的1、2、3教學法,學生學起來比較簡單,過分複雜的動作講解,反而容易讓學生混淆。我想教學思路的簡單並不是方法上的簡單,恰恰是教師在對教材充分分析的基礎上進行提煉,符合任教學生年齡段的身心特點。

聯想到上個星期一節公開課,教學對象是三年級學生的前滾翻教學,前面的輔助教學非常精彩,教師形象的語言,富有童趣的小遊戲,學生也非常感興趣。但在前滾翻最重要的地方,卻卡住了。學生都不能翻過去,後來教師嘗試很多教學手段,解決分腿團身等,但滾不過去的重點不能解決,這些手段是起不到效果的。後來,我在觀察這位教師的教學策略,問題出在缺少學生的抬臀動作,造成學生缺少一個動力軸,重心太低,雖然教師一再強調,雙腳用力蹬地,但大部分學生還是不能滾翻過去。

一個單元的教學下來,觀摩了幾位教師的課堂教學,確實引起了我很多的思考,也希望與更多的教師探討。

國小語文單元教學反思 篇17

識字教學是低年級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國小語文低段識字教學反思。現在低段識字任務非常繁重,如何能讓學生樂學愛學?我覺得根據低年級兒童的性格特點,再結合現行課本,激發兒童學字的願望,採用形式多樣的方法進行課堂教學,才能有效地提高識字教學的學習效果。

一、引導學生對日常生活的觀察,能有效的調動學生的識字願望。

在教學中,我結合課本的大綱要求,引導學生看牆壁上的標語、宣傳語、廣告語、商店招牌等,讓學生養成“見字就認,不會認的字就問”的好習慣。這樣既使學生對所學字、詞加深記憶,以能產生想學字的強烈願望;也增加了學生的識字量,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的識字能力,也對學生的寫話奠定了基礎,讓學生懂得了:識字是生活的需要,在生活中處處能識字,這真可謂是“一舉多得”。

二、創設情景,快樂識字能有效提高識字效率。

在識字教學中要充分調動兒童的看、聽、説、寫的綜合調控能力,不能簡單的重複,孤立識字;而要採取形式多樣的方法進行識字教學。比如在識字鞏固環節,我會採用把生字藏在詞語或句子中,請學生讀詞讀句後找出來,並模仿説句子,讓學生把學到的生字運用到組織語言中去 。現在學生的説話能力明顯有進步。

三、規律識字,是兒童識字的好方法。

我們知道漢字的構成是有一定規律的。一個漢字往往是聲音、圖像、意義、符號四個“基因”的有機結合,而這四個“基因”之間也存在着一定的聯繫。在教學一年級下冊《識字3》時,我採用多媒體,出示“楊、李、霧、霜、蝶、蜂”等字的畫面,同抽象了的古字比較,最後再出示楷體漢字,讓學生了解漢字的演變過程,初步知道了形聲字、會意字的造字規律,學生很快就記住生字了。

四、正確書寫能讓學生更好的記住字形。

漢字書寫可以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正確的書寫還可以讓學生更好地記住字形,也有益於培養學生對漢字的品味。若忽視書寫指導,可能會導致學生只能聞音知義而無法書其形,字形間架結構不準確,失去漢字的美觀。還可能使學生書寫不流暢或“多筆少劃”,這就為以後的習作教學埋下“禍根”——寫錯別字。

五、巧設作業,鞏固識字。

語文的識字教學,不是教師包辦代替,面面俱到,它是同我們的日常生活緊密聯繫的,為此,要讓學生多識字,快識字就顯得尤為重要。我在教學實踐中,精心的設置課堂作業,來鞏固識字。比如:“一字開花,詞語接龍”等方式,就能讓學生多識字,快識字,學生識字的積極性非常高。同時也採用“字不離詞,詞不離句”的形式來鞏固識字,理解字義,撐握生字的運用。象種將“字、詞、句”連為“一體化”的作業設置對低級學生識字的鞏固非常有效。

課堂教學實踐證明,語文的識字教學採取形式多樣的教學方法來優化識字教學。這些方法的確對提高低年級識字、鞏固識字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當然在教學中,也許還遇到許許多多的新問題,我將不斷摸索,總結經驗教訓,爭取把低年級語學教學工作做得更好。

國小語文單元教學反思 篇18

本節課我主要採用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通過異質同組的兩人搭配,也是平時我們最常用的合作方式,來達到一對一的互助和全員參與共同發展的目的。把教師與學生的關係、學生與學生的關係變成豐富統一的、互幫互學的“學習共同體”,同時,這種合作方式使每個學生都有表達的機會,使不同的人獲得不同的發展,這樣就給不愛發言的學生留出了一定的表現空間,差異就不會被當作教育中令人頭痛的問題,而是當作教育的一種財富和底藴。在這個過程中,我在他們需要幫助時伸出自己的手,在他們爭執不下時給予理性公正的評判,幫助他們反覆建構知識結構,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潛力,展示學生的才華。同時,我在教學中重視對學生髮現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評價,重視小組彙報交流、自由答辯過程中的自我評價和相互評價時,把評價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會使學生真正成為評價的主體。

例如:在認識中位數、眾數之後要求學生同桌合作,舉出一組數據互相找找中位數和眾數的這次合作更能體現小組合作的實效性。本來老師出兩道題也行,在這裏為什麼要讓學生出題做呢?一方面在合作中可以檢驗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掌握的程度,在活動中一人出題另一人判斷,並能有理有據的説明理由,把小問題解決在大組彙報之前,激發了學生説出問題並想解決問題的慾望。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學生資源發揮學生的巨大的潛力引發特殊情況的呈現在小組解決不了的同時反饋到大組來,能使學生產生高度重視,有利於特殊問題的解決。在學生説不出來的情況下,我也做了預先的準備,這又是師生之間的一種互補,這樣教師的適時點撥,與學生的自主探究就在小組合作學習中發揮的淋漓盡致。

另外,《中位數和眾數》這部分內容,是傳統教材上沒有的,它原本不是國小教材裏的內容,不但對我,對所有國小數學教師來説,都是陌生的,全新的。為了能駕馭教材,我反覆閲讀課本和教師教學用書,領會教材,並且查看了很多資料,力爭琢磨透徹,但是,遺憾的是自己對教材的理解和把握還很不到位,因此這節課的教學中存在着很多不足,如:在課堂教學中學生的彙報中出現了一些有價值的又是我沒有預料到的問題,由於自己經驗欠缺,沒能及時隨機應變,則錯過了不曾預約的精彩。

總之,“課堂應是向未知方向挺進的旅程,隨時都有可能發現意外的通道和美麗的圖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須遵循固定而沒有激情的行程。”這是我在一篇雜誌上看到的一句話,把它作為我這個案例的結尾,是希望能給自己帶來進一步的思考,從而讓自己更好地捕捉課堂中的“意外”,讓它成為亮點,給我的數學課堂創造精彩。

國小語文單元教學反思 篇19

《理髮師》是一首熱情、歡快的澳大利亞民歌。歌曲生動地表現了理髮師在理髮店愉快勞動的情景。把理髮師為他人服務時愉快的心情表現地栩栩如生。

教學中我採用了情境創設、情感體驗式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培養學生感受美、創造美、鑑賞美、表現美的能力,培養學生用藝術的方式進行表現和交流情感,獲得創造、表現、合作和交流的能力。在聽、唱、賞、演、創的形式中,進行實踐體驗,在小組合作學習中體會勞動的快樂。

這節課在設計教學過程時,始終以音樂新課程標準為理念基礎,以活動課的形式開展音樂教學活動。緊緊圍繞三個教學目標,堅持以學生為主體,以音樂審美為核心,創設情境,讓學生體驗、發現、創造、表現音樂美和享受音樂的樂趣;積極引導學生參與各項音樂實踐活動,鼓勵學生進行音樂創造及相互間的合作,加深對生活的認識,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課堂中,我不是作為權威者向學生傳授知識,而是通過積極參與學生的實踐活動,走入學生中間,拉近師生關係,建立起平等互動的平台,生成民主、和諧、合作的課堂氛圍。我想,只有在這樣的一個氛圍中,才能共同走進音樂,享受音樂帶給我們的快樂,讓學生在輕鬆的氛圍中進行音樂學習。

教學是一門藝術,其中的每一個環節,每一個細節都需要反覆揣摩,用心體會。只有經過了精心的設計,才能達到好的教學效果,對學生才能起到更深刻的影響。因此,這節課我以音樂活動貫穿全過程,無論是聽、唱、做,都是在音樂的情趣活動中進行的。整節課學生通過聽、唱、賞、演、創、等教學環節,使學生在活動中學習,在學習中更豐富活動的內容和形式,學得主動,學得紮實。

國小語文單元教學反思 篇20

第一節前滾翻教學覺得學生技術掌握不好,我意識到這是由於翻滾時沒有含胸,沒有低頭而產生的。於是就結合教學難點,運用簡單的物理演示法來啟發學生的思維,以引起質的變化。我找來一個籃球和一塊長方形木塊,分別用力推藍球和木塊,組織學生觀察結果,反覆幾次,我問:“為什麼籃球會向前滾動而木塊不會呢?”學生深思後紛紛舉手回答。

歸納學生的見解為:籃球會向前滾動,由於籃球是圓形的,接觸地面比較小,所以很快向前滾動,而長方形木塊是接觸地面較多,有楞有角。所以很難向前滾動。接着我指出,我們學習前滾翻的動作要領跟籃球滾動一樣,把身體貼緊大腿和低頭。身體成籃球形姿勢。緊接着讓學生談談自己的體會,並讓其作實地示範。通過結合示範練習與改進,學生對這項技術的掌握率達85%以上。

國小生的思維邏輯水平遠不及成年人,但他們的具體性思維高於抽象性思維,而且容易受到激發,所以,在啟發的藝術處理中,應儘量避免抽象性和單純的概念形式,要強調具體的演示,依靠直觀的手段啟發學生。當時我就發現雖然大部分學生前滾翻基本都能獨立完成,但大部分學生的肢體的動作(細節部分)做的普遍不怎麼到位:如蹲撐時沒有並立,滾翻過程中兩腿未能併攏,滾翻過程中呈現分腿、屈腿,團身不緊導致無法成蹲立等。

但當時只顧着讓學生完善低頭含胸動作而未能對這些進行及時的糾正。如果當時我先組織學生進行蹲撐前滾成並腿坐這個動作的練習,我想效果會更好。在這堂課的教學中,特別是前滾翻的教學中,主要採用了自主學習的方法,使學生很好的掌握了前滾翻技術,也逐步養成了自主學習的良好習慣。

國小語文單元教學反思 篇21

一、什麼是教學反思

反思教學就是教師自覺地把自己的課堂教學實踐,作為認識對象而進行全面而深入的冷靜思考和總結。它是一種用來提高自身的業務,改進教學實踐的學習方式,不斷對自己的教育實踐深入反思,積極探索與解決教育實踐中的一系列問題,從而進一步充實自己,提高教學水平。

二、為何要寫教學反思

1、促進思考向縱深發展的意義。

一般的思考,往往因時間、大腦遺忘規律等方面的因素,或者導致思考停留在一般或者還沒思考出具體的結果就產生了擱置現象。而寫,首先需要教師對在教學中的引發了注意的教學現象進行認真地回憶,具體、細緻、形象的描述,形成對教學事件、個案的進一步細緻地、比較全面的認識,為深入思考奠定了基礎。其次,寫反思的時候,因為要落筆,就需要對所思考的內容進行邏輯化、條理化、理性化的表述,促使思考具有一定的理性化。我們經常遇到這樣的現象;同時,對寫下來的教學現象、個案進行思考,因為寫得翔實,思考也會趨於全面。

2、促進教師教育理論學習的深入。

如果一般的思考,往往是教師的思考不能夠與理論的學習結合起來,從而導致思考的膚淺。而寫,往往使人產生一種寫的深刻一點的需求,在這種需求的驅動下,往往要參閲一些資料、翻看一些書籍,促使教師進一步學習,是自己的思考與倡導的理論結合起來,從而實現對理論認識的提升,從而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

3、促成教師的經驗積累和提升。

一般的思考,會隨着時間的推移而將往事淡忘。而寫,能夠幫助教師把自己教學實踐中的經驗、問題和思考積累下來,使自己對自己教學現象中的典型事例和思考深深地記憶下來。因為寫的積累作用,教師便真正成為了一個有豐富教學經驗和理性思考的教師。同時,寫下來的東西更方便與人交流,會促進教師更好的發展。

三、教學反思的內容

1、寫成功之處

將教學過程中達到預先設計的教學目的、引起教學共振效應的做法;課堂教學中臨時應變得當的措施;層次清楚、條理分明的板書;某些教學思想方法的滲透與應用的過程;教育學、心理學中一些基本原理使用的感觸;教學方法上的改革與創新等等,詳細得當地記錄下來,供以後教學時參考使用,並可在此基礎上不斷地改進、完善、推陳出新,達到光輝頂點。

2、寫不足之處

即使是成功的課堂教學也難免有疏漏失誤之處,對它們進行系統的回顧、梳理,並對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使之成為今後再教學上吸取教訓,更上一層樓。

3、寫教學機智

課堂教學中,隨着教學內容的展開,師生的思維發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會因為一些偶發事件而產生瞬間靈感,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若不及時利用課後反思去捕捉,便會因時過境遷而煙消雲散,令人遺憾不已。

4、寫學生創新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生總會有“創新的火花”在閃爍,教師應當充分肯定學生在課堂上提出的一些獨特的見解,這樣不僅使學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廣,而且對學生也是一種讚賞和激勵。同時,這些難能可貴的見解也是對課堂教學的補充與完善,可以拓寬教師的教學思路,提高教學水平。因此,將其記錄下來,可以補充今後教學的豐富材料養分。

5、寫“再教設計”

一節課下來,靜心沉思,摸索出了哪些教學規律;教法上有哪些創新;知識點上有什麼發現;組織教學方面有何新招;解題的諸多誤區有無突破;啟迪是否得當;訓練是否到位等等。及時記下這些得失,並進行必要的歸類與取捨,考慮一下再教這部分內容時應該如何做,寫出“再教設計”,這樣可以做到揚長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學水平提高到一個新的境界和高度。

四、寫好教學反思的方法

1、從懷疑處反思。

從懷疑處尋求問題,至少產生兩個角度以上的思考。如:教學方法的使用是否科學。從“是”與“否”兩個角度,還可以延生出怎麼“更科學”,怎麼才能避免“不科學”等舉一反三的思考。

2、從轉換立場處反思。

一個教學細節,從教師、學生、家長的角度來看也會不同,細究之,從學生的不同層次來看也是如此。因此,反思中,要有機地尋求轉換立場,多角度來“包圍”反思主題,才能增強反思的深度與客觀性。

3、從轉換知識系統、學科領域處反思。

綜合實踐、跨學科教學實踐是課程標準的新理念。因此,反思有時也應從轉換知識系統、學科領域來尋求不同的答案。

4、轉換時空處反思。

環境、時間的變化影響了人們的認知。每個教學細節都有其發生、發展的時空特性,一堂課、一個教育教學過程的成功與失敗都有諸多偶然因素,不要因為成功或失敗就放過或忽略潛藏其中的問題。

5、從假設性問題處反思。

注重思維的設計性是培養創新思維的要點。假設是邏輯思考的重要方式。一種假設就代表一種新思維、新概念,甚至能產生與已有的問題相悖的結果。反思中提出一個假設,就可能是在發現問題後尋找到的解決問題的一把鑰匙。

6、從聯繫對比處反思。

對比體現差異,聯繫體現銜接,通過橫向、縱向的聯繫、對比,我們就可以從中發現許多新的問題。

7、從事物本質處反思。

哲學是所有科學的基礎,心理學、教育學是教育科學的基礎。要學會做更深層次的反思,就必須掌握哲學原理,學習心理學、教育學知識,才能使“反思”更全面、更科學、更客觀,才能提高“反思”的含金量。

五、寫教學反思的注意點

1、注意反思的“落腳點”。

教師們多數處於實踐研究層面,因此要重視發揮自已的優長,找準“反思”的落腳點。首先要做好個人教學能力與教學風格的自我反思,如課堂教學設計是否過於單一,教學組織是否有序,激勵獎懲是否得法,課堂氛圍是否和諧。通過一番自我“反思”,明確自已“反思”的中短期目標、方向;其次“反思”要有結合實際教育資源意識,如社區環境、學校環境、辦學條件、學生實際等,有了實際的教育資源意識,“反思”才能實事求是,才能因地制宜。

2、注意反思的“系統化”。

一堂課、一個教學細節都是反思的因子,但“反思”並不是僅僅只是為了一堂課或一個教學細節,而是為了更好地改造我們整個的教學理念,教學思維,説到底是提高教育教學的生命活力。因此,要做好反思還必須具備系統化意識。所有的學科都由若干的子系統組成,都有其內在的規律特徵與傳統經驗積累,只有進行“系統”的反思、實踐,才能提高整體教學能力,才能提升自己的教育思想境界。

3、注意反思的“實踐性”。

新課標是一種理念,實踐是在理念的指引下進行的,理念又是在實踐的論證下發展的。“反思”的目的就是為了改造教學實踐,在實踐中體現價值。

國小語文單元教學反思 篇22

<我們的民族國小》是一篇抒情散文。在教學本文時,我讓學生了解我們各族兒童的團結友愛和他們幸福的學習生活,體會貫穿全文的自豪、讚美之情。

這樣的情感要讓學生自己去領會,自己去感受。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在教學過程中,我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了學生,讓學生根據自己的需要去學習,自主討論,自己感悟,給學生心靈放飛的權利,培養了學生的悟性、靈性。在第一課時,我就出示了各民族人民的有關圖片,讓學生仔細觀察圖片上少數民族人民的特點,孩子們普遍都非常感興趣,尤其是對於他們的服飾,印象更為深刻。與此同時,我讓孩子們念念這些少數民族的名稱,在認識這些民族的同時,也為隨後開展的深入理解課文鋪墊了基礎。

在學習課文時,課文中並沒有寫孩子們是怎樣上課的,我抓住這一點,讓學生用自己的話來説説民族國小的同學們上課時的情景。孩子們各抒己見,十分踴躍,有的説:“他們聽得目不轉睛。”有的説:“他們積極舉手發言,還受到了老師的表揚。”有的説:“他們把課文讀得又整齊又動聽。”

這一課中我的教學設計比較符合孩子的年齡特點,能抓住他們的注意力。但我也覺得自己在課堂上的語言有時還顯得有些繁瑣。其實,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提問語言、過渡語言、激勵語言都是非常重要的,需要教師多加錘鍊,精心準備。這樣,才能在課堂上調動起每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他們在課堂上快樂地學習!

國小語文單元教學反思 篇23

乒乓球運動是一項動作比較複雜,靈活多變,技術性和競爭性都比較強的球類運動。要想學好打乒乓球首先要使學生建立起乒乓球運動的基本技能概念,如熟悉球性和控球能力,體會動作要領,初步掌握乒乓球最基本技術和遊戲方法,發展學生靈敏協調等身體素質,培養學生勇敢、頑強、機智、果斷等優良品質和團結一致的集體主義精神

我堅持依法治教,以德治教,按計劃,有目的,有內容,有質量地提高活動質量。豐富了學生的學校體育生活,促進了學生的身心健康,培養了學生的體育意識,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內容的豐富多彩,訓練方法的靈活多樣,深深地吸引了小組的所有成員,他們興趣高昂,深深地喜愛上了乒乓球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