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行課堂反思總結(精選18篇)

山行課堂反思總結 篇1

學生身臨其境:我讓全班同學把自己都當作“杜牧”,然後我邊創設情境邊問:“小杜牧,你在這秋天的山林裏看到了什麼?”有的説看到了美麗如花的楓葉,有的説看到了彎彎曲曲通向遠方的小路,餘璇絢同學竟説她看到了白雲飄浮的地方隱隱約約有幾户人家,我抓住她的這幾句話追問道:“你怎麼看出是‘隱隱約約’呢?”她説:“我感覺是‘隱隱約約’”我鼓勵她説:“你的感覺真好,能説出原因嗎?”這時,戴浩然同學高舉起小手,我請他回答,他説:“我從‘白雲生處’這個地方知道是隱隱約約看得到,因為那些人家都被白雲遮住了,不能看的很清楚。”“你真是説得太好了,這才是會讀書的孩子!”我誇讚道。這時的孩子們完全沉浸在詩的意境中,他們被那美麗的意境所感染,這時,我再錦上添花:“這麼美的景,這麼美的詩,我們怎麼讀出它的美呢?”這時他們讀起詩來,感情全有了。看着他們一個個眉飛色舞,搖頭晃腦,我在心裏笑了。

山行課堂反思總結(精選18篇)

總之,此次參加賽課,讓我成長,讓我收穫,讓我思索,也讓我遺憾。因為,參加英特爾未來教育講師培訓,讓我錯過了最精彩的兩節課,學習的願望沒有完全實現。好在,前三節課我聽到了,楊老師的沉穩教風;林老師字斟句酌的到位推敲;牛老師的適度引導,都是我學習的地方。而我在異地異生的挑戰下,能夠做到順利的完成一節課,不能不説是一種成功,我很滿足。我將以此次賽課為基點,繼續努力,修煉自己的語文素養,提升自己的教育智慧,做一名風格獨特,務實創新的語文教師。

山行課堂反思總結 篇2

在討論影響擺擺動速度的因素時,孩子們也提出了3種觀點:1.擺繩的長度2.擺錘的重量 3.剛開始放手的力度。由於在上節課學生實驗時發現擺擺動時,擺幅越來越小,但是速度沒有變化。因此,這節課上,沒有學生提出擺幅的大小會影響擺動的速度。但是,對於學生提到剛開始放手的力度會影響擺動速度的觀點出乎我的意料。課後想想,當時做演示實驗時,可能沒有向學生指出“輕輕的放手”,才讓學生產生這種想法。

在實驗過程中,擺不是聽話的小孩,往往會打圈,接着就碰到鐵架台,學生就只得重來。因此就對學生的操作方面進行個別指導。在擺的研究過程中,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問題進行研究,更加增強探究氛圍。同時,我覺得學生的彙報也是相當的精彩。專拎好數據是我的失誤,應該愛護每位學生的成果。

山行課堂反思總結 篇3

“有的人活着/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着。”這是大家熟知的詩歌《有的人》開頭一節,詩歌是詩人臧克家為紀念魯迅先生而作。詩歌語言樸素,感情深沉,藴涵着豐富的人生哲理,對學生樹立正確人生觀有着深刻的教育意義。上完本課之後,有幾點想法

1、瞭解魯迅,温故而知新,加深對詩歌內涵的理解。最近,我班掀起了“魯迅熱”。同學們響應我的號召,紛紛收集了魯迅的相關資料和故事,有兩位同學甚至將資料結集打印,出了書。我引導學生聯繫已學的魯迅的作品和有關魯迅的文章,如《少年閏土》《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一面》等文章,做到了温故知新。

2、以讀代教,讓學生在讀中品味。這是一篇訓練朗讀的好材料,課堂上,我運用了不同的朗讀方式,並設計了朗讀層次,從初讀詩歌,讀準字音;再讀詩歌,同桌互讀,讀得流暢;聽讀詩歌,評價;到精讀1、2、3、5節,理解詩意;再到小組共讀,共品;最後出示主席對魯迅的評價,昇華感情後齊讀。突出了層層深入。師,應立足語文教學,參與教改,充分發揮學科優勢,挖掘語文教材的德育因素,在教學中認真、積極地進行德育滲透,使青少年學生不斷增強自身素質,健康的成長。

3、善於啟發思考,學生學有所思。在兩次讀後,請學生説自己對詩歌的發現,能啟發學生説出對比的運用、詩歌小節之間的關係、作者的感情等。

山行課堂反思總結 篇4

在《小青蛙》體育教學活動中,整堂課都是以故事的情境導入和貫穿。而活動的目標是幼兒通過練習雙腳連續的向前跳,從而發展他們的跳躍能力。在這節體育課中孩子們大多數都完成了教學上所要求的目標。孩子的課堂體育氣氛很活躍,由於整節課都是圍繞着小青蛙如何去捉害蟲和在路上遇到什麼危險這樣的一個故事情境的表演,所以環節與環節之間都是很緊扣一起的,都是環環遞進的,但是活動中還是存在這一些不足之處:例如:還是應該把韻律操放在練習捉害蟲這一環節的前面,青蛙頭飾之前就帶好。我本想有點神祕感但不方便讓費時間。在練跳躍本領是孩子特別的喜歡這個環節中,然而我給孩子的荷葉還是少了。但是孩子的的臉上表現的是意猶未盡的表情,所以在這環節上我應該多給予孩子玩幾次遊戲的機會,這樣也可以加強海子練習雙腳連續向前跳的本領,而這環節也應該是重點環節。

還有讓我反思的就是小青蛙捉害蟲比賽這環節,在這環節中我我是請孩子們從荷葉上跳過去捉害蟲,孩子們就一個接一個的開始跳過去捉害蟲,其中許多犯規的行為如:沒有跳起來等等。我在想是否讓一位幼兒捉到害蟲後跑回來拍下個小朋友的手,下個小朋友才去捉害蟲,看誰的跳的速度最快兩兩比賽的好。這樣孩子們看的清楚別的小朋友的這樣跳的,也不會着急的不遵守規則了。

山行課堂反思總結 篇5

一、課前遊戲鋪墊巧設伏筆。上課前我讓學生在白紙上畫出自己的手印,並引導觀察這手印像什麼。這一設計,一方面為理解“小雞畫竹葉,小狗畫梅花,小鴨畫楓葉,小馬畫月牙”提供思維借鑑,使這一教學難點的突破水到渠成。而且遊戲的形式,暢所欲言的氛圍又充分調動了孩子學習的積極性,奠定了整堂課的感情基調。一下子就把學生從課間玩耍的情境中吸引了過來。

二、電化激趣導入新課。大理學家朱熹認為:“教人未見興趣,必不樂學”愛因斯坦説:“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課堂上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我樂意,我喜歡”的心境下和老師一起活動,能使整個課堂的教學受到良好的效果。上課一開始,我就播放雪天的景象,隨着錄像播放,我説:“下雪了,下雪了!大樹披着雪,房屋披着雪。雪天雪地,好一個白雪的世界!孩子們,厚厚的雪地在召喚着你,你最想做什麼呢?”這樣牢牢抓住學生的年齡特徵,激發學習的興趣,把學生帶進了大雪紛飛的雪地裏,引起了學生情感的共鳴。借學生興奮之時,我問孩子們:“你們想知道小動物們會在雪地裏做什麼嗎?”進而導入新課。

三、講授重點,巧用電教。孩子對小雞、小鴨、小狗、小馬的認識,他們的熟悉來源於生活、電視、動畫片和書本等,但對這些動物們在雪地裏留下的腳印卻不怎麼清楚。同時,瞭解這幾個動物腳印的形狀也是本課的一個教學重點。在講授這段時,結合直觀形象的圖片讓孩子用自己的話來説説“你看到了什麼”“你讀懂了什麼”,讓孩子準確地理解了所謂“畫竹葉、楓葉、梅花、月牙”實際上不過是小動物們把自己的腳印踩在雪地上留下的痕跡而已。準確地理解了這一點,從而也準確地理解了下一句“不用顏料不用筆,幾步就成一幅畫。”。這些設計,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了課堂學習氣氛,也提高識字教學的效率,還體會了小畫家作畫時的高興自豪感,很輕鬆的讀出了文章的基調。在孩子深深地被小畫家們的作品感染的時候,我巧妙設問:“他們能輕輕鬆鬆的畫出這樣美麗的畫,這是誰的功勞呀?”接着我回頭來學第一句,不用多加指導孩子就讀出了“下雪啦,下雪啦!”的高興、欣喜、若狂之情。

山行課堂反思總結 篇6

在語文教學中都認識到了“讀”的重要性,“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可見充分地讀書是一個培養語言能力和提高人文素養的過程。如何引導學生讀,才能讀出情,讀出趣,讀出樂,讀出思,而不至於像小和尚唸經——有口無心呢?

在本課的教學當中,我十分注重創設讀的情境,如:“小小的船可好玩了,孩子們願意上去坐一坐嗎?”(自由讀)“現在和小夥伴一起上去玩一玩吧。”(同桌讀)“看你們玩得這麼開心,帶老師上去一次吧。”(齊讀)學生讀時興趣盎然。與此同時,我還注意變換形式朗讀,有範讀、自由讀、齊讀、男女生比賽讀、閉着眼睛想像讀等等。此外,我還注意讀的層次,如學“彎彎的月兒小小的船”一句時,學生開始讀得不到位,我就採用了導讀的方式,問學生:“怎樣的月兒怎樣的船?”學生讀得稍好一些了,我又提示:月兒再彎一點,小船再小一點。

學生讀得有感情了。“再讀得美一點,這個彎彎的月兒就會變成一隻小船了。”學生興致更高了,這一遍讀得更好了。學生開心極了,在讀中感受到文字的優美。

山行課堂反思總結 篇7

作為一名音樂教師,首先應該明確音樂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學生對音樂的感悟,以審美教育為核心,在整個音樂教學過程中要以音樂的美感來感染學生,要以音樂中豐富的情感來陶冶學生,進而使學生逐步形成健康的音樂審美能力。

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和推進新課程改革,我認為,在教學中,要使學生先對音樂產生濃厚的興趣,感受、體驗和表現音樂中豐富的情感內涵。只有這樣,學生才會逐漸喜歡音樂,從而才能對音樂有更深一步的瞭解。要積極引導學生,從而使學生不僅做到現在受益,而且做到終身受益。因此在音樂課教學上,我會從下列三個方面對學生進行教育和培養:

1、根據音樂教室現有的樂器,通過音樂欣賞的形式,讓學生認識和了解各種樂器,並且讓學生參與其中親身實踐,講解各種樂器基本的演奏方法,這樣一來,學生不僅對樂器有了進一步的接觸,而且還對我國的各種音樂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從而提高學生的音樂審美觀念和審美情趣。

2、通過豐富多彩的音樂教學形式,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和愛好,活躍空氣,在緊張的文化課學習之餘可調節情緒,有利於其他課的學習。

3、通過打節拍的方法,記住基本節奏,培養學生樂感。課堂注重音準與節奏,能夠完成每一首歌曲。

山行課堂反思總結 篇8

《果園機器人》一文是一篇閲讀課文,內容十人簡單,只介紹了果園機器人的特點、作用。因此學生對課文內容很容易理解。

教學時,我超越文本,只用了二十分鐘讓他們自瀆課文,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其餘時間則放在拓展上,首先是讓他們説説看見這個果園機器人,你是不是覺得他還有什麼缺點或需要改進的地方。現在,請你們説説自己的想法。此時課堂氣氛比較活躍,學生馬上紛紛發表觀點:有人説機器人靠吃蘋果充電太浪費了。如果是我設計,我就讓他們吃綠葉。還有人説要設計一個會開車的機器人,讓它把蘋果運回家……總之,學生的想法讓機器人有了更大的改進。第二個拓展則是與口語交際相結合,讓學生大膽想象,説説自己想發明什麼樣的機器人。

本節課,雖然對本文理解花的時間不多,但我覺得通過這兩個有效的拓展,學生更加懂得了科技的發達,懂得了這是個科技社會。我們只有從小努力學習,掌握知識、本領、將來才能適應這個社會的需要,才能成為有用的人。

山行課堂反思總結 篇9

《珍珠鳥》是根據作家馮驥才的散文改編的,描寫了“我”為一種怕人的珍珠鳥創造了安逸舒適、自由自在的生活環境,使它們與“我”越來越親近,説明“信賴,往往創造出美好的境界”。課文寫得生動活潑,妙趣橫生,很能引起學生的閲讀興趣。在指導學生閲讀時,我從以下四點入手設計和組織教學,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首先播放課件,讓學生認識珍珠鳥,引起興趣,引出課題。然後讓學生初讀課文,讀後談談自己的感受。

學生初讀後,有的感受到“珍珠鳥是一種可愛的小鳥,作者非常喜愛它”,有的説“珍珠鳥是一種怕人的小鳥,但它卻不怕作者”,還有的説“感受到作者和珍珠鳥有種親近的情意”。這些感受都是孩子們獨自的情感體驗,是真實而可貴的,雖然來自直覺,有些粗糙、膚淺,卻是理解主題的基礎。教師應珍視這些感受,進而引導學生深入讀書,理解作者寫作的真諦。

山行課堂反思總結 篇10

《秋天的圖畫》是二年級上冊第一組教材的第一篇課文,作者運用比擬的手法,表現秋天豐收的美好景象,表達了作者對秋天的喜愛與讚美。

在本課教學中,我從學生的興趣入手,尊重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這一原則每個環節都注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1、 多種形式認識字,培養識字能力

本課要認識8個字,會寫8個生字,在教學過程中,先引導學生自主識字,分析字形,利用學過的識字方法,加一加,減一減,形聲字,順口溜這些方式識記,這些方法趣味性強,調動了學生的識字興趣。

2、 注重朗讀能力的培養

“閲讀是一種個性化行為”,在指導學生朗讀時,教師可依據語言文字,引導學生展開想象,領悟其中的感情。在本課教學中,我抓住“梨樹掛起金黃的燈籠,蘋果露出紅紅的臉頰,稻海翻起金色的波浪,高粱舉起燃燒的火把”這個句子引導學生體會感悟秋天的美。首先我讓學生自由讀,然後閉眼想象:你好象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聞到了什麼?然後把自己的感受通過朗讀表現出來呢。

但是,在朗讀感悟過程中,課堂氣氛不夠活躍,我讓學生喜歡哪句讀哪句,並想想為什麼喜歡。大部分學生都喜歡“梨樹掛起金黃的燈籠,蘋果露出紅紅的臉頰,稻海翻起金色的波浪,高粱舉起燃燒的火把。”至於為什麼喜歡,孩子們卻説不出來,這是我沒有預料到的。接下來就要靠教師的引導了,可是我只是抓住了描寫顏色的詞語,讓學生去感受秋天的色彩,沒能通過多媒體輔助教學。那麼在我這節課當中,就可以這樣設計:先讓學生自由讀,然後想象:你好象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聞到了什麼?學生的腦海中閃現出一幅幅形象的畫面,然後根據學生的回答,在恰當的時候運用多媒體出示一些與文章內容相關的圖片,這樣學生就能感受到豐收的喜悦。通過梨與燈籠,蘋果與臉頰,稻子與大海,高粱與火把的對比感受秋天的美麗,體會語言文字的生動形象,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領悟語言文字的美。接下來再讓孩子們讀,孩子們一定能讀出自己的感受了。當孩子們理解了這美麗的豐收的熱鬧情景時,以“誰使秋天這樣美麗?”將豐收的景象轉到豐收的原因,這樣孩子們對勤勞的人們的讚美之情也會油然而生了,還可以讓學生説説你想對這些勤勞的人們的話,由此加深了孩子們對勞動者的敬佩之情。這樣學生自然就能讀出對勞動人們的讚美之情了。

山行課堂反思總結 篇11

我在文本的把握處理上,還是有些不是太稚嫩,尚不夠豐滿。只抓住了文本的主幹部分卻忽略了其他細微的地方。這樣是不夠全面的,只會鑽進死衚衕。例如在教學“勸説”父親部分,沒有強調指出,沒有讓學生充分地感悟到當時的情勢是那樣的危急。這場地震空前的巨大,這裏的損壞程度是及其嚴重的,人員在不到四分鐘的時間裏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傷害。隨時都有可能發生倒塌、爆炸、餘震等危險。所以其他人基本上認為援救已經沒有意義,而我在課堂上卻説,他急切的希望得到幫助,而沒有人願意幫助他,會讓學生產生錯覺:其他父母不這位父親愛孩子,其他人對於需要幫助的大不夠熱心過於冷漠。這便偏離了文本所表達的意思了。

再如後面兒子的表現部分也不夠豐滿,我讓學生探討對這個孩子阿曼達的看法,學生往往只着眼於他對同學的關愛,謙讓。但其實這些放在平日裏非常正常,然而現在是在極其危險的境地,這個地方隨時可能有危險,兒子很有可能因此而傷生,如果讓學生體會到這一點的話我想可以更昇華兒子的了不起,以及他心中的信念 ──不論發生什麼,你總會和我在一起。

再一個就是朗讀還沒有真正的落實到位,學生自始至終都是一個腔調一個情感,沒有得到真正有效的提升。就比如在重點段“他挖了8小時,12小時……”這一段的研讀中,雖然我反覆的引讀,扣問,再讀,但始終沒有得到情感的昇華。在教學目標的落實上,沒有讓學生“用”起來,如果可以讓學生給這位父親頒頒獎,寫寫頒獎詞兒,這樣學生就可以把文中描寫人物外貌、動作、語言的語句用起來,真正達到了學以致用。

山行課堂反思總結 篇12

我必須好好反思總結一下自己的課堂教學。這一節公開課讓我體會了作為一名國中教師的酸甜苦辣。一直以來我都認為語文教學略簡單于其它科目,但經過這一次公開課徹底讓我明白了做一名教師難,做一名語文教師更難,做一名優秀的語文教師更是難上加難。

首先是教案編寫方面的。以前實習的時候,我的指導老師就和我説過,不同的教師對同一篇文章的理解是不一樣的,只要在仔細研讀教材的前提下不要把最主要的東西丟了就行。一篇文章就像是一條小溪,有的教師從中舀一勺“教”給他的學生,有的則有兩勺、三勺。所以説不同的教師能給學生的東西是不一樣的。現在我也明白了寫教案的目的只是讓老師做到心中有數,你並不一定非要按着教案上寫的一步步來教。因為教案是死的,而我們人是活的,真正意義上的教案是可以不分課時的。而教案是上好一堂課的前提,關鍵的是在課堂上如何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這一點對我們新教師來説是説很難的!

山行課堂反思總結 篇13

這節課的反思:

1、老師上起來很輕鬆,充分調動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團結的力量,競爭的意識。

2、這班學生素質高,發言積極。

3、之所以沒有講完,我想前面的內容浪費時間太長了,在作者簡介方面,學生能直接回答,不需要討論,這是之一,之二呢?我暫時還沒答案。

4、品詩是本節課的重點,悟詩是難點,沒有突出出來,有些失敗。備課還不充分吧!

5、因為有考試這根弦,所以有些面面俱到。

山行課堂反思總結 篇14

《北京的色彩》北京,一個充滿了神祕色彩的城市,在每一位炎黃子孫心目中都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本文獨闢蹊徑,從“北京的色彩”這個獨特的視角描繪了北京的美好,激起我們內心深處的感動。

教學中,我特別注重了這兩點:

1、讀中感悟,與作者愉悦的心境一道品讀,想象畫面,體會北京之美和作者被“征服”的驚喜。

2、抓重點詞語和描寫色彩的詞語中體會北京的特點如:作者欣賞到“綠色”時“又驚又喜”的感覺。作者“驚”的是居然在綠色中又呈現出“千百種奇妙的色彩”,一連串“AABB”式的詞語(“深深淺淺”“閃閃爍爍”“團團簇簇”)點綴在句子中,語言顯得靚麗;作者“喜”的是北京的色彩雖紛繁但又十分“和諧”。濃墨重彩地描繪了香山紅葉的色彩,金黃、橘紅、曙紅、猩紅、赭石…… 北京城中“古蹟”與“現代建築”兩種不同風格對立而又和諧的美。“黑灰色”的長城“凝重而又冷峻”,“硃砂色”的故宮“深沉而又威嚴”。新樓宇和立交橋色彩的“熱烈明快”之美。

山行課堂反思總結 篇15

思考是艱苦的過程,更是一個享受的過程。苦苦思索不得其解是痛苦的,但上下求索後豁然開朗帶來的那份欣喜,所產生的效益帶來的那份慰藉,確實是一種享受。

一次筆者在教學《窮人》時,在初讀課文後,提問:你認為桑娜一家窮嗎?學生一致認為他們一家很窮,並找出文中直接描寫”窮”的內容。觀點出乎意料的單一,全然沒有我想象中的碰撞與論爭。經思考我發現主要存在着以下缺陷:教學中,學生思考的時間得不到保證,學生思考的過程沒有重視。思考時間的不足,大大抑制了學生思維活動的展開(看書直接獲得結果,對知識的產生、發展等思維過程難以暴露,探索情境悉遭破壞,學生思維活動得不到充分展開)現成的結論從思考源頭上剝離了知識與智力的內在聯繫,扼殺了學生的智慧,剝奪了學生思考的快樂。

其實,教師只要給予學生充分享受思考過程的時間,將會收穫意想不到的回報。後來我在別的班級上這一課時,我提了同樣的問題,要求是讓學生1分鐘後回答。學生有了充分思考的時間,有的學生説:”老師,他們生活上很窮,但我覺得他們又並不貧窮……”有的學生説:”老師我認為他們並不貧窮,我覺得他們是富翁。””他們在生活上吃不飽,穿不暖,確實是窮人,但他們敢於面對艱難生活的堅強,關心別人的那份善良,卻是金錢也買不到的財富,他們是精神上的富翁。”……思考時間還給了學生,學生從中體會到了思考的快樂,體會到了創造的快樂。

雖然,思索的過程意味着學生要面臨問題和困惑、挫折和失敗,這同時也意味着要花很多的時間,或許還會一無所獲,但,這卻是一個學習、生存、生長、發展、創造所必須經歷的過程,也是一個人的能力、智慧發展的內在需要,它是一種不可量化的”長效”、一種難以言説的豐厚回報與快樂。給予耗費學生思考的時間是值得付出的代價。

山行課堂反思總結 篇16

我讓孩子們選一個自然段用筆畫出他們喜歡的鯨的樣子,必須讓人一看就知道畫的是哪個自然段,是鯨的哪個特點。孩子們都畫得很好。大部分孩子畫的是“鯨睡覺、“鯨呼吸”、“鯨的種類”。對於比較難於用畫表示的“鯨是哺乳動物”,有個孩子先畫了個大大的鯨,然後在它身下畫了個小小的鯨,非常形象。在畫“鯨的食物”時,有的孩子在鯨的前面畫了許多慌忙逃命的小魚小蝦,畫面生動有趣。

本課後的作業是寫一篇《我是某某鯨》的小作文,作文中要説明鯨的相關特點。

教學中我發現孩子們學習的積極性很高,因為課前充分查閲了資料,所以我本以為他們難以理解的部分如“鯨是哺乳動物”他們一下子就理解了。看孩子們的畫也知道他們已經學懂了這篇課文。教學中有些不足之處:如在學文與找寫作方法部分有些脱節,留給孩子們畫的時間也不夠,對較難畫的段落沒有充分指導。

通過教學本文我最大的收穫是原來以為較枯燥的説明文也能讓孩子們樂學、願學,看來只要教師在教學設計上多動腦筋,就能讓各種類型的課文變得生動並容易學習。

山行課堂反思總結 篇17

《夜鶯的歌聲》這篇文章情節複雜、環環相扣的長文,我在設計教學時把教學重點引向品讀、研讀和美讀上,讓學生透過人物言行,在朗讀感悟中凸顯和活化人物形象。但是不是所有的地方學生都能“讀”出“感悟”來,這就需要教師的點撥。

教學第二部分──“給德國鬼子帶路”我就設計引導學生抓兩個易忽略的詞:

1、“他好像把身邊的軍官全忘了”中的“好像”一詞。當我投影打出此句,請學生注意“好像”這詞,學生恍然明白:小夜鶯不是把德國鬼子忘了,他裝着把德國鬼子忘了,實際上是在麻痺敵人,暗地裏卻在數敵人的人數和武器。

2、“軍官突然問答”中的“突然”一詞。當我請學生注意“突然“一詞,學生由衷感歎:德國鬼子也不是好對付的,他們不是弱智,很狡猾,小夜鶯時刻有着生命危險。而小夜鶯面對敵人的突然發問回答得又是多麼巧妙和機智!

《夜鶯的歌聲》主角是小夜鶯。以上兩個部分最能體現夜鶯人物品質及其形象,於是在教學設計上我削枝強幹,通過紮實有效的朗讀、品味精讀這兩部分,使語言訓練落到了實處。

山行課堂反思總結 篇18

《泉水》這篇課文很美,無論是文字還是內容,都像一股清泉,潺潺地流淌着,灑下一路愛心。我們讀着這優美的文字的時候,心似乎跟着那清泉流淌,心中不斷地湧起像清泉那樣去無私奉獻、幫助別人的渴望。

教學這篇課文時,我從複習第一課時的生字、詞入手,通過男生、女生比賽讀、大組比賽讀、師生合作讀等多種形式的朗讀,幫助學生複習和鞏固已學過的知識。精讀課文時,我本着自讀自悟的原則,尊重學生的主體感受,採用多種形式的朗讀,讓學生在讀中感悟、品位、積累,並由此受到薰陶,感受泉水一路無私奉獻的快樂,也讓這種幸福感如泉水般浸潤學生的心田。我從"一股清泉從石縫裏衝出來"的圖片入手,以此拉進學生與文本的距離,讓學生能更直觀的感受到泉水急切的想要來到這美麗的、陽光燦爛的世界的心情。接着拋出兩個問題“泉水來到這陽光燦爛的世界,它將會流向哪裏?它會遇到誰呢?”讓學生從這裏着手去學習課文的各個自然段落,我對自然段的選擇也尊重學生的意願,選擇他們自己喜歡的段落交流,在交流時引導學生抓住關鍵字、詞來體會情感和心情,再一次一次反覆地、不厭其煩地誦讀,用讀來表達自己的所感所悟,同時也用感悟來昇華學生的朗讀,而我只是適當的點撥,讓學生的朗讀能夠層層遞進。在課文的最後設計了一個拓展説話“泉水一路奉獻,他還會做哪些好事呢?”接着CAI出示説話訓練“它還會流到——遇到——泉水説——”這裏是我最遺憾的地方,如果我把握好了時間,這個拓展説話應該是一個非常精彩的地方,我們班的孩子思維開闊,他們很會説也很能説,可惜我沒能給他們展示的舞台,因為只有兩個學生站起來説,下課鈴就響起了,沒有任何一刻像此刻一樣不願意聽到這下課鈴聲。我除了遺憾還有就是深深的歉疚。因為我的過失,孩子們最出彩的環節沒有體現出來,也沒有讓他們盡情的展現自己。

課後我還是進行了反思,為了這堂課我明白我多麼努力,所以沒能上完整是我深深的痛。跳出文本之後,我豁然開朗了,其實我應該更加註重沿途的風景,那些為備課而苦苦鑽研教材的日子,那些彷徨、迷茫時同事伸出的援助之手,那些低落的日子丁姐給的鼓勵,讓我能夠更加堅定自己前進的步伐。其實上完課之後我還想對黃書記説聲“謝謝!”是她,這位慈愛的長輩,在工作中對我悉心指導,從一年級的手把手教學,到每一單元的教材分析,她都事無鉅細。在生活中更是像親人一樣的關心我,讓我遠離家鄉也能感受到如親人般的温暖。是她,拉着我的手一路指引和扶持,讓我這顆小草能在萬花叢中頑強生長,並且日漸青翠。

上完課後,伍主任給我們班的朗讀提出了很好的建議,我會注意並在以後的指導朗讀中加以運用。同事們説我的語調還不夠激昂,上課還需要更多的激情來帶動學生,我記住了,我會把你們給的好建議吸收,爭取發現一個問題解決一個。課上完了,心情稍微輕鬆點,但是教育之路還將延續,我會在以後的教學中不斷的探索、發現,努力使自己的教學水平更快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