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個人課堂教學反思(精選20篇)

高中語文個人課堂教學反思 篇1

在語文方面,我教的兩個班也取得了比較好的成績。兩個文科班總人數是93人,其中120分以上的有3位。110分以上的有16位。100分以上的有32位。其中最高分為127分,在全縣排行前列。回顧經歷,有很多感慨。但身為高三教師,位居高中語文教學的最前線,感受最多最深的還是我們如何圍繞大學聯考進行復習。下面就根據一年的經歷談談語文的教學。

高中語文個人課堂教學反思(精選20篇)

俗話説:“知己知彼,百戰不殆”,要想在大學聯考中把語文考好,務必做好分析學生、注重策略、總結反思三方面。

一、説説學生。

就自己所帶的兩個文科班的學生而言,高一入學成績基礎不牢固,分班後又因為某些科目不好或者對考大學沒有信心,所以才選取文科,能夠説語文整體水平很差。這一羣體也代表了普通中學文科班語文的特徵。

(一)對語文學習的認識欠準確。理科科目透過題海戰術能夠在考試中取到立竿見影的作用,所以在複習中的地位很高,它們往往是學生優先選取的科目。而語文成績的好壞在於長時間積累的多少,很多同學認為我讀語文,成績也是那樣,不讀也是那樣,結果放棄了語文的學習。但到了高三,語文的150分在大學聯考中也是150分。如果還停留在對語文不正確的認識的狀況下,就不可能跟着老師一絲不苟、不厭其煩的去反覆記憶那些瑣碎的語音、字形、成語的東西,去花很多時間和精力應對一篇文章,去潛心鑽研一篇佶屈聱牙的文言文章,就很少在課外主動的去積累、去練習、去有意識的提高自己的語言素質和文學素養。

(二)學生自身原因。由於我們的學生處在大學聯考金字塔的底部,很多學生對自己沒有信心,覺得考大學是十分難的事情,加上父母很少過問他們的成績,致使一部分學生乾脆“破罐子破摔”,對成績十分麻木。體此刻語文上就是主觀題乾脆不做,只做選取題。

(三)普遍缺乏正確的學習方法。一是不注重積累:識記環節抓得不緊,32分的選取做的很差。背誦默寫不能得滿分。二是不注重回顧總結――高三的考練雖然多,甚至考練過的習題在大學聯考中原樣出現仍然不會做;日常考練大多數時候多多少少都有點流於形式,前學後忘,沒有實效;日常作文訓練停留在完成這個層次上,不能構成連鎖效應,沒有整體效果。三是缺乏大語文的觀念,只滿足於按部就班的寫作文,資料向外拓展不夠,素材事例不新鮮。不能結合熱點寫出體現真、善、美的文章。

二、説説教學策略。

從教師這一角度來看,根據自己的學生特點對症下藥,變被動為主動,十分重要。

(一)讓學生重現認識語文。大學聯考對於文科生來説,只許成功不許失敗的。在平時的教學中要給學生灌輸語文成,則大學聯考成;語文敗,則大學聯考敗的思想。注重在完成教學環節的基礎上注重人文教育,讓學生髮現語文的美,讓他們愛上語文。再從應試角度上,讓學生明白選取題的好壞對語文成績高低的影響。

(二)教學環節的實施。大學聯考語文成績的高低,教學環節的策略也很重要。我們的學生狀況是基礎薄弱,我們要想取得好成績就要有的放矢。下面説説的教學過程:

第一輪複習:8月―3月“一模”前。重點是全面落實考點要求,夯實基礎,構建知識網絡。

1.完成的資料及順序:

(1)課內文言文複習。(8月份完成)

(2)大學聯考文言文專題複習。(9月正式開學―“國慶假”結束前完成)

(3)詩歌鑑賞和語言基礎知識。(10月-11月)

(4)現代文閲讀(必考、文學類、實用類)。(12月-1月)

(5)語言表達、字詞、拼音、病句等。(2-3月)

(6)古詩文默寫。(每週二次)

(7)作文。(每週一次)

2.使用資料:

①《名師應對面》複習用書、備課組自編資料等。

3.達成目標的具體操作:

(1)課內文言文複習。

重點:高中語文教材必修1-5課文及《唐詩宋詞元散曲》、《唐宋散文選讀》中古詩文要點的回顧與整理。(重點是古文)

複習方式:指導學生按必須順序分別複習課文,朗讀課文(主要利用早讀、課前),理解文意,重點整理文言實詞(多義、通假、古今異義、活用等)、文言虛詞用法、特殊句式(決定句、省略句、倒裝句、被動句等)、重點語句翻譯、課文資料素材積累整理等。

(2)大學聯考文言文專題複習。

複習方式:文言文複習儘量結合前階段課內文言文複習的資料,以幫忙學生掌握;充分利用大學聯考考點專題突破用書相關考點解説(本部分針對考點,對考生進行應試策略及技巧上的指導,指導學生應試策略及答題技巧,引導考生構成解題、答題的科學思維),結合經典大學聯考試題進行;完成與各考點對應的大學聯考經典試題。複習中重在掌握大學聯考要求,掌握相關文言知識,提高應考水平。每一天一練一講。

(3)詩歌鑑賞和語言表達。

複習方式:備考時充分利用大學聯考考點專題和名師應對面相關考點的講練,個性是表達技巧、思想資料、藝術手法的講練。使學生對這一部分知識有系統的把握;並結合20__年各地詩歌鑑賞題講練。

(4)現代文閲讀(必考、文學類、實用類)。

複習方式:充分利用大學聯考考點專題突破用書相關考點解説,結合經典大學聯考試題進行。複習中重在掌握大學聯考要求,培養閲讀潛力,掌握讀懂文本的基本方法,讀懂題目的方法,解題的方法,提高應考水平。

(5)語言基礎知識

複習方式:高三此部分資料採用以練帶講的方式,在2-3月份與語言表達同時進行,每週用兩節課複習,在學生閲讀大學聯考考點專題突破用書相關考點解説的基礎上進行點撥,指導學生完成相關訓練。並在下午第八節課按計劃完成25分鐘專項練習。

(6)古詩文默寫。

複習方式:高二就發放大學聯考要求背誦的資料資料,利用早讀背誦,並進行檢測。高三主要以檢測過關為主。要求逐篇(首)默寫過關。

(7)作文。

一週一次大作文訓練,在高一、高二作文序列專題的基礎上分文體分專項序列訓練,突出記敍文、議論文、議論性散文的寫作。(還要結合課前演講、素材積累、讀書筆記、周練進行)

4.要求:

①利用好大學聯考考點專題突破用書,落實好考點要求;

②引導學生自覺構建大學聯考知識網絡;

③講練到位;

④充分利用好早讀和語文專項訓練時間。合理安排課後訓練。

第二輪複習:3月“一模”―5月“二模”,重點是知識遷移,提升潛力。

複習方式:①針對第一階段備考中存在問題以及大學聯考變化作相應補充,進一步突破學生的難點。②重視練和測,在練中夯實基礎,在練中培養感覺,練出速度。③基礎知識訓練持續必須的訓練量。④作文方面加強“創優”指導。⑤指導要做到“三講三不講”,即“講思路、講聯繫、講方法;學生會的老師不講,學生自己看書後(或互相研究後)能會的老師不講,講了以後學生也不會的老師不講”。個性要引導學生養成做題後反思的習慣,做到每做一道題有每一道題的收穫。

第三輪複習:5月“二模”―6月,重點是補缺補漏,調整心態。

複習方式:①對照考綱查缺補漏;②對一模出現的問題進行查缺補漏;③抓學生的“增分點”。④作文方面進一步進行考場作文強化訓練以及考場作文“救急”措施的訓練。⑤精選各地模擬題,重組或改編,為有針對性地突破重點和薄弱環節進行訓練。不浪費一秒鐘,不空説一句話,不枉做一道題。⑥加強個別輔導,進一步規範答題,防止非智力失分。

(三)教會學生有的放矢。在大學聯考中,非智力因素很重要。我告訴學生要認真分配好120分鐘,前90分鐘做作文以外的題目。過了90分鐘,再多沒做好也就應先放下先寫好作文再説。對於作文,字必須要寫工整,字數必須要寫滿800字,開頭要採取適合自己的方式點題,中間結合例子夾敍夾議,結尾採取必須的句式扣題!

三、説説總結反思。

要提高高三語文教學質量,要結合學情降低考查訓練的難度,精心設計考查訓練題,還學生以自主學習的時間,這樣,才能讓學生獲得成績,實現提高。一年的高三備課,在這一方面我個人覺得做到不夠,以後要在這一方面大做文章,結合本省的大學聯考題出好每一份試卷,把空間適當留給學生,透過不斷的總結,才能在教學上“更上一層樓”。

高中語文個人課堂教學反思 篇2

2x年8月24-25日我們所有高一教師參加了這次的課改培訓,為即將開始的教學工作做了初步的準備。新課改是一種新理念,新思想,這對我來説是一個不小的挑戰,我必須進行各種嘗試,在不斷的探索中成長。通過這幾天的培訓,我對新課程有了初步的瞭解,下面就此談幾點體會:

一、整體把握

新課改要求教師能夠做到整體把握課程目標,整體把握數學的素養和能力,整體理解課程內容(如:課程主線和知識結構)等等。作為青年教師,要做到這幾點確實有很大的難度,但經過培訓,我或多或少也有一定的收穫,陳老師的講解,兩位備課組長的經驗傳授,使我心裏開朗了許多。

做到整體把握雖説難度大,但對學生來講,教師能不能做到整體把握對他們影響深遠。因為在整體把握中體現着教師的知識水平和素養能力,只有能做到整體把握的老師,講起課來才能做到有條有理,思路清晰,學生也才能聽得津津有味。因此,我一定會努力進入狀態,做到整體把握!

二、學生的主體地位

在新課程的實施過程中,學生主體地位的確立是通過教師的主導作用來實行的,教學中教師的激發作用、啟迪作用、組織作用和薰陶作用是學生主動學習的重要前提,因此教師的角色轉換是關鍵。

學生要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師必須從“主導者”成為“組織者”、“引導者”。數學知識不是獨立於學生之外的“外來物”而是在學生熟悉的事物和情境之中,與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相關聯的內容。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教師一定要注意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適當引入他們喜歡的活動,如講故事、做遊戲、表演等,使他們產生樂學、好學的動力,從而增強學生探究的慾望,培養起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

三、激發學生的探究性、創新性思維

新課改後,增加了很多探究性的題型,這一反傳統教學中,教師與學生面對面的問答或對話形式,教師牽着學生鼻子走,而要把學習的主動權交還於學生。在探究式教學中,要鼓勵學生的集體參與,並非只有好學生才有能力開展探究,應該給每個學生參與探究的機會。尤其是那些在班級或小組中極少發言的學生,應多給予他們特別的關照和積極的鼓勵,使他們有機會、有信心參與到探究中來。通過探究,可利用學生集思廣益、思維互補、思路開朗、分析透徹、各抒己見的特點,使獲得的概念更清楚、結論更準確。

從學生和教學內容的實際出發,創造性地組織數學智力活動,為學生創設一種動手操作、獨立觀察、引起思考的實際活動,激起學生自主地鑽研和創新,經過羣體的交流,完成對信息的加工過程,使知識變成學生自己的精神財富,讓學生在真實思考和創新的體驗中構建知識,學習方法,增長智慧。

要做到這一點,教師也必須轉變角色,真正從權威的講授者變為與學生共同探討問題的好朋友和引導者。要解決這個問題,應徹底改變傳統的課堂教學結構,建立起一套新的課堂教學結構。例如,過去上覆習課,老師系統整理知識,學生聽完後,完成一些相應的習題,總結一下,就算是複習告終了。現在我們則將知識的脈絡由學生分小組獨立整理,練習題在教師的引導下互相設計,交流練習。而且在交流過程中,還允許同學們提出問題,進行答辯,關鍵的環節還要能舉例説明,再加上巧妙的練習設計,使複習課上出情趣,上出深度。讓學生們在學習潛力和學習方法上有出色表現。

此外,要積極營造自然和諧的學習氛圍,讓學生敞開思想參與學習活動。學生樂意在遊戲和活動中學知識,有着強烈的求知慾望。我提倡辦好三件事:一是保證學生在探討問題時,有寬鬆的氣氛,必要時,可以下位,可以重組小組,甚至大聲爭辯;二是理解學生,允許學生用自然的語言表達思想,交流意見;三是鼓勵學生大膽提出問題,發表與眾不同的見解。這樣就可以大大解放了學生,也大大解放了老師,課堂上呈現出一種積極的、向上的、自然的、和諧的新景象。

總之,這次培訓讓我意識到肩上的擔子很重,我必須努力提高自身的素養和能力,進一步拓寬自己的知識面 ,為教學工作的順利進行打下堅實的基礎!

高中語文個人課堂教學反思 篇3

做就做,不想做就不做。特別是語文基本功較好的學生,認為語文過去學得不錯,可以先放一放,臨上陣前再搞突擊,於是,語文就被他們打入了“冷宮”。他們認為語文可學可不學,因為學得再認真,在大學聯考中也考不到數理化那樣的高分,不認真學,分數也低不到哪兒去。

2、應付老師,平衡自己

這些學生迫於大學聯考和老師的壓力,對語文的態度比冷漠型要積極些,但也只是應付,沒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和學習計劃,只是滿足於上課聽講,課後完成老師佈置的書面作業,滿足於老師問起時,有“我已認真學過了”的回答;捫心自問時,也可以“我已努力過了”聊以自慰。他們從不對學習中出現的問題作積極的思考,從不對學過的知識進行系統的歸納和總結,更談不上讀一些課外書籍,學習始終處於被動狀態。

3、擔憂焦慮卻不知所措

這類學生對學習語文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認識,但由於基本功差和學習方法不當等原因,儘管在語文學習上付出了一定的努力,但考試成績不見提高甚至出現倒退,於是,他們便對語文學習失去了信心,怕上語文課,怕碰語文書,對能否學好語文存在憂慮。隨着考試的臨近,心情極度緊張;考試時不能集中注意力,知覺範圍變窄,思維刻板,情緒慌亂,時刻擔心失敗,並想象失敗後的情境,無法發揮正常水平。這樣幾個輪迴之後,他們有種一籌莫展的感覺,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

4、投機取巧

有些學生不是不能學好語文,也不是不知道語文重要,而是認為大學聯考語文不考課本,試題全部來自課外,抱着投機取巧的心理,大搞題海戰術,今天一套資料,明天一套試題,見題就做,企圖能夠“碰”上大學聯考試題,對老師提出的緊扣課本、多讀文章、培養語感的要求充耳不聞。還有一些學生,題目也不做。他們抱着“我聰明”、“我運氣”的心理,等到考場“超常發揮”。這是一批最典型的投機取巧者。

二、成因

1、認識的偏差

有的學生不能正確認識語文學科的特點。語文學科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聽、説、讀、寫能力。而這些能力的提高需要我們一個一個詞語的積累、一篇一篇文章的閲讀、一次一次説話的練習、一個一個片斷的寫作,就像砌房子一樣,一塊石頭、一個磚頭、一抹水泥、一張瓦片、一顆釘子、一根木條,你就得一點一滴的壘和砌,嫌麻煩就不行。而有些學生對語文學科的這一特點缺乏充分的認識,認為上課聽聽、課後做做練習就可以提高,從不注意觀察生活,從不讀課外讀物,從不多寫一篇文章。抱着這樣的認識學習語文,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語文學習》雜誌有一句醒目的標題語:“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這句話含義是豐富的,但它至少説明一點:生活中處處有“語文”,把語文學習僅侷限於課內是不行的。有的學生不能認識語文成績提高的漸進性。較之其它學科,大學聯考語文更側重於能力的考查,而能力的高下是綜合素質的表現,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奏效的,這就是所説的“漸進性”。語文學習往往會出現花了一些時間而看不出成效的現象,但是隻要能堅持不懈,付出定有回報。有些學生的功利心太強,一旦努力沒有效果,馬上就打退堂鼓,破罐子破摔,自暴自棄,殊不知一旦拋開語文不學,或不能堅持不懈地學習,很快就會看出退步來,所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就是這個道理。還有的學生不能認識課內和課外的關係。近幾年來,為有利於對考生能力的測試和人才的選拔,大學聯考命題材料幾乎全部取自課外,有些教師和學生便產生了一種錯覺,課本對大學聯考已經沒有作用,於是,本來就有投機心理的學生對複習資料倍加青睞,卻把語文課本束之高閣。殊不知,“教材是個例子”(葉聖陶先生語),大學聯考試題與教材的關係是“流”與“源”的關係,正所謂“題目在課外,答案在課內”。

2、學生自我調適能力不強。學生偏科,因素很多。進入高中,尤其是高三,還偏科,重理輕文,則主要是因為理科的題目透明度高,答案標準,成就感強,而文科的題目透明度低,答案模糊,就是花了時間做了,也不知對否。特別是寫作類題目,有時是絞盡腦汁、搜腸刮肚寫出來的,自認為不錯,常常因偏題等原因被老師判為不及格。與其這樣吃力不討好,還不如去解理科題目,“解題目多帶勁,解出一道難題多夠刺激”。就是喜歡文科的同學也寧可花時間在政治、歷史上,因為這些學科投入少,見效快,在這種心態下,一些本來對語文感興趣、語文學得較好的學生對語文學習也失去了熱情。再加上高三複習階段,各科老師都感到課時緊,任務重,往往通過發資料、做作業的方式擠學生的課餘時間,真是“無邊作業蕭蕭下,不盡資料滾滾來”,學生的課外時間都忙於完成這些需要上交的書面作業,不知不覺就把“語文學習要多讀書”這些無需上交的“軟作業”拋到九霄雲外了。

高中語文個人課堂教學反思 篇4

對這篇課文,我確定的教學目標是:理解作者情感,品味平淡中藴含深情的語言,把握文章的抒情方法。所以上課時緊扣“情”字主要圍繞着四個問題展開:第一,本文的關鍵句是什麼?為什麼?設計這樣的問題在於讓學生對全文的內容有一個整體的瞭解,初步把握作者的情感。第二個問題是,圍繞“悲”“喜”二字作者敍寫了哪些人事?通過這些敍寫文章表達了什麼樣的“喜”和什麼樣的“悲”?這是對文章的具體感知,需要對文章作內容的分析和語言的品味,感知作者平淡的敍述中所隱藏的深情。隨之而來第三個問題是,作者是怎樣抒發這種悲和喜的?這是從理性層面的思考,從而瞭解作者的創作上的特點,學習一些寫作的方法。我用兩幅對聯概括:“事細而情深,文短而意長”,“景不必奇譎瑰麗唯幽靜能怡性,事無須驚心動魄是真情才動人”。第四個問題是,如何理解“悲”、“喜”兩種情感在文章中的統一?這是對文章主題和內在結構的把握,也是對作者深層情感的進一步理解。

因為教兩個班級,又是面對全市的一節課,所以我先在不開課的班級上了一課。

開課了。開始的時候很順利,一切按我原來的估計進行。對第一個問題學生較快的解決,很快的找到關鍵句,理由也概括得很到位:是全文情感的概括;是過渡句,承上啟下;點明瞭寫作《項脊軒志》的原因。對第二問題,我預先的概括是:怡然讀書之樂,

家道中落之傷,慈母早逝之哀,辜負祖母之悲,懷念亡妻之痛。我先讓學生思考五分鐘,然後讓學生回答。其實對這個問題,我早做好對學生點撥的準備。因為在另一班上課的時候,學生的回答總不能中的,特別是對什麼樣的“喜”和什麼樣的“悲”更未能理解到位。所以我在上公開課時心理上也對學生作了定位,並設計了很多的小問題準備用來引導。如“喜”部分:為什麼修葺項脊軒?為什麼不另起書房?你覺得那些地方能夠表達作者的喜悦?“悲”部分:母親是怎樣的人?回憶祖母側重寫了什麼?回憶母親用“泣”,回憶祖母用“長號”,而對妻子卻沒有直接的詞語表現感情,這是為什麼?……在思考這些問題時引導閲讀課文,推敲字詞,品味語言,然後概括情感,把握方法。未料到一個學生在回答時概括得相當到位:“重修項脊軒的讀書之樂,回憶母親時光流逝之悲,回憶祖母功名難就之悲,回憶妻子英年早逝之悲。”當時他的回答引起聽課老師的一片驚呼,我也很感突然,雖然和我原來的概括比較還有值得完善的地方,但他的回答基本中的,原來設計的所謂引導是全用不上了,只好馬上改變問題:“你從哪些地方讀出了這樣的‘喜’和‘悲’?”在隨後的閲讀和品味的教學過程雖然尚算順利,但自己也發覺有些地方出現了不應有的重複,使得其中的一個練筆環節(圍繞一個“情”字,概括《項脊軒志》這篇課文的內容)因為時間的緊張不得不捨棄。

課後,和幾位同學同事一起吃飯、聊天。大家對我上課時注重文本,側重語言品味的教學持肯定意見,但我總覺若有所失。其間也談到一位特級教師到我市一所高中上課的事,説他那節課上得不理想,完全不能體現特級教師的水平。有一位甚至開玩笑:“特級教師的課不過如此,還不如小曾老師的課呢。”另有一位説可能特級教師不瞭解那所學校學生的情況。這句話讓我剛才的思考一下找到了突破口。

作為教師,上課之前首先要做的是備課。備什麼?備教材,備學生。其實備學生太難了。一個班級五十多位學生的學習狀況、語文素養是不同的;同一個學生的昨天和今天也是不同的,思想、心態、情緒等一切的心理和身體的狀況都可能對學生造成影響;第二,所學內容的不同也可能導致教師對學生的瞭解不充分。不同文體、不同語言風格或不同思想傾向的文本都會因學生心理期待等原因有着不同的閲讀效果。而任何一點的不同都可能影響一節課的教學環節,影響一節課的精緻甚至常態。這樣,我們可以説,備學生是需要的,但只能在一個大略的層次上做一個大概的估計。所以,剩下的只能是備教材,因為只有教師對教材備充分了,才能任憑它“八方風來,我自巍然不動”。怎樣算是備好了教材?我覺得一是對教材爛熟於胸,從字詞句到文章結構主題手法等等都瞭然,二是要選擇授課內容,確定授課重點,不可能把教師知道的全部在課堂上讓學生掌握,只能根據文章的特點和教材的編排選擇性的講授。

我覺得,備教材要比備學生重要。教材是可以把握的,而學生卻每天都是不同的。如果沒有對教材的熟悉,對學生課堂上的精彩表現我們很難因勢利導,這樣對學生是一種挫傷;如果沒有對教材的熟悉,面對學生課堂上的疑問將無言以答,這樣對教師一種打擊;如果沒有對教材的熟悉,面對課堂上節外生枝的問題將無法控制,這對課堂時間是一種浪費。當然,這樣説絕不是説教學可以不顧學生,恰恰相反,課堂的教學絕對不能脱離學生進行,這是最重要的。備教材是前提,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則是關鍵。而教學的藝術,正是在這樣不可預知中才得以淋漓盡致的展示。而我,正是未能意識到學生的不同而使課堂教學出現了凝滯。

所以,我想,所謂的教學藝術,絕對不是用已經備好的教案按部就班的進行教材的解剖,而是在充分掌握教材的前提下,根據學生課堂上的表現,根據教學目的隨時調整教學方法和重組教學環節。這是我想到的第一點。

對於特級教師的課,如果幾年前我聽到“也不過如此”這樣的話,我可能會相信,並且自我安慰:你看特級教師的課也有人説不好,何況是你?但現在的感覺卻不一樣了。在自己也開過一些公開課後深深地感受到憑一節課就來判定一個老師的好壞那是不夠恰當的。教材可供挖掘的、學生的狀態、師生的瞭解和磨合等都可以影響一節課。

一篇課文向學生講什麼、怎樣講,可能每一位老師的處理都不同,所以每一節語文課都可能招來異議。而優秀的老師決不是把一篇課文只當成一篇課文。他把這課文當成是整個系統中的有機組成部分。所以,在某節課中,他可能什麼都不做,只引導學生讀,而另一節課可能會深挖細析,甚至由肌肉骨骼分析到神經末梢。如果我們不瞭解他的教學思想,不瞭解他的整體教學設計,而對他的某一個環節中的處理可能不以為然。正如我們看到一座花園,如果一看到枯枝敗葉就判斷它的殘破,而沒有想到這些枯枝敗葉正是營養花木的養料,這是錯誤的。

在一些課堂上,作秀成為了一種時髦。課堂的活躍、教師的風采,都是表演的元素,卻很少有人去顧問這種表演之後還留下什麼。語文教學是一個大系統,它有些時候表現為樸素甚至是單調無聊的操作,有些時候表現為精彩紛呈的思想的碰撞,有些時候為精心的品讀體悟,有些時候為深思奮筆疾書……

語文教學可以看成是一項工程,甚至可能比工程還要複雜。每一篇課文、每一個知識點都需要精心安排,課文和知識點的網絡更要精心構建。大師之所以成為大師,是因為他們有積累更有思想,而最重要的是把從教學實踐中來的教學思想再運用到實際中去,形成自己的教學王國。

所以我想,所謂教學藝術,它首先是對教材通盤熟悉的前提下,明確每一冊課文每一個單元每一篇課文的教學內容和教學重點,其次是在課堂教學中能隨時根據學生的情況採用適當的教學方法和合理的教學結構,完成教學目標。這正像是一位畫家,只要胸有丘壑(教學系統),那麼無論是條幅還是長卷(具體的教學內容)他都能根據材料(學生的實際表現)自如的進行創作。

高中語文個人課堂教學反思 篇5

複習《項脊軒志》一文,主要想完成兩個教學目標:一是識記、理解、運用文言字詞;二是分析和借鑑本文通過細節描寫敍述事情和刻畫人物的方法。

所有課堂教學環節的設計都緊緊圍繞着這兩個目標展開。整個教學過程推進的比較良好,感覺還是很好的實現了預定的目標,收到了預想的效果。其中有兩個環節我感覺較為滿意:第一個是課內重點文言字詞的遷移運用,第二個是鑑賞細節描寫手法之前選取《老屋》歌詞所做的鋪墊。

第一個環節中,我選取的是20__年江蘇卷大學聯考題歐陽修《南陽縣君謝氏墓誌銘》中的一段文字,語段幾乎包含了本節課所強調的所有重點字詞和文言現象,課堂上及時地拿來讓學生翻譯,既突出了檢測的針對性,又較好地強化了知識遷移過程中能力的提升,更重要的是,它讓學生直接體會到了文言文複習和大學聯考之間的必然聯繫,讓他們意識到了平時複習中積累文言知識的重要性,而課堂上學生頭腦中這種意識的產生比老師平日裏憑空的説教要強百倍千倍。

《項脊軒志》是作者歸有光在經歷了無數的人生變故、世事滄桑之後寫作的文章,文章雖然感情真摯細膩,細節描寫的手法運用的不露痕跡,但是因為語言樸素,敍述平淡,以學生現在的年齡和人生體驗,很難提起深入閲讀的精神和興趣,更不要説體會作者情感的十分之一二,進行手法的分析和挖掘了。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截取了水木清華《老屋》中的一段歌詞作為之前的鋪墊。這是一首充滿懷舊情緒的歌曲,作者在表達對老屋及屋中人思念的時候,選取了很多尋常生活中看似平淡而又十分美好的鏡頭和畫面,這種方法和《項脊軒志》中採用的敍事抒情的方法極為相似,因而,起到了很好的鋪墊作用。學生們對這樣的歌曲也非常喜歡,很容易產生情感的共鳴,分析起來更是興趣盎然,極好地調動了學習的興致和課堂的氣氛。

儘管如此,一堂課講下來,感覺還是有很多的遺憾和不足。手法賞析環節中,因為設計的題目難度偏大,之前的知識補償做的不夠,使得學生們在分析的過程中抓不住根本,回答不到點子上,浪費了一些時間,以至於後面的鏈接閲讀無法充分展開,寫作方法的引導也僅僅是點到為止;還有,在駕馭課堂、隨時隨地調動學生情緒,以使他們時時刻刻專注於課堂內容上,做的也還不夠,還需要在以後的教學過程中不斷地摸索和努力。

雖然不是什麼教學能手的選拔,優質課的評選,甚至因為有懶惰和畏難心理,在剛開始“聽將令”,“奉旨”講課的時候還有點不情願,但是,當真正面對這件事的時候,我卻以十二分的認真投入進去了它。因為,學校不僅提供給了我們展示的舞台,也給予了我學習的機會,我要好好把握;再有,自己竭盡所能之後,仍然存在的問題才是真正的問題,是自己真正需要克服的地方,而這,應該也正是進步之所在。

高中語文個人課堂教學反思 篇6

高中英語新課標的目標突出了語言技能的重要性,強調在全面提高學生聽説讀寫技能的綜合運用能力的前提下,着重培養學生理解與表達的能力,用英語獲取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批判性思維,強調用英文思維,用英語做事的能力.這是符合當今社會實際的需要,因為我們面臨的是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靠單純的記憶是遠遠不夠的,學生需要學會如何獲取,挑選,調取,整合信息,這對於他們未來的發展是大有好處的,因此,我們的大學聯考也非常注重考察閲讀能力,所以,閲讀的教學顯得至關重要.而教師的主要任務是要幫助學生養成符合自己的學習策略,也就是説要教會學生“會學”,而不僅僅教會學生“學會”.

高中英語新課標倡導的閲讀教學方法有:一.培養學生的基本閲讀技能,如略讀,尋讀,預測,猜測詞義,推理判斷,瞭解重要細節,理解作者意圖,把握全文結構等.二.以人為本,為學生的終身學習打下基礎,注重培養學生的閲讀策略,包括生詞處理策略,文本閲讀策略,圖示利用策略,選擇注意力策略,策略調控策略,文本利用策略,整體閲讀策略,信息分析策略,結構分析策略等.針對不同的策略,採取不同的活動.三.閲讀主要教學模式是PWP模式,即pre-reading,while-reading,post-reading,採取“任務型教學”.閲讀前,要通過提問,頭腦風暴,概念圖,圖片討論等激活學生的原有知識,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慾望.閲讀中,可以通過設置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任務,如略讀,尋讀,研讀,為文章添加或選擇標題,判斷信息的正誤,為文章的信息製作圖表等,積極調動學生開展有效閲讀.閲讀後,可以開展角色扮演,改寫,縮寫,複述,討論,採訪,寫摘要等活動.

反思我的閲讀教學,有一些做得比較好的地方:一.注重培養學生的基本閲讀技能.二.開展限時訓練,每天閲讀一兩篇,形成習慣.三.利用多種資源,採取多種方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比如利用觀看精美的相關圖片,話題討論,知識小競賽,調查,歌曲,視頻等來進行課前導入.閲讀中,注意設置難易相當,形式多樣的任務來讓學生積極參加.閲讀後,常常採用複述課文,角色扮演,討論,做報告等形式進行昇華.學生對這些活動很感興趣,在完成了相對容易的任務,獲取了大量信息的基礎之上,也有話可説,有話想説.

而我的閲讀教學存在的不足之處是:一.雖然有培養學生閲讀策略的意識,但是培養得很不夠,尤其是整體閲讀策略,結構分析策略,選擇注意力策略,策略調控策略等.二.沒有做到每一堂閲讀都做出精心的閲讀設計,閲讀教學模式有點僵化,不夠創新,使得閲讀效率不夠高.三.堂上的閲讀課和課後閲讀缺乏一定的聯繫,顯得有點脱節.四.閲讀訓練缺乏梯度和分門別類,缺乏良好的規劃.五.有指導性地有意識地訓練學生課外閲讀不夠.

高中語文個人課堂教學反思 篇7

提高語文課堂效率是一個老話題了,而如何提高語文課堂效率,至今還沒有圓滿的答案。這裏我根據本人的教學實踐,談幾點粗淺的認識。

一、內容要講到點子上

語文教學要主則詳,次則略,不可平均用力,或按照“作者介紹、時代背景、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寫作特點”這種八股味很濃的程式化教學方式進行教學,這樣就難以培養能力,發展智力,教學效率必然低下。教師必須做到,“任它千瓢水,我只取一瓢飲。”即緊抓住課義的重點,牽動人隅而提挈全篇,這樣,才能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二、時間要用在刀口上

“效率”的含義,就是指單位時間完成的工作量和取得的收穫。衡量一堂課的教學效率如何,主要看有效教學時間,即在教與學活動過程中學生學習知識、習得技能、形成能力和提高認識真正起作用的時間。因此,教師在課堂上必須千方百計地提高45分鐘的利用率。如教《故都的秋》時,我設計了這樣的導語:一提起秋天,大家也許會浮現出一幅碩果滿枝的豐收圖景,也可能會有“無邊落木蕭蕭下”的悲涼感慨,那麼,郁達夫給我們帶來了一幅怎樣的秋天圖景呢?讓我們一起走進《故都的秋》。學生翻開書,很快地找到了故都秋的特點“清、靜、悲涼”,並結合自讀提示,初步把握了景物特點與心境及時代背景的關係。這樣,在興味盎然中也較容易地理解了課文內容。這樣,既節省了時間,有提高了學生的聽課效率。

三、着力點要放在能力訓練上

語言教學的最終目的,是使學生具備聽説讀寫的能力。而能力是在訓練過程中培養的,因此,課堂教學必須把着力點放在能力訓練上。要做到這一點,首先要徹底改革以知識學習為中心的基本教學體系和以教師講析為主的基本教學形式,而代之以能力訓練為中心的基本教學體系和教師指導下以學生主動學習和練習為主的基本教學形式。要堅持以訓練為主線,使教和學都成為訓練的手段,在聽説讀寫訓練的全過程中引導學生主動掌握字詞句章等知識。為了使訓練更有成效,教師必須善於設計,精講巧問,即使是一般的課堂提問和練習也要着眼於能力訓練。如在講授《藥》時,鑑於魯迅小説語言的含蓄性,我先讓學生自讀設疑。學生的問題主要聚焦在“阿義可憐”“烏鴉箭一般飛走了”“華大媽的不足和空虛”等問題上。藉着一位同學質疑小説第三部分與前後文的銜接問題,我們一起討論情節的發展,弄清了雙線結構。就“烏鴉”的描寫重點閲讀第四部分引出對主題的發掘。然後請學生分角色朗讀第三部分茶館的對話,分析人物間的關係和思想狀態,學習人物描寫的方法感受其效果。最後讓學生自己體味環境和細節描寫的作用。

四、功夫要下在備課上

課堂教學效果如何,關鍵在於備課。因為備好課是搞好教學的基礎之基礎,根本之根本。教師只有深入鑽研教材,精心設計課堂教學,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備課的要求是多方面的,但至少要做到以下三點:即瞭解學生的知識底細,明確教學目標,掌握課文的重點內容。只有知道學生該學什麼,才能弄清自己該教什麼,否則,閉着眼睛捉麻雀,大抵是無效勞動而已。教學目標決定課堂教學的方向。課堂教學目標明確,可以有效地克服教學中的隨意性和盲目性,加強教學的針對性。

高中語文個人課堂教學反思 篇8

在平日的教學中,我深刻的感受到,在新課程的改革中,教學中教師首先必須轉變思想觀念,提高認識,深刻理解新課程標準的內涵,樹立新的課程觀。如果觀念沒有更新,新教材、新課程都只能是空談,無非是“穿新鞋,走老路”,新課程的實施簡單地被視為換一個大綱、換一套教材、調整一些課程內容。對生動活潑的課程內容進行肢解,使其成為不勝其煩的“知識點”的堆砌,把“Reading”當成講解知識點的例子。教師的教育思想是在長期受應試教育的影響下形成的,很多人崇尚“苦讀”、“勤教”,不以人為本,“應試第一,分數至上”,把學生基本上看成是掙分的機器,對學生“樂學”的潛能幾乎沒有開發,英語教學過程過分重視語法和詞彙知識的講解與傳授,忽視對學生實際語言運用能力的培養。這種教學觀念與新課程的要求極不相適應

1、學生剛學英語時,學生對英語這門課充滿好奇,喜歡學習、模仿,但隨着學習難度的增加,學生產生了消極情感,沒有興趣,甚至厭學。

2、學過的單詞,老師要求背出,學生總是藉口作業太多,沒時間背。

3、上過的新課,相應的配套練習,不自覺去獨立完成,總希望老師和他們一起做。

4、教師面對一些整體學生進教學的態度誤區,教師對學生學習英語要求過於嚴格,不能注意到學生的差異性。

針對以上情況,我體會到,學生學習語言是因人而異的,有差別是正常的,不能以相同的模式來要求學生,另外,我認為關鍵還要從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入手。

還要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課前預習,向課堂45分鐘要效率。

總之,要讓學生明白,學英語並不是什麼很難的事,但也不是一天兩天的事,要__平時的積累。

一、充分體現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作用

新課標中明確提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為體現這一理念,教師是否就應該退避三舍、讓出講壇 有的教師不惜大量時間創設情景,讓學生耗費大量精力,一味的體驗和感悟新的語言點,尤其是觀摩課,展示課活動中,只怕評委説自己沒有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觀念陳舊,於是能少講則少講,能不講則不講,儘量讓學生講,讓學生活動,讓學生探究。

課堂上,學生善於提出問題或發現問題,是自主學習與主動探究知識的生動表現,是教師導學的重要依據。然而不少教師在課堂上採用簡單的問答式。一問一答,課堂氣氛很熱鬧,表面看上是師生互動,實際上是教師以提問的方式“灌”,學生很少提出自己的見解,思維仍在同一水平上反覆。

樹立主體意識,造就獨立人格,已成為現代國際教育思想變革的一個重要標誌。新課程標準倡導“任務型”教學方式,強調在教師指導下,學生通過運用語言完成學習任務,通過感知,體驗,實踐與合作等方式實現任務目標,這在客觀上保證了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塑造和構建了學生主體,那麼如何充分發揮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作用,我認為應從以下幾點入手:

1.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樹立學生主體意識。

興趣是學好語言的關鍵,興趣的培養能使學生有高昂的情緒,飽滿的精神和旺盛的學習積極性。學生的興趣不僅能轉化為學習動機,而且能促進學生智能的發展。所以興趣是激發學生進步,開拓學生智力,提高學生能力不可缺少的源泉。教師應對學生傾注愛心,注重在平時的教學中全面關心,愛護學生,多給學生以鼓勵和幫助,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培養學習興趣。

其次要樹立學生主體意識。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傳授的指示只有通過學生的消化,吸收才能轉化為學生的指示。並在運用的同時形成能力,這就要求老師循循善誘,幫助學生樹立主體意識。“樹立主體意識,造就獨立人格。”已成為現代國際教育思想變革的一個重要標誌。在各個教育領域,人們越來越強調“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學方法。人們意識到,對學習的最終結果起決定作用的是學習者本人,任何成功的教育必須充分考慮到學習主體的個性特徵。

我在英語教學實踐中,特別強調營造一個輕鬆、愉快的學習環境;充分調動全班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和求知慾。有時課前3分鐘用美妙的英文歌曲作前奏來迎接課的開始;有時用一些英語笑話、國外趣聞來拓展他們的眼界,也培養了師生間的情感。有時,課前五分鐘有一兩個學生Doduty或者Dailytalk,有三至五人Retell。每節課中都進行全班pairwork和groupwork,讓每個學生有開口練的機會和人人蔘與的機會。課後小結三、四分鐘,仍讓全班學生參與學習討論。通過你一言,我一語的生生活動和師生活動,總結出本課的要點。從而使學生體會到他們才是課堂的主人。

2.教師擔當主導作用

英語教師是否完成了教學任務,不看其是否講授知識,而更應看是否培養了學生運用英語的能力,教師的任務就如道格拉斯布朗所説的“guideandfa-cilitatinglearning,enablingthelearnertolearn,settingtheconditionforlearning.”要做到這一點,教師要當好教學活動的設計者,組織者,參與者,學生學習的指導者。根據新課程標準要求,從學生的實際學習水平出發,研究教學內容,精心設計教學活動、教學步驟、教學方法,在課堂上引入,呈現、鞏固等不同階段中組織好學生活動。

3.在課堂教學中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1)建立平等的師生關係,重視教師和學生之間積極充分的情感交流。

教學活動是師生的雙邊活動,要使之有效地進行,就要建立起學生對教師的信任感,師生之間互相理解,人際關係和諧。要改變傳統的師道尊嚴的舊思想,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係。教師尊重熱愛學生,對學生持肯定、接納的態度,能緩解學生內心的緊張,從而激發他們的思維和想象力,而學生則對教師表現為尊重、信任、積極配合教學。教師對學生要有信心和耐心,尤其對學習有心理障礙的學生更要善於培養他們的自信心和學習熱情。

高中語文個人課堂教學反思 篇9

本人雖工作只有四年時間,但我在教學中卻收穫很多,感受頗深。新課程改革,這對我來説既是機遇,又是挑戰。新課改倡導全人教學,強調課程教學要促進每個學生身心健康的發展,培養學生良好的品質的終身學習的能力;新課改倡導建設性學習,注重科學探究的學習,提倡交流與合作、自主創新學習。而相對於義務教育階段,高中英語新課程則更強調根據高中學生的認知特點和學習發展需要,進一步發展學生的基本語言運用能力,着重提高學生用英語獲取信息、處理信息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逐步培養學生用英語進行思維和表達的能力,為他們進一步學習和發展創造必要的條件。這對教師的教學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着重從以下幾點對自己的教學進行了反思和改進。

一、興趣的培養

作為英語教師,在教學中要尊重學生,注重情感教學。教師要儘可能地創造良好的學習氛圍,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在學習中獲得樂趣,獲得充實感和成就感。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挖掘教材的趣味性,喚起學生的情感共鳴,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要不拘一格,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運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創設符合學生情趣的語言環境,精心設計多種交際活動,讓絕大多數學生都有機會創造性地發揮和運用所學知識。

二、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語言的習慣

1、使用工具書的習慣,要有一本好的工具書。

2、預習的習慣,對學生進行精心指導,逐步規範要求。

在預習方法上指導學生按詞、詞組、句、文、疑等進行分析,即先要求學生學會使用英語詞典查單詞,自己解決生詞,對重要詞組、重要短語進行羅列,並能造句,記錄課文結構嚴謹和用詞優美的句子,並讀、抄、背。

3、整理錯題的習慣,提高學生改錯的目的性和自覺性。

4、閲讀課外書和摘抄的習慣,指導學生選擇適合自己水平和興趣的英語讀物。隨身攜帶,閲讀,做好摘記。

三、教學步驟:閲讀課

1、導入,通過問題、討論、情境、表演等目的,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求知慾,初步感知課文內容。

2、通過速讀、略讀和細讀訓練學生的閲讀能力,針對課文情景設計問答、排序或填表形式,並設計一些課類似大學聯考的閲讀理解題,並引導學生理清課文的脈絡,分析段落大意。

3、整篇復讀表達輸出,讓學生運用關鍵詞或圖片引導學生復讀課文,運用討論、辯論、表達能力、訓練學生的思維。

四、在課堂上以教師為指導,以學生為中心的生動活潑課堂。

1、面向全體學生,滿足不同的需求,為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奠定基礎。學生在學習中存在智力、興趣性格、態度、語言基礎能力、學習方式等方面的差異,因此在教學中我根據不同學生個體的差異,對他們提出不同的要求。比如對差生,我儘量用難度適中的問題問他們,儘量讓他們回答有把握的問題,當他們回答正確時我總會説“Very good” “Excellent” “Wonderful”,如果回答錯誤我也會説“Thank you all the same. It doesn’t matter.”這樣他們會因為得到鼓勵而信心大增,加強了參與意識,逐漸消除畏懼心理。而對優生,我則對他們提高要求,如單詞小測的錯誤率不得超過20%,課後要多做提高題,增加閲讀量等。

2. 創造寬鬆、和諧的氣氛 。 在教學過程中,注重與學生溝通,讓學生消除對英語學習的恐懼感,只有對英語感興趣,才能保持英語學習的動力並取得好成績。刻板的學習,不僅會影響英語學習的效果,適得其反讓他們厭惡學習英語。因此創造寬鬆、和諧的學習氛圍有利於英語學習。鼓勵學生大膽地説英語,並對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犯的錯誤採取寬容的態度。這鍛鍊了學生英語表達能力和膽量,也在無形中發展了學生運用英語交際的能力,培養他們創新靈活運用英語的習慣。

3. 培養學生探究性學習的能力。在課前我要求學生先預習,找出語言點;課後整理總結筆記,並發現重難點。

4. 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經常和學生一起反思學習過程中的不足,並加以改正。教和學是一對矛盾,作為矛盾雙方的教師和學生如何和諧融洽師生關係,對完成教學至關緊要。在開學一週後我就讓學生以不署名的方式給我的教學提意見,下課後我也經常深入學生中詢問他們的聽課效果,學習情況,以改進自己的教學方法,最大限度的提高教學質量。

五,課堂教學中的有效性反思。

1.備課環節中不能忽視情感目標和技能目標的培養。新課標求叫要根據高中學生認知能力發展的特點和學業發展要求,着重提高學生用用英語獲取信息、處理信息、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特別注重不過提高學生用英語進行思維表達的能力。因此,教師應明確三維目標(語言知識目標,語言技能目標,情感目標)引導學生參與教師為學生創設的虛擬情境,培養學生利用已經學到的語言知識和語言技能解決生活實際的能力。

2.課堂教學中不能過度使用多媒體。不能為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大量使用圖片,音樂,影像資料等等。教師在使用多媒體的過程中應該把握一個原則:即圖片音樂等較強,較新的刺激設計要圍繞教學的重點和難點來進行。

3.課堂教學語言要夠清晰。不能説英語課必須用英語講解一些簡單的指令性語言用英語很好,遇到太難的能用漢語讓學生更明白,就可以使用漢語為英語服務。

4.課堂教學要重視學法指導。學生的主體是學生,教師應以學生為中心,對其進行學法指導,授之以漁,這樣才是真正激發學生的求知慾,使其保持持久的學習動機,為其終身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這四年的教學實踐讓我深刻認識到一名好的教師,不僅要有過硬的專業知識,而且要把理論和實踐想結合,還應該不斷的提高自身素質,能夠使英語課堂教學更富有成效性,把教學與課改目標緊密結合,不斷更新觀念,與新課程共同成長。

高中語文個人課堂教學反思 篇10

一、高中英語教學語法教學之現狀

新頒佈的英語課程標準指出:"此次英語課程改革的重點就是要改變英語教學過分重視語法和詞彙知識的講解與傳授、忽視對學生實際語言運用能力的培養的傾向,……"。在實施新課改的今天,隨着課程改革的深化,高中英語閲讀課和對話課成為改革研究的重點,並探索了一些新的教學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高中英語語法教學改革卻無人問津,似乎"談語法色變"。由於對高中英語語法教學改革片面、膚淺的認識,只一味強調學生語言交際能力的培養,誤認為現在的中學英語教學中語言基礎知識教學特別是語法教學已經不重要了,部分教師甚至簡單地認為實施新課標就是淡化語法教學,淡化就是不必重視。故而出現像杭州市某高級中學高一某教改實驗班的英語教師幾乎每節課讓學生會話教學現象:起初,該班學生熱情高漲,為了保護學生的積極性,教師對學生會話中的錯誤儘量少指出,常常以"good ! ; you are clever".來鼓勵他們多説 ,然而,一年下來,不少學生髮現,自己不但口語沒有什麼提高,而且成績遠遠落後於非實驗班學生。其結果是實驗僅歷時一年,該班學生對高一階段的語法概念模糊,老師很少引導學生藉助語法正確理解句子,影響了學生對語言材料全面,正確的理解,也阻礙了學生獲取語言材料的內含信息,進而影響了高二、高三的學習效果,致使大學聯考成績很不理想。

中學英語語法教學之必要性

對於語法在英語語言教學中的地位 ,我們要對其應有質的認識,語言學家認為,語法是語言發生作用的框架;沒有語法,人們公認的交流思想形式就沒有一致性,就無法組織語言,人們也就無法進行交流。實踐性強的語言知識,特別是語法知識,可使學生越學越明白,越學越容易,越學越輕鬆,從而能激發學生深層的、持久的學習興趣。語法教學在任何情況下、任何階段都不能淡化(胡春洞,20__)。可以看出,現在的中學語法教學不是簡單的淡化問題,而是改變認識和教法的問題。"改變過分強調語法的講解與傳授的傾向"就是教授語法不是最終目的,而是學習語言的有效手段,其最終目的不是簡單地讓學生記住一些語言規則,而是將語言的形式與其意義、交際功能有機的結合起來,通過在實際的語言運用中去內化語言規則,從而達到學生能準確運用語言進行有效交際的目的。因為中國學生不可能像以英語為母語的學習者那樣的學習環境,不可能在平時、在課外獲得充分足夠的英語語言的影響,而去內化其語言規則,進而形成自然習得英語。中國學生的英語學習主要得通過有意識的學習,而學習掌握基礎英語語法規則可以幫助學習者較快地掌握語言形式。什麼是"語法"?"grammar ──- rules for forming words and combining them into sentences."(《牛津高階英漢詞典》)正因為語法揭示了詞形變化和遣詞造句的規律,所以説,學習語法有助於培養學生正確理解英語和準確運用英語的能力,可以使中國學生在學習英語過程中少走彎路,對英語學習者來説,是一條學習英語的捷徑。

人類學習任何知識,都企圖在所接觸的事物發展中發現秩序,尋找規律。尋求秩序是人類的一個天性。人的大腦在吸收了新的信息後,原有的知識系統必然發生重組(restructuring)。學習外語與學習其它任何知識一樣,整個過程是一個發現規律、尋求規律,並對原有規律進行重組的過程。詞義、句法規則和語用知識的重組,無一不在影響着學習者整個外語知識系統的發展和完善。重組過程中,某種知識發展成為一種技巧,又逐漸成為一種常規(routine)。通過實踐,技巧和常規形成了一種自動的(automatic)過程,成為一種能力(proficiency)。

widdowson(1992)在一次演講中指出,語言由兩部分內容組成,一部分是綜合的,憶中的詞塊(1exical chunks);另一部分是分析性的語法規則。語法在語言中起的是調節性的作用,但是這一功能必不可少。不學語法是不可能真正學會一種語言的。

事實上是,正因為英語教學在中國是屬於foreign 1anguage的範疇,大多數學生在離開課堂之後並沒有多少聽説英語的機會,他們十分缺少環境英語的反覆刺激,所以大多數教師在課堂上仍然非常注重語法教學,這一現象越到高年級越普遍,越是畢業班越普遍。那些學習“許國章英語”和“薄冰、章振邦語法”出身的學生,英語功底紮實,閲讀能力強,表面上看他們聽説能力差一點,但實際上他們一旦有了良好的外語交際環境,如出國深造半年到一年,絕大多數都能説一口標準、漂亮的英語,很快過了語言交際關。

所以我們不必因教了語法而感到自己沒有"與時俱進"或"老化、落後"。要堅持實事求是,藉助英語新課程教學理論,構建所任教學班最適宜的教學方法 ,面對語法必教而怎樣教並無定論的實際,我們要不斷提高理論修養,提升自己已有的經驗,在實施新課標的過程中探索更多更好更有效的語法教學方法。

如何把握中學英語教學語法教學

對於英語課程標準的現行教材的語法內容,及目前的教學實際我們怎麼把握呢?

1、要在接觸大量語言材料的基礎上學語法

外語的習得是一個從感性到理性的過程,中學生學英語首先應當通過聽説和閲讀的實踐,接觸大量的地道英語,初步樹立語感,然後在大量語言材料的基礎上歸納出一些規律性的東西,這就是語法。語法是語言的組織規律和結構框架,它規範着人們的語言活動。不管你承認不承認,自覺不自覺,你只要在運用語言,便無時無刻不受語法規律的支配。你如果不理它,它就給你顏色看:句子看不懂,言語不地道,表達不準確,翻譯不達意,總而言之,弄得你寸步難行。那麼,這麼重要的規律和法則是否都要靠我們自己去歸納出來呢?那也不是的,前人早已為我們歸納出來了,這就是我們平時所謂的教學語法,也就是可以買到的語法書。語法書是語言學家對客觀存在的語言組織規律的認識和描寫,其中雖帶有一定的主觀性,但它描寫的基本法則還是長期起作用的。我們學習了這些基本法則,就可以加深對所學語言的認知,加深語感,加快英語習得的進度。中學生在英語學習中學點語法,就好像在一個陌生的領域找到了嚮導,它會帶領你順利地入門,升堂入室,漸入佳境。有些人多年學英語,卻老是在原地踏步不前,像是一鍋“夾生飯”,怎樣也“煮不熟”,這就是因為學習方法不對頭,還沒有入門,無法前進,這裏也顯示出學點語法的重要性。

2、要聯繫詞彙來學習語法

任何一種活的語言都是音、義結合的語法和詞彙的體系:語法賦予語言以結構形式,而詞彙則通過語法結構賦予語言以意義內容,因此,語法和詞彙是緊密地聯繫在一起的。比如特定的語法結構往往要求某種類別的詞與之匹配,如果用錯了詞,儘管語法結構沒有錯,仍然是個病句。比如可以説:

○be patient. 請耐心點。

○don’t be impatient. 別不耐煩。

○please be careful. 請小心點。

○don’t be careless. 不要粗心大意。

卻不可以説:

×be pretty.

×don’t be hungry.

同是“動詞be + 形容詞”構成的祈使句,為什麼前者對,後者錯?因為在這種類型的祈使句中,形容詞必須是“動態的”,而不可以是“靜態的”。動詞的使用也有類似的情況,比如可以説:

○i have been / stayed in beijing for three days. 我來北京已經三天了。

卻不可以説:

×i have come to beijing for three days.

為什麼?因為在表示持續一段時間的句子裏,只可以用靜態動詞或者表示持續動作的動詞,而不可以用表示一次性動作的動詞。同樣地,我們可以説:

○i have owned this house for 20 years. 我買這幢房子已有20年了。

卻不可以説:

×i have bought this house for 20 years.

有時同一個詞用在同一句中,只因出現在不同的位置,以致全劇的意義完全改變。例如:

you should speak naturally.

naturally, you should speak.

副詞naturally在第一句中出現的句尾,是方式狀語,全句的意義是,“你發言應該自然一點兒”;在第二句中,naturally出現在句首,而且用逗號隔開,是評註性狀語,表示説話人對自己所説的話的態度,全句的意思是,“當然了,你應該發言”。又例如:

i don’t think he will meet you personally.

personally, i don’t think he will meat you.

前一句的意思是,“我認為他不會親自接見你。”後一句的意思是,“我個人看來,他不會接見你。”又例如:

he gave me a lift kindly.

he kindly gave me a lift.

前一句的意思是,“他好心地讓我順便搭他的車。”後一句的意思是,“他真好,讓我順便搭他的車。”這句話相當於it was kind of him to give me a lift.

以上諸例都説明詞彙和語法的密切關係,如果脱離了詞彙,空談語法結構,往往就難以講深講透。這也説明《新編英語語法》聯繫詞彙意義來講語法,劃分“動態動詞”與“靜態動詞”、“動態形容詞與靜態形容詞”等等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要聯繫上下文(語境)來學習語法

我們學習語法就是要掌握用詞造句的規則,但是我們造的句子不僅要求語法結構是正確的,還要求所造的句子在一定上下文中是恰當的,這就是“正確性”與“適合性”的問題。我們知道,沒有存在於真空中的句子,任何一個句子都存在於特定的語境中。比如有人問你:

where do you come from? 你是哪裏人?

你回答説:

i’m a student. 我是學生。

這就是適合性問題,這個答語的結構雖然符合語法規則,但它用錯了地方,答非所問,從而不能達到交際目的。英語中有一些語法結構可以這樣那樣地轉換,但在特定的語境中往往只能用其一種,不可以隨意轉換。比如在“主語 + 動詞 + 間接賓語 + 直接賓語”的句子中,從語法結構上看,間接賓語的位置可以前後移動:

he gave me a watch.

→he gave a watch to me.

這兩個句子都符合語法規則,但是在特定的上下文中,你只能用其中的一種形式,比如問句是:

what did he give you?

你的答語只能是:

he gave me a watch.(或者a watch.)

如果問句是:

to whom did he give a watch?

你的回答只能是:

he gave a watch to me.(或者to me.)

又如在“主—動—賓”結構的句式中,主動句通常可以轉換為被動句:

the hunter killed a snake.

→a snake was killed by the hunter.

這兩個句子都是符合語法規則的,但若上文是:

who killed the snake?

你只能用被動句:

it (the snake) was killed by the hunter.

如果上文問的是:

what did the hunter do?

你只能用主動句:

he (the hunter) killed a snake.

聯繫上下文學習語法,不僅可以保證語言使用的適合性,而且還可以通過上下文了解句子的弦外之音,即交際功能。要知道,一個句子的結構形式和意義是一回事,同一句子在一定交際場合中能起什麼樣的交際作用則是另外一回事。同一類型的句子在不同的交際場合可以有不同的交際功能。比如一般疑問句並不一定都是向對方詢問情況,它可能是一種請求:

could you lend me a hand? 請幫我一把。

也可能是表示款待:

would you like a cup of tea? 請喝茶。

可能是一種警告:

do you know there is a strong current here? 這裏有急湍暗流(要當心)!

也可能是一種威脅:

do you want a punch on the nose? 當心捱揍!

所有這些交際功能都只有在一定上下文和語境中才能判定

4、要聯繫語音語調來學習語法

如前所述,語言是音、義結合的語法和詞彙的體系,這也就是説,語法和語音天生就是綁在一起的。比如調型的改變往往引起語義的改變,例如陳述句通常是以降調收剎,如果詞序不變,而將調型變為低升調,句子便成為疑問句:

he goes to school at eight. 他8點上學。(陳述句)

he goes to school at eight? 他8點上學嗎?(疑問句)

調心位置的移動,也會直接關係着整個句子的意義:

susan can speak chi nese. 蘇珊能講漢語。(語義重心在“漢語”上。)

susan can speak chinese. 蘇珊能説漢語。(語義重心在“説”上,言下之意:她寫得不好。)

susan can speak chinese. 蘇珊能説漢語。(語義重心在“蘇珊”上,言下之意:別人不能説。)

關鍵詞的重讀與非重讀,也往往引起語義的差異。比如英語裏有一些以there開首的句子,其中有的是倒裝句,有的不是。there如果重讀,在句中作地點狀語,那便是倒裝句:

there / / is our car. 我們的車子在那兒。

there / / comes the bus. 公共汽車來了。

如果there非重讀,讀作/ /,在句中作引導詞(又叫“形式主語”),那就是“存在句”,是一種正常詞序。例如:

there / / is a car outside the door. 門外有一輛轎車。

there / / stands a church on the hill. 山上有一座教堂。

因此,我們學習語法決不能忽視語音語調的作用。

5、學語法是手段,不是目的

學習一門外語,靠的是大量的聽、説、讀、寫的實踐,在積累一定的語言知識的前提下學點語法,就好像找到了一個嚮導,它能引你入門,引你入勝,自覺地按照語言的基本法則把聽、説、讀、寫的實踐活動逐步推向更高的水平。但是學語法畢竟僅是一種手段,而不是目的,中學生學語法只要樹立了清晰的語法概念,掌握了基本的語言法則就夠了,而不必過多地糾纏在語法條條中以致影響聽力的靈敏性和口語的流利性。凡事都應該有個度,好事做過了頭就會變成壞事,學語法也是一樣,中學生學點語法有好處,但是學到一定程度就應該適時打住,以便把精力集中在聽、説、讀、寫的實踐上。這就好比遊覽名勝,不要在一個景點裏盤桓過久以致耽誤了許多其他景點。我們學英語的目的是為了掌握一門外語作為交際工具,其中學點語法僅是作為入門的嚮導,並不等於掌握了英語的全部。英語裏需要學習的東西很多,除語法規則所能涵蓋的項目外,還有大量的習慣用法,不是語法規則所能解釋的,比如為什麼可以説:

○he is so intelligent a boy.

卻不可以説:

×he is a so intelligent boy.

為什麼可以説:

○he is not an intelligent boy.

○he is a not very intelligent boy.

卻不可以説:

×he is a not intelligent boy.

諸如此類的問題都是習慣用法問題,不是語法規則所能解釋的。在英語學習中,我們還要掌握大量的詞組動詞,他們都是一些固定搭配,比如blow out(爆發),blow up(爆炸),look after(照顧),look into(調查),come across(碰見),come by(得到),carry on(繼續),carry out(貫徹),take over(接管),take to(愛上),諸如此類,不勝枚舉。據説英語裏頭有18個常用動詞,用他們的搭配關係可以表達各種思想,這也不是語法所能解決的問題。

最後,我還要提一下語言和文化的關係:要學好一門外語還必須對所學語言國家的文化歷史、風俗習慣有所瞭解,在與外國人交際中,要學會尊重人家的風俗習慣來表達自己的思想,而不受本國風俗習慣的干擾。比如我們中國是個尊老敬老的社會,遇見老人問一聲“您多大年紀了?”這是表示尊敬,如果對一個西方人這樣問,人家就會感覺不快。又例如中國人遇見鄰居打招呼常問道:“吃過飯了麼?”如果對方是個西方人你這樣問,人家就會誤解你是否要請他吃飯,這就沒有達到交際目的。此外,在交際場合中我們還要學會在什麼場合説什麼話,對什麼人説什麼話,這些也都不是幾條語法規則所能解決的。

講到這裏,我本人好像也是一個“語法淡化論者”了,絕對不是。我認為在我國的中學英語教學中,語法不可以“淡化”,更不可以“取消”,而是應該很好地“革新”語法的內容,改進語法的教法,使語法成為培養語言技能的一個重要環節,而又不過度地偏重語法分析,影響聽、説、讀、寫的訓練,這就是説,學語法僅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高中語文個人課堂教學反思 篇11

如果學生沒有問題意識,就不會去獨立思維,更談不上創新。語文課上,教師為了"緊扣教材",為了"調動"學生,便把"滿堂灌"演繹成"滿堂問",而所問的那些問題基本上屬於類似:"通過……你讀懂了什麼""還讀懂了什麼""作者用意何在"等形式化問題,學生回答這些問題都無須思考。還有些教師把教學參考書上的程式在課堂上"説教"一遍,把學生的思維完全限制在課本和教學參考書的框框之內。課堂上的閲讀也成為一種被動的閲讀,學生並沒有真正對課文用心去感悟,他們所"讀懂"的也只不過是根據以前的思維定勢而得到的"微言大義",至於課文與現實生活的聯繫都無從知道。因而,課上學生自能"讀懂"等課結束了學生沒有問題可以問了。其實這種沒有問題實則是最大的問題,是語文課堂教學的一大誤區,是學生缺乏獨立思維的一種表現。

語文教學怎樣走出沒有問題的誤區呢?我認為首先要轉變觀念,放手去讓學生思考問題,給學生以自由思考的機會。學生一旦提出問題,就應該鼓勵,語文教學反思,並順着這一問題去引導學生,給他從小種下探索思考的種子。就象我們經常所説的那樣"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其次,我們應該認識到語文課與活生生的生活實際的聯繫,而不應囿於書本和教參的框框。我們不應該帶有"什麼什麼不是語文課要解決的問題"這種錯誤觀念。我們只有打破學科分界,學生的問題意識才有廣闊的空間。而且所提問題不一定當堂都能澄清,更重要的是要留給學生一個善於思考的頭腦。最後,教師要儘可能擴大自己的知識面,要開闊學生的思維,先開闊自己的視野。以前我們經常談論是:"如果課堂上學生提出老師沒有想到的問題該怎麼辦?"而如今我們應該思考"學生提不出問題該怎麼辦"了。

高中語文個人課堂教學反思 篇12

高中藝術教學內容以欣賞為主線,強調學生的“心到”、“眼到”,藝術教師在鑽研教材、備課,設計教學模式,尋求教學方法時可能花了不少功夫,到了課堂上,有的學生對這部分內容感興趣,有的對那部分感興趣,如:中國古代繪畫,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繪畫和外國近代繪畫,學生對這些內容喜好不同,在精力分配上懸殊很大,而女同學喜歡服裝的多一些,到教學“現代服飾藝術”這部分內容時可能比較專注,“心”到是學生學習的內部驅動力,“心”到與不到,全__教師組織調度;整齊與否,決定最終的教學效果。藝術課原本是最讓人心動的,藝術課(尤其是美術)單一的欣賞內容,教師力求“活”而有趣,但千變萬化始終是一個欣賞,過分的知識化、理性化,學生的熱情不會堅持很久,久而久之,部分學生“心”不到位了,“眼神”也走了,對於藝術課他們也就開始走過場,或者浮躁,再不然就是:你們上課,我行我素。於是,一堂藝術課就成了有板有眼的自習課或休閒課。高中教學不同於國小和國中,又説又表演的教學方式不太適合,“表演”課自然是不會出現的,偶爾的“故事會”也不能多用,“快樂的大本營”到了超級大班,擁擠的空間會讓你窒悶得喘不過氣來。到了這個時候,學生不用意志來控制自己,藝術課決不可能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由此可見,藝術課同樣需要學生的意志介入和意志投入。

從現階段來看,高中藝術課,尤其是美術教材缺少讓學生“手動”的教學內容,實地考察參觀應當另論。但在欣賞內容的基礎上,多一部分實際操作的練習,教學內容活而豐富,更能滿足多數同學的學習需求,極大地增強他們的學習興趣。國小、國中有了動手實踐的內容,大學裏也有相關部分知識,而在高中階段卻出現“斷層”現象。實際技能訓練不是少部分參加藝術大學聯考學生的專利。教育普及既然是面向全體學生,這部分內容就不能空缺。因為真正的知識,它的本身內涵是豐富的,也是全面的。大綱鼓勵教師靈活機動,但這當中還得有一個“約定”尺度和綱要,否則又容易走形成“專業”課了。

當前,藝術課正走在“必修”的普及路上,不過它仍然是“調味”課,缺少不行,又不能將它提升到一定高度,教師在很多時候充當的是類似“變臉”一樣的角色。許多教師認為,反正學校也不重視,評職最後,待遇最低,上藝術課沒人會看得起,所以,在這樣的環境下,教師創新意識不強。前幾年,地理、生物課也非應試科目,教學景況和藝術課相差無幾,但自從加盟理科綜合考試科目起,成績上去了,地理、生物教師一下也搖身變成升學考試舉足輕重的顯赫人物了。藝術課呢,還是那樣……更多時候只能服從教學需要,為主課讓路,在主課與主課的磨合中客串“潤滑劑”、點綴物。最終主課豐收了,藝術課也未能實現“叢中笑”的初衷。顯而易見,藝術教師在這當中的“色調”關係非常微妙。

高中語文個人課堂教學反思 篇13

我國著名教授熊川武博士把反思性教學定義為:教學主體藉助行動研究,不斷探究與解決自身和教學目的以及教學工具等方面的問題。因此,反思對語法教學的也是極其重要的。

首先,靈活使用教材,適時調整教學方法。注意培養學生運用語法規則的能力。在學生大量語言實踐的基礎上,教師應按照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思想,不斷拓寬和加深學生對同一語法項目的認識,提高其運用能力。

其次,突出重點,集中教授。語法教學要集中內容、集中材料、集中時間、集中一切手段與方法,特別是進入選修教材的語法學習和大學聯考複習備考階段,更應如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該讓學生在充足語境中反覆實踐相關的重點語法項目。

最後,提倡發現學習。讓學生在所學課文中去發現與本單元語法項目相一致的語言表達形式,並能在課堂上與老師一起就語法項目進行觀察、歸納和總結,提出一些解決問題的建議。

高中語文個人課堂教學反思 篇14

我在講解古典詩歌的藝術創作手法時,《詩經》裏“賦“與“興“手法的運用往往成為學生理解的難點。朱熹關於“賦““比““興“的定義雖然準確簡潔,但老師如果照本宣科,學生會感到既難以理解,又枯燥無味。怎樣才能化深奧為淺顯,化抽象為形象,化枯燥為生動?我在講“賦“和“興“時引入了同學們喜歡和熟悉的流行歌曲。講“賦“時,在解釋了“賦“的含義實際上就是直接進行敍述或描寫後,我引了《小芳》的歌詞:“村裏有個姑娘叫小芳,長得美麗又善良,一雙美麗的大眼睛,辮子粗又長……“指明這種從多方面進行描寫的方法實際上就是古代所説的“賦“。講“興“時,我引了《縴夫的愛》的歌詞:“天不颳風天不下雨天上有太陽,妹不開口妹不説話妹心怎麼想“,講清了“先言它物以引起所詠之辭“的含義。這種以俗解雅的方法,在教學中顯得輕鬆風趣,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在這節課中,課堂氣氛活躍,學生接受知識的效果也較好。

這個案例説明:教師一定要具備課堂開發的意識與能力,善於把握和調控課堂氣氛,增加課本知識容量和密度,在課堂教學中創設誘人的情境。從而讓語文教學走向生活,走向實踐,走向智慧。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可見,愛好和興趣以及生活經驗在學習活動中是非常重要的,往往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師要善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調動學生的生活體驗。教學實踐中,雖然我不善於創設誘人的情境,但我感到應該朝這方面努力。因為這樣做,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習興趣,激活課堂氣氛。我想,語文老師在課堂教學中真的能化“壓力“為“魅力“,讓“學生喜歡你教的東西“,學生學習語文的消極心理就可逐漸消除,而走向積極。只有具備了這種意識與能力,以往那些被我們忽視的生活場景與生活體驗,才會被拿來當作語文教學的材料,從而為語文教學開闢出一片新天地。

同時,我認為語文學習既是一種學生個性化的活動,也是一種學生創造性的活動。因此,教師要善於把教學目標轉化為學生的需求,因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離開了主體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效果當然不會很理想。作為教師不僅要珍惜學生的感悟、體驗,更要保護他們的智慧火花。這樣更有利於開發學生的創造性潛能。認真備課,把握重、難點,完成教學任務固然很重要,但我認為更重要的是把語文教“活“、讓學生“活“好,讓學生學得聰明一點、靈氣一點,讓學生課堂所獲得的各項語文能力、語文知識,在綜合實踐中整合起來,並加以積澱,成為一種綜合素養。這才是語文學習的靈魂。如果教師死守教案,那麼最好的教案也會成為束縛教學的桎梏。活生生的學生也會變成課本的奴隸。課堂靈活地放開一些,反而更能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更能活躍思維,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以上是我近來思考的問題,或許在正確理解新課標之後這些問題會迎刃而解。不可否認,這也正是解決問題的源泉所在,源活則水清,只有深刻地吃透新課標精神,才能解決好語文教學中教師教無成就、學生學無興趣的問題。

高中語文個人課堂教學反思 篇15

本學期,我按照新課改的要求,在學校領導的帶領下,我不僅在教學上有所提高,在業務水平上也有了不小的進步。立足現在,放眼未來,為使今後的工作取得更大的進步,現對本學期教學工作總結如下:

一、注意高一與國中的銜接過渡

由於我們的學生大多來自農村,大多都是啞巴英語。他們都不敢大聲朗讀課文,因為發音不準或是壓根不會讀,自卑的心理很明顯。新學期伊始我特意花了兩節課學習音標,從根本上幫他們找自信,讓他們認識到英語是一門語言,讀起來很美,和語文一樣,可以欣賞享受的。

另外,通過找學生問話,測詞彙量量等方式,我瞭解到學生在詞彙量和語法上面存在困難。因此,在努力完成教學目標的同時,在課堂上從語言、詞彙、語法、句型等方面系統複習,以使學生儘快適應高中英語教學。

二、注意營造英語氛圍,注意學習方法的輔導

在上課過程中,我堅持用英語授課,要求並鼓勵學生用英語思考問題、回答問題;下課後鼓勵他們用英語進行交流。一個學期下來,大多同學都能夠表達,而且也沒有膽怯。此外,儘量多講一些關於英美國家的文化,生活故事,並組織學生排演了課本劇,讓他們體會到應用語言的快樂感和成就感。同時根據“抓住閲讀、抓住大學聯考”的成功經驗,大力培養學生的閲讀能力。以《英語週報》為依據同步進行閲讀培訓。

另外,加強作文訓練,本學期先後共進行了8次作文訓練,每次都努力做到認真批改,認真寫評語,力爭使學生快速提高作文成績。

三、認真批改作業、堅持基礎教學

堅持佈置適量的作業,使學生所學知識得到鞏固和提高。佈置作業時,堅持做到有針對性,有層次性,形式多樣化。每個學生對課堂上的知識掌握程度,都會在作業中得以直接體現出來。因此,我用《導學案》中的題目進行練習。對於難度較大的題目,學生出現錯誤較多的作業,課上利用時間統一詳細講評每個錯誤;對於學生不該出現的問題,指導學生及時糾正。每隔兩天佈置聽寫任務,對所學新單詞、新短語、好句子進行聽寫。認真及時地批改聽寫。並針對學生的聽寫情況,認真透徹地進行講評,根據其情況不斷改進教法。

四、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只有通過輔導學生掌握一套科學的學習方法,並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才能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得以發揮。具體包括:培養學生的預習能力、掌握英語基本知識的能力、學生自己整理所學知識的能力。另外,自學能力的提高還得益於大量的獨立的閲讀,要求學生人人必備一本英漢詞典作為工具書,讓學生勤查字典。

五、做好課後輔導工作,注意分層教學

在課後,為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相應的輔導,以滿足不同層次的學生的需求,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同時加大了後進生的輔導力度。對後進生的輔導,並不限於學習知識性的輔導,更重要的是學習思想的輔導,不打擊、不惡語相向,多鼓勵、多表揚,使之對學習萌發興趣。

經過一個學期的努力,無論成績高低,都體現了我在這學期的教學成果。我明白這並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在本學期後如何自我提高,如何提高兩班的英語水平。因此,我會繼續努力,多問,多想,多向前輩學習,爭取進步。

高中語文個人課堂教學反思 篇16

送走繁忙充實的__年,又迎來充滿希望的虎年,回顧過去的一年,自己在思想政治素質、專業知識上都有所收穫。現將20____年的個人工作作如下總結:

一、加強學習,堅定信念,忠誠黨的教育事業。

作為一名中年教師,我自覺加強政治學習,提高政治思想覺悟。平時,我認真學習了xx大精神,學習教育戰線中先進人物的事蹟,時刻鞭策激勵自己。

我熱愛教育事業,熱愛我的學生。在工作中能夠求真務實、開拓進取、大膽創新、樂於奉獻,努力教好每一堂課,帶好每一次訓練,圓滿地完成本職工作。我能夠師德規範嚴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則,時時處處做學生表率,凡是要求學生做到的,我自己首先做到。此外,我還能夠尊敬領導,團結同事,積極參加學校的各種活動,遵守學校的一切規章制度。

二、深鑽教材,認真教學,圓滿完成任務。

體育課教、學、練三者之間的統一。俗話説:施教之功,貴在引導。教師的教學藝術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他引導水平的體現。只有教師正確而巧妙的引導,才能在學生的學習中起到“引爆”作用,實現認知、情感、行為三者的統一,獲得教學最佳效果。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內容,結合學生的年齡特徵,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體育運動技能,培養學生頑強拼搏的意志品質。在區優質課比賽中,我動腦筋、想辦法,將教材進行分段教學,每段之間都是遞進關係。同時,考慮到學生身體素質的差異,按能力分組,教學因人而異,是每位學生各需所求,各揮其能,各展其才。通過自己的精心設計,合理安排,這節課上的有聲有色,效果很好,獲區優質課一等獎。

學生普遍都害怕長跑50m__8這個項目。為了讓學生達標,必須樹立他們的信心,消除他們的恐懼心理。我給他們講“只要功夫深,鐵棒磨成針”的道理,讓他們認識到凡事在於人為,堅持就是勝利。在教學設計中,我安排課課練,學生每節課準備活動中沿操場跑三圈,每位學生每週有兩次練習的機會,一學期結束時,五、六年級的學生達標合格率為98%,效果明顯,從而達到了鍛鍊身體,磨練意志,提高素質的目的。

三、發揮特長,刻苦訓練,辦好女子田徑隊。

我是田徑運動員出身,訓練田徑是我的特長之一。圍繞着把我校田徑隊保住全區領先指導思想,組建田徑隊要從長計議,長要有規劃,近要有打算。在選材時,我要求二年級至六年級都有學生參加,不僅要考慮眼前隊伍的適用構成,而且要考慮隊伍的後繼有人。在訓練時,我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身體素質能力,制定了合理有效的科學訓練方法,重點培養學生的意志品質,狠抓隊員的基本功訓練,要求每個隊員動作規範,從小養成良好的動作習慣。在訓練中,我不僅對隊員們嚴格要求,而且對自己也嚴於律己,要求隊員做到的,我也必須做到。無論是冰冷的寒冬,還是炎熱的夏季,我都能堅持訓練,每次都提前早早到校為隊員們做好訓練前的準備工作。此外,我還經常找隊員們談心,增加師生之間的瞭解,關心她們,愛護她們,為她們排憂解難,讓每位隊員都能感受到田徑隊就是自己的家。

在訓練中,我給予了誠摯的愛生之心,端正了求真務實的工作態度,採取了雷厲風行的工作作風,運用了多種多樣的工作方法。正因為如此,在參加區組織的田徑運動會中獲團體總分第四名好成績,受到了學校領導、教師及家長的好評。同時,為在周邊社會上樹立了良好形象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

以上是我一年多工作的小結和體會,如果説自己取得了一些成績的話,那也是與學校領導和老師們的關心、愛護分不開的,再次,我要真心真意地感謝他們。作為一名跨世紀的教育工作者,在今後的工作中,我要更加嚴格要求自己,提高自身素質,努力學習,積極工作,勇攀教育事業的高峯,做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

高中語文個人課堂教學反思 篇17

當前,藝術課正走在“必修”的普及路上,不過它仍然是“調味”課,缺少不行,又不能將它提升到一定高度,教師在很多時候充當的是類似“變臉”一樣的角色。許多教師認為,反正學校也不重視,評職最後,待遇最低,上藝術課沒人會看得起,所以,在這樣的環境下,教師創新意識不強。顯而易見,藝術教師在這當中的“色調”關係非常微妙。我通過本次培訓學習,學習並總結了能夠促進教學的一些教學方法和原則:

1.要分析學科特點,採用合適教法;

要把握學科特徵,但一方面要防止過分強調美術學科的特徵。如上課大量使用美術專業名詞、專業術語,或直接套用教材句章,將學生本來以為生動有趣,輕鬆愉快的美術欣賞課,上成深奧難懂的“學術研究課”。另一方面就是要防止一味迎合學生興趣,將美術課上成歷史課或政治課而失去學科特徵。對美術的“邊角餘料”過多闡述,沒有回到審美教育的主渠道上來,忽視了《大綱》中規定的美術欣賞的目的。要把握學科特徵,教師還要準確把握高中美術欣賞課的教學目標,注重美術與其它學科,特別是子門藝術學科內在聯繫的研究,從大文化的角度瞭解美術與其它學科的共性。要從學生熟悉的或已經形成的知識經驗切入,跟隨老師設計的思路,潛移默化地進入美術欣賞的學科知識中來,順理成章,逐漸深入。

2.基礎知識學習和作品欣賞並重

美術基礎知識的學習和美術作品的欣賞是一個事物的兩個方面,作品欣賞重在感受美,基礎知識重在研究為什麼美。如果説欣賞是一把鎖的話,基礎知識便是一把開鎖的鑰匙。在美術欣賞教學中,僅以“象”和“不象”、“美”和“不美”來評判美術作品,就是高中美術欣賞教學中不能並重基礎知識和作品欣賞的表現。“象”和“不象”對於再現性作品來説,尚有可言,而對於表現性作品,特別是十九世紀以後的意象性作品和抽象性作品而言,就難以入座了。藝術作品的創作遠不只是為了象形,藝術家寄託在作品中的主觀情感和審美理想,才是作品的靈魂所在。因此,若不通過美術基礎知識,對作品進行理性的分析,而以象和不象、美和不美去評述它,美術欣賞是難以收到好效果的。

3.要具體欣賞作品的內容和形式

美術作品的欣賞包括內容和形式兩個方面,對美術作品的欣賞,既向學生傳授了審美知識,又給學生作出了審美示範,所以對美術作品的欣賞應具體到內容和形式上。但在對美術作品的欣賞中,我們常會聽到“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評述方法,其實,並不是什麼“不可言傳”而是“不會言傳”,原因是缺乏對作品內容和形式的具體感受。生活中如此尚有可原,但作為美術欣賞教學,萬不可以此為搪塞之詞。應該説,只要對作品的內容和形式有具體的意會,都可言傳,只是意會不清或語言貧乏,才會出現“不可言傳”的現象。解決的辦法,唯有教師自身苦下功夫,提高自身專業、文化修養和語言表達能力,做到“能意會,可言傳”,語言準確而言簡意賅,風趣幽默而具有感染力。

4.要尊重學生的理解,實現師生互動

美術作品包含有多層次的信息,對美術作品的欣賞不象做數、理、化試題,只有一個固定的答案,一定程度上講,對美術作品的欣賞是作品的再創造,是建立在欣賞者認識水平上的和作品的信息交流。所以,對美術作品的賞析沒有固定的標準答案。教師應尊重、保護、鼓勵學生的任何見解,甚至是相反的見解,引導學生充分發表源自內心的觀點、感受,鼓勵學生以創新精神從多角度理解作品、發表真正屬於自己的主張,結論正確與否並不關鍵,關鍵的是學生積極探索,勇於實踐的過程。高中美術欣賞教學要實現師生互動,引導學生主動參與,關鍵是要營造一個平等、活躍的課堂環境,激發學生參與欣賞的熱情,而實際上高中學生已具備一定的審美觀,或多或少的都可以對美術作品發表自己的見解,這就需要教師去搭建一種平等、自由、暢所欲言的交流平台、讓學生敢説、想説、積極參與。

5.恰當使用現代教育技術

一提到現代課堂教學、我們自然會想到計算機、多媒體和互聯網,但是,現代教育技術也並不是簡單地只是關於媒體使用的學問。而是包括教育觀念與教學模式在內的一場歷史性變革,隨着現代教育技術的發展和素質教育的逐步推行,傳統的授受式美術教學模式的侷限性日益凸現出來,現代教育技術確實給美術欣賞教學帶來了生機和活力,這種融聲音、圖象、文字、動畫、信息於一體的教學技術,彌補了傳統教學方法的不足,有許多教學的重點、難點迎刃而解。但它卻不是萬能的,它要與教學內容和方法巧妙的融合運用,才能達到較理想的教學效果。

總之,在美術欣賞課教學中,只要老師認真鑽研,運用合理的教學原則和教學方法,學生一定受益非淺,無論鑑賞能力、創造能力、動手能力都得到提高。

高中語文個人課堂教學反思 篇18

長大的感覺是什麼?是驚奇?是欣喜?還是……

我覺得長大彷彿就在一念之間。落雨了,會自然而然的帶一把傘,獨自一人撐一把傘,漫步在迷濛的細雨中,用心去感受着獨特的浪漫與温馨,而不會再像小時候一樣一頭扎進雨簾中嬉鬧,滿不在乎自己被澆成一支落湯雞。當聽到別人誇獎自己時臉上會突然飄來幾朵紅雲,而不像小時候一樣只會歪着腦袋傻笑……哦!長大的感覺是什麼?長大的感覺是雨後萌芽的翠綠的嫩芽,花瓣上滾動的羞澀的露珠兒。

步入花季的我,在無意間已走過了幼稚與成熟的分界線。站在成熟的邊緣上,望望身後那生活在快樂王國裏的我。那裏的我,天真、頑皮而又愛哭鼻子耍賴皮。常常不是惡作劇把鄰居家的大花貓的耳朵貼上雞毛,就是和小朋友上躥下跳踏壞了張大嬸剛栽的小苗,然後又在媽媽的數落下低着頭扶起被踏扁的秧苗。那時的我,往往在風雨裏“豪言壯語”,笑着唱着跑回家,卻竟為媽媽含笑地來的一碗荷包蛋悄悄淌下熱淚。那時的我,愛笑,愛哭。剛才還陽光明媚,一轉眼就陣雨驟至。瞧,那個滿臉通紅,臉上還掛着淚珠卻破涕為笑的小姑娘是誰?那不是我自己嗎?真不好意思。

可是,我此時已站在了分界線的這一邊。那一切美好的回憶,只能將它們統統鎖進粉紅色的日記,放進我記憶寶庫的最深層。我長大了,就應該變得堅強,應該學會笑對人生,面對坎坷與挫折;長大了,就應該收起自己的天真與幼稚,學會深沉,學會冷靜;長大了,還應學會承擔,學會揹負。我感到自己擔負着太多的期望太沉的夢想,於是努力的將迷茫化作一股揮汗如雨的泉源,將彷徨化作一隻照明遠方的明燈。請不要説我已變得世故,其實,我正在走向成熟。

粉色的童年固然美麗,但金色的未來更令我着迷,為了那顆美麗的果實,我只能將天真收起,大踏步地走下去。在前方的路上,面對荊棘,我會流淚;面對坎坷,我會彷徨。但我會用樂觀對待一切。因為在我心中有太多的夢想。

到底長大的感覺是什麼?

長大的感覺,有冰激淋的甜爽,也有青草莓的酸澀……長大的感覺,反正挺好!

高中語文個人課堂教學反思 篇19

人們往往認為數學教學僅僅是公式公理的解説與運用, 其實不然, 數學課堂也有其自身特 的魅力, 以下是我平時教學中的一點經驗體會。

一、明確數學思想, 構建數學思維

隨着教育對學生綜合能力要求的提升以及各個學科間的知識滲透更加深入和普遍, 學習數學最重要的是 要學 會 數 學 的 思想, 用數學的眼光去看待世界。對於教師來説, 他不僅要能“做”, 而且需要教會學生去“做”, 這就要求教師不僅有紮實的專業知識和能力, 而且更應該有對數學學科的整體理解從而構建學生良好的數學思維。

二、尊重學生的思想, 理解個體差異

以往教育觀點老是忽視學生的認知情感,把學生當作承受知識的容器, 不斷增加新知識,同時又要鞏固舊知識, 導致新舊積壓, 新的學不好, 舊的學不紮實。同時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也是顯而易見的, 同樣的一塊地裏的莊稼也有高低之分, 學生也是如此, 作為教師, 不僅要善於播種施肥, 更重要的是要理解學生, 給每個學生充分的發展空間和發展的動力, 不能顧此失彼,這才是真正的以人為本。

三、應用心理戰術, 從教入手

所謂從教入手, 最重要的就是課堂導入, 因為導入新課不僅是新的教學活動的開始, 也是對舊的教學活動的總結和概括, 好的導入往往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使學生興趣盎然, 對新知識的渴望也更高, 教學活動當然就進行的更加順暢。

瑞士心理學家皮亞傑( J. Piaget) 認為“:一切有成效的工作必須以某種興趣為先決條件”。濃厚的興趣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啟迪智力潛能並使之處於最活躍的狀態。教學中, 由於教學內容的差異以及課的類型、教學目標各不相同, 導入的方法也沒有固定的章法可循。下面本人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對幾種常用的課堂導入方法談談自己的粗淺認識。

1.矛盾激趣

矛盾即問題, 思維始於疑問, 在教學中設計一個學生不易回答的懸念或者有趣的故事, 可以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慾, 起到啟示誘導的作用。在教授等差數列求和公式時, 一位教師講了一個小故事: 德國的“數學王子”高斯, 讀國小時, 老師出了一道算術題 1+2+3+…+100=? , 老師剛讀完題目, 高斯就在他的小黑板上寫出了答案 5050, 而其他同學還在一個數一個數挨個相加呢。那麼, 高斯怎麼會算的這麼快呢?正在學生百思不得其解時, 老師引出了要講的等差數列求和方法的內容。

2.重點、難點設疑

教材中有些內容既枯燥乏味, 又艱澀難懂。如數列的極限概念及無窮等比數列各項和的概念既抽象, 又是難點。為了更好地講解本課內容, 一位教師在教學時插入了一段“關於分牛傳説析疑”的故事。傳説古代印度有一位老人, 臨終前留下遺囑, 要把 19 頭牛分給三個兒子。老大分總數的 1/2, 老二分總數的 1/4, 老三分總數的 1/5。按印度的教規, 牛被視為神靈, 不能宰殺, 只能整頭分, 先人的遺囑更必須無條件遵從。老人死後, 三兄弟為分牛一事而絞盡腦汁,卻計無所出, 最後決定訴諸官府。官府一籌莫展, 便以“清官難斷家務事”為由, 一推了之。鄰村智叟知道了, 説“:這好辦!我有一頭牛借給你們。這樣, 總共就有 20 頭牛。老大分 1/2 可得 10頭; 老二分 1/4 可得 5 頭; 老三分 1/5 可得 4 頭你等三人共分去 19 頭牛, 剩下的一頭牛再還我!”真是妙極了!不過, 後來人們在欽佩之餘總帶有一絲疑問。老大似乎只該分 9.5 頭, 最後他怎麼竟得了 10 頭呢?這樣, 不僅提高了學生的探究熱情, 也給教師的導入新課創造了良好的時機, 無形之中將學生帶入自己設計的教學情境之中。另外教學中也要重視教學的延續性, 一堂課的好壞不僅僅體現再前奏合過程, 結尾也同樣重要, 也就是我們所謂的昇華階段。

曲盡而意存, 課完而回味無窮。在一堂課結束時, 根據知識的系統性, 承上啟下地提出新的問題, 一方面可以將新舊知識有機地聯繫起來,同時又可以激發起學生新的求知慾望, 為下一節課的教學作好充分的心理準備。我國章回體小説就常用這種妙趣奪人的心理設計, 每當故事發展到高潮, 事物的矛盾衝突激化到頂點的時候, 讀者急切地盼望故事的結局, 而作者卻以“欲知後事如何, 且聽下回分解”結尾, 迫使讀者不得不繼續讀下去!課堂教學如此, 則二者必有異曲同工之妙。

課堂教學作為一門無形的藝術, 有其自身的發揮空間, 如何把握住學生的心理與知識內容的特點, 才是萬變不離其“宗”, 只要教師用心, 科學地將教育教學規律應用於現實的教學之中, 讓學生積極地投入到課堂學習裏, 感受知識與人文的魅力, 課堂教學必將煥發迷人的色彩。

四、理性與感性疊加, 完善學生的情知模式

言傳身教不只是傳遞知識和技能, 其實更重要的是一種人文的關懷, 情感的共鳴, 傳遞者站在經驗的基礎上使學習者感受以往失敗的挫折感, 同時也有成功的成就感, 這樣的教育才更加有真實性, 在不知不覺中讓學生進入到理想的情景中, 品嚐人生的酸甜苦辣, 再失敗與成功中崛起, 再理性與感性中昇華。

不管是數學教學還是其他學科, 我們的教學都不能僅僅停留在已有的基礎之上, 認識教育的新規律並適時地將其應用於實際的教學中, 這樣我們的教學才更有成效, 教育的投入才能真正變為學生的成就, 古人云, 學而時習之,做為新時期的教育工作者理當為了教學而學習新的理論知識, 當然也要時“思”之。

高中語文個人課堂教學反思 篇20

當大學聯考結束的鐘聲敲響,備戰了一年的09年高三歷史教學也宣告結束。隨着09大學聯考的漸行漸遠,高三這一年的緊張與快樂、疲憊與幸福,成功與失敗一直相伴而行卻一直充滿希望的生活讓我們至今回味;這一年曆史教學的得與失,成與敗也時常讓我深思。現我將我的做法、得失拿出來哂哂。

一、眼中有大學聯考

大學聯考是學生考,但離不了老師的引導、指導,所以要讓學生考得好,首先老師引得好,“引”的關鍵是老師時時眼中有大學聯考,事事圍繞大學聯考轉。我們的做法是:

1.合理安排大學聯考複習時間為了保證高三有充足的複習時間,在高二下期的後半期(大致五一節後)開始上《中國古代史》,這樣可以在國慶節前完成新課教學。接下來是按慣例進行的三輪複習,這一定要與市三次診斷考試時間相吻合。三輪複習做到一輪夯實基礎,二輪狠抓提高,對於第三輪複習,“調整(心態)、鞏固(基礎)、充實(補漏)、提高(能力)”的八字方針,對學生心態與成績提高效果不錯。最後的十天尤其不能放鬆,學生須“迴歸基礎,迴歸教材”。

2.整理研究大學聯考試題08大學聯考結束後,我們注意收集各地大學聯考試題,並把它們與前兩年的大學聯考試題進行分類分章整理,仔細研究試題特點,做到心中有大學聯考、心中有試題。在教學過程中,隨進度和教學內容適時調出使用,這樣學生既熟悉了近年的大學聯考難易程度新穎程度,對大學聯考不再那麼恐懼;同時還可排出一些剛考過的考點,減輕複習的負擔。我覺得我們更應該關注上海、廣東大學聯考歷史卷,因為這兩地的歷史試題具有兼顧基礎、能力性強,着眼課改、導向性強,貼近現實、人文特點等,應當是我們文科綜合命題的方向。

3.比對分析大學聯考考綱大學聯考考綱出來之前,要全面複習遍地開花。09年初大學聯考考綱出來之後,仔細分析並與前兩年的考綱、題型示例認真比對,找到其中的變與不變的地方,通過研讀大綱明確今年曆史科體現的大學聯考考題思想。這樣在平時的學習、訓練中就可以幫助學生全面理解和把握考點,瞭解大學聯考試卷的分佈,做到有的放矢。

4.關注社會熱點以現實的熱點帶動歷史知識,以歷史知識去解讀熱點,編制熱點小專題。不過,一些特別熱的點往往命題時表現並不明顯。因此,複習中也不要太強調,以免淡化對其它基礎的掌握。

5.團隊協作備戰大學聯考這裏的團隊包括教師團隊,更包括教師與學生的班級團隊。與備課組的教師共同研究、分工協作備戰大學聯考;與學生多溝通,對學生多幫助,多留時間給學生,大家齊心協力奔大學聯考。

二、學、練為大學聯考

為了讓學生考好,就要讓學生把知識爛熟於心,還要讓學生把知識用得得心應手。

1.夯實歷史基礎知識

對於近幾年的大學聯考,大學聯考對於課本基礎知識考察的廣度和力度都有所加強。那麼,如何吃透課本呢?我覺得,一是要將課本讀“薄”,在認真鑽研教學大綱、考試説明和近年的大學聯考試題的前提下,有選擇、有針對地將課本里大量的閲讀文字(楷體字)和不少孤立、靜態的陳述性語句,以及夾雜在字裏行間的相當部分的修飾性詞句果斷刪減,減輕學生的負擔,提高備考的效度。二是將課本讀通,充分利用課本的目錄,探求章目、子目錄之間的內在聯繫,做到融會貫通,深化理解;同時又能系統化課本知識,形成知識網絡。同時,我們也編制了按章節排列的知識體系圖表,按專題排列的知識體系圖表,不過這些都是填空型的,在一章複習前或後,一個專題的複習前或後,讓學生填寫,有利於梳理開始遺忘的知識體系和對幫助學生將散亂的知識整理歸類。

2.編制考前檢測題單元檢測題到處都可以買到或找到。而針對自己的教學進度或市區考試內容要求以及自己學生情況的的試題就不多,所以,有針對性地自編試題就非常重要和有用。這類考題考查內容主要是與市診斷考試以及大學聯考同步,試題形式與大學聯考題相同,檢測時間控制在40分鐘左右。在每一次診斷考試前準備多套,集中訓練,效果很好。

3.考前強化訓練高三的考試有點多,綜合的月考、學科的單元考、專題考,似乎一個都不能少。但我認為學科檢測在日常應減少一些,以增加學生閲讀教材、領悟知識的時間。這一屆高三我把練習主要放在每一次大考之前集中訓練,一般有3——5套題。這樣可以進行強度訓練、一個階段知識的綜合訓練、時間分配訓練等。

三.心中有學生

1.賞識、尊重學生與直屬校比較,我們算是二流的學校;與理科生比較起來,我們的學生絕大多數是三流學生。整理知識體系、記住該記的知識點、有不錯思維能力和解題能力對他們來説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賞識學生的微小進步,理解學生的一次次的失敗,會讓學生心理上更能感受學習的快樂與興趣,所以他們會雖餒戰餒敗,但餒敗餒戰,直到最後勝利。

2.關心、幫助學生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成績好的學生需要在難度、能力上有更高的跨越;成績中等的學生則需要系統知識,化解遺留的難點和盲點;差一點的學生則需要督促他們一遍又一遍地記憶並掌握基礎的知識點。所以,老師要多呆在辦公室,多轉轉教室,多陪陪學生,不僅僅是解答學習疑難,也可以與學生聊聊天。

以上僅是我在高三這一年中教學進程上的所做,並沒有談及學科知識教學方面、學生能力培養方面的東西。回想過去一年的複習備考感覺有很多東西值得注意和改進,也更深的認識到自己的諸多不足之處。

1.研究大學聯考方向雖然是花了很大力氣,但還不是很夠。在對08年大學聯考試題分析時,我們比較關注上海、廣東大學聯考歷史卷,因為這兩地的歷史試題具有兼顧基礎、能力性強,着眼課改、導向性強,貼近現實、人文特點等,應當是我們文科綜合命題的方向。但過度的重視、訓練,導致學生不太適應本地大學聯考試題。

2.對基礎知識的落實還不夠,使學生在考試中出現了基本常識的錯誤。比如09大學聯考試題中的選擇題,看似簡單,應該全是教材上的,但學生掌握不牢,導致錯誤百出,得分不高。

3.引導學生落實基礎,進而轉化為能力也是沒有做好的一件事情。

教書這條道路,育人這種職業,需要更多的思想和行動,我們任重而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