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愛我的家教學反思(通用23篇)

我愛我的家教學反思 篇1

《我愛我的家》是三年級上冊《品德與社會》第一單元的第一主題,上課之前我讓孩子們收集一張自己家居的照片或畫一幅自己家居的圖畫,把它介紹給大家,再貼在教材上。可沒想到在課堂上有一個孩子怎麼也不肯拿出自己的照片,原來他一直跟着媽媽和外婆生活,看到別的小朋友的照片都是爸爸媽媽和小朋友的,當時我鼓勵他大膽地向同學們介紹外婆,因為我知道從他生下來就一直是外婆帶着,他的講述非常動人,大家都被他感染了。課後我把他這一反常現象告訴了他的媽媽。他媽媽猶豫了好久才告訴我她離婚了。孩子肯定是因為這。我恍然大悟,後悔自己在設計教學時沒有預設現實生活中有家庭缺陷的孩子可能會在別的孩子在感受家人的温馨和快樂時產生不良心理反應,教學中教師要沒有給予關懷可能會給孩子留下陰影。

我愛我的家教學反思(通用23篇)

品德與社會的課堂面對的是不斷擴大範圍的學生的社會生活,但是其核心是發展學生豐富的內心世界與主體人格。我們的課堂教學必然要隨着學生的生活豐富多彩起來,但我們也要持之以恆地關注學生的體驗,促進有效的學習。品德與社會課主要通過教師指導下的各種教學活動來實現。我們認識到,迴歸兒童正在過的生活是提升孩子們生活的唯一途徑,這節課下來我深深地體會到設計時備學生的重要性和課堂上生成問題時靈活應變。

我愛我的家教學反思 篇2

今天,我講授了《我愛我的家》一課,孩子們發言很積極,課堂氣氛特別活躍,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在課堂中,我採用了小組比賽的方式,學生們的學習興趣很高,能主動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之中,孩子們的學習效率很高。

我運用了激勵機制,表揚了一些學習認真的學生,大家都開心極了,孩子們找到了學習中的快樂。

不足:

1.有個別學生在學習上比較被動。

2.學生們的知識不夠豐富。

改進措施:

1.我們要激發學生們的學習興趣,應讓孩子們享受到學習的樂趣,爭取做到寓教於樂。

2.教師應讓學生多看書,要多查閲資料,使孩子們的視野更開闊一些。

在以後的教學中,我們要採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如:演一演、畫一畫、議一議等,爭取逐步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我愛我的家教學反思 篇3

《我愛我的家》這課,我多用了一課時。為了讓孩子更能感受一家親的情感,我教孩子們唱了一首歌,歌的名字是《我有一個家》。讓孩子們把歌唱熟,回家唱歌給爸爸、媽媽聽。我想讓“我們三人一家親,永遠不分離”的情感在家庭中得到昇華。我還想佈置一個作業《一週作業——我為父母做件事》,用一週的時間做,把對父母的愛轉化為行動。

品德與生活課程關注學生的實際生活,重視讓學生真正地形成良好的品德,而不只是能説會道。因此,品德與生活的教學就不能僅僅完成課堂教學,而更重視課堂教學對學生實際生活是否產生影響。我想我的教學從課堂中延伸到家庭中,這種教學才能真正達到教學的目的。

我愛我的家教學反思 篇4

一、作者與寫作背景簡介,奠定學文的感情基調。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在導入部分我利用多媒體展示作者安徒生的圖片,相機介紹他的背景及創作《賣火柴的小女孩》的背景,有效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了蒐集並處理、利用信息的能力,同時激發學生深入學文的探究意識。

二、自主朗讀,圖文結合渲染氣氛。

依據《語文課程標準》中“尊重學生,張揚個性,把更多的空間和時間讓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去揣摩、感悟”的新理念,教學中我放手讓學生自己讀書,讓他們從文中感受深的句、段,談自己的體會。在交流中,鼓勵學生各抒己見。同時,在引導中不僅注重了對小女孩的可憐與悲慘生活的理解,更尊重學生的情感體驗,不失時機地利用多媒體展示圖片,烘托出當時那種淒涼的氛圍,激發同學們對小女孩的同情。

三、合作品讀,朗讀中感悟

新課程標準要求我們要發揮教材的課程功能,依據教材、學生的心理特點,對教材的內容進行有機重組,以爭取最好的教學效果。因此在教學中,我首先請同學們利用多媒體找出作者安徒生給了這個可憐的小女孩一個怎樣的結局,並引導學生自主質疑,使他們帶着疑問進行小組合作學習。小組內的學生在比較中品讀,在品讀中有所感悟,形成見解。使學生明確小女孩看到大火爐、烤鵝、聖誕樹、唯一疼她的奶奶時是幸福的,説明她渴望得到温暖、食物、快樂與疼愛。而幻想過後的小女孩是不幸的,特別是她幻想的沒有寒冷,沒有飢餓,沒有痛苦的地方是根本不存在的。在學生彙報時,配以多媒體演示加深體會,加強理解。教學中既有效地調動了學生的情感參與,又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使他們內心感悟更趨多元化。

我愛我的家教學反思 篇5

1880年6月27日,海倫?凱勒誕生於美國亞拉巴馬州北部的一個城鎮。她的一生為人們樹立了與命運拼搏的榜樣。

海倫?凱勒是舉世敬仰的作家和教育家。儘管命運之神奪走了她的視力和聽力,這位女子卻用勤奮和堅韌不拔的精神緊緊扼住了命運的喉嚨。她的名字已經成為堅韌不拔意志的象徵,傳奇般的一生成為鼓舞人們戰勝厄運的巨大精神力量。

安妮?莎利文老師半個世紀一直與海倫朝夕相伴,用愛心和智慧引導她走出無盡的黑暗和孤寂。海倫一生創造的奇蹟,都與這位年輕傑出的聾啞兒童教育家密不可分。海倫在她的名作《假如給我三天光明》一文中深情地抒發她對莎利文老師的愛:“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我第一眼想看的就是我親愛的老師。”

莎利文到海倫家擔任家庭教師的那一天,就送給她一個玩具娃娃,並用手指在海倫的小手上慢慢地、反覆地拼寫“d-o-l-l”(玩具娃娃)這個單詞。海倫立刻對這種遊戲產生了濃厚興趣。她一遍又一遍地模仿着老師的動作,從此開始懂得世間萬物都有各自的名字,開始知道自己的名字叫“Helen Keller”(海倫?凱勒)。此後,海倫陸續學習並掌握了法語、德語、拉丁語、希臘語。聾盲卻能掌握五門語言,海倫的成功被稱為“教育史上最偉大的成就”。

海倫的“啞”是因為喪失聽力而造成,聲帶並沒有受損。十歲那年,海倫開始學習説話,因聽不到別人和自己的聲音,只能用手去感受老師發音時喉嚨、嘴脣的運動,然後進行成千上萬次的模仿和糾音。當首次像正常人那樣説出“天氣真熱”這句話時,驚喜之餘,她和莎利文老師都意識到,在她們頑強的毅力面前,再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海倫的一生中,在世界各地巡迴演講甚至成為她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

她除了嗜書如命,還喜歡騎馬、游泳、划船,酷愛戲劇表演藝術,靠着不屈不撓的意志,海倫學會了脣讀,可以通過“手”聽到馬克?吐温為她朗誦的短篇小説,以優等的成績完成了世界名校哈佛大學的學業。讀書不但使海倫成為一個學富五車的學者,也陶冶了她美好的心靈。

馬克?吐温稱她和拿破崙是19世紀最傑出的兩個人物之一。

她為了改善美國盲人的工作和生活條件四處奔走,為美國盲人基金會和美國海外盲人基金會(現名為海倫?凱勒國際組織)廣籌善款,她創造了非凡的業績,獲得了無數榮譽。

她給世界以愛心,世界回報她崇高的榮譽。1919年,海倫的故事被好萊塢搬上銀幕,由她本人出任主演。1955年,她榮獲哈佛大學的榮譽學位,成為歷史上第一個受此殊榮的婦女。

她留給人們最大的啟示就是,勇敢地接受生命的挑戰就能夠贏得生命中的光明。本書是對海倫?凱勒一生詳細記述,被認為是文學史上最重要的兩大貢獻之一。

應該説在我小的時候,海倫凱勒曾給了我很大的影響,她是我們那個時代年輕人所追的“星”之一。所以我在準備這課書時自然就把情感態度價值觀這一教學目標放在了第一位。

課前我將海倫凱勒的資料印發給了學生,並且提了幾個問題,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讓學生了解海倫凱勒,讓海倫凱勒打動學生,從而為課堂做好鋪墊。

課前為了讓學生讀好書,我將學案發給學生,讓他們帶着問題去讀書。

課上我精心設計了四個問題——

莎莉文是怎樣教育“我”認識事物的?試舉例説明。

幼年的海倫得病致殘以後,愚昧而又乖戾,但後來卻成為一個有文化修養的大學生。這個“再塑生命”奇蹟的創造,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説是莎莉文老師雋永深沉的愛心和科學的教育方法結出的碩果。文中作者是怎樣表達自己的感情的?

課文文筆優美,充滿詩情畫意。請學生再讀全文,品評並積累文中優美而精警的語句。

在這些事件中,作者表現出來的老師是怎樣一個人。請結合具體的語句進行分析。課文展示了兒時海倫的性格特點和人生起步的足跡。請學生通讀全文,聯繫作者的生平經歷,説説海倫性格中的特點。

這四個問題從宏觀到微觀,從抽象到具體,從事件到中心,從人物到情感,從情節到語言,層層深入,由淺入深, 便於學生的理解。

設計問題時要特別明確提問的目的是什麼,學生理解的難度在哪裏,因此不僅要追求問題的新穎性(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更要注意問題的梯次性,讓學生像爬坡一樣一點點的不知不覺中走到終點,不能在學生面前樹立壁壘。

這些我懂,慶幸的是這節課我做到了,學生自然就表現的比較活躍。

遺憾的是在處理情節時有些拖沓,課沒有完全講完。

我愛我的家教學反思 篇6

1.是對學生的引導所進行的問題設計要非常明確。今天課堂之上,我讓學生分小組討論問題,學生對我提出的兩個問題都能夠按照正確的指令來進行展開,我很高興。 這一點與其説是我的細心,還不如説是李老師對我的及時點撥。這樣的細節在我以後的教學過程中還要時時從學生的角度來考慮,進一步提高問題的導向性。

2.是學生的表達能力也要訓練。學生面對聽課的教師,自然是有些緊張,這也是人的正常反映,但是今天的這堂課,原來一些很優秀的同學也不敢站起來回答問題了,説明了我在平時的訓練還是太少了,今後要加強這方面的訓練。

總之,一節課已經上完了,但對一節課的反思還遠遠不止以上這些,教無止境啊,自己除了要多反思外,還要向各位同事們認真學習啊。

我愛我的家教學反思 篇7

本堂課主抓關鍵詞“痴”,以朗讀貫穿課堂,同時引用史料,基本達到了教學目的。

導入部分以一副“雪景圖”為例,引發學生對雪的感悟,説到對古詩的記憶,大家都很自然的想到了柳宗元的《江雪》,它以其清遠的意境、孤高的情懷讓世人讚歎,從而引出明末清初的文學家張岱關於雪的文章——《湖心亭看雪》。

帶着“舟子是如何評價張岱的”?這個問題聽完視頻朗讀,學生很容易就找到了關鍵句子“莫説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緊接着又用一個問題“用一個字概括呢”抓住了本課的核心詞語——“痴”。我們現在所理解的“痴”是痴呆、傻子的意思,張岱肯定是不會作此解釋的,從而就激發了學生一探究竟。

接着一讀文,找“痴”行,初悟痴心。很多學生都找到了“獨往湖心亭看雪”這一句,我順勢一問,下雪天去外面看雪,這樣的舉動是痴的嗎?是傻的嗎?學生都笑了,此時,他們領悟過來,是在“大雪三日”的情況之下,“湖中人鳥聲俱絕”,夜晚還獨自一人去湖中賞雪,加上如此條件,才是“痴行”,同時這個“獨”字又體現出了作者的“孤獨、孤傲”。

二讀文,品“痴”景,再悟痴心。主要抓住本文的寫景句,其一為“霧凇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三個“與”字,能否去掉了?在解決這個問題的時候,儘管很多學生沒有見過茫茫雪景,不過,他們發揮想象,能夠領悟到萬物融為一體的蒼茫意境。其二“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也用了一個對比體味對於量詞的運用,分別改為“惟長堤一條,湖心亭一座,與餘舟一艘,舟中人兩三個”,在笑聲中,學生比較容易理解借縮小的量詞來表現人、物渺小,與蒼茫浩大的天地形成對比的藝術效果。

三讀文,議“奇遇”,三悟痴心。主要是抓住“金陵人”這個特殊的具有歷史意義的詞語來理解作者。當然這個“金陵人”的發現也是破費工夫的。請學生把目光鎖定到酒後話別這句話,問他們能不能發現什麼問題,大家都沉默不語,這時,我換一種方式——如果我問你叫什麼名字,你答你是順德人,行嗎?學生恍然大悟,找到了作者答非所問的地方,也把視線聚集到了“金陵人”,再讓學生説説金陵的歷史地位,以及見解張岱的身世,也就能理解張岱的故國之思了。再聯繫《紅樓夢》中所説——滿紙荒.唐言,一把心酸淚,至此,學生較容易理解作者所説的“痴”了。

本堂課在上課前花了長時間備課,上完課,自己覺得比較舒暢,學生也跟着老師的節奏,用一課時,在規定時間內完成了教學任務,像類似比較短小的文章,大可不必字字解釋,句句翻譯,抓住文章的核心,一一拓展,會受到更好的效果。

當然,沒有任何一堂語文課是完滿的,首先,本文巧妙的將記敍、描寫、抒情三種表達方式融為一體,體現了作者高超的寫作藝術,我只是給學生總結了出來,沒有先讓學生感知再讓學生去總結,這樣的理解會更深刻;其次,對於白描手法的處理,定義給學生講的比較抽象,學生較難理解。

我愛我的家教學反思 篇8

“倍的認識”是低年級數學課的教學重點,又是難點。“倍”的概念比較抽象,在教學中沒有給學生“倍”的概念定義,所以低年級學生要建立“倍”這一概念,應通過大量的感性材料和通過自己觀察思考,動手操作、比較,從而得出兩數之間的數量關係。這節課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 在教學過程的設計上體現了層次性和坡度性。

由例題開始,通過課件展示兩種蝴蝶只數的變化,從而引起倍數關係的變化,讓學生邊看圖邊説,使學生初步感知“倍”的含義;接着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擺小棒,講數理,做第一層次的練習;第二層次畫圖,教師只畫出第一行的圖形,第二行的圖形讓學生自己定,是第一行的幾倍,通過畫一 畫使學生加深對“倍”的含義理解;最後,設計了一個瀏覽動物園的情境,讓學生解決不斷出現的新問題,使學生既感新鮮又感親切,興趣盎然。整個教學過程,老師始終抓住把什麼當作1份,有幾個這樣的1份,就是這樣的幾倍,來幫助學生建立“倍”的概念。

這樣的設計,符合學生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學習過程,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能力。

二、重視操作活動,發揮主體作用

教師能創造機會,讓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把學生推到主體地位,讓學生獲得豐富感性認識,使抽象知識具體化、形象化。整個操作過程層次分明,通過説一説、擺一擺、畫一畫等,讓學生動手、動腦、動口,從參與學習過程,不是為操作而操作,而是把操作、理解概念、表述數理有機地結合起來。讓學生看自己擺的圖來説數理,降低了數理表述的難度,落實減負的要求。通過操作,讓學生既學得高興又充分理解知識,形象直觀地建立 “倍”的概念,培養學生獲取知識的能力、觀察能力和操作能力。

三、創設情境,讓學生體會數學的趣味性和實用性。

教師從學生喜愛小動物入手,例題出現顏色豔麗的蝴蝶,引起學生的興趣,最後,還創設帶小朋友遊動物園的故事情節,通過色彩鮮豔,生動有趣的動物造型吸引學生,讓學生根據動物圖,用“倍”説一句話,調動了學習興趣,體現了數學的趣味性,使他們從熟悉的生活實際中感受數學問題,體會數學知識的應用,感到生活離不開數數學就在我身邊,從而感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和作用。

反映數學實用性的機會很多,只要教師把握機會,就能讓學生充分體現數學的實用性,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四、在學習知識的同時,注意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

數學思想方法是數學科實施素質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它在培養學生數學思維能力,提高學生的數學素質方面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在教學中,數學知識是一條明線,得到數學教師的重視,數學思想方法是一條暗線,容易被教師所忽視。但數學思想方法滲透比交待知識更重要,因為這是數學的精髓和靈魂。教給學生思考方法、學習方法和解決問題的方法,為學生未來發展服務,讓學生在腦海裏留下數學意識,長期下去,學生將終身受用。

在這節課中,教師在教學的同時,注意進行數形結合思想的滲透,“倍”的概念的感知和理解都從圖形入手,使抽出的概念直觀化、形象化、簡單化,從看到擺、畫,都反映出數形結合思想的滲透,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數學思想的薰陶。

我愛我的家教學反思 篇9

本節課為華東師大八年級上第三章第一節的內容。本節課開始是利用了多媒體介紹了在北京召開的20__年國際數學家大會的會標,其圖案為“弦圖”,激發學生的興趣。導入新課,是課堂教學的重要一環。“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在課的起始階段,迅速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把他們思緒帶進特定的學習情境中,激發起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慾,對這堂課教學的成敗與否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運用多媒體展示這一有意義的圖案,可有效地開啟學生思維的閘門,激發聯想,激勵探究,使學生的學習狀態由被動變為主動,使學生在輕鬆愉悦的氛圍中學到知識。

在講解勾股定理的結論時,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勾股定理的探索過程,先讓學生自己進行探索,然後同學進行討論,最後上台演示。這樣可以加深學生的參與,也讓師生間、生生間有了互動。然後老師再利用電腦演示直角三角形中勾股定理的探索過程。反覆演示幾遍,讓學生自己感覺並最後體會到勾股定理的結論。通過動畫演示體會到解決問題的方法是多種多樣,使得這課的重難點輕易地突破,大大提高了教學效率,培養了學生的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新能力。學生在這一過程中各顯神通,都得到了解決問題的滿足感和自豪感。

在教學應用勾股定理時,老是運用公式計算,學生感覺比較厭倦,為了吸引學生注意力,活躍課堂氣氛,拓寬學生思路,運用多媒體出示了一道“智慧爺爺”出的思考題:即折竹抵地問題。同學們一看,興趣來了。最後讓學生互相討論,就這樣讓學生在開放自由的情況下解決了該題,同時培養了學生的想像力。

最後介紹了勾股定理的歷史,並且推薦了一些網站,讓學生下課之後進行查閲、瞭解。只是為了方便學生到更廣闊的知識海洋中去尋找知識寶藏,利用網絡檢索相關信息,充實、豐富、拓展課堂學習資源,提供各種學習方式,讓學生學會選擇、整理、重組、再用這些更廣泛的資源。這種對網絡資源的重新組織,使學生對知識的需求由窄到寬,有力的促進了自主學習。這樣學生不僅能在課堂上學習到知識,還讓他們有了怎樣學習知識的方法。這就達到了新課標新理念的預定目標。

我愛我的家教學反思 篇10

在教學《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時,為了營造強烈的文化氛圍,追求震撼人心的效果,我始終堅持情感體驗去把握教材,在上課之前,我對教材進行了深入和獨到的解讀。以“悼念”這條明線貫穿全課,輔以“關愛”這條暗線統領全文,引導學生去感受和體會魯迅先生那種博大的胸懷。綜觀整堂課,具體體現在,用“悼念”把文本內和文本外的內容聯繫起來,把文本和擴展內容結合起來。以反映魯迅先生高尚品質的“深受愛戴”“教育兒童”“頑強鬥爭”“和藹慈祥”“同情大眾”“關心他人”為小標題,將課文內容進行高度的濃縮和提煉。

“我呆呆地望着來來往往弔唁的人,想到我永遠見不到伯父的面了,聽不到他的聲音了,也得不到他的愛撫了,淚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來。”這句話是小周曄失去伯父時的所想所感,也是文章的情感主線,文章以此為情感軸心,回顧了伯父魯迅先生生前的幾件小事。教學時,我設計周曄在追悼會上的這種情感,在“預習檢測”這一環節用回憶引出每一個小故事,在“探究新知”這一環節上再返回到該句的誦讀上,以形成一詠三歎的效果。用這樣的設計,把文本的主旨提升到魯迅先生的博大精神上來。相互照應,讓課更顯精緻。

在課堂進行的過程中,對課堂節奏的把握也是非常重要的。“救助車伕”這一個小故事濃墨重彩,從魯迅先生救助車伕的那幾個動作入手,通過對“半跪”的分析,讓學生説出了哪個動作給你留下深刻的印象。再讓學生想象,通過想象讓畫面動起來。讓學生去尋找魯迅跪了多長時間,讓學生有了一種震撼。然後通過設計情境,自然體會到魯迅先生對勞苦大眾的同情。最後反覆誦讀兩個“清清楚楚”的句子,體會魯迅先生當時憂國憂民的神情和給周曄留下的極其深刻的印象。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共分六段,我不是按照傳統的教學程式,由課文開頭向末尾講,而是根據教學目的和教學內容,以疑問“為什麼伯父深受眾人的愛戴”入手,從追悼會引出生前的四個故事,最後再講第一段。這樣由“因”推出“果”,很巧妙地將部分和整體有機地銜接起來,整個教學過程重點突出,安排緊湊,氣氛活躍,效果顯著。這樣,隨着學習過程的深入,學生自然而然地對“伯父為什麼得到眾人的愛戴?”這一問題越來越明白,答案會越來越豐滿,越來越完整,最終得出:因為伯父為自己想得少,為別人想得多,所以伯父深受眾人的愛戴。

閲讀教學“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閲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這堂課,教學時加大了朗讀訓練的力度。也成為這節課訓練的主要內容。默讀,小聲讀,師生角色朗讀,引讀,重點句子反覆讀,形式多樣。這節課基本上克服了滿堂課串講串問的弊端,做到了“以讀為本”,比較重視加強語言文字的訓練。

這節課中尚有不足之處,在“總結提升”、“達標檢測”這兩環節中對學生語言文字訓練尚欠到位;抓住詞句,讓學生深入細緻地去挖掘,與學生產生共鳴還不夠深入;鼓勵學生談出帶有個人情感的見解,鼓勵創見性的發言還做得不夠。在今後教學中會不斷改進。

我愛我的家教學反思 篇11

《記承天寺夜遊》是蘇軾在黃州期間寫的一篇散文小品。這篇短文僅用84個字就巧妙地勾畫了一幅月夜景色圖,用淡淡的月景訴濃濃的愁情,似從胸中自然流出,迴旋激盪,煙波生色。教讀此文,歷來不會忽視這樣幾個問題:賞析月色,理解“閒人”,感受蘇軾的人生態度。在呈現的這堂課上,我的努力方向與此相同,只是在如何讓學生更自然、更容易、更真切、更深刻地達成這些目標上費了些腦筋,其中自己比較滿意的設計有:

教學結構完整、嚴謹。我一直認為,設計一堂課猶如構思一篇文章,要做到線索明晰,結構嚴謹。在本堂課的設計中,我安排了兩個關鍵詞:黃州、蘇軾。首先,導入時,我引用了蘇軾自己的詩句: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讓學生感受“黃州”在蘇軾人生中的重要地位,給學生以“黃州”是蘇軾的福地的印象。在教學環節“悟閒愁”之前,我又為學生提供了餘秋雨先生在《蘇東坡突圍》中關於蘇軾被貶官黃州的落魄經歷,學生恍然大悟,原來黃州本是蘇軾的受難之地。最後在學生讀懂了“閒人”的豁達之後,再次以蘇軾在“黃州”的政績作結,生髮學生的人生感悟。這一結構也為學生把握蘇軾的人生態度提供了更有效的支撐。

教學環節新穎、巧妙。為達成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我緊扣一個“閒”字,主要設計瞭如下教學環節:知文意—品閒情—悟閒愁—懂閒人。這使得整個教學流程環環相扣,層層遞深,把對文章的理解條理化,簡單化了,達到了化整為零的效果。其中之巧還體現在背景資料的適時出示上。在日常的備課中,我一直堅持先要“裸讀”的原則,即不借助任何課文以外的資料,讓自己沉浸文中,先要捕捉到自己的感受與理解。在初讀此文時,我相信很多人包括學生的第一感受就是:蘇軾好有閒情雅緻,好清閒啊,文中的月色寫得太美了,太妙了。根據這種初讀的體驗,我首先設計了“品閒情”這一環節,其中包括了對月色的賞析。是不是“閒人”的內涵僅止於此呢?此時出示蘇軾被貶官黃州的資料是適時的,能夠幫助學生理解課文的遞深,既而再通過“悟閒愁”來理解“閒人”的更多內涵。這要比一開始就讓學生了解這一點要有益得多。

當然,更值得反思與總結的還應該師本節課的遺憾。

我希望自己能夠切記:一節課45分鐘,任何人都不可能面面俱到,面面俱到的結果就是全面平庸。選擇價值點、興趣點深入挖掘,方能成就精彩課堂。我想本節課嚴重拖堂應該也與此點沒有處理好有關。

正確的理念踐行得不夠。很同意張老師的説法:評價一堂課的標準正是看它是否是以“學”為主。本節課所做出的所有努力,主要是為着學生的理解和感受搭建橋樑,課堂上聽到的最多的還是老師的聲音,學生的精彩展現得不夠,。我想對於我來講,要將理念變為思維方式,轉化為行動,還有更多的問題要思考,更多的事要做。

總的感覺,此次比賽是對自己平時教學的一個總結,得與失,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定論。但對我而言,我要説一句:本想收穫一縷清風,而你卻給了我整個夏天!感謝所有給我幫助的人。

我愛我的家教學反思 篇12

當上完了“學寫讀後感”這堂作文課後,我沒有半點興奮和激動,聽到同級組的老師説很好,我有些許欣慰。因為我所上的這節課是超常態的課,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課。

當我們六年級語文組確定了《探討國小高年級學生作文難對策的行動研究》作為本年級組研究的這個小課題後,我們就立即分工合作了。我很享受這個合作的過程,也非常樂意承擔公開課的任務。

我之所以選擇上“學寫讀後感”那是有原因(哈哈,根據需要而上吧)。開學初,學生們交上來的讀後感,不是原文的縮寫,就是滿紙都是大道理,滿肚子的大話、空話。概括一下學生出現的主要問題有:

第一、“讀”和“感”分離。有些同學寫讀後感,只寫“讀”而不寫“感”,成了這本書或這篇文章的“內容簡介”。也有同學寫讀後感,只寫“感”而不寫“讀”,成為無根底無病呻吟。

第二、“讀”和“感”在文章之中兩分天下,前邊的“讀”實際上是寫文章內容簡介,後邊發一通感慨就算了事。

第三、選不好感受點,不會結合實際,感想很空泛。

看來,學生們還沒有掌握寫讀後感的方法,於是我便針對他們出現的問題,就選擇了教“學寫讀後感”。

為了利用好課堂這一主陣地,我設計了這一教學過程:首先讓學生給 “讀後感”下定義(寫讀後感,就是在讀過一篇文章或一本書之後,把獲得的感受、體會以及受到的教育、啟迪等寫下來。),明確本節課學習的內容及方向。然後通過範文《勤能補拙——〈愛因斯坦成功的祕訣〉讀後感》引路,讓學生通過讀、思、議等形式,老師作適當的點撥和引導,使學生領悟並歸納出寫讀後感的方法——讀是基礎,感是重點;聯繫實際,有感而發;觀點明確,敍議結合;格式正確,過渡自然。接着給學生提供一些優美詞彙,要求達到讀準確,讀流利;懂意思,快速記,恰當地運用到自己的文章來,這裏也是教會學生積累和運用。然後在學生掌握了寫讀後感的方法與步驟的基礎上,讓學生讀《流沙歲月》這個故事,討論並解決解決兩個問題:一,故事主要講了什麼?你想到了什麼?二、你覺得自己是一隻正在醖釀“珍珠”的河蚌,還是一隻貪玩的河蚌?最後讓學生擬題習作。

課上完了,我覺得自己能按預期的計劃完成,如果接下來用一節課的時間讓學生動筆,老師能在學生的習作過程作及時指導,並對作品進行及時點評,可能收效更大。

其實,學生要寫好讀後感,首先做到對給出的文章用心地讀,用情地讀;其次要選好“感受點”,一篇好的文章或一本好書,可寫的感受點很多,我們只能根據自己的實際或身邊的實際選擇一個自己最善於寫的來寫;最後要聯繫實際,有感而發,因為沒有情感的讀後感是蒼白無力的,是不能感染人的。

總之,不管上什麼課,一定要簡簡單單,實實在在,確定學生掌握的知識就要落到實處,絕不能蜻蜓點水。若果我們在確定教學內容及內容的重難點後,能根據內容精心設計教學過程,做到思路清晰,突破重難點,過渡自然,隨機應變,在善於激發學生參與課堂的同時,善於傾聽學生的回答,並對學生的回答做出中肯的評價,正確引導學生掌握好的學習方法,我看這節課就算成功了。記住:“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是為了不教”。

我愛我的家教學反思 篇13

對本節課比較滿意的地方:(教學設計、重難點、目標、教學過程、教學方法、手段等方面)

《黃山奇石》這篇課文即有抽象概括的描寫黃山景色秀麗神奇,又有具體形象的描寫“仙桃石”, “猴子觀海”等4種奇石。作者形象生動語言文字極具感染力地把祖國的黃山奇石描寫得活靈活現!對在校的學生來講,很少有人到過黃山,沒見過黃山那種變化多端,形態各異的奇石,大多數學生缺少對黃山的直接經驗,我在教學中,充分利用學生已 有知識和生活經驗,藉助電化教學手段,聲情並茂,生動形象地強化學生感知,努力學懂這篇課文。

如果説,思維是“地球上最美的花朵”,那麼想象則是“維繫美麗花朵生命的源泉”。因此,我在教學過程中注意通過看圖和模擬表演來創設想像思維的情境,引導學生掌握想象思維的方法,如品味“猴子觀海”時,我引導學生説説圖中的“猴子”指的是什麼?“海”又指的是什麼?學生很快發現,“猴子”是指山頂上想猴子的一塊巨石;“海”是指山峯間像波浪一樣翻滾的雲霧。顯然人們把這兩種景象融為一體,稱為“猴子觀海”。這本身已充滿了想象的色彩,接着我又讓學生細讀重點句,從中找出“抱着”“蹲”“望”這些描寫動態的詞語,以及“一動不動”這個描寫靜態的詞語,品味想象的意境。我讓學生觀看多媒體,自己描述看到的景象。有的説:“這隻蹲在山頂上的猴子被翻滾的雲海驚呆了。”有的説:“這隻猴子被眼前的雲海嚇壞了。”還有的説:“這隻猴子望着翻滾的雲海在沉思。”這時我抓注時機,讓學生將自己看到、想到的情景進行即興表演,把圖中景物,由語言變為動作。以此激發興趣,強化想象思維。在此基礎上,我通過談話進一步引導學生展開想象。“如果這不是一隻石猴,而是一隻真猴,面對翻滾的雲海,它會想到什麼?”這是課堂立刻活躍起來,有的説:“它會想,我要是孫悟空踏着雲彩飛過去見觀世音有多好。”有的説:“我要是會游泳,跳下去遊個痛快。”還有的説:“我要是長出翅膀,飛到對岸去該多好!”就這樣,我引導學生從觀察入手,創設了想象思維的氛圍,使學生的思維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

其次,新課改要求教師要有一顆慧心,做寫作資源的開發者。於是,我在指導學生品味奇石的基礎上,增加看圖聯想,給其他怪石起名字,寫“奇石”這一環節,學生在與小組討論交流之後,加上先前的語言積累,通過兒童特有的思維,寫出了比文中更具有童真童趣的話語。如:有的學生寫道:“兩隻張牙舞爪的大獅子,你爭我奪的搶着一個漂亮的繡球。”再比如:“一隻雪白的天狗蹲在山頭,呆呆的望着銀盤似的月亮,它心想,我怎麼把他吃掉呢?”“一位漂亮的仙女,端坐在平台上,聚精會神地彈奏一支美妙的樂曲。”這一環節也使學生他們的個性得以舒展,靈感得以釋放,語文課堂真正成為了他們可以盡情想象和創造的樂園。

現在,我更加深深地體會到:要讓學生注重對文本的感悟。重感悟就是要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他們自由地去想象。還應該相信學生的能力,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和體驗。把更多的機會,更多的思考留給孩子。這將是我今後努力的方向。

我愛我的家教學反思 篇14

“故書不厭百回讀,熟讀精思子自知”,這話我信。《遊褒禪山記》在高中學過;讀大學時,老師講過;現在自己再讀,和學生一起賞析,每次閲讀、學習都有收穫。

有人説,“唐以前詩是長出來的,唐詩是嚷出來的,宋詩是想出來的,宋以後詩是仿出來的。”這話我更信。宋詩是想出來的,產生了大量的哲理詩,宋文何嘗不是想出來的!宋文中的哲理,更是民族傳統文化的瑰寶。

《遊褒禪山記》敍述作者和幾位同伴遊褒禪山“半途而止”的經過,藉此生髮議論,通過記遊言志。文章因事説理,敍議結合,前後照應,結構嚴謹,文筆簡潔,語言凝練,體現宋人遊記善於議論的特點。

教學過程中主要先在學生預習的基礎上疏通文意,掌握文中重要實虛詞,詞類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識,並讓學生做積累。在課文分析中讓學生了解敍議結合,前後照應的嚴謹結構。

這篇文章名為遊記,實則説理,構思奇特,別具一格。它不同於一般的遊記,不重山川風物的描繪,而重在因事説理。以説理為目的,記敍的內容只是説理的材料和依據,文章以記敍的內容為喻,生髮議論,因事説理,以小見大,準確而充分地闡述了一種人生哲理,給人以思想的啟發,使完美的表現形式與深刻的思想內容和諧統一,具體説來本文在寫作上有三奇。

一奇。文章開頭就別開生面,有別於一般的遊記。雖然一、二句也按遊記常格先介紹褒禪山的概況,第三句以下卻愈變愈奇,至“今言‘華’如‘華實’之‘華’者,蓋音謬也”,才知道這個開頭其實是考證,以考證山水得名、音讀確否作遊記開頭,這是前所未見的,此一奇。讀到這裏,讀者不僅要問一個為什麼?這樣寫能引起讀者的興趣,但要真正體會到這種“奇”,就必須讀完全文才能豁然。

二奇。接着文章記敍遊洞過程。一般遊記文章,都以敍述描寫為主,而這篇文章的記敍部分卻非常簡略。記敍遊前洞,着眼點在地勢“平曠”而“記遊者甚眾”;寫後洞,着眼點在“入之甚寒”而“入之愈深,其見愈奇”,“來而記之者”則愈少。對比寫來,其目的則是為後文議論作鋪墊,特別是段末處從乘興而來敗興而出作結,更為思考作一層準備,這就是記敍用筆之奇,則為二奇。

三奇。全文若在此結束,仍不失為一篇遊記佳作。因一般遊記文章,進行敍述描寫之後,只是用極簡省的筆墨,或感歎,或議論,畫龍點晴。可本文作者到此結束總有缺憾之感。因此,作者用大段文字闡發悔思之得。文章首先從古人觀察事物而有得開始,探究的結果是“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接着探究此次遊山不能“極夫遊之樂”的原因,辯證地提出了“夷以近,而遊者眾”,“險以遠,而至者少”和志、力、物三者在求思、行事上的哲理。這次遊山所得有二:一是志、力、物三者的行事辯證法則;二是治學的嚴謹求實的態度。文章以考證起,實則講的是治學。治學也是行事的一部分,其態度和行事密不可分,二者結合,成功才有把握。這樣敍議結合,縫合緊密,實為三奇。

作者更是借遊山,向我們説出了他對待成功和失敗的態度,其實運用了“歸因”方法。王安石把遊山(準確説是遊洞)的成功歸為四個條件,一是有志;二是有力;三是有物;缺一不可,四,當然還有難度:“險以遠,則至者少”。但是他最強調的是志。在物和力允許的情況下,要“盡吾志而無悔”。王安石這段議論,意義深刻,既説出了不怕艱難,勇往直前,領略險峯上的無限風光的人生態度。也説出了“盡吾志而無悔”改革決心。

總之,此文以遊山探勝而未能盡興為出發點,因事見理,説明“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險遠處,要想到達那裏,必須具備堅強的意志和足夠的力量,還要輔以一定的物質條件。此外,還從僕碑文字的讀音情況,提出“深思慎取”的告誡,這對今天我們的治學、處世、創業,都有借鑑意義。

我愛我的家教學反思 篇15

《蒲公英的種子》是一則童話故事,全文采用擬人的手法,寫蒲公英的種子對太陽公公的囑咐有不同的想法和做法,結果他們的命運也各不同,從而告訴人們做事不要被表面現象所迷惑,有時,有必要聽從長輩的正確教導。

新課標“以人為本,促進個體和諧發展”的基本理論,以尊重學生情感,張揚學生個性為立足點,圍繞“讀好書”這一教學重點進行教學。讓學生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和體驗。通過讀中悟,悟中讀,使學生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

依據閲讀教學特點和低年級學生閲讀的認知規律,突破傳統的教學模式,避免繁瑣的內容分析,以讀代講,充分發揮朗讀對理解課文內容、發展語言、陶冶情感的作用。引導學生與文本對話,把文本讀正確,把自己的感覺讀出來。通過個性化的朗讀對學生進行語感訓練。如:教學第一自然段時,創設朗讀情境,指導學生朗讀:這些蒲公英的種子在微風的吹拂下離開了媽媽的懷抱。他們要到廣闊的天地中去,也許要到天涯海角。如果你們現在都是蒲公英種子,一陣陣風吹過,你們飛到了天空中,朵朵白雲從你們身旁飄過,你感覺怎麼樣?教學中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情感體驗。學生是怎麼理解的就怎麼讀出來。這也就是我們平時所説的“讀進去――理解課文,讀出來――表達情感)。

我愛我的家教學反思 篇16

第一次磨課,給我如下啟示:

1、過渡要自然

教學過程中從上一個環節到下一個環節時,教師要設置承上啟下的語句,讓學生有自然而然的感受,沒有突兀、跳躍的波動,使學生聽講更專注。但我的整堂課節奏很快,缺少一些必要的過渡,給人硬碰硬的感覺,板塊與板塊之間很生硬。宋校長也幫我指明瞭道路:要預設學生的回答,抓住學生的回答自然過渡。

用這個方法,我進行了這樣的設計:(1)由珠穆朗瑪峯圖片引到對珠峯的介紹;(2)由課題中的“地球之巔”指珠穆朗瑪峯,珠穆朗瑪峯也叫“埃非勒士峯”,英國“埃非勒士委員會的組織者曾説過這樣的一段話,從而引出英國人的話;(3從英國人的話引出登山的困難。通過針對性的過渡,在評課時,有老師評價我的課教學過程很流暢,老師問題的鋪設自然。

2、語文味

第一次上課時,我只抓住人物的精神分析,沒有深入地品讀語句,缺少語文味。第二次上課時,我注意了文本細讀,抓住關鍵詞和嘗試朗讀使學生仔細領會言語內在精細之處,細細品味文學作品語言的節奏與肌理。

3、語言要簡潔課堂上,學生是主體。這個道理我也知道,但在平時的課上,不知不覺中自己講得很多。陳老師告訴我“自己的話要少,越少越好”,我也特意地注意了,針對學生的回答,我只是稍加歸納,絕不要重複,少一些哆嗦的話。但第二次課上下來,自己的話還不夠簡潔,以後要重視起來了。

我愛我的家教學反思 篇17

領着孩子們在拼音王國裏遨遊已有一段時日了,從簡單的“a、o、e”逐漸到難度較大的“z、c、s”,一路就這麼“風塵僕僕”地過來了,雖然在課堂上面帶微笑、親切地稱這為些字母們“拼音朋友”,但要讓這些“小朋友”在孩子們心裏紮下根,還是要頗費一番心思的。

今天學習的是聲母zcs, 在這堂課中,學生的學習興趣濃厚,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得到了較充分的發揮

課始,課件出示了小刺蝟,我對孩子説我們讓小刺蝟帶我們去野外去玩,好嗎,小孩子很高興,興趣一下子高漲了很多。接着出示課件,把孩子帶進了一個美麗的郊外,在這個美麗的地方,孩子們看到了一個愛學習的小姐姐,看到了打滾的刺蝟,看到了吐絲的蠶寶寶,然後讓他們練習説話,“一位姐姐在寫字”“小刺蝟在草地上打滾”“蠶寶寶在吐絲”,從而導出聲母“zcs”。很多小朋友在課前已經認識了zcs,但發音都不夠準確,我省去了教學的發音要領,我想對於一年級的小朋友來講,讓他們模仿或許更好一點,還有幾個小朋友總是要讀成翹舌音,還需要多示範,多指導。為了記住記形,我引導孩子編順口溜,幫助記憶。學生會編“像個2字Z、Z、Z,刺蝟刺蝟C、C、C,寶寶吐絲 S S S……”通過兒歌,孩子可以較快的記住ZCS的字形。

當然,孩子還小、自我控制能力比較差,需要教師時刻去引導。特別是對於比較好動或特別內向的學生,還需多費苦心。漢語拼音比較枯燥乏味,為了吸引孩子們的眼球,在拼讀音節時我設置了遊戲,喚起他們學習拼音的興趣,引導他們在語言實踐中輕鬆愉快地學拼音。這節課中,我對孩子説,小刺蝟種的果子成熟了,他想邀請我們去吃果子,你讀對了,才能摘下來。小孩子很積極,都想嘗試去摘。在拼讀zuo cuosuo的時候出現錯誤的情況比較多 ,z—u—o—zuo, 明明是平舌音,但孩子在拼讀的時候卻會出現這樣的狀況:z—u—o—zhuo,前面拼的好好的,可是最後拼出的音節卻是翹舌音了,還需要多多的強化。

當然還有一些地方需要我改進:常規培養需強化,學生年齡小、自制力差,需要時時刻刻做出有效的引導、調控。課堂上拼讀這一重點的訓練,孩子總是積極性不高,可能與學過有關。如果讓他們讀的少,總擔心他們讀不好,多了吧,又怕他們煩。不過我也想到了一個方法,我把他們分成各個學習小組,以後就讓他們在小組裏練讀,一個人讀,其他組員認真聽,找出缺點。當然這更要注重孩子傾聽的習慣的培養,我在教學中將加強這方面的訓練。

我愛我的家教學反思 篇18

美國教育心理學家波斯納提出了公式:經驗+反思=成長,這是教師成長的至理名言,許多教師有較深刻的體會。

如果一個教師或許工作了20年,沒有反思,也只是一個經驗的20次重複。如果一個教師只滿足於經驗的獲得,而不對經驗進行深入的反思,那麼他的原有理念及不適當的行為就很難改變,其結果是他的教學將可能長期維持在原來的水平而止步不前。

為什麼只有經驗不能成長?為什麼經驗加上反思就成長了呢?

1.反思使經驗(含教訓)變成教學智慧,從發生的事件中得到啟發

葉瀾先生指出: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不一定成為名師,如果一個教師寫三年反思有可能成為名師,沒有反思的經驗只能是狹隘、片面、膚淺的經驗;不會反思的教師,他的教學能力和水平至多隻是經驗的累積;能夠不斷反思的教師,他的教育智慧就會隨之不斷增長。教師越能反思,就越是好的教師,越能使自己的經驗起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作用。

一位數學老師教的學生成績總比別人好,別人問他是什麼原因,答不出,後來通過反思,發現原因是每個學生只用一個作業本。學生要隔天才能看到先一天自己做的作業情況,經過認真總結,他的經驗就提升為及時反饋原理,討論時,老師們也認為,只有及時反饋學生的學習情況,才能及時糾正學生的錯誤與模糊認識,提高學生的數學成績。

2.反思能幫助自己尋找問題的解決方法

反思能幫助教師從每天習以為常的教學行為中發現自己的教學問題,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提升自身的專業化水平。

反思的目的不只是回顧過去,而是為了指導未來的行動,反思幫助探究和解決問題,追求教學實踐的合理性。

有的教師在反思小組合作學習效果不佳後,找到了解決問題的辦法;分好小組,選好組長,做好培訓,用好評價,加強引導,如果將這五個環節的工作做好了,小組合作學習的效果就會好起來。

我們認為,教學中出現了問題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教師不認真反思,不思考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

3.反思使自己學會教學

教師全面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時,會從教學主體、教學目的和教學工具等方面入手,對教學前、教學中、教學後等環節獲得的體驗進行回顧,從而使自己變得成熟。

反思是自己幫助自己學會教學的好途徑,某個內容教學失敗了,反思為什麼,下次就可以改變教學方法,逐步就學會教學了。

無論是教學的失敗,還是教學的成功,教師只要認真反思,分析失敗的原因,提煉成功的經驗,這些都是寶貴的教學資源,也是任何教育理論所不能替代的精華。

4.反思促進教師成長

反思可以由教師自發行為變成自覺行為,縮短教師的成長週期,使教師全面發展。

按照教師職業特徵,一般認為,5年以內是新手型教師,關注的是具體的教學技能;5年—10年是適應型教師,關注的是教學策略,能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綜合應用技能;10年—20年是成熟型教師,關注自己的教學理念;20年以上是專家型教師。但自己不把握進步的機會,是不會自動越級的,可能到退休還不成熟。

通過反思,不只關注完成教學任務,在學生身上體現出成績;還應關心教師本人如何在教學中得到提高,不是年復一年機械重複自己的工作,教師需要做自己成長的有心人,才能縮短成熟的時間。

我愛我的家教學反思 篇19

在課堂教學結束後,再來回顧自己的課堂,我覺得有以下幾點收穫:

1、在理解“數不清”這個詞語時,我創設了一個小小的情景,即我在黑板上先畫了一朵雲,然後在雲底下畫大小雨點,學生自然而然地跟着數了起來,最後我用點代替雨點兒在黑板上快速地點點,學生數不過來時,我再引出:“雨點兒多得數都”學生很自然地接上來“數不清”。在這樣的引導下,學生經過自己的親身體驗,很容易地就理解了詞語。接着我又進行適當地創高,讓學生聯繫生活説一説,還有什麼是數不清的,效果就出來了。

2、俗話説:“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我認為書是學生讀懂的,而不是老師講懂的。新課標在目標定位中強調指出:“具有獨立閲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在第二自然段的教學中,我充分運用讀的手段,通過自由讀,指名讀,引讀,分角色讀,表演讀等朗讀方式,引導學生在讀中熟悉課文,理解課文,在讀中學會朗讀,學會合作。一句話,在讀中悟情,在讀中明理,在讀中得法。

3、設計開放性的問題,可以激發學生探究慾望,更好地生成語言。在本課教學中,我問:“如果你是雨點兒,你會做什麼?”,在品讀課文時,我又問:“如果你是花草,你會對雨點兒説什麼?”一連串開放性的問題,學生們在學習課文中,合理想象,多向探究,創造性地運用語言。學生在説到如果自己是雨點兒時,有的説“我要到黃土高原去,讓那裏的山坡不再是黃色的,讓那裏變成綠色的世界”;有的説“我要到北方去,因為書上説北方經常有沙塵暴,我去了可以減輕乾旱”;有的説“要是我是大雨點兒,我要到農民伯伯的莊稼地裏去澆灌禾苗”……誰説一年級的孩子還太小不懂事,他們的話卻真的讓人感動。

我愛我的家教學反思 篇20

李雪瑩老師為我們撩開了第一課時的面紗,那麼第二課時又該怎樣呈現在學生面前,怎樣上才能使第二課時更具有實效呢?為此,我想通過《跨越海峽的生命橋》這篇課文,來探尋第二課時的佳徑。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是人教版課標實驗教材四年級上冊"人間真情"單元組的一篇課文.講述的是這樣一個感人的故事:大陸青年小錢患了嚴重的白血病,台灣同胞冒着生命危險,用愛心挽救了小錢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本課教學的重難點是引導學生通過理解骨髓移植對小錢的重要,中國台灣青年在餘震中捐獻骨髓的危險,以及兩岸醫護人員的奔波勞累,體會“跨越海峽的生命橋”的含義。引導學生在閲讀中深切感受人與人之間美好的情感以及中國台灣人民和大陸人民難以割捨的骨肉親情。在教學中,能引導學生入情入境地讀,抓住重點詞句在讀中感悟。

一、抓住“靜靜地”,體會不平靜,感受人與人之間美好的情感。

在設計本課時,抓住課文中“小錢靜靜地躺在病牀上”和“中國台灣青年也靜靜地躺在病牀上”兩句話為切入點。同樣是“靜靜地躺在病牀上”,但身患重病的小錢是因為缺乏生命力,奄奄一息地躺在病牀上。

中國台灣青年在持續不斷的餘震中,不顧自己的安危靜靜地躺在病牀上,是因為他知道小錢正期待着他的骨髓。這裏的“靜靜地”是他內心堅定沉着的反映,他為了海峽彼岸的小錢不再“靜靜地躺在病牀上”,而將自己的安危置之度外。在品讀這一點的時候,我用“周圍的環境能靜嗎?”和“他的內心能靜嗎?”兩個問題來襯托出那位中國台灣青年的不平靜。將中國台灣青年一心為他人着想、無私奉獻的精神躍然紙上。在教學中,讓學生感受小錢的不平靜,他生命的垂危,他對骨髓的迫切需求;感受中國台灣青年的不平靜,是為了挽救同胞,可以不顧自己生命的安危,可以把自己的家人拋在腦後。通過研讀,讓學生感受到了平靜背後的不平靜和那份沉甸甸的愛。初步領會本篇課文的人文內涵,感受海峽兩岸人們的血脈親情。

二、重視朗讀訓練,引導學生在多樣性的閲讀、自主品讀、讀寫結合體悟文本,感受真情。

《新課標》中強調: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確實,朗讀是語文教學中最重要的一種訓練形式,是最直接、最常用的語文實踐活動。而《跨越海峽的生命橋》這篇課文情真意切,很適合感情朗讀。在這堂課的教學中,以“讀”為突破口,將“讀”貫穿了整個教學過程始終。

三,整合學習資源,使學生入情入境

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礎上,用課外資料來豐富教材內容,拓展學生學習的渠道.在這堂課上,我適時地補充白血病的資料,讓學生感受小錢病情的嚴重,以及對骨髓的迫切,學生對"靜靜地"一詞有更深的瞭解.當學生講到"一場里氏7.3級的大地震襲擊了中國台灣地區."時,我及時地播放了"1999年'9.21'台南大地震"的資料,使學生更加體會到中國台灣的李博士和青年在餘震中進行抽取骨髓手術的危險性,出示李博士奔波的路線圖,體會他無私奉獻,急人之所急得醫德高尚醫德。

四、不足

反思這節課,存在着許多的不足與遺憾。比如在課文講授中,對學生朗讀指導還欠缺。雖然整堂課中在某個教學環節激起了學生心中的漣漪,但是總感覺沒有完全把學生的情激發出來,尤其是學生不能把自己的感受,體會溶入到朗讀中.這也是我以後教學工作中努力的方向.同時,感覺自己的教學語言不夠豐富,教學機智不夠靈活.這些不足都有待於我不斷向其他教師學習,爭取在以後的教學中能更上一層樓.

我愛我的家教學反思 篇21

解決問題的策略是解決問題必要的一種問題解決思想方法,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已經積累了一定的數量關係及解決問題的經驗,初步瞭解了同一問題可以有不同的解決方法的基礎上學習的。

本節課在列表過程中,分析數量關係尋求解決類似歸一、歸的實際問題的有效方法。學好本節課知識,將為學習用列表等方法解答求兩積之和(差)等實際問題奠定知識和思想方法的基礎。

1、本節課是用列表的方法整理問題情境中的信息,用從已知條件想起或從所求問題想起的方法分析數量關係。例題從三個小朋友買相同筆記本的信息,分兩次提出要解決的問題,要求學生找出解決第一個問題的條件並進行整理,通過呈現表格讓學生思考怎樣解決問題。隨後學生很自然的自主分析數量關係,解決第二個問題。 2、在練習中安排了與例題結構相同的實際問題,學生都能運用所學的策略解決問題。 3、在解答第二個問題時,有大部分同學想不到方法,要從小明的信息算出單價,再用除法求出小軍能買多少本。這是本節課的障外點。

我愛我的家教學反思 篇22

教學反思需要跳出自我,反思自我。所謂跳出自我就是經常地開展聽課交流,研究別人的教學長處,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過學習比較,找出理念上的差距,解析手段、方法上的差異,從而提升自己。當然,無論是運用行動研究法還是比較法,我們都需要學習先進的教育教學理論,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達到“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境界。這種解決和分析問題的思路做法毫無疑問可以鍛鍊和提升我們解決問題的工作能力,我們循着這種思路可以徹底找到問題發生的根源,以及找出預防問題的有效方法。這種方法與企業中所倡導的全員持續改善的管理手法也不謀而合,不論是理念還是方法,都是一脈相承,只是集體反思學習有更進一步的深入。

隨着素質教育的進一步深化,現代教育最重要的特徵就是高揚人的主體性,追求個人的主體性,追求個人的全面發展,充分發揮每個人的主觀能動性,以期取得最大的效益和最好的發展。因而社會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種要求不僅僅體現在對教師學歷層次的追求上,更重要的是體現在對教師綜合素質、教學效益的要求上。

我愛我的家教學反思 篇23

經過近一個月的年級組授課、研討。《牛和鵝》這一課我在年級組裏上了四次。四次中都有不同的感悟,也都有不同的收穫。

第一次上課在二班,跟學生課前沒有接觸,直接授課。在授課過程中,學生非常配合,上課過程中感覺學生有很大的興趣,我也的情緒也非常高。一堂課講起來非常順。學生好像知道我的設計一樣,一步一步非常到位。進行的非常快。唯一遺憾的是在話題交流時我設計的問題是:“説説你身邊還有哪些變換角度的事情”這一問學生被我問住了。我考慮到問題可能過深了。學生不知道從何答起。我就引導學生一年之中有四季,有的人喜歡夏天有的人喜歡冬天,他們都有不同的理由。有的人覺得夏天很美,有鮮花有水果。

不喜歡夏天的人卻覺得夏天蚊子很多。冬天很美,白白的世界,可以滑雪滑冰。可有人卻認為冬天很冷,不喜歡。所以個人站的角度不同,見解也不一樣。在我的引導下。有一位站起來大概意思是説:在生活中有的人遇到不開心的事,她就想我還是比較幸運的。這樣想想就會越來越快樂。生活中就是這樣如果你遇事都往開處想就會越來越快樂。

否則,就會鑽進牛角尖。孩子説的多好啊。但是大多數同學都覺得這個問題很難。我想可能由於第一課時不是我上的緣故。進入寫話環節。孩子寫的也不太理想。可能前一部分太順了。後面反而不知道怎麼引導了。課程比預計的提前五分鐘下課。第二次上課在四班。這次有了前一次教學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