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現在開始反思總結(精選23篇)

從現在開始反思總結 篇1

《從現在開始》這個故事中,獅子王讓動物們輪流當萬獸之王,結果只讓貓頭鷹,袋鼠,猴子三個動物走馬上任後就終止了。因為獅王認為猴子的方法最好,於是也就不管沒輪到的動物有沒有意見,這個決策是不是公平,就馬上把這事給定了。

從現在開始反思總結(精選23篇)

很多老師在教學時,讓學生扮演各種小動物,然後老師當記者採訪他們在接受貓頭鷹,袋鼠這兩位臨時大王的命令後的感受,學生們各抒己見,真正讓他們體會到了"議論紛紛"和"叫苦連天",被採訪的"各種"小動物很多,但往往忽視了去採訪一個人:猴子!可以肯定,當貓頭鷹神氣活現地宣佈"白天休息,夜裏做事"這一決定後,深受其苦的小動物中就包括有猴子,此時,他一定也在思考,這種只關注自己生活習慣的做法,是不得人心的。當然,此時,也有一個人物也值得采訪,這個人也是讓大多"記者老師"忽略的人,他就是袋鼠!此時的袋鼠會想些什麼呢推測袋鼠的想法也有利於理解他上任時是用激動的語氣宣佈的:"從現在開始,你們都要跳着走路。"對於這兩位臨時大王的決定,猴子是深受其苦的,叫苦連天的人中一定有他,他也一定參與了大家的議論紛紛,經歷了這兩星期的"水深火熱"的生活,瞭解了很多的民情民聲,猴子上任時才作出了他的英明決定:"從現在開始,每個動物都照自己習慣的方式過日子。"

從現在開始反思總結 篇2

第一,雖然我意識到了“讀”在語文課堂中的重要性,也採用了不同方式進行朗讀。但我發現在課堂上,還是沒有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在初讀課文時,很多學生並沒有把課文讀好,有加字漏字的,也有打疙瘩的,而我就匆匆過場了。在指導有感情朗讀時,我抓住了“神氣、激動”兩個詞進行指導。通過朗讀來體會貓頭鷹和袋鼠當上大王之後的心情。但在學生朗讀過程中,沒有層次感。我指導也不夠具體,沒有因人施教,只是籠統地説:“你能讀出激動的心情嗎,誰來試試?”以至學生並沒有用朗讀把貓頭鷹和袋鼠當上大王之後的心情體現出來。

第二,上完課後,我仔細回顧了自己在課堂上所説的話,感覺太過羅嗦,課堂語言不夠精練。再則,我面對的是二年級的孩子,課堂語言不夠親切。這些都是自己在以後的課堂上隨時要注意的。

由於這是我的第一節公開課,難免心情有點緊張,所上的公開課感覺不是太好。從特校調到福泰國小來,也是我人生的轉折,我所面對的完全是一個嶄新的環境,在今後的工作中,我要以學生的姿態面對每一天,不斷向老教師請教、讓有經驗的教師指點,學習他人的講課套路,努力鑽研教學方法,使自己不斷進步。

從現在開始反思總結 篇3

本課教學設計的第一個環節是複習生字,包括讀字和讀句子兩部分,目的是複習鞏固第一課時學習的生字;第二個環節是學習新課,在情境中理解童話中藴含的道理;第三個環節是學寫生字。針對課堂教學實際情況,總結反思如下:

一、強基固本重視生字教學

雖然本節課以閲讀教學為主要內容,但生字教學也不能丟,而且在形式上要符合二年級學生的特點。在複習生字的環節中,我首先讓學生認讀生字卡片,對生字有個回憶的過程,然後將剛剛認讀過的生字放入句子中,使學生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對生字有更深刻的印象,繼而掌握生字。從課堂效果來看,學生還是很樂於這樣去複習生字的,不僅可以認識字,還可以通過讀句子的形式來培養語感,增強對生字的感悟。

在寫字的環節中,我採用了兩種不同的形式,一種是讓學生觀察四個左右結構的字,讓他們自己去發現在寫結構相同的字時還要注意的問題,使他們在寫字的同時鍛鍊了分析字形的能力;另一種形式是範寫,本節課我範寫的字是“第”字,因為這個字下半部分的筆順較複雜,學生不易掌握。通過這種層次分明、循序漸進的形式,學生不僅學到了知識,還學到了方法。

二、創設情境增強情感體驗

本課教學的重點在於怎樣讓學生體會文中藴含的情趣和道理,為了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我用一段歡快的音樂來導入故事,讓學生戴上動物頭飾,創設森林裏動物聚會的情境,為了與學生們融在一起,我也扮演了一個小動物,與學生們一起去體驗。通過各種輔助手段,我將學生帶入了文中童話的境界。課堂上,學生們真的把自己當成林中的小動物,他們各抒己見,用自己的體驗去感悟文中藴含的道理。

當然,通過課堂教學的實踐,也暴露出一些問題,主要體現在指導閲讀方面不夠到位,沒有達到教案預設的效果。課堂上,幾個動物的話讀得並不好,脱離了文本,如果在學生沒有讀好的情況下,通過範讀、齊讀等形式來幫助學生體驗角色的語氣,效果一定會更好。因為只有把文本讀熟、讀透,學生才能真切地進入文中的情境,才能製造出符合文本的課堂氣氛,文中的道理也才會自然顯現。

總之,經過對這節課的認真準備和教學實踐,我加深了對新課標的理解,瞭解了更多教學手段,鍛鍊了自身素質,受益匪淺。

從現在開始反思總結 篇4

(一)教師引導、鼓勵不夠。在生生互動這個環節,我讓幼兒之間推選出一個代表講述最有趣的夢時,幼兒表現出膽怯,不主動,都想把這個任務推讓給別人,就是被推選上去的幼兒也是硬着頭皮去講,講述的時候也比較拘束,不敢大聲的説,語速很快,平淡,情節的描述也不夠生動,看到這樣的情景非常詫異,當時我很緊張,一時忘了作為教師,該有的隨機教學的能力。説出的話也顯得生硬,沒有用積極的語言進行引導。

(二)在師生互動環節,孩子和老師之間有比較好的配合。通過我有感情的將故事講述給孩子們聽,讓孩子體驗了故事的美感,以及感受到平面成像的科學道理。使得孩子的興趣頓時上升,我感受到孩子的配合,緊張情緒也消除了,帶着輕鬆的情緒與孩子在聊天式的提問中,孩子們積極動腦筋,爭先恐後的回答而且還運用了很多豐富的詞語,活動達到了高潮。

(三)活動前的準備不夠充分。最後一個部分我想讓孩子從不同的實物中體驗夢的不同顏色,本來也是這個活動的亮點,可是在活動中,效果沒有體現出來。這和我活動前的準備不夠充分有關。

(四)教師的教學經驗不足。我按照《綱要》的精神努力為幼兒創設一個自由,寬鬆的語言交往環境,支持,鼓勵,吸引幼兒與教師同伴或其他人交談,體驗語言交流樂趣。由於我情緒緊張,關注啟發孩子方面也做的不夠,顯得孩子不夠配合,使整個教學活動的氣氛都不夠活躍。

從現在開始反思總結 篇5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真正的感受到:教師的示範引導對學生學習的重要性,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入情入境的學習,才會收穫多多,才會真正的高效。我感到,在這堂課中,教師真正是學生的合作伙伴,教師創設情境,把學生帶入的知識的殿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點撥學習的方法,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知識傳授者。

學生真正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他們自主學習,合作探究,解決疑難,自悟反思,領悟方法,融會貫通,學以致用。教師和學生是平等的,課堂是民主的,和諧的。教師是學生合作學習中的首席。但缺點不足也是在所難免,由於太注重讀的指導,致使課堂計劃的意象指導及仿寫訓練沒能更充分的落實,課堂調控能力還需加強。

從現在開始反思總結 篇6

《我不能忘記祖國》是一篇精讀課文。課文寫的是年輕的宋慶齡留學美國時,在一次班會裏的討論會上,有力地駁斥美國學生關於:“亞洲的中國,都被歷史淘汰了……”的謬論,表達了宋慶齡對祖國充滿了理想和希望的愛國情懷。在教學時,主要體現了以下幾點:

一、扣題質疑,產生閲讀期待

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導課揭題後我讓學生扣題質疑,學生在自主探究中激活思維,我順學而導,進入文本,產生懸念般的閲讀期待,為實現學生、教師、文本的對話奠定基礎。

二、初讀課文,引導整體感知

“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是語文學習的主人”,新理念告訴我們要放手讓學生自讀自悟,初讀課文,我引導學生多讀課文:一讀課文,讓學生自由輕聲讀課文,把課文讀正確、通順,檢查生字讀音,鼓勵學生,自主識字,聯繫生活識字,掃清閲讀障礙;二讀課文,指名學生分部分讀課文,評價讀。學生做到了讀得字字響亮,還儘量做到沒有倒一字、多一字、少一字、誤一字。三讀課文,默讀課文,知道課文講什麼,把握課文的主線條,從整體上感知課文。

三、圍繞重點,注重基本技能訓練

《語文課程標準》在“教學建議”中提出“語文教學要注重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訓練,給學生打下紮實的語文基礎。”我注重提示學法,讓學生“讀、想、劃、議”運用“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理解宋慶齡説的兩段話的意思。學生人人蔘與,營造了一個民主、平等、和諧的學習氛轉圍,課堂氣氛活躍。

從現在開始反思總結 篇7

《太陽》這篇文章是一篇太陽説明文,本文的教學重點是理解課文內容,初步瞭解太陽的特點以及太陽和人類的密切關係,激發學生學習自然科學的興趣;瞭解用數字、比較等方法來説明事物的寫法,並能運用到寫作中。我在教學本課時根據學生的學情以及教材的編排目的,把教學重點放在學習方法的教授上,在此基礎上激發學生對太陽、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在教學時,我能基本做到教學條理清楚、把握課堂教學的重點、盡力突破教學難點。我比較注意讓學生深入文本,來感受作者是如何通過形象、生動的語言來表現太陽的特點的。我採用小組合作、學生自學、教師導學等多種形式、給學生足夠的時間來和文本接觸。同時我也注意在朗讀中體會、感悟。

教學設計時,讓學生深入接觸文本瞭解各種説明方法,以及它們的重要性。在講授説明方法時,從最簡單的“列數字”入手,引入其他的幾種常見的説明方法,讓學生通過小組討論找出來。在學生的交流過程中,由於事先對説明方法的説明力度不夠,所以學生出現了“打比方”和“作比較”混淆的情況。所以怎樣讓國小生比較清楚地區分這些説明方法是一個難點,可能還需要老師用比較直觀的方法跟孩子們滲透。所以我覺得作為語文老師應該將接受式學習和自主探究式學習有機結合,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學生接受新的知識時,要給孩子適當的點撥或示範,讓他們有較明確學習方向,從而享受到學習成功的愉悦。

從現在開始反思總結 篇8

導入課文,我用的是一段生動的動畫,成功地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創造性地使用網絡上的圖片,起到加深理解,昇華情感的作用。切入詩歌"盤古開天地,拼將巨斧殘。神軀生萬物,唯願好人寰",既小結了這節課,又使學生對下節課產生了興趣,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

但是,"預設"是美好的,"生成"卻往往達不到預期的效果。

沒有一堂是會不出現意外的。比如在使用課文插圖,感受盤古使勁頭頂着天,腳蹬着地的時候,有學生提出圖上為什麼會有青蛙,火鳥我一下子驚呆了,我只能説:"當時世界一片混沌,這時並沒有青蛙等。"其實學生的問題根本沒有得到解決。這是課文的插圖,不可能會出現這麼大的知識性錯誤的。當時我的腦中閃過的念頭只是:盤古開天地之前,還沒有地,水,空氣等,那麼世界上還不可能有那些生物的呀!可是課文中的插圖又為什麼畫上這一些呢這留給了我一個很大的疑惑。是不是象盤古一樣的,那時候在那混沌的宇宙中還有一些生物呢比如神鳥,神蛙等。還是課文畫錯了我希望能通過查閲一些資料解決這個疑問。

在這意外中,我收穫了更多,我知道了以後不管是上哪篇課文,都應該瞭解清楚它的相關知識。是科普文,我們瞭解它的科學性;是地理篇,瞭解它的位置的同時,更要了解它的風土人情,風俗習慣等。瞭解了這方方面面,才能從容地走進課堂,才能做到"心中有數"。

從現在開始反思總結 篇9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初讀文章,我有點擔憂:課文時代背景與學生生活實際相差甚遠,搞不好就會上成不切合實際的喊口號的,幫學生形成一種虛假的情感。這可是誤人子弟的做法。於是,在細細琢磨中,我決定從當時的背景引入。讓學生充分了解當時歷史背景,中國所處的社會地位,在學生的頭腦中形成一種真實的中國背景再現。當時的中國國力不強,國民精神麻木,帝國主義在中國的領土上猖狂肆虐,"東亞病夫"稱號沉重地緊扣在我們的頭上……有了這些歷史背景的瞭解,學生就瞭解了周恩來為什麼會説:"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原因。

在與學生共同學習的過程中,學生也與我一樣走進了當時落後的中國。從文字的字裏行間,他們得到的信息是"帝國主義的無恥行經,中國這種腐敗落後的國情,讓中國的民眾生活在水生火熱之中。"跟隨着伯父的歎息,學生也瞭解了"中華不振"的真正含義和伯父的無奈。在這種背景下,周恩來的"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讓有志的中國人也為之一驚。

從孩子們的發言中,我有一種發自內心的慶幸,孩子們的讀書目標都很現實,也許他們理解:在不同的社會背景下,大家努力的目標是不一樣的。目標不一定要遠大,讓學生能真實地面對自己的生活,並有學習的動力就夠了!

從現在開始反思總結 篇10

為迎接4月份的學校教學比武,我選定了敬一丹的《不用攙扶》這篇課文。從備課到上課,冒紅姣校長、易春林主任、王偉老師和我的師父趙芬琪老師以及組內的老師們為我聽課、評課,先後上了四次,試教三個班。在這裏對她們表示衷心的感謝。特將此次上課的收穫記錄如下:

一、 課堂教學應注重實效性。

聽了《中彩那天》這堂課,感覺流程很清晰,原來課還可以這麼上。匆匆準備了一下,在104班試教了第一次《不用攙扶》。感受是太亂,想抓的知識點太多,用鄭老師的話説是“頭大尾大身子小” 。自己也感覺重點不突出,講究花架子,不實在,就是走流程。直到第三次在105班試教,才真正做到,重點段重點説。先讓學生自己讀,自己悟,再進行全班交流,接下來帶着體會讀書,讀得流利,正確,有感情。還是要實在,正如冒校長説的,一堂課,只看學生,不看老師。只看課堂,不看錶演。還是要注意課堂的實效性,課堂的生成性。所謂的花架子是行不通的,課堂要講究實在。讓學生在一堂課裏確實要有提高,才是一堂好課。

二、 文本鑽研要深入。

要引導學生學習好文本,作為老師,自己應該先吃透文本,這是本次上課的最大收穫。上課應該有自己的主見,有自己對文本的獨到見解。以往上課,總是師父手把手教,一個一個環節改,一句一句話改,我很有依賴性,加上自己聽課聽得少,總以名師的幾堂課依葫蘆畫瓢,沒想到是東施效顰,不但效果不好,還丟了自己的教學特色,上課就在背教案,記教程,只想快點把教程結束,學生收穫少,如蜻蜓點水,教學沒有落在實處,上課顧及的學生面太窄,總是幾個學生在唱獨台戲。自己對教材沒有吃透,也就不知道該讓學生學到哪個層面,心中沒數。比如,在理解帕爾曼四次站起來這一舉動時,要從中體會到帕爾曼不怕困難,頑強,有毅力的精神品質。當時,我也不理解,我只粗淺的認為這應該只是作秀,只是帕爾曼不想在大眾廣庭之下丟面子,故意不要別人攙扶。我自己都沒理解,學生怎會有深刻的體會。為了更好的理解這一舉動的背後,我查找了不少資料,包括帕爾曼的身平和個人事蹟,我這才瞭解到:帕爾曼4歲患小兒麻痺症,雙腿殘疾,但他的腿疾沒有阻礙他對音樂的痴愛,反而更促使他加倍努力學習電子琴,終有成就。在成名之前,他只是在小酒店為人演出,人們邊吃點心邊聽他的演奏,簡直是對他的音樂的褻瀆。在這裏,人們是來欣賞他的音樂會,是對他高超琴技的一種莫大肯定和尊重,他當然要感謝每一個來欣賞他演出的觀眾,以表達他對觀眾的尊敬。這樣一來,我就更好了把握了文本。

從現在開始反思總結 篇11

在教學中,我考慮到這是一篇自讀課文,而且也非常想真正嘗試一次“將課堂還給學生”。於是,我採取了“學生自主、合作學習”的方式。主要是想讓他們在學習前幾篇課文所學到的抓關鍵句子,細節描寫的方法,進行自我學習。

在整個教學過程當中,我還是按照以前方法讓他們先快速閲讀課文(因為文章很長),自己提出文中需要提醒其他同學注意讀音、字形的字詞。而後,再進行第二次的快速閲讀,明白“這篇課文按什麼順序去敍寫了幾件事?”。完成了對文章的把握後,我讓學生先自行找出你覺得文中最好的細節描寫的句子。並且在小組裏邊交流一下。等到小組彙報的時候,我就讓每個小組推選出“最有分享價值”的幾句。結果,學生的回答都非常踴躍,找出來的句子也非常的有分享價值。可是這時候出現“中斷”:原因是我再問深一層次,談談認為所找到的這些句子的分享價值在哪裏?突然間學生語塞了,他們無法説到自己喜歡的原因,也不能準確到位地把握妙處所在。這時候,我開始啟發,可是效果並不佳。頓時我覺得他們自主學習的效果還是不夠的。

從現在開始反思總結 篇12

在教學中,首先讓學生了解課文內容,在初讀課文後,讓學生説説課文讓你知道了哪些鯨的知識?引出:大、重、進化、種類、生活習慣等。

文章語言簡練準確、平實質樸又不乏生動形象,是這篇課文表達上的一大特點。作者運用列數字、舉例子、做比較、打比方等多種説明方法,通俗、生動、準確地對鯨的特點加以説明,融知識性與趣味性於一體,增強了文章的可讀性。

學習這篇課文,一是讓學生了解有關鯨的科學知識;二是體會作者的説明方法,並學習運用到自己的習作中去;三是培養學生探索海洋動物的興趣。本課教學的重點是: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學習作者用多種方法説明事物特點的表達方法。

但是,在備課時總是有一些猶豫,擔心上課的內容會不會少,所以在猶豫間自己又説了很多,本該讓學生説的,我卻剝奪了他們的展示時間,同時學生相互展示時,有些脱節,可能是老師點撥的不到位,同時留給孩子們畫的時間也不夠。今後這些問題應該避免再發生,讓課堂上呈現出更多的精彩之處。不過,通過教學本文我最大的收穫是原來以為較枯燥的説明文也能讓孩子們樂學、願學,看來只要教師在教學設計上多動腦筋,就能讓各種類型的課文變得生動並容易學習。

從現在開始反思總結 篇13

不過,由於自身經驗及準備不足,教學中也存在很多遺憾:

首先,學生的情緒沒有被充分調動起來。可能是因為下午學生比較容易犯困,也可能由於自己也有些緊張,一直繃得比較緊,從而影響了學生,總之感覺學生的情緒不如平時高漲,有些孩子始終不敢舉手,我也沒有及時啟發、引導,課堂氣氛不是很熱烈。

其次,指導朗讀形式單一,流於形式。陶罐和鐵罐的對話部分,是指導朗讀的重點。理想的狀態是學生能夠表現出人物對話時的動作和神態,而且每次對話都有所區別。應該讓個別學生進行演練,從而有目的的進行指導,逐漸提高要求,增加梯度。但是我基本上都讓學生齊讀,這樣看不出梯度的變化,只是泛泛而讀。

總之,每一次公開課都是自我歷練、不斷提升的過程,就像這篇課文的最後,我送給孩子們的幾句話:取長補短、相得益彰!期待着自己的課堂教學,也能夠在互相學習中有更加成熟的表現。

從現在開始反思總結 篇14

本單元需要學生學習用聯繫上下文、抓句中關鍵詞 語等方法理解有關句子。金字塔的宏偉和精巧這一部分課文用了多種説明方法來表現金字塔的宏偉與精巧。在教學的過程中,我還注意聯繫學生身邊的實際來幫助學生理解,例如,講到埃及金字塔的高時,我讓學生聯繫我們學校綜合樓的高度,通過比較,學生理解埃及金字塔的高大就比較容易了。

在教學“最大的一塊重160噸”時,學生對噸幾乎沒有概念,我把學生平時經常能看到的卡車進行打比方,由於是和學生生活經驗相聯繫,學生就能體會出金字塔的宏偉。在體會金字塔的精巧時,抓住關鍵詞句“很平整、很緊密、連鋒利的刀片都插不進去”,方便學生去理解。 語文教學離不開朗讀。“三分文章七分朗讀”,朗讀是閲讀教學的基礎,而朗讀與感悟緊密結合,讀是為了感悟,感悟是為了更好地朗讀。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多次與文本交流,通過多種形式的讀,去體會金字塔的宏偉、精巧。理解了宏偉、精巧,再融入感情去讀,使學生真正懂得埃及金字塔是埃及的象徵,也是埃及人民智慧的結晶,從而對埃及人民產生敬佩之情,激發學生對埃及金字塔的興趣。在學生展示過程中,我重點引導學生閲讀了第三自然段,感受了胡夫金字塔外形的宏偉、結構的精巧,並學習了舉例子、作比較、列數據等説明方法。在解決金字塔如何建造這個問題時,學生從文中描述瞭解了古埃及人民運石頭、壘石頭的方法後,有效運用了學生的課前預習、模擬實驗與多媒體視頻,讓學生在直覺感受中,輕鬆地瞭解了金字塔的建造過程。通過學生談感受,體會到了古埃及人民的勤勞與聰明。

從現在開始反思總結 篇15

這堂課的成功得益於以下幾點:

(1)由歌曲《幾多愁》導入,活躍課堂氣氛,引起了學生的興趣,同時幫助學生體會《虞美人》中流露出來的思想情感;合理使用多媒體課件,將教學主要內容呈現在學生面前,直觀具體,方便他們做筆記,也能讓他們更好地把握教學重點。

(2)先讓學生找出詞中的意象和詞作的情感基調——“愁”,具體分析每個意象所藴含的思想感情,緊扣“愁”字來展開講解,一條線索貫穿到底,教學重點突出,脈絡清晰。

(3)結合學者楊海明在《唐宋詞史》中的評價“綜觀李煜的後期詞作,我們便會感到一種前所罕見的既鬱結又奔放、既沉着又飛動的詞風”,更加深入地賞析《虞美人》中的精華句“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知識拓展恰當,教學內容豐富,課堂充實。

從現在開始反思總結 篇16

一、從教學設計的總體上評價:

優點:對學習者的分析詳細準確;對三維目標的設計也全面詳盡;整個教學過程的設計和媒體的選擇較合理。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方法,注重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引導學生敢於提問、善於提問,讓學生髮言,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在品讀中感悟,在討論中訓練思維,並在課後的作業中得到拓展。

缺點:“讀”可以説是語文教學的生命。誦讀的方式很多,針對本課的特點,引導學生去體會文章的節奏美和韻律美應該是一種很好的方法,這時教師的師範朗讀就顯得尤為重要,可惜,我的普通話不是太好,沒能給學生作出表率;“授人以魚,更要授人以漁。”文言文的學習教師應指導學生多積累字、詞、句以及重點句、難句的理解等;還要收集與課文有關的材料,以便更好的理解文章的思想情感等,這方面,我好像做得多了些,有些替學生包辦了的味道。

二、從教學過程的設計上評價:

優點:整個過程比較合理。始終堅持以學生為主體,從導入到結束,讓學生真正參與其中,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將現代教學思想滲透其中,有教育法、心理學的應用,給學生寬鬆的思維空間,採取了應變得當的措施,問題的設計突出重點,降低難點,難易適中,能讓85%以上的同學都能自己解決問題,板書簡潔明瞭、重點突出,使學生對課文有了清晰完整的印象。達到了預期的效果。缺點: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小組的探究、合作學習比較多,沒能盡情的發揮每個人的長處,特別是對於差生、沒能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嚴重阻礙了他們的發展、挫傷了他們的學習熱情和積極性,這對特們今後的成長很不利。

從現在開始反思總結 篇17

本課主要是通過加強朗讀來進行的教學, 其主要突出的主線就是 “讀” 。 讓學生通過讀了瞭解詩人,走進詩人,與詩共呼吸。學生在讀的過程中, 逐步理解了詩歌的思想感情,感悟到了詩人的情懷。為詩人遭遇鳴不平, 為詩在困難和挫折面前,樂觀自信的精神與折服。學生在朗讀時,讀出了 詩人滿懷悲憤,卻又無可奈何,進退失據、茫然無措的強烈痛苦;讀出了 詩人相信自己終會有乘風破浪之時,顯示出對到時候的執著追求和對前途 的充分自信。當堂完成了背誦的任務,基本完成了教學目標任務。是一堂 比較成功的課。

不過,仍然還存在着一些不足。如在指導朗讀方面,我自 身的朗讀水平還有待進一步提高,學生在體會詩人的情感方面還不透徹, 還需要教師不時的引導和指點,在練筆時,學生的思想還放不開等。這些 都需要在以後的教學中加以改進。

從現在開始反思總結 篇18

我在課堂上,我先引導學生 自主讀文,整體感知,引導質疑:“讀了課文,你讀懂了什麼,還有哪兒讀不懂?”相信學生能學會的前提下,引導學生在讀中感悟,自己成為學習的主人。之後全 班交流讀之後的收穫和存在的疑問。對於學生自己能理解的內容,根據已知內容進行點播擴展,使學生深刻理解課文,並隨機指導朗讀,通過“想一想,人們認為蛇 很醜很兇,都害怕它,他會是怎樣的心情呢?”“當農民、醫生和病人誇獎它時,它又是怎樣的心情?”聯繫朗讀課文,試着把蛇當成有感情的人來讀,體會角色心 情,表達出感情;對於學生的疑點處,集中難點處,教師的主導與學生的主體緊密結合。如“驚恐不安、垂危、慌忙”等詞,我就讓學生聯繫上下文來思考。然後, 提問:“蛇對人們的貢獻可真不小,可是就是因為它長的醜又兇,人們就隨意的謾罵它,捕殺它,這樣對蛇,公平嗎?”通過反問的語氣,激活學生的思維,使學生 深入思考,明白不能以貌取人的道理。最後,進入角色,複述課文。複述時,可以拿着課本感情朗讀,也可以脱離課本按原文複述,讓學生戴上在美術課上

每人做的蛇的頭飾,以便更好的體驗角色。

在課外拓展環節,我安排了"除了蛇,你還知道哪些動物是人類的朋友?哪些不是?寫在自己的採蜜集裏"課內與課外相結合,拓展學生的視野,增加他們的知識。

上 完課,我感覺最成功的地方是:能夠讓學生充分的發表自己的見解,鼓勵學生個性情感的表露,尊重學生獨特的見解;根據學生的已知點和疑難點,有針對性地開展 教學。不成功的地方:一是教師在解答學生的疑問時,個別語言不太妥當;二是雖然本課的指導思想是關心自然、關愛生命,但對於蛇這個動物,應該認識到它的兩 面性,即它有利於人的一面和對人類生命有威脅的另一面,而不能以偏概全。對於後一點,我有點忽視了,沒有引導學生從兩方面去認識蛇,正確地對待蛇。我今後 在備課時雖然要深入教材,但不能完全的迷信教材,要力求全面,敢於突破。

從現在開始反思總結 篇19

由於本文具有“科普性”和“略讀”的特點,教學中,我能把握的一個主方向是,這是一篇語文教學的文本,而非科普材料,因此應竭力克服科學課的影子,突出語文性。教學時我注重學生的自讀自悟,探究相關問題,重點抓住一個主問題:“小林遇到幾個難題,是怎麼解決的?”,引導學生默讀和快速閲讀,再通過小組內交流:充氣雨衣是怎樣發明?,通過朗讀和交流感悟“小林愛思考”的道德品質和“勤實踐”的人文素養,最後以從“你喜歡小林嗎?為什麼” “日常生活中你覺得哪些生活用品需要改進的嗎?”這一環節讓學生從中受到啟發和教育。

本文較長,由於長句較多,我把課文只設計了一個課時,知識點過多,因此學生讀起來有些困難,給學生讀文時間少,因此我想有些環節,如:小林是怎麼解決困難的?花的時間不需要太長,應該讓學生多讀書,達到自讀自悟。

從現在開始反思總結 篇20

為了幫助學生理解課文,我採用了多種形式的朗讀,如:“遊”和“畫”的對比朗讀;想象魚的動態的詞語進行擴展讀;將文字還原成真實的畫面來讀;通過音樂感受文字來讀。在教學過程中進行了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的滲透,即抓住關鍵的詞語理解課文內容,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好習慣。學生的聽、説、讀、寫的能力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發展。問題的設計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性和教師的主導性,給了學生充分展示的空間。

但是,這節課也存在着一些遺憾。在學生理解了課文內容之後,我應當引導學生總結“魚游到了紙上”和“魚游到了心裏”之間的關係。雖然在理解課文內容的時候學生對這層關係已經有所感悟,但還不是很明朗,如果用上“因為……所以……”這組關聯詞,學生的思維將更加的清晰。這節課的整體感覺比較“緊”,作為教師,我自己的情緒都沒有調動起來,更沒有調動起學生的情緒。在情感態度目標的達成上不是那麼的自然,這裏還需要好好去設計。

這篇課文的教學過程該怎麼設計,我事先制定了兩套方案,第一套是以“這名聾啞青年是個什麼樣的人”為中心輻射到全篇,通過學生的自讀自悟和教師的引導去實現教學目標。第二套方案是從文章的最後一句“魚先游到了我的心裏”入手品“遊”字,巧設疑問激發學生的興趣,探究魚怎樣游到心裏的,然後又怎樣游到紙上的。後來我確定的教學設計有很多地方都借鑑了名師王崧舟的教學設計,但並不是簡單地搬過來,在充分理解了他的教學理念和設計意圖之後進行了再創造,如:王崧舟老師抓“靜”字,引導學生“靜心悟禪”,已經達到了非常高的文化的層次。通過我對學生學情的瞭解,我認為學生不可能達到這樣的高度,因而在教學中是降低了難度的,去尋找學生情感的“最近發展區”,讓學生去感受人物的精神品質,在教學過程中進行滲透進行情感的薰陶。還有對描寫人物的動作這一段的品讀,對人物“堅持不懈”精神的感悟,教學版塊之間的銜接等等。我想只要是對學生有益的、對老師的個人發展有益的,仿效名師未嘗不可。

從現在開始反思總結 篇21

《明天要遠足》是一首充滿童趣、表現童真的兒童詩。詩歌文字簡練,立足生活,生動形象地描寫了小主人公因“明天”要去遠足,控制不住內心的喜悦而睡不着覺的情景。本課的教學設計以學生為本,寓教於樂,努力創造和諧、愉快的教學氛圍。根據《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入手,引導學生體會小主人公遠足前無比激動、無限期待的心理,從而能夠有感情地朗讀詩歌;並採用隨文識字的方法,引導學生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識字,充分實現以讀促識、讀中感悟、讀識結合的教學情境。在識字的過程中教給學生多種識字方法,如,數筆畫識字法、情境識字法、字謎識字法等,以此激發學生的識字興趣,培養學生的識字能力,為以後能夠自主識字打下基礎。

識字是國小階段非常重要的教學目標,特別是國小一年級,必須每堂課紮紮實實地指導。本環節教學的最大的特點就是融把握文本、朗讀指導、識字於一體,通過朗讀第一小節,順勢引出7個生字,運用多種方法進行識記,並相機進行朗讀訓練,識字教學和朗讀感悟相結合,提高了教學效果。

這節課我們初讀了課文,瞭解了課文的主要內容,知道了小作者要去遠足,因興奮,想到了大海而睡不着覺。小作者還想到了什麼呢?下節課我們再來學習。 設計意圖:在課時結束時,教師對課文內容進行了簡單的總結,使學生進一步明確了本節課的內容,然後通過設疑“小作者還想到了什麼”,激發起學生對下節課繼續學習探究的興趣。

從現在開始反思總結 篇22

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充分的朗讀可以為學習課文打下良好的基礎,學生把課文讀熟之後我便讓他們找找看,課文要告訴我們歡慶什麼?這對孩子們來説不成問題,主要是讓孩子們跟文本來個課堂上首次的整體接觸。意料之中,孩子們都説是歡慶祖國媽媽的生日。然後我就讓孩子們將目光聚焦到“誰歡慶祖國媽媽的生日?”“田野、楓林、藍天、大海、十三億孩子”,都被孩子們一一找了出來,我一一板書在了黑板上。於是,我進行了課堂上的第一次説話訓練,把黑板上出示的詞語都用上,完整地講述“誰歡慶祖國媽媽的生日?”官文晨是第一個舉手的孩子,這孩子上課思維總是最活躍的,她説:“田野、楓林歡慶祖國媽媽的生日。”緊接着,文若蘭説:“田野、楓林、藍天、大海、十三億孩子都來歡慶祖國媽媽的生日。”有了兩句的示範,孩子們便躍躍欲試。

之後,我明確了這節課的學習任務,“這節課就讓我們好好學習這些大自然的生靈是怎麼歡慶祖國媽媽的生日吧!”那麼,田野是怎麼慶祝祖國媽媽的生日的呢?孩子們説:“田野獻上金黃的果實”歡慶祖國媽媽的生日。我讓孩子們説説獻的意思,孩子們説是“送”,那為什麼不用送而用獻呢?孩子們都説不出個所以然,我舉了領導慰問人們時,人們都會給他獻上鮮花,好不容易,萬唐奇點出了“獻”有尊敬的意思!“楓林舉起火紅的旗幟”歡慶祖國媽媽的生日。“旗幟”是“旗子”的意思,孩子們也明白。欣喜的是孩子們説楓林舉起的火紅的旗幟就是它的樹葉,説很多很多的紅色的樹葉看過去就像火紅的旗幟。“藍天飛着潔白的鴿子”歡慶祖國媽媽的生日。

從現在開始反思總結 篇23

面對學生的問題,我給他們講出了我自己的想法,然後讓他們自己再結合課文內容去理解作者的寫作主旨。最後,學生們基本都有了自己的看法和理解,踴躍發言,談出了真實的感受,認為作者通過對兒童時代美好生活的回憶,來傳達他對自然的熱愛、對知識的追求,以及天真、歡樂的心理。此時,我感覺學生們真的走進了文章,走近了童年的作者。我想,也許這才是我們可敬的魯迅先生寫此文的初衷吧

總之,當我和學生一起再讀這篇經典文章的時候,我非常感謝魯迅先生能留給我們後人這麼優美的文章,不但讓我們學到了很多的語文知識,而且讓我們瞭解到了他作為一個偉人性格中的另一面,同時讓我們能再次回憶自己童年的美好,感受生活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