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級語文歡慶教學反思(通用14篇)

二年級語文歡慶教學反思 篇1

我始終沒有忘記:學生是學習的主人。為了達到學習目標,我利用各種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努力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環境,讓孩子們在民主、寬鬆的氛圍中,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自主學習。

二年級語文歡慶教學反思(通用14篇)

在教學過程中,我還藉助多媒體畫面讓學生了解“ 大海唱起歡樂的樂曲 ” 並配上音樂,讓學生進一步感受歡慶的氣氛。會唱的可以跟着唱一唱,活躍課堂氣氛,也讓學生在課堂中加入到歡慶的隊伍中。對 “十三億孩子 ” 的教學是本課的一個難點,需要教師的引導,我先讓學生確定這美好的日子是哪天,再從祖國媽媽的生日讓學生得出這個媽媽是誰,我們的祖國叫什麼名字。當學生了解了我們都是祖國媽媽的孩子後,我再總結 “ 十三億孩子 ” 是指生長在中國的每一個人,舉列學生是祖國媽媽的孩子,爸爸媽媽是祖國媽媽的孩子,老師也是祖國媽媽的孩子。中國的十三億人口都是祖國媽媽的孩子。學生對 “ 十三億孩子 ” 的瞭解才能達到形象生動。

“構建開放的課堂”是新課標倡導的理念之一。新課標要求語文教學從封閉走向開放。不斷引入來自社會,來自大自然的活水,充分利用教學資源,豐富教學內容。我要不斷向老教師請教,學習,提升自身業務能力

二年級語文歡慶教學反思 篇2

《歡慶》的重難點是把朗讀與想象結合起來,以讀為主,讀中想象,讀出層次,讀中感悟各族人民為母親過生日的情景,從中體會喜慶、歡樂的氣氛,

在揭題解題之後,我就引導學生朗讀:十月一日——祖國媽媽的生日。在課堂快要結束,學生的感情得以共鳴時,我又引導學生有感情的朗讀:十月一日——祖國媽媽的生日,十月一日——是個美好的日子。這是朗讀的主線,也是情感昇華的主線。

在學生能夠很清楚地分出歡樂和樂曲時,我就讓學生找到文中相應的句子進行朗讀:大海奏起歡樂的樂曲。大海會奏什麼樣的歌曲,你能唱一唱嗎?並在欣賞圖片中進行有感情地朗讀,我認為僅僅通過課件圖畫展開想象是不夠的,還可以適機提出問題,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在學生找到有田野、楓林、藍天、大海為祖國歡慶時,設計了這樣的問題:你最喜歡哪一處景色,為什麼?學生們各有所愛,但部分學生還是無法展開想象説出自己喜歡的理由。在此基礎上又設計有啟發性的問題:田野上會有哪些果實,它們會是什麼樣子呢?如果你是飛翔的鴿子,你會對祖國媽媽説什麼呢?這樣更能幫助學生展開想象融入詩歌。這節課中,孩子們的朗讀是充分的,絕大部分的學生都投入到了詩歌當中,到最後,他們能脱口而出:花園獻上美麗的花朵,小溪唱起動聽的歌曲……

課堂教學是一門很深的藝術,雖説在本堂課的教學中,出現了幾處讓人很想鼓掌的精彩,但也有讓人深感遺憾的地方,比如説寫字的指導不是很到位,後進生沒有很好地激發。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會努力探索創新自己的教學方法,有效地幫助學生突破難點,做一個智慧的語文教師。

二年級語文歡慶教學反思 篇3

這首詩是人教版二年級上冊的第三組教材,這組教材圍繞着“愛祖國”這個專題進行編寫,由於低年級小朋友對國慶的來歷,意義並不瞭解,因此,我在設計本課時,首先讓孩子們課前尋找有關國慶的資料,上課時,又通過毛主席宣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畫面,讓孩子們瞭解國慶的來歷和意義。本課的重點在於表現國慶的歡樂熱鬧氣氛,為了把學生帶入情境,我又播放了一段全國各族人民歡度國慶的錄像,並通過熱烈奔放、激情滿懷的錄音朗讀,以點燃孩子們的情感共鳴,激起學習興趣。學習中,以讀為主。形式上,有自讀,同桌共讀,齊讀,展示讀;層次上,有初讀,理解讀,想象讀,感悟讀等等,讀出學生的不同感受。

在教學中也有不少失誤。如文中出現了“歡樂的樂曲”中“樂”是個多音字,本來是放在“大海奏起歡樂的樂曲”這個教學環節中的,但在課堂教學中卻遺漏了。在課文朗讀中,我設計了配樂朗讀,不過音樂選得過於抒情,不大適合課文歡慶的氣氛。在設計中,我還準備了説話訓練,拓展學生的説話能力,提升學生對祖國的熱愛,但可能教學時間安排還不夠合理,沒有完成這一部分的教學。

二年級語文歡慶教學反思 篇4

《北京》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二年級上冊第二組課文裏面的一篇課文。這組課文共由《識字二》《歡慶》《北京》《我們成功了》《看雪》這幾篇課文組成。全組課文都是圍繞“愛祖國”來進行選材編排的。其內容突出了歌頌祖國的悠久歷史、大好河山、燦爛文化和民族精神,其目的是培植學生愛祖國、愛首都、愛中華民族的情感。《教參》要求在本組課文的教學中要多讓學生進行朗讀,在讀中感悟文中藴涵的思想感情,受到潛移默化的薰陶。同時要求學生課前蒐集相關資料,加深對祖國的瞭解和認識,從而激發學生對祖國的讚美、熱愛之情。

《北京》是我們祖國的首都,是一座美麗的城市。我想作為每個中華兒女都應該知道。但作為國小二年級的學生來説,他們雖然對北京略知一二,但北京到底有哪些美麗的地方?“美”在哪裏?如果沒有去過北京的孩子或沒有父母幫助認識北京的孩子可能都不是很清楚吧!但讓這些孩子能更直觀地認識北京,讓其心走進北京,熱愛北京。我想這是一個語文老師教會孩子學會熱愛祖國、熱愛祖國燦爛悠久的歷史的第一步吧!所以我決定選下這篇課文,在 “教學開放周”活動中,讓我自己和學生一起去更多地感受、瞭解我們偉大祖國的首都北京。

選定課文後,我就在想,北京雖然常掛在我們的嘴邊,其實它離我們還是很遠的,它到底是怎樣的一座城市對於孩子們來説更是模糊的。而本組課文又要求通過學習,讓學生能更直接地感受到祖國的美。

於是我在執教之前安排了自己和學生收集與“北京”有關的資料“三步曲”。我首先要學生蒐集北京的歷史資料,對“北京”這座城市的歷史有大致瞭解;接着我要學生蒐集北京到底有哪些 “美麗”的地方;最後我按課文內容有的放矢地佈置學生收集“天安門廣場”、“人民英雄紀念碑”、“柏油馬路”“立交橋”、“名勝古蹟”、“優美公園”“高樓大廈”等,讓學生把對“北京”的認識從整體到部分進行“聚焦”,抓住重點對北京的美通過“窺一斑見全豹”的形式呈現出來。結果學生興趣昂然,每個孩子都通過電腦、摘抄、剪貼等多種途徑認識、瞭解了北京。

經過課前蒐集資料,學生對北京已有了許多認識和了解。在教學過程中,我便把“朗讀指導”與“美景展示”結合起來,讓學生通過課件欣賞美麗的北京的同時,再讀相關文字,邊讀邊想書上所描寫的是否和課件展示的一樣,做到“圖文並茂”,使學生對北京的認識由抽象到直觀,由表象到內化。這樣就能更好的“讀”,更深透的“悟”。

在本次教學中,我認為我做到了以下幾點:

1、遵循語文教學的原則。從整體—部分—整體。如教學中我要求學生一邊讀書一邊看課文插圖,快速瀏覽全文,然後用一個詞或一個句子來描述自己眼中的“北京”。當學生初知北京是一座美麗的城市後,我再引導學生快速閲讀,邊讀邊找文中寫到了北京的哪些地方美麗?當學生找出北京這些具有代表性的美麗地方後,我再引導學生學習文中是怎樣來把這些美麗的地方寫具體的。最後讓學生回顧全文,感受北京的美,從心底發出讚歎:北京真美呀!我們愛北京!我們愛祖國的首都!就這樣遵循從整體-部分-再回歸整體的教學原則,也遵循了低年級學生對事物認識、瞭解的認知規律。同時也讓學生對文本的解讀、情感的深化水到渠成。

2、能抓住文中重點詞句進行感悟理解文本。我在執教本課時,重點引導安門廣場是北京的標誌,是中華民族的象徵。它不僅有悠久的歷史,而且有恢弘的氣魄。它是中華民族一路成長的見證。集歷史氛圍與現代氣息於一身。孩子們都知道北京天安門的升旗儀式非常的莊嚴肅穆,但其場面到底是怎樣的?北京的天安門廣場很寬闊,可是它到底有多大?北京還有中國歷史上最大的“紀念碑”,可是這紀念碑的作用等都不清楚。我想對於這些光憑老師的解説和學生的讀悟是很難讓學生真切感受其內涵的。我便充分利用信息資源,通過播放萬眾矚目下的天安門升旗儀式讓學生了解天安門的“莊嚴”;把天安門廣場與我們的學校作比較,讓學生感受其大;展示雄偉高大的“紀念碑”並讓學生知道其作用。讓學生對其有一個感性的認識後,再讓學生去讀文,這樣自然用情於文中。不需要生硬的指導,學生就會飽含深情地讀出對北京的讚美與熱愛。在此後的景點學習中,我採用了放手讓學生讀悟去理解課文。這樣不拘一格,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但是教學確實是一門遺憾的藝術,沒有絕對的完美。當然對於我來説,遺憾就會更多。首先是教學中的時間安排不是很合理。在我的教學設計中我還設計了一個“暢想未來北京”的環節,因為時間關係,不能進行;其次是作為二年級的學生來説,這是一篇很好的背誦積累佳作,課中應給學生充分的背誦積累時間;這樣把讀寫結合起來,讓學生在親身感悟的同時,由讀到説,由説到寫,哪怕只寫一句話,讓孩子在聽、説、讀、寫中培養多方面的語文能力。

總之,我認為這節課是一節真實、平實的課,雖然不盡完美,但一定能讓學生學有所獲。

二年級語文歡慶教學反思 篇5

在這個教學環節中,我引導學生積極思索動手操作,學生的學習熱情很高,他們總能發現一些新點子,讓我感動不已。例如:量線段的方法,可以從0刻度開始量,也可以從1、2、3等任何刻度開始量,而且計算的方法也是學生悟出來,並介紹給大家。在學生畫線段這個環節,讓學生用合適的工具畫一畫,並在畫的過程中加以指導,使學生在操作中加深對線段特徵的體驗,初步掌握畫線段的方法。畫線段的方法也是多種多樣……這些不是我講的,而是學生從實踐中摸索出來的,學生有了成功感,學習的勁頭自然就足了。教學時,我緊緊抓住線段的3個特徵,反覆用多種方法強化學生對線段的認識。畫線段是在認識線段的基礎上進行的,由於學生已有了對線段的感性認識,知道某些物體的邊可以看成線段。因此,我讓學生自己想辦法畫一條線段,並請了不同畫法的小朋友展示自己畫的線段,並介紹自己是怎麼畫的,從而使學生明白畫線段時既可以先畫一條直的線,再畫上兩個端點,也可以先畫一個端點,再由這個端點引出一條線,最後畫上另一個端點,還可以先畫兩個端點,再把兩個端點連起來。除此之外,我還請學生説説為什麼尺、鉛筆、數學書這些東西都可以用來畫線段,還有哪些東西也可以幫助我們畫線段,使學生明確只要有直邊的東西都可以用來畫線段,又一次鞏固了線段“直”的特點,最後我請學生再畫一條定長線段,這樣,學生經歷了畫線段的過程,自己得出並牢固掌握了畫線段的方法,獲得了成功的體驗。

我認為成功之處在於:第一,創設了讓學生主動觀察和動手操作的數學活動,努力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角,把思維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他們有機會表達自己的見解。學生在體驗中學習,在學習中體驗,調動了多種感官參與活動,激發了求知慾。第二,尊重學生的認知水平,重視學生的學習過程。數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承認學生之間存在差異,允許學生按自己的方式學習;重視學生的學習過程,使學生成為主體,讓他自己去選擇畫線段的工具,給學生機會,讓他自己去體驗;給學生提出問題,讓他自己去探索去解決;給學生一個條件,讓他自己去嘗試去鍛鍊;這樣的教學過程才能從真正意義上把學生的最大潛能釋放出來。

當然也存在着很多不足之處,如:在課堂中教師的語言很重要,對學生進行用正確地數學語言表達的訓練做的不夠,關注學困生的機會較少,只對他們進行了巡視和輔導,給他們展示的機會較少等。

二年級語文歡慶教學反思 篇6

一、教學目標定位準確

平移和旋轉,是培養學生空間觀念的一個重要內容,從兒童空間知覺的認知發展來説,則是從靜態的前後,左右的空間知覺進入感悟平移和旋轉這一動態的空間知覺。《課程標準》只要求讓學生從生活實際出發,有一個初步的感受。因此,我把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在通過學生對生活中平移和旋轉現象的再現和在教學中的活動分類,讓學生感受平移和旋轉,在此基礎上,促使學生正確區分平移和旋轉,體驗平移和旋轉的價值。本節課重點難點內容,就是讓學生會判斷圖形平移的方向和距離,從而發現生活中物體運動的變化規律,發展空間觀念。

二、創設生活情境,讓學生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轉現象,突出了數學來源於生活。

首先,我讓學生觀察課件中物體的運動方式,讓學生初步瞭解什麼是平移和旋轉的運動;讓學生根據這些物體的運動方式進行分類,使學生進一步體驗平移和旋轉的運動特徵。在解決判斷物體的平移和旋轉時,我從生活入手,呈現出常見的生活現象,如:教室門的開與關、電風扇的轉動、拉抽屜、鬧鐘指針的運動等,使學生進一步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學習數學的興趣便更加濃厚。

三、運用多種感官,促進學生空間觀念的發展

“重視學生的動手實踐活動,使學生從數學現實出發”是課改中的一個新理念。平移和旋轉的現象在生活雖隨處可見,但平移和旋轉的特點要讓學生用語言表述很難。於是,我用動作的準確性(用手勢比劃、肢體演示)

彌補語言表達的不足。讓學生在比劃演示中感知平移和旋轉的運動方式,充分調動學生手、腦、眼、口等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活動,使學生在活動化的情景中學習,不僅解決了數學知識的高度抽象性和兒童思維發展具體形象性的矛盾,使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探究,對平移和旋轉現象有了深刻的理解。

四、重視培養解決問題的策略意識

學習知識的最佳途徑是讓學生自己去發現。本節課的重點是判斷圖形平移的方向和距離,判斷圖形平移的距離又是本課的難點。為了突破本節課的重點難點內容,首先,我對學生進行點平移的教學,讓學生觀察一個點的平移動態過程,並讓學生説出這個點向什麼方向平移了幾格,使學生學會找一個點平移以後的對應點。接着,對學生進行線段平移的教學。在這一環節,首先出示一列小房子的平移過程,讓學生找出小房子的平移後對應的部分。用課件顯示小房子移動的對應點。這樣,由具體到抽象使學生能自己説出小房子的移動方向及移動幾格。在整個教學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發現問題,小組合作,協同研究,都讓學生自主完成,老師是以參與探索的身份出現,與學生一起研究,這樣,師生間建立的是平等、和諧、夥伴的關係。

五、注重應用

新課標指出:“要讓學生體會,數學與自然及人類社會的密切關係,瞭解數學的價值”,數學來源於生活,更應該服務於生活。在本課中,我讓學生根據所學的知識設計幾道練習題。加深學生對平移的理解。

在實施課程標準的實踐中,我們不應停留在理念的學習上,還應把內化了的理念通過課堂教學的實踐活動外化出來,但在實踐中,我還有很多不足之處,比如:我在評價學生的發言時,有些單調,有時不夠確切,激勵性的語言不夠豐富,教學語言還不是很精練、準確,突發事情上,教學機智還不夠等,我會在以後的教學中努力學習,注意提高。

二年級語文歡慶教學反思 篇7

第一個問題:“我們班為什麼要‘補選’,原來的勞動委員呢?”引出第1自然段的朗讀。抓住“李小青是我們班的勞動委員”這句話,進行一般陳述句的句式變換,把它轉變一種説法改寫為“我們班的勞動委員是李小青”(當然這些專業術語不能告訴學生)。通過講解和訓練,學生掌握了這種“誰是什麼”“什麼是誰”的句式互換,從而實現訓練學生語言、積累句子的目的。

第二個問題:“王寧為什麼要自己選自己?從大家的掌聲中你明白了什麼,他是一個什麼樣的孩子?”引出課文第3、4自然段的朗讀理解。選班幹部是一件學生熟悉的事兒,將課文與生活實際聯繫起來,會使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更容易。但是自己選自己的事情卻並不多見。所以,在學生朗讀感悟的同時,通過師生的交流談話,教育他們向王寧學習做事有自信,學會正確的自我表現,更主要的是要擁有一顆樂於為別人服務的心。

在理解句子意思之後,用補充人物對話提示語的方法進行感情朗讀指導。先讓學生想一想王寧當時是用怎樣的語氣回答的,填一填:“王寧( )説:我和李小青是……我要向他學習熱愛勞動、關心集體。”學生有的説王寧自信地説、有的説王寧勇敢地説、有的説王寧是認真地説……我都一一給於肯定,並順勢引導學生分別帶着自信、勇敢、認真和堅定等語氣來朗讀王寧的話,使朗讀指導不露痕跡,春風化雨!

二年級語文歡慶教學反思 篇8

平移和旋轉是物體運動的兩種基本形式,是兩種基本的圖形變換。學習這兩部分內容,將有助於學生了解變換的數學思想和方法,感知他們的作用,並幫助學生建立空間的觀念。教材將平移和旋轉安排在兩課時,本節課把它們安排在一節課上,目的是加強兩種變換的對比。這節課我做到以下幾點:

一、注重直觀形象來幫助學生形成概念。

首先,我讓學生觀察課件中物體的運動方式,讓學生初步瞭解什麼是平移和旋轉的運動;讓學生根據這些物體的運動方式進行分類,使學生進一步體驗平移和旋轉的運動特徵。在解決判斷物體的平移和旋轉時,我從生活入手,呈現出常見的生活現象,如:教室門的開與關、電風扇的轉動、拉抽屜、鬧鐘指針的運動等,使學生進一步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學習數學的興趣便更加濃厚。同時讓學生藉助肢體動作表演進一步加深對平移和旋轉的感知。之後,又讓學生玩一玩含有平移和旋轉現象的玩具,激發興趣,深化理解。學生在大量直觀形象的操作活動中較好的形成了概念。

二、緊密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感受生活中的數學現象。

課的導入是動態出示學生喜聞樂見、親身經歷過的遊樂項目:旋轉木馬、摩天輪、太空火箭、青蛙跳,引導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感知平移和旋轉現象。在學生認識了平移和旋轉現象之後,我又啟發學生尋找生活的平移和旋轉現象,如:司機開車轉動方向盤師旋轉;開抽屜是平移;拉拉鎖是平移;直升飛機的螺旋槳是旋轉;鐘錶上的針在旋轉等,巧妙的拉進了數學與生活的距離,讓學生更好的理解了平移和旋轉的特徵。實際教學中,我還藉助推拉窗户和拉窗簾的對比,幫助學生理解了平移是物體整體的移動,平移過程中,物體的形狀、方向都不發生變化。

三、巧妙突破平移距離的難點。

判斷圖形在方格紙上開始位置至終止位置間的平移格數是本節課的一個難點。學生常常為認為兩個圖形中間空了幾格,就是平移了幾格。新課程指出:“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上。”對於數一個圖形平移的格數,學生是很難想到只要去數某個部分移動的格數就可以了。因此,教學中,我將問題簡單化、具體化、層次化,設計了點的平移、線的平移再到簡單圖形的平移,很自然的把學生的注意引向了點的移動。發現:看一個圖形移動多少格,只需看某個點移動了多少格。

在整個教學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發現問題,小組合作,協同研究,都讓學生自主完成,老師是以參與探索的身份出現,與學生一起研究,這樣,師生間建立的是平等、和諧、夥伴的關係。

二年級語文歡慶教學反思 篇9

線段對於二年級學生來説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為學生早已在生活中不自覺地認識了線段;陌生是因為線段是幾何知識中比較抽象的概念,學生年齡小,抽象邏輯思維能力還比較低,學生的感性認識遠遠超過了理性認識,要以純數學的角度去理解有些難度,要有一定的空間觀念才行。

基於以上對學生學情的分析,我在教學本節課的時候,教學目標就很明確了,就是要通過學生的動手操作,觀察比較,概括總結來認識線段。在設計時根據教材編排的特點和教學目標主要體現了讓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玩”。

首先從學生感興趣的動畫片中的主人公米奇和唐老鴨遇到的問題——“從米奇家到唐老鴨家有兩條路,走哪一條路近?”入手,讓學生幫助他們解決問題,引導學生感受到生活中有數學知識,從而體現數學的現實性,同時也增加了本節課的趣味性,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給學生學習數學知識找到了生活的基點和興趣的源頭。

接着,通過三個層次的教學達到教學目標。第一層次——看。通過觀察,比較一根線隨手放在桌上和拉直後的樣子,引入線段,使學生初步感知“線段是直的”;進而呈現線段的圖形,使學生初步建立線段的直觀表象。第二層次——找。結合學生熟悉的物體,讓學生在生活中找出可以看成是線段的物體,進而讓學生明白直尺、黑板、課本的邊以及紙的摺痕等都可以看成線段。第三層次——折。通過讓學生折出不同長短的摺痕,引導學生體會“線段是有長短的”。通過第二、三層次的找線段、折線段的活動,既使學生豐富了對線段的感知,又使學生進一步完善了對線段的認識。第四層次——畫。教學用直尺或其他合適的工具畫線段。

在教學中我還注重讓學生通過感興趣的練習形式,幫助學生進一步鞏固新知識,通過讓學生數線段、折線段、畫線段、連線段等活動引導生進行數學思考,加強對線段特徵的認識。

這節課我覺得自己在以下方面做得較好:

1、注重學生的生活經驗與知識背景。

2、 注重學生的體驗,讓學生在體驗中感悟知識。例如,在教學時,我先組織學生操作:用手捏住線段的兩端,然後把線拉直,使學生在這樣的活動中獲得對線段的直觀認識;再組織學生觀察比較,突出線段“直”的特點;接着在進一步從拉直的這線段認識線段有兩個端點,並畫出線段的圖形,直觀形象地幫助學生初步認識線段的特點。課堂上體現了學生是發現者,研究者和探索者,體現了學生的主人翁地位。

3、課堂氣氛活躍,學生參與面廣。

數學離不開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現代教育觀指出:數學教學應從孩子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讓孩子親身經歷參與特定的教學活動,獲得一些體驗,並且通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對此進行理解和應用。

一堂課是由許許多多的教學細節所構成的,一堂課的成敗,往往體現在這些教學細節上,反思教學中的細節,有助於我們提高教學水平。無論是成功的細節還是失敗的細節,都能給人以啟迪,在反思細節中獲得成長。

在認識線段後我讓學生在生活中找一找哪些物體的邊可以看成線段時,有一個孩子是這樣做的:“(指着鉛筆盒的邊説)這條邊可以看成線段。”由於他指的鉛筆盒的邊角處是弧形的,按照線段的特徵線段必須是直的,顯然他所指出的線段並不準確。在這裏我並沒有直接對他的操作給予評價,而是將問題拋給了其他孩子:“他指得對嗎?”下面的很多孩子都説對的。此時一個女生提出了反對意見:“他指的鉛筆盒的邊是彎的,不直,不能看成線段。”

此言一出,這位男同學也發現自己指得是有寫問題,同時大多數孩子也靜下心來重新審視第一個男同學指出的鉛筆盒的邊,的確,這條邊的兩端是彎的,把它看成線段,的確不夠準確。

這時我問“那在鉛筆盒的邊上能找到線段嗎?”這個問題出來,啟發了學生的心智,每位學生都積極的思考,尤其是剛才那位指錯的孩子。通過思考,剛才指得有誤的孩子説:“出從這裏到這裏可以看成線段。”(實際上他指出的是截取鉛筆盒的邊上直的那一部分)我便請他將兩隻手指定格在鉛筆盒邊的直的那部分上問其他孩子:“現在他兩指間的部分可以看成線段了嗎?”孩子們齊答:“可以。”

我又問那又是“為什麼呢?”

學生回答:“因為現在這條邊是直的”

提問:“他的兩指就是這條線段的——?”

學生回答:“兩個端點。”

這個教學細節我在課前是有所預想的,我考慮到學生在指線段的時候很有可能會指出鉛筆盒的邊,所以在孩子出現問題的時候我還是有所準備的,首先在第一次學生有問題的時候並沒有單純的否定他的對與錯,而是將評價的權利讓給其他學生,我認為讓學生評價有助於讓孩子們都去反思這個孩子的答案,通過反思一個孩子的答案讓孩子們得到明確的認識,強化對線段特徵的理解,這樣通過自己反思得到的認識結果要比老師評價後給予的深刻得多。同時也可以營造一個民主、公平、和諧的課堂氛圍,體現出課堂不再是一師與一生獨立對話的場所,應該是集體討論交流研究的地方。

二年級語文歡慶教學反思 篇10

這篇課文有很多地方值得進行拓展延伸,進行語言文字的學習。如:在學習第一段 “陽光像金子,灑遍田野、高山和小河。”這句話時,讓學生也來説説:“( )像( )。”在學習“田裏的禾苗,因為有了陽光,更綠了。山上的小樹,因為有了陽光,更高了。”這兩句的時候,我引導説一説:“花園裏的花朵,因為有了陽光,更 了。”

然後又讓學生再想想其它的植物和動物,説説:“ ,因為有了陽光,更 了。”這樣的設計從扶到放,逐步提高難度,讓學生髮揮自己的想象進行説話,培養學生的説話能力,也讓學生理解了陽光與世間萬物之間的關係。這些內容上的拓展立足文本,開發了課程資源,不但訓練了學生的想象力和發散性思維,而且對豐富學生的語言,提高語言表達能力都是很好的訓練,同時對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有很大的幫助。

二年級語文歡慶教學反思 篇11

“角的初步認識”雖然內容簡單,但由於學生年齡較小,加上生活經驗不足,在教學中不容易把角的概念講清楚,尤其是“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沒有關係”這一教學難點,學生更不容易理解。所以在備課的時候,我精心設計每一環節,儘可能讓學生自己動手去發現知識,感悟其中的道理,用興趣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使其主動地參與到數學活動之中。

(一)認識角。教學時採用小組活動形式進行,每四位同學一組合作學習。教學過程(本文來自優秀教育資源網斐.斐.課.件.園)中,在引入部分,從學生熟悉的生活環境中抽象出角的圖形,讓學生對角有一個初步的感性認識。在“折角”部分,先放手讓學生去折,他們會利用手中的紙,折出很多大小不一的角。然後以小組為單位,把他們折的角收集起來,讓他們自己來分類。學生會按角的大小來分,會按角的開口朝向來分,或者會按邊的特點來分等等;通過小組討論,彙報、演示,初步感受角有大小之分。我還注意讓學生把數學知識與生活知識相結合,通過找身邊的角,使學生知道數學來源於生活並應用於生活。

(二)比較角。這一環節是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在這一環節的設計上也是下了大力氣的。教學中我組織學生用活動角開展了邊操作邊思考的活動:“怎樣才能擺出一個大一點的角?怎樣又能擺出一個小一點的角?”通過活動,使學生體會到:(1)活動角的兩條邊的長短始終沒有變,所以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沒有關係。(2)張開的“口”越大,角就越大,張開的“口”越小,角就越小。所以角的大小與兩條邊張開的“口”的大小有關。學生在活動中把本節課的難點輕而易舉的突破了。

(三)畫角。畫角尊重了學生的認知基礎。首先讓他們用自己的方法畫角,從畫出的角可以看出學生畫的角都很規範,因此對他們畫角的過程不做正確與否的點評。看完學生畫的角之後,我再傳授規範的畫角方法,對以後學生進一步認識角打下基礎。

數學課有很多的內容可以通過實踐、操作來學習,我們要讓數學從實踐活動中來,再回到實踐活動中去(即,學會運用數學的本領),這是我們現在的新課程教學所提倡的,我也要努力從這方面來更好的完成教學任務。

二年級語文歡慶教學反思 篇12

二年級語文上冊《北京》一課敍述了北京是我們偉大祖國的首都,是一座很大很美的城市,全國人民嚮往的地方。課文從天安門廣場的四周和中央的建築,北京的大街和立交橋的特點以及主要名勝古蹟和公園介紹了這座文明中外的古老而又充滿現代氣息的城市,給人留下的深刻印象。課文選取了三個非常有代表性的事物:—是北京天安門和天安門廣場,這是北京的象徵;二是街道和立交橋,這是北京的市容,反映了北京近年來的建設成就;三是北京的名勝古蹟和公園。通過以上三處景物的描寫,突出反映了首都北京的風貌。

本課的第二自然段就是按方位順序具體介紹了天安門廣場及其周圍建築。由於文字的描述是抽象的,加之二年級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和空間想象能力還不是很強,所以要學生通過閲讀課文明確建築物之間的空間位置關係,是有一定難度的。由此,可以確定本課的難點為:明確建築物之間的空間位置關係,並能按方位順序具體介紹天安門廣場及其周圍的建築物。

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在學習這一段時我先讓學生通讀,使學生對本段的內容有一個全面的、直觀的感知。接着我把第二自然段中描寫了北面天安門城樓的一段話出示。請學生找出這段話中表示方位的詞語,通過這些詞語讓學生初步明確城樓、小河、石橋、華表四者之間的位置關係,然後用學生製作的圖片請學生在黑板上動手放放;放城樓、石橋、小河、華表的位置,並要求一邊放,一邊按方位的順序來介紹天安門城樓北面的景物。

在介紹完“北面天安門城樓”的建築後,我進一步拓展,進一步深入,讓學生結合廣場南面、西面、東面及中央的建築物畫一畫,並讓同桌之間看着畫的圖片介紹介紹,在同桌交流的基礎上,指名到黑板上用圖片代表建築,把建築放到合適的位置,再向大家簡單地介紹一下。(把這些和北面的建築放在一起,這樣就構成了整個第二自然段的景物)

這樣讓學生通過看看、畫畫、説説、放放把抽象變為直觀,並調動了學生的手、腦、眼、口,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加深了印象,突破了難點。

最後,我指導學生正確、有感情朗讀課文,通過朗讀讓學生進一步感受北京的美麗和雄偉,激發學生熱愛北京的思想感情。

二年級語文歡慶教學反思 篇13

《課標》中指出:"寫字是一項重要的語文基本功,是鞏固識字的手段,對於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起着重要作用,必須從小打好寫字的基礎。"一個人的字寫得好與否,不僅僅是個人的"門面",而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他的學習習慣、意志品質及性格特點。因此,教學時我採用了"讀字、範寫、評議、試寫" 的程序:"讀字" 時,讓學生討論"寫這個字時哪一筆最關鍵""寫這個字哪一筆最容易寫錯"或"你想提醒大家注意哪些地方"等問題,整體把握寫字的規律;在範寫之時,讓學生評議老師的範字,引導學生觀察、發現、把握寫字的要領;讓學生對老師評頭論足,運用形體動作學寫筆畫、作業展覽、評選書寫閃耀明星等方法,激發了學生寫字的興趣,提高了學生寫字的技巧。

三、在閲讀教學中,我反對無目的多讀,強調有層次的讀書。

初讀,將課文讀正確,整體感知全文;再讀,將課文讀流利,理解課文中詞句;研讀,將課文讀出感情,談獨特的理解與感受;練讀,將課文讀入心,積累語言文字。在不同層次的讀中,教師同樣鼓勵個性化的學習。讓學生自己想想有感情朗讀課文的方法,彼此交流、逐步學會有感情地朗讀;讓學生提出問題,教師挑出有價值的問題共同討論,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讓學生將自己的理解畫出來,説一説自己這樣畫的理由,放膽做畫學語文;讓學生排演課本劇,師生根據語言文字進行評議,演演評評學語文等等。這些頗有趣味的方法不僅能有效地完成閲讀教學任務,還能促進學生樂學、愛學語文。

在學生習慣的培養方面,我注意讓兒童在規範中學語文,打下學好語文的基礎。這並不與在"玩" 中學習語文相矛盾,習慣能影響人的一生,"個性" 必須在一定的規範中張揚才不會使學生走上發展的歧途。所以,教學決不能從統得過死轉向放任自流,一定要嚴把"度" 這一關。在聽、説、讀、寫幾方面,都有一定的規範。如:個別同學站起回答時,其他同學要注意傾聽,有意見可以舉手提出;朗讀或回答問題聲音要響亮……語文學習的點點滴滴都需要有規範,都需要我們去培養學生的良好習慣。

四、在學生學習能力形成方面,提倡學生積極參與各項語文活動,學會參與、學會合作、學會尊重他人。

我教學中,我努力創設寬鬆愉悦的學習氛圍,激發興趣,教給了學生知識,更教會了他們求知、合作、競爭,培養了學生正確的學習態度和學習方法,使學生學得有趣,學得實在,確有所得。

玩,是孩子們的天性,是孩子們的樂趣所在,將"玩" 引入課堂,使學生對這種活動的動機和興趣逐漸遷移到語文學習上,從中享受到學習語文的樂趣。在探求語文教學進程中,我力求將"講堂" 轉變為"學堂",將機械重複的練習轉變為生動活潑的遊戲,讓學生充分體驗語文學習的快樂,為他們語文學習的持續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儘管是"玩" 中學語文,但我們決不是追求形式主義。這裏倡導的"玩" 是一種形式、一種途徑,"玩"是為了更好地學習語文,培植學生學習語文的熱情。

二年級語文歡慶教學反思 篇14

一、 創設教學環境,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二年級識字四教學反思。

在新課程和新教材中均指出:把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放在首位。要讓學生把學習當成一種享受,這樣,學生樂學,便會積極投入其中。於是,我創設了愉悦可持續型的氛圍,讓學生走進“對子王國”,先去認識我們的老朋友,再學習新對子朋友。識字中,通過和字寶寶交朋友,並坐上“識字列車”一同去遊覽“對子王國”。這種教學情境的設立,學生有了一種“在學中玩,在玩中學”的感覺。他們主動地學習,又為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奠定了基礎。

二、趣味識字,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1.學生是學習發展的主體,是探究者,體驗者,發現者。我努力讓教學過程成為學生自主發現、自主探究的過程,成為共同交流、合作探究的過程。通過我的引導和啟發,讓學生有所發現和收穫,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2.我運用直觀形象的課件,創設對子王國的情境進行識字教學。先通過學生自主識字來培養他們的自主探究的能力,在鼓勵他們同桌合作識字,並全班交流識字方法,識字過程體現循序漸進,先認讀帶拼音的,再進入“開列車”的遊戲中認讀不帶拼音的字,後半步通過“摘蘋果”和“快樂快慢讀”的遊戲讓學生趣味識字,加強鞏固。

3.讓學生在輕鬆、寬鬆的氛圍中學習探究,體會了主動探究、合作探究的快樂,學生體驗了成功帶來的喜悦,同時識字能力進一步提高。

三、還學生真正“讀者”的地位,在形式多樣的朗讀中發展語言。

教學中,我面對的是一個個鮮活的,具有主觀能動的人,我們可以促進他們的成長,但不能代替他們成長,所以,我要求自己從領導者變成引導者,由教育者變成鼓動者,從組織者變為策劃者,由管理者變為指導者,讓學生當“演員”,我當“導演”,創設學生自我管理的機會,指導學生自我學習的方法,培養學生自我激勵的能力。在本節課的教學中通過激發學生的閲讀興趣,引導學生自讀自悟,在經歷感知、思考、發現、交流等多種學習活動中,從而讓他們在積極的思維活動中加強理解和體驗,進而有所感悟和生成。

但是細細回味課堂中的每一環節,許多疏漏和處理不當的地方便呈現出來。

1、時間分配有點不合理,造成書寫生字的時間太倉促,練習不是很到位。

2、生字詞的口頭訓練容量還可以加大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