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的圖畫教學反思(精選13篇)

秋天的圖畫教學反思 篇1

第一課時

秋天的圖畫教學反思(精選13篇)

利用《識字一》學生課後蒐集的有關秋天的詞語作為導入,讓學生用一個詞來形容自己心中的秋天。(美麗)抓住“美”,板書課題:(秋天的圖畫)秋天美得就像一幅圖畫。

本課識字環節避免了上節識字課出現的不足之處,但是在時間把握上做得不夠合理。第一課時,除了以識字、寫字,朗讀為重點,同時也關注到了學生看圖説話的口頭表達能力。學生只能説出圖畫中的景物,但是尚不能正確使用一些動詞,顏色的詞語來給句子潤色。老師在學生講解時,適時地進行指導。例如:學生:樹上有雪梨。師:茂盛的梨樹上掛起了金黃色了雪梨。學生的詞彙量有一部分是耳濡來的。

最後,老師結合學生的描述將插圖中的景色總體描述出來。讓學生體會到詞語之後秋天的美。帶着這種美齊讀全文。

第二課時 一,主要以“美”為切入點,讓學生找出文中“美”的詞語。(第二句中,哪些詞語寫得很美?)

根據“金黃的”“火紅的”“金色的”“紅紅的”等表示顏色的詞語,複習鞏固一年級下學期複習時所學的其他表示顏色的詞語“黃澄澄”“綠油油”“金燦燦”等。幫助學生積累詞語。同時,適當對學生講解文中動詞的作用:它使句子更加的生動,具體。但學生對動詞的使用效果不夠明確。

二、為什麼是勤勞的人們畫出了秋天的圖畫?(生談感受)

大部分學生對這個問題不太敏感,究其原因,可能是他們生活在大城市,對於農作物的生長,及農民的勞作不熟悉,沒有親身體驗的那種深刻感受。所以一時不能理解。

只有極少數學生能回答這個問題。本班的邱廷華不緊表達清晰,甚至連農作物從春到秋的生長,冬的收藏都完整地介紹了出來。

鑑於此,下次課前準備應該要求學生針對一種農作物,瞭解農民對它的培育過程。

藉助“勤勞的人們畫出秋天的圖畫”進行第二課時的拓展(我們身邊除了農民伯伯,還有哪些勤勞的人們呢?)

學生:父母、工人、老師······

小結:正是由於他們勤勞的工作,秋天才會變成一幅美麗的圖畫。大自然才會變得如此美麗,社會才會變得如此和諧。我們應該感激他們。(感受秋之美,體會人們的勤勞之美,同時培養孩子們懂得感謝他人)

第一課中,對生字書寫的知道不夠全面,注意提醒字在田字格中的總體佈局。對於每個詞的組詞應該全部板書。避免學生只會組,不會寫。

二年級的學生課堂上可以做些簡短的筆記。例如:多音字,組詞,課文難以理解的詞語解釋。一方面是筆記習慣的養成;另一方面,可以為複習積累做準備。

秋天的圖畫教學反思 篇2

重回二年級,儘管有許多的不適,但我還是努力改變着自己,處處適應學生,使自己的教學即紮實又有趣。因此本課教學伊始,我和學生以談話展開,激起學生原有的知識,經驗和情感,使學生一下子走進了課堂,和老師一起感受秋天的美麗,感受語文的魅力。

在本課教學中,我從學生的興趣入手,遵從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這一原則每個環節都注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如:欣賞圖片,遊戲識字等使學生在愉快的氣氛中主動學習,達到預期的效果。

一、多種形式,激發學生識字興趣

識字教學是低年級閲讀教學的重點,本課要求一節課認識8個字。我採用領讀、開火車、摘蘋果遊戲等趣味性很強的活動,使學生輕鬆愉快地認識了漢字,真正做到了寓教自樂。

二、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識字

在本課的教學中不搞孤立,枯燥的識字環節。採取“隨文識字”的方法,堅持“生字從文中來,再到文中去”的識字順序。課堂上首先激發學生的讀書興趣,用多種形式讓學生讀遍課文,把文中生字圈出來,體現了生字從文中來。先學字再學詞,學生在文中能認識繩子後,引導學生把文中的繩子提出來,強化生字的讀音,然後通過“開火車”的形式,把生字又放回文中。同時又創設了新的語境,使學生加深了生字的印象,鞏固了生字。

三、識字和語言思維訓練結合

在識字教學中,指導學生把識字個語言訓練思維結合起來。如:在學生認識“梨”時,學生説:“我喜歡吃梨。”就記住了“梨”字。隨即提出“你們都喜歡吃什麼梨?”學生説説出了各種梨,這樣即認了字,也把説詞與生活密切聯繫起來。再如説“勤”字時,學生説“勤勞”,就啟發學生用“勤勞”説一句話。這樣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拓展了識字。

四、注重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

課文朗讀從低年級開始就要加強練習,指導朗讀培養學生的語感。本節課處處都能聽到朗朗的讀書聲。開始時是自由讀課文,同桌對讀。大聲讀文來初步感知課文,待生字學完後,又回到文中。喜歡哪句就讀哪句,想怎樣朗讀就怎樣朗讀。同時分句進行朗讀指導。有指名讀,自由速讀,範讀,齊讀等多種形式朗讀,培養了學生的朗讀能力。進而體會對秋天的景象和勤勞的人們的喜愛,讚美之情。

儘管有一些收穫,但也存在這不足:比如生字的指導方面,由於課堂讀書時間長,寫字知道沒有進行,而是放在第三節寫字課指導。以後我會更加合理安排時間,在有效時間內完成教學任務。

秋天的圖畫教學反思 篇3

第一課時

利用《識字一》學生課後蒐集的有關秋天的詞語作為導入,讓學生用一個詞來形容自己心中的秋天。(美麗)抓住“美”,板書課題:(秋天的圖畫)秋天美得就像一幅圖畫。

本課識字環節避免了上節識字課出現的不足之處,但是在時間把握上做得不夠合理。第一課時,除了以識字、寫字,朗讀為重點,同時也關注到了學生看圖説話的口頭表達能力。學生只能説出圖畫中的景物,但是尚不能正確使用一些動詞,顏色的詞語來給句子潤色。老師在學生講解時,適時地進行指導。例如:學生:樹上有雪梨。師:茂盛的梨樹上掛起了金黃色了雪梨。學生的詞彙量有一部分是耳濡來的。

最後,老師結合學生的描述將插圖中的景色總體描述出來。讓學生體會到詞語之後秋天的美。帶着這種美齊讀全文。

第二課時 一,主要以“美”為切入點,讓學生找出文中“美”的詞語。(第二句中,哪些詞語寫得很美?)

根據“金黃的”“火紅的”“金色的”“紅紅的”等表示顏色的詞語,複習鞏固一年級下學期複習時所學的其他表示顏色的詞語“黃澄澄”“綠油油”“金燦燦”等。幫助學生積累詞語。同時,適當對學生講解文中動詞的作用:它使句子更加的生動,具體。但學生對動詞的使用效果不夠明確。

二、為什麼是勤勞的人們畫出了秋天的圖畫?(生談感受)

大部分學生對這個問題不太敏感,究其原因,可能是他們生活在大城市,對於農作物的生長,及農民的勞作不熟悉,沒有親身體驗的那種深刻感受。所以一時不能理解。

只有極少數學生能回答這個問題。本班的邱廷華不緊表達清晰,甚至連農作物從春到秋的生長,冬的收藏都完整地介紹了出來。

鑑於此,下次課前準備應該要求學生針對一種農作物,瞭解農民對它的培育過程。

藉助“勤勞的人們畫出秋天的圖畫”進行第二課時的拓展(我們身邊除了農民伯伯,還有哪些勤勞的人們呢?)

學生:父母、工人、老師······

小結:正是由於他們勤勞的工作,秋天才會變成一幅美麗的圖畫。大自然才會變得如此美麗,社會才會變得如此和諧。我們應該感激他們。(感受秋之美,體會人們的勤勞之美,同時培養孩子們懂得感謝他人)

第一課中,對生字書寫的知道不夠全面,注意提醒字在田字格中的總體佈局。對於每個詞的組詞應該全部板書。避免學生只會組,不會寫。

二年級的學生課堂上可以做些簡短的筆記。例如:多音字,組詞,課文難以理解的詞語解釋。一方面是筆記習慣的養成;另一方面,可以為複習積累做準備。

秋天的圖畫教學反思 篇4

在本次教學中,通過收集關於秋天的詞語、句子、詩,欣賞畫面,品讀詞句,背誦積累,實踐體驗等方法使學生體會秋天的美好,感受課文的語言美,從而產生對秋天的喜愛和讚美之情。通過本課的教學,我有一些體會:

一、 欣賞秋色,育情導學,給孩子一個充滿秋意的課堂。

1.教師引述:老師這兒有幾幅圖畫,同學們想欣賞一下嗎? (《語文園地二》習作要求:畫一幅秋天的圖畫,並把它按一定順序寫下來)

2.教師一一出示有關秋天景色的幾幅圖畫,選一幅圖畫讓學生按一定的順序,用平時積累的詞語來説一説,然後生生評價。

3.同桌相互介紹自己的畫,師生評價。

因為是學生自己作品,這本身就拉近了學生與文本的距離,再播放舒緩的音樂,學生直接感受秋的情境。我從喚起學生已有生活感受,激起學生情感需要入手,讓學生容易走近文本,願意走近文本,接受美的感染,為整節課鋪設一個“美”的基調。學生結合平時積累的語言,説一説有關秋的詞語和古詩。

二、走進教材,超越教材,語文的外延等於生活的外延。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師應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新課改反覆強調:“教師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高明的教師,在於能通過教材上例子,巧妙地與學生的生活實際聯繫,讓學生到廣闊的生活中去學習。在生活中,學生無時無地不在運用語文,學習語文。將課堂與生活相聯繫,用聯繫的觀念來處理教學,教學必然由單元走向多元,由封閉走向開放,由淺薄走向厚重。教師要充分利用教材的開放性、選擇性、適應性的特點,運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帶着自己的文化積澱,去分析、理解和把握教材。根據學生經驗,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樹立大語文觀、大課堂觀和新教材觀,把語文教學置身於社會生活的大背景中,不要隔斷語文教學的生活地聯繫,讓語文迴歸生活,讓語文教材成為心中的活教材,這就是我對落實《語文課程標準》,正確處理教材,開發利用語文課程資源的思考。 

三、關注語言積累,為學生搭建展示的平台。

《語文標準》在“基本理念”部分就強調了“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在總目標中又要求在閲讀 方面注意“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語文的學習是很難做到一蹴而就的,它是一個長期的積累的過程,只有積累才能薄發。沒有積累,就談不上培養良好的語感,也談不上有真正的聽説讀寫能力,當然學不好語文。課標要求“在閲讀中積累詞語”,“積累自己喜歡的詞語和格言警句”,“積累課文中的優美詞語,精彩句子,以及在生活中和課外閲讀中獲得的語言材料”。積累語言材料,其實是感性的語言模塊的整體儲存,這些材料儲存於大腦,將成為學生的終身營養,它們一旦被激活,就會產生綜合效力,極有利於語文素養的提高。

在導入新課時,我首先出示了幾句描寫四季的詩句讓學生猜,再聽一首秋天的歌來引入新課,配上舒緩音樂,問:“能説一説你積累有關秋天的詞句或詩嗎?”“你能用學過的或自己背過的描寫秋天的詩來抒發自己的感受嗎?”學生結合平時積累的語言,説一説有關秋的詞語和古詩。即檢查了學生平時積累情況,又將積累與課堂聯繫起來,融會貫通,也激發了學生積累語言的興趣,為學生搭建展示的平台。

四、錦上添花與畫蛇添足,預設與生成。

在導入新課這一環節,我在舒緩的音樂聲中,一一出示秋天的圖畫,學生欣賞作品的同時也走進了文本描述的情景中,學生興致濃厚,效果超出了想像。

課堂需要反思。在遺憾中反思。在遺憾和反思中,帶着新的收穫,讓我們再次走進課堂。

秋天的圖畫教學反思 篇5

《秋天的圖畫》描繪了秋天的美景,讚美了勞動人民的辛勤勞動,《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興趣,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探究性閲讀的能力。”

《秋天的圖畫》是二年級上冊第一組教材的第一篇課文,作者運用比擬的手法,通過色彩的搭配,寥寥幾筆,便把豐收的熱鬧情景與人們的喜悦心情描繪出來了。文章語言生動形象,富有童趣,讀起來琅琅上口。

我在教學中抓住“梨樹掛起金黃的燈籠,蘋果露出紅紅的臉頰,稻海翻起金色的波浪,高粱舉起燃燒的火把”這個句子引導學生體會感悟秋天的美。首先我讓學生自由讀,然後閉眼想象:你好象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聞到了什麼?學生的腦海中閃現出一幅幅形象的畫面,有的好象看到一盞盞燈籠般的梨子,有的好象嚐到了又大又紅的蘋果的香甜,有的彷彿欣賞到金黃的稻子在廣闊的田野上跳起的優美的舞蹈……那麼,你能不能把你的感受通過你的朗讀表現出來呢?孩子們的積極性更高了,他們或加動作表演讀,或表情豐富的朗讀,在讀中感悟,在讀中積累,體會秋天豐收的熱鬧情景與人們喜悦的心情。

“閲讀是一種個性化行為”,在指導學生朗讀時,教師可依據語言文字,進行定向引導,引導學生展開想象,進入課文所創設的境界,藉助語言來感受形象,使其領悟其中的感情。朗讀是閲讀教學中最為基本的方式,也是國小低年級語文教學中的重點,因為朗讀既可以規範學生的口語,也可以增強學生的語感,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古人云:“讀書百遍,其義自現。”只要教師引導恰當,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即使一千個學生便有一千種不同的朗讀方式。我們要用多種方法導“悟”,啟發學生看、畫、演、議、説,化靜為動,化抽象為具體,讓學生動口、動手、動腦,在不知不覺中領悟語言文字的美。

秋天的圖畫教學反思 篇6

在本次教學中,通過收集關於秋天的詞語、句子、詩,欣賞畫面,品讀詞句,背誦積累,實踐體驗等方法使學生體會秋天的美好,感受課文的語言美,從而產生對秋天的喜愛和讚美之情。通過本課的教學,我有一些體會:

一、 欣賞秋色,育情導學,給孩子一個充滿秋意的課堂。

1.教師引述:老師這兒有幾幅圖畫,同學們想欣賞一下嗎? (《語文園地二》習作要求:畫一幅秋天的圖畫,並把它按一定順序寫下來)

2.教師一一出示有關秋天景色的幾幅圖畫,選一幅圖畫讓學生按一定的順序,用平時積累的詞語來説一説,然後生生評價。

3.同桌相互介紹自己的畫,師生評價。

因為是學生自己作品,這本身就拉近了學生與文本的距離,再播放舒緩的音樂,學生直接感受秋的情境。我從喚起學生已有生活感受,激起學生情感需要入手,讓學生容易走近文本,願意走近文本,接受美的感染,為整節課鋪設一個“美”的基調。學生結合平時積累的語言,説一説有關秋的詞語和古詩。

二、走進教材,超越教材,語文的外延等於生活的外延。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師應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新課改反覆強調:“教師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高明的教師,在於能通過教材上例子,巧妙地與學生的生活實際聯繫,讓學生到廣闊的生活中去學習。在生活中,學生無時無地不在運用語文,學習語文。將課堂與生活相聯繫,用聯繫的觀念來處理教學,教學必然由單元走向多元,由封閉走向開放,由淺薄走向厚重。教師要充分利用教材的開放性、選擇性、適應性的特點,運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帶着自己的文化積澱,去分析、理解和把握教材。根據學生經驗,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樹立大語文觀、大課堂觀和新教材觀,把語文教學置身於社會生活的大背景中,不要隔斷語文教學的生活地聯繫,讓語文迴歸生活,讓語文教材成為心中的活教材,這就是我對落實《語文課程標準》,正確處理教材,開發利用語文課程資源的思考。 

三、關注語言積累,為學生搭建展示的平台。

《語文標準》在“基本理念”部分就強調了“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在總目標中又要求在閲讀 方面注意“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語文的學習是很難做到一蹴而就的,它是一個長期的積累的過程,只有積累才能薄發。沒有積累,就談不上培養良好的語感,也談不上有真正的聽説讀寫能力,當然學不好語文。課標要求“在閲讀中積累詞語”,“積累自己喜歡的詞語和格言警句”,“積累課文中的優美詞語,精彩句子,以及在生活中和課外閲讀中獲得的語言材料”。積累語言材料,其實是感性的語言模塊的整體儲存,這些材料儲存於大腦,將成為學生的終身營養,它們一旦被激活,就會產生綜合效力,極有利於語文素養的提高。

在導入新課時,我首先出示了幾句描寫四季的詩句讓學生猜,再聽一首秋天的歌來引入新課,配上舒緩音樂,問:“能説一説你積累有關秋天的詞句或詩嗎?”“你能用學過的或自己背過的描寫秋天的詩來抒發自己的感受嗎?”學生結合平時積累的語言,説一説有關秋的詞語和古詩。即檢查了學生平時積累情況,又將積累與課堂聯繫起來,融會貫通,也激發了學生積累語言的興趣,為學生搭建展示的平台。

四、錦上添花與畫蛇添足,預設與生成。

在導入新課這一環節,我在舒緩的音樂聲中,一一出示秋天的圖畫,學生欣賞作品的同時也走進了文本描述的情景中,學生興致濃厚,效果超出了想像。

課堂需要反思。在遺憾中反思。在遺憾和反思中,帶着新的收穫,讓我們再次走進課堂。

秋天的圖畫教學反思 篇7

《秋天的圖畫》教學反思]在本課教學中,我從學生的興趣入手,遵從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這一原則每個環節都注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如:欣賞圖片,遊戲識字等使學生在愉快的氣氛中主動學習,達到預期的效果。

一、多種形式,激發學生識字興趣

識字教學是低年級閲讀教學的重點,本課要求一節課認識8個字。我採用領讀、開火車、摘蘋果遊戲等趣味性很強的活動,使學生輕鬆愉快地認識了漢字,真正做到了寓教自樂。

二、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識字

三、識字和語言思維訓練結合

在識字教學中,指導學生把識字個語言訓練思維結合起來。如:在學生認識“梨”時,學生説:“我喜歡吃梨。”就記住了“梨”字。隨即提出“你們都喜歡吃什麼梨?”學生説説出了各種梨,這樣即認了字,也把説詞與生活密切聯繫起來。再如説“勤”字時,學生説“勤勞”,就啟發學生用“勤勞”説一句話。這樣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拓展了識字。

四、注重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

課文朗讀從低年級開始就要加強練習,指導朗讀培養學生的語感。本節課處處都能聽到朗朗的讀書聲。開始時是自由讀課文,同桌對讀。大聲讀文來初步感知課文,待生字學完後,又回到文中。喜歡哪句就讀哪句,想怎樣朗讀就怎樣朗讀。同時分句進行朗讀指導。有指名讀,自由速讀,範讀,齊讀等多種形式朗讀,培養了學生的朗讀能力。進而體會對秋天的景象和勤勞的人們的喜愛,讚美之情。

儘管有一些收穫,但也存在這不足:比如生字的指導方面,由於課堂讀書時間長,寫字指導的不夠到位,今後加強。

秋天的圖畫教學反思 篇8

利用《識字一》學生課後蒐集的有關秋天的詞語作為導入,讓學生用一個詞來形容自己心中的秋天。(美麗)抓住“美,板書課題:(秋天的圖畫)秋天美得就像一幅圖畫。

本課識字環節避免了上節識字課出現的不足之處,但是在時間把握上做得不夠合理。第一課時,除了以識字、寫字,朗讀為重點,同時也關注到了學生看圖説話的口頭表達能力。學生只能説出圖畫中的景物,但是尚不能正確使用一些動詞,顏色的詞語來給句子潤色。老師在學生講解時,適時地進行指導。例如:學生:樹上有雪梨。師:茂盛的梨樹上掛起了金黃色了雪梨。學生的詞彙量有一部分是耳濡來的。

最後,老師結合學生的描述將插圖中的景色總體描述出來。讓學生體會到詞語之後秋天的美。帶着這種美齊讀全文。

藉助“勤勞的人們畫出秋天的圖畫進行第二課時的拓展(我們身邊除了農民伯伯,還有哪些勤勞的人們呢?)

學生:父母、工人、老師······

小結:正是由於他們勤勞的工作,秋天才會變成一幅美麗的圖畫。大自然才會變得如此美麗,社會才會變得如此和諧。我們應該感激他們。(感受秋之美,體會人們的勤勞之美,同時培養孩子們懂得感謝他人)

第一課中,對生字書寫的知道不夠全面,注意提醒字在田字格中的總體佈局。對於每個詞的組詞應該全部板書。避免學生只會組,不會寫。

秋天的圖畫教學反思 篇9

這是我第一次執教習作的公開課,感受頗多,收穫頗多。可以説一直是懷着忐忑和不安度過了這一個星期,備課的過程是艱辛的,磨課的過程更是痛苦的,但是當有一定的成效展現在大家面前時,又覺得所做的一切都是有意義的。習作教學一直是我常規教學中最薄弱的,平常也不知道怎樣去引導孩子們説,指導怎樣寫,但是通過這次的培訓或許給了以後的習作教學有了大致的方向。

在第一次磨課之前,其實我也做了很多的工作,查了幾十篇《秋天的畫》的習作教學,但都不是很滿意,但在這過程中慢慢積累了屬於自己的材料,為我自己的教學奠定了基礎。由於這次是看圖寫話,在圖的選擇上我也思考了很多——到底選哪幅圖,選這幅圖到底適不適合……

通過兩次的磨課,通過指導老師的意見,我也慢慢摸索到一定的方法,可以説引導他們寫具體、按順序完全沒有問題,但如何點評他們的習作,指導他們修改還是我以後要不斷提高的。

或許是城北國小的孩子們真的特別的優秀,雖然我的引導,我的點評都不是很理想,但是孩子們地表現是值得肯定的,所以聽課的老師們也一致認為我的指導是有價值的,老師們也給以了大大的肯定。當然他們也提出了他們寶貴的意見,如怎樣引導孩子按順序地説一説圖畫上的景物,如如何指導孩子點評、修改等等,為我後續的修改做了很好的指導,感謝他們。

秋天的圖畫教學反思 篇10

本課是描寫秋天的一篇文章,文美,意更美。朗讀感悟背誦之後,帶領學生模仿寫四季。

首先引導學生觀察,發現本課的結構特點:第一句,呼喚秋天來啦;第二句運用比喻的手法,描寫山野裏的景物的樣子;第四、第五句,抓住秋天特有的景物——大雁南飛,來表達對秋天、對勞動那個人民的讚美。

接着,放手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季節。相同季節的學生自由組合成一組,互相説出、補充本季節裏特有的景物,組內交流展示。

然後,小組代表在全班交流、展示,教師相機指導篩選板書出季節裏特有的景物,並板書在黑板上。

最後,啟發學生説出本季節裏特有的景物特點,學習“高粱舉起燃燒的火把。”的表達方式,並借鑑。有的學生説的不是很準確,比如:“桃樹掛起粉色的燈籠”,“掛”自用的不是很準確,變引導學生看幻燈片,並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來認識,學生便體會到“桃子露出粉紅的臉頰” 更好一些。……

放學的時候,陸陸續續,大家都交上了自己的作品。春、夏、秋、冬各自開花。

二年級的學生,剛剛開始動筆,雖然稚嫩,但“我願寫”,比“寫出文采”更重要!不急,慢慢來!

秋天的圖畫教學反思 篇11

本課教學伊始,我和學生以談話展開,激起學生原有的知識,經驗和情感,使學生一下子走進了課堂,和老師一起感受秋天的美麗,感受語文的魅力。

在本課教學中,我從學生的興趣入手,遵從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這一原則每個環節都注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如:欣賞圖片,遊戲識字等使學生在愉快的氣氛中主動學習,達到預期的效果。

一、多種形式,激發學生識字興趣

識字教學是低年級閲讀教學的重點,本課要求一節課認識8個字。我採用領讀、開火車、摘蘋果遊戲等趣味性很強的活動,使學生輕鬆愉快地認識了漢字,真正做到了寓教自樂。

二、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識字

在本課的教學中不搞孤立,枯燥的識字環節。採取“隨文識字”的方法,堅持“生字從文中來,再到文中去”的識字順序。課堂上首先激發學生的讀書興趣,用多種形式讓學生讀遍課文,把文中生字圈出來,體現了生字從文中來。先學字再學詞,學生在文中能認識繩子後,引導學生把文中的繩子提出來,強化生字的讀音,然後通過“開火車”的形式,把生字又放回文中。同時又創設了新的語境,使學生加深了生字的印象,鞏固了生字。

三、識字和語言思維訓練結合

在識字教學中,指導學生把識字個語言訓練思維結合起來。如:在學生認識“梨”時,學生説:“我喜歡吃梨。”就記住了“梨”字。隨即提出“你們都喜歡吃什麼梨?”學生説説出了各種梨,這樣即認了字,也把説詞與生活密切聯繫起來。再如説“勤”字時,學生説“勤勞”,就啟發學生用“勤勞”説一句話。這樣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拓展了識字。

四、注重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

課文朗讀從低年級開始就要加強練習,指導朗讀培養學生的語感。本節課處處都能聽到朗朗的讀書聲。開始時是自由讀課文,同桌對讀。大聲讀文來初步感知課文,待生字學完後,又回到文中。喜歡哪句就讀哪句,想怎樣朗讀就怎樣朗讀。同時分句進行朗讀指導。有指名讀,自由速讀,範讀,齊讀等多種形式朗讀,培養了學生的朗讀能力。進而體會對秋天的景象和勤勞的人們的喜愛,讚美之情。

儘管有一些收穫,但也存在這不足:比如生字的指導方面,由於課堂讀書時間長,寫字知道沒有進行,而是放在第三節寫字課指導。以後我會更加合理安排時間,在有效時間內完成教學任務。

秋天的圖畫教學反思 篇12

一,主要以“美為切入點,讓學生找出文中“美的詞語。(第二句中,哪些詞語寫得很美?)

根據“金黃的“火紅的“金色的“紅紅的等表示顏色的詞語,複習鞏固一年級下學期複習時所學的其他表示顏色的詞語“黃澄澄“綠油油“金燦燦等。幫助學生積累詞語。同時,適當對學生講解文中動詞的作用:它使句子更加的生動,具體《秋天的圖畫》教學反思教學反思。但學生對動詞的使用效果不夠明確

二、為什麼是勤勞的人們畫出了秋天的圖畫?(生談感受)

大部分學生對這個問題不太敏感,究其原因,可能是他們生活在大城市,對於農作物的生長,及農民的勞作不熟悉,沒有親身體驗的那種深刻感受。所以一時不能理解。

只有極少數學生能回答這個問題。本班的邱廷華不緊表達清晰,甚至連農作物從春到秋的生長,冬的收藏都完整地介紹了出來。

鑑於此,下次課前準備應該要求學生針對一種農作物,瞭解農民對它的培育過程。

秋天的圖畫教學反思 篇13

《聲聲慢》是李清照南渡後的一首具有代表性的詞作。整首詞最後收束到了一個“愁”字上,我給學生提供了品讀這種“愁”的三個切入點,以便學生自主完成賞析任務,就像新課標要求的“把課堂還給學生”。

由於大家對李清照的生平較為熟悉,所以我擔心學生都從“聯繫詞人的生活遭遇”這一點來品讀,這樣容易導致思路侷限而且品出的“愁”脱離文本,不夠深入。於是,我就決定由自己來完成這一點,讓學生集中精力從二、三兩個切入點進行品讀。

在我語言的感召帶動下,學生們都很積極地發言,特別是從第三個切入點賞析時,課堂出現了一個小高潮:學生在對“憔悴損”的理解上,展開了激烈地討論。有的説“憔悴損”指的是“菊花”,有的説指的是“李清照”,而且都言之有理。直到我對他們的理解都給予了肯定,他們才停止了爭論,並都不自覺地鼓起掌來。

課堂的另一個高潮出現在賞析完全詞後,學生朗讀整首詞時。這一遍朗讀,和初步感知時的朗讀真是天壤之別。當學生由這三個切入點,深入理解了李清照晚年飽受的顛沛之苦、喪夫之痛、亡國之恨後,感受着清照低吟的名句“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他們積攢在心中的情感在此刻的朗讀中傾瀉而出了。

當然,最令我滿意的還是教學思路十分清晰。首先,整堂課都圍繞着一個“愁”字展開,分析了《聲聲慢》和《一剪梅》中的“愁”,並且比較了這兩首詞中不同的“愁”。其次,在分析“愁”時,指導學生賞析的方法,這種賞析的方法也是貫穿在整堂課的賞析過程中的。

總的來説,這堂課基本完成了教學任務。但是,我也得正視自己的不足:首先,朗讀不充分。古語有云“讀書百遍,其意自現”,對任何文章的理解,朗讀都十分重要,更何況是一首詞。正式上課時,我卻因為緊張,幾處都忘了讓學生朗讀。特別是在賞析“尋尋覓覓”這句時,提到疊詞的音樂美,卻沒讓學生齊讀感受一下,這很不當。還好學生極賦深情地朗讀,幫我彌補了這一不足。其次,在給學生提示,降低問題難度方面還不能很好的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