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與環境的關係教學反思(通用21篇)

生物與環境的關係教學反思 篇1

學生是科學學習的主體,教師在科學學習活動中主要起引導作用,啟發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自主探究,這是我們經常提到的一句話。我們都知道在教學活動中要注意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但是,在實際教學活動中卻常常沒有意識到,有時我們的行為實際上是限制了學生。同樣是上這節課,探究實驗的每一個步驟,我們經常是直接告訴學生,讓學生按部就班來探究,比如:老師不讓學生來提出問題,自己直接給出問題,生怕學生胡思亂想,五花八門的問題讓自己下不了台(其實老師回答不出問題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坦白説出學生反而覺得你坦誠,更喜歡你,不讓學生提問會扼殺孩子的好奇心和興趣);再比如,在設計探究方案時常常擔心學生丟三拉四而乾脆給出實驗的具體步驟,在學生實施探究方案時又擔心學生計時不準,而常常由老師統一計時,這樣,在某種程度上束縛了學生的手腳。而這次上課,我放得很開,從提出問題到作出假設,從設計探究方案到實施探究方案,一切都是學生自己思考出來的,我只是起了一個積極的引導作用,在學生漏掉某些重要的注意事項時把需要交代的問題交代清楚以確保實驗的準確性。學生們在小組內相互配合,密切合作,積極思考、提問、表達、動手,很好的完成了這個探究活動,並且在實驗後的分析處理數據的過程中也能靈活運用數學知識,表現出很好的實際應用能力。在探究活動的整個過程中,學生在積極動手、動腦的同時,潛移默化地體驗了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留給他們的課後探究問題也再一次激起學生繼續探究的熱情。

生物與環境的關係教學反思(通用21篇)

通過這次教學,我深有體會,在備課過程中,只有結合學生實際,設計出符合學生年齡思維特點和便於操作的教學方法、實驗方法才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激發學生探究問題的興趣,完成相應的教學目標。

每次上課,每次都有一些缺憾,反思這堂課也有不足。比如在教學時間的安排上,課前我意識到一節課時間不夠用,卻沒有相應的安排調課換成二節連堂課,給學生充足的時間,讓學生獨立選擇並完成類似的另一個探究實驗。由於本課是本書安排的第一個探究活動,安排學生課堂上完成類似的另一個探究實驗有利於學生鞏固對探究的一般過程的理解,同時,這也是課堂反饋的一個極好形式。

生物與環境的關係教學反思 篇2

生物學作為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和科學的嚴謹性。每一位生物老師應不斷轉變教育觀念、更新教育思想、改革教學模式、改進教學方法和手段,使學生具有紮實的基礎知識、科學求實的態度、靈活多變的思維方式和強烈的創新意識,不斷取得新的教學成果,也在教學過程中不斷進行反思。思考在教學過程中存在哪些不足,有哪些地方是可以改進的。然後再應用到課堂教學中去。在學習中借鑑了別人的一些感想如下:

第一:我認為必須從教學實踐出發,分析如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學會合作學習,獨立完成作業,讓新課程理念下的生課堂充滿生機活力,提高教學效率。 新的課程標準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教師要從一個支配者的權威地位,向生物課堂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的角色轉換,表面上看似乎壓縮了教師的“空間”,實際上是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傳統的生物教學只是告訴學生“是什麼”和“如何做”就行了,促進學生個性發展,使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第二:國中生物教學的目的是提高所有中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培養他們熱愛大自然,自覺保護環境的情操,提高他們對生物科學的興趣,為一部分今後要從事生物事業的人打下最基本的基礎。每一個課堂設計、每一個活動安排都是以學生為中心,並且以培養學生基本素質為中心的。在課堂教學的準備中,我會多注意選擇與書本知識相關的課外知識。總之,在國中生物教學過程中,要進行不斷的教學反思,一切以豐富學生知識、提高學生對生物學科的興趣,培養他們的生物科學素養的教學理念為指導。

第三:作為老師,教材是必須要了解掌握的,作為一名教師的第一步就是研究教材,不僅是研究所教年級的教材,還要把整個中學階段的教材都要研究,首先要知道在整個國中階段,生物課程都需要學生掌握些什麼知識,知識體系是怎樣安排的,學生在每一個學習階段需要學習哪些知識,那些能力需要得到培養和提高等等。讓學生在鬆的學習氛圍中掌握知識。

第四:生物課堂教學應以問題為主線,通過創設問題情境來調動學生思維的參與,激發其內在動力,使學生真正參與學習活動之中,達到掌握知識、訓練思維的目的。眾所周知,生物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嚴密的邏輯性和廣泛的應用性,被公認為“鍛鍊思維的體操”。因此,如何在生物教學活動中加強學生的思維訓練,就成了生物教學改革的重要課題。在教學活動中,學生總是以“問題中心”的心理參與學習活動的,教學過程也就是解決有關問題的過程。通過創設有效的問題情境,一方面可以激發國中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習知識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產生學習的內在動力,使其智力活動達到最佳激活狀態並主動參與教學活動;另一方面可以激發學生的思維活動、誘發思維、引導思路,交給學生如何思維的策略和方法,從而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教師必須認識學生是學習的主體。

生物與環境的關係教學反思 篇3

本節課,是中學生物的第一個探究實驗,幫助學生掌握科學研究的基本過程

科學思維方法的首要問題是明確科學研究的基本過程,即解決問題的程序。

〈觀察鼠婦活動〉的實驗設計思路。

首先,通過觀察發現問題。為什麼在花盆下、石塊下等處容易找到鼠婦?這些地方有什麼特點?

其次,提出假設(對發現的問題大膽提出猜測和解釋)。

1.鼠婦的活動可能與光照條件有關。

2.鼠婦的活動還可能和水分,以及其它外界因素有關,等等。

第三步,設計實驗,驗證假説。在這個階段,實驗的目的任務、方法、材料、裝置等等都是根據假設來確定的。所以,實驗的理論依據主要是假設(當然還有賴於學生對有關科學知識的掌握情況)。

1.先檢驗“光照”對鼠婦活動有無影響。

2.為了消除無關變量的干擾,突出自變量,找出自變量和因變量的因果聯繫,必須創造一個除“光照”以外其它條件均相同的、只有明暗兩處相通的場所。把一定數量的鼠婦放在其中,觀察鼠婦在明暗兩處的數量分佈情況。

第四步,分析、討論實驗結果,推導結論驗證假設的真偽。

通過“鼠婦實驗”,要幫助學生感受和理解科學研究的基本過程:問題→假設→實驗→結論。國中所有的生物實驗幾乎都體現了這條思路,這裏不再重複。 需要説明一點,科學的“假設”絕不是無根據的憑空捏造,而是要有科學根據的。這種根據來源於頭腦中已有的知識,或者來源於別人的研究成果,或者來源於對客觀實際的觀察。

生物與環境的關係教學反思 篇4

優秀文章的每一字,每一句都是值得品味的,教材的文章更是如此,而作為語言文字的教育者,我們首先做的應該是深刻挖掘教材,只有自己理解,才能傳授與學生。我一直思考為什麼我對於孩子課堂的生成總是無法應付自如,其實症結就在於自己對於教材理解不透徹、不深刻、不全面。 要做到深刻挖掘教材,教師也應該提高自己的自學能力,在《北京老人》這課中,我便忽略了一些本可以深挖的內容,例如:文章中的兩件事是如何勾連一起的?我僅停留在“通過過渡句連接”的層面上。經過老師的點撥,其實可以在過渡句上做一些文章,我們學過了幾種類型的過渡句,能不能將他們列舉出來作比較?進而體會各種過渡的異同?比同強化,比異拓展,這是一個多好的為學生總結過渡句、理解過渡句的好機會。然而我卻沒有注意到,沒有深挖這個內容。

學生已經升入高年級,也應該具備了自己學習的能力,因此今後的學習中我應多重視學生的課前預習工作,可以留預習作業,讓學生在家提前解決不理解的詞語,試着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等,學生課前有了一定的思考,自然會為課堂省出不少時間,使課堂教學更高效。

生物與環境的關係教學反思 篇5

今天,我上了《兩位數加兩位數不進位加法》。整節課下來,我感覺有以下幾方面的內容需要值得自己反思和借鑑。

1、情境的創設由生活中的乘車問題導入。數學源於生活,抓住這一點,讓學生處境生情,以乘車情境作為導入,讓學生感知數學與生活的聯繫,學生通過自己的獨立思考,同桌的交流,尋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與途徑。由於學生的思考問題的角度不同,很顯然提出的乘車方法也就很多,但針對這節課的設計,我只是選擇了其中的一組方案進行學習。情境的導入,為學習新知做好了鋪墊。

2、探索新知由乘車方案入手,讓學生嘗試發現信息、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思維過程。對於解決兩位數加兩位數(不進位)的計算方法,學生在一年級已經學習了口算的方法、擺小棒的方法等多種方法進行計算。在探索計算方法的過程中,課堂上孩子們基本上應用了口算的方法,只有幾個孩子用了列豎式的方法進行了計算,針對孩子的做題方法,只是讓孩子展示了口算的算理。對於筆算,指了一名學生進行了板演,此時讓孩子認真觀察孩子的筆算方法和過程,並且讓板書的學生説了自己計算的過程。此時的我,有了新的想法,立標課有一定的模式,對於二年級的孩子來説,豎式的寫法也是一種模式,學生的第一感覺非常重要,所以在教學豎式的寫法時,我在黑板上進行了板演,讓孩子們接觸模式般的印象。

3、展示交流根據板書的豎式,但對於如何計算,便把這個問題交給了孩子。先讓學生同桌之間交流算法,然後學生展示,在展示的時候,有的學生從個位算起,有的學生從十位算起,對於這些豎式的計算方法,我並沒有提示孩子非得從個位加起不行,而是給學生留有了下一步學習進位加法的計算空間。在教學進位加法時,學生對於從個位加還是從十位加產生了疑問,有的學生説,從十位加好,有的學生説從個位加好,並闡述了自己的理由(從十位加太麻煩了,個位進的1要加上,還得把十位上的數再擦掉,不如從個位加起方便。給予學生所説,學生進行了練習,從中體驗了知識的生成過程。

4、鞏固練習以基本的筆算開始,加深學生對於本節課的認識,同時提高了學生對筆算算理的理解。

總之,反思自己的課堂,感覺還存在着一些不足和值得自己反思的地方,在教學的過程中,要大膽放手讓學生參與到學習的過程之中,把學生的主動權交還給學生。

生物與環境的關係教學反思 篇6

《課標》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數學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生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注重學習方式的轉變是《課標》的重要理念精髓。傳統數學教學方式過分單一、枯燥,強調講練結合,缺乏生機與活力,而現代數學教學則強調學生自主學習,經歷體驗,自主構建,教師的任務是引導和幫助學生去猜測探索,體驗成功,而不是把現成的知識灌輸給學生。《我們贏了》是二年級數學上冊第六單元《時、分、秒》中的第一課,是在學生已經初步認識鐘面的基礎上進行的,本節課中,我首先提供給學生的是不同的情境創設情境,引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首先給學生出示北京申奧,成功的畫面,通過令人振奮的喜訊畫面,從這個情景入手,提出“你知道北京成功申辦奧運的確切時間嗎?”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探究新知。一年級時已經學過了鐘面的簡單的知識,所以首先讓學生説一説對於鐘面都瞭解什麼?這部分讓學生暢所欲言回答,喚起學生的經驗。然後運用鐘錶模型中的時針和分針同時走,同時停,且時針走一大格,分針正好走一圈,體會到1時=60分。最後,幾時幾分的讀法,這部分內容大膽放手,讓學生在小組內合作討論中自己總結出規律,培養了學生觀察、合作、探討、交流的能力,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合作精神。鞏固練習。本節課主要是通過做遊戲的方式來體現鞏固練習的。小朋友們都比較喜歡玩遊戲,“我撥你讀”和“我讀你撥”兩個互動遊戲不但能活躍課堂氣氛,深化所學知識,也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進一步加強了學生動手操作的能力和合作精神,以自主式學習達到教學目的。。

總之,學生真正動了起來,不僅動手,而且動了腦,動了口,讓學生在動的過程中思維得到發展,能力得到提高。基本達到預期效果。但是,我發現有部分學生的參與程度不高,只能跟着老師及同學完成一些活動非常缺乏創造性。另外部分學生的操作速度非常慢。

在今後教學中,我要更加深入研究教材,鑽研教法,更加深入領會編者意圖,不斷提高自己教學水平,提高教學質量。

生物與環境的關係教學反思 篇7

不足之處:我本人不滿意的地方主要有以下幾點

1:在進行探究兩角的大小關係和光路可逆時不夠精煉,由於是演示實驗讓學生觀察空氣中角度大就行了,我在這地方進行了角度的準確讀數並且三次,顯得有點囉嗦又耽擱了一兩分鐘的時間。

2:條件允許的前提下,讓學生自己做實驗來探究光的折射規律,學生自己親自動手才能掉的他們的興趣和課堂氣氛。

3:讓學生做激光斜射入玻璃時學生的實驗效果不太好,並沒有真正得出規律,只是玩了一把,老師的指導還要朝有效、到位的方向去努力。

4:畫光的折射光路圖解釋水中的物體看起來升高了,一部分學生很難理解這裏説的虛像。

生物與環境的關係教學反思 篇8

本篇課文涉及到較多的地理知識,為更好地讓學生了解文章的寫作思路,有必要向學生介紹一些相關的地理知識,既可以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可以增長學生的見識,學科之間相互滲透。但這些知識的介紹不能變為課堂教學的主要內容,要避免把語文課上成地理課或有關介紹恐龍知識的生物課,所以與課文相關的課外知識可以以預習的形式佈置給學生在課前完成。本文的教學還是應該突出説明文的特點。

題目《被壓扁的沙子》是否離題太遠?換成《恐龍是怎樣滅絕的》不好嗎?本文的題目不但沒有離題,還能提示讀者,恐龍滅絕的“撞擊説”所以產生,與對被壓扁的沙子的科學發現和科學研究密不可分。此外,文題形象性強,引起人們閲讀的興趣。改成《恐龍是怎樣滅絕的》,文題對本文內容起不到提綱挈領的作用。科學界研究恐龍滅絕問題,在作者看來有何意義?你怎麼認為?

作者認為:這不僅僅是一個學術問題,因為我們將來也許還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大災難(萬一某天某個星體要撞擊地球,我們也許會知道如何來避免這種撞擊)。我們需要儘可能多地瞭解這種事件所產生的影響,因為當將來面對這種事件時,我們可以採取某種應急措施。

本課教學內容有些繁瑣,簡化程序是下次教學的突破點點。説明文本身就比較枯燥,學生興趣不大,有些程式化,如果能用多媒體加入一些試聽效果估計會不錯。

科學家能從一個科學領域的發現中產生聯想,經過懷疑、推測、研究、論證之後有新的發現。同學們要從中受到啟發,就要善於多角度思考問題,以培養自己的創新能力。

生物與環境的關係教學反思 篇9

“解決問題的策略”這一領域的教學內容分散於各個年級,從最初的畫圖、列表到一一列舉、倒推,到現在的替換,“解決問題的策略”這一版塊的教學整 體呈現了由直觀到抽象、有簡單到複雜、由單一到綜合的漸變趨勢。如何引導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感受、領會替換的策略,初步學會運用策略分析數量關係、確 定接替思路,並有效地解決問題,這都是我們要從認識與實踐層面予以思考的。在教學過程中我注重了以下幾點:

1、 感受策略的必要性,培養學生的“策略意識”。

課前我通過播放《曹衝稱象》的動畫故事讓學生説説曹衝是用什麼辦法稱出大象?然後指出:曹衝用相同重量的石頭代替大象的重量,這就是解決問題的一種策略—— 替換,今天我們就利用這種辦法來解決一些實際問題,從而引出新課。生動有趣的動畫場景加上耳熟能詳的故事,在很大程度上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及進一步探索新 知的慾望。並且通過故事讓學生初步感知替換策略的必要性,以及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

例1情境的出示,學生感受到新問題的複雜性,自 覺產生了產生新的解題策略的意識為新知學習奠定基礎。《數學課程標準》注重解決現實性問題,把數的運算與解決實際問題結合起來,這與傳統應用題教學相比, 有了根本的改變。學生的應用意識表現在:“……面對實際問題時,能主動嘗試着從數學的角度運用所學知識和方法尋求解決問題的策略;……”所以,在教學《解 決問題的策略——替換》時,首先要明確一個認識問題是:應該以培養學生的“策略意識”為主,而不是以引導學生掌握“策略”為主。因此,本課的教學重點應放 在培養學生“策略意識”方面,而“策略”及其學習過程應成為發展學生“策略意識”的途徑和載體,所以,只有在具體的認識和使用“策略”的過程中,學生的 “策略意識”才能得到培養和強化。

2、引導學生經歷策略形成的完整過程。

《解決問題的策略——替換》這一課,主要是讓學 生經歷3個層次:體會 “為什麼要替換?”掌握“怎樣替換?” 理解“換了之後怎麼樣?”。例1主要讓學生產生替換的需求,並探索替換的方法;通過“倍數關係”的練習讓學生掌握替換的方法,並通過曹衝稱象進一步理解替 換的相等關係,“差數關係”的練習使學生再次積累用相等關係進行替換的經驗,以及理解替換後數量關係發生了什麼樣的變化?這也是這節課的教學難點。整節 課,並不在乎學生能否獨立運用策略解決多少個實際問題,而是要學生體驗每一策略的形成過程。所以,在這節課上我注重讓學生説想法,説替換的過程。

3、巧創練習,優化策略。

本節課教材只安排三道題,例1替換的兩個量是倍數關係,練一練替換的兩個量是相差關係,練習17第一題。為了體現練習的強度與坡度,我將例1進行了改動,這 道題旨是讓學生在練習過程中發現選擇把大杯替換成小杯解題會更容易,從而讓學生明白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我們一般要靈活的選擇簡潔、容易的方法,以達到 策略的優化。

4、多種策略,綜合運用。

課標指出:努力使學生“形成解決問題的一些基本策略,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 發展實踐能力與創新精神”。教學中,我讓學生通過畫圖把替換的過程表示出來。並且在檢驗後我提出“回顧一下,剛才這個問題有什麼特點,我們是怎樣來解決這 個問題的呢你覺得哪些步驟是解題關鍵?”引導學生既感受到用替換的策略可以解決什麼樣的問題,又讓學生感受到面對一個問題有時會有多種策略的綜合運用。

通過解決問題的策略的教學,使我更加明白了 “數學方法是數學的靈魂。”數學的學習,對學生來説,能使其終身受用的,絕不僅僅是知識,數學思想方法獲得是更重要的。

生物與環境的關係教學反思 篇10

《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選修教材把詩歌鑑賞當成一個專題來解讀,並且按照詩歌鑑賞地方法把他分成了三個單元,每個單元又有“賞析指導”,就這一章所提出的學習角度,介紹相關知識和鑑賞方法。“賞析示例”,詩歌和散文各舉一篇為例,從該章所提出的學習角度進行分析。“自主賞析”,圍繞這一章的學習內容,提供閲讀鑑賞的作品。其設計用意在於啟發引導,指出途徑,激起興趣。

《長恨歌》出自“賞析示例”一章,除課下注釋外,課後還有詳細的鑑賞説明。怎麼教,從哪個角度切入,教到什麼程度,都成了問題。最後決定抓住本單元的設計要求“以意逆志,知人論世”結合課後對詩歌主旨的分析,運用反證法找出作者這樣分析的原因,同時也訓練學生對“以意逆志,知人論世”的方法的運用。

首先,“知人論世”瞭解白居易其人。他的生平、作品及詩歌主張,主要抓住“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來確定詩歌的主題為諷喻,而不僅僅只談感情。其次,運用“以意逆志”的方法,從字、詞、句着手,抓住第一節中描繪李楊之間愛情的詞彙,與寫一般男女感情的所採取的角度和詞彙進行對比,發現有明顯的諷刺意味。這都與課後的分析不謀而合,使學生對“以意逆志,知人論世”的方法更為信服,對於運用這一方法充滿了信心。

最後,對楊貴妃的形象進行分析,引出“紅顏禍水”的話題,就古今中外被稱為“紅顏禍水”的女人進行探討並提出自己的看法。

總體來説,本課圍繞“以意逆志,知人論世”的方法展開,對詩歌內容進行了深入分析,也有課後的拓展延伸,基本上完成了教學目標,達到教學目的。讓我感到不足的是學生沒有從欣賞的角度來學習這首詩,而是用很理性的眼光,以解答數學題放入方法來鑑賞詩歌,比較死板沉悶,缺乏自己的獨創性,整個教學過程進行得很艱澀、枯燥。針對理科班的這種情況,應該在平時慢慢對他們進行美地薰陶,進課前先播放朗讀帶,看《唐之韻》等相關資料進行鋪墊,創設好情境和氛圍。

生物與環境的關係教學反思 篇11

《失去的一天》是一篇閲讀課文,主要講佩佳明白自己失去了一天。

上課了,我説:"這節課我們來學習20課《失去的一天》。”齊讀課題,看了課題,你想知道什麼?同學們紛紛舉手:“我想知道誰失去了一天。”“我想知道什麼是失去的一天。”我想知道作者怎樣來寫這篇文章。”那麼請同學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閲讀課文,在文中找找這些答案,找到答案後與學習夥伴交流交流。還要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有感情地多朗讀幾遍,並把自己的閲讀感受寫在旁邊。只見有的同學默讀;有的同學小聲讀;有的同學大聲讀;有的同學做着動作在讀。10分鐘左右,只見部分同學已找到了答案,樂滋滋地跑去與學習夥伴交流。有的有分歧的還在講着各自的理由,看到課堂氣氛這麼活躍,我走到他們身旁問:“有收穫嗎?”他們大聲地説:“有。”那麼你們可要把自己喜歡的段落讀好。只見他們又開心地跑到自己的座位上讀着自己喜歡的段落……

離下課只有15分鐘了,我説:”同學們,現在請你把自己的學習收穫跟大家分享一下。”只見舉手的同學很多,我點名來説哦。“老師,我知道課文是講佩佳失去了一天。”“我知道佩佳沒有完成媽媽佈置的任務,他失去了一天。”“我知道一天中沒有做該做的事,就是失去的一天。”“我還知道了佩佳的媽媽是要教育佩佳珍惜時間。”“我知道了課文是按事情發展的順序來寫的,重點寫了媽媽讓佩佳知道什麼是失去的一天。”……同學們體會真深刻、到位。這些知識是他們自己學習得來的,個個樂滋滋的。

同學們,你們還記得哪些珍惜時間的名言?“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年。””我生待明日,歲月成蹉跎。””黑髮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

最後,我讓學生聯繫自己的生活實際談談:你有沒有失去過一天?珍惜時間吧同學們,時間一去不復返。讓我們的每一天都過得精彩、充實。

這節課通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課堂氣氛活躍,學生收穫不錯。

生物與環境的關係教學反思 篇12

《陳嘉庚辦學》這篇課文記敍的是我國愛國華僑陳嘉庚回到故鄉,發現家鄉由於貧窮,連私塾都辦不下去了。他深為家鄉的孩子們擔憂,於是幾十年如一日為家鄉出資辦學,而他自己一直過着儉樸的生活,表現了一名華僑深切的愛國之情。

教學本課時,我從課題入手,讓學生讀題猜課文內容,學生興趣高漲。有的學生説:課文裏肯定向我們介紹了陳嘉庚的情況。有點學生説:辦學是件大事,那麼他辦這個學,肯定有原因,那課文裏一定講到了他辦學的原因。還有的猜説:既然辦學是件大事,那麼辦學一定不容易,那我猜到,課文裏一定講了他辦學的艱難過程……然後讓學生帶着猜疑去讀課文,瞭解課文講述的主要內容。學生讀書積極性很高,當學生讀完一遍後,特別激動,因為自己猜的在課文裏到講到了。接着我引導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內容,進一步理解“陳嘉庚為什麼要辦學,他是怎樣説的,是怎樣做的”等問題,體會陳嘉庚的愛國精神。

教學中,學生從文中找出描寫陳嘉庚行為、語言、神情、心理活動的語句,邊讀邊體會,把理解內容與朗讀感悟有機結合起來。從而體會陳嘉庚崇高的愛國精神,並讓學生受到薰陶感染,迸發出愛國熱情。最後在拓展昇華情感這一環節,我又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假如你是這所學校的一名學生,現在你想對陳嘉庚爺爺説點什麼呢?”學生表現特別活躍。有的説:“陳嘉庚爺爺,你的赤子之心,愛國之情讓我感動。如果沒有您的幫助,我們就沒有這美好的學習環境。您真不愧為傑出的愛國華僑領袖和著名的大實業家。”有的説:“陳嘉庚老爺爺,是您一直在海外打理生意,拼命工作,為我們建造了一座座愛心學校,讓我們有這麼好的學習環境。我一定好好學習,長大像您一樣把自己賺來的錢,捐給那些需要幫助的人。”有的説:“陳嘉庚老爺爺,您真了不起,您熱愛祖國,關心祖國的未來。我為祖國有您而感到驕傲自豪!”......同學們的真情流露將課堂再次推向了高潮。

生物與環境的關係教學反思 篇13

《梅花魂》是歸國華僑陳慧英所作,作者通過回憶自己和外祖父在國外一起生活直至分手的一段經歷,表達了對已故外祖父的深切懷念,熱情歌頌了老一代華僑眷戀祖國,熱愛祖國的深厚感情。

與學生一起學習了這篇課文後,我有以下幾點體會:

一、教學活動中要注重“溶情”

如果説以往的教學注重的是語文知識,語文技能,那麼新世紀的語文教學追求的是情感。教學當中的“情”猶如教與學雙邊活動的“催化劑”,有了它,學生才會在教師的點撥下進入課文佳境。在語文課堂裏,孩子對待語文學習,不應是被動的學,旁觀者似的學,應該讓孩子感到語文學習的過程就是生活的過程,生命成長的過程,一次情感經歷的過程,也就是説,要讓孩子在語文的情感世界裏真正走一趟,用情感驅動語文知識。這是學好語文的前提。因此,教師要充滿激情,用飽滿的真摯的情感喚起學生的熱情,激情。從而產生對梅花魂的理解,體會華僑的愛國之情。

二、給學生一個“對話的課堂”

傳統的語文課堂,學生只是可憐的傾聽者,談不上和誰去“對話”。我們要還給學生一個“對話”的課堂,實現“文本對話”,“師生對話”和“生生對話”。“文本對話”:比如在這堂課中,在最後學完課文,我問道:“對於這樣一個思念祖國的華僑老人,此刻你想對他説些什麼呢?”引導學生去想像,和課文中的人物對話,“以文會友”,充當其中的角色,去體驗,去感受。“師生對話”:在課堂上,我們教師應該做孩子的朋友,在他們需要幫助的時候伸出熱情的手,不再那樣高高在上,不容侵犯。實現與學生的溝通,展現給學生一個真實的“我”!“生生對話”:課堂上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合作也是必不可少的,我們應當積極地給學生創造交流與合作的機會,使孩子們學會人與人的交往,增強學生的合作意識。

三、引領孩子去讀書

葉聖陶先生曾説過:教材無非是例子。那麼,利用好例子教給學生學習方法之後,接下來的應該是大量的實踐,只 有在實踐中,學生的能力才能不斷鞏固,提高。基於這個思想,我經常蒐集課外閲讀材料,推薦給學生閲讀。在《梅花魂》的教學後,我讓學生欣賞《鄉愁》,引領學生閲讀現代和古代詩人所作的幾首詩歌,一方面昇華了學生的情感,另一方面又使學生們瞭解到了更多有關於思鄉之情,離別之情的詩歌,使他們對這種感情有一個更全面的瞭解。

四、給學生一個“感悟的課堂”

著名特級教師竇桂梅老師曾説過:學生的感悟能力就如同槓桿上的支點,對人的發展來説,學生的感悟能力的高低正決定今後能否撬起這個“地球”。感悟既是一種心理活動,又是一種感情經歷,還是一種審美的體驗。

1、把人家的情感變成自己的情感:

梅花魂這一課講述的是華僑老人的思鄉之情,愛國之情。如何讓我們的學生去體驗作者的情感呢?首先我通過回憶寫梅花的詩,展示梅花圖片,而後,我便引導學生體會梅花所代表的精神,把梅花所象徵的含義,通過外祖父對梅花的讚美,對中華民族的讚美層層引出。並從外祖父一系列的舉動中讓學生感悟出,梅花寄託着外祖父的情感,同時也將自己深深地感動。

2、把人家的語言變成自己的語言:

文章的倒數第四段,字裏行間都滲透出外祖父對梅花的讚美與喜愛,同時也是要求背誦的段落。在品味的過程中,針對學生的不同層次我設計了一個填空練習,這樣學生不但理解了課文內容,也把文章的語言內化成自己的語言了。

3、把別人的文章當註解,把自己的人生當正文:

每一篇文章都有值得我們和學生共同去感悟的地方,而每一個人的所得是不盡相同的。我們要引導學生在學習,感悟他人的美妙篇章時,不忘時時聯繫自己,感悟自己,感悟人生,“把別人的文章當註解,把自己的人生當正文”!

生物與環境的關係教學反思 篇14

《黃山奇石》是人教版國小語文二年級上冊的一篇課文,這篇課文描述了黃山“四絕”之一的怪石,那些惟妙惟肖、趣味橫生的奇石,不是神話,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創造。讀着課文我們彷彿被帶到了景色秀麗神奇的黃山,似乎已經不是在閲讀課文,而是站在黃山一個個觀景台上,美美地欣賞着那些奇石,拍下一張張奇石圖。仙桃石、猴子觀海、仙人指路、金雞叫天都……每一幅圖,都是一個神奇的童話。讀了課文不由心生嚮往黃山之情,更加喜愛黃山。

作為國小低年級的學生,他們對事物充滿着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慾,想象力豐富、思維活躍,容易接受新知識,表現慾望較強,喜歡展示自己。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已經能夠自主學習,能夠與他人合作學習。但學生對黃山奇石沒有身臨其境的感受,語言表達能力、對事物的細緻觀察能力也處於薄弱階段,對課文理解有一定難度。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的學習重在豐富語言,培養語感,發展思維。尤其是低段教學要求,要讓學生喜歡閲讀,能感受到閲讀的樂趣,還要讓學生展開想象,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美。由此課前我制定了這樣的教學目標及重難點。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

2、通過觀察圖畫與理解語言文字,培養觀察力,想象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3、通過學習課文、感受黃山石的奇妙,體會作者對黃山奇石的讚歎。喜愛黃山,嚮往去黃山看奇石。

教學重點及難點:指導學生觀察圖片,賞析優美詞句,展開合理的想象,體會對黃山奇石的讚歎。

本課我主要採用的是愉快教學法。首先創設輕鬆的情境,引學生入境,愉快進文,然後引導學生在愉快的品讀中感悟語言文字的魅力,最後再引導學生想象,使感情得到昇華。

生物與環境的關係教學反思 篇15

在品讀詞句方面能夠引導學生品味、鑑賞課文優美的句子,傳神的用詞。例如在選詞填空“每年,當春風剛剛吹榭雪花,故鄉的蘆葦就迫不及待地從未褪盡寒意的泥土裏(探、露)出尖尖的靛青色的腦袋。”括號裏應該選哪個句,為什麼?(“探”更符合句子的擬人化寫法,也寫出蘆葦的初春時節生長的生機和活力。)在品讀的方法選用結合學生的實際,教師能有意識地引導學生用這些方面品評課文詞句,培養了學生的語感,提高語言鑑賞能力。

在讀文方面,我設計了許多的“讀”,有層次地讀,有目的地讀,多種形式地讀,我們通過小組互動,同桌互幫、朗讀展示等激發措施,讓學生勤讀、樂讀、善讀。把讀通課文的任務完全地交給學生,做為五年級(第三學段)的學生能不能完成這個任務?答案是肯定的,但做為教師在指導讀書的方面就要多下功夫,在這裏我們營造了一種思鄉的情緒,通過相關的歌曲,詩歌營造情境,讓學生入境生情,進而引發,強化讀課文的情感。

學生能夠體會詩人的情感,並通過有感情的讀文表達情感,我把更多的時間放給學生,重點指導讀,體會寫法。

但在教學中我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例如在細讀課文,説説你從哪些地方感受到了這些快樂的?學生彙報出從蘆葉哨、蘆葉船中感受到快樂,但學生沒有説出從紡織娘好聽的歌聲中感受到快樂,學生沒有説,老師也沒有及時地點撥,感覺在理解文章內容上不完整。在學生讀文中,由於開火車式讀課文學生朗讀得非常流利學生閲讀能力較強,如果能把開火車式讀文的時間放在細讀課文時,對於學生更好地理解文章會更好。

總之,在教學中取長補短,深入研究教材,研究學生,儘快使學生動起來,活起來,使他們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主動地參與到學習當中,我們的課堂才會更有效。

生物與環境的關係教學反思 篇16

春季過後,夏季悄悄的來臨,孩子們的服裝變的絢麗多彩,顏色繁多起來,由於小班幼兒年齡較小,對於顏色非常敏感,顏色的變化使他們感到興奮、新奇,由此產生濃厚的探索慾望,於是我們根據幼兒的需要生成了《彩色世界》這一主題活動,讓幼兒在玩玩做做中認識顏色,在快樂的活動中感受色彩帶來的美,使幼兒樂意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創造性的表現色彩、美化生活。

夏季來臨天氣較熱,於是在早操時有幾個幼兒帶了太陽帽,於是他們看到的一切顏色發生了變化,他們對於自己的發現感到驚奇、興奮,於是我們便抓住幼兒的興趣點,開展了《小兔找太陽》的教育活動,在活動中我先給幼兒講述了故事《小兔找太陽》使幼兒對於太陽的顏色有一個初步認識,然後給幼兒準備了不同顏色的玻璃紙和太陽鏡,帶領幼兒到户外尋找太陽,,感受顏色變化給他們帶來的快樂。

生物與環境的關係教學反思 篇17

誇美鈕斯説過:“興趣是創造一個歡樂和光明的教學環境的主要途徑之一。”學生愛上信息技術課,但這種愛好往往表現在愛玩遊戲,或者上網聊天、看Flash動畫。而對一些基本的知識、技能卻不願認真地學習。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精心設計導入,誘發學生學習動機,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從而達到提高效率的目的。本人在教學實踐中主要採用以下幾種方法導入課堂教學。

1、遊戲入門,自覺學習。

既然學生愛玩遊戲,那麼就讓學生通過玩遊戲來激發他們想學的願意。把計算機新課的學習寓於遊戲之中,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在學生濃厚的興趣中學習新知識,掌握新技能。

例如學習指法是非常枯燥的,如果教師一開始直接講解手指的擺放要求和指法要點,學生不但學的很累,而且很不願學,更加不能強迫其練習了。我在教學中就採取遊戲引入的方法,先讓學生玩《金山打字通》,比賽誰的成績好或者與老師比賽。學生在“青蛙過河”等遊戲的實踐中發現,要取得好成績就必須練習好指法。於是就有人提出如何能夠打得又對又快。在這種情況下,老師再講解指法練習,學生學得就很認真。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後,學生們再玩這個遊戲時就感到輕鬆自如了。這樣,既保持了學生學習計算機的熱情,還可以促使學生自覺去學習計算機知識。這是相對於低年級的學生而言的.

相對於高年級的學生而言,要學習的基礎知識比較多,學生對相對枯燥的基礎知識卻普遍感到乏味,學生雖對計算機的興趣值頗高,但對教師講起理論知識卻不感興趣,任憑老師費盡口舌、筋疲力盡,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仍似是而非,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二、精心導入,激發學習興趣,使學生想學

生物與環境的關係教學反思 篇18

本課教學我通過“攥”和“仍”兩個看似簡單的動詞統攝全篇。在認讀生字中,出現“攥”和“仍”,通過做動作,讓學生初步感知這兩個動詞。然後,根據這兩個詞,整體感知課文,抓住主要內容。接着從“攥”字進入文本,去欣賞湖水美麗的景色;從“仍”字出發,去了解那個小孩對湖水的破壞。最後吧“攥”和“仍”這兩個動詞連到一起,讓學生結合對課文的理解去發現其中的意藴。

1.以文本為依託,採取多種方式充盈學生心靈

在教學過程中,我讓學生抓住重點句,聯繫上下文,聯繫插圖,聯繫生活積累,想象湖水裏倒影的景象,來豐富文本的內涵,使文本變得具體、詩意而具體起來。學生想到了倒映在湖中的山石、花草、樹木、飛鳥、遊人,以及小魚,並想象着這些來朗讀這個重點句子,使文本活躍在學生的腦海中。緊接着扣住一個“仍”字,讓學生想象扔進香蕉皮的湖水會發生怎樣的變化,再一次勾勒湖水的景象,與前面的美景形成鮮明的對比。兩幅截然不同的圖畫在學生心中形成反差,足以讓學生心靈受到震撼!

2.在語言、情景的對峙中啟迪學生智慧,完善學生人格

本節課通過對峙來震撼學生的心靈、啟發學生思考。通過“攥”和“仍”的對峙,讓學生比較、發現,學生的思維如泉湧,“跳起來摘桃子”,發表了十分精彩的看法。通過“仍”前後湖水景色的強烈對比,形成理解的張力,震撼這學生的心靈,達到了學生心靈與文本和諧共振的境界。

生物與環境的關係教學反思 篇19

文章緊緊圍繞着“匆匆”二字,細膩地刻畫了時間流逝的蹤跡,表達了作者對虛度時光感到無奈和惋惜,揭示了舊時代的年輕人已有所覺醒,但又為前途不明而感到彷徨的複雜心情。

文章創作於二十年代,在表達上與現代文章有所不同,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難度。但文中運用了各種修辭方法,而且大多數句子都是一些短句,適合朗讀,因而地教學設計時,我力求讓學生在讀中感悟、理解,從而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通過課堂實踐,我覺得有些環節落實的較好,而有些地方還不盡人意。

首先,能較好地創設情境。上課伊始,引背《長歌行》,並讓學生談感受,激發學生要珍惜時間、及早努力的情感。然後出示朱自清二十四歲時寫這篇文章前的一段話,讓學生明白朱自清二十四歲時已經意識到時光悄然逝去而無所作為,決心從今以後要珍惜時間,才寫下了這篇《匆匆》。最後播放《匆匆》 FLASH動畫的配樂範讀,形象的畫面,舒緩的音樂,低沉的語調,把學生帶入一種情境,奠定了整節課那種淡淡憂傷的基調,學生在這種基調中,很容易入情入境。

其次,精心選用教學語言。本文是一篇膾炙人口的散文,任何散文都是作者情感地抒發,心靈地傾訴和思緒地流淌,語言都很美,而這篇散文尤為突出。因而在課堂上,我所使用的語言也儘量與文本一致,與課堂基調相符。如:“讀了這句話,你聽到了作者在你耳邊的低低絮語了嗎?”“作者通過寫自己的日常生活來將無聲無形的時間具體化了。讓我們感受到了時間它就在我們平凡的生活中,在一個又一個極普通的日子裏匆匆流逝了。讓我們真切地觸摸到了時間的腳步。”“作者的時間步履匆匆,那麼你的時間又是怎樣過去的呢?能像作者這樣具體地揀拾起時間的足跡嗎?”……

生物與環境的關係教學反思 篇20

在還沒有上《菩薩兵》這課前,我真有點兒擔心,因為這篇文章的時代背景已與學生的生活相去甚遠,孩子們會喜歡這樣的課文嗎?為了上好這課,我查閲了相關資料,並且課前也佈置學生找一些紅軍長征途中的故事。在教學《菩薩兵》時,我注意了以下幾點的教學:

一、注意背景的補充

上課前,為學生補充有關中國工農紅軍長征的知識是十分有必要的,否則學生很難體會“軍隊”的概念,也不能理解“魚水深情”的含義。在課堂上,我簡述紅軍長征背景,補充這段資料,讓學生知道紅軍為什麼會到藏族地區,也能體會歷程的艱辛,對理解“休整”一詞有很大的幫助。

二、注意重點語句的教學

師:為了抓緊春耕的時間,第二天,在幫助藏胞春耕的動員會上,朱德同志對大家説:“我們不能讓藏胞來年捱餓,我們要像種自己的地一樣,盡心盡力地把地種好,要讓我們播下的種子在這裏生根、發芽、開花、結果……”自由讀一讀朱總司令的話,説説你理解了什麼?

這篇課文中,朱德總司令説:“要讓紅軍播下的種子在這裏發芽、生根、開花、結果……”是課文的重點理解內容,學生理解了這句話,對於理解課文主題,理解為什麼稱紅軍為菩薩兵這一教學難點也就水到渠成了。這一句有兩層意思,一層是紅軍為藏族同胞春耕,自然要播種,種子就會發芽、生根、開花、結果,説的是農作物生長的過程;另一層意思是説紅軍在藏民居住區的所作所為,紅軍愛民的形象會像種子一樣,播撒在藏族同胞的心裏,從而會得到藏族同胞的理解和支持的。絕大多數學生理解這句話的第一層意思沒有費力,但在理解更深一層意思的時候有點卡殼的現象。一開始的時候,我有點着急,課文講到這裏,學生對文本應該是很熟悉了,理解出深一層的意思應該很自然啊。我又一想,這些還都是些三年級的學生,對於文本的理解能力還不夠強,所以我先將這個“難點”暫時“丟在一邊”。在孩子們體會到藏胞的態度轉變,通過表演走進了藏胞心裏之後,這個“難點”就迎刃而解了。

三、造句的處理要靈活

“盡心盡力”是要造句的,我在之前進行了鋪墊,問學生:“你們在做什麼事會盡心盡力或者什麼情況下應該盡心盡力”,用談心的方法教學,如果學生能夠答上來,那麼造句也會水到渠成了。

生物與環境的關係教學反思 篇21

《一顆小豌豆》是一篇略讀文,這篇課文主要是讓學生通過理解,體會小豌豆用自己的長大滿足小姑娘的願望,幫助小姑娘戰勝病魔的信心,表現小豌豆助人為樂的美好品質。教學時,我以學生自主、合作、探究讀書和心靈交匯為主要教學形式,以讀為主線,讓學生在讀中感悟,讀中體會。主要體現了以下幾個特點。

1、注重情景創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在導入新課時,我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藉助生動的小故事創設一定的情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自然而然地投入到學習氛圍中去。

2、注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教學時,我大膽放手,讓學生自主讀文,自主識字,自我發現,大膽質疑,又讓學生説出自己的獨特體驗,引導學生在小組合作交流中共同探究、解決疑難。

3、注重學生想象力、創新精神的培養。為了發展學生的思維,教學中我提出了假如你是小姑娘,你會對小豌豆説什麼?這一開放性的問題和“學編故事“這一拓展性作業,讓學生充分展開想象的翅膀,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對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創新精神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

由此,我認為:要提高課堂教學效益,教師首先要抓住教學重點,突破難點,在創新教育中培養學生的閲讀理解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