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與熱教學反思(精選21篇)

光與熱教學反思 篇1

在教學《光與熱》這課時,讓學生瞭解到許多光源在發光的時候也在發熱。太陽給我們帶來光明的同時,也給我們帶來了温度。光的多少與強弱和温度的高低有着密切的聯繫。

光與熱教學反思(精選21篇)

為了證明這個理論,需要做一個“光的強弱與温度”的實驗:

把學生分成4人一組,讓一個學生靠牆背對陽光拿着温度計,先記錄好温度計上的原始温度。然後,讓一個學生拿着一面小鏡子反射太陽的光,把光照到温度計上,幾分鐘後記錄温度計上的温度升温了多少;接着,再添一面鏡子照射,幾分鐘後再記錄升温多少;最後3面鏡子一起照射、聚光使温度計的温度上升。

按原理,應該可以得出明確的實驗結果,就是隨着小鏡子的數量不斷地增加,聚光越來越強烈,温度應該上升很明顯。但是,實驗很失敗。無論用了多少鏡子,温度計上的温度沒有上升,有的反而下降了!

怎麼回事情呢?原來,天氣冷,陽光很弱。因此聚光的效果很差,温度計的温度剛開始時顯示的室温,(從教室裏拿出來)越放外面時間越長,温度反而越來越低。所以,實驗失敗了。

因此,我知道了這個實驗應該放在開學不久,9月份陽光強烈,一面和多面鏡子的反光效果就明顯了,外界的温度不冷,不會使温度計的温度下降。

光與熱教學反思 篇2

教科版科學五上《光》單元的教學是需要看老天的臉孔的,尤其是《陽光下的影子》、《光與熱》、《怎樣得到更多的光和熱》這三課,離開了陽光,就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可是這一個月太陽總是和我捉迷藏,一時陰雨綿綿,一時陽光忽隱忽現,最令我氣惱的是有一次上課前陽光燦爛,等我們都已經準備好拿材料到教室外沒兩分鐘天就陰了,到下課太陽又出來了。天公不作美使得這幾課的教學一拖再拖,這兩天老天總算開眼,讓我們把這幾節課完成了。下面就説説我教《光與熱》一課的體會與思考。

室外課一向是學生喜歡老師頭疼的課。因為科學課在室外上存在許多問題,比如紀律不容易維持,學生在室外注意力容易分散,甚至讓學生集中排隊都需要花費不少時間,這無疑會大大耗費了課堂教學時間,從而導致課堂教學任務完不成。為了避免以上問題的出現,我在教學《光與熱》這一課時,做到精講,留出時間給學生做實驗。在課前就與學生約好,要遵守探究紀律,並結合獎勵制度鼓勵每個學生都能認真地完成自己的探究任務。教師精講,學生分工合作,職責明確,大大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

我們平時做實驗都習慣4人小組,本課教學時我根據學具數量以及探究活動的內容,把兩個小組併成一個大組進行探究,各組人數均在8人左右。然後讓學生進行討論並分工如下:一人負責手持温度計站在陰影裏,五人負責五塊平面鏡,一人讀數,一人記錄。如果人數多或不夠,組長可以根據小組探究情況進行調整。

對於學生而言,實驗方案的設計是學習的重點,又因室外課時間的原因,我在引領學生設計實驗方案時,設計了一個梯度,讓學生能沿着階梯儘快地完成實驗方案的設計。實驗的問題是我直接拋給學生的,讓學生猜測光的強弱和温度的關係。然後我用提問的方式進行了引領:“怎樣才能獲得強光?”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聽後各抒己見,有的説可以多用幾塊平面鏡,把光線反射到一個地方,那樣光就強了;有的説可以用放大鏡,因為放大鏡下面有一個很強的光斑……孩子們的回答很精彩,我出示5塊平面鏡和一個温度計,繼續問:“怎樣才能得到強弱不同的光?給你們這些材料,你能設計實驗證明你們的觀點嗎?”小組討論與交流後,學生便開始了探究活動……導入與討論實驗方案所用的時間控制在十分鐘內。

在科學課上,收集數據十分重要,它是學生探究過程中的珍貴素材,也是獲得科學結論的前提。當學生獲得這些數據後,就要對數據進行分析。我把全班學生獲得的數據記錄到彙總表裏,然後讓學生橫向進行比較,得出4次數據都是越來越大的,説明了光強時温度高,光弱時温度低。然後我又讓學生縱向看這些數據,他們會發現不同小組,在使用同樣數量平面鏡的情況下測得的温度讀數也不盡相同,這又是為什麼呢?學生們是這樣分析的:使用的平面鏡數量一樣,而温度不同的原因可能是有些同學在拿鏡子反射陽光時手不穩,光斑抖動導致反射到的陽光多少不同;不同的温度計可能也存在誤差;讀數時可能也會產生誤差。從學生的分析中,我們不難看出,深入分析數據對學生思維嚴密性的培養是非常有用的。

光與熱教學反思 篇3

在光學這單元,很多的實驗都需要到操場上進行,比如測量影子的長短,測量温度,用不同顏色的紙測量吸熱的程度,也需要到操場上進行。但是由於現在的季節沒辦法帶孩子們到操場上去,所以感覺到這類型的課程不實際測量缺乏了一些自主體驗的感受。發現的問題或許也只是被動的。

新教材的光單元,沒有關於光的折射的內容,但是在後面進行的《怎樣吸收更多的光和熱》就需要孩子們瞭解太陽光是由多種顏色光組成的。而我在課堂把這部分教學加入其中,自己感覺對孩子們的認識的幫助更有梯度,學生們更容易認識到問題所在。

談到為什麼看到各種物體的顏色時,很多學生説這個物體就是這樣的顏色,或者是被染成的。如何幫助我們的孩子們提高認識,是告訴還是幫助分析是一種好的辦法。

髒雪融化的快還是乾淨的雪融化的快等問題的提出,幫助學生們的認識一點點的提高。認識到顏色與吸收熱量本領之間的關係。聯繫實際更好的幫助學生們理解顏色深的吸收的熱量的快。但反光能力弱,這樣的結論。要引導學生們分析,不要生硬的給出答案。

光與熱教學反思 篇4

今天講了光與熱這一課,感受頗多。雖然已經是秋天了,可是今天的天那麼高那麼藍,陽光出奇的好,難得的燦爛。使本課的實驗做的十分得成功。前半部分的實驗,把一面鏡子與多面鏡子反射的光投射到牆上,用温度計測量誰的温度高。一對比才發現,多面鏡子的反射光使温度計的水柱很快就升高了,而一面鏡的光卻是温度計升高了很少。所以同學們很快就得出了了一個結論:光越強,温度就越高。

用放大鏡匯聚光的實驗做的也很成功,同學們撿來幾片乾枯的樹葉,藉助着燦爛的陽光,把光匯聚到樹葉上一點,不一會就枯樹葉就冒起煙來,有的甚至還竄起了火苗。真是壯觀。同學們欣喜的發現:匯聚而成得的光線非常的強烈,温度很高,居然能點燃樹葉。後來我讓學生們換成綠色的樹葉來實驗,看看能不能也幾分鐘就點燃呢?結果過同學們失望了,綠樹葉並不是那麼容易點燃的,這是為什麼呢?我問學生:有的同學説:是因為綠葉中有水分,所以不愛着火吧?我笑了笑説對呀正是這個原因才是綠葉不着火啊。下課鈴響起始同學們依然意猶未盡。

光與熱教學反思 篇5

我校每學期都要進行研究課活動,本學期我執教科學《光與熱》一課。教後收穫很多。

作為一名合格的科學老師,課下準備資料、知識、小組設計活動等需做充分、全面的考慮。

《科學》教學注重培養學生興趣,使學生主動地學習,這是《新課標》所要求的。

在教學《光與熱》這課時,首先讓學生了解到許多光源在發光的時候也在發熱。(熱光源、冷光源)太陽給我們帶來光明的同時,也給我們帶來了温度。接着,大家猜想光的多少與強弱和温度的高低有着什麼樣的密切聯繫。 

為了證明這個理論,需要做一個“光的強弱與温度”的實驗:

把學生分成8人一組,讓一個學生靠牆背對陽光拿着温度計,先記錄好温度計上的原始温度。然後,讓一個學生拿着一 面小鏡子反射太陽的光,把光照到温度計上,幾分鐘後記錄温度計上的温度升温了多少;接着,再添一面鏡子照射,幾分鐘後再記錄升温多少;最後3面鏡子一起照射、聚光使温度計的温度上升。

需要幾面鏡子,我從三班學生那裏借來。温度計從科學實驗室借來。記錄表的打印,尤其天氣需要陽光明媚呢!

課堂上,通過層層深入的探究活動,學生能自己分析和研究生活中的事例,提出自己的研究問題,並在此基礎上自主設計實驗計劃、選擇實驗材料、開展實驗研究、得到實驗結論。在探究活動中,注意了小組內的相互合作和觀察研究。在科學探究過程中,我們要既做到關注學生科學研究的方法、思維的方式,又關注學生自主進行探究活動,並在研究活動中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即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同時,在教學環節的設計上基於學生的已有認知基礎,讓學生互相享受各自研究的成果,達成共識,形成結論。對於學生的評價既關注知識與技能的理解和掌握和科學探究的過程體驗,更關注他們情感與態度的形成和發展,能主動與同伴進行交流和合作,能否積極主動地參與探究活動。評價以師生評、生生評、自評等多種形式進行,重視對學生髮現問題、解決問題和實踐操作能力的評價。“體現了教學活動組織者、引導者的作用。這不僅使學生有了成功的體驗,更進一步激發起學生探究的興趣。

國小科學課程是以培養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學生科學素養的形成是一項長期而又艱鉅的工作,但是我相信作為科學課教師的我們,一定會以契而不捨的精神全身心地投入到對科學課教學工作的探究之中,不斷地充實自我、提高自我、完善自我,為教育事業貢獻一份力量。

光與熱教學反思 篇6

課程標準要求在課程內容上,注重密切聯繫學生的生活現實.只有這樣,才真正實現"教材生活化,生活教材化,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的教育目標.這篇課文中的事情在每一個人的日常生活中也時常發生,極為貼近學生的生活.因而在教學過程中,我設計了一個"延伸文本"的環節:"同學們,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像巴迪這樣的事情也經常發生,可以説巴迪就在我們身邊,我們就是童年的巴迪,你們願意把你們親身經歷的,看到的,聽到的告訴我們大家嗎 "學生在思索回憶的同時,藉助着課件(我課前收集關於學生的家庭生活,校園生活等有代表性的相片,做成的課件,還配上深情優美的音樂),自然而然就聯繫起自己平常生活中的類似經歷,回憶起身邊的相似事例,想起有關這樣的文章.

本課教學的優點我自己認為在於能根據教材的特點,不過多使用電教及其他輔助手段,教學程序也比較簡潔,重在讓學生自讀,對語言文字予以直接的思考,理解和感悟.整節課都體現了學生是學習的主人,他們的思維情感在課堂中交互流淌;而教師只是課堂的組織者,引導者,是學生的合作者,與學生進行平等對話.體現了新課程理念.與課題一樣,本節課有精彩的,也有糟糕的.糟糕的點滴也因為這節課而牢記我心.

一,忽略感情朗讀.這節課,學生自由讀,結合體會讀比較多,但感情朗讀指導被忽略了.在學生踴躍,激烈地彙報自己獨特的見解中,作為課堂組織者的我,居然被學生牽住了,而忘記了在適當處以讀促講,重要的句子,以指導感情朗讀來深化學生的理解.如講讀到作者成年的體會時,一個學生彙報了"一個作家,應該説生活中的每一個人,……需要有人時常提醒你:小心,注意,總結,提高."這幾句的理解後,就可以引導感情朗讀來加深體會,這樣學生在感情朗讀,評議再讀,加深理解之後,就不會一直圍繞着這幾句談體會了,自然也節約了寶貴的時間.並且加強感情朗讀,讀議結合更緊密,更有效,學生與文本的對話也更有深度.

二,評價激勵不夠.本堂課的氣氛不夠活躍,跟教師的激勵不夠有很大的關係.在課堂上,對於學生的回答,我的評價比較隨意,缺乏激情,自然學生的情緒也不會高漲.可見,教師的評價激勵調控着學生的情緒.

光與熱教學反思 篇7

《愛什麼顏色》是北師大版語文三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第一篇主題課文,是一首小詩。詩歌語言簡練,相同的結構段式勾勒了三幅絢麗的色彩畫面,抒發了作者對家鄉、對生活的熱愛以及對自己理想的追求。

教學這課時,我注重引導學生在多種形式的讀中理解課文。通過師生接讀、男女分讀、同桌互讀,小組比賽讀,指名讀等多種形式,。使孩子們在朗讀的過程中,理解了“我的心”,明白了“我的夢”,知道了“我的理想”。同時也在朗讀中無痕地記憶了詩歌。

模仿是兒童的天性。兒童受知識經驗情感等因素的侷限,又以形象思維占主導地位,所以,模仿是他們的一種心理需要,也是兒童學習語言的基本途徑之一。在學完詩歌后,我還讓學生自由地討論交流自己喜愛的顏色及原因。在學生暢所欲言中相應指導,為讀寫小詩做好鋪墊。在學生理解、體會詩歌內容意境的基礎上,我讓學生仿造本課詩歌再編一段。我指導學生在充分想象,充分“説”的基礎上再去“寫”,並指導學生選擇有意義的、鮮活的事物去描繪。雖然學生的思維侷限在“金黃”,“白色”,“粉色”,“黑色”幾種顏色中,但發言充滿童趣和想象力,一首首充滿童真童趣的小詩便誕生了。

我喜歡潔白的顏色,

因為——雲朵是潔白的,

鴿子是潔白的,

將來,我要當一名醫生,

為病人解除痛苦,

我穿的那身神聖的衣裳

也是潔白的。

我愛潔白的顏色,

因為——白雲是潔白的,

雪花是潔白的,

我生活在農村,

我的心靈也是潔白的。

黒格爾曾説過:“最傑出的藝術本領就是想象。”想象,能使眼前的形象得到延伸、充實、豐富,是一種生動的審美再創造。語文是科學的,是學生的思維之劍,那麼語文教學中激發學生想象,無疑是培學生創造性閲讀能力的一個重要途徑。通過讓學生仿編小詩,既讓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得以發揮,又培養了學生的寫作能力。通過不同形式的仿寫,可以讓學生領悟到許多實用的寫作方法,寫作技巧,豐富學生的語言,為他們今後的構思提供材料和模式,從而打下比較紮實的寫作基礎。

光與熱教學反思 篇8

語文教學不是不要知識的教學,對於處於低年段的基礎教育階段,教師更應重點應用語言教學,重在言語能力的培養。但實驗新課程以來,從形式上看,課程改革後的書談化了語文訓練這一方面,所以在語文教學中如何科學的訓練也是一線老師一直探討的問題。本課中我也在不斷的探索中,在理解課文時,我就充分的培養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如:在開頭導入,讓生觀看了錄像理解了歡慶一詞的意義後,讓生學以致用,除了説“歡慶國慶”之外,還能説歡慶什麼?有了前面成功引入的基礎,“歡慶××”這樣的説話訓練就自然水到渠成;另外,我還做課堂詞語的搭配練習,在讓學生把打亂的詞語拼成完整的句子時,學生就從中發現了怎樣搭配詞語,組織語言文字的合理性,都大膽暢談自已是如何把這些打亂的詞語找到自已的“家”:有學生説“我覺得旗幟就只能舉起,就像我們升國旗一樣慢慢往上升。”“鴿子它有翅膀,所以得用飛着!”“田野要跟金黃的果實對,因為只有田野裏才有各式各樣的果實。”……學生用稚嫩的想法説着自已的發現,讓我設計這一環節得到了意想之外的效果,適時的強化了學生語言的積累和運用。語文課就應當如此,發展學生的語言實踐能力,凸顯語文課堂的語文味。

總之,在課堂中,抓住學生對文本的體驗,給他們創造一個自由、寬鬆的空間,給他們創造一片展現想象的天地,使他們得到學習的快樂,在快樂中學習!

光與熱教學反思 篇9

欣賞教學是音樂課程標準規定的一項重要內容,是音樂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它在開發兒童智力,陶冶兒童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培養兒童良好氣質修養等方面都有不可忽視的積極作用。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説過:“能夠欣賞、懂得音樂,是審美修養的標誌之一,離開這點就談不上完美的音樂教育”。

本着這一原則 ,我精心設計了《百鳥朝鳳》這節欣賞課。由於本課與鳥有關。,所以我先用幻燈片出示一片竹林,然後插入鳥鳴的聲音,給學生創設了情境,使學生仿置身於大自然之中,然後我又利用幻燈片請學生做猜字遊戲 ,把古詩《春曉》中的鳥字去掉,讓學生填寫,最後讓學生猜一猜,這節課我們學習的內容與什麼有關?學生自然的就會答出與鳥有關,於是揭示課題《百鳥朝鳳》,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由於嗩吶在平時的生活中學生就見過並聽過它的音色,所以我播放了《百鳥朝鳳》的片段,讓學生猜一猜是由什麼樂器演奏的?學生很容易的答出是嗩吶。我出示不同型號的嗩吶圖片,並具體介紹了嗩吶及演奏姿勢等,讓學生了解了嗩吶的構造及音色特點,然後讓嗩吶用它獨具魅力的音色把我們帶到鳥的王國裏暢遊,同學生一起欣賞《百鳥朝鳳》。在欣賞樂曲時我還配上百鳥朝鳳的圖片,使學生感受到了百鳥爭鳴的熱烈景象。這雖然 是一首民間樂曲,但它的影響力是很大的。我給同學們介紹了民間藝人任同祥及參加世界音樂比賽的情況,使學生對這首樂曲有了新的認識,以此對學生進行了愛國主義教育。另外為了拓寬學生的音樂視野,我又給同學們欣賞了幾首樂曲,如《雲雀》《苗嶺的早晨》《蔭中鳥》《杜鵑圓舞曲》等片段。讓學生聽辨樂曲是由什麼樂器演奏的?使學生感受了各種樂器模仿鳥鳴時豐富的表現力,加深了學生對樂器的認識。結尾的拓展部分,我請學生欣賞了任同祥的另一首音樂作品《慶豐收》讓學生進一步感受嗩吶獨奏的特有魅力。

以上雖然視聽效果結合較好,但在課堂上分段欣賞時學生的表演卻不盡人意。當出現鳥鳴的段落時,我請學生用小手來模仿小鳥的樣子,自己表演或與同學表演都可以。可學生做了幾下就不動了,好像沒有進入情境,可能樂曲太長了?另外當欣賞到音樂部分時,我請同學們做即興表演,學生表現也不積極,表演幾下就不動了。所以這一部分同學們的表現不好。課後我反思了一下,我應該這樣設計可能就不會出現以上的問題。由於音樂較長,學生總做動作有些累,我應該截取具有代表性的片段,讓幾位同學到前面來表演,模仿小鳥飛翔的動作,或用手模仿成鳥的樣子來表演,這樣就會帶動全班同學動起來。當出現音樂片段時我應該引導學生感受音樂,感受人們的歡樂心情。啟發學生人們歡樂時會怎樣做?學生們自然就會想到唱歌、跳舞。所以再引導學生用扭秧歌的形式來表現這部分音樂。這樣,學生就不會出現表演不好的情況了,而且課堂氣氛也會活躍起來。

所以,以後的欣賞課,我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指導,尋求最恰當的教學途徑,優化課堂教學,使欣賞課煥發出它的活力!

光與熱教學反思 篇10

《乘火車》這節課是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設計的一種數學教學活動。我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背景出發,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到處都有數學,激發學生自主探究新知的慾望,在探究過程中學會數學。

本節課的設計主要分成“檢查,複習鋪墊——創設情境,引入新知——主動探究,學習新知——拓寬延伸,發展新知”四個層次。在檢查複習層次既瞭解學生對前一節課知識的掌握情況,又為新課的學習做好鋪墊;創設情境,引入新知層次中根據國小生好動,喜歡做 遊戲的特點,以學生熟悉的“乘火車”遊戲為引入,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拉近了學生與數學的距離,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現代數學教育非常重視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及學習能力的培養。在數學教學活動中,學生是活動的主體,教師要面向全體,給學生探索發現的機會,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主動參與學習,體驗成功。在主動探究,學習新知層次的教學中我通過小組練、獨立練、分層練、小組討論等形式讓學生動腦、動口,引導學生經歷數學知識形成的過程。我充分相信學生,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自己去提出問題,解決問題。

《標準》中強調:數學教學中要體現數學源於生活又應用於生活的特點,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繫,感受數學的趣味和作用,增強對數學的理解,增強學習和應用數學的信心。在拓寬延伸,發展新知環節中我讓學生列舉生活中的數學問題,使學生體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增強學生數學的應用意識,逐步培養學生運用數學眼光觀察生活的良好習慣。

光與熱教學反思 篇11

教參中的《教師隨筆》給了我很大啟示。我何不取其精華,也讓學生通過圖片感受與父母的平等和關愛!於是,課前我讓學生帶來他們與媽媽的合影,上課時,在讀完第一小節後,我通過投影展示照片,並按一定順序出示:“看!龐海朋的媽媽緊緊摟着他,媽媽對他多好!”“苑若蟬依偎在媽媽懷裏,她可真幸福!”……我適時的問學生:“媽媽對你們這麼好,你們應該怎樣報答他們呢?咱們看,馬哲用一個甜甜的吻回報媽媽!”(出示照片)“在我們很小的時候,媽媽是怎樣照顧我們的呢?張瑞新的媽媽抱着她,她還吃着棒棒糖。”(出示照片)這時,孩子們放聲大笑,我抓住這個稍瞬即逝的時機,問:“你們的媽媽是怎樣關心、照顧你的?你和父母是好朋友嗎?”這時,他們的積極性很高,紛紛舉手説出生活中父母對自己的關愛;講到父母如何輔導他們學習;自己耍小脾氣父母怎樣教育……接着,伴隨優美的鋼琴曲再讀課文時,孩子的感情是那麼投入,表情是那麼專注。彷彿每讀一句都是對父母由衷的傾訴!

為了和孩子一同分享和媽媽在一起時的快樂和温暖,我讓學生欣賞了一首小詩《媽媽和我》。讓學生將課堂上的情感真正延伸到了生活中。這樣的學習是快樂的。令孩子在輕鬆愉悦的體驗中感受生活的幸福,從心靈深處釋放出自己真實的情感,感受人與人的平等,感受生命的光彩!

光與熱教學反思 篇12

《埃及的金字塔》是蘇教版五年級下冊的內容。之前,我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這節課我該“教什麼”。我先是把課文讀了兩遍,以希望內心裏能湧現出一些構思的激情。可是好幾天裏,我一直是停留在以“導遊的身份”去指導學生學習和實踐的層面,好像只有這樣才能吸引他們存有興趣去讀這篇文字。然而我始終沒有設計好中間的程序,因為我遇到了一個難題:那樣一來,我的訓練點應該放在指導學生轉換句式上,讓學生練習複述課文,而不可能圍繞課文的重點問題:“從哪裏可以看出金字塔‘是古埃及人民智慧的結晶’” 進行引導了,這樣是有點偏離這篇課文的教學目標了。再説,我們指導學生學習一篇課文,究竟不只是告訴他們一些知識,而是應該引導他們對一些事物或現象產生強烈的好奇心,進而去思考和探究這些事物或現象。當然,根據班級學生實際,如果把這一課的目標定位在對語言的複述訓練上,也是可以的。

我執教的班級學生,是屬於基礎不太好的那類,對學習的興趣尤其不夠,一般的常規模式的教學,很難激起他們的興致。課堂學習中,常常會有很多學生自顧自的做自己的事情。針對這樣一篇不是很生動的説明文,我應該怎麼定位呢?怎樣才能抓住學生的興奮點,這是我困惑最多的。

這一課是一篇説明文,應該有一些新知識點,比如:説明文的一些説明方法,是必須要讓學生要知曉的,並要嘗試一些説明的方法;課後的問題:藉助具體的文字描寫,讓學生弄清楚“金字塔是古埃及人民智慧的結晶”,這是本篇課文學習的重點;想象古埃及人建造金字塔的辦法和艱辛過程,這是基於文字表達上的頭腦再現,需要指導學生有效達成。可是,學生在初讀課文時,好像並沒有表現出特別的興致。該怎麼實施教學才能完成以上的幾個目標呢?

我又讀了這篇課文,而且反覆查閲資料,期求再尋找到新的視點。我原來的設計是這樣的:我是一位導遊,帶着一羣遊客到金字塔參觀遊覽。導遊針對金字塔的特點和建造分別進行介紹。如果能轉換好句式,效果應該也是很好的。但是我打算突破這種常規思維,因為在10年前,我就這樣執教過這一課。

光與熱教學反思 篇13

教學iuü內容我多采用了故事的形式,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學習拼音字母無非是要孩子多讀、多記,有些特殊規則如i標上聲調要去點,ü遇y要去兩點,若採用教師講授的方法,可能只會事倍功半。但小朋友對聽故事的興趣特別濃厚,所以我便把那些講授起來枯燥乏味的知識結合故事的方式來表達,學生上課聽得津津有味,而且記得特別快。有時個別學生對知識點回憶不起來時,只要提醒他一下故事大概,他就能記起枯燥的知識點來。

iuü教學結合故事講課還有個特點就是可以根據各項知識點的特點把故事連起來,讓學生覺得有完整性而且聽起來有趣味性。根據i,y,yi的特點,我把故事表達為:小i是個愛漂亮的小姑娘,她的頭上戴着蝴蝶結。當她一戴上聲調帽子的時候,就把蝴蝶結遮住了,她頭上的點就沒有了。星期天,小i一早醒來就吵着要媽媽帶她去遊樂場玩。小i的媽媽是大y。大y媽媽把小i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就牽着手出門了(yi)。一路上,大家都和他們打招呼。(大y和小i在一起,還是讀做i)。遊樂場的人可真多,大y媽媽怕小i妹妹走丟了,緊緊地牽着她的手,他們靠得可緊了。u,w,wu可以讓學生在我的故事基礎上進行改編。學生興趣濃厚,而且把很多難用語言表達的東西很自然地就傳達給了學生。至於ü見y要去兩點,我又巧妙地這樣表達:小ü的爸爸媽媽都出差了,沒人帶小ü出去玩,怎麼辦呢?小ü急得大哭起來。大y媽媽看見了,就趕緊來安慰他,大y媽媽答應小ü帶他去玩。小ü一聽,可開心了,趕緊擦掉了眼淚,和大y媽媽一起出去玩了。(yu)並及時提醒兒歌:小ü見大y,擦掉眼淚笑嘻嘻。

光與熱教學反思 篇14

“對數函數”的教學共分兩個部分完成。第一部分為對數函數的定義,圖像及性質;第二部分為對數函數的應用。“對數函數”第一部分是在學習對數概念的基礎上學習對數函數的概念和性質,通過學習對數函數的定義,圖像及性質,可以進一步深化學生對函數概念的理解與認識,使學生得到較系統的函數知識和研究函數的方法,並且為學習對數函數作好準備。

在講解對數函數的定義前,複習有關指數函數知識及簡單運算,然後由實例引入對數函數的概念,然後,讓學生親自動手畫兩個圖象,我藉助電腦手段,通過描點作圖,引導學生説出圖像特徵及變化規律,並從而得出對數函數的性質,提高學生的形數結合的能力。

大部分學生數學基礎較差,理解能力,運算能力,思維能力等方面參差不齊;同時學生學好數學的自信心不強,學習積極性不高。針對這種情況,在教學中,我注意面向全體,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引導學生積極地觀察問題,分析問題,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和學習積極性,指導學生積極思維、主動獲取知識,養成良好的學習方法。並逐步學會獨立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總之,調動學生的非智力因素來促進智力因素的發展,引導學生積極開動腦筋,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從而發揚鑽研精神、勇於探索創新。

為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愉快的學習。教學中我引導學生從實例出發啟發出指數函數的定義,在概念理解上,用步步設問、課堂討論來加深理解。在對數函數圖像的畫法上,我藉助電腦,演示作圖過程及圖像變化的動畫過程,從而使學生直接地接受並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很好地突破難點和提高教學效率,從而增大教學的容量和直觀性、準確性。總之,本堂課充分體現了“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原則。

光與熱教學反思 篇15

在“關注文章細節表達”教學部分,我主要抓住了四個語言訓練點:母親的工作環境“七八十台縫紉機發出的噪聲震耳欲聾”、神態“我的母親”、動作“四個立刻”和語言“挺高興”。先是引導學生找出令人感動的語句。這些句子正是描寫形象、表達生動的語句,我嘗試着讓學生反覆推敲關鍵詞,在現實與想象,內容與形式之間不斷走進去,進出來。讓學生在讀中想象、對比朗讀、帶詞入句等多種朗讀中讀出深厚的慈母情,較好地培養了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敏感性。這一環節完成得比較好。

課堂中,個人認為教學流程是順暢的,教學目標也達成了,至於在達成的過程中過是否關注了全體學生,是否真正做到了以生為本,是否調動了所有孩子的參與熱情,還值得商榷。在教學情境設計上也較為貧乏,在入情入境的語言描述中似乎還缺少點什麼。課堂中一味順着學生,對時間把握的意識不太好。

光與熱教學反思 篇16

教材上,探究因數這部分的例題比較少,只有一個:找18的因數。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我進行了重組教材,先讓學生根據乘法算式“一對對”地找出15的因數,在此基礎上再讓學生探究18的因數。通過“質疑”:有什麼辦法能保證既找全又不遺漏呢?讓學生思考並發現:按照一定的順序一對對的找因數,能既找全又不遺漏。進而又藉助體態語言——打手勢,讓學生説出20和24的因數,達到了鞏固練習的目的。這樣設計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符合了學生的認知規律。而在探究倍數時,我則大膽的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索找一個數倍數的方法,給學生提供了廣闊的思維空間。這樣通過多種形式的教學,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極大地提高了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5)收放有度,處理好講授與探究的關係。

講授與探究是不相矛盾的,接受與發現對學生來説都是有益的學習方法。在數學知識領域,有許多內容是人為規定的,這時教師就要發揮“傳道”的作用。比如本節課初步介紹因數和倍數的概念時,我採用講授的方法,幫助學生初步建立概念。

光與熱教學反思 篇17

這節教材將乘法與除法混編,創設了“花園”境地,其中藴含着與“倍”有關的數學信息,既可以提出乘法問題,也可以提出除法問題。要求學生本身去發明、選擇數學信息,提出並解決數學問題,目的是培養學生數學的應用意識,和提出數學問題、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並在這個過程當中,進一步體驗認識“倍”的意義,和它與乘法、除法運算的接洽。

本節課的講授活動為學生創設了一個寬鬆、興奮、自由的學習空間,讓每一個學生都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經由自立探索與互助交流得出解決問題的要領。 可是,在講授中怎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怎樣有效地引導學生練習運用、怎樣更好挖掘學生潛在力量等方面還存在着不足。在以後的講授工作中,我還要改善這些方面,爭取做得更好!

光與熱教學反思 篇18

等式的性質(關於乘除的),是在學生掌握了等式的性質(關於加減的)的基礎上教學的。學生已掌握了一定的學習方法,形成了一定的推理能力。因此,本節課教學中,充分利用原有的知識,探索、驗證,從而獲得新知,給每個學生提供思考、表現、創造的機會,使他成為知識的發現者、創造者,培養學生自我探究和實踐能力。

一、猜想入手 ,激發學習興趣

猜想是學生感知事物作出初步的未經證實的判斷,它是學生獲取知識過程中的重要環節。因此,在教學中鼓勵學生大膽猜想:在一個等式兩邊同時乘或除以同一個數,所得結果還會是等式嗎?這時學生就會躍躍欲試,從而激發了學習的興趣。學生一旦做出某種猜測,他就會把自己的思維與所學的知識連在一起,就會急切地想知道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確,於是就會主動參與,關心知識的進展,從而達到事倍功半的教學效果。

二、操作驗證, 培養探索能力

在探究等式的性質(關於乘除的)時,安排了兩次操作活動。首先讓學生把一個等式兩邊同時乘或除以同一個數,然後思考討論:所得結果還會是等式嗎?引導學生髮現所得結果仍然是等式。然後再讓學生把等式兩邊同時乘或除以“0”,結果怎麼樣?通過兩次實踐活動,學生親自參與了等式的性質發現過程,真正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而且思維能力、空間感受能力、動手操作能力都得到鍛鍊和提高。

三、發散思維, 培養解決問題能力

在學生驗證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確時,鼓勵學生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想法,以説

促思,開啟學生思維的“閘門”,對學生的五花八門的想法不急於評價,應不失時機地引導學生説一説,議一議,互相交流,達成共識。在此基礎上讓學生理一理,歸納出等式的性質(關於乘除的)。通過“擺寫想説”的活動過程,讓學生在活動中發散,在活動中發展,學得主動、紮實,更重要的是培養了學生求異思維、創造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在本課教學中,也有值得進一步探討的問題。例如:讓學生運用“猜想——驗證”的方法探索規律,感悟等式的性質,這樣的學習方式,學困生更像一個旁觀者,教師該怎麼辦?

光與熱教學反思 篇19

在探究實驗室製取二氧化碳所用的原料時,教師根據學生已學的知識,組織小組討論下列問題:根據質量守恆定律判斷下列固體與液體相互可能發生反應生成二氧化碳氣體是哪幾組物質。固體:二氧化錳(MnO2)、四氧化三鐵(Fe3O4)、氯化鈉(NaCl)碳酸鈉(Na2CO3)、碳酸鈣粉末(CaCO3)、大理石(CaCO3)、,液體:稀鹽酸(HCl)、稀硫酸(H2SO4)。學生們對這個問題會展開激烈的爭論,根據質量守恆定律在化學反應前後元素種類不變的原理,同學們很快就能得出結論是:稀鹽酸分別與碳酸鈉、碳酸鈣粉末、大理石反應或稀硫酸分別與碳酸鈉、碳酸鈣粉末、大理石反應都可能生成二氧化碳氣體。然後再以小組為單位對六組藥品進行實驗,要求認真觀察實驗、記錄現象、討論分析找出實驗室製取二氧化碳氣體的理想原料。

學生們通過實驗觀察、對比分析、討論交流從反應速度的快慢、是否便於收集等因素展開討論得出:稀鹽酸與碳酸鈉粉末反應太快、難以控制、無法收集;稀硫酸與大理石反應剛開始有氣泡產生一會兒反應停止,不能收集到氣體;稀鹽酸與大理石混合反應速度較快、易於控制,所以它們是製取二氧化碳氣體的理想原料。有的同學甚至還會提出能否用濃鹽酸代替稀鹽酸呢?對此教師可出示一瓶濃鹽酸打開瓶蓋讓同學們觀察、討論找出答案。接着教師再提出問題:“通過上面學習要求大家以小組為單位,討論怎樣才能製取並收集一瓶二氧化碳氣體?並聯系實驗室製取氧氣的內容進行觀察對比,思考討論選擇氣體發生裝置與收集裝置應考慮哪些因素?”根據前面已學知識進行對比發現製取這兩種氣體所用原料的狀態和反應條件都不相同,這兩種氣體的密度與溶解性也不一樣,所以它們所採用的發生裝置與收集方法也是不同的。討論得出:選擇裝置應考慮反應物的狀態、反應條件、生成物的物理性質(密度、溶解性)等因素。在對比觀察中認識到實驗室製取二氧化碳的理想原料,瞭解了氣體制取裝置的選擇依據。

光與熱教學反思 篇20

20__年12月15日,我參加了濟寧市語文教學能手比賽。13日的下午抽籤確定上課的內容。我抽到的上課內容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五年級上冊第21課《圓明園的毀滅》,這是一篇精讀課文。一天多的時間,既要熟悉教材,設計教案,又要製作課件,那緊張是可想而知的。雖説有近25年教學經驗,但也不敢輕視。若説連做夢都是“圓明園”,那是毫不誇張的。歷經潛心地研究教材,精心地設計教案,心地製作課件,於15日那天成功執教了此課。至於成績如何,且不評説。就執教的過程達到了預期的目標。

一堂課,經過反思才能促進教學。一堂展示課,更需要反思,這樣才能真正提升教學,成長自我。為此,我對執教《圓明園的毀滅》一課進行反思。

《圓明園的毀滅》描述了圓明園昔日輝煌的景觀和慘遭侵略者肆意踐踏而毀滅的景象,表達了作者對祖國燦爛文化的無限熱愛,對侵略者野蠻行徑的無比仇恨,激發人們不忘國恥,增強振興中華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課文語言簡潔,結構嚴謹,構思頗具匠心。題目為“毀滅”,卻用了大量的篇幅寫它輝煌的過去,把美的東西毀滅了,這是一個悲劇。魯迅先生説過:“悲劇,就是將有價值的東西撕毀給人看。”所以,“圓明園”這一“毀滅”的悲劇,更能激起學生的痛心與仇恨。文章前後內容為圓明園的“輝煌”和圓明園的“毀滅”,這兩者緊密聯繫,一揚一抑,一美一毀,愛恨交織,通過閲讀感悟,讓學生了解這一屈辱的歷史,激發愛國之情。這就是教學的重點。圓明園的輝煌已成為歷史的記載,引導學生讀文、感悟、想象,在腦海中再現其昔日輝煌景觀是教學的難點。

新課標指出:“閲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據此,本課教學設計緊扣“以人為本”“以學定教”,“以讀為本”“以讀促情”,“以情為本”“以景激情”“以史激情”之理念,體現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以情感為主線,以教材為主源的原則。引導學生在閲讀中有所思,在閲讀中有所悟,在閲讀中激發學生不忘國恥振興中華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落實這一理念,讓學生歷經“走近圓明園——走進圓明園——走出圓明園”的教學流程,使學生“愛之深,恨之切”的情感,在閲讀中飛揚。

一、激情導入,走近圓明園。

上課伊始,開門見山地板書“圓明園”三字,齊讀後,讓學生就瞭解“圓明園”的有關信息作以簡單的介紹。而後,教師補充相關資料。特別針對“圓明園佔地5200餘畝”與當時上課的多媒體教室進行比較(我臨時速算出多媒體約200平方米):圓明園佔地面積是多媒體教室的1700倍。就是如此,學生也不可能立刻建立圓明園佔地多大的概念。我就先讓學生在頭腦中思考多媒體教室的10倍有多大,然後依次思考100倍,1000倍,10000倍,17000倍,最終,讓學生對圓明園佔地面積之大有初步的概念。

學生對圓明園有了初步瞭解後,我深情感歎道:“同學們,就這樣一座被世人稱為‘萬園之園’的‘圓明園’,在1860年10月,被兩個強盜的一把大火‘毀滅’了。”感歎的同時板書“的毀滅”三個字。至此課題目板書完畢。再讓學生齊讀課題,並強調“毀滅”要讀得低沉、哀緩。

而後,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自讀課文,並交流初讀課文後的感受。“辭動而情發。”學生“愛” “恨”之情感得以初步激發,已引導學生走近了圓明園。

二、以讀激情,走進圓明園。

學生默讀2、3、4自然段,並作簡單的批註。教師巡視點撥後,開始引領學生走進圓明園。

首先,讀悟第2自然段。讓學生在文本的對話中,在課件演示中理解“眾星拱月”之“獨具匠心”的佈局特點。

其次,品讀第3自然段。品讀中,引導學生抓住“有……也有……”“有……也有……”“……,還有……”“不僅有……還有……”等等一系列的關聯詞,理解圓明園中的景觀眾多;品讀中,引導學生理解“金碧輝煌”“玲瓏剔透”是什麼形態,“詩情畫意”“幻想境界”是何等美妙。建築及景觀之風格各異的特點,在學生的頭腦中初具映象。為進一步激發對圓明園景緻的讚美之情,通過課件欣賞“民族建築”“西洋景觀”相關圖片,同時,教師隨機補充有關資料,如適時簡介“買賣街”“山鄉村野”“ 平湖秋月”“雷峯夕照”“蓬萊瑤台”“武陵春色”“西洋樓”……

為讓學生對圓明園建立整體美,課件播放圓明園復原視頻,教師隨課件聲情並茂地解説:圓明園被譽為“萬圓之園”,它是我國無數能工巧匠智慧的結晶。園中著名景觀達145處,風格各異,不僅有民族建築,還有西洋景觀。“漫步園內,有如漫遊在天南海北,飽覽着中外風景名勝;流連其間,彷彿置身在幻想的境界裏。”

至此,教師引領學生跟隨作者走進圓明園,盡情地飽覽了“恍若月宮”的奇景。

再次,品讀第3自然段。引導學生自主探究:為什麼説“它又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館、藝術館”?然後,課件出示“青銅禮器、名人書畫和奇珍異寶”的典型圖片,讓學生對當時這座“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館、藝術館”而讚歎。

最後,引導學生迴歸朗讀第2、3、4自然段,讀出欣賞、自豪、讚美之情。此時,只有此時,學生才真正在文本載體的引領下,走進了圓明園。

可是,當英法聯軍侵入北京,闖進圓明園之後又是怎樣的情景呢?教師悲憤地説:“但是,我國這一園林藝術的瑰寶、建築藝術的精華,已灰飛湮滅。華麗的殿堂樓閣已成一片廢墟,讓人流連的美景人們心酸的回憶。園內的奇珍異寶,有的被毀壞,有的流落他鄉陳列在別人的博物館裏。這是為什麼?是誰毀滅了美?是誰毀滅了圓滿無缺、光明普照的圓明園?法國著名作家雨果憤慨地寫道:“有一天,兩個強盜走進圓明園,一個搶東西,一個放火。……這兩個強盜,一個叫法蘭西,一個叫英吉利。”

引導學生自讀第5自然段,結合資料領會“統統”掠、“任意”毀、“放火”燒的強盜行徑和野蠻罪行。然後,播放電影“火燒圓明園”的片段。學生猶如走進圓明園,目睹了英法兩個強盜的無恥行經,仇恨的怒火油然而生。英發聯軍的滔天罪行深深烙在學生的內心深處,激起學生“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雄心壯志。

三、昇華情感,走出圓明園。

教師過渡語:“圓明園就這樣化為灰燼,就這樣不再真真切切地出現在我們的視野中,就這樣只能浮現在我們的夢中。圓明園的毀滅僅僅是我們炎黃子孫的損失嗎?不!”出示第1自然段,抓住兩個“不可估量”重點領悟。

教師蕩氣迴腸地總結:“這把火,燒燬了園林藝術的瑰寶;這把火,燒燬了建築藝術的精華:這把火,燒燬了耗資5億3千萬兩白銀、歷時151年才建成的萬園之園。但是,這把火,燒不毀英法聯軍的滔天罪行,燒不燬炎黃子孫的刻骨仇恨,更燒不毀中華民族的自強不息、百折不撓的頑強精神。圓明園的殘垣斷壁時時刻刻提醒我們:(引出)落後——就要捱打!”此時,學生會感慨萬千:對強盜的刻骨之恨,對祖國的深切之愛。在老師的激情下,讓學生拿起筆將內心的話語記寫下來。寫後,讓學生帶着或讚美或痛恨,或激昂或哀痛,讀一讀自己的感慨或抒懷。教室裏想響起的陣陣掌聲,將課堂推向高潮。

此刻,屏幕上出現八個大字:“勿忘國恥,振興中華!”我的預案是讓學生齊讀而昇華情感。然而,我的靈感頓生:讓學生全體起立,舉起右拳,一起宣誓:“勿忘國恥,振興中華!”這聲音迴盪在氣宇軒昂的教室裏,這聲音迴盪在情緒激揚的每個學生的心頭!

一堂課結束了,這是一堂“愛”與“恨”的課,這是一堂“讚美”與“憤恨”的課。一堂課結束了,可學生們的愛國情懷卻飛揚起來。

總之,本課教學以學生為主體,以文本為依託,以情感為紐帶,以現代技術為手段,以學生髮展為目的,力求着眼於自主閲讀,致力於課堂優化,努力營造和諧、民主、平等的學習氛圍,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的自主閲讀、自主感悟的能力,夯實學生語言文化的根基,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光與熱教學反思 篇21

通過創設生活情景,使學生始終處於動手操作、動腦思考的狀態,解決了線段比例尺和數值比例尺的轉化,讓學生從中體會到成功的喜悦.同時鼓勵學生用不同的方法去解答,以此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這樣讓孩子在獲得知識的同時,培養了能力,通過本節課讓學生真真切切的感受到生活中有數學,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提高了學生學數學用數學的意識。

有了以上的鋪墊教學,在已知比例尺、實際距離求圖上距離,或是已知比例尺、圖上距離求實際距離時,就簡單多了。比如已知比例尺、圖上距離求實際距離時,孩子們很多人都根據比例尺,來分析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之間的倍數關係,然後列乘法算式來做,所得結果再進行單位的換算。還有學生利用三者之間的乘除法關係來求,用圖上距離除以比例尺。

本節課的教學時間把握得不好,因為,理解比例尺的意義是教學重點,所以課堂上讓學生説比例尺的意義佔用的時間多了,導致相應的習題沒有完成,學生的練習時間偏少。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作為一個數學老師,我會不斷地探索適合學生的教學模式。一節課是否上得好,並不是因為這位老師上得有多精彩,而是因為學生真正掌握了才是真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