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性教學反思(精選30篇)

可能性教學反思 篇1

【教學設計與意圖】

可能性教學反思(精選30篇)

一、複習可能性

通過“在4個口袋中會摸到紅球嗎”的提問,引出之前表示可能性的三個關鍵詞:“一定”、“可能”、“不可能”,為本課教學奠定基礎。

二、幾分之一

首先,通過“在2號與3號袋中更想在哪兒摸”的提問,讓學生自主用分數表示可能性,再通過“ ”及“ ”的類推,讓學生初步認識到用分數表示可能性大小的方法,感受“分母”與什麼有關。

三、幾分之幾

首先,通過摸牌,從“ ”到“ ”、“ ”,讓學生體驗到“分子”與什麼有關,再通過換牌、加牌的變化,突出要點,初步總 結出用分數表示可能性大小的方法,分子、分母分別是如何確定的。

四、練習應用

1、通過兩個有針對性習題的訓練,進一步鞏固用分數表示可能性大小的方法。

2、教學兩種特例,完善“一定”、“不可能”的表示方法,一定發生可能性是1,不可能發生可能性是0。

五、反例凸顯

通過“一次任意摸2張”類題的教學,進一步清晰用分數表示可能性大小的方法,糾正“簡單看張數”的錯誤認識。

六、生活應用

判斷遊戲規則的公平性,因為用具體的數來表示可能性的大小了,所以相對於以前的判斷更精確、更科學。

七、綜合拓展

通過對“劉星耍賴了嗎”問題的探討、辨析,進一步強化表示方法,並把討論引向深入,把課堂拓展到課外。

【亮點分析】

一、精心點播,自然生成。

通過巧妙的提問設疑,先判斷4個口袋中摸到紅球的可能性,其中兩個口袋是可能的,再設問更想去哪摸,引導用數來表示,使學生基本明白分母是如何確定的。

二、適當變化、突出要點

通過換牌、加牌,讓學生認清分子、分母分別與什麼有關,符合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建模後對概念中的要點適當變化加深理解的要求。

三、練習注重思維價值

奇數、偶數、素數、合數新舊聯繫,既鞏固舊知,又夯實了新知;運用今天所學知識來判斷遊戲規則公平性,能更精確、更科學。

四、有意義的創造性的改編教材。

本課教學內容,依據教材教學目標,難度不高,更主要的是學生很容易把“用分數表示可能性的大小”等同於“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分之幾”類的問題。為防止、糾正學生可能的這一偏差,本課教學設計,重組、改編了教材,增加了“一次任意摸2張”類的題型,既增加了本課的深度,更通過這一“反例”糾正學生“簡單看張數”的偏差。

【不足之處】

1、學生學習方式單一,學生缺乏獨立練習的時間與機會;( 勵志天下 )

2、“反例”教學位置是否合適,若提前至第三環節“幾分之幾”後,能立刻糾正學生的偏差,但學生還沒進行基礎性的練習鞏固,就教學這一內容是否嫌難,是否有“頭重腳輕”之嫌。

可能性教學反思 篇2

一、源於生活導入,使學生感受親近的數學知識。 本課是學生第一次接觸不確定現象,本課的教學目標就是“在簡單的猜測活動中感受不確定現象,初步體驗有些事件的發生是確定的,有些則是不確定的。”使學生初步感受、體會概率知識存在於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對於二年級的孩子來説,概率知識太抽象了,怎樣使這一知識深入學生的生活,讓我們的教學過程更直觀呢?這堂課一開始,我設計了老師和學生玩“猜牌”這一遊戲情境,簡單而有效地突出“可能、不可能、一定”,以至引導學生直奔這堂課的主題“可能性”。

二、創設教學情境,讓學生在活動中感悟數學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為學生充分提供從事教學活動的機會,創設情境,讓學生通過“猜牌”“摸球遊戲”“小小設計師”等教學活動中,讓學生在遊戲中玩中學,樂中悟,獲得確定性和不確定性的直觀感受,從而獲得有用的概率基礎知識,並用來解釋生活現象,更為全面地分析問題,作出一些簡單的判斷和推理。

三、加強活動指導,引導學生自主探究 在進行“摸球遊戲”之前,教師先進行個示範摸球以及“友情提示”的出示讓學生在接下來的小組合作“摸球遊戲”的順利進行起了事到功倍的效果。同時在活動中應用知識,展示小組合作的成果,通過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充分的交流,更加深刻的感受、體會概率知識存在於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使學生體驗到數學學習的樂趣,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

可能性教學反思 篇3

【教學設計與意圖】

一、複習可能性

通過“在4個口袋中會摸到紅球嗎”的提問,引出之前表示可能性的三個關鍵詞:“一定”、“可能”、“不可能”,為本課教學奠定基礎。

二、幾分之一

首先,通過“在2號與3號袋中更想在哪兒摸”的提問,讓學生自主用分數表示可能性,再通過“ ”及“ ”的類推,讓學生初步認識到用分數表示可能性大小的方法,感受“分母”與什麼有關。

三、幾分之幾

首先,通過摸牌,從“ ”到“ ”、“ ”,讓學生體驗到“分子”與什麼有關,再通過換牌、加牌的變化,突出要點,初步總 結出用分數表示可能性大小的方法,分子、分母分別是如何確定的。

四、練習應用

1、通過兩個有針對性習題的訓練,進一步鞏固用分數表示可能性大小的方法。

2、教學兩種特例,完善“一定”、“不可能”的表示方法,一定發生可能性是1,不可能發生可能性是0。

五、反例凸顯

通過“一次任意摸2張”類題的教學,進一步清晰用分數表示可能性大小的方法,糾正“簡單看張數”的錯誤認識。

六、生活應用

判斷遊戲規則的公平性,因為用具體的數來表示可能性的大小了,所以相對於以前的判斷更精確、更科學。

七、綜合拓展

通過對“劉星耍賴了嗎”問題的探討、辨析,進一步強化表示方法,並把討論引向深入,把課堂拓展到課外。

【亮點分析】

一、精心點播,自然生成。

通過巧妙的提問設疑,先判斷4個口袋中摸到紅球的可能性,其中兩個口袋是可能的,再設問更想去哪摸,引導用數來表示,使學生基本明白分母是如何確定的。

二、適當變化、突出要點

通過換牌、加牌,讓學生認清分子、分母分別與什麼有關,符合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建模後對概念中的要點適當變化加深理解的要求。

三、練習注重思維價值

奇數、偶數、素數、合數新舊聯繫,既鞏固舊知,又夯實了新知;運用今天所學知識來判斷遊戲規則公平性,能更精確、更科學。

四、有意義的創造性的改編教材。

本課教學內容,依據教材教學目標,難度不高,更主要的是學生很容易把“用分數表示可能性的大小”等同於“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分之幾”類的問題。為防止、糾正學生可能的這一偏差,本課教學設計,重組、改編了教材,增加了“一次任意摸2張”類的題型,既增加了本課的深度,更通過這一“反例”糾正學生“簡單看張數”的偏差。

【不足之處】

1、學生學習方式單一,學生缺乏獨立練習的時間與機會;( 勵志天下 )

2、“反例”教學位置是否合適,若提前至第三環節“幾分之幾”後,能立刻糾正學生的偏差,但學生還沒進行基礎性的練習鞏固,就教學這一內容是否嫌難,是否有“頭重腳輕”之嫌。

可能性教學反思 篇4

北京雖然常掛在我們的嘴邊,其實它離我們還是很遠的,它到底是怎樣的一座城市對於孩子們來説更是模糊的。而本組課文又要求通過學習,讓學生能更直接地感受到祖國的美。所以在上課之前我為孩子們找了視頻——魅力北京。從各方面讓孩子對北京有一個初步的印象。

課前我也讓學生蒐集北京到底有哪些“美麗”的地方;最後我按課文內容有的放矢地佈置學生收集“天安門廣場”、“人民英雄紀念碑”、“柏油馬路”“立交橋”、“名勝古蹟”、“優美公園”“高樓大廈”等,讓學生把對“北京”的認識從整體到部分進行“聚焦”,抓住重點對北京的美通過“窺一斑見全豹”的形式呈現出來。結果學生興趣昂然,每個孩子都通過電腦、摘抄、剪貼等多種途徑認識、瞭解了北京。

當學生初知北京是一座美麗的城市後,我再引導學生快速閲讀,邊讀邊找文中寫到了北京的哪些地方美麗?當學生找出北京這些具有代表性的美麗地方後,我再引導學生學習文中是怎樣來把這些美麗的地方寫具體的。最後讓學生回顧全文,感受北京的美,從心底發出讚歎:北京真美呀!我們愛北京!我們愛祖國的首都!就這樣遵循從整體-部分-再回歸整體的教學原則,也遵循了低年級學生對事物認識、瞭解的認知規律。同時也讓學生對文本的解讀、情感的深化水到渠成。

可能性教學反思 篇5

《蜜蜂》這篇課文以第一人稱寫了他所做的一個試驗,即證實蜜蜂是否具有辨認方向的能力

課文敍述線索清楚,情節完整。首先寫“我”聽説蜜蜂有辨別方向的能力,想做個試驗;再寫“我”試驗的過程。過程大體是在自家花園蜂窩裏捉上20只蜜蜂,都在背上做上記號,叫小女兒守在窩旁,“我”走出二里多路,放飛蜜蜂。隨後寫“我”途中的觀察和猜測以及試驗的結果。結果第二天有17只蜜蜂沒有迷失方向,先後準確無誤地回到了家;最後得出結論:“我”尚無法解釋蜜蜂為什麼有辨認方向的能力。

上課一開始我給學生播放了一首兒歌《蜜蜂做工》,讓學生邊聽邊思考:歌中的主人翁是誰?學生都聽的很認真,紛紛舉手説是蜜蜂,由此來引出課題。通過這個情境的設置,充分調動了學生的興趣。在講到“四面飛散”這個詞語的意思時,選了四個學生上來表演蜜蜂,一個學生表演風。雖然學生的表演不盡如意,但通過形象的演示,讓學生在笑的同時來理解詞的意思。當學生了解了實驗的結果後,我讓學生談談自己的感受和心情。有學生説:“蜜蜂了不起,它逆風而飛,而且沿途都是陌生的景物,居然能飛回蜂窩,真讓人佩服。

可能性教學反思 篇6

本課是我在2______年10月我上的一節許昌市優質課。既然是優質課,我就在對現行的人教版舊教材進行了一定的重新理解與整合,並在教學方法上以新課程標準進行了大膽地嘗試。

首先,我備課時認真整理了教學思路。在人教版的舊教材與教參中,是以歷史事件為主要的認知線索的,但在新課程改革理念下,是以模塊為主的教學,更突出經濟史的專題及對歷史人物認識與評價。所以,我在教案設計中以“羅斯福何以被稱為美國二十世紀最偉大的總統?”導入,以分析羅斯福實行全面改革為主要內容,以從羅斯福的身上收穫一種精神為目標鋪開教學。

其次,我在課堂教學流程的設計中,我注重讓學生能通過學習――親近歷史,即多元化歷史文本閲讀,學生通過課前的預習,以網絡、書報、影音等媒體形式查閲了大量相關資料,較之課本,更親近了歷史;理解歷史,發現問題,討論問題。課堂上提出和思考的許多相當有深度的問題,事實上是學生在課前的預習和小組探究式討論中已經提出來了的,如“羅斯福是如何想到以國家干預的理念來實行新政的?”我深深地感到,學生在與歷史文獻,與同學和老師的對話中,更深刻地理解了歷史;感悟歷史,也就是在活動中體驗和感悟。學生的思想是非常活躍,思維是相當開闊的。我設計的“大膽假設”環節,讓學生想像自己是新上任的羅斯福總統,將如何向人們闡釋自己的改革理念,以及讓學生模擬總統幕僚來談改革措施,這樣的體驗和感悟收到非常理想的效果。

同時,本課中以CCTV熱播的大型系列片《大國崛起――危局新政》貫穿始終,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把本課知識有機地融為一體;而且本課在講課的過程中採用的大量真實照片,給學生創建了非常逼真的歷史情景,大大增強了課程觀點的説服力,讓學生感受並體驗當時的歷史環境,達到內化知識,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參與意識和創造性的思維能力。在備課過程中,我還學會了使用一個用電腦做影片剪輯的軟件,可以將自己的需要的電影素材精確地剪到千分之一秒,事實上,在本課的多媒體課件中,我一共用了四段影片,有限的課堂時間決定了我只能剪成一兩分鐘的片斷,所以儘管在電影剪輯軟件的使用方面我是新手上路,但無疑這次的嘗試已是一個可喜的意外收穫。

此外,本課中設計的活動比較多,老師引導學生討論、辯論、各抒己見,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本節課課堂氣氛活躍,學生髮言很積極,很踴躍,這説明開放性的問題情景的設置,充分調動了學生研究、探討歷史問題的積極性,也能夠最大限度的激發學生的創造潛能。特別的是在讓學生通過一個或幾個簡單的英語單詞來概述新政的理念時,學生的創造性實在令教者和聽課者驚歎!在我課前的設計中,因為“三R”是能夠在許多資料中查到的,我想學生答出這幾個單詞不成問題。可在後來的實際教學中,學生們有參照這一模式,結合學校的校園文化提出“三A”的,其中還有一名平時比較調皮的學生提出了“Rebuild”這一單詞,並解釋這是重建、恢復的意思,也就是要通過新政來恢復人們對政府的信心,重建人們對生活的希望。當時贏得了課堂上所有聽課老師和同學的掌聲。這一個教案我在自己所上的三個班級中,每一次都有不同的詞彙説出來,這樣思想火花的迸發,便是課堂中發揮了學生的主體性,激發其潛能的結果。在教學中,我做到了充分尊重學生的見解,每一次討論或各抒己見之後,都能先傾聽學生的想法,在鼓勵的前提下,引導學生從不成熟的認識中歸納出一定的結論,這樣避免了形式主義,保護學生的參與熱情,滿足學生的求知慾望,進而培養他們的創新思維能力。

這一堂課從學生的知識反饋及許多位聽課的專家和同行的評價來看,是非常成功的。但我自己仍感覺有一些遺憾和不足。

為準備這一節課我搜集了大量相關的資料,也進行了刪減和取捨,製作的課件幻燈片也由四十多張精減到最後的二十來張,但三次授課都未能真正按教案設計完整地把課上完。我認真反思後認為原因有二:一則問題過多,課堂容量太大,從未開始上就註定了這是上不完的課;二則由於課堂以學生為主體,實行開放式、探究式的教學,很難真正地把握住學生髮言的時間,其中在一個班授課時有一名學生説到興起時,乾脆請求老師再給他時間多説一些。所以,如何在深度與廣度之間、學生主體與教師主導間拿捏好尺度,還需要今後更進一步地探索和嘗試。

另外,在教學中由於公開課對時間的限制,課堂上羅斯福新政的內涵――凱恩斯主義理論的介紹及評價過於簡單,而這一概念又相對深奧,學生不易理解,難以達到良好的課堂教學效果,今後在正常教學中無論如何還是要增加教學時間補充並講透這一概念的。

再有一點,人格和教育的正常發展是課程的生命。我設計了通過對羅斯福新政中的表現及對其個人生平的瞭解,欲讓學生從他身上獲得一些對自己的品格形成有益的啟示。這是歷史情感與價值觀教育的極好時機,但課堂上仍是時間因素,未能真正的拓展深入,羅斯福的身殘志堅、鋭意改革、勇於挑戰等品質,對學生觸動多大,能給他們的青少年時代多少啟發,我自己也在質疑自己,所以我想,歷史教育,是一定要在課堂外延伸的。

可能性教學反思 篇7

學生參與面小,並且不夠興奮活躍,主動性不強。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教師本身的原因是很值得深思的。課堂一開始,學生回答還是比較積極主動的,尤其是我導入後和同學們談節日和吃的關係的時候,由於有點幽默的語言和學生交流是很融洽的,我問同學們從文中讀出什麼以後,幾個同學談的都不錯。我還趁機讓幾個同學勾勒梳理出文章的輪廓。

但是到了我談 “汪曾祺是一個嘴饞的人”這個問題時,同學們顯然不感冒,一度出現冷場,幾個同學分析也沒有圍繞這個點展開,教師比較生硬地把學生拉回到讀出問題上來,浪費了很多的時間。

上完課後,我和淄博市教研室的崔老師交流才得知,桓台本地特產就是馬踏湖的鴨蛋,感到非常的惋惜,自己錯失了一個很好的切入和拓展的資源!所以説教學設計沒有觸發學生的興奮點,對學情估計不夠充分,是應該吸取的一個教訓。另一個教訓是教學中應變能力欠缺。如果當時冷場時,我組織同學們結合這一點討論交流,並且結合文本説明理由的時候,可能會是另外一種情況。

可能性教學反思 篇8

《日月明》一課共有13個生字,其中11個生字是會意字,所編排的韻文也朗朗上口,易讀易記,所以在備課時我最初認為學習會很容易的。但在實際上課時,學生的表現距離我預期的效果有很大差距。細分析,以下幾點值得反思:

首先,因為本課都是一些會意字,在備課時認為學生藉助韻文在讀書過程中就能明白會意字的構字特點,所以對於本課的生字並沒有進行詳細的講解高估了學生的實際水平。

其次,在處理本課生字上與以往相比過於倉促,學生認讀時間短、形式單一,以至於拿出某個生字,還有部分學生不認識。

鑑於以上不足,再來教學這樣的會意字,我會做好以下工作

1、首先結合韻文讓學生明白會意字的構字特點,:以“明”為例,先引導學生了解“日”、“月”所表達的事物,再進一步引導太陽也好,月亮也好,它們都會發光,給人帶來光明,所以這兩個字組合在一起就成了“明”。

2、結合漢字字形“表意”的特點進行教學,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會意字最大的特點就是字形表意,例如:“休”字,一人靠在樹上歇歇腳,就是“休”字。聯繫字義識記和分辨字形這種方法比較簡便,經過一段時間的示範引導,學生就能基本掌握。學生掌握了這種方法,他們就能自主識字,提高識字能力。

3、拓展延伸。漢字是非常有意思的,但對孩子來説,卻是非常抽象的,如何將抽象的字符變得有意思起來,在結合漢字的構字特點、基本規律的同時,增強識記的趣味性是非常有必要的。《日月明》這一課,學完文中的會意字,還可以拓展想一想:自己認識的、熟悉的還有哪些類似的字。如:三口品,三日晶等等。

識字本身是枯燥的,而對於枯燥的事物,人們的情緒總是消極和被動的。如果孩子們一味地被動識字,不僅識字的效率低,而且還在一定程度上束縛了思維的發展。因此,我想一定要在起步階段通過多種途徑來營造識字教學的良好氛圍,充分調動起兒童識字的興趣,不斷激發學生去體驗識字的樂趣,只有這樣,學生才能樂於識字,主動識字。

可能性教學反思 篇9

傳記,是很多文學愛好者情有獨鍾的讀物。尤其是偉人、明星的傳奇生活經歷不僅滿足了人們獵奇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在某種程度上有啟迪和鞭策人的作用。近日,我就與學生共同學習了一篇傳記——《毛澤東的少年時代》。

課文描寫的毛澤東少年時代的情況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相距甚遠。如何使學生真正領悟、理解少年時代毛澤東的遠大抱負,產生對毛澤東的敬仰之情,激發向少年毛澤東學習的思想感情,是我在講授本課過程中力爭解決的問題。

時勢造英雄,任何偉大人物的誕生都無法脱離所生活的大環境。因此,對於課文涉及的背景,也就是當時的歷史環境,課前我做了大量的鋪墊。首先,我要求學生在初讀課文的基礎上自主查閲歷史資料,查找自認為與課文有關的內容,然後再次閲讀課文,將不理解的部分提出來,由我進行講解。由於課外知識比較匱乏,加上對很多歷史問題理解不透徹,所以學生在反覆閲讀過程中仍有很多詞句弄不明白,如:“四書”、“五經”等等。針對這些,我逐個進行講解,直至學生理解為止。

可能性教學反思 篇10

一、用兒歌、故事內容導入,調動幼兒對繪畫的積極性。

生動的兒歌、故事能夠引起幼兒情感的共鳴,能給幼兒以美的享受。利用生動、形象、富於吸引力和感染力的文學作品兒歌、故事,使教學成為有趣的活動,容易引起幼兒的興趣,集中幼兒的注意力,使幼兒便於理解,易於掌握。

二、舉辦畫展、重視評價作品,給予表揚。

幼兒每次完成的作品,我都一一把它們佈置在室內,引導幼兒觀察、分析,評價各幼兒的繪畫特點、色彩、線條、比例等畫面效果,讓幼兒形象、直觀的欣賞作品。俗話説:“好的孩子都是表揚出來的。”因此,孩子完整的作品好的給予表揚,不好的應該先表揚,表揚的同時,委婉的提出不足之處,然後再進行表揚。使幼兒在表揚中得到進步,得到發展。當孩子們受到同伴和老師的表揚時,他們的情緒會更加高昂。那麼繪畫便會在他們心中得到昇華。

可能性教學反思 篇11

《包裝的學問》它是在學生掌握了正方體、長方體的表面積計算已有經驗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反思整個課堂,我努力創設情境,積極組織引導,取得了優良的教學效果,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

一、創設情境,激發探究慾望

布魯納指出:“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本節課,我創設了“為母親節準備禮物”的情境貫穿課的始終。從學生已有的生活體驗入手,提出現實的、有意義的學習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同時讓學生感受數學就在身邊。

二、層層遞進,提升探究深度

本課從包裝1個長方體磁盤引入複習舊知,揭示課題;到包裝2個、3個、4個相同的磁帶盤探究新知,從而逐漸完整最節約包裝紙的包裝方案(不僅要考慮重疊最大的面,還要考慮重疊最多的面才能減少最多的面積,從而減少包裝面積,節約包裝紙)。各環節之間環環相扣、層層遞進。學生的學習不止停留在淺層次,而是不斷迎接着新的挑戰。他們被數學自身的魅力所吸引,參與其中,樂在其中,知識技能、過程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也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提高。

三、自主參與,開放探究空間

“自由是創新的源泉。”只有具備了充裕的時間和廣闊的空間,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才有基本保障。為了保證探究的實效,而不是走過場;為了不把學生當“操作工”,而是真真正正的“探究者”。我充分開放課堂,讓學生去猜想,並自己想辦法驗證猜想,主動去獲取、發現、鞏固、深化知識。特別是在最後一個環節——包裝4個磁帶盒時,我更是大膽地把課堂的空間讓給學生,讓持不同包裝方案的同學展開一場小小的辯論會,大家暢所欲言,各抒己見,取長補短,不斷形成共知,課堂達到了另一高潮。老師在此時只在關鍵處加以點撥或指導,起到組織者和引導者的作用。學生也在這一過程中鞏固認知,發展思維,體驗成功,培養了樂趣。

五、不足之處

1、老師在教學中似乎急於滲透“優化思想”,急於探究“最優策略”,而忽視了學生對“策略多樣化”的體驗。

2、在小組合作環節中,小組內的交流還不充分教師便急於組織課堂交流,顯得小組交流似乎有點“走過場”。

3、本節課我也有做得不好的地方,如:激勵性評價單一等,有待今後繼續改進。

可能性教學反思 篇12

教學反思:

《竊讀記》是中國台灣女作家林海音的作品。教學這篇文章的目的是:一是引導學生把握主要資料,體會作者對讀書的熱愛,對知識的渴望;二是讓學生在閲讀中體會作者透過動作和心理活動。我抓住中心句“我恨快樂,也很害怕――這種竊讀的滋味。”引導學生去理解、體會這到底是一種怎樣的滋味,將“竊讀”滋味具體化的寫法;三是讓學生受到熱愛讀書的感染,激發閲讀的興趣。

我在教學這篇課文時主要把握這幾方面進行設計、組織教學的。其中我透過引導學生品讀文章詞句理解文章資料,感受“竊讀”滋味的動作心理描述及體會作者對讀書的熱愛,對知識的渴望,並透過聯繫學生的實際進行拓展延伸,使學生受到了熱愛讀書的感染,激發了學生閲讀的興趣。但學生只停留在了明白哪些是動作描述,哪些是心理描述,如何對人物進行細緻入微的動作描述,進行準確生動的心理描述,怎樣將學到的描述方法學以致用,怎樣遷移到學生的作文當中這一點感覺還是指導得不夠到位,有的學生還是沒有掌握這些描述方法。

可能性教學反思 篇13

分數乘分數的意義是分數乘整數意義的擴展,記住分數乘法的計算法則並不困難,但讓學生理解算理難度就比較大了。所以這部分內容是本節課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教學中我主要是突出了實際操作和圖形語言,使學生在實際操作中,直觀體會分數乘分數的計算並能運用自己的語言進行總結。

首先在複習中,我先讓學生理解分數乘整數的意義及計算方法,然後通過直觀演示,依次折出長方形紙條的1/2,再取1/2的1/4和3/4,並讓學生用乘法算式來表示這個過程,初步感受分數乘分數的意義和計算方法,並用語言概括,初步滲透了無限的思想;然後讓學生猜想1/2×1/4=?由於學生已有了分數乘整數的基礎,所以不難猜出:1/2×1/4=1/8,接着就讓學生在實際操作中,藉助圖形語言,體會分數乘分數的意義,感受分數乘分數為什麼是用“分子乘分子,分母乘分母”的方法,學生在摺紙的過程中,體驗到結果都相同,再借助教材中“討論”的問題,鼓勵學生討論算式與圖形之間的關係,通過類似幾道題的“折一折、想一想、算一算”,讓學生運用自己的語言小結分數乘分數的方法。

教學中充分藉助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通過觀察、實驗、操作、推理等活動,通過例題的直觀操作,通過知識的遷移幫助學生理解了分數乘分數的意義,初步掌握了分數乘分數的計算方法。在探究活動中,讓學生主動進行分析、觀察、猜想驗證、比較、歸納的過程,進一步發展學生初步的演繹推理和合情推理能力。

存在問題:

1.課上的很快,因此準備得有些匆忙,沒有做過多準備,使得在練習和摺紙驗證猜想的環節花去了很多無謂的時間,直接導致後面練習十分匆忙,沒有達到預期效果。

2.語言不夠精練,沒有很好調動學生,導致活動中學生參與的面比較小。

3.討論1/2×1/4,1/2×3/4的結果這一環節處理的不好,現在想來是否可以直接出示算式,然後放手讓學生用不同方法去討論結果,再去猜想算法。

可能性教學反思 篇14

《秋天的懷念》是著名作家史鐵生在母親逝世後所寫的一篇回憶性散文。文中講述了自己雙腿癱瘓後,幾乎喪失了生活的勇氣,是身患重病的母親用體貼入微、深沉無私的愛,使自己明白了生命的意義,重新燃起生活的信心。在上這節課之前,我從網上觀看了竇桂梅老師將這節課的視頻,我被竇老師這種語文課堂所感染,在她的課堂上,孩子們受着愛的教育,用自己的感情朗讀着,孩子們就是在與文本對話。我認真的聽着,認真的記着,我想讓我的課堂也能有這種效果,所以,在整理好教案後,我上了這節課,我帶着自己的感情上了這節課。反思執教的過程,我認為成功之處有以下幾點:

一、瞭解背景,走近作者,體會內心。

課前,我佈置學生從書籍、網絡中,瞭解史鐵生的相關資料。上課伊始,我讓學生交流史鐵生的有關資料,當學生得知作者癱瘓才21歲時,我馬上讓學生揣測一下:當一個人的花樣年華都要在輪椅上度過時,會產生什麼想法呢?孩子們馬上體會到作者有死的念頭不足為奇。言語中,孩子們流露出對作者的惋惜與同情。從而為下文感受母愛埋下了情感鋪墊。

二、走進文本,感受母愛。

《秋天的懷念》一文主要是通過對母親的動作、語言、神態的細緻描寫來刻畫形象的。於是,教學本文時,我就從這些細微處入手,引導學生體會“撲”“抓”“忍”動作背後母親的心情,讓學生感受到母親對作者那種深沉的愛。抓住“央求”“喜出望外”“高興”“敏感”等詞語,讓學生反覆品讀,分析母親心情變化的原因,從而感受到母愛是小心翼翼,母愛是善解人意,母愛是一種擔心,母愛是一種堅持,母愛是一種力量……於是學生終於明白,原來母愛就是平凡中的偉大。在課上,我學竇老師讓孩子們把自己的感情送進去,再讀,通過多次朗讀,孩子們也融進了文本,感情也自然流露。

三、走出文本,學會感恩。

本文的情感目標是讓學生體會到母親的無私和偉大,從而激發他們感恩之心。課文的結尾我安排了這樣一個説話的環節,讓學生以《媽媽,我想對您説》為題,表達自己對母親的感激之情。在學生們一字一句的傾訴中,課文的情感目標得到了深化。

我知道,我自己的教學水平還不夠高,駕馭課堂的能力遠沒有名師那樣好,但我在努力,也許我永遠不會成為名師,但我不會放鬆對自己的要求。這節課還有很多不足之處,在以後的教學中,我會更加認真琢磨,用心去教。

可能性教學反思 篇15

《雨後的森林》是新課標語文S版第一冊第二單元的一首兒歌,這是一篇輕快活潑的小詩,生動形象地描繪出了雨後森林裏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由於是剛學習課文,孩子們對於課文學習的思路和方法還沒掌握的特別紮實,對朗讀課文也沒有太多的方法和心得,我選擇了第一課時。

第一課時主要完成三個教學目標:認識9個生字,會寫5個生字,能夠通順流利的讀課文,初步瞭解雨後森林的美麗。在教學過程中能做到有層次的教學,先從帶拼音的詞語入手,讓孩子能夠藉助拼音拼讀,在拼讀的過程中採用小老師領讀,自己單獨讀,小組讀,開火車讀等多種方式讓孩子記住這個詞語;在去掉拼音讀一讀,一方面驗證孩子是不是記住了這些字,另一方面讓孩子通過這個詞進一步瞭解和記憶這個字,最後單獨出示生字寶寶,採用多種方式讓學生認讀,完成認識生字的教學目標。在寫生字時,採取學生觀察,説一説這個字你怎麼寫才能漂亮,培養孩子語言表達能力和對生字的入門知識,能會説,會觀察,才能夠寫的漂亮、美觀。挑選一個帶有新筆畫的字和兩個筆畫較多的字進行示範寫,剩餘兩個簡單的字讓學生自己觀察自己説最後自己寫。逐步做到先扶後放。

對於一些小細節,做的不夠認真不夠仔細,教師沒有範讀,而選擇放錄音,且錄音聲音太小,沒達到示範的作用,缺乏教師和學生之間的溝通。在示範寫字的過程中擋住黑板,學生沒能夠觀察到,對學生的具體回答問題,沒有給與及時的鼓勵和幫助。對於內容而言,處理的有些也不夠得當,對於會寫字沒有側重點,整堂課全是圍繞會認字去簡單講解,會寫字沒做擴展和強調,顯得課堂過程特別拖沓,教師個人語言太快,給學生思考的時間較短,容易缺失語文味,還要多加努力改正。

可能性教學反思 篇16

學校來了一批焦作的老師,有幸為他們上了一節語文課。二期課改的語文課本由小變大,課文內容是原來的近3倍,對於第一次教學新教材的我來説,一開始真有點手忙腳亂,要讓剛踏入校門的孩子即能輕鬆愉快地學習,又能在短短的35分鐘裏學到語言文字知識,真是不容易。

這次我上的是21課 《看馬戲》,在孫雪琪老師和鄧偉紅老師的指導和點撥下,我對這節課的教學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和理解。( 勵志天下 )

一. 成功之舉

1. 馬戲是深受孩子喜歡的,應該説大部分孩子是有看馬戲的經歷的。所以一開始我採用了談話的形式:小朋友,你們看過馬戲嗎,能説一説你看過哪些小動物的表演。一下子就把孩子的興趣激發起來了。使他們很快地投入到課文的學習中。

2. 二期課改的語文課本中,是通過一篇篇非常有趣的小故事或是兒歌,將生字和拼音交叉在其中傳授給學生。以我已有的教學經驗認為,拼音教學對於一年級的學生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我在教學設計中人很注重拼音教學這一環節,在孩子學習了z,c,s,這三個聲母后,為了幫助學生記住這三個聲母,我就讓學生給新學的聲母編兒歌,而且是從這三個字母的讀音和字形上編兒歌,學生編的兒歌有:

姐姐認字z,z,z, 姐姐寫字z,z,z, 像個2字z,z,z,

刺蝟長刺c,c,c, 刺蝟刺蝟c,c,c, 像個月牙c,c,c,

蠶寶寶吐絲s,s,s, 半個8字s,s,s,

通過這個教學環節的設計,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輕鬆地學會拼音。

3. 本篇課文中另一個教學難點是整體音節的學習。怎樣幫助學生掌握這個知識點呢,反覆思考後,我 設計了這樣一個教學環節:先出示三個音節:za, sa, ca,讓孩子們拼讀,這對學生來説是容易,只要將聲母和韻母相拼就能讀準音,接着就出示三個整體認讀音節:zi, ci, si,

並告訴學生這三個音節不用拼,只能整體認讀,所以稱他們為整體認讀音節,音節中的“i”不是單韻母的“i”,它是一個延長音,把聲母z,c,s,的音讀得長些,就是音節zi,ci,si, 的讀音。然後再讓學生進行z-----zi, c-------ci s------si 比較讀。實際教學下來效果真不錯。

4. 當然字詞的教學也是很重要的。本篇課文中出現了四個生字:狗,幾,子,立。我沒有采用老師教,學生學的方法,而是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因為許多學生對這四個生字是不陌生的,我就採用讓學生當小老師,領着其他學生讀,並讓學生講講這幾個字你是用什麼方法來記住的,用孩子的思維來互相學習,很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由學習的被動者變為學習的主動者。

二. 不足之處

語文教學還是要講究對語言文字的理解的。在這個環節中,我有些疏忽。例如文中的詞語:報幕,敬禮,在教學中應該通過讓孩子演一演,來幫助學生對這幾個詞語的理解。

可能性教學反思 篇17

一.教學目標的制定還是較為貼切的,但這篇文章的一大特色,插敍的運用沒有涉及,確實是設計的一大敗筆。文章篇幅如此之長,隨主人公起伏的思潮而記敍,時而記眼前之事,時而憶從前往事,內容豐富而不拖沓,事件交錯而不零亂,都要歸功於插敍的運用。目標“感悟成長的艱難”,實現程度不夠,“艱難”沒有深品,流於淺表,不能水到渠成,效果不佳。嚴父的“果”不僅是英子上學不再遲到,還是國小畢業典禮上光榮地代表全體同學領畢業證書並致謝詞,更是日後成為一位知名作家……文本的解讀無止境。

二.活動環節自我感覺還算流暢,活動之間缺少必要的氣氛渲染,顯得很“生硬”,不自然。角色錄音音量小,該重敲的沒重敲。問題設計指向很大,不夠明確。“英子學做的事中,給她印象最深的是哪件事呢?”接下來,“ 為什麼你印象最深?”如此問法,部分學生不知道從何下手,去思考,去解決問題。那麼學生回答的問題就會脱離預設,令老師招架不住,防不勝防。

三.師生互動缺乏活力、亦缺乏深層次的隨機生成。蜻蜓點水,便戛然而止。“爸爸是嚴厲的,你能理解嗎?”在學生談的時候還可以追問“你的爸爸有過類似的做法嗎?”這樣讓學生能夠聯繫實際來理解、感受,大膽的邁一步,效果會更好。按部就班地進行活動,語文課堂便失去該有的活力。學生牽着老師的鼻子走,失去了教師的主導作用。許多關鍵詞、關鍵句的理解還只停留在表面,如對爸爸的嚴厲的動作描寫和語言描寫,“起!”“掄”等的品讀,學生與老師答記者問式的就過去了,老師不能有效及時予以追問評價,當然,深層次的東西更無法挖掘。

可能性教學反思 篇18

《語文課標》指出:“要讓學生充分的讀,在讀書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由此可見讀在語文教學中的作用之大。因此在本課教學中,我針對課文的特點靈活指導讀書的方式,使“以讀為本”的理念在閲讀教學中得以真正落實。

在教學片段中,我首先讓學生以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然後在自己喜歡的句子下面畫上波浪線,並把自己的感受寫一寫。學生在這種情況下的讀,是一種自我消化式的讀。此時的讀,沒有任何思想左右你。這時的讀,應該是學生語文素養能力的一種培養與展現。如:有的學生喜歡的句子是:綠綠的草地閃着迷人的色彩。他的理由是:一望無際的草原,到處翠色慾流,到處都是綠綠的,柔柔的,陽光下,草尖上的露珠還會發出鑽石般的光芒。有的學生喜歡的句子是“放牧的藏族小夥子,騎在高大的馬背上,奔跑着,玩耍着,説笑着。。。。。。他的理由則是:這是一種悠閒的美,自在的美倘若沒有人的活力,再美的景色也是形同虛設。這種批註式閲讀,可以鍛鍊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學生自主閲讀能力,使他們的個性得以弘揚。

可能性教學反思 篇19

教學《杜甫詩三首》一文,課後覺得自己在很多方面都值得進行總結。

總體來説,那節課的效果較好,自己比較滿意。首先,自己準備的比較充分,認真揣摩教材,精心設計每一個環節,想好設計的每一個問題,甚至是要説的每一句話。有了這樣的準備,在教學中發揮的就十分自如,得心應手。

其次,令自己較為滿意的地方就是讀,在教學中我設計了多種讀,如教師範讀,讓學生受到感染。學生自瀆體會感悟,指名朗讀尋找差距,通過各種讀,讓學生認識到如何把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讀出來。

第三,詩句的理解分析,詩是高度精練的語言,是作者情感的體現。析字析詞中表達出作者語言的精練,如《春望》一詩中“破、深、濺、驚、連、抵、搔、勝,字字珠璣,準確無誤的表達出了作者的情感。在分析過程中體會作者用詞的準確性特點,如把“感時花濺淚”中 “濺”改為“流”、“落”,“烽火連三月”中的“連”改為“正”或“整”都不及原來的詞。原詞更能表達作者傷痛之及的情感。把連”改為“正”或“整”戰爭的時間變短了,讓人認為戰爭只有三個月,而“連”字卻能體現出三月不斷卻不只是三個月,可見作者用詞的準確性。從中向學生滲透古人寫詩的態度,如講解“推敲”故事體現古人此種推敲精神。

第四,本節課對學生積極性調動的較好。教學中注意了激勵語言的使用,課堂氣氛較為輕鬆,為學生的表現創造了條件。

可能性教學反思 篇20

這首歌曲是一首意大利3/4拍的二聲部合唱曲,對於四年級的孩子來説接受起來還是比較難的。學生最難接受的就是第二聲部的旋律,也最怕唱第二聲部。為了解決這一難題,打破學生對二聲部的“恐懼感”,在備課的過程中我設計了“先入為主”的方法,直接進行第二聲部的教學。在教學過程中,我用的這種打破常規,出其不意的辦法激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第一聲部我採用的方法根據孩子識譜能力比較強,大膽、放手是這部分的主要教學方式。把更多的時間、空間交給孩子,鼓勵他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去自學第一聲部,教學效果也有了,學生在快樂中掌握了歌曲。

本節課學生能很快的學會兩個聲部,但學生不會傾聽另一個聲部的聲音,缺少相互間的融合。原因之一:由於剛剛接觸合唱歌曲學生的能力不夠;原因之二:學生之間缺少配合合作意識不夠。因此,需要在平時的教學中加強合唱技巧的訓練,不斷地引導學生學會傾聽、學會合作、學會享受音樂的和諧之美。

可能性教學反思 篇21

一、令人欣喜之處

講到名句“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的“綠”字時,我本打算饒有興趣地講詩人賈島“推敲煉字”的故事,爾後,再給同學們講了當年王安石是如何經過三番五次的修改才最終決定用“綠”字的,使學生聽得如痴如醉。當我問到“你認為哪個字用得最好”,原以為學生會費一番周折才會答出,誰知剛點第一個學生就一口答到“綠”,而且,給我們説了理由,把學生帶人花紅柳綠的春景中,其他學生也躍躍欲試紛紛站起來補充了同學描繪的景色,後來竟然有學生提議要畫出這幅美景,怎麼辦呢?就讓他們現場畫吧。畫家用線條、顏色表示形體,詩人則用語言來繪色繪形。高超的“畫筆”,可使“畫中有詩”,而美妙的“詩筆”又可使“詩中有畫”,從而使得詩情畫意融為一體。古詩的語言極為精煉。僅僅通過接觸語言來學習古詩,兒童對古詩畫面美的理解就會是籠統的、模糊的。學生把我們帶人古詩“詩中有畫”的意境,教師把“詩”與“畫”結合起來進行教學,通過作畫,具體而形象地再現古詩中的畫意,喚起學生豐富的聯想,從而引導學生深入體會古詩的畫面美,板畫所畫的每一步都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內在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古人云:“授人以魚只供一餐所需,授人以漁終身受用不盡。”我想:板畫設計的過程也是“授生以漁”的過程。讓學生不但能學會,還要會學。在學中體驗,在體驗中提高。這怎能不讓我欣喜?

學生通過“鐘山只隔數重山”中“數重山”看出路途比較遠,特別是交通不發達的古代,要回到家應該不近,但卻説“只隔”説明很近,看起來是矛盾的,卻不矛盾,因為詩人心早飛回家了,再遠也不覺得遠,這裏可以看出他是多麼想家呀。此時,我再通過圖畫示意、音樂與圖片的渲染、教師的語言描繪,創設多種場景,讓學生感受詩人創作的情境,從而更深刻地領悟作品所表達的情感:

詩人此時可能站在哪裏?他看到了哪些景物?耳邊會聽到哪些聲音?

春風又綠江南岸,江南是什麼樣的呢?我們就住在鐘山附近,又正值春天,把我們所見到的春景告訴想家的詩人吧!

在學生體悟到詩歌藴含的情感後,再次指導個體、集體品讀:(指名説)

你有過思家的感受嗎?

你想家時心裏是什麼滋味?

詩人和你是同樣的感受,他會怎樣吟誦這首詩?

如此調動學生的生活積累,促使學生想象,讓他們的情緒在情境中與詩人產生共鳴,更能體悟作品藴含的情感。

二、困惑和遺憾

“讀中求解,讀中求悟”,顧名思義,讀是解與悟的方法和前提。為迎合這次活動的主題,在教學設計上,我安排了很多的讀,但仍然無法實現讀中求解、求悟,只能從解悟入手促讀。貌似指導學生“如何讀”以促解悟,而細想,確實有些牽強。這也是我在古詩教學中存在的困惑:短短數十字,學生在不解的情況下如何讀?這樣的讀又如何促解促悟?

學生的畫,雖然説得到,可又不能很好地用畫筆把心中所想畫出來,而我的繪畫水平也太差,所以提高學生綜合素質,不僅是哪一科老師可以完成的,需要各科老師共同努力,而教師也要不但學習,盡力成為多面手,才會把學生帶進更好的藝術殿堂。

可能性教學反思 篇22

在以往的教學中總是首先介紹“自身能發光的物體叫做光源”然後再讓學生結合圖找出各種光源,區分出不同的類別,引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的概念,整節課為概念教學而教學,學生學得紮紮實實,但卻沒有達到培養學生的探究興趣、思維能力的目的。

我在這節課教學時,注重了以下三點:

一是創設探究的情境,激發探究的慾望。如在課的導入部分,教師為學生首先創設了一個黑暗的環境,由於違背了常規,學生的好奇心一下就被調動了起來,注意力集中到光的研究上來。

二是注重了學生的動手能力的培養。如在認識光源時,教師讓學生想辦法用課前準備好的各種發光的物體把教室照亮,比如點亮蠟燭,手電筒,火柴等,讓學生在動手活動中體會到光源的作用,引發學生對光的研究興趣。又如在研究光的直線傳播時,讓學生親自反覆實驗比較如何讓手電筒的光通過硬紙板的孔照射到牆上。

三是注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如在教學中開展頭腦風暴啟發學生尋找生活中的光源,這有利於激發學生的發散思維,極大的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同時,我以培養學生的探究興趣和創新思維能力為重點,淡化了知識,讓學生在感知——尋找——辨析中認識光源。

在課的導入部分,我首先把教室中的窗簾拉上,並關閉了所有的光源,創設了一個黑暗的環境,讓學生在黑暗中摸索着進入教室,由於違背了常規,學生的好奇心一下就被調動了起來,注意力集中到“光”的研究上來。這時自然引導學生想各種方法使教室亮起來,“拉開窗簾,讓太陽光進來”,“打開燈,讓燈光照亮教室”。學生一下就感知到了光源。教師再適時的讓學生想辦法用課前準備好的各種發光的物體把教室照亮,比如點亮蠟燭,手電筒,火柴等,讓學生在動手活動中充分感知到光源的作用。

然後教師運用頭腦風暴指導學生髮散思維尋找出生活中的各種光源,這樣做第一是對光源概念的掌握進行反饋,第二對學生能夠進行發散思維的訓練。這時學生的思維一下子如開閘的洪水湧了出來,“火把、燈籠、電視、手機、電腦、螢火蟲、熒光燈、激光……”學生們爭先找到了幾十種的光源。

最後教師藉助評價方式激勵學生不斷尋找、發現光源並排除非光源。月亮、鏡子等物體在學生的分辨中一下被排除,對光源已有清晰的認識。

回顧整節課教學設計,知識教學不再是教學的重點,但學生對生活中的光源卻清晰可見。

可能性教學反思 篇23

這是一篇充滿科學性、知識性的文章,文章中介紹的雅魯藏布大峽谷神祕而美麗,雖然有點難理解,但卻深深地吸引了孩子們的注意力,激發了他們探索、瞭解的興趣。

因此,我就從激趣入手,利用學生們求知的好奇心,採用探索、尋奇的方式,逐步揭開雅魯藏布大峽谷神祕的面紗。

1、多媒體課件出示畫面及旁白,全面展現雅魯藏布大峽谷的外貌,介紹雅魯藏布大峽谷的地理位置及外觀:

從而理解“咫尺”、“馬蹄形”、“海拔”這些詞語的意思。尤其是在多媒體上展現“涓涓細流”、“簾簾飛瀑”、“滔滔江水”的不同水流的畫面,通過對比,更讓學生領略到了水的千姿百態,這些正是多媒體教學的優勢,它可以介紹與課文內容相關的背景資料,使學生對雅魯藏布大峽谷有了深刻的感性認識。

2、從理解詞語入手,感受雅魯藏布大峽谷的特點,如:

文中的“堪稱”“號稱”“美譽”,是在用不同的詞語表達同一個意思;課文裏有一些詞語帶有引號,如“世界屋脊”“植物類型博物館”“動物王國”,都表示特定的稱謂,也可以引導學生結合上下文加以體會。還有“最長”“最深”的數據説明也寫出了雅魯藏布大峽谷的特點。文章用詞謹慎、科學,理解了重點詞語,也就理解了課文。

3、引導學生理解句子:

文章每段有一個起概括作用的句子,如:“是不容置疑的世界第一大峽谷”、“映襯着雪山冰川和鬱郁蒼蒼的原始林海”、“大峽谷的奇異景觀還體現在生物的多樣性上”。抓住句子來理解內容,是學習這篇課文寫作手法的一個方法。

可能性教學反思 篇24

《説聲“對不起”》是三年級上冊第五單元——“我們和我”中編排的一篇主體課文。學習本單元可以使學生真切地意識到自己的成長,能夠在學習、生活中更多地去關注集體,關心他人,克服缺點,不斷進步。《説聲“對不起”》這篇課文是經常發生在學生們中間的一件平凡的小事。主要講“我”不小心用手中的鉛筆把同學陸葉的下巴劃破了,老師讓我向他道歉,可我説不出口,最後,在老師、同學的鼓勵下,我克服了心理障礙,大聲向同學説了聲“對不起”。這個故事告訴大家,講文明、懂禮貌是一個國小生應有的好品質。

課文共9個自然段,以第一人稱敍事,語言樸實、直白,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便於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將心比心,理解小作者當時的心情,產生情感共鳴,達到教育的效果。

第一環節:上課一開始,我讓學生先交流自己在生活中都會用哪些文明用語?並説説這些文明語言分別在什麼情況下使用引導學生談談自己的感受,為學習課文時體會人物的心理活動作好鋪墊?然後引出課題。

第二環節:深入學習課文內容,懂得道理。《課標》指也:“閲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閲讀的過程是富有創造性的過程。”課堂上讓學生默讀第三至八自然段,瞭解陳剛的心理變化。討論:剛開始,陳剛説不出口,後來大聲説,是什麼力量讓陳剛這樣做?

第三環節:聯繫實際談體會。此環節是為了讓學生再現生活情境,加深印象。但在此環節也有學生提出:課文所講的起因,是因為陸葉突然撞了“我”,才會造成“我”一擋,後果把陸葉的下巴劃破了。為什麼“我”要道歉?這個暴露學生相處中經常出現的事情,以及他們的處理方式。也許學生就是認為,別人先動我,我就應該還手。這時,我緊緊抓住學生的心理,讓他們細讀課文第二自然段,引導他們發現陸葉“突然”撞“我”,“我抬手一擋”是本能反應,而此時“我”“正在練字”,手中的鉛筆劃破陸葉的下巴,確實出於無意。從事情發生的過程引導學生髮現,其實兩個都沒有錯,但結果卻是陸葉受傷。那麼不管是否故意,受傷因“我”而起,“我”就應該向陸葉道歉。

面對這樣的理解,或許有的學生還是不能接受。但孩子的成長,一定要過這一關——從“我”走向“我們”,學會與人相處,主動與人溝通。

可能性教學反思 篇25

今天給學生上的是12課《荷花》,上完後感覺非常成功,所以把這節課的一些收穫記下來。

《荷花》是葉聖陶寫的一篇狀物抒情的記敍文,文章語句優美,充滿想象,讓人讀後能身臨其境,賞心悦目。葉聖陶先生一向重視語文課中的美讀,他説過:“所謂美讀,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讀的時候傳達出來。這無非如孟子所説的‘一毅逆志’,設身處地,激昂處還他個激昂,委婉處還他個委婉。。。。。。美讀得其法,不但瞭解作者説些什麼,而且與作者心靈相同了,無論興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穫。”所以這篇課文我主要採用的是美讀法教學,在合適的地方配上了寫話指導。

這節課我覺得最成功的地方就是兩處利用課文的留白出進行的寫話指導,學生的回答出乎我的意料。

一、對第二小節的“白荷花在這些大圓盤之間冒出來。”這句話,我進行了這樣的寫話練習設計:白荷花在這些大圓盤之間_______地冒出來,彷彿______________。利用這句話中的兩處空白,激發學生的想象,感受白荷花的生機勃勃,充滿靈氣。學生的回答十分的精彩,例如:“白荷花在這些大圓盤之間(使勁)地冒出來,彷彿(不想錯過夏天池塘的美景)。”“白荷花從這些大圓盤之間(自豪)地冒出來,彷彿(是一位演員在展示自己的白紗裙呢。)”“白荷花在這些大圓盤之間冒出來,(亭亭玉立的),彷彿(是一位舞蹈演員正在荷葉搭成的舞台上舞蹈呢。)等等。我一直以為,我班的學生根本就不會想象,不會説優美的句子,看來只要給學生正確的知道,學生會還給我大大的驚喜。

二、第四小節中還有這樣一處留白:“風過了,我停止舞蹈,靜靜地站在那兒。蜻蜓飛過來,告訴我清早飛行的快樂。小魚在腳下游過,告訴我昨夜做的好夢。。。。。。”我抓住了最後的省略號,問學生,還有誰會告訴我些什麼?提醒學生抓住清晨荷塘的時間和地點的特點,展開大膽豐富的想象。學生的回答:“蝴蝶飛過來,落在我的肩膀上,彷彿要與我比一比,誰才是這最美的。”“小鳥飛過來,繞着我打轉,唧唧喳喳地告訴我,今天早晨它看到了哪些有趣的事情。”“一隻小青蛙跳到了大荷葉上,抬着頭,看着我,它一定在想,要是我也變成這樣一朵美麗的荷花該有多好啊!”等等。

蘇霍姆林斯基説過:“教育,如果沒有美,沒有藝術,那是不可思議的。”這節課,我藉助美麗的範文,引導學生進入美的境界,與文章產生共鳴。在聽説讀寫的訓練中受到薰陶。收到了教師與學生共同雙贏的效果。

可能性教學反思 篇26

經過思考我覺得可以設計這篇課文的教學,我覺得應該應該讓孩子帶着驕傲自豪的思想感情去學習這篇課文。在導入課文的時候通過課件的展示為孩子們介紹中國在航天事業方面所取得的偉大成就,調動學生的情緒,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然後讓孩子們自讀課文,找找課文中為我們介紹了中國在航天事業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包括明代的官員萬户,儘管他的實驗失敗了,但是為後人打開了思路,也是值得驕傲的。最後讓學生找出課文中自己體會最深的句子,體會是如何從句子中體會到驕傲自豪的,談談感受。

我想這樣設計教學的話,也許可以更大的程度的挖掘學生的潛力,把驕傲自豪的感情具體話,不再是空洞的説教,這樣的話比較適合孩子們。

比如在學習萬户實驗乘坐火箭的時候,我們為萬户的創新精神和勇敢而自豪;談到1970年發射衞星成功的時候讓學生針對“第五個能夠發射衞星的國家”來領會驕傲與自豪;在體會發射載人航天飛船成功的時候,抓住航天人嘔心瀝血,無私奉獻,刻苦鑽研來談,為我們中國有這樣出色的航天人而驕傲自豪。

這樣也就水到渠成地解決了“夢為什麼能圓”的問題。這樣的教學也許比我最初的教學更能吸引孩子,也更有實效性。我們語文教師往往會犯一個錯誤,讓學生談體會,談心得,談感受,當學生談得膚淺談的吞吐的時候,我們往往會埋怨孩子們積極性不高,往往會抱怨孩子們的基礎太差。其實不是孩子們的錯,知識我們在帶領孩子們品味課文的時候缺乏引導。孩子們覺得茫然覺得困難,他們才手足無措的。 提倡實效課堂,我們在設計教學的時候就要有針對性,每個教學步驟要達到什麼樣的教學目標都要有明確的指向性,這樣才能真正創立實效課堂。

可能性教學反思 篇27

學二年級的語文園地三。主要有這麼幾塊組成:我的發現:這個地方如果只是緊緊的告訴學生是反義詞,那麼會使課堂的教學效果非常之差。學生也很難理解,這個反義詞到底是什麼意思。我在教授這一個地方的時候,我先叫兩個學生上來,一個長的高的,一個長的比較矮的。然後,我告訴學生,你在這其中看出了什麼東西呢?學生會興高彩烈的説:那個人的長的更高,這個同學長的更矮。好! 這個時候,你把高和矮寫在黑板上。接着,你又叫兩個同學上來,一個長的比較胖點的,一個長的比較瘦一些的。然後再問學生:你們看出了他們倆有什麼不同的地方嗎?學生肯定會説:一個長得胖,一個長的瘦。我又把胖——瘦 寫在黑板上。

這時,我們請學生們的注意力全部回到黑板上。剛才我們從我們的同學身上找到了不同的地方。那麼有沒有哪位同學知道這兩個詞有什麼關係呢?同學們! 你們也可以看到書上也有很多像老師這樣寫起來的字。我們一起把他們讀一下吧!齊讀我的發現 分別叫小朋友到黑板前來做表演,一下子學生們的積極性就調動起來了。學生變的十分的興奮。表演完畢後。

我們告訴學生們。像剛才我們那些做的動作都有一個共同點,不知道哪位小朋友發現了沒有呢? 想到的小朋友請舉手告訴老師。老師也沒有發現,你們肯定比老師更聰明的。趕快想想吧? 這時可能會有小朋友説:他們的意思是相反的。那麼,這時我就請這位小朋友站起來大聲告訴大家。並且表揚這位小朋友。我就把“反義詞”三個寫在黑板上。告訴小朋友們。像這樣的就是反義詞。我並用一句話總結性的概括:反義詞就是意思相反或者相對的。可以是一個字的相反,也可以是幾個字的相反,都是反義詞。並且説説兩個字的反義詞怎麼寫反義詞。這時候教室肯定是很吵鬧的,那麼為了平靜課堂紀律。我就説“吵鬧—— ”的反義詞是什麼呢?學生會想來想去。看來看去不知道怎麼去寫。我就提示像我們現在這樣很吵,那和這個相反的是什麼呢? 學生肯定會説“安靜”。那我就告訴學生,兩個字的反義詞。我們應該是根據兩個字的意思連在一起才能寫它的反義詞的。不能像我們寫一個那樣,只是對一個字寫反義詞就可以了。這樣學生對這個反義詞就有了深刻的理解。按着順序,把字一個個的教學。

日積月累:我開始就舉我們班的某個同學長的很漂亮。接着,我又説我們班的某個同學長的很美麗。 然後,我問學生們。這兩個句子表達的意思一樣嗎?能不能這樣把“漂亮”換成“美麗”呢?學生告訴我是可以的。那我就問學生了。為什麼呢? 老師舉得這樣是不對啊!不能換詞的。 那麼有的學生就説:這兩個詞意思好像差不多的。 一下子把話題引入我們要講的內容裏來了。那麼請同學們把課本上的那幾個詞放在水果上,找到他們的位置吧?學生一下子就把他們找到了位置了。接着,我讀前面,學生讀後面。把詞填好了。並要求學生把這些全部讀一遍。我讓學生這時坐端正,我進行了總結性:近義詞是兩個詞相近或相同。如果不知道是不是?我們可以在一句話中把一個詞換成另外的一個詞。

讀讀説説:儘量多的讓學生讀,先讀有啊字的, 接着讀沒有啊字的。不斷的讀,提示學生在讀完之後。你有什麼感受嗎?然後告訴這兩者之間的區別。

口語交際:以學生的一次到外面去玩為例。讓學生們先自由舉手的説,然後在自己本子上進行書寫。對個別不怎麼懂的學生。我對他進行了個別的輔導。告訴怎麼寫,按照怎麼樣的順序。

可能性教學反思 篇28

在以往的教學中,教《愛蓮説》一課時,我從講解課題、作者入手,然後一句一句領讀,一字一字翻譯,直到文章中心、寫作方法,所有該講的,一句話也不漏掉,所有該做的課後練習,一道題也不放過。我那時所擔心的,考試時千萬別因為自己沒講到,而使學生不會做。至於對學生,我那時所關心的,是他們上課記不記筆記,下課複習不復習。有時候考完,自己也納悶:這道題明明在課堂上已經講過了,還反覆強調,一定得注意。結果還是錯得一塌糊塗,到底是什麼原因呢?當時更多的是責怪學生,並沒有從自身去找原因。後來,我換了一個思路:讓學生自己去學習,自己去發現。用這種方法上完課後我才真正明白了教與學的真諦。

上這一課我主要抓住了這兩個環節:

一、學習課文。先由學生自由朗讀,發現不認識的字和拗口難讀的句子提出來。學生提出有兩個字音讀不準:“滌”,“鮮”。當堂有學生予以正讀。一個句子難讀:“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老師稍加朗讀,大家就明白了。然後是對照註釋翻譯課文,不懂的先畫下來,待會兒提問。這一步用的時間稍長,學生的提問也較多。但絕大部分問題,學生能自己解決,極少數問題,老師點撥一下即可。翻譯完後,我提了兩個問題:作者寫蓮有哪些特點?為什麼要寫這些特點?對於第二問,我原先以為學生回答不出來。結果,學生不僅正確地回答了出來,而且還聯繫到以前學過的《行道樹》。這不禁使我有些自慚,以前太低估了學生。?

二、評價課文。這裏有兩層含義:課文裏值得學習的地方和對課文有疑問的地方。這是讓學生髮現問題的最關鍵之處。一開始,學生由於習慣了老師的滿堂灌,沒人發言。我就引導大家:你自己認為課文哪裏寫得最好?於是大家你一言,我一語,對《愛蓮説》的主旨、結構和寫法,一點一點地全“拼”了出來。老師該講的,學生都講到了;老師沒講的,有些地方學生也講到了。比如以前作為難點分析的,是作者以蓮自況,追求高尚情操,諷刺污濁世風的觀點。學生在分析的時候,不僅讚揚了作者的高尚情操,而且還結合社會實際,批判了一些高官利用手中的權力貪污受賄的醜行,説他們連古代的周敦頤還不如,真該要他們好好讀讀這篇文章。?

這堂課,學生學得輕鬆自如,主觀能動性得到了充分的發揮:不僅把老師該教的知識自己學習了,掌握了,更重要的是,在學習過程中,能真正用自己的頭腦去思索、去發現問題,去決定吸取或捨棄。這堂課也使我認識到,只有老師為學生服務,才是教學思想根本的轉變。

可能性教學反思 篇29

這是一篇抒情的寫景物的文章,作者通過對荷花細緻的描寫,體現了荷花的美麗。在教學中我聞荷花、看荷花、贊荷花、變荷花又回到看荷花這樣的思路來進行教學,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對文章的脈絡有一個清晰的瞭解。

1、抓住重點詞來體味——重點詞“冒”

《荷花》這篇文章非常適合閲讀,並且學生可以利用這篇文章進行仿寫,其中有許多好詞佳句,適合學生積累,運用到作文中去。

例如描寫荷葉的句子:荷葉挨挨擠擠的,像一個個碧綠的大圓盤。單單一句話就寫出了荷葉的三個特點——多、綠、圓。描寫荷花姿態的句子更多了。如何讓學生有感情地體會,就是要抓住這些重點詞句進行分析,體會,對其中的重點詞語進行品讀,研討。在這段話中,雖然有許多好詞佳句,但是畢竟一堂課的時間有限,我們也不能眉毛、鼻子一把抓,必須有詳有略,所以,在這段話中,我重點抓住了“冒”字,讓學生來體會這個字用得真好!一開始,我提了這樣一個問題:在這段話中,那個詞語或那個字你覺得用得特別好?學生一下子找到了“冒”這個字。接着我問:怎麼樣的長出來才叫冒呢?在我的預設之中,學生應該會非常活躍,答案也會豐富多彩,例如:高興地長出來,迫不及待地長出來……但是另我沒想到的是,學生眼睛瞪得大大的,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學生都沒什麼反應,一看這個情形,我也傻了,我再怎麼預設,也沒想到學生會是這樣的反應。因此,我只能換一個問題:荷花冒出來是想幹什麼呢?這下,學生好像一下子找到了方向,有的説因為她想看看外面的世界,迫不及待地長出來了,有的説她想要呼吸一下外面的新鮮空氣,快速地長出來了,還有的説她想要和青蛙,小燕子來打招呼,很高興地長了出來……沒想到,問題一更改,學生的思維一下子活躍起來了,而且感受到了“冒”字用的好處!由此可見,教師的提問至關重要,好的提問方式可以激發學生的思維,更好的體會句子中重點詞把握。

可能性教學反思 篇30

《囚綠記》教學思路的考慮:

一、抓住“綠”字,突出“綠”的象徵意義。課文“綠”的象徵意義,共有三層:

1.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樂;

2.永遠向着陽光生長;

3.永不屈服於黑暗。

但是這種解讀方式,勢必涉及文章的背景分析,並且將它圖解為一篇充滿政治色彩的革命宣言。作者在創作作品時是否有這個意圖,我們的解讀是否為誤讀?

二、抓住“囚”字,層層深入,分析作者內心的衝突。作者在 《〈囚綠記〉序》裏説:“我是感情的奴役,也是理智的僕隸。我沒有達到感情和理智的諧和,卻身受二者的衝突,我沒有得到感情和理智的匡扶,而受着它們的軋轢;我沒有求得感情和理智的平衡,而得到這兩者的軒輊。我如同一個楔子,嵌在感情和理智的中間,受雙方的擠壓。”。《囚綠記》就是一篇表現作者理智與感情衝突的作品,通過對詞語句子的解讀分析,挖掘作者的從“喜歡”到“留戀”到“佔有”的心理歷程。這是一個不錯的解讀方式,但是僅僅分析作者的心理變化過程,不僅課時安排上時間有多餘,而且對文章的理解也僅限於表層,如何把課文分析與學生自身生活結合起來,我也存在很大的疑惑。

三、抓住“抒情散文”,傳授有關抒情的知識。抒情式表達方式的一種,也是學生作文比較欠缺的一個方面。但是把《囚綠記》簡單的肢解成反覆、排比等修辭方法,或是肢解成正反對比、側面描寫等寫作手法,那麼就會將語文課變得支離破碎,索然無味。

四、拈出一個主題“快活”,通過對課文內容的品讀,分析作者在綠色中獲得快樂的原因,分析他在囚綠時失去快樂的原因,從而聯繫生活,懂得如何在生活中獲取快樂,並避免不快。

課後有老師提出,是否應該介紹一下作者,聯繫時代背景。但是我以為,最後一個思路雖然突破了傳統對《囚綠記》的解讀方式,但是這樣主題式的語文教學,既沒有脱離課文文本,又聯繫學生生活實際,整個課堂學生能夠有話説,樂意説,並且最終有所得。如果介紹作者並聯系抗日背景,不僅主題解讀比較牽強,而且因為作品距離學生年代久遠,所以學生反而不能理解文章主題。造成教育的無效。

一篇文章的解讀應該是多元的。這次備課冥思苦想了很久,就在快要放棄時,靈感忽現,有了一個比較滿意的教學思路,這也是提醒我備課要多下苦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