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音樂課堂教學反思(精選18篇)

國小音樂課堂教學反思 篇1

課程改革使音樂課堂煥發着活力。在課程改革實踐中我領悟到:當學生有興趣時,當學生身心處於最佳狀態時,當教學內容能用多種形式來呈現時,他們學得最好。基於這樣的認識,我認為我們的音樂教學中應是由重知識傳授向重學生髮展轉變。

國小音樂課堂教學反思(精選18篇)

傳統的教學觀念認為音樂課的目的是讓學生掌握一定的技術和音樂知識,所以音樂課又被認為是技術學習課,因此在音樂課中過多的強調了學習技能、技巧。國小音樂教育並不是要讓每個學生都成為音樂家,在音樂課中把認識樂譜作為每課必學的內容,並且把會不會識譜作為學生懂不懂音樂的標準,不但偏離了音樂教學的方向,而且由於純技術訓練帶有一定的強迫性,容易使學生產生對學習音樂的厭煩心理,進而造成了學生和音樂之間的距離,以致學生喪失了學習音樂的熱情和信心。心理學家卡格安在觀察兒童的行為時發現 只有那些與他們熟悉的事物有所不同,但又看得出與他們有一定聯繫的事物,才能真正地吸引他們 。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中運用多種調動學生學習興趣的辦法,巧妙地將學生與音樂拉近,使學生獲得良好的音樂感受,逐漸地喜歡音樂。

對於低年級學生來説,如果單純的説唱,死板的講述樂理知識,那隻會扼殺孩子們的想象力、創造力。我重新反思了以往的教學。根據 新課標 的要求,我在低年級的課堂教學中設置了這樣的小練習:在課始與課末,進行 騎着毛驢進教室 的小遊戲,很受學生的歡迎。在這個遊戲中,我讓每個學生都有三個自己創想的動作。首先,引導學生做一些小動物的外形模仿。讓學自主的進行練習,逐步發展下去,可以自由發揮。學生自編的動作源於自己熟悉的小動物,由於個性和愛好的不同,每個學生創想的動作各不相同。其次,讓學生隨着音樂把這三個動作串聯起來,在音樂的伴奏下自由發揮創編律動,讓學生在有規律的動作中培養節奏感和韻律感。那麼到了下一課,我便要求學生儘量不要重複自己上節課的動作,學生們相互模仿,同時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隨着課堂教學的深入,學生的動作已不僅僅侷限於模仿動物了,不知不覺中既培養了形式的記憶力,模仿能力,又培養了學生的創造力。

國小音樂課堂教學反思 篇2

【編者按】音樂課以教師為中心的多,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的少。在我們的音樂課裏,很多教師不是笑臉相迎,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幾乎坐在琴凳上不挪窩、指手劃腳,不管學生學得如何,只顧按照已備的教案、時間表灌之。……

前段時間,我們對部分國小生進行了一次“音樂傾向”的抽樣調查,得到了一系列有價值的信息。在他們的答卷反饋裏,我們得不到一直期望的“音樂課是學生最喜歡上的課”、“音樂老師是學生最喜歡的老師”的那種感動,相反的卻是冷漠與排斥;他們熱衷的是流行歌曲、偶象歌星,而對教材中的歌曲卻不屑一顧;他們可以如數家珍似的報出一長溜的、連音樂老師恐怕還未所聞的歌名及某某歌星所唱,而對音樂課上老師反覆教唱、竭盡所能講解的歌(樂)曲卻模糊不清,甚至毫無印象……這裏固然能找到許多原因,講出一大串非我們音樂教師所能的理由,但從一個教育者應有的工作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來反思我們的教育,恁心而論,我們的課堂教學本身存在的許多問題恐怕也是一個不容低估的重要因素。

一、課堂音樂教學中的“音樂”含量過低

音樂課類似文學課,語言文字解説的多,提及音樂語言、挖掘藝術情感的少。在我所聽到的音樂課裏,這種情況不在少數,尤其是欣賞課。有些老師的課,他們講得多,要學生用心聆聽的少;把自己對音樂的理解傾其所有,非講個清清楚楚不可的多,留給學生去思考、去領悟、用音樂去激發想象的少;用語言表達的多,用情感體驗的少。因此,在一些老師的教學中,語言多,音樂少,全然沒有了音樂的我,也沒有了“音樂作品是要悟的”這個道理了。這樣的結果只會是,學生的音樂作品積累少,對音樂的感悟淺薄,最終是對音樂課沒了熱情。我們坦言,講文學我們比不過語文老師(就普通而言),講解數理也非我們所長,為何不發揮我們音樂教師的優勢呢?

音樂課即唱歌課,但僅僅唱會歌曲的多,唱好歌曲、唱得有滋有味的少。他們在課堂的相當一部分時間裏(課的後半部分)唱歌卻是“老太婆唸經,有口無心”。既不用心,何來之味、又何來之情,更何從談感!音樂課裏的歌不好聽、不夠味,那當然會到課外去找。找他們處認為好聽、夠味的歌來唱,還工工整整地把它們抄在精心挑選的小本本里,裝在兜裏,並引以為豪。

音樂課即技能課,枯燥乏味、機械訓練的多,興趣激發、情感抒發的少。我們的一些教師片面地理解了技能,過於偏重技能,使得我們的中國小音樂課成了音樂基本功訓練課,把音樂當作機械的技能去訓練,把中國小生當作音樂專業的學生來訓練。這樣做,可能在表面上或許在一段時間裏,一部分學生會有一些效果,但卻有可能因此而削弱了絕大部分學生對音樂的興趣和愛好 ,甚至磨滅。實際上這樣的音樂學習與課堂教學,從根本扭曲了音樂作為人類情感藝術、精神火花的本性,也背棄了“國民音樂教育”的初衷,是與音樂教育的基本原理背道而馳的。

二、課堂音樂教學中的“教師”定位失衡

音樂課以教師為中心的多,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的少。在我們的音樂課裏,很多教師不是笑臉相迎,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幾乎坐在琴凳上不挪窩、指手劃腳,不管學生學得如何,只顧按照已備的教案、時間表灌之。學生回答問題順我者表揚、逆我者斥之並不少見……這樣的課堂教學,是一個不平等的教與受的關係,從未把學生作為教育的主體,從來只把學生當成知識的接受器,教師絕對是主宰而非主導,學生是完全被動的。這樣的音樂課學生哪來的情、哪來的興趣?也就無從説“我喜歡音樂課”了。

教師做夠做足“教”字這篇文章的多,創設良好環境,激發學生主動學習、體驗的功夫不足。我聽過少的音樂課,也看過很多老師的教案,總髮現我們的教師在構思一堂課伊始直到完成教案及教學全過程,他們經常在考慮的是我該怎樣做、怎樣教,很少考慮學生怎樣來學、怎樣來體驗。一些教案連教師説的每一句話都有了,惟獨沒有“這時學生該幹什麼、此時學生會出現什麼”。他們只想課堂45分鐘我該怎樣安排,卻沒想到作為“教學是教師教和學生學的雙向互動過程”。音樂學習本身是一個複雜多樣的變體,神經質的信息輸入不是單一的,應該包括聽覺、視覺、運動覺全方位的。而這種信息的輸入,如果沒有一個良好的環境,學習者的主動參與、積極體驗,那“學”的過程、“學”的結果就想而知了。

把教師的意志強加給學生的多,聆聽學生心聲、把握學生心智、願意做深切朋友有少。“老師的疾話對的”、“我是老師,學生應該聽老師的話”,恐怕是我們很多老師常有的心態和所説的話。因此,許多教師挖好一個個的陷阱讓學生一個個往裏跳的事總是很樂意去做的。比如説:“對不對?“對”“好聽不好聽?”等等。儘管老師自己都覺得多餘,有時還顯得底氣不足,但總是樂此不疲。

三、課堂音樂教學中的“教材”定位過高過死

教材是教學之本,依教材上課“沒商量”。我們國家的教材建設已有了長足的進步。在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首先打破了全國一綱一本的格局而出現了一綱多本、多綱多本,這對於拓展符合各地不同的人文環境、不同教育水平和與社會發展相吻合的教材空間,形成新的教學格局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畢竟人們的國家太大了,地域廣闊、人口眾多、經濟發展又是如此的不平衡,要用幾套教材來作“教學之本”,實在是勉為其難。。就從我們浙江省新編的“九年義務教育教材”來説,這套教材八十年代未開始編,九一年開始在部分地區實驗使用,九三年在全省推廣使用。編寫這套教材最初的定位是“較發達的農村地區”使用,這從九十年代初全國經濟發展的勢態看浙江省的經濟發展地位,無疑是準確的。可問題是,僅從一個面積不大、人文背景相對單純、經濟結構跨度也不是很大的浙江省,其經濟水平的差異也是顯面易見的。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必定還來教育文化的差異。可我們使用統一教材,就是對這種事實上存在的差異視而不見,這與教育學的基本大批量是相悖的。

另外,一本教材從編寫到使用的週期很長,對教材重新作出修訂則所需的時間更長。在現今知識爆炸、社會發展和經濟增長日新月異的時代,人們的價值觀、道德面、人生觀、美學觀無不時時處處都在變化着,而唯有我們的教材不變,要學生唱的歌曲不變。這怎麼可能讓學生對我們的音樂感興趣,對我們所唱的歌感興趣?

再有,我們對“教科書”那種根深蒂固的虔誠,執行起來從不打折扣的那種嚴肅認真態度,一些教師對教材的依戀及所有管理層面上的考核、評估、督查都是以此為據,更加劇了這種不例題。因此,我們什麼時候能做到不再以“教材是教學之本”而以“教學以人為本”,讓每個教師都能根據教學對象的實際情況來接待教學內容(這裏暫且不論我們音樂教師是否都具備這種水平與能力),才能出現我國自己的真正意義的教學法,才會有中國自己的“奧爾夫”、“柯達伊”。

教材內容並非經典,沒勁!我們一些教學內容不受學生歡迎,也無法得到音樂老師的認同。在許多人的頭腦裏,一提到審美教育,便自覺不自覺地把教育目的提到德育的“高度”。因此,教材編寫中什麼時候該唱什麼歌,那段時間是什麼節日該 安排什麼內容,這兩年在號召學生什麼教材就該有所體現德育都成為必須考慮的第一因素。這就使得我們的教材始終離不開正當附庸的臼巢,在強調音樂教化功能的同時,削弱了音樂本身,音樂的本體失落了。另外,從音樂學習、情感體驗的角度説,經典音樂亦並非靠別人去持牌指認就成了,大家去聽了、去唱了,覺得好聽,好美,好感動,就牢記在心了,也自然而然地成了“他”心目中的名歌、名曲了。就像在調查中所反映的“你最喜歡的樂曲”。在三成以上都寫的是《梁祝》,那無疑這《梁祝》就成了我們大家共同的名曲了。如果我們的教材歌(樂)曲,學生不喜歡去唱、去聽,再有偉大教育意義的音樂作品又通過什麼去教他們呢?用什麼來達到我們的教育目的?又怎麼能使學生學習音樂有勁?

四、課堂教學的觀念落後,方法陳舊、手段及模式單一,教學設施跟不上社會發展的步伐

一邊是“奧爾夫”、“柯達伊”、……等教學法鋪天蓋地而來,令我們目不暇接,大有我是誰的忙碌驚呼四起之勢;而另一邊卻為音樂與素質教育有什麼聯繫、音樂教育如何滲透德育、中國小音樂教學到底該用什麼譜等“重大問題”爭論休。這令第一線的音樂們無所適從,還大有望不到窮盡之態。

一邊是高保真立體聲音響、鋼琴、家庭音樂教育;而另一邊是簡易的手提錄音機加劣質的教學磁帶,還有一個領不到獎金(甚至工資)的音樂老師。

一邊是歌廳、音樂會、MTV盡情享受;而另一邊還在我唱一句你跟一句,先認譜再唱歌,剩餘時間聽錄音。

國小音樂課堂教學反思 篇3

【編者按】音樂課以教師為中心的多,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的少。在我們的音樂課裏,很多教師不是笑臉相迎,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幾乎坐在琴凳上不挪窩、指手劃腳,不管學生學得如何,只顧按照已備的教案、時間表灌之。……

前段時間,我們對部分國小生進行了一次“音樂傾向”的抽樣調查,得到了一系列有價值的信息。在他們的答卷反饋裏,我們得不到一直期望的“音樂課是學生最喜歡上的課”、“音樂老師是學生最喜歡的老師”的那種感動,相反的卻是冷漠與排斥;他們熱衷的是流行歌曲、偶象歌星,而對教材中的歌曲卻不屑一顧;他們可以如數家珍似的報出一長溜的、連音樂老師恐怕還未所聞的歌名及某某歌星所唱,而對音樂課上老師反覆教唱、竭盡所能講解的歌(樂)曲卻模糊不清,甚至毫無印象……這裏固然能找到許多原因,講出一大串非我們音樂教師所能的理由,但從一個教育者應有的工作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來反思我們的教育,恁心而論,我們的課堂教學本身存在的許多問題恐怕也是一個不容低估的重要因素。

一、課堂音樂教學中的“音樂”含量過低

音樂課類似文學課,語言文字解説的多,提及音樂語言、挖掘藝術情感的少。在我所聽到的音樂課裏,這種情況不在少數,尤其是欣賞課。有些老師的課,他們講得多,要學生用心聆聽的少;把自己對音樂的理解傾其所有,非講個清清楚楚不可的多,留給學生去思考、去領悟、用音樂去激發想象的少;用語言表達的多,用情感體驗的少。因此,在一些老師的教學中,語言多,音樂少,全然沒有了音樂的我,也沒有了“音樂作品是要悟的”這個道理了。這樣的結果只會是,學生的音樂作品積累少,對音樂的感悟淺薄,最終是對音樂課沒了熱情。我們坦言,講文學我們比不過語文老師(就普通而言),講解數理也非我們所長,為何不發揮我們音樂教師的優勢呢?

音樂課即唱歌課,但僅僅唱會歌曲的多,唱好歌曲、唱得有滋有味的少。他們在課堂的相當一部分時間裏(課的後半部分)唱歌卻是“老太婆唸經,有口無心”。既不用心,何來之味、又何來之情,更何從談感!音樂課裏的歌不好聽、不夠味,那當然會到課外去找。找他們處認為好聽、夠味的歌來唱,還工工整整地把它們抄在精心挑選的小本本里,裝在兜裏,並引以為豪。

音樂課即技能課,枯燥乏味、機械訓練的多,興趣激發、情感抒發的少。我們的一些教師片面地理解了技能,過於偏重技能,使得我們的中國小音樂課成了音樂基本功訓練課,把音樂當作機械的技能去訓練,把中國小生當作音樂專業的學生來訓練。這樣做,可能在表面上或許在一段時間裏,一部分學生會有一些效果,但卻有可能因此而削弱了絕大部分學生對音樂的興趣和愛好 ,甚至磨滅。實際上這樣的音樂學習與課堂教學,從根本扭曲了音樂作為人類情感藝術、精神火花的本性,也背棄了“國民音樂教育”的初衷,是與音樂教育的基本原理背道而馳的。

二、課堂音樂教學中的“教師”定位失衡

音樂課以教師為中心的多,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的少。在我們的音樂課裏,很多教師不是笑臉相迎,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幾乎坐在琴凳上不挪窩、指手劃腳,不管學生學得如何,只顧按照已備的教案、時間表灌之。學生回答問題順我者表揚、逆我者斥之並不少見……這樣的課堂教學,是一個不平等的教與受的關係,從未把學生作為教育的主體,從來只把學生當成知識的接受器,教師絕對是主宰而非主導,學生是完全被動的。這樣的音樂課學生哪來的情、哪來的興趣?也就無從説“我喜歡音樂課”了。

教師做夠做足“教”字這篇文章的多,創設良好環境,激發學生主動學習、體驗的功夫不足。我聽過少的音樂課,也看過很多老師的教案,總髮現我們的教師在構思一堂課伊始直到完成教案及教學全過程,他們經常在考慮的是我該怎樣做、怎樣教,很少考慮學生怎樣來學、怎樣來體驗。一些教案連教師説的每一句話都有了,惟獨沒有“這時學生該幹什麼、此時學生會出現什麼”。他們只想課堂45分鐘我該怎樣安排,卻沒想到作為“教學是教師教和學生學的雙向互動過程”。音樂學習本身是一個複雜多樣的變體,神經質的信息輸入不是單一的,應該包括聽覺、視覺、運動覺全方位的。而這種信息的輸入,如果沒有一個良好的環境,學習者的主動參與、積極體驗,那“學”的過程、“學”的結果就想而知了。

把教師的意志強加給學生的多,聆聽學生心聲、把握學生心智、願意做深切朋友有少。“老師的疾話對的”、“我是老師,學生應該聽老師的話”,恐怕是我們很多老師常有的心態和所説的話。因此,許多教師挖好一個個的陷阱讓學生一個個往裏跳的事總是很樂意去做的。比如説:“對不對?“對”“好聽不好聽?”等等。儘管老師自己都覺得多餘,有時還顯得底氣不足,但總是樂此不疲。

三、課堂音樂教學中的“教材”定位過高過死

教材是教學之本,依教材上課“沒商量”。我們國家的教材建設已有了長足的進步。在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首先打破了全國一綱一本的格局而出現了一綱多本、多綱多本,這對於拓展符合各地不同的人文環境、不同教育水平和與社會發展相吻合的教材空間,形成新的教學格局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畢竟人們的國家太大了,地域廣闊、人口眾多、經濟發展又是如此的不平衡,要用幾套教材來作“教學之本”,實在是勉為其難。。就從我們浙江省新編的“九年義務教育教材”來説,這套教材八十年代未開始編,九一年開始在部分地區實驗使用,九三年在全省推廣使用。編寫這套教材最初的定位是“較發達的農村地區”使用,這從九十年代初全國經濟發展的勢態看浙江省的經濟發展地位,無疑是準確的。可問題是,僅從一個面積不大、人文背景相對單純、經濟結構跨度也不是很大的浙江省,其經濟水平的差異也是顯面易見的。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必定還來教育文化的差異。可我們使用統一教材,就是對這種事實上存在的差異視而不見,這與教育學的基本大批量是相悖的。

另外,一本教材從編寫到使用的週期很長,對教材重新作出修訂則所需的時間更長。在現今知識爆炸、社會發展和經濟增長日新月異的時代,人們的價值觀、道德面、人生觀、美學觀無不時時處處都在變化着,而唯有我們的教材不變,要學生唱的歌曲不變。這怎麼可能讓學生對我們的音樂感興趣,對我們所唱的歌感興趣?

再有,我們對“教科書”那種根深蒂固的虔誠,執行起來從不打折扣的那種嚴肅認真態度,一些教師對教材的依戀及所有管理層面上的考核、評估、督查都是以此為據,更加劇了這種不例題。因此,我們什麼時候能做到不再以“教材是教學之本”而以“教學以人為本”,讓每個教師都能根據教學對象的實際情況來接待教學內容(這裏暫且不論我們音樂教師是否都具備這種水平與能力),才能出現我國自己的真正意義的教學法,才會有中國自己的“奧爾夫”、“柯達伊”。

教材內容並非經典,沒勁!我們一些教學內容不受學生歡迎,也無法得到音樂老師的認同。在許多人的頭腦裏,一提到審美教育,便自覺不自覺地把教育目的提到德育的“高度”。因此,教材編寫中什麼時候該唱什麼歌,那段時間是什麼節日該 安排什麼內容,這兩年在號召學生什麼教材就該有所體現德育都成為必須考慮的第一因素。這就使得我們的教材始終離不開正當附庸的臼巢,在強調音樂教化功能的同時,削弱了音樂本身,音樂的本體失落了。另外,從音樂學習、情感體驗的角度説,經典音樂亦並非靠別人去持牌指認就成了,大家去聽了、去唱了,覺得好聽,好美,好感動,就牢記在心了,也自然而然地成了“他”心目中的名歌、名曲了。就像在調查中所反映的“你最喜歡的樂曲”。在三成以上都寫的是《梁祝》,那無疑這《梁祝》就成了我們大家共同的名曲了。如果我們的教材歌(樂)曲,學生不喜歡去唱、去聽,再有偉大教育意義的音樂作品又通過什麼去教他們呢?用什麼來達到我們的教育目的?又怎麼能使學生學習音樂有勁?

四、課堂教學的觀念落後,方法陳舊、手段及模式單一,教學設施跟不上社會發展的步伐

一邊是“奧爾夫”、“柯達伊”、……等教學法鋪天蓋地而來,令我們目不暇接,大有我是誰的忙碌驚呼四起之勢;而另一邊卻為音樂與素質教育有什麼聯繫、音樂教育如何滲透德育、中國小音樂教學到底該用什麼譜等“重大問題”爭論休。這令第一線的音樂們無所適從,還大有望不到窮盡之態。

一邊是高保真立體聲音響、鋼琴、家庭音樂教育;而另一邊是簡易的手提錄音機加劣質的教學磁帶,還有一個領不到獎金(甚至工資)的音樂老師。

一邊是歌廳、音樂會、MTV盡情享受;而另一邊還在我唱一句你跟一句,先認譜再唱歌,剩餘時間聽錄音。

國小音樂課堂教學反思 篇4

國小音樂課教學是國小基礎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目的是為了提高民族的音樂文化素質。音樂教育不但可以培養學生對音樂的感受力、鑑賞力、表現力和創造力,也能培養學生的優良的品德和情操,還能使他們的智力得到發展,非智力因素得到提高。同時,能夠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地發展。

我在教學中一直認為,德育、智育、體育、美育是相互滲透,相互結合,相互促進的。所以,凡是國小階段所開設的課程,只有課程設置節次的多少之別,並無正副課之分。只要是學校分配的課程,都得無條件的完成任務。

總之,音樂教育不僅具有輔助、強化德育和智育的功能,還具有德育和智育所不能替代的獨具的教育功能。音樂教育對於培養學生德智體全面發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國小階段的音樂教學包括課堂教學和課外活動兩大方面,結合我校音樂課教學設備和學生的音樂基礎,實際上現階段我們主要以歌唱課為主。我的具體做法是:

一、指導學生熟讀歌詞。

在進行完歌曲範唱以後,可指導學生用比較標準、流利的普通話進行朗誦歌詞,要注意咬字、吐字的準確度和清晰度,要求字正腔圓。同時根據歌詞的內容向學生進行愛國、愛黨、愛社會主義等方面的思想品德教育。

二、引導學生理解歌曲的情緒。

在一首歌曲的左上角往往出現如“親切地”、“歡快地”、“深情地”、“熱烈地”、“莊嚴地”等等歌曲情緒,可讓學生結合歌詞含義,在歌唱時力求處理的恰到好處。

三、讀譜訓練。

在識譜時先給學生標準音,即歌曲的調號。當學生按標準音唱有一定的困難時可進行音階訓練。由於學生音域窄,確實難以達到標準音時可以適當降調,並鼓勵學生要經常練習音階,達到拓寬自己音域的目的。

四、教唱歌詞。

這一步是前四步的綜合訓練。首先教師應泛唱二至三遍讓學生視聽,對於較長或難度較大的樂句可以先分小節教唱在連接起來唱,以至圓滿完成全部教唱。在學生對本歌曲沒有完全學會之前不能讓學生練唱,因為學生自己識譜能力有限,一旦個別樂句唱錯,則難以糾正。 此外,根據不同年齡段所掌握方法的區別,我採用以下幾種教學法,教學效果顯著。

1、對於一、二年級學生來説,自制力差,但動感極強,於是我採用“律動教學法”,即將每節所學歌曲以律動的形式來進行,這樣即省時又省力,還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2、對於三、四年級的學生來説,有了一定的自制力,但識譜能力較差,我採用“聽唱教學法”,即在學習過程中,充分發揮學生的聽力,在反覆視聽的過程中來完成教學任務,效果不錯。

以上是我在教學過程中的點滴體會,真切的希望能有更多的學生來喜愛音樂,熱愛藝術。

國小音樂課堂教學反思 篇5

一、指導學生熟讀歌詞。

在進行完歌曲範唱以後,可指導學生用比較標準、流利的普通話進行朗誦歌詞,要注意咬字、吐字的準確度和清晰度,要求字正腔圓。同時根據歌詞的內容向學生進行愛國、愛黨、愛社會主義等方面的思想品德教育。

二、引導學生理解歌曲的情緒。

在一首歌曲的左上角往往出現如“親切地”、“歡快地”、“深情地”、“熱烈地”、“莊嚴地”等等歌曲情緒,可讓學生結合歌詞含義,在歌唱時力求處理的恰到好處。

三、讀譜訓練。

在識譜時先給學生標準音,即歌曲的調號。當學生按標準音唱有一定的困難時可進行音階訓練。由於學生音域窄,確實難以達到標準音時可以適當降調,並鼓勵學生要經常練習音階,達到拓寬自己音域的目的。

四、教唱歌詞。

這一步是前四步的綜合訓練。首先教師應泛唱二至三遍讓學生視聽,對於較長或難度較大的樂句可以先分小節教唱在連接起來唱,以至圓滿完成全部教唱。在學生對本歌曲沒有完全學會之前不能讓學生練唱,因為學生自己識譜能力有限,一旦個別樂句唱錯,則難以糾正。

國小音樂課堂教學反思 篇6

音樂是藝術,而音樂教學更是藝術教學中的藝術。音樂反思性教學則是指運用教育教學的有關理論,對課堂教學的教育理念、教學設計、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方面進行科學的分析和思考,從中歸納出成敗得失,為不斷優化後續教學提供重要的條件。因為吸取教訓,能更好地促進教學內容的選擇、組合、調整;教學目標的設計、達成;教學策略的合理、優化,才能使課後的反思性真正起到反思、調整、改進後續教學的積極作用,切實提高課堂教學的效能,不斷提高學生的音樂感受力和音樂審美能力。所以每學期對自己的一次教學反思是很有必要的。那麼,音樂教學應該從那些方面進行反思,反思後又該如何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呢?

一、把握學生心理特徵,從而對課堂紀律進行調控

在低年級的音樂課堂上,前幾分鐘,同學們的配合還是相當不錯,但是很快課堂就出現難以收拾的“熱鬧”。

本學期,我主要是從事低年級的教學。記得在第一節音樂課的時候,因為我並沒有很好了解低年級學生的心理特徵,在上課後15分鐘還沒有進入主題,使課堂出現鬧哄哄的情況,當時我只會發脾氣,所以最後使得學生和教師也出現比較僵的情況。這樣一來,學生對老師的好感也消失,同時也影響到老師的教學質量。後來我查閲了相關書籍,知道低年級學生的心理特徵,他們都是集中力時間比較短,因此必須把握好課堂的前15分鐘,提高課堂的效率。為此我對自己的教學安排做了相關的調整,我通常把師生問候,練聲及複習前一首曲目的時間把握在前5分鐘。通過簡短的導入然後直奔主題,這樣一來學生能很好掌握本節課的重點及難點知識。而導入的方式也必須引起學生的興趣,對於低年級的學生,他們對於動畫視頻導入,故事導入或者聊天的方式導入都是相當感興趣。因此説,把握好學生的心理特徵,課堂的效率已經可以提高一半。

二、用先唱歌后識譜的方法強化聽覺

在音樂課中,學生們對於唱譜從來不感興趣,反而感覺到乏味。剛開始我對這情況並沒有摸着頭腦,還以為是他們偷懶。

音樂學習的各個方面都涉及到聽覺的作用,審美主體對於音樂的各種聽覺感受能力,是審美能力的基礎。因此先唱歌、後識譜與先識譜、後唱歌在教學目的上並不矛盾。而在傳統的教學方式是先識譜、後唱歌,通常情況下,針對有一定識譜能力的學生,使用這種教學方式,可起到良好的效果。但是我卻發現,其實很多同學對簡譜並沒有瞭解,如果採取先識譜後唱歌的方式進行學習,不但學生沒有對該曲目起到興趣,也把課堂前15分鐘的寶貴時間也白白浪費掉。對此我作出以下的改善,在教唱新歌前我首先讓學生欣賞,以聽領先。並讓學生和着音樂做簡單的律動,使學生對音樂有了聽覺上的印象,為下一步學好歌曲作好鋪墊。然後讓學生欣賞歌曲、感受音樂,從而激發起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再通過讓學生唱歌,在不知不覺中解決了歌譜中的難點,使學生在識譜時降低難度,讓學生感覺識譜並不太難,從而增強其自信心,加深對音樂的熱愛。

三、堅持以學生為主體,增強學生的學習自主能力

在講音樂課時,我覺得只是我一味地在講,根本沒有留意到學生究竟明白了沒有。後來經過反思,我認為,音樂教學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必須捨棄一切單調、枯燥、令學生感到厭煩的內容和模式,使受教育者在良好的心態、輕鬆的氣氛和愉快的環境中潛移默化地接受教育。教師應當更新觀念,在教學中做到以學生為主體。為此,教師如何更新觀念,轉變思路顯得尤其重要,這樣教師必須提高自身的提問方式,通過何種有效的途徑來使學生通過自己動腦想出答案。比如:音樂課本經常出現的創編歌詞,這是一個很好鍛鍊學生自主能力的練習。它要求學生通過本身的歌詞,再通過自己的思考,去再出別的有意思的歌詞套到歌曲裏面。每當學生們唱起自己編創的歌詞,也顯得特別興奮。因此在音樂課上,老師應該不斷創造更大的空間讓學生們自主發揮,讓學生互動,而最終達到自己的教學目的。

四、讓樂器和舞蹈走進課堂

在音樂課中我發現,每逢課上接觸到樂器或者舞蹈,學生們都十分感興趣,但卻是老跟不上節奏。

樂器和舞蹈在課堂的恰當運用,是可以把課堂的氣氛變得最活躍。而且樂器和舞蹈是很好地培訓學生的節奏感。對於剛剛接觸接觸音樂的同學,他們會覺得學習節奏是一大難點,如果只是簡簡單單叫他們跟着老師來拍掌,這樣枯燥的學習是很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因此在某些節奏性強的歌曲中,我會嘗試多用樂器來在輔導,先讓學生跟着我有嘴和手同時打節奏,並強調嘴和手要一致。然後我再作樂器示範,,最後每組學生中挑選幾位出來表演。通過他們的表演和我的引導,下面的學生很清晰看到台上哪位學生打的是正確,那些是錯誤的。反覆地練習多幾遍,學生便很快把節奏和樂器配合起來。而且這樣學習節奏,會讓他們感到趣味性增強了,學習起來就變得簡單。而在某些民族歌曲的學習中,我就會簡單介紹該民族的舞蹈手型或腳位,也上按照樂器的方式進行,這樣學生就很容易跟着歌曲跳動起來。

所以“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自我反思,都是建立在自身的基礎上。而許多事情都是旁觀者清,所以應該多觀摩其他老師的課,學習他們的教學理念、學模式、管理班集體的能力等等。並反思自己如果這課是自己上,又將會是如何,有什麼相同與不同。這是幫助自己在教學道路成長的一種很好的途徑。在這學期裏,我收穫了很多。音樂課上並不是簡單的彈、唱、跳。它是藝術和能力培養的過程,只要你經常反思,必竟會讓你的學生和你融在一起,這樣既能較好地完成教學任務,同時也能使課堂中一些“熱鬧”現象的不在發生,所以,我認為作為一名國小教師,責任重大,要善於經常總結經驗與不足,認真上好每一節課!

國小音樂課堂教學反思 篇7

本學期,我主要是從事中、高年級的教學。必須把握好課堂的前15分鐘,提高課堂的效率。為此我對自己的教學安排做了相關的調整,我通常把師生問候,練聲及複習前一首曲目的時間把握在前5分鐘。通過簡短的導入然後直奔主題,這樣一來學生能很好掌握本節課的重點及難點知識。而導入的方式也必須引起學生的興趣,因此説,把握好學生的心理特徵,課堂的效率已經可以提高一半。

此外,根據不同年齡段所掌握方法的區別,我採用以下幾種教學法,教學效果顯著。

1、對於一、二年級學生來説,自制力差,但動感極強,於是我採用“律動教學法”,即將每節所學歌曲以律動的形式來進行,這樣即省時又省力,還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2、對於三、四年級的學生來説,有了一定的自制力,但識譜能力較差,我採用“聽唱教學法”,即在學習過程中,充分發揮學生的聽力,在反覆視聽的過程中來完成教學任務,效果不錯。

國小音樂課堂教學反思 篇8

在講音樂課時,我覺得只是我一味地在講,根本沒有留意到學生究竟明白了沒有。後來經過反思,我認為,音樂教學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必須捨棄一切單調、枯燥、令學生感到厭煩的內容和模式,使受教育者在良好的心態、輕鬆的氣氛和愉快的環境中潛移默化地接受教育。

教師應當更新觀念,在教學中做到以學生為主體。為此,教師如何更新觀念,轉變思路顯得尤其重要,這樣教師必須提高自身的提問方式,通過何種有效的途徑來使學生通過自己動腦想出答案。比如:音樂課本經常出現的創編歌詞,這是一個很好鍛鍊學生自主能力的練習。它要求學生通過本身的歌詞,再通過自己的思考,去再出別的有意思的歌詞套到歌曲裏面。每當學生們唱起自己編創的歌詞,也顯得特別興奮。因此在音樂課上,老師應該不斷創造更大的空間讓學生們自主發揮,讓學生互動,而最終達到自己的教學目的。

國小音樂課堂教學反思 篇9

這學期學校安排我一年級音樂課教學,通過給一年級學生上音樂課,有一些心得,對這些活潑好動的學生我覺得摸索適合他們的方法尤為重要。

一年級學生剛進入學校,課堂常規訓練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對學生要有計劃地進行常規訓練,這對以後的音樂課非常重要。除了對學生站、坐、行、排隊要進行嚴格的訓練外,對音樂課的常規訓練也是不能忽略的。音樂是一種語言藝術,它能夠通過旋律帶給大家喜、怒、哀、樂。所以我認為音樂課也應該用音樂形式來訓練學生的常規。讓學生真正感受什麼是音樂課。例如:讓同學聆聽音樂進教室,用音樂的“問好歌”來進行師生問好,設計一段師生問好音樂問候語言,拍節奏讓學生坐好,來達到用音樂説話的常規訓練。不僅加強了學生的練耳能力,還能達到常規訓練,以形成音樂課堂的特點。

新課標新教材下一年級音樂課的內容非常豐富,欣賞,創編,器樂,歌唱教學等等幾乎每堂課都有涉及。內容看起來非常的豐富而有趣,可是如果把握不好,課堂就會顯的很亂而教學任務完不成。我覺得對一年級的孩子來説,音樂學習的最好的方式就是遊戲。只有當孩子在音樂遊戲過程中獲得快樂,才能喚起他們對音樂學習的那種緣自心底的熱愛,併成為他們終身學習的不竭動力。所以在我的課堂裏,一般都是遊戲和活動貫穿的,把我自己也變成了他們的年齡,融入到他們當中去。那樣小孩子的興趣很濃厚。

因此,在一年級的課堂設計中,將節奏、旋律、歌詞、演唱等各種音樂課的常規與知識與技能的訓練均溶入遊戲之中,讓學生在遊戲中掌握各項音樂課常識、在遊戲中聆聽、在遊戲中自我想象、在遊戲中積極表現、在遊戲中大膽創造。遊戲中,學生有個體的獨立活動,更有充分的師生、學生合作活動 。通過這些師生合作的遊戲活動,學生不僅學會了相關的本領,體會到了音樂活動的快樂,更為重要的是:在合作學習中,學生學會了與人交流,與人對話,鍛鍊了膽識,增強了自信心。在課堂中採取遊戲、合作的學習方式,方式的改變能夠讓老師教得輕鬆愉快,學生也學得快樂,並使音樂課堂充滿了生命的活力,散發着濃濃的人文氣息。

孩子就象一張白紙,你給什麼就留下什麼。因此在今後的教學中要不斷改善與加強自己,努力使音樂課堂的學習充實有效!

國小音樂課堂教學反思 篇10

音樂教師,首先就應明確音樂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學生對音樂的感悟,以審美教育為核心,在整個音樂教學過程中要以音樂的美感來感染學生,要以音樂中豐富的情感來陶冶學生,進而使學生逐步構成健康的音樂審美潛力。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和推進新課程改革,我認為,在教學中,要使學生先對音樂產生濃厚的興趣,感受、體驗和表現音樂中豐富的情感內涵。只有這樣,學生才會逐漸喜歡音樂,從而才能對音樂有更深一步的瞭解。要用心引導學生,從而使學生不僅僅做到此刻受益,而且做到終身受益。因此在音樂課教學上,我會從下列兩個方應對學生進行教育和培養:

1、根據音樂教室現有的樂器,透過音樂欣賞的形式,讓學生認識和了解各種樂器,並且讓學生參與其中親身實踐,講解各種樂器基本的演奏方法,這樣一來,學生不僅僅對樂器有了進一步的接觸,而且還對我國的各種音樂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從而提高學生的音樂審美觀念和審美情趣。

2、透過豐富多彩的音樂教學形式,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和愛好,活躍空氣,在緊張的文化課學習之餘可調節情緒,有利於其他課的學習。

二、用多種方法,努力提高學生對音樂學習的興趣。

針對本校特點,配合新課程改革,在學習音樂教材的同時運用數碼鋼琴進行音樂教學,激發學生興趣,提高課堂效率,具體為:

1、在音樂欣賞課上,有些樂曲能夠利用學校現有的樂器,結合大綱要求,給學生示範演奏,改變以往放錄音讓學生單純欣賞的教學方法,使學生在欣賞的同時,既開拓了視野,有提高審美潛力。

2、在音樂理論知識的教學方面,為避免單純學理論的枯燥,利用情境聯想教學,讓學生逐步理解和掌握音樂知識。例如音符實值的學習,透過模仿動物叫聲的長短來辨別不同的音符,這樣一來,學生會比較容易掌握。

3、利用多媒體、電視、音響等不同教學設備,欣賞大型的交響樂和民族管絃樂作品,讓學生進一步瞭解和感受音樂。

4、課堂上,讓學生上台演唱,培養他們的參與、實踐潛力,學生情緒高漲,使音樂課上得更加生動活躍。

國小音樂課堂教學反思 篇11

音樂教師,首先應該明確音樂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學生對音樂的感悟,要以音樂中豐富的情感來陶冶學生,進而使學生逐步形成健康的音樂審美能力。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我認為,在教學中,要使學生先對音樂產生濃厚的興趣,感受、體驗和表現音樂中豐富的情感內涵。只有這樣,學生才會逐漸喜歡音樂,從而才能對音樂有更深一步的瞭解。要積極引導學生,從而使學生不僅做到現在受益,而且做到終身受益。因此在音樂課教學上,我會從下列兩個方面對學生進行教育和培養:

一、根據學校現有的樂器,通過音樂欣賞的形式,讓學生認識和了解各種樂器,並且讓學生參與其中親身實踐,講解各種樂器基本的演奏方法,這樣一來,學生不僅對樂器有了進一步的接觸,而且還對我國的各種音樂產生了濃厚的興

趣。從而提高學生的音樂審美觀念和審美情趣。通過豐富多彩的音樂教學形式,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和愛好,活躍空氣,在緊張的文化課學習之餘可調節情緒,有利於其他課的學習。

二、用多種方法,努力提高學生對音樂學習的興趣。

針對本校特點,在學習音樂教材的同時運用電子琴鋼琴音色琴進行音樂教學,激發學生興趣,提高課堂效率,具體為:

1、在音樂欣賞課上,有些樂曲可以利用學校現有的樂器,結合大綱要求,給學生示範演奏,改變以往放錄音讓學生單純欣賞的教學方法,使學生在欣賞的同時,既開拓了視野,有提高審美能力。

2、在音樂理論知識的教學方面,為避免單純學理論的枯燥,利用情境聯想教學,讓學生逐步理解和掌握音樂知識。例如音符實值的學習,通過模仿動物叫聲的長短來辨別不同的音符,這樣一來,學生會比較容易掌握。

3、利用多媒體、電視、音響等不同教學設備,欣賞大型的交響樂和民族管絃樂作品,讓學生進一步瞭解和感受音樂。

4、課堂上,讓學生上台演唱,培養他們的參與、實踐能力,學生情緒高漲,使音樂課上得更加生動活躍。

國小音樂課堂教學反思 篇12

在音樂課中我發現,每逢課上接觸到樂器或者舞蹈,學生們都十分感興趣,但卻是老跟不上節奏。

樂器和舞蹈在課堂的恰當運用,是可以把課堂的氣氛變得最活躍。而且樂器和舞蹈是很好地培訓學生的節奏感。對於剛剛接觸接觸音樂的同學,他們會覺得學習節奏是一大難點,如果只是簡簡單單叫他們跟着老師來拍掌,這樣枯燥的學習是很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因此在某些節奏性強的歌曲中,我會嘗試多用樂器來在輔導,先讓學生跟着我有嘴和手同時打節奏,並強調嘴和手要一致。然後我再作樂器示範,,最後每組學生中挑選幾位出來表演。通過他們的表演和我的引導,下面的學生很清晰看到台上哪位學生打的是正確,那些是錯誤的。反覆地練習多幾遍,學生便很快把節奏和樂器配合起來。而且這樣學習節奏,會讓他們感到趣味性增強了,學習起來就變得簡單。而在某些民族歌曲的學習中,我就會簡單介紹該民族的舞蹈手型或腳位,也上按照樂器的方式進行,這樣學生就很容易跟着歌曲跳動起來。

所以“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自我反思,都是建立在自身的基礎上。而許多事情都是旁觀者清,所以應該多觀摩其他老師的課,學習他們的教學理念、學模式、管理班集體的能力等等。並反思自己如果這課是自己上,又將會是如何,有什麼相同與不同。這是幫助自己在教學道路成長的一種很好的途徑。在這學期裏,我收穫了很多。音樂課上並不是簡單的彈、唱、跳。它是藝術和能力培養的過程,只要你經常反思,必竟會讓你的學生和你融在一起,這樣既能較好地完成教學任務,同時也能使課堂中一些“熱鬧”現象的不在發生,所以,我認為作為一名國小教師,責任重大,要善於經常總結經驗與不足,認真上好每一節課!

國小音樂課堂教學反思 篇13

根據教材的內容和學生的年齡特點,緊緊圍繞教學目標,我呈現給學生聽覺法、比較法、演唱法、體驗法四種學法。音樂是聽覺藝術,這就決定了音樂藝術都必須從“聽”入手,在“聽”的基礎上進行,也決定了音樂教學必須把培養學生良好的聽覺放在首位,讓學生從聽入手,逐步鍛鍊他們的自學能力,音樂鑑賞力,總之,只有自己會了,成為自己的知識,才是音樂教育的目的。在本課中,我讓學生欣賞歌曲、聽歌曲範唱,《山裏的孩子心愛山》和《全都認識我》,通過多次“聽”來提高學生的聽力和對音樂的感知、鑑賞能力。引導學生探究歌曲風格時,學生主要通過對比欣賞的方式進行,培養了學生積極的探究精神和創新思維的能力。

這節音樂課最重要的還是演唱,通過演唱歌曲讓學生感受歌曲情緒。體驗是學生內化之後的外化表現,促進感情的昇華,感受成功的喜悦。對事物的理解與體驗和人的生活經驗、知識水平、個性特點有着密不可分的關係,要讓學生能感受歌曲所表達的情感與主題,只有在深刻的體驗活動中才能實現。

國小音樂課堂教學反思 篇14

在音樂課中,學生們對於唱譜從來不感興趣,反而感覺到乏味。剛開始我對這情況並沒有摸着頭腦,還以為是他們偷懶。

音樂學習的各個方面都涉及到聽覺的作用,審美主體對於音樂的各種聽覺感受能力,是審美能力的基礎。因此先唱歌、後識譜與先識譜、後唱歌在教學目的上並不矛盾。而在傳統的教學方式是先識譜、後唱歌,通常情況下,針對有一定識譜能力的學生,使用這種教學方式,可起到良好的效果。但是我卻發現,其實很多同學對簡譜並沒有瞭解,如果採取先識譜後唱歌的方式進行學習,不但學生沒有對該曲目起到興趣,也把課堂前15分鐘的寶貴時間也白白浪費掉。對此我作出以下的改善,在教唱新歌前我首先讓學生欣賞,以聽領先。並讓學生和着音樂做簡單的律動,使學生對音樂有了聽覺上的印象,為下一步學好歌曲作好鋪墊。然後讓學生欣賞歌曲、感受音樂,從而激發起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再通過讓學生唱歌,在不知不覺中解決了歌譜中的難點,使學生在識譜時降低難度,讓學生感覺識譜並不太難,從而增強其自信心,加深對音樂的熱愛。

國小音樂課堂教學反思 篇15

學音樂課教學是國小基礎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目的是為了提高民族的音樂文化素質。音樂教育不但可以培養學生對音樂的感受力、鑑賞力、表現力和創造力,也能培養學生的優良的品德和情操,還能使他們的智力得到發展,非智力因素得到提高。同時,能夠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地發展。

我在教學中一直認為,德育、智育、體育、美育是相互滲透,相互結合,相互促進的。所以,凡是國小階段所開設的課程,只有課程設置節次的多少之別,並無正副課之分。只要是學校分配的課程,都得無條件的完成任務。

總之,音樂教育不僅具有輔助、強化德育和智育的功能,還具有德育和智育所不能替代的獨具的教育功能。音樂教育對於培養學生德智體全面發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國小階段的音樂教學包括課堂教學和課外活動兩大方面,結合我校音樂課教學設備和學生的音樂基礎,實際上現階段我們主要以歌唱課為主。

國小音樂課堂教學反思 篇16

我在網上看到過金彩雲老師講到的“識譜集中教學法”,我覺得很有道理。長期以來,我們的音樂教學都是把識譜隨課文分散教學的,要求有條件的學校在國小階段基本完成簡譜識譜任務,在國中階段基本完成五線譜識譜任務。事實上,這個任務遠沒有完成,也不可能完成。首先,這種過分分散的識譜教學法違反了記憶規律。音樂課不是每天都有的,更不是每堂課都只學識譜內容,很難及時組織複習。學生往往是學了後面忘前面,缺少連續性,形不成系統,效果自然不佳。其次,分散識譜教學束縛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按目前課程的編排體系組織教學,學生不可能在一個相對較短的時期內獲得初步的識譜能力。國小學了兩三年甚至四五年仍然無法獨立視唱簡譜。

集中識譜教學法是一種可以幫助我們走出困境的可行性選擇。所謂“集中識譜教學法”,即縮短戰線,集中一點打殲滅戰,把原來需要用整個國小、國中階段來學習的識譜內容集中安排到國小二年級或三年級、國中一年級,用二到三個學期學完。這樣,一方面學習內容緊湊,可以克服識記方面的困難;另一方面,學生可以提前掌握簡單的獨立視唱技能,使他們學得積極主動,進一步激發興趣,到國小或國中畢業時,他們就基本上具備了應有的識譜技能,能夠比較熟練地聽唱和視唱簡單的曲譜了。

當然,運用“集中識譜教學法”,必須由專職音樂教師或識譜能力較強的老師任教。同時,音樂教材要按“集中識譜法”的要求重新編寫,在時間分配上也要適中,不是越集中越好。因為過分集中會使難度增大,學生接受不了。

新的課程標準讓我們一改以前依__灌輸,偏重知識傳授和技能訓練的傳承式教學取而帶之的是一種綜合知識的運用和注重創造性思維的現代教育理念。在音樂識譜教學中中培養學生的創造意識需要充分發揮和調動教師與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學生主動走入音樂中去尋找,探索和創造,在美妙的音樂中挖掘自己的潛力,培養並發展學生的想象力,審美力和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

國小音樂課堂教學反思 篇17

針對本校特點,配合新課程改革,在學習音樂教材的同時運用數碼鋼琴進行音樂教學,激發學生興趣,提高課堂效率,具體為:

1、在音樂欣賞課上,有些樂曲可以利用學校現有的樂器,結合新課程標準上的要求,給學生示範演奏,改變以往放錄音讓學生單純欣賞的教學方法,使學生在欣賞的同時,既開拓了視野,有提高審美能力。

2、在音樂理論知識的教學方面,為避免單純學理論的枯燥,利用情境聯想教學,讓學生逐步理解和掌握音樂知識。例如音符實值的學習,通過模仿動物叫聲的長短來辨別不同的音符,這樣一來,學生會比較容易掌握。

3、利用多媒體、電視、音響等不同教學設備,欣賞大型的交響樂和民族管絃樂作品,讓學生進一步瞭解和感受音樂。

4、課堂上,讓學生上台演唱,培養他們的參與、實踐能力,學生情緒高漲,使音樂課上得更加生動活躍。

以上是我在教學過程中的點滴體會,真切的希望能有更多的學生來喜愛音樂,熱愛。

國小音樂課堂教學反思 篇18

《快樂的音樂會》這首歌曲是一首讓學生喜愛的兒童歌曲,歌曲生動有趣,活潑歡快,耐人回味。旋律收放有度,極盡得意地炫耀了小樂手吹、拉、彈、唱的技巧。風趣的道白加入使歌曲略有停頓,引出第三句轉句,旋律乾淨利落地結束在徽音上。

我將這堂音樂課設置在了一個小動物們開的音樂會中,把孩子們帶到了一個充滿快樂、童趣的情境裏,一下子提高了學生學習歌曲的興趣。用小動物們開音樂會,這條線貫穿於整個數學過程之中。

歌詞較以往所學歌曲內容繁多,不宜於低年級學生的掌握,由於三段歌詞説的是三種不同的樂器,我利用課件展示的方式,讓學生形象的瞭解了這三種樂器。在這過程中,我讓學生模仿樂器發出的聲音,以此來引出新歌中模仿樂器聲音部分的歌詞。同時通過模仿樂器演奏的動作,幫助學生形象的記憶歌詞,理解歌詞。

由於學生模仿樂器發出的聲音都是自由發揮、自己的想象,並不是一定和歌詞中描述的一致。在學唱歌詞時,會有疑問,認為歌詞模仿的樂器聲音與自己自由模仿、自己想象中的不一樣,這就需要教師作適當引導。比如:流水的聲音,我們用象聲詞,嘩啦啦來模仿,所以小胡琴(二胡)我們就用滋扭來模仿樂器聲音,那麼像滋扭、嘀嘀噠噠、咚咚就是一種象聲詞,用來模仿樂器聲音。讓學生明白為什麼歌詞用這些詞語來模仿。

從這一模仿聲音的環節開始,學生會很容易在課上隨意發出樂器聲音,甚至怪聲不斷。這時,教師一定要提前將要求講明,告訴學生不要隨便模仿樂器聲音,模仿聲音就到此為止。由於這首歌曲有幾處襯詞—得兒喂的地方,讀出來會很彆扭,也不好聽。所以在讓學生讀歌詞時,儘量不讀出來。

在教授歌曲重點句時,教師要仔細觀察瞭解學生到底學會沒有,不能只停留在形式教學上。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上要時刻關注學生,關注他們掌握知識的熟練程度和情況。歌曲的前兩句都是學生不易掌握的樂句,要重點進行練唱,注意音準。將一些小知識點都可以融入到重點樂句的練唱中。例如:一字對雙音,兩字對一音的地方要唱好,還要注意咬字與吐字,以及八分休止符處要唱準。

為了豐富課堂,活躍氣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都願主動參與到音樂實踐活動中,並熟練掌握新授歌曲,可以通過各種演唱形式,如師生接唱,生生接唱,連唱,分組分段表演唱,來達到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