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博物院》課後反思總結(精選19篇)

《故宮博物院》課後反思總結 篇1

回溯這節課,我感慨萬千。

《故宮博物院》課後反思總結(精選19篇)

成功之處:

在“自主探究”環節中我給學生設計了一個集中的大問題:“請以‘太和殿 ______,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因為______。’的句式來評説太和殿的特點。” 在這裏,我注意了對學生進行規範性的説話訓練,同時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了發展。

與此同時我也注意了重點引導學生學習説明方法,如“列數字、作比較、摹狀貌”等。中間插入了作比較的特別訓練,學生從中得到收穫,憑藉自己的力量找出了關於一些説明方法的特點、作用及規律性的東西,因為是自己發現的規律,所以我相信我的學生會因此學會觸類旁通。在這裏我做到了立足於腳下,不擺“花架子”,實實在在教給學生一些東西,這也是我始終堅持的教學原則,即:讓一切教學設計都為教學目標服務。

不足與敗筆:

1、 沒有真正貫徹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主體的課改理念。有些環節急於求成,沒能給學生充分的展示空間。

2、教學環節之間過渡處理得不太好, 在學生自主探究這個環節中,學生從很多角度談論太和殿,當超過我規定的時間時,我為了能儘快地過渡到下一個環節,並沒有針對一些很好的想法而繼續引導學生深入探究,而是直接過渡,沒有做到“教學生之所需要”的課改思想,從整節課來看在一定層面上對課文的挖掘缺少深度。

3、時間安排上應更有條理,本節課前面在自主探究上花費時間較多,以致於後面的討論題目沒有充分展開,前鬆後緊。

4、還有一個環節就是最後當堂寫導遊詞沒能當堂完成。我最初的設計是先出示“寫作提示”,然後看視頻回顧校容校貌(邊看邊構思),接着給出數據做參考,隨後馬上寫導遊詞,最後選讀。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圍繞着本節課的學習重點盡己所能,展示文采。本來這個環節應該將這節課推向又一個高潮,可惜的是選讀的環節還沒進行就下課了。反思其原因,就是因為前面有幾個問題耽誤了時間,有些重複或者説教師太過於追尋自己想要的答案,其實完全可以借同學們的精彩回答而靈活處理,馬上過渡到下一個問題。結果只能將此留為作業結束本課,實在留有遺憾!

我會在今後的教學中注意克服以上的缺點,多和同組老師交流,更充分地備課,使授課內容更利於學生學習能力和成績的提高;同時,通過學習和總結,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故宮博物院》課後反思總結 篇2

這節課時間安排上應更有條理,本節課前面在文本內容的理解上花費時間較多,以致於後面內容有些快,前鬆後緊。而我原本還想抓住文章重點進行講解,特別從課文第5自然段:寫外觀特徵,抓住色彩壯麗的特點。如:金黃色、青藍點金、貼金彩畫、金鎖窗。第6自然段:寫內部裝飾,抓住龍的姿態特點。如:蟠龍、金龍、雙龍戲珠、單龍飛舞、行龍、坐龍、升龍、降龍。第7自然段:寫建築位置,抓住象徵皇權的特點。而實際上因時間關係,沒有很好的引導好。

我會在今後的教學中注意克服以上的缺點,多和同科老師交流,更充分地備課,使授課內容更利於學生學習能力和成績的提高。

《故宮博物院》課後反思總結 篇3

我把精讀的過程設計為:朗讀理解如何建立信任之後感悟課文最後鳥兒們對老人的懷念;再朗讀理解親密無間之後再次體會文章最後鳥兒們對老人的悼念;然後再體會老人與鳥之間心靈相通的感情之後再來感悟最後鳥兒對老人的深切哀思。每一部分之間的情感是層層深入的遞進關係。這樣的設計,使學生們較好的感受到了老人與鳥之間相處的和諧,情感的深厚。同時,在這三部分的理解當中,我分別選擇了不同的側重點。在理解信任這一部分是,我側重引導學生結合文中詞句及生活經驗來體會老人的無私勇敢和體貼,同時滲透了比喻句的好處。在理解親密無間時,除了結合文中重點詞句理解之外,我重點讓學生展開想象下出文中沒有寫出來的故事,達到了讀寫結合。

學着老人與鳥這篇文章,使人不由自主地走進了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美妙畫卷,讓我們看到了神話中才有的情節,看到了詩中才有的意境,成百上千的鳥兒們用樹葉和花瓣,陪伴老人步入天堂……

《故宮博物院》課後反思總結 篇4

在這整堂課中,學生聽的比較認真,基本的教學環節我都貫徹了下來,課堂中的基本思路就是從身邊的案例從故事中讓同學們得出啟發,明白生命於我們每個人都只有一次,我們要珍愛我們的生命 。這節課我是分成兩大部分四小部分進行的。一:永不放棄生的希望 1,要有求生的意志 2要掌握求生的方法策略。二:肯定生命,尊重生命 1,對待別人的生命的態度 2,對待自己的生命的態度 在講到永不放棄生的希望的時候我給同學們引用了課本上的伐木工人的故事。同學們自己講述了海倫。凱勒的故事,繼而又給同學們講了一個真實的故事,唐山大地震時一位媽媽用自己的血保住了自己女兒的生命。

一個個的故事吸引學生的同時也達到了對學生人生觀價值觀的教育:當生命遇到威脅的時候一定要有一個信念:“活下去”!接下來,結合我們目前正在進行的[平安校園建設及我們身邊經常發生的威脅生命的現象,讓同學各抒己建談談應該掌握那些求生的方法和策略,比如遇上歹徒,家裏着火,遇到交通事故該打電話給誰?向誰求救?。當身陷火災現場或有人溺水我們該怎樣自救和他救?學生們回答比較踴躍。在講到第二大部分的時候,我進行了情景教學,請一個學生假扮成一位因為生理殘疾失受到別人嘲笑失去生活勇氣的小佳,小佳因為自己的兔脣而失去了生活的勇氣,準備自殺。但自殺前她想最後給自己的“知心姐姐”打個電話訴苦。

《故宮博物院》課後反思總結 篇5

本課教學採用自讀法。第一課時先是共同回顧常見的上課思路。(導入、作者簡介、朗誦、自讀品佳析形學技法、明主旨)接着讓學生自學十分鐘,同桌合作學習也可。再接着檢查自學情況。按步驟先是讓學生把作者簡單介紹,然後是合作誦讀、同桌讀、自薦讀、班齊讀、師領讀。再接着讓學生品析。好的品析則讓其他同學做下摘記。最後讓學生討論課後練習一。第二課時先讓學生自學欣賞20分鐘,寫《夜》賞析小作文。再接着是自讀,然後是明主旨。讓學生析文章的美。最後師總結。接着看課後練習,讓學生合作討論,比較濟慈詩的兩種翻譯法,説説你喜歡哪首的翻譯,為什麼?火車式,人人要求回答。最後讓學生開展詩歌朗誦會,準備10分鐘,後小組派代表參加。

《蟈蟈與蛐蛐》這首詩可以分為兩節:

第1~8行詩為第一節。用“大地的詩歌從來不會死亡”領以下7行詩,主要寫了“蟈蟈的樂音”。還寫了“陰涼的林中”“新割的草地”“可喜的草叢”等富有盛夏特色的景物,寫出了一個充滿生機、充滿喜悦的世界,並以此烘托了“蟈蟈的樂音”的美妙動聽。

第9~14行詩為第2節。用“大地的詩歌呀,從來沒有停息”領起以下5行詩,主要寫了冬日的“蛐蛐的歌兒”。“寂寞的冬天夜晚”“當嚴霜凝成一片寧靜”等語句寫出了冬天嚴酷冷清的景象,“逐漸升高的暖氣”“昏昏欲睡中”等語句表現了家中的温馨氣氛,並以此襯托了“蛐蛐的歌兒”的悦耳動聽。結尾兩行詩通過聯想將“蛐蛐的歌兒”與“蟈蟈的樂音”巧妙地聯繫起來,生動地表現了“大地的詩歌從來不會死亡”的主題。

《夜》全詩分為四節。第一節用白天的喧響反襯了夜的靜謐;第二節用“溪水輕輕的歌唱”寫夜的寧靜,用明月的銀輝寫夜的美好;第三節描寫了月光下大自然的美麗;第四節總寫了夜晚的寂靜和月色的美麗。

《故宮博物院》課後反思總結 篇6

英子獨自去銀行闖練的堅強,在畢業典禮上的驕傲,離別的感傷,爸爸去世前的從容與鎮定。這成長中的苦痛與歷練,都足以讓英子成長為一個可以獨自面對生活坎坷與艱難的大人。這一切讓學生都體會到了,成長的責任與些許的沉重,在那一張張略顯稚嫩的臉上寫得清清楚楚。我以為學生和我一樣,對成長有了一個客觀而深刻的認識。當我提問:你是如何看待成長的?大家説得頭頭是道。沒有成長,哪來成熟?沒有成長,哪能獨立?成長就如同喝一杯苦咖啡,開始苦得無法比喻,隨之而來的是整個人的脱胎換骨。我也頻頻點頭,以為成長這條河已經在每個學生的心裏悄悄流過,浸潤着,流淌着。

課講到這裏,我認為自己的德育目標已經滲透得很好了,而此時距離下課還有幾分鐘時間,為了瞭解現在學生的真實想法,我順便問了一句:雖然爸爸已經離英子遠去,但英子早已長大,這是多麼值得驕傲和自豪啊!那麼你喜歡長大嗎?

《故宮博物院》課後反思總結 篇7

《一面》這篇課文講述了1932年秋天,“我”在上海內山書店見到魯迅先生一面的事,表現了魯迅熱愛勞動關懷進步青年的高尚品格,抒發了對魯迅先生真摯而又深厚的愛戴之情。課文分兩部分,先回憶“我”同魯迅先生的一面之交,後講述“一面”對我的影響和激勵。回憶同魯迅先生的一面之交是課文重點展開敍述的。課文對魯迅的外貌描寫,由遠及近,從粗到細,由整體到局部,緊緊扣住一個字——“瘦”。全文共六次寫“瘦”:一次整體寫,兩次寫手,三次寫臉。

從情節發展上,每到一個轉折處,便出現一次對魯迅先生“瘦”的描寫。第一次是在遠處,在暗中,“我”是在無意中“望了一下”,因而人物形象“模糊”,從整體上勾勒出人物的身材、年齡。第二次是在近處,在明裏有意識地進行觀察,刻畫比較具體、細緻,重點描寫人物的面容和精神,由形入神、形神兼備地寫出了人物的氣質。第三次更近了,作者面對面地“驚異”地望着魯迅,觀察更細緻,連煙嘴是“黃色”的、安煙的一頭已經“燻黑”也看清了,使形象更加完整清晰。這三次外貌描寫,都抓住了魯迅“瘦”的特點,連同另外三處寫“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故宮博物院》課後反思總結 篇8

今天我執教了北師大版語文第十冊《憶讀書》,這篇課文是冰心會議自己童年時的讀書生活的文章。通過學習這篇課文要然給學生理解“讀書好,多讀書,讀好書”的意思,讓學生真正的做到這一點。

這篇課文的的內容淺顯易懂,學習本文時,我避免瑣碎的分析和逐個段落的講解,讓學生從整體入手,抓住文章的要點。可在學生初讀課文後,讓學生回答冰心奶奶在這篇課文裏最想告訴我們什麼呢?引導學生抓住課文最後一句話“讀書好,多讀書、讀好書”,這就是課文想要告訴我們的主要內容。

然後在深入讀課文,讓學生結合課文內容和自己的生活實際來概括一下“讀書”有那些好處?這是本文教學的重點。

如書中生動的故事情節和人物形象能激起人們各種感情,讓人們獲得多種美的享受。讀書能擴大知識面。讀書有助於提高人們的品德修養。讀書對寫作有很大的幫助。還能得到“做人處世的獨立思考的大道理”。最後由讀書的“好處多”引導“多讀書”並要“讀好書”。

另外課文涉及了一些名著,有些書籍學生平時接觸的較少,可讓學生交流課前查詢的資料,我也做了適當的補充。但是我卻沒有過多的講解,只作為適當瞭解即可。

在課文最後要引導學生體會“總而言之,統而言之”這類詞語在文中的意思和作用。可結合具體內容理解。要引導學生體會出它們是“總的而言或總體而言”的意思,起總結概括的作用。

《故宮博物院》課後反思總結 篇9

提起閲讀潛力,很多老師就自然想到讀懂詞語,讀懂句子,讀懂段,讀懂篇,就會想到朗讀、默讀和背誦,以為訓練這些就是培養獨立閲讀潛力,這是對閲讀潛力的誤解。沒有真正領會到語文學科的基礎性、工具性和對學生未來發展的可持續性,沒有做到“為他們的終身學習、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礎”。

其實讀懂並不錯,問題是閲讀潛力不僅僅僅是讀懂。《語文課程標準》就提出:“閲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潛力。這種綜合潛力的培養,各學段能夠有所側重,但不應把他們機械的割裂開來。”那裏説的是“重點”,自然還有其它潛力。課標還提出“逐步培養學生探究性閲讀和創造性閲讀的潛力”,當然還應當有語感,朗讀、默讀、背誦以及速讀等潛力等。這種綜合潛力還被表述為獨立閲讀潛力,理解潛力是獨立閲讀潛力的基礎和核心。

看來,我們在確定閲讀教學目標時,僅僅説“讀懂課文……”是不行的,就應説“喜歡閲讀課文,感受……理解……”,到了高年級還就應有“欣賞……”另外,不論是否明確表述出來,教學目標都就應按照不一樣的年段有“評價……”的資料;每一位老師,都就應把“逐步培養學生探究性閲讀和創造性閲讀的潛力”作為自我教學的目標。這種表述不僅僅僅有知識與技能,而且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還包內含過程與方法,是三位一體的目標表述。

國小生從上一年級開始就要學習閲讀,逐步學會閲讀。國小生閲讀理解潛力

的培養是有層次的,《語文課程標準》中説得明明白白。就拿詞句的理解來説吧。

第一學段(1、2年級):

――結合上下文和生活實際瞭解課文中詞句的意思,在閲讀中積累詞語。

第二學段(3、4年級):

――能聯繫上下文,理解詞句的意思,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詞典和生活積累,理解生詞的好處。

第三學段(5、6年級):

――能借助詞典閲讀,理解詞語在語言環境中的恰當好處,辨別詞語的感情色彩。

――聯繫上下文和自我的積累,推想課文中有關詞句的,體會其表達效果。課標提出的每一條閲讀教學目標,都需要我們從各年段發展的連續性上整體把握,認真學習領會,認真貫徹執行,絕不能只關注本年段的目標。

令人遺憾的是,當前不少的語文教學都是考什麼教什麼,繁瑣的分析,喋喋不休的講解,做不完的習題和練習充斥着學生的一切時光,學生的課外閲讀根本無人問津。這種傳統的閲讀教學是學生被動、單一、理解的學習過程,是教師向學生灌輸和填充的教學過程,把學生當作一個個盛裝知識的瓶子,機械反覆地操練忽視和抹煞了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的主觀能動性。學生無法構成健康的個性,更不要説構成未來社會所必需的各種潛力。

這種語文教學每一天都“這樣重複昨日的故事”,扼殺了孩子們的閲讀需求,扼殺了孩子們的創新思維和創造潛力,也是學生們厭惡語文課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此,閲讀教學首先應用心倡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指導學生學會合作學習,在閲讀過程中充分理解文本信息,發表自我見解,構成閲讀潛力。

其次,閲讀教學應創設開放而有活力的閲讀氛圍。

課堂教學是語文教學的主渠道,但我們也要充分運用課外的學習資源,適時適量地引導學生走出課堂,跨出校門,走向社會,靠近自然,讓他們在廣闊的天地裏學習語文,增長才幹,學會做人。例如:一位教師在教《宇宙生命之謎》這一課時,結合本課的教學資料及要求,充分利用學校多媒體設備,組織學生上網去查閲有關天文知識,讓學生透過上網瞭解自我感興趣資料,和解決課文中的疑惑。再讓學生在班上把上網後所學到的知識進行彙報,各小組互相交流討論。學生不但掌握了課文的資料,同時也大大激發對天文知識的濃厚興趣,課外這位教師還讓學生組織了一個天文興趣小組,利用課餘時光,透過再上網或到圖書室借閲課外書及觀測天體,進一步讓學生去認識、探索宇宙的奧祕。又如在口語交際教學中,其中有一部分資料是當小記者,這位教師先讓學生在小組內輪流練習當小記者,對別的同學進行採訪。在小組模擬的基礎上,全班交流總結:怎樣採訪才能獲得成功,當記者應當注意些什麼。並引導學生把學到的知識運用到社會中去實踐,讓學生當小記者去採訪本村的主產業“琵琶”“檸檬”的種植户們,讓他們去了解“琵琶”“檸檬”的種植過程、瞭解勞動者的艱辛、瞭解光和水分、氧氣對植物的影響等問題。學生在當小記者的過程中,

充分的去接觸社會,接觸自然。在這次小記者採訪中學生學到了課本上根本學不到的知識,受到了深刻的教育,同時也開闊了視野,拓寬了語文學習的資料。

再次是注意閲讀教學中人文思想的滲透。

語文學科是人文學科,人文學科的價值在於使學生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提高精神境界、文化品位、審美情趣等,因此在教學中要注意人文性的滲透。如在教學孟郊寫的《遊子吟》這一課,讓學生理解詩句的含義後,讓學生談談學了這首詩後的感受?並説説你們的母親又是如何?你將來想怎樣報答母親的養育之恩?老師佈置的“給爸爸(或媽媽)洗一次腳”的家庭作業很受家長喜歡,並得到了社會的廣泛認可。當交流作業體會時,學生暢所欲言,紛紛説出各自父母親是如何對自我無微不致的關懷,父母養育子女的艱辛,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自我將來要如何去報答母親等等。老師感到很高興,及時地加以肯定和表揚,並對學生提出期望,期望同學長大以後能夠真正懂得去孝敬父母。又如《落花生》這課是一篇人文十分豐富的課文,在教學中讓學生進行討論做人的道理,領會“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要像花生一樣做有用的人”,對社會有用有貢獻的人。在教學中滲透了人文,培養了學生正確的人生價值取向。

為了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文閲讀習慣,在閲讀教學中還應加強學生的學法指導:

1、合作學習,交流互動,培養學生的創新潛力

在教學實踐中,組織互動學習的方式,改變過去班級授課中“傳遞――理解”式的師生單向交流的局面,建立小組合作學習方式,培養學生的創新潛力,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和創造個性。閲讀過程中,學生平等對話、自由交流和討論,有利於學生認識的提高、思維的發展、情感的薰陶,在這樣的過程中閲讀潛力構成了。閲讀潛力的不斷提高,又反過來加深了學生閲讀對話的深度和廣度。

2、自主學習,探究發現,帶給學生創新的時空

在教學過程中把學習的學習主動權交給學生,教學活動以學生的學習為本,為學生的學習服務,讓學生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有自我發現、自我探索的時空,從而培養學生的創造性。

國小語文閲讀教學反思5篇國小語文閲讀教學反思5篇

3、轉換主角,平等寬容,挖掘學生創新的潛質

(1)轉換師生之間的主角

教師主角應由“指導者”向“促進者”轉變、由“導師”向“學友”轉變、由“統治者”向“平等中的首席”轉變,把學生學習的課堂“放心”地交給學生。

這種方法往往是教師創設某種疑問,讓學生幫忙解決,這樣做能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過程,學生在“幫忙”老師弄清疑問的過程中,更增添了探索的慾望和信心。

(2)轉換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主角

在教學過程中,如果某個學生的學習方法很好,教師就能夠讓他當小老師去教其他的同學學習;如果誰的課文朗讀得好,就能夠請他範讀;如果誰理解得深刻,就請他來表演。這樣在學習中主角不斷地轉換,能夠喚起學生用心上進的心理,調動學生內在的動因,不斷探索知識,不斷完善自我,不斷挖掘創新的潛質(3)轉換學生與學習資料中的主角

《故宮博物院》課後反思總結 篇10

《伯牙絕弦》是國小六年級唯一的一篇文言文,故事感人至深,卻只有5句話,77個字,而這77個字裏卻講述了一個千古流傳、感人肺腑的故事。它是知音難求的人生寫照,是人們在孤獨中尋求温暖的見證,是心存美好、渴望美好、珍惜美好的心靈的呼喚。把重點放在文言語感的初步感知和對故事本身的體味上,通過誦讀、體驗、對話、聯想,走進這場悲劇,理解這個寓言,聆聽這聲歎息,見證這種尋求,嚮往這份美好……

本文是文言文,是學生第二次碰到文言文,對於文言文的特點和理解方法還存在一定的難度,因此我把重點放在讓學生憑藉註釋和工具書讀通、讀懂內容,先把課文的字詞理解了,在此基礎上記誦積累,再進行對“知音”的解讀。

理解課文開始,我就引導學生就課題的“絕弦”展開思考,理解其含義,告訴學生翻譯文言文要學會變通,用熟悉的表達方式把意思表述清楚。然後花了一定時間對課文進行熟讀,瞭解故事的大概,在這基礎上,引出問題,從而探索課文。

《故宮博物院》課後反思總結 篇11

1、給學生讀書的時間還是太少。《蘇州園林》是一篇美文,應讓學生多讀,在美讀的過程中領略蘇州園林的美。可我老是怕時間來不及,給學生讀書的時間過於倉促。另外我還設計了一個教學環節,結合課文用自己的話來説説蘇州園林的美。目的是讓學生熟悉課文內容和培養他們的口頭表達能力。但同樣的,給學生想和説的時間還不夠充分。

2、分析四個“講究”時,有些地方過於羅嗦;時間沒有分配合理,所以給學生思考的時間不夠。

3、這堂課作為第一課時,也是本單元第一篇説明文,應該在上新課時將説明文的有關知識做以回顧並且熟悉(上學期學過説明文的定義、説明文的分類、説明方法、説明順序以及説明文的結構),這樣也許效果會更好。

4、本來準備的是用多媒體上課,因為這裏的學生都沒有去過蘇州園林,讓他們只是讀課文根本就不能有什麼收穫,想象不到園林到底是什麼樣的,所以只有通過欣賞蘇州園林的圖片讓學生在腦海中對此有個直觀的瞭解,這樣對上本課有很大的幫助。

5、拓展部分“以導遊的身份介紹蘇州園林的某一處景物”這一個題目對於本班的大部分學生而言比較難,或許可以改成“選一處蘇州園林的景點來詳細介紹”會更好一些。

針對以上的情況,我會在以後的教學過程中,努力、認真的去克服。認真備教材、備學生。在課堂上讓學生養成自己對某事的看法用自己的語言能表達出來。應把課前預習落實到實處。在課堂上多深入、以此來拓寬學生的知識面。

《故宮博物院》課後反思總結 篇12

在設計本課時,我始終沒有忘記:學生是學習的主人.為了達到學習目標,我利用各種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努力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環境,讓孩子們在民主,寬鬆的氛圍中,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自主學習.

在教學過程中,我還藉助多媒體畫面讓學生了解"大海唱起歡樂的樂曲"並配上音樂,讓學生進一步感受歡慶的氣氛.會唱的可以跟着唱一唱,活躍課堂氣氛,也讓學生在課堂中加入到歡慶的隊伍中.對"十三億孩子"的教學是本課的一個難點,需要教師的引導.我先讓學生確定這美好的日子是哪天,再從祖國媽媽的生日讓學生得出這個媽媽是誰,我們的祖國叫什麼名字.當學生了解了我們都是祖國媽媽的孩子後,我再總結"十三億孩子"是指生長在中國的每一個人,舉列學生是祖國媽媽的孩子,爸爸媽媽是祖國媽媽的孩子,老師也是祖國媽媽的孩子.中國的十三億人口都是祖國媽媽的孩子.學生對"十三億孩子"的瞭解才能達到形象生動.

《故宮博物院》課後反思總結 篇13

一、在有效活動時間裏,這就能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

在課堂教學中,我大膽放手,懂得了要給學生充分的讀書時間、學習時間和思考時間。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去研讀句子,而研讀後的學生髮言,學生髮言非常積極,還引導學生將關鍵性句子、詞語進行品味,學生洋洋灑灑的發言,這讓每個學生品嚐到成功的喜悦。所以我們在課堂上就是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要讓學生自己研究,合作學習,而我們老師只起到引路、搭橋、鼓勵作用,這起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二、賞識學生,能夠生髮出有效的課堂參與,從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堂上要讓學生有效的課堂參與,賞識是必不可少的。賞識在語文教學中有着不可忽視的作用。課堂上從中發現學生優點,對學生多加鼓勵,使學生學習心境保持“愉悦”,使學生處於良好的活動狀態,從而增強了濃厚的讀書興趣。

三、 不拘預設,為生成導航

一堂成功、有效的課既離不開預設,也不能沒有生成,我認為預設與生成最為關鍵的是把握教材,課前我深入理解教材的基礎上,作出適合自己教學風格和學生水平的預設。比如在這堂課上最精彩的地方是品析語句,自己在對學生的引導上比較成功,也適當的處理課堂突發事件。一節課下來,我覺得達到預期的效果。

《故宮博物院》課後反思總結 篇14

1、《新課標》指出:語文教學,要以學生實踐為主,閲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應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為了落實這一點,我對課文進行“重組”,以“喜歡誰”(伽利略、亞里多德)作為學生思維和情感生活的主線,讓學生從書中或課外資料中去理解、感悟伽利略的善於思考、敢於質疑、不迷信權威、認真求實的科學態度。當學生談到這個問題時時,他們各抒己見,或從書中或從課外資料中據理力爭、旁徵博引地侃侃而談。

2、這篇課文的難點在於理解伽利略的想法,學習他善於思考的好品質。《新課標》強調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我把這一難點拋給學生,讓他們以小組自由討論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他們在交流彙報時,把語數學科巧妙地結合,這樣的理解也讓我們再次證明學科間的知識是相通的。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説過:“真正的學校應當是一個積極思考的王國。”“讓孩子生活在思考的世界裏——這才是應當在學生面前展示的生活中的最美好的事物。”

3、一節精彩的有智慧的語文課,不在於教師講授無數個知識點,而在於學生提出更多的為什麼;不在於教師運用什麼方法,而在於學生是否在學習過程中大量的參與和自由表達的機會;不在於設計的課堂有無基礎型、拓展型或研究型之分,而於於學生是否對所學的東西感興趣,通過學習產生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不在於學生從課本中接受了多少,而在於他們質疑和評判了多少,在於他們是否展開想象的翅膀,拓展廣闊的心靈,在於學生對自己的發展是否有足夠的自信。

《故宮博物院》課後反思總結 篇15

長城對現在四年級的學生來説,在情感上,空間上還是有一定的距離的,所以在設計這一課的教學時,我把着力點放在找出中心句,然後逐步完成教學任務。通過今天的教學實踐,我感覺到這種處理還是比較恰當的。

一找奇蹟,感受長城的長。

首先請學生通讀全文,説説長城給自己留下了什麼樣的印象,學生在讀文後,體會到長城很長,我們討論了具體寫長的句子是長城東起山海關西至嘉峪關之間需要經過的省份,以及詞語如“一萬三千里”,然後我又給學生補充資料説,曾經有人徒步走長城,用了兩年的多的時間,這樣自然而然地把“一萬三千多裏”轉化成學生可感知的形象,學生走出文本,又走進文本,對長城的長有了感性和理性的認識。

二找奇蹟,感受長城的高大堅固。

對於這一段的處理,我覺得要讓學生讀懂課文,充分利用課本資源,我用多媒體出示長城近景圖,然後採用導遊形式小組介紹,要求學生邊默讀課文,邊對照小圖,在圖上把長城各個部位的名稱和位置標出來,這樣一來,學生在讀課文時,圖文對照,邊讀邊看,讓學生理解文本有了一個依託,在這個依託上又加深了學生對長城的理解。讀懂了課文,對長城的高大堅固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

《故宮博物院》課後反思總結 篇16

文章是很典型的總分總結構的課文。而且各段的佈局及寫法也很相似。2-5段分別介紹了珍珠泉,五龍潭,黑虎泉和趵突泉這四大名泉,都是先介紹泉的位置,再抓住各自特點重點勾勒和描繪。我採用小導遊的形式,讓學生分別介紹四大泉,後來考慮到文章的重難點,我還是設計分成三塊。把重點放在珍珠泉和趵突泉上。

幫助學生抓住關鍵詞句體會泉水的特點。在珍珠泉的處理上,我讓學生去細細地品讀文章的語言文字,抓住“湧”“忽聚忽散,忽斷忽續,忽急忽緩”“拎”等關鍵詞,讓學生想象體會珍珠泉的美麗和神奇,再通過朗讀表現出來。五龍潭和黑虎泉這兩段比較簡單,我設計了一張表格,讓學生通過自讀填表來體會泉的地點,名字由來和特點,特點學生可能抓不住,因此我讓學生比較描寫泉水流動的詞語不同,由於已經給學生看了五龍潭和黑虎泉的圖片,體會到了這兩個泉的特點,因此,學生在説“匯注”和“噴吐”詞語的用法時説得比較到位。趵突泉是七十二泉之首,因此它的特點也是比較鮮明的,我先讓學生看圖説,然後去體會趵突泉的趵字的意思,最後學生水到渠成地理解了為什麼趵突泉名列七十二泉之首。

《故宮博物院》課後反思總結 篇17

在課堂上,教師要引導學生體會詩詞的語言美和意境美。如語言美有“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意境美有蘇軾在月圓之日,表達思念之情等。在教學中,堅持誦讀、品味,思考相結合原則讓學生真正體會到詩詞的意境美和內涵美。特別是詩歌教學,教給學生閲讀、欣賞、理解詩詞的方法,是教學的關鍵。引導學生掌握一定的詩詞知識,背誦一定數量的名家名篇,有助於提高學生的能力。

引導學生是一門藝術。有時需要引經據典,有時需要真情流露,有時又需要引而不發。給學生多點撥少廢話;多直觀少抽象;多啟發少替代。讓學生多思考,多動手,多動口。引導學生創新學習,鼓勵他們的批判精神,允許標新立異,允許對詩詞內容的不同見解,允許學生多角度地理解情感的基點。因為“詩無達詁”只要學生闡述有理,就應該適時地鼓勵、表揚,以培養他們的質疑能力。

《故宮博物院》課後反思總結 篇18

“愛玩是孩子的天性”一年級的孩子注意力難以長時間地保持,我們要盡一切所能讓孩子感覺到他們不是在上課,而是在玩,在享受課堂。本課中,我設計了一些遊戲活動,如摘果子、拍手遊戲等等,讓孩子在玩中鞏固,在鞏固中玩。當然就這一節課,學生和我也都暴露出很多問題。

學生的問題:

1、大多數學生在幼兒園已經學過拼音,他們對拼音的學習興趣只能持續半節課時間,有些學生從上課一開始就沒有興趣。

2、學生在幼兒園學過拼音對我們一年級語文教師來説相對輕鬆一點,但是很多學生的發音不太標準,而要糾正學生已有的錯誤發音卻是難上加難。

3、學過拼音的學生上課時只會回答已經學過的內容,遇到看圖説話之類要動腦筋的問題就沒有勇氣回答了。這屆學生的説話能力相對來説比較差,能説完整的一句話的只有個別學生,而要編個故事更是極少。

《故宮博物院》課後反思總結 篇19

魏豔紅老師執教的是湘教版新編教材三年級歌曲《多年以前》。這首歌曲是由美國的一首同名民歌填詞而成。它首先講述多年以前的地球擁有“藍天、森林、小鳥”,後來“森林消失,小鳥一去不返”,再描寫現在孩子們對小鳥“輕輕呼喚”,唱出了孩子們熱愛大自然、親近大自然的真摯而美好的願望。在課堂教學中,魏老師以音樂審美為核心,以興趣愛好為動力,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個性發展,重視音樂實踐。下面我就對這一節課進行簡單評議,不到之處請在座的老師們提出寶貴意見。

一、教學中以故事貫穿教學始終,創設情景氛圍,牢牢把握住了三年級兒童的年齡特徵。

愛聽故事是國小低段孩子的共性,魏老師根據教學目標和任務,採用故事的形式,把課堂的每一個教學環節融入故事情境中,使學習產生誘惑力,從而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聽故事——唱故事——演故事等不同的情境中不知不覺的學習、感受和體驗音樂。並根據音樂課自身的特點。創設了合乎實際的教學情境,通過語言描繪,圖畫再現,音響渲染,扮演體會,設懸置疑等多種途徑,引導不同層次的學生積極參與教學過程,使學生樂此不彼地致力於唱歌教學。

本節課一開始魏老師就扮演了一隻可愛的受傷的小鳥,通過與同學們的對話交流,學生一下子就被牢牢吸引住了。這樣的情景教學一直貫穿在課堂教學中,不僅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而且為學生能有感情的演唱歌曲也奠定了基礎。

二、教學中以音樂性貫穿課堂始終,牢牢把握住了音樂課的本質特點。

《新的音樂課程標準》提出:倡導完整而充分地聆聽音樂,使學生在音樂審美過程中獲得愉悦的感受和體驗;啟發學生在積極體驗的狀態下,充分展開想象和聯想。在這節課中,從師生之間的問候——小鳥對同學們的自白演唱——欣賞歌曲《多年以前》——歌曲《多年以前》的學習——音樂劇的表演,音樂無不貫穿其中,比如教師範唱時的優美歌聲,學生學唱時的認真投入,歌曲表演時的情感體驗,這些不同情緒的音樂交織在一起使課堂音樂形象鮮明、生動,更加豐滿完整,增添了音樂情趣,學生在唱唱動動中充分感受美妙的音樂,體驗其中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