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慶反思總結(精選18篇)

歡慶反思總結 篇1

在設計本課時,我始終沒有忘記:學生是學習的主人.為了達到學習目標,我利用各種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努力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環境,讓孩子們在民主,寬鬆的氛圍中,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自主學習.

歡慶反思總結(精選18篇)

在教學過程中,我還藉助多媒體畫面讓學生了解"大海唱起歡樂的樂曲"並配上音樂,讓學生進一步感受歡慶的氣氛.會唱的可以跟着唱一唱,活躍課堂氣氛,也讓學生在課堂中加入到歡慶的隊伍中.對"十三億孩子"的教學是本課的一個難點,需要教師的引導.我先讓學生確定這美好的日子是哪天,再從祖國媽媽的生日讓學生得出這個媽媽是誰,我們的祖國叫什麼名字.當學生了解了我們都是祖國媽媽的孩子後,我再總結"十三億孩子"是指生長在中國的每一個人,舉列學生是祖國媽媽的孩子,爸爸媽媽是祖國媽媽的孩子,老師也是祖國媽媽的孩子.中國的十三億人口都是祖國媽媽的孩子.學生對"十三億孩子"的瞭解才能達到形象生動.

歡慶反思總結 篇2

崔巒先生指出:"語文教學要切實由教師的教,轉到學生自主的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只是教練,輔導員,學生是主角,主人.'教'完全是為了'學',要服從,服務於'學'.學生的自主學習要貫穿於教學的全過程."也就是説,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應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造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

好的教學設計應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心理特點,挖掘教材中的潛在資源,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時首先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説説自己的生日,再來説祖國的生日,讓學生在看似無意,實則有意的引導下理解歡慶,國慶的意義.接着在美讀課文,背誦課文,指導書寫的教學中安排了選擇自己喜歡的句子讀一讀,採用各種形式比着讀,用自己的方式背一背,請你來當小老師的教學環節,始終注意調動學生的興趣,在課堂中能始終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歡慶反思範文篇3

《歡慶》這首詩寫的就是給祖國媽媽過生日的情景,從田野到楓林,從藍天到大海,從首都北京到天涯海角,到處都沉浸在歡樂之中。金黃的果實,火紅的楓葉,潔白的鴿子,陣陣的海濤,構成了一幅美麗、歡樂、祥和的圖畫。讀着讀着,我們似乎看見農民豐收的笑臉,看見天安門廣場上緩緩升起的國旗,似乎聽見了中華兒女對和平的呼喚,聽見各民族兄弟姐妹祝福祖國的共同心聲。

在教學中也有不少失誤.如文中出現了"歡樂的樂曲"中"樂"是個多音字,本來是放在"大海奏起歡樂的樂曲"這個教學環節中的,但在課堂教學中卻遺漏了.在課文朗讀中,我設計了配樂朗讀,不過音樂選得過於抒情,不大適合課文歡慶的氣氛.在設計中,我還準備了説話訓練,拓展學生的説話能力,提升學生對祖國的熱愛,但可能教學時間安排還不夠合理,沒有完成這一部分的教學.

"構建開放的課堂"是新課標倡導的理念之一.新課標要求語文教學從封閉走向開放.不斷引入來自社會,來自大自然的活水,充分利用教學資源,豐富教學內容.

歡慶反思總結 篇3

課文初始,我讓學生初讀課文,結合課前的複習,以反饋的形式出現。我先出示有注音的生字,學生通過自己的拼讀很快就認識了生字。接下來增加難度,出示未注音的生字讓學生認讀,並説説自己是怎麼記住它的,給它組個詞或用這個詞造句,學生也都出色地完成了任務。如此循序漸進,從而達到拓展練習的目的。

指導朗讀,讀中感悟。低段教學的要求便是讓學生多讀,以讀促悟,讓學生在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中感悟歡慶的快樂,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因此我採用了課件範讀、個人讀、分組讀等方式進行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型,體現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在教學第一句詩時,我先讓學生想象喜慶的畫面?再美美的讀這一句,根據學生的回答出示相關的圖片和詩句來理解詩句內容,得到感情的昇華,譬如,在學習“田野獻上金黃的果實”一句時,通過畫面展示豐收的景象,正如我們説的“金秋十月,果實累累”,再如“楓林舉起火紅的旗幟”一句時,讓學生看到火紅火紅的楓葉,這讓他們又回憶起了“楓葉紅於二月花”的詩句,更讓學生明白了“火紅的旗幟”指的就是“火紅的楓葉”,這火紅的顏色給祖國媽媽的生日增添了喜慶的色彩。

歡慶反思總結 篇4

《歡慶》這首詩是人教版二年級上冊的第三組教材,這組教材圍繞着"愛祖國"這個專題進行編寫.這首詩展現了隆重,熱鬧的國慶場面,大部分詩句採用象徵性的語言來表現國慶的熱鬧場面.由於低年級小朋友對國慶的來歷,意義並不瞭解,因此,我在設計本課時,首先讓孩子們課前尋找有關國慶的資料,上課時,又通過毛主席宣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畫面,讓孩子們瞭解國慶的來歷和意義.本課的重點在於表現國慶的歡樂熱鬧氣氛,為了把學生帶入情境,我又播放了一段全國各族人民歡度國慶的錄像,並通過熱烈奔放,激情滿懷的錄音朗讀,以點燃孩子們的情感共鳴,激起學習興趣.學習中,以讀為主.形式上,有自讀,同桌共讀,齊讀,展示讀;層次上,有初讀,理解讀,想象讀,感悟讀等等,讀出學生的不同感受.

關注學生的生命世界,促使學生健康發展.尊重學生的精神世界,創設實,美,情,趣的教學活動,激發每個學生的潛能和自主性,讓他們在積極,主動,互動,創造性的語文實踐中 ,獲得語文素養的提高.

歡慶反思總結 篇5

這節課是人教版國小數學五年級下冊數學廣角中的一個資料。本資料結合學生生活中熟悉的素材,合唱隊在假期接到一個緊急任務,老師要打電話儘快通知到每個隊員。讓學生幫忙老師設計一個打電話的方案,並從中尋找最優的方案。透過這個綜合應用,讓學生進一步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以及優化思想在生活中的應用,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潛力,同時透過畫圖的方式發現事物隱含的規律,培養學生歸納推理的思維潛力。我在設計本課的教學設計時,注重思考到了這樣三個重要性。

1、生活經驗很重要。

在日常生活和學習過程中,他們已經構成了相當的經驗,每個人都以自己的方式看.待事物,因此,教學不能無視學生的已有經驗,而是要把學生現有的知識經驗作為新知識的增長點,引導學生從原有的知識經驗中“生長”出新的知識經驗。教學並不是知識的傳遞,而是知識的處理和轉換。

教師也不是知識的呈現者,而是引導學生在已有經驗的基礎上豐富自己的感知,調整並加深自己的理解。最後的教學實踐也證明,學生在第二種方案的過程中,就已經初步感悟到當教師在通知其他同學時,已得到通知的學生也應投入到打電話的行列之中,設計方法的熱情很高,他們用心思維。各種方案中,既有生活經驗的遷移,又有學生的創造性設計,這樣既擴大了知識的信息量,又開拓了他們的思路。

2、從具體到抽象的思維轉變過程很重要。

在發現規律的教學環節中,我透過圖示引導學生有序思維。第一分鐘時,有幾人打電話打完電話後共有多少人(那裏包括教師)明白這個消息第二分鐘呢第三分鐘呢透過“層層剝筍”,規律一步步明晰,道理不説自明。國小生正處在從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的階段。個性是中、高年級,學生的抽象思維發生了“飛躍”或“質變”,這一階段正是發展學生邏輯思維的有利時期。

而學生在思考打電話的時間與通知到的學生人數問題時,常會被表面現象所迷惑,而不能抓住事物的內在規律和本質——即第n分鐘所有接到通知的隊員和老師的總數是一個等比數列。為了克服思維的表面性與不求甚解的毛病,我創設探究情境,讓學生的思維過程得以充分暴露,使思維深刻。

3、數形結合思想很重要。

打電話方案的記錄方式有很多種,能夠用文字完整描述,能夠用數字1-15分別代替15名學生逐條簡單記錄,還能夠用畫圖示的方式形象記錄。在課堂上,我提示學生“用圖行的方法”來記錄。雖然學生展示的結果各不相同,但無論哪一種圖行都體現出數學的簡約美。

教學之後,我有這樣的深刻體會,在交流和討論的過程中,教師要關注捕捉信息、決定信息和處理信息,不斷激發學生向高層次思考,從而構成師生、生生之間的有效互動,才能促進新方法、新觀點、新創意的有效生成。

歡慶反思總結 篇6

以讀為本,熟讀成誦,是中國傳統語文教學的寶貴經驗。在課堂教學中我儘量抓住機會,用多種形式引導學生多讀,如齊讀、男女賽讀、表演讀、配樂讀等,讓學生讀懂,讀通,讀熟,讀得有情有趣,讀得津津有味。通過讀,讓學生自己來理解課文內容,如讓學生談談“你為什麼喜歡這句?”,培養學生的語感,落實五好目標中的“朗讀好”。

在“句子比較”這一環節裏,通過不同語氣的朗讀,感受課文語言的直觀性和形象性,並且能很好地幫助學生積累課文中好的語言材料。熟讀自然就能成誦,好的語句讀熟了,有意識地讓學生背背,強化一下記憶,並有針對性地設計一道填空文段讓學生口頭回答,同時也落實學生的“口才好”,更可以有效地促進語言的積累。

歡慶反思總結 篇7

《匆匆》一文是我國著名作家朱自清先生的一篇膾炙人口的散文,他以清新的文風,細膩的刻畫,精巧的構思,雋永的文字而著稱,影響了我國幾代人,凡學生對此篇佳作無一不知,我在教學此課前,在備課上是下了一番功夫。縱觀全文,作者善於從客觀事物中捕作形象,抒發自己的情懷。燕子來了又去了,楊柳枯了又青了,花兒開了又謝了,這本是自然界的一種自然現象。作者確觸景生情,追索生命的價值,發出惋惜的慨歎。作者又依託大自然可感的景象,使抽象轉化為具體,思緒化為形象,增強了文章的美感,可讀性。這些都得益於作者奇妙的構思。

這篇課文的含義應該説很抽象,對於國小生閲讀是有一定的難度。在教學中,我特別注重讓學生學會體會,在體會優美句子上狠下功夫。“燕子去了,有再來的時候,楊柳枯了,又再青的時候,桃花謝了,有再開的時候。”讓學生深刻體會到,生機勃勃的春天景色,給人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作者不僅是為了寫美景,是為了與時間一去不復返形成鮮明的對比,還要體會到,世上好多事物都能再來,唯獨時間不會再回來,繼而讓學生學會珍惜時間。

國小 語文教學的重中之重是基礎知識的教學,本文巧妙的用詞使句子變得優美,修辭手法的運用,使句子更生動,更能感染學生。“伶伶俐離”、“跨”、“飛”幾個詞的運用,使看不見的時間一下子成了活潑可愛的孩子,既天真又調皮。設問、比喻、擬人、排比等修辭手法運用,使句子更加生動形象。

在理解的基礎上,我讓學生把這篇優美的散文背下來。由於學生對文章體會較深刻,雖然文章較長,大部分同學在一天的時間內都能很完整的背誦下來。

小練筆也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環節,課後,我讓學生結合自己的體會,寫一篇短小的文章,把自己對珍惜時間的新認識寫下來,既鞏固了課堂教學的內容,又學習了習作,效果還是不錯的。

歡慶反思總結 篇8

以故事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之樂學、要學,是我在低年級計算教學中常用的一種引入方法。教學中為學生創設具體情境――解決長頸鹿大叔分房子的問題,這是一個既富有童話故事色彩,又是一個富有現實意義的數學問題,學生從內心產生了解決問題的興趣,閃現了許許多多不同的想法和不同的解題策略,我都給予了充分的肯定和鼓勵,教材上的方法或教師認為比較好的方法可以作為解題的一種思路介紹給學生,不否定學生自己的想法,在後面的學習中,在學生選擇合理的方法進行計算時,再滲透策略優化的思想。創設了這樣寬鬆和諧的學習氛圍,讓學生的思維“動起來”,激發孩子們對數學的興趣,樹立學習的信心。

在讓學生自由想像會飛來幾隻小鳥,要安排幾間房這一環節的教學中,設置讓學生進行“猜想―計算”的活動,使學生感到計算真正成為解決問題的需要,領悟到計算的現實意義,從而激發起主動參與計算的興趣和願望。重視學生個性的想法和算法,教學中重要的是應為學生提供一個充分交流的機會,而不是將統一的模式塞給學生。最後設置一個有餘數的除法推理,更是將學生的思維推到高潮,鼓勵不同的解題策略,切實瞭解不同學生的思維特點,恰到好處地促進他們個性化學習方式的形成。

歡慶反思總結 篇9

《給予樹》這篇課文寫的是在聖誕節到來之前,小女兒金吉婭把應該給家人買禮物的錢買了一個洋娃娃,送給了一個素不相識的需要幫助的女孩。在教學中重點理解“給予”,但要理解着一個詞語,這個詞對於三年級的學生來説有一定的難度。在這一環節,我讓學生在聯繫自己生活經驗的基礎上,通過默讀課文,找到文中的相關句子,展現人物間的相互給予。

如從“我給了每個孩子二十美元。”可以看出這是媽媽對孩子的給予;從“你給我一點兒暗示,我讓你摸摸口袋,不斷讓別人猜測自己買了什麼禮物。”可以看出這是兄弟姐妹間的相互給予等等。最後學生自然初品出“給予”就是“送、給”的意思。在解決問題“‘給予樹’是一棵什麼樣的樹?”的過程中,我讓學生再讀課文,找一找課文中描寫給予樹的句子。引導學生對“一直盼望”一詞展開想象:小女孩為什麼盼望得到洋娃娃?她希望洋娃娃能陪她做些什麼?學生情不自禁地説出:“因為小女孩很貧窮,買不起洋娃娃,所以盼望得到洋娃娃。”“因為她喜歡。”

“因為她很孤單,她希望洋娃娃能白天黑夜地陪着她,和她玩耍。”從而感受小女孩那種盼望得到洋娃娃的急切之心。緊接着,我讓學生再次想象“小女孩會在卡片上寫些什麼?”進而對文本的留白處進行拓展,引領學生走進文本的最深處。

在此基礎上,學生在回答“‘給予樹’是一棵什麼樣的樹?”時,就能順理成章地説出“給予樹是一棵實現夢想、滿足願望的樹。”“給予樹是一棵讓人如願以償的樹。”……同時也深一層地感受“給予”的另一層含義――讓人如願以償。當金吉婭所剩的錢只夠買一些便宜棒棒糖的時候,她的心情怎樣?我讓學生通過重點詞句“沉默不語”、“低着頭”想象金吉婭此時會想些什麼,體驗金吉婭作出選擇時艱難矛盾的心情。從而品味“給予”不僅僅是送、給,讓人如願以償,還意味着放棄、失去。

歡慶反思總結 篇10

“我認為共工算不上英雄。”老師。教學時學生如是説。

公共何許人也?為何怒觸不周之山?…….

共工到底是個怎樣的人呢?我和同學們做了以下的探討:

共工是誰?在文釋中也有定論:傳説中的部落領袖,炎帝的後裔。關鍵在怒這一情緒是由何而發,文章始曰:“爭為帝”是也。其行為如何,“觸不周之山”耳。結果怎樣,“天柱折,地維絕”。那麼,共工是一個怎樣的人呢?有文章這樣評價道,“他敗得很壯烈,不愧為失敗的英雄。”何謂英雄?在今天看來,無私忘我,不辭艱險,為人民利益而英勇奮鬥,令人敬佩的人才可稱之為英雄。從故事的起因來看是爭帝,很顯然共工與顓頊是為了各自的部落的利益而爭戰,為自己的權力而戰。因此,共工代表的不是大多數人的利益,是不能稱之為英雄的。

共工又因戰敗而怒,進而觸不周山,説明其心胸狹窄,氣量小,沒有越王勾踐卧薪嚐膽的毅力與堅韌。也就是説共工沒有坦然面對失敗的勇氣。逞一時之匹夫之勇,又怎能擔當一個部落領袖的重任。豈能稱為英雄乎!

總之,我認為共工怒這一情緒和觸不周山這一行為也是今天教育之價值觀所不提倡的。如果我們在教學中一味的把共工為爭帝失敗而怒觸不周山這樣的行為看做是英雄之舉的話,那麼,學生有可能受其誤導,失敗就該發怒,發怒就得不計後果的去行事。這是一個多麼可怕地情感趨向。教學中,我們應引導學生學習先民的那種敢於想象,勇於探索的偉大精神,而不要一味的強調共工這一人或神是如何的英雄,這與課文所選的宗旨就背道而馳了。

歡慶反思總結 篇11

教學《凡卡》(第十二冊)一文,如果通篇串講,不但使文章特色蕩然無存,學生感到索然無味,其效果也會事倍功半。因為文章篇幅較長,內容縱橫交錯,它交織着寫信、回憶、側面烘托三條線索,多層次、多角度地突出文章的中心。如此錯綜複雜的事件關係,便構成了本文的教學難點。為了實現長文短教、化難為易,我在教學中是這樣設計的:

首先,從整體入手,直奔中心,扣住學生的情感世界。待學生完成自習預習,瞭解課文大意後,我提出了這樣的問題:“初讀課文,你對本文有什麼總的感受?”目的是讓學生悟出文中的情感,使整個身心沉浸在這一氛圍中,以縮小教學因時間、空間的差距所造成的困難。同時明確文章之所以感人,是因為作者採用了多層次、多角度的表現手法,來突出同一個中心:沙俄時代窮孩子的悲慘命運。這樣抓住關鍵,直奔要害,能給學生留下一個深刻的印象.

其次,有意識地把文章按線索破為三大塊,為突破重點做好準備,我先請同學們自讀課文,找出凡卡給爺爺寫信的內容,旨在讓學生抓住文章的主線。再採用以點帶面、發散思維的方法進行引導:“凡卡給爺爺寫信的內容,哪一點最讓你感動?”這是抓住學生情感世界的一次延伸,所以他們不難得出共識:向爺爺述説悲慘學徒生活一段。接着精讀細讀:“凡卡受了哪些罪?”“凡卡的敍述使你的眼前展現了一幕幕怎樣的畫面?”目的之一在於讀懂內容;目的之二在於感染情緒,使學生的心始終與凡卡的心緊緊地貼在一起,而且能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進而明確此種描寫細膩、逼真的寫作手法。再繼續抓住情感:“試想一下,凡卡寫到這兒是一種什麼心情?”發散學生思維,培養想像力,進一步感染學生的情緒。“如果你就是小凡卡,你會怎樣訴説?”請同學們有感情地朗讀這一段,提高朗讀能力。“凡卡苦苦地哀求爺爺帶他回去,這一內容信中多處出現,請大家有感情地朗讀,體會凡卡痛苦的心情。”這樣一來,原來一封長信,就濃縮在一個重點段上,再放手讓學生朗讀,從中悟情明理。既節省了時間,又發展了學生的品評鑑賞能力!到此,教學的第一板塊結束。 “我們除了凡卡的語言敍述和城鄉生活的對比中感受到他悲慘的命運外,你還能從文中哪些內容體會到凡卡生活的悲慘,內心的痛苦?”這一問題使學生的思維自然導向第三板塊。而且稍微拔高了難度,讓學生“跳一跳,摘到桃子”,使他們獲得探求知識的樂趣。學習好的同學動動腦子可能會想到凡卡寫信前後的心情,中下等同學可在老師的提示中得到啟示,進而明白:原來文中細緻入微地刻畫凡卡寫信前擔心、害怕的神情;寫信中多次歎氣;寫信後還做了一個好夢,也充分地表現了凡卡悲慘的命運。到此,教學第三板塊結束。

最後,把三大塊有機地結合起來。“同學們,看這板書,聯繫剛才所講的內容,説説作者是什麼樣表達中心,突出凡卡悲慘命運的?”此時,學生的腦海中已有清楚的三條線索:信中訴説悲慘學徒生活,揭示了中心;回憶往事,對比現實,襯托出中心;結尾的美夢,暗示了文章的中心。到此,教學任務全部完成。這樣,抓住情感因素,以朗讀法為主,以問題教學法和討論法為輔,交替使用,使學生不但理清了文章縱橫交錯的三條線索,感悟到了相互之間的關係,而且提出的問題,由淺入深,擊中要害,還使學生在朗讀、討論中深切感悟到語言的精髓,做到了教師教是輕鬆,學生學得愉快,教學效果令人滿意。

歡慶反思總結 篇12

《耳朵上的綠星星》一課中,我有兩方面的感觸:一是成功地採用了隨文識字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在語言環境中自主識字,享受識字和閲讀的樂趣,西師版國小二年級下冊《耳朵上的綠星星》教學反思。引導學生理解感悟“驚訝”、“善良”等詞的情感和指導寫字時突破“驚訝”和“善良”中所含的生字,並練習用“善良”説話。將識字與讀文、讀句、讀詞結合起來,將認讀、理解與運用結合起來,推動學生聽説讀寫能力的整體提高。二是成功地開展了情景教學,讓學生入情入景地朗讀,,受到人文情懷的薰陶,教學反思我始終以教師之情激發學生之情,讓學生在動聽的歌聲中走進故事,在扮角色朗讀中逐步走進文本,在老師的引導下,把自己當作小松鼠、小草、玫瑰花、螢火蟲等,細細品味故事,通過有感情的朗讀,充分感受小松鼠善良美好的心靈,讓學生盡情享受童話故事的情趣和語文閲讀的樂趣,實現工具性與人文性的和諧統一。

當然,本節課的教學也留下許多不足之處:課堂上老師對學生調控不夠,學生在老師創設的情境中閲讀感悟是,隨“活”但也“亂”,有些孩子毫無顧忌隨便接嘴。整個班級的發言面不廣,尤其是女同學除了朗讀積極性高外,涉及到感悟文本時就像一個個旁觀者或者收音機,所以激發女同學大膽地暢談自己對文本的感悟是非常必要的。

歡慶反思總結 篇13

結合本課教材特點,我在教學中以學生自讀自悟為基礎,注重引導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體驗、感悟,在讀中積累、內化,在讀中欣賞、昇華。倡導個性閲讀,珍視獨特體驗。以“美”作為這篇課文的主線,貫穿課堂始終。

(一)以“尋找美”統領全文

這篇課文文字並不艱深,但其間傳遞的情感卻是豐富的。這正為學生的個性化閲讀提供了想象的空間。“請細細地讀讀課文,一邊讀一邊體會,文中的那些詞句讓你感受到美呢?”這是一個難度很大的問題,同時又是一個透過文字直抵內心的引子。學生潛心全文,完全可以得出各具個性的閲讀體驗。學生帶着任務讀課文,讀書目的性自然體現,又增加了語言的積累。以“美”為切入點,帶着學生走進了小村莊,開始感受“搭石”,欣賞“搭石”,尋找美的畫面。學生每尋到一處美,教師就用不同顏色的筆在黑板的石頭上寫上一個“美”字。

(二)、以“欣賞美”感知全文

學生在體驗訴説這些美的畫面時,腦際其實已經生成了豐富的人物形象,此時,老師適時地指導朗讀,力求通過有感情地朗讀進一步強化這種細膩的情感體驗。

讀書是師生,尤其是學生與作者進行心靈對話的過程。在學生對“搭石”有了一定的瞭解感悟後,再組織學生運用多種形式,進行不同層次的讀書活動,使其感悟體會“搭石”的美,欣賞一幅幅動人的畫面,從而實現教師、學生與課本對話的目的。

心靈美、友善美、自然美、團結美、善良美、奉獻美......

美是永恆的主題,學生們自讀、自悟,在尋找美,欣賞美的同時,感悟自然的美,感悟和諧的美,感悟平凡的美!(三)以“發現美”延伸課文

美無處不在,就連搭石這麼不起眼的小事物都有美。作者就是從一件很小的事物中發現了美。在我們身邊發生的小事中哪裏也可以找到美?使學生的情感又進一步得到昇華。

歡慶反思總結 篇14

1. 為學生活動提供了充足的材料,使學生動了起來,課堂活了起來。

為了讓學生動起來,我為每人準備了小棒,要求學生先數出10根小棒,再用這些小棒拼出漂亮的圖案。這樣既鞏固學生對10的序數的認識,也培養了學生的美感。提供了人人動手研究的機會。學生在動手操作中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手,腦,口等多種感官並用,全身心地投入到研究過程之中,使課堂有了生機,充滿了活力。由於學習材料的充足,激發了學生探索學習的興趣。

2. 為學生提供充分的時間,留下自主探索的空間。

學生的探索必須有一定的時間做保證。教師不能代替學生的思考,也不能簡單地以成人的眼光對學生的解答做出判斷,要給學生表達自己想法的機會,尊重學生以不同的方式理解和解答問題。本節課一系列活動的設計,教師都給了學生充足的時間和空間,這樣就使學生有了足夠的時間獨立思考,動手操作,合作交流,提高了自主探索的時效性。

活:1激活內容,調動學生。

課前我比較深入的鑽研教材,科學地運用教材,將教學內容分解成許多小問題,使每個問題既圍繞重點,又圍繞難點來進行。教師在課堂上根據學生的研究彙報內容,靈活地駕馭課堂,既能將問題“放”出,又能逐步地“收”回,從而將有關於10的知識全部呈現在學生面前。

歡慶反思總結 篇15

一、 以興趣為切入點開展教學。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植物王國的奇事十分有趣,從課題的“植物媽媽有辦法”中,引領孩子感受大自然的奇妙。提出課上的要求,一起去探究植物王國、探究大自然的奧祕。這樣的引導,一下子就把孩子們帶到了文本中。

二、 在質疑聲中探究知識。

上課伊始,揭示課題《植物媽媽有辦法》後,我引導學生圍繞課題質疑。讀了課題,你有什麼感興趣的問題想提出來嗎?這樣的設計激發和調動了學生的熱情,為下一步的讀書探究打下基礎。在這樣的訓練中也為培養孩子們的質疑能力打下了基礎。

三、用讀、悟的方法自主探究。

為了幫助理解本課的重難點,我讓學生自讀自悟這幾位植物媽媽是靠什麼傳播種子的,並用筆畫出有關的句子,再自由説説喜歡哪位植物媽媽的辦法。在學習課文時,我重點帶領學生一起學習了蒲公英媽媽的這一段,抓住“降落傘、紛紛”等詞去感悟,通過評讀、賽讀、想象閲讀、師生對接讀等形式反覆朗讀體會,為第3、4小節的學生自學作好鋪墊。這樣的讀、悟結合的方法,孩子們易於接受,而且自主地交流的練習也讓學生的語言能力、思維能力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

四、課後預留作業給學生拓展空間。

在課前預留的預習中,我讓學生收集植物,並要求學生認真觀察各種植物,瞭解植物種子傳播的一些辦法。在教學時,我讓學生各自介紹瞭解的一些植物知識,從而發展學生的語言能力。課後,我模仿課文進行了一個小節的仿寫,引領同學們可以在課後嘗試進行創編,看到孩子們創編的詩歌,既有韻律又藴含知識,還是很不錯的。

這節課也有自己不滿意的地方,那就是在質疑後的落實上稍有些亂,另外板書不夠及時,希望可以在以後的教學中進行彌補。

歡慶反思總結 篇16

《別説我小》,這節活動的目標有兩點:一、能用普通話較清楚、有表情地朗誦詩歌,併發準“穿、説、桌、少”等翹舌音。二、學習通過圖標記憶詩歌的內容。三、增強做中班小朋友的光榮感,樹立自信心。通過《別説我小》這節幼兒園活動課,孩子們慢慢感受到了自己的成長。在家裏從來不做事的“小寶貝”,開始慢慢學會了自己疊衣服、自己吃飯等等。我以小娃娃會做很多的事引出課題,並讓幼兒説説“自己在家會做哪些事”讓幼兒自由説説,滿足了孩子們我要説,我想説的慾望。接着我就藉助課前根據兒歌的內容製作了相關的圖片(爸爸、媽媽、奶奶、我、衣服、小腳、桌子、花燈),在我朗讀兒歌時,按兒歌順序一一出示,這樣幼兒就能很容易的看着圖片把整首兒歌念出來。在活動中帶孩子們集體朗讀,還採用接力朗讀的方式,提高了幼兒朗讀的興趣,幫助幼兒記憶。

可我在活動只重視了幼兒的記憶詩歌內容,卻把仿編忽視了,只是我把孩子們會做的事,編入詩歌中。對於目標二沒有真正實施。應該讓幼兒用“我會____”的句式進行大膽的表述,並根據孩子們説的內容及時的畫出圖標,使幼兒把兒歌中的內容自然的遷移到了自己的現實生活經驗中,也自然地進入了第三大環節中,創編兒歌。這樣孩子們能很快地創編出自己的兒歌,讓他們體會到了創編的快樂和獲得成功的喜悦。下次開展本次活動時,一定要切記目標,圍繞目標來實施活動過程,這樣才能取得活動的有效性。

歡慶反思總結 篇17

為了讓學生能夠儘快抓住文章的主線,我設計了這樣一個環節,請學生邊讀邊畫出描寫阮恆獻血前、獻血時動作、神態的句子。

我想讓學生從阮恆的獻血前、獻血時的表現來感悟阮恆的心情是怎樣的,阮恆的心情究竟是怎樣的呢?讓學生在閲讀中感悟並歸納:阮恆的心情很複雜,一方面是害怕自己瀕臨死亡,另一方面為了朋友又堅決地要獻血。但在這個環節的處理上有些亂,一是老師沒有運用好所做課件,二是老師在對學生的引導上沒有起到很好的作用。特別是在處理阮恆獻血時的表現時,這時侯老師有點依着課件而進行下去的感覺了,沒有真正發揮老師的引導作用,從而導致課堂的死氣沉沉。

因為學生並沒有真正理解老師的意圖是什麼,只顧着自己的想法説了,而老師也在急,心想學生怎麼光往別處跑啊!我不是在給他們指着路的嗎?其不知老師的引導已經偏向了。如在學生畫出表示阮恆獻血時的動作的詞時,老師只顧着出示自己的了,而捨棄了學生的一面。另外再讓學生依此來提出問題時,學生不該從何而提,一臉恾然。

但這個環節還沒有處理清楚呢,接着老師就轉到下面的環節去了。為了讓學生感受到阮恆在抽血中內心的痛苦,更好地感受阮恆害怕但卻堅決獻血救朋友的美好心靈,在學生還沒有真正理解這幾個自然段時,我就引導學生對這三句話中描寫阮恆哭泣的詞語進行一次梳理:阮恆在獻血的過程中,從啜泣一下,到又開始嗚咽,再演變成持續不斷的低聲哭泣,説明了什麼?讓學生在比較中認識到隨着血液一點一點被抽出,阮恆感覺自己離死亡越來越接近,所以害怕越來越明顯。

這樣,在理解了句子所表達的內涵後,再來讓學生模擬想象阮恆的心裏具體是怎麼想的?有了前面理解的鋪墊,後面的語言説話訓練就顯得順理成章,水到渠成。然後再通過入情入境的模擬演讀,讓學生把內心的觸動通過感情朗讀宣泄出來,深化理解和感悟。

歡慶反思總結 篇18

在老教材中《稱象》編排在三年級的語文教材上,不過新人教版把這一課放在了一年級下冊的語文課本中。在學習這節課時學生遇到了一些難點:課文較長,讀起來比較困難;課文中的生字較多,如“稱”和“秤”這兩個字讀音相近,字形也相近,學生學起來有些分不清。

根據我們班後進生較多,學生學起來難度較大的特點,在教學中適當放低難度:

1、在初讀課文時,為了讓每一位學生都能讀好,達到正確、流利的標準,我讓學生分自然段來讀,讀好一個自然段再讀下一個自然段。

2、學習生字和分自然段讀聯繫起來,每讀一個自然段先學習這一自然段中的生字,如“秤”和“稱”分開識記降低難度。 

3、在理解課文時學生對曹衝想到的方法不太理解,我就讓學生親自觀察試驗幫助理解課文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