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嚴》反思總結(精選13篇)

《尊嚴》反思總結 篇1

《尊嚴》是一篇教育性很強的文章,講的是石油大王哈默年輕時,以自己的言行維護了個人的尊嚴,贏得了別人的尊重,從而改變自己命運的故事。在教學前,我想通過本課的教學,讓學生懂得什麼是尊嚴,文章是通過怎樣的表達方式和描寫來表現哈默的尊嚴的以及聯繫生活實際説説。通過教學,感覺前面兩個方面還是落實的比較好的,聯繫生活實際方面做得很失敗。

《尊嚴》反思總結(精選13篇)

(1)通過學生自己的感悟,體會尊嚴的含義。教學中,我先讓學生找出描寫逃難人的語句細細品讀,再讓學生找出描寫哈默的句子對比着讀,在兩種對比強烈的語句中,學生們初步體會了尊嚴的含義,然後梳理出鎮長和哈默的對話以及描寫哈默動作的語句,讓學生分角色進行朗讀,在朗讀中進一步體會尊嚴的含義,通過以上兩方面的鋪墊,對理解鎮長對女兒講的話的含義就容易多了,學生們真正理解了尊嚴的含義。

(2) 滲透寫作方法的指導。讓學生明白課文為什麼會具體傳神地表現了哈默的尊嚴,離不開外貌、動作的描寫,動作上一個小小的細節就可以淋漓盡致地展現人物的性格。比如“年輕人立刻狼吞虎嚥地吃起來。”通過老師的講解以及具體的範本研讀,學生初步明白了寫作的要領。

《尊嚴》反思總結 篇2

它講述了石油大王哈默在還沒有成為富翁前的一個小故事,説明了他是一個有尊嚴的人,正是因為他用自己的言行維護了尊嚴,並贏得了別人對他的尊重。

在這一課的教學過程中暴露了我對於教材挖掘不深,缺乏教學機智、教學過程中沒有充分體現學生課堂學習的主體性以及缺乏學法指導等方面的問題。

由於對教材沒有深入地挖掘和領悟,所以在教學過程中反映出自己還是“背課”的痕跡過重,課堂隨機應變能力較差。整節課給人感覺總是“老師問,學生答”,沒有真正體現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性地位。比如,設計學生初讀課文這一教學環節時,我先提出了兩個問題:一是誰讚美了哈默?是怎樣讚美他的?二是為什麼會讚美哈默?對於第一個問題,由於學生在課前進行了預習,所以看到問題後便可以直接説出答案。但此時,由於我還不能靈活自如地駕馭課堂,還是安排學生自讀課文説出答案。

這樣,給人的感覺就是我在“背教案”。其實,遇到這種情況時,可讓學生直接回答,然後再自讀課文思考第二個問題。再如,本課的重點就是“尊嚴”的含意,但這一重點在我教學設計中並沒有很好地體現。學生在回答問題的過程中反重強調哈默是有尊嚴的,但是教師並沒有抓住這個詞,讓學生真正體會“尊嚴”在課文中的含意。

在參考其他教師的實錄以及自我反思後,我認為應該在課文教學伊始先讓學生説一説字典上對於“尊嚴”一詞的解釋,以及自己對於“尊嚴”這個詞的最初理解。在學完課文後,再讓學生結合課文內容,談一談自己對於“尊嚴”這個詞的新的理解。再指導學生理解傑克遜大叔對女兒説的話。讓學生正確理解,當時傑克遜大叔其實並沒有預見到哈默以後會成為百萬富翁,而只是讚賞他的個性。

説明只有一個有尊嚴的人在今後的生活中才會取得成功。此時,可以順勢力導,問學生:一個有尊嚴的人還應具備哪些品質?從而讓學生真正地體會到一個人要想取得成功除了尊嚴外還應具備其他好品質。最後昇華主題,讓學生對於那些同樣也渴望成功的人説一句話。從而深化學生對於課文主題的理解。

《尊嚴》反思總結 篇3

課文寫的是美國石油大王哈默年輕時的一個故事。課文敍述了在一羣逃難的人中,有一位年輕人——哈默,他執意用自己的勞動換取別人施捨的食物,在極度飢餓的情況下還維護自己做人的尊嚴,後來成了傑克遜大叔的女婿,併成為美國的石油大王。

教學中,我緊緊圍繞“尊嚴”來展開,讓學生明白年輕人在什麼情況下講尊嚴,人物言行是怎樣體現尊嚴,他的勤奮,努力又如何獲得尊嚴及傑克遜大叔尊重和常識尊嚴。在設計上抓住傑克遜大叔對哈默評價的那句話,讓學生找一找,從這個切入點入手,突出了重點,自然而貼切。當學生讀完這句話時,並不理解,隨之問到為什麼大叔説哈默有尊嚴呢?哪些地方看出他是一個有尊嚴的人呢,讓學生畫一畫,把讀書的感受寫出來。這個問題既指向文章內容,又能引導學生來理解感悟內容,覆蓋的閲讀面比較大,給學生思維空間比較大,這樣有利於學生整體感悟,實現有效閲讀。

《尊嚴》反思總結 篇4

這節課比較重視雙基,有改句式、填空題。特別是填空小練習,效果比較好,因為它能幫助接受能力較差的學生將剛的知識鞏固。比如:講完到巖石的字時,出示小練習:巖石上,( )、 ( )、( )都是字呀!出示:雨痕、波痕、礦物3幅圖,先出示圖,再出示名稱。講巖石上的圖畫時,練習題一樣。

神奇的自然界是一座巨大的知識寶庫,這篇課文內容對學生極富有吸引力。所以在教法的選擇上,我採用了質疑,小組探究,全班交流的方法,課堂氣氛活躍、高潮迭起。。課文中的學習夥伴讀到“巖石就是書啊”這句話時,深有感觸地説:“真沒想到!”實際上,讓我們“真沒想到”的事物可多了。課外讀一讀《自然百科全書》一類的書籍,辦一期“奇妙的大自然”班刊。孩子們的學習興致高漲,同伴間迫不及待地開始討論,研究該怎樣動手。 但令人擔憂的是在小組合作中,很多學生以自我為中心,不會欣賞別人。當一名學生回答問題時,就會有很多學生失望的叫喊聲,很不甘心坐在位置上,如果不及時指正,就勢必影響一節課的情緒,由着性子隨心所欲,難以達到教學最佳效果,看來在以後的教學中,一定要狠抓“ 學會聆聽、學會寬容、欣賞他人”的良好學習習慣。

本節課的教學設計還比較完整,但環節之間的過渡語不夠自然、流暢。對學生的評價性語言較少,課堂的語言不夠精煉。在今後的日子,我會加強自身的學習,提高自身的教學水平。在此,我十分感謝二年級的老師們,特別是廖老師和李老師,在教學和業務工作中,她們常常指點我,讓我學到知識、積累了經驗。

《尊嚴》反思總結 篇5

導入環節,伴隨着優美的音樂,李月動人的舞姿吸引了學生的視線,而當同學們正沉浸在這種感動中時,“四川地震中她失去了左腿。但是,災難並不能奪走小女孩美麗的夢”解説詞深深震撼了學生的心靈,自然引導到殘疾作家史鐵生對夢想的追求。接下來的新授環節,利用“夢想是什麼,經歷了怎樣的過程?”這兩個問題,將“夢想”這一抽象的話題具體落實到文章中,使學生很容易地在閲讀思考問題的過程中,從整體上把握作家對夢想的追求以及追求過程中的感悟,達到了預期的目標。這樣以來,從開頭的激發學生的心理認同,到對文章的整體把握,由淺入深,環環相扣,為後面深層理解文本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如何引導學生真正深刻理解文中那些富有人生哲理、具有獨道見解的句子是有一定難度的,因為學生受年齡、人生閲歷、理解程度的影響,理解得不能夠非常到位,因此,在這一部分的教學中,側重於在學生個性閲讀自主交流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藉助於已有的知識水平和認知能力,由表層向深層次延伸。例如:在學生對“奧林匹斯山上的神火為何而燃燒,那不是為了一個人把另一個人戰敗,而是為了有機會向諸神炫耀人類的不屈,命定的侷限儘可永在,不屈的挑戰卻不可須臾或缺”這句話進行理解時,結合生舉出的奧運會上運動員的例子,不失時機地引導學生換個角度,從生活中舉出自己熟悉的例子,這樣以來,同學們對“不屈的挑戰卻不可須臾或缺”這句話的理解就會更透徹,更全面。儘管課堂中藉助於多媒體手段,結合學生的閲讀,及時通過相關人物的事蹟加以闡釋,但實際授課中,仍感覺對哲理性句子的挖掘得還不夠深。對於“上帝從來不對任何人施捨“最幸福”這三個字,他在所有人的慾望前面設下永恆的距離,公平地給每一個人以侷限”等這些句子,只是停留在對字面意思的理解上,末能恰當地選用一些小的切入點,讓他們談感受,議看法,因此對於這些句子挖掘得不夠深入。從學生反饋的情況來看,他們即使在老師的引導下有了些認同,但也是人云亦云,並非真正理解。因此在這一點上仍有待探索、提升。

《尊嚴》反思總結 篇6

《大自然的啟示》是四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一篇略讀課文,語言通俗易懂,表達方式獨特,是由《“打掃”森林》《人類的老師》兩篇科普小短文組成的。

《“打掃”森林》講述了一個發人深省的故事:從前德國有個林務官,一上任就命令護林工人把森林裏的灌木、雜草、枯枝爛葉砍光除盡,結果此舉破壞了大自然的生態平衡,好心辦了壞事,把森林漸漸給毀滅了。進一步明確大自然能給人類以警示和啟發,學習用聯繫的眼光認識自然界。

《人類的老師》短小而又充滿趣味,通過生動的實例,介紹了科學家從蜻蜓、鯨等動物身上得到啟示,有所發明、有所創造。這篇課文告訴我們,研究大自然的特點和規律,研究生物的特性,可以從中受到啟發,從而更好地指導人類的發明創造活動,更好地指導我們利用大自然的規律,科學合理地開發、利用大自然,為人類服務。

《尊嚴》反思總結 篇7

毛澤東同志曾説:"一個正確的認識,往往需要經過由物質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質,即由實踐到認識,由認識到實踐這多次反覆才能完成。"國小生學習語言,接受思想教育,要讓他們在親自體驗下,得出他們的認識,再由這個認識去指導他們的實踐。

在本課的教學中,筆者設境讓學生親身實踐,在思想上牢固樹立"辦什麼事都要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的觀念。比如:在教學第二自然段寫我怎樣畫楊桃時,筆者就在講桌上放一個楊桃,讓學生下位從正面、側面去觀察,知道觀察的角度不同,所看物體的形狀也完全不一樣。再讓學生坐在相應位置演演我畫楊桃時的樣子,體會我認真的態度。從而懂得,做任何事都不能想當然,要眼見為實,實事求是。

再如,為了讓學生充分體驗同學因為"想當然"而最終懊悔的心情變化,課中安排了一個環節帶領學生進入角色,反覆練讀三次對話,從較輕的嘲笑到程度很重的嘲笑,最後到自知錯了,異常懊悔。練讀中明白我把楊桃畫得"像五角星"符合實事求是的思想,而同學們的發笑,是對楊桃的"很熟悉 ",就會"想當然",以為別人看到都和自己看到的一樣,這樣就違背了"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的精神,從文中同學的教訓中受到了啟迪。

當今社會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至關重要,語文學科教學中滲透思想教育責無旁貸。以上正是筆者憑藉課例進行教學的一點嘗試。由於課中容量太大,課尾學生結合自己暢談感想,聯繫自身實際寫片段材料來深化"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科學態度這一認識還未能完成,需要對課中時間加以調控,力求圓滿,讓"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這一科學態度真正成為學生的行為準則。

《尊嚴》反思總結 篇8

首先,朗讀環節就沒有達到預期效果,朗讀可以化無聲的書面文學為有聲語言,能幫助學生深刻地體會作品的思想內容,從而打動學生的情感,還可以進行語言訓練。作品讀得越好,學生就越能理解文學形象並受它感染。但這節課由於朗讀前的指導不到位,原本應該十分出彩的分角色朗讀,學生的角色意識沒有到位,自然讀得也不夠精彩。

其次,“品評人物”和“評判事件”兩個環節,學生的探究興趣很濃,幾個問題的設計也比較有“嚼頭”,但時間有些倉促,學生探究得顯然不夠。如果給學生的活動時間和空間再充分一些,相信他們還會有更深入的探討,更深刻的見解。之所以效果不盡人意,其中的原因恐怕主要還在於教師預設的內容太多,課堂設計的環節不夠精煉,教師的引導不夠到位所致。

當然,由朗讀文本到品析語言,再到品評人物和探討主旨的教學思路比較明晰,也是比較順理成章的,但不得不承認,在一節課內處理這些任務還是比較勉強,僅僅是學生的兩遍課文朗讀就佔據了不少的時間,如果把其中一遍放在課前預習中,效果可能就好多了。課堂的生成相對較少以及缺乏學生的質疑環節也是本節課的明顯缺憾。下次教學中,我會努力嘗試改變這種教學方式,以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先導,鼓勵學生大膽質疑,然後以學生的質疑促進課堂生成,並將老師的預設內容巧妙地隱藏、融入其中,既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學到了東西,也發揮了老師的教學引導作用,努力實踐“以學定教”、 “先學後教”。

《尊嚴》反思總結 篇9

班級的紀律依然不是很好,我採取的“感動方式”沒有感動他們,倒似乎感動了部長。他對我説:“最近170班的紀律好些了……”部長的話,讓我在風口浪尖上看到一線生機!為了那百分之一的可能性,我願意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成長的蜕變,就是痛並快樂着……然而,當這疼痛果真排山倒海襲來的時候,我卻無法用緩釋的膠囊來鎮痛。我終究是一個平凡到近乎平庸的人,貌似堅強的外表下是一顆脆弱得不堪一擊的心。我瞭解自己性格上致命的軟弱之處——水漲船高,兵敗山倒。可是他們為什麼不肯給我一個崛起的機會?!我不知道他們會怎樣,我也不敢希望他們會怎樣。最近班裏的種.種情況讓我堅持的意念有了動搖。充其量,我是一個好人,但我不是聖人!我一直的堅持現在成了我的一廂情願,這不是天下最大的諷刺麼?班級是什麼?不過是一個虛設的概念,三年以後就是完全獨立的個體了!我像一個傻瓜一樣為了這虛無縹緲而寢食難安,到頭來不過是一個笑話……我也曾經是一個學生,我在我的老師面前誠惶誠恐、恭恭敬敬,因為在我看來那是我的長輩。可是現在的學生,完全沒有了這種意識。一個我用盡心思感化的學生,竟然在犯錯誤之後公然頂撞我!這缺少作為人最起碼的素質,而天地間最偉大的事業莫過於去做一個人!“人才”,“人才”不成“人”,又怎麼能成才?我冷笑着選擇了冷戰,愛的反面不是恨,是漠然。説不清是情緒把事態嚴重化,還是事態把情緒惡劣化。是什麼讓一切陷入了惡性循環的怪圈?張愛玲的話或許是最好的回答——在這個不可理喻的世界,你知道什麼是因,什麼是果?迷茫、困惑、失落、心如止水……

起起落落,生活就這樣過了近一個學期。面對未來,我充滿了矛盾。是進是退?我完全沒有了感覺。何寶榮那句“不如我們由頭來過”的話對黎耀輝有致命的殺傷力,我的這句話對於他們而言,卻只是一顆過期的阿司匹林。不僅沒有使心中的花朵長開不敗,反而加劇了它的死亡帶給我的陣痛。痛到麻木,痛到無所謂痛……

過分張揚自我的年代裏,人們反而迷失了自我。人生的悲劇在於,覺醒的時候也就是失落的時候。我為他們感到悲哀,也為自己感到悲哀……

《尊嚴》反思總結 篇10

我在教學《jq__ 》時,首先讓孩子們觀察聲母jq__的表音表形圖,有意識地培養孩子觀察的能力,為了讓孩子們記住jq__的發音,我耐心引導他們只要把“母雞的‘雞’發短音就是聲母j的發音了; 把‘氣球’的‘氣’讀一聲,讀得短一些,輕一些,就是聲母q的讀音;把‘西瓜的西’讀得短一些,輕一些就是聲母__的發音。然後自編兒歌記住jq__的形:母雞母雞,jjj。左上半圓,qqq。打個叉叉,______。然後放手讓學生自己來嘗試編兒歌記住拼音字母。在教學jq__與相拼去點規則時,讓學生熟記兒歌:“j q __真淘氣,從不和u在一起,它們和ü來相拼,見了 帽子就摘去。”或“小ü遇見j q __,去掉兩點還讀ü。”這樣一來,學生的積極性很高,而且因為是自己編的,記憶也猶為深刻。實踐證明,讓學生自己創編兒歌學拼音,不僅能讓枯燥的拼音課變得有趣味性,而且還能發展學生的語言,從小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漢語拼音在國小階段是學生識字的開始,很難。我要不斷地通過自己的教學實踐去摸索,不斷地嘗試新的方法,希望能找到效率更高,效果更好的新方法,讓學生們輕鬆的學習拼音,牢固的掌握拼音。

《尊嚴》反思總結 篇11

既然是經典誦讀,內容的挑選上一定要是經典的,關於母愛的經典詩歌孟郊的《遊子吟》是最合適不過了,從古至今"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引起多少遊子的共鳴,另外還選了孟郊的《遊子詩》以及王清秀的兒歌《媽媽的愛》作為拓展內容。

學貴在質疑。課始,從孩子已有學習經驗出發,我選擇了白居易的《草》引入課題,從白居易筆下我們感受到草的堅韌和頑強,孟郊《遊子吟》中的草又是指的什麼呢?拋出問題,引發學生思考,從而開始本節課的學習。

一首詩就是一幅畫。課中通過想象畫面我們看到了一位在兒子臨行前,在昏暗的燈光下連夜為兒子縫補衣裳的母親。透過古代吳越民間的習俗,讓孩子們明白母親把針線"密密縫"是擔心孩子"遲遲歸".通過多媒體輔助進一步創設情境透過母親蒼老的面龐、斑白的雙鬢、粗糙的雙手我和孩子們一遍遍誦讀着"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師:夜靜悄悄的,勞累了一天的人們已酣然入夢,可惟獨我家的油燈還閃爍着,只見——

生:"慈母手中線----遲遲歸。"

師:屋外寒風呼嘯,屋外寒氣逼心,在微弱的燈光,只見"——

生:"慈母手中線----遲遲歸。"

從兒子臨行前母親"密密縫"的畫面我們切換了到兒子遠行後母親"依堂門"的畫面,開始了《遊子詩》的學習,透過"萱草"讓孩子們知道這朵"母愛之花"的含義所在,在老師創設的情境中讓孩子們感受到了一位依靠着堂門焦慮不安、望眼欲穿、滿眼淚花地盼望兒歸的母親,從而點名主題"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課的最後通過《媽媽的愛》這首淺顯易懂的兒歌中進一步拉近古詩與孩子之間的距離,讓孩子們聯繫生活找到媽媽對自己的愛,最後在《媽媽頌》的歌聲中結束了本節課。整節課以讀代講,情感層層遞進,課中看着孩子們好幾次濕紅了眼眶,好幾次潸然淚下,我以為這節課到位了,但是教研員聽完課後的一句:這節課是讓孩子感受母愛感恩母親呢?還是通過學習古詩來體會詩中母愛之情引發我的思考。縱觀本節課,看似內容飽滿,情感濃郁,但是主題卻不突出,三首詩歌平均用力,聽課老師不知道這究竟是一節經典誦讀課,還是一節常規的語文課亦或是一節感恩母親的品德課。整節課情感有餘,語文味卻不足,因為情濃了勢必沖淡了文,孩子們的情感雖然和文本一起產生了共鳴,但是這節課我究竟要教給孩子什麼?孩子們學到了什麼?得到了什麼,引起我的思考。

《尊嚴》反思總結 篇12

1、閲讀教學自主化。在教學中要培養學生具有自主性.能動性和創新意識,創新精神,通過自讀自悟,提高自主學習的效率,而交流研討是培養和考察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主要途徑。其目的在於引發學生交流研討的興趣,培養學生交流研討的能力。因此,在每次安排自讀自悟的環節以後,我都要設計一個交流的環節,用教師生動有效的課堂評價,學生充滿個性化,充滿生命活力的的語言,挖掘學生心靈深處想法,對文本的主題進行昇華,把課堂教學時間還給學生,讓學生自由支配時間,提高學生的主體地位。

2、平等和諧的課堂氣氛。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與學生是平等的,不是服從與被服從的關係,教師應尊重每一個學生,多一些鼓勵,促使他們生動活潑、主動地學習。只有在民主、平等、和諧的氣氛裏,學生的思維才可能處於積極主動的活躍狀態,才能把緊張的學習過程轉變成愉快的學習活動。因此,課堂上,經常會聽到這樣的語言:“老師,我有個問題。”“______,我對你提個意見。”“我對他有不同的看法,我覺得……。”老師的語言也成了:“____你先來説説好嗎?”“能向大家説説你是怎麼想的嗎?”“你先等一等,讓別的同學先準備一下好嗎?”生動活潑、積極主動的課堂教學氣氛具有很強的感染力,它易於造成一種具有感染性的催人奮發向上的教學情境,使學生從中受到感化和薰陶,從而激發出學習的無限熱情和創造願望,使他們全力以赴地投入學習,提高對學習活動的積極性。

當然,也存在一些問題,比如教學最後幾個環節的時候,學生爭論哪個孩子更好,向誰學習時,教師的引導地位沒有很好地顯示出來,在續編故事時,教師的引導、點撥還不夠到位等等。新課程強調,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和參與者,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要實現這樣大幅度的轉變,教師的角色需要至少發生這樣的轉變,由傳授者轉化為促進者,由管理者轉化為引導者,讓學習過程更多地成為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

《尊嚴》反思總結 篇13

在過去講《老王》這類文章,教師在台上不停地講抓住人物特徵,典型事例、生活片段進行敍述,學生則一味到聽,整個課堂如一潭死水。我通過佈置幾個問題讓學生讀課文,然後分組討論、合作探究,學生討論結果:老王一輩子光棍,孤苦伶仃很苦,一輛破舊的三輪車活命,但他心好、老實厚道、有良心,關心人.......藉此機會教師拓展遷移“你周圍有哪些不幸者,你是怎樣對待的?”、“在當今的商品大潮中,人與人之間還需要真誠與友善嗎?”,以此來喚醒學生們對不幸者要懷有一顆愛心,學會關心人、愛護人,感受美好善良情素,讓世界充滿愛的陽光,感受生活中的那份厚重。

學生們對寫人記事的文章早已見慣不怪了,可是通過曹老師生動、幽默的語言把同學們重新帶進寫作的天地,學習了把瑣碎組成一個整體的寫法,產生了寫作的慾望,抓住這個契機佈置仿照《老王》寫寫我《老曹》,順水推舟收到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