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花雨的反思(通用5篇)

桂花雨的反思 篇1

第11課《桂花雨》的作者是琦君,她寫的這篇文章的確非常優美,幾遍下來,我真的如淋浴在一場香香的桂花雨中。在那濃郁而迷人的香氣中,感受着琦君那如雨般的思鄉之情。不過,雖然文章四溢琦君的這份濃濃的思鄉之情,可也正如那“得仔細地從綠葉叢裏找細花”一樣的得從字裏行間細品方見。所以一定要將自己全身心放入課文當中,你才能真正體會作者的那一番思鄉情,童年樂。下面就是我今天在課堂上的三點小小的體會:

桂花雨的反思(通用5篇)

一、指導學生讀出喜愛:

課文的第一小節主要寫了作者最喜歡桂花。在指導學生朗讀這段話時,我就是抓住了“最”字進行做文章,問學生作者最喜歡桂花的什麼?學生開始只能回答出最喜歡桂花的“香氣迷人”。其實作者除了喜歡桂花的“香氣迷人”外,還喜歡桂花的“謙虛”,“不愛張揚”。開始學生回答不出,我就讓學生靜心默讀課文,一遍下來,學生舉手了,找到了課文的原句,“笨笨拙拙”,“不與繁花爭豔”等,於是,在理解的基礎上,學生的朗讀水到渠成,很有感情。

二、指導學生讀出快樂:

課文的第三小節是重點段落,在這節中,我着重引導學生理解作者的“搖花樂”、父親的“豐收樂”、母親的“助人樂”以及母親和全村人的濃濃的鄉情。雖説這節是重點段落,因為有了上次姚老師上課的經驗,所以和學生同搖同樂,覺得很是開心,特別是學生扮演小作者,喊一喊搖花時的句子和纏着母親要搖花的樣子,學生很放得開,喊得入情,做得自然,效果很好,連我也被感染了,忍不住和學生一起喊,一起讀。

桂花雨的反思 篇2

老實説,這次期末考試我考得確實不好,尤其是語文,竟與上次期會考試的成績一模一樣,沒有半點進步。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首先,我覺得是因為粗心,比如把“已經”的“已”寫成“自己”的“己”;作文裏通篇的錯字……那麼多的0·5分離我而去,怎能不讓我心疼?可是我卻沒有辦法, 只能在心裏默默地説:“下次一定要細心,一定要細心啊!”

老師説過,我們最大的問題就是不愛審題。許多同學都在審題方面上丟了分,我也是其中一員。《那片綠綠的爬山虎》裏有一句話:“剛進裏院,一牆綠葱葱的爬山虎撲入眼簾,夏日的燥熱彷彿一下子減去了許多。”閲讀題裏有一道題就問“一牆的爬山虎使肖復興感到――――”我想都沒想地填到:涼爽,便放心地去做其它題了。但試卷發下來,這道題卻是錯的,我百思不得奇解,還是等到老師講了以後,才知道應該寫舒服。作文,唉!那就更不用説了,明明是寫自己玩的,我卻把玩的規則寫了一大堆,羅羅嗦嗦,到頭來整整扣了三分, 好後悔啊!

每次考試後我都是後悔再後悔,可是世上沒有後悔藥,所以我以後要細心、要審題,那樣才能取得好成績。

桂花雨的反思 篇3

通過上《中國龍》後,我的感慨萬千,有驚喜,也有不足。

第一:讓不同繪畫程度的同學得到了不同程度的鍛鍊。

為了讓所有的同學都得到鍛鍊,我把作業分成了四組,改變以前以個體為單位,相互不交流、不研究、各自為政的完成作業的方式。這樣設計,讓所有不同程度的同學都得到了鍛鍊,讓每一個同學都得到了發揮。

第二:課堂氛圍很好

本課不僅要達“到能抓住龍的特點,畫一條栩栩如生的龍”的目標,還要讓學生體會龍的精神,為我們中華兒女是龍的傳人而自豪。所以,在最後一個環節,我安排了欣賞歌曲《龍的傳人》,同學們聽到歌曲後很感動。在情感上達到了共鳴,達到了昇華。下課後,同學們遲遲不愛離去。這個環節比我預想的要好。

我覺得唯一不足的地方就是作業再多一些形式,比如再加一些手工製作的,利用一些廢舊物做一條龍就更好了。

桂花雨的反思 篇4

我執教的是二年級語文第14課《快活的小河》,備課前我做了充分準備,閲讀了關於本課的相關資料、查閲了優秀教案,設計了一份自己比較滿意的教案,在準備 比較充分的情況下在二年一班試講,結果不如預想的效果好,主要原因在於教師提出的問題,學生不能理解問題的意思,因此,課堂學習氛圍不佳,學習狀況沒有達 到預想效果。

課後我又將教案進行修改,這次充分考慮學生的興趣,以快活為主線,積極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提出問題以讀感悟人物的性格特點,抓住重點 詞句理解課文內容,在教案中我還預設了學生的問題、回答內容,準備了一份比較詳細的教案設計。在課堂上,學生們積極發言,大膽提問,學習氛圍夠濃,通過句 式的練習設計,學生知道了小河快活的原因,知道有了朋友的幫助會令自己變的堅強和勇敢,學生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體會到了合作的快樂。不足之處,教師在引導 學生朗讀時,指導的還不夠到位,給予學生朗讀展示的機會較少,整體感覺上沒有充分將學習權力交給學生。

桂花雨的反思 篇5

《母親的恩情》這篇課文是蘇教版二年級語文下冊第四單元裏的第九課。今天上午我執教這一課的第二課時,整節課講下來,發現有以下不足:

時間掌握不當,前面有點鬆,後面有點緊。課堂上在第一環節複習回顧裏,我讓學生做完基礎達標,裏面兩個題,一個是看拼音寫詞語;一個是回顧課文主要內容填空。小組彙報結果時,前進組裏的那個有智力障礙的學生也積極興奮地進行了參與合作,我讓她回答了她力所能及的問題著名的“著”不是“注”時並表揚了她,全班同學也給予了她熱烈的掌聲。給予了她自信,但卻浪費了點時間。在第二個環節精讀感悟的第一個大問題上浪費了時間。由於進步組學生不能及時領悟母親的恩情除了縫衣,還涉及在生活中其他什麼情誼時,組員陳美言幾次重複是縫衣,組長及其他成員也沒補充。於是我就這個問題注重了對學生的多元指導。我認為語文就是生活,就是社會。

這篇課文是親情篇,體貼父母、孝敬長輩、知恩圖報本就是我國的傳統美德,現在的兒童在温室中長大,母親對他的愛視而不見。所以我認為學習語文不能專從書本上學那點滴知識,而要聯繫生活實際,讓學生聯繫自己母親對自己的愛來體會孟郊的愛。因此,我就生活中的母愛進行引導學生,挖掘生活中母親表現出來的點點滴滴,全方位讓學生去體會母親對孟郊的恩重如山,情深似海,偉大而無私。學生對文本的理解通過小組彙報一湧而出。課堂上挖的有點深了,時間悄然無聲地從指間溜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