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東陽馬生序反思總結(通用22篇)

送東陽馬生序反思總結 篇1

對於這節課的練習,自認為處理得有點粗糙,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沒有進行精心設計;二是講評得也很馬虎。

送東陽馬生序反思總結(通用22篇)

上這節課的教學內容在上週末才定下來,本來按我的計劃,我是準備上作文的審題立意的,後來因為學校規定要搞同課異構,和本年級組劉老師一起商量確定了上課內容。本週一,感冒得嚴重,所以在準備上匆忙了些。在講評上,我原來沒計劃安排學生上黑板演板。但後來感覺學生完成得比較快,有時間,加之對學生還是不是很放心,所以還是指名了學生上台演板。在演板的過程中確實發現了一些問題。但由於已經下課,講評的時候有些細節沒有關注到。比如對“以心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這奉不若人也”這個句子,當時只發現學生把“以”字翻譯掉了,卻沒有發現,其實這個句子還應補充一個主語“我”。

認真做一點事,靜下心來做一點思考,總會有一點收穫。

送東陽馬生序反思總結 篇2

上完了《送東陽馬生序》,感想頗多。讓我真切體會到,只有做了,才會認真的思考,才會有真正的收穫。

應該説,這堂課還是按照我原先的設想完成了教學內容和教學任務,也突出了我預設的重難點,但在抓住兩個特點方面,對文章特點還把握得不夠,對一些教學細節的處理上還有做得不夠好。如在文章多種表達方式的運用和細節描寫及對比的表現手法沒有體現出來。

自認為具體存在以下的問題:

1、文章特點還沒有分析到位。

在本節課中,計劃是要體現出文體特點和文章特點來上的,但在實際的操作中只注重了文體的特點,即根據文言文的教學特點,而將這篇文章的特點沒有體現出來。這篇文章至少有以下兩個特點:一是多種表達方式的運用。選文以記敍為主,筆法簡潔,但有些地方適當的加以渲染和描繪給文章增添了文采,使文章更加具體生動。同時也有議論和抒情;二是文章細節描寫的對比手法的運用。文中將自己的生活和同捨生的豪華穿戴形成鮮明對比。這些細節的描寫,給人印象深刻。不僅渲染了當時求學的種種苦況,也反襯出作者的樸素與艱苦和其求學精神的頑強。這些都是很好的教學資源,對學生考試的指導意義也很大,可惜在教學中將之忽略了。

2、學生在課堂上表現不夠活躍。

這也是我一直困惑的問題。很多同行都有這樣的感歎:學生越是到了高年級,越是不愛在課堂上發言了。我們都有這樣一個共識:七年級課堂熱熱鬧鬧,九年級課堂靜悄悄。但如果課堂上沒有學生的發言,總像缺少了點什麼。這學期一開始,在九(1)班上課,學生也不怎麼發言,我總是不厭其煩地啟發、鼓勵。還有一點效果。後來到九(4)班上課,學生可以説是啟而不發,他們似乎煉就金剛不壞之身,刀槍不入。僅管如此,我還是應該好好反思自身的問題,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方面還要加強學習。比如在八年級聽吳老師的課時,課堂氣氛就非常活躍,九(1)班吳老師上公開課的時候,學生的表現比在開學之初就要活躍多了,這些都是值得我學習的。

送東陽馬生序反思總結 篇3

這篇文章意在勉勵當時的太學生要刻苦讀書,説理透徹,文字樸素,很有感動人心的力量。在教學中,我採用朗讀和探究的方式,感悟到作者艱辛的求學經歷和良苦用心,從而正確地看待師生關係,養成勤奮學習,不怕吃苦的學習品質。同時,強化學生朗讀、背誦的習慣,通過探究課文內容,來鍛鍊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注意引導學生聯想想象。

通過這一節課,我覺得這課重在調動學生的內心情感。在學習過程中,學生能通過字、詞疏通把握文意,體會到作者的思想感情。由此感受到現在學習生活的幸福和優越,從而激發學習的熱情,也懂得了怎樣追求幸福。課堂中學生學習勁頭很大,氣氛很好。另外一篇課文教完不等於我的任務全部完成了。也不等於同學都懂或沒有什麼大問題了。有的同學提出的問題是出乎意料的,超出了教學設計的範圍,説明了同學的思維有時超越了教師的要求、教材的範圍,教師應捕捉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思想、思維火花。

送東陽馬生序反思總結 篇4

幸福是什麼?這是一篇童話,講的是三個牧童在智慧女兒的引導下經過勞動實踐弄懂了幸福的真正含義:幸福是要靠勞動,要靠很好地儘自己的義務,做出對人們有益的事情。這個概念比較抽象,到底什麼是幸福,學生理解上會有些困難。

《幸福是什麼》這篇童話故事的基本點就是幸福,抓住了幸福,也就抓住了文本的核心要素。因此導入就可以把幸福提出來讓學生討論,引發對幸福的思考。課一開始,我與學生交流:“在平時的生活和學習當中,什麼事情讓你覺得幸福呢?”有的孩子説自己過生日時父母買了蛋糕、送了禮物感覺很幸福;有的説自己生病了,媽媽細心照顧自己覺得很幸福;還有的説每當考試考得好的時候家長表揚自己時也是幸福的……孩子們説了很多,越説越興奮,似乎他們都感覺到了自己生活在一個幸福的家庭當中。但我卻高興不起來,為什麼孩子只知道接受愛,不懂得去給予愛,不會感恩的孩子將會是多麼可怕呀!想起去年曾經上過的一篇文章,叫做《可貴的沉默》,裏面也講到了感恩,講到了向父母回報愛,短短的一個學期就忘了嗎?是教育的缺失還是孩子的自私在作怪呢?

同學們,《幸福是什麼》的童話故事中,對於幸福可以從兩個方面去理解。一方面是別人給予自己的幸福,自己因享受而感到幸福;另一方面是自己給予別人的幸福,自己因付出而感到幸福。課前你們對幸福的理解是停留在淺層次上的,現在學完課文之後你對幸福又是怎樣理解的呢?請你聯繫自己的生活實際,再來説一説自己對幸福的感受。之後我讓學生聯繫他們平時看到的,聽到的,做過的,説説自己對幸福的看法,自己什麼時候感到最幸福,學生暢所欲言,有的説有一次在路上幫助了別人,人家對我説謝謝時,我感到了幸福;有的説我在家裏幫媽媽作家務時,媽媽誇我時,我感到了幸福……在不知不覺中,深化了對學生進行熱愛勞動,助人為樂的教育。令人欣慰的是,孩子們的感受比課前要深刻一些了,不再是那些純享受式的幸福了。希望孩子們不要忘記自己的感受,一直把這種通過幫助他人或勞動來獲得幸福的方式牢牢地埋藏在心底,做一個懂得感恩、對社會有用的人!

送東陽馬生序反思總結 篇5

這一課的重點是第一句“一座房,兩座房,青青的瓦,白白的牆,寬寬的門,大大的窗。”而這一句的重點又是對疊詞的體會,知道疊詞能將所寫事物寫得更美。經過師傅的點撥指導,我將“青青的瓦”做為突破口,以點帶面。因為國小生尤其低年級他們的視野裏包容的內容有限,學習範圍太寬,他們會顧此失彼,將學習內容只放在一處,他們比較能集中精神去理解它。首先要解決的是基礎知識,基礎都沒有,如何添磚加瓦呢?所以我先讓學生知道什麼是青色,課文裏“青青的瓦”在哪裏。再通過比較“青青的瓦”和“青的瓦”體會疊詞“青青”本身的美,通過這有意識的比較,讓學生在今後的説話和筆頭訓練中,能夠將疊詞無意識地揮灑而出,讓語言和文章顯得更美。

然後讓學生説説“青青的瓦”美在哪裏,並讓學生想一想生活中還有哪些東西也是“青青”的,並由我用課件呈列幾個例子,讓學生知道其實在我們身邊就有很多“青青”的事物,從而有意識地引導學生今後要留心觀察生活,熱愛生活。然後我通過不同程度的引導,如“老師從你的朗讀中感覺到枯萎的小草有點變綠了”,“變得更綠了”,“感到滿眼都是綠了”。

這些評價語的背後是學生越來越富有感情地朗讀,把“青青的”讀得更美,並且在以後的幾節課中,學生對如何將課文內容有感情地表達出來有了一定程度的理解,朗讀起課文來更是有板有眼了。當學生對“青青”的事物美在哪裏有了深刻的理解,並能用有感情的朗讀將它表現出來之後,我又將此延伸到“白白的牆”“寬寬的門”“大大的窗”就水到渠成了。

送東陽馬生序反思總結 篇6

《我們吃什麼》是大象版四年級科學的第一課。課文主要由“記錄食物”與“給食物分類”兩個主要活動構成。

作為一個單元的起始課,該如何把握教學內容和確定教學目標?本節課包括“記錄食物”與“給食物分類”這兩個活動,兩個活動之間是相輔相成的關係,前者為後者做準備,後者對前者進行整理。從教學內容來看,本節課需要學生了解一天的食物,並對我們的食物進行分類。

分 類是學生在關注食物中自然而然採用的方法,而本堂課也確實是學生第一次真正意義上接觸分類,因此分類的要求不必要太高,讓學生在活動中自己發現分類的問題所在,讓學生感受到分類標準的確定意義很大,充分利用生活經驗對我們的食物進行簡單的分類,以便我們更好地關注我們的食物,為後續的學習打下基礎。

送東陽馬生序反思總結 篇7

曾經聽過四年級《角的畫法》數學,在教學中一直覺得畫角是個教學的難點,其實也是學生的難點。課前我仔細思考過這個知識點的教學,教材中安排“角的分類”與“畫角”同課時教學,但是我覺得對於我班學情,這樣教學有一定的難度,學生一下掌握那麼多的知識點,肯定會向走馬觀花一樣,課上會缺少實踐探索的機會,所以我決定分兩課時教學,先教學“角的分類”,然後教學“畫角”。

教學角的分類時,我就發現在畫角時隨意性很大,尤其在二年級學生已經會畫直角,但我卻發現學生很少用三角尺的直角去畫,而是用直尺畫一個近視的直角,甚至有的學生憑感覺直接畫兩條射線組成直角。所以課上我就從畫直角入手,讓學生説説:“在你認識的角中,那些角最好畫?”學生很快提出平角、周角、直角,然後我就讓學生去試畫這些角,並讓學生到黑板上展示自己畫的過程,畫後讓學生評一評,議一議,學生很快指出畫平角、周角的優點和不足,並集體進行訂正。在畫直角時,我有意找兩名採用上述方法畫角的同學板演。然後讓學生議一議, “怎樣才能知道畫的直角是否規範?”學生就提出用量角器量一量或用三角尺的直角去比一比,學生照樣檢查發現用直尺畫得直角不是很規範,更不用説憑感覺的了;接着讓學生就討論“怎樣畫直角規範呢?”有了檢查的過程,學生很快就能思考出兩種方法。學生嘗試後,老師示範畫直角,直角畫法就此規範。

然後我讓學生畫60°的角,學生仍選擇用三角板的方法去畫。接着我讓學生畫65度的角,學生髮現用三角板畫不出來,從而引出用量角器來畫角才能畫出。最後我引導學生總結用量角器畫角的方法,並討論:“用三角尺畫角和用量角器畫角,那種方法應用更廣泛?”學生討論後總結用量角器的使用範圍更廣,最後再讓學生嘗試用量角器畫75度和100度的角,每次都叫學生同桌之間進行交叉檢查,掌握好的當師傅,師徒一起評價,獲取優秀等第,學生熱情很高。這樣學生對用量角器畫角的方法基本都掌握了。

送東陽馬生序反思總結 篇8

《數星星的孩子》是人教版第四冊第八組中的課文,翻開書,精美的插圖早已吸引住了我們的眼球,再美美地讀着課文,恍惚間自己彷彿回到了兒時,也像文中的張衡一樣,偎依在老人的懷裏,與天上的星星一齊眨着眼睛,聆聽着星星和星星的對話……

似乎一切都本該這麼美,但怎樣讓學生感悟出這種美,又很自然的被情緒帶入文本呢?一件孩童都做過的遊戲,又怎樣讓學生更深刻的體會出,張衡與之不同的耐心、恆心、細心呢?

這就需要我更深的研究文本,找出一條切實可行的捷徑來。還記得這樣的格言:“聽到的,過眼煙雲;看見的,銘記在心;做過的,刻骨銘心。”這就是有效性的課堂,這就是我本課努力實現的: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有效統一。

在讀的訓練中,我則按照“自讀課文,感知內容;導讀課文,加深理解;仿讀課文,體會感情;讀讀課文、激發興趣”的程序進行,使這幾個環節互相聯繫、互相依存,由此構成了講讀課文第一課時的宏觀整體。這節課,我還通過範讀、齊讀、朗讀、分段讀、小聲自由讀、聽錄音讀、指名讀、分組讀、重點句段反覆讀、男女同學對比讀等十多種讀的形式,使學生參與讀書的機會在十五次以上,真正收到了以讀代講、以讀促思、以讀助講、以讀悟情的效果。

送東陽馬生序反思總結 篇9

上完課後,自己反思一下,覺得我的課還是存在一些不足之處。教學環節不夠緊湊,有些地方有脱節之感在教學環節中,雖然走的是“板塊教學”之路,但有些地方銜接不當會造成一種脱節之感,是整堂課出現不夠緊湊的弊端。如:最後課堂練筆的環節上,由於所銜接語言不到位,在總結完主題之後,直接要求學生完成這個練習,過渡比較生硬。

而且這個練筆的內容屬於聯繫描寫的段落,與文章屬於説明文的體裁看似關係並不大,所以,給人一種練習與文章脱節的現象。針對這一問題,我在課後也在思考,在保留這個環節的前提下,如果這樣處理會不會好一些:方法一,如果要學生寫描寫性的文字,可將這個練習移至講解説明文的語言特點之後,可這樣銜接“閲讀完作者對落日景象的描寫,請你也仿照作者的寫法,描繪一下日出的美景。” 方法二,如果把這個環節放在文本講授之後,那麼應該讓學生練習寫一段説明文。具體做法是,可結合幻燈片中出現蝴蝶翅膀的幻象之後,先請同學們根據自己所掌握的知識,談一談這種現象產生的原因(如果學生不能完全説出來,教師可作提示)。然後根據課文的結構,也仿照寫一篇“蝴蝶翅膀的幻覺”的小説明文。

送東陽馬生序反思總結 篇10

大氣壓強這節課是我參加明星教師評選精心準備的一節課。這節課我設計的基本思路是:用噴泉實驗引入,然後通過馬德堡半球實驗和托裏拆利實驗認識大氣壓的存在和大小,運用探究思想,突破重難點,調動學生學習物理的積極性。下面是我的幾點反思:

1、教學中注重了學生學習知識的連貫性。大氣壓強概念貫穿全節,是重中之重的知識點,它是一根主線,把各部分的知識緊緊聯繫在一起,在突出重點的同時,注重前後知識間的有機滲透,體現了知識的系統性、綜合性。

2、教學中重視理論聯繫實際,體現了生活-物理-社會這一設計思路。大氣壓強知識與生活、生產實際及自然現象的聯繫極為密切,在教學中,着重培養學生運用概念、規律解釋現象,説明道理,進而解決一些實際問題的能力,同時加強設計題的訓練。

3、教學中重視了實驗教學。關於大氣壓強的知識,很多可通過實驗觀察來探究學習,雖然很多實驗用專用儀器操作,但許多實驗可取材於瓶瓶罐罐,並且拼拼揍揍即可完成操作、得出有關結論或驗證有關知識。在本節課教學中,運用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材料設計了大量的實驗,重視了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

當然,本節課的探究思想還沒體現的淋漓盡致,教師講的還是有點多,學生的發散思維沒得到充分的發揮。以後我會更加努力的鑽研教材,精心備課,為同學們上好每一節課。

送東陽馬生序反思總結 篇11

在上《馬》這節裏,力求從師生、生生的互動中獲得更多的理解和見解,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自我品讀文本的能力。突破對布封筆下兩類馬特性的感悟。在大框架的預設中,師生、生生間進行大量的對話生成,從而有效地引領學生進行學習。既然是課堂對話,就有是一個預設和生成的問題。在實際的課堂中,依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對文本進行解讀,可以有效地使課堂生機勃勃,鮮活多彩。教師可以從學生的語言中找到解讀的切入口,進行文本品讀。

在這一節課裏,有大約30多分鐘的對話教學,就是通過這些淡淡的對話達到預設的目的,在整合文本內容過程中學生進行有效的生成和感悟,從而達到對兩類馬的認識和感悟。但同時在課堂上也生成了一些與課堂不緊密的對話,自己在課堂上也沒有能夠進行準確地判斷。因此,在今後的教學中還得繼續努力,培養自身的課堂駕馭能力和思維判斷能力,更好的有效阻止無效的課堂對話生成。同時也提醒自己在以後的語文課堂裏要時刻做好師生之間的“接球”和“拋球”。真正的提高課堂45分鐘的時效性。

送東陽馬生序反思總結 篇12

帶着問題去預習,學生學習語文有了目標,讀起來更專注,而不會盲目;小組內更討論激烈,就會有更多的學生參與了課堂;學生不再是旁觀者、聽眾,而是課堂的主體。許多學生嘗試自己去探究問題,找出答案,因而學習語文有了成就感願意去展示,和大家分享自己探究的成果。教師也不用在課堂上唱獨角戲,而是走進學生,指導他們學習的方法,還可以瞭解學生的疑難,便於針對性的解答。

正因如此,在小組討論後的課堂交流中,學生表現積極踴躍,問題的答案不是教師講出來,是學生自己探究出來的。可能有些地方不完善,但卻是他們獨立解決的。教師只需稍加點撥,就可以啟發學生的思維。

當然,由於初次嘗試這種先學後教的模式,難免還有一些不足,如課堂討論如何更能集中學生的熱情,如何使討論更節約時間等等,而這正是我們在今後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索和完善的。

由於課堂時間不夠,課後又讓學生補記了學習收穫,許多學生的話仍讓我感動欣喜。有的同學這樣寫道:“現今仍有很多人因為相貌受到不公平的待遇。長媽媽是不幸的,因為她青年守寡;長媽媽又是幸運的,因為‘子’不嫌‘母’醜。她全心呵護的迅哥兒終於明瞭了她的愛,寫了這樣深情的文字來紀念她。她如地下有知,也當含笑九泉。”有的同學則寫道:“原來很多的愛都隱藏在平常不經意的甚至是看似惡意的舉動間,麻木的我們是不是忽略了太多太多?”還有的同學則感慨地説:“我現在發現很多故事不是不好,而是我沒有讀懂,沒有用心讀。從前的我很不喜歡魯迅,覺得他為人太刻薄,小心眼,總挑別人的刺,沒想到他是一個這樣情深義重的人。”

我發現,只要對學生循循善誘,引導他們説出自己的見解,他們就能由淺入深地走進課文,走近作者。

送東陽馬生序反思總結 篇13

上完了這節課,感覺意猶未盡,似乎仍沉浸在課上既緊張又愉快的氣氛中。回想這節課,無論是學生的合作交流,還是師生的互動,每個環節都較為順暢。這節課之所以能達到如此效果,我想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1.較好地落實了“自主、合作與探究”的學習方式:

學生課前自主學習的習慣基本養成,預習做得較好。在上課之前,學生已經基本能口譯課文,這樣就節省了大量的字詞教學時間,為課堂上進行多種能力訓練提供了時間的保證。具體授課過程中,十分注意將學生的獨創性融入其中,既有共性,又有個性。

2.與學生建立平等對話的關係:

在課堂上,我視學生為一個個活潑的生命體,尊重學生,平等對話,允許學生髮表自己不同的見解。在教學中,圍繞教學重點這一大方向,放手讓學生在課堂上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有放有收,既讓學生掌握了知識,又讓學生充分體會到學習的樂趣。 3.教給學生正確的學習方法:

誦讀是文言文教學的基本理念。在這節課中,我採用各種不同的方式讓學生讀,以讀促思,從讀中感悟,較好的體現了“書讀百遍,其義自見。” 4.各種能力訓練滲透其中。

雖然只是短短的一節課,但注意了知識的綜合,注重知識之間、能力之間以及知識、能力、情感之間的聯繫,重視積累、感悟與語感的培養,致力於語文素養的提高。如“説”的訓練,就有讓學生介紹名言,複述故事,談感想等。

送東陽馬生序反思總結 篇14

這是一篇自讀課文,因此重點是學生對課文的整體感知、自主感悟,而字詞的訓練退居其次。儘管如此,我仍然對一些有助於學生理解課文的重點字詞和句式進行了訓練,在本課教學中,我首先以分角色朗讀課文來創設情境,將學生引入找駱駝的現場,充分融入文本,激發起學生對本課學習的興趣。

並通過恰當的“導”、“引”較好地啟發學生,使學生合作、自主、探究學習,在寬鬆、愉悦的氛圍中達成學習目標。通過朗讀指導,引導學生充分注重朗讀的外化要求與內化要求,引導學生品味語言,不斷揣摩,學生從中感悟,培養語言感知能力。

同時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以學生為本的教學思想,整節課的設計充分尊重了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讓學生自己的獨立思考取代統一的答案,讓學生自己的感性體驗代替整體劃一的理解和指導。

閲讀是讀者個性化的行為,閲讀的過程是富有創造性的過程。閲讀教學是為了引導和幫助學生閲讀,老師對課文的解讀,不能代替學生的閲讀與理解。同樣閲讀一個句子、一段課文,學生和教師的感受很可能迥然有別。教師一眼帶過的詞語,在學生眼裏或許很難記住;教師不厭其煩地分析的句子,學生也可能“不屑一顧”,不以為然。這一課就是要讓學生讀,分角色讀、小組讀、全班讀。在讀中就會體會課文中所用的語氣詞,體會老人的仔細觀察和認真思考。

送東陽馬生序反思總結 篇15

恰當地使用現代化教學技術手段,以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現代化教學手段的運用必須根據語文學科的特點,為提高語文教學的效率服務。這堂課採用了錄音和錄像手段。首先播放江潮來時的錄音,有悶雷滾動的聲音,也有山崩地裂的響聲,讓學生想象,説説自己聽到了什麼,達到“入境”的效果。接着播放潮來時的錄像,第一次整體觀潮,對大潮先有感性認識;第二次結合有關語句相機觀看錄像,讓學生感受觀潮時的氣氛,從而更好地理解文章內容;第三次讓學生邊看錄像邊背誦,既幫助學生理解,又能促進記憶。可以説,這節課的情境教學法落到實處,也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這節課整個教學流程是“感受——理解——運用——延伸”。我是從以上幾個方面去努力達到自己設想。在教學實踐中感受到遺憾很多:如果課堂上把學生已經激發的情感通過不同方式的誦讀訓練表達出來,課文思想情感將更深化;如果老師提出問題更精確化,課堂效率會更高一些;如果讓學生學會在讀思中去自發的發現問題,不始終圍繞老師一問一答的形式套教材,老師將教得更輕鬆,學生學得更愉快;如果教學環節中細微處弘揚學生個性,教師大膽放開,學生綜合能力培養將會真正落到實處。今後我會努力彌補這些不足,爭取打造出使學生更喜歡的課堂來。

送東陽馬生序反思總結 篇16

這節課我完成了自己的定的教學目標,着重抓住皮鞋匠聯想的那幾句描寫“他好象面對着大海,月亮正從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來。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時間灑遍了銀光。月亮越升越高,穿過一縷一縷輕紗似的微雲。忽然,海面上颳起了大風,捲起了巨浪。被月光照的雪亮的浪花,一個連一個朝着岸邊湧過來……”通過這幾句話的重點指導,輻射全篇文章,做到了有層次的讀,這個點抓的比較實。

如開課伊始,播放《月光曲》讓孩子們自由聯想,然後從書中找到與之兄妹倆聯想的句子。接着,再讓孩子們自由讀,一邊讀一邊思考樂曲的變化,從而進一步感悟課文內容。緊接着讓孩子們試着把這樣的變化給讀出來,品悟語言文字,並安排了孩子們分層讀出這種曲調的變化,讓孩子們悟出這種變化實際上也正是貝多芬情感的變化。最後在孩子們水到渠成達到感情朗讀後,我又有了進一步的要求,那就是配樂讓孩子們把這幾句皮鞋匠聯想的話再讀一讀,進一步體會樂曲的變化,如果課堂上還有時間的話還可以安排學生及時背誦這部分內容,這樣文中的語言就變成了孩子們的語言積累。

送東陽馬生序反思總結 篇17

這節課時間安排上應更有條理,本節課前面在文本內容的理解上花費時間較多,以致於後面內容有些快,前鬆後緊。而我原本還想抓住文章重點進行講解,特別從課文第5自然段:寫外觀特徵,抓住色彩壯麗的特點。如:金黃色、青藍點金、貼金彩畫、金鎖窗。第6自然段:寫內部裝飾,抓住龍的姿態特點。如:蟠龍、金龍、雙龍戲珠、單龍飛舞、行龍、坐龍、升龍、降龍。第7自然段:寫建築位置,抓住象徵皇權的特點。而實際上因時間關係,沒有很好的引導好。

我會在今後的教學中注意克服以上的缺點,多和同科老師交流,更充分地備課,使授課內容更利於學生學習能力和成績的提高。

送東陽馬生序反思總結 篇18

《古詩詞三首》是8冊教材第二單元的課文之一。這一課所編排的內容是朱熹的《春日》,白居易的《憶江南》和杜牧的《清明》三首詩詞組成。這三首詩詞都是描繪春天景象的,但描寫的景象各有不同,表達的思想感情也各有差異。《春日》描寫的是北方春天的景象,重點描寫春天風和日麗、繁花盛開的景象。表達了詩人朱熹對春天的讚美之情。《憶江南》寫的是作者記憶中江南春天的景象,重點描寫在陽光照射下江邊鮮花火紅的顏色和江水碧綠的顏色。表達了詩人對江南的懷念之情。《清明》描寫了清明時節細雨紛紛的景象和作者愁苦的心情。

我們對這三首詩詞進行了比較。為了更好的比較,我在課堂上,按以下做法進行。

1、重視古詩誦讀,引導學生想象。

首先,讓學生把詩句讀正確,讀流利。課堂上,我們採取讓學生自讀,指名讀,同桌檢查讀的形式達到這一目的。然後,引導學生理解詩句的意思。我們採取邊讀邊思考邊理解的方式,讓學生説一説,再讀一讀。最後,在理解詩句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想象詩句描繪的景象。在想象的過程中,實際上是與作者進行了換位,好像自己就是作者,春天的景象盡收眼底。

2、想象的同時,體會作者情感。

通過多次的朗讀,問問學生在你的腦海中出現了怎樣的畫面?給你什麼樣的感受?學生把自己想象的畫面一一描述:《春日》讓人想到流水潺潺的樣子,江邊鮮花爛漫,春風拂面而來……讓人感到喜悦,這是一種享受。《憶江南》讓人想象到紅紅的初生的太陽,岸邊盛開的鮮花,碧綠的江水靜靜地,這也是一種享受。但這種享受卻只存在於記憶中,想象一位老者若有所思的神態,體會到作者對江南的懷念。《清明》讓人想到春天細雨濛濛的景象,路上的行人無暇顧及身邊的春景,因為他們心事重重,表現的是一臉的愁苦。我們也跟着作者一起心情低落。

3、引領學生比較,朗讀加深印象。

學習三首古詩詞後,一定要有比較歸納這一環節,幫助學生將三首古詩詞在頭腦中形成關聯,以一帶三,加深印象。比較的內容是詩所描繪的景象,所表達的情感。

4、補充詩詞,增加積累。

本課三首詩詞都是描寫春天的,你還能再蒐集一兩首描寫春天的古詩詞嗎?積累下來。根據學生的能力,讓學生在積累描寫夏、秋、冬季的古詩詞。幫助學生串聯記憶,加大閲讀量和語言積累。

送東陽馬生序反思總結 篇19

在學生掌握本課生字並且讀熟課文的基礎之上,我讓學生用自己的話概括課文內容,知道課文所寫的是勃朗特三姐妹在文學方面的成長經歷。聚焦“文學”一詞,隨後我總結質疑:從課題上我們知道,“小草”可以代指身份低微不起眼的人而大樹則可以代指身份高貴顯赫的人。如果從“文學”這個角度上來看,“小草”和“大樹”分別可以代指什麼樣的人呢?

這樣的問題,由於前面分析課題時,學生已經從身份地位上對“小草”和“大樹”的代指有了一定的瞭解。所以這裏,老師只要稍加引導,學生不難總結出:就“文學”方面而言,“小草”指在文學方面沒有成就的人,“大樹”則指在文學方面有成就的人。

反思:在學生對小草和大樹在身份上有了整體認識後,我引導學生再次認真讀課文,並概括全文內容,隨後聚焦“文學”一詞,再引導學生從“文學”方面思考小草和大樹的代指。這樣的設計教學,讓學生在學習課文之前就能夠通過教師的引導,對文中的小草和大樹有了一個整體的理解,這樣的教學避免了在課堂上對小草和大樹的內在含義的枯燥講解。並且通過引導讓學生自己總結結論,也易於調動學生的思考。就內容而言,也為下文學習奠定了基礎。

送東陽馬生序反思總結 篇20

本次小循環教學,我們三年級組選的課例是經典課文《驚弓之鳥》。剛開始設計教案,我們以突破課後的兩個訓練題為重點來設計的,同時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情況,教學設計新穎性方面就不敢過高要求,顯得比較平實。

但後來又考慮到要體現出大語文的教育理念,要突現新課改的精神,結果就感覺我們的初步設計太過普通,於是又進行修改。後來不同的建議多了,結果自己也就有點頭皮發麻的感覺:這樣也缺點什麼,那樣似乎也缺點什麼似的。

也許這也屬正常現象吧。但是經過及時的評課,我也馬上意識到設計教案的最關鍵的地方不在於某個環節如何精巧,能否有亮點,而是必須先從整體上把住該節課的脈搏,也就是一節課要突破的重點是什麼。

我把重點放在了通過充分的朗讀理解,體會、學習更羸善於觀察、善於分析的人物品質,着眼點是學生的邏輯推理的思維的訓練。課堂上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感悟、探究,語言訓練與思維訓練同步進行,和諧發展。板書設計也體現了更羸不用剪就能讓大雁掉下來的推理過程,便於學生把握。

送東陽馬生序反思總結 篇21

《生命的藥方》講述了14歲的艾迪救治、陪伴因輸血而不幸染上艾滋病的10歲男孩德諾的故事。表現了兩個小夥伴之間純真的友情,是一曲人間真愛的頌歌。文中德諾和艾迪超越生死的友情是平凡的,更是偉大的。

這篇文章的重點是把對生命的感悟和實際生活結合起來,如何讓自己有限的生命發揮出無限的價值。我在學課文時,請學生説説怎樣做就是在好好使用生命,創造無限的價值?怎樣做又是白白糟蹋生命,虛度年華?學生聯繫生活實際談見聞。之後,我出示:“生命因_______而精彩”,沉思片刻後,學生紛紛各抒己見,一個個都成了小哲人。“生命因珍惜而精彩,生命因堅強而精彩”等。我趁熱打鐵,趕緊又説:“那麼既然生命掌握在我們手中,我們該怎樣好好使用生命呢?學生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了。

送東陽馬生序反思總結 篇22

一、在品味課文時,對學生朗讀指導還欠缺。引導學生深入課文,體會語句含義,激發起學生的情感,讓學生用自己的聲音把感情表達出來。學生有時朗讀不到位,例如:這個剛滿18歲的年輕人,患了嚴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即將凋零的含苞的花朵,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這朵生命之花綻放。重點是要學生體會小錢的不幸,悲傷與絕望,朗讀時要讀出這樣的感情來。學生在讀的時候,感覺完全是為了讀而讀,朗讀時聲音也不夠收放自如,聲音上揚,因此感情沒有到位,沒有達到朗讀的目的。如當時,我能夠把學生的情緒調動起來,並給予恰當的範讀,用聲音帶動學生,將會對學生進一步感受文本,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起到作用。

二、在課文講授中,忽視了對部分關鍵詞語的感悟。比如“唯有”,雖然讀了句子,但沒有對“唯有”進行深入挖掘,這裏為什麼要用這個詞,用這個詞,你有什麼感受?這樣對課文的內容就挖的更深了,就能讓學生體會到骨髓移植對小錢的重要性。

三、課文的主題是頌揚海峽兩岸的骨肉親情和愛心,但是對於這個主題的點撥和深化還不夠。

四、自身應變能力不夠靈活。對學生回答問題之後的評價語言比較單一,有些語言不夠乾淨利落,這些還需在教學中多多鍛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