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形和地勢教學反思(通用16篇)

地形和地勢教學反思 篇1

本節內容是本學期新增加的內容,主要是讓學生認識以下幾方面的內容:1、地形包括高原、高山、盆地、湖泊、峽谷、平原等。2、地球表面有河流、海洋、山脈、高原等多種多樣的地形地貌,地球表面是高低起伏、崎嶇不平的。3、觀察描述常見地形的特點。4、會看簡單的地形圖,能在地形圖上指認:如高原、平原、谷地、山脈、河流、海洋等的地形。5、培養對地球表面地形研究的興趣,能自覺關注和收集相關的信息。

地形和地勢教學反思(通用16篇)

通過本節課的教學以上目標基本達成。我在教學中充分採用各種圖片讓學生認識各種地形,根據地形的特點認識各種各樣的地形,然後根據一些感性的認識,使學生能從地形圖中認識各種各樣的地形。其次學生也準備了很多去外地的照片資料,學生相互認識,瞭解中國的各種地形。但學生在準備的過程中有很多地方也準備得不充分,所以有些同學也掌握的不好。另外我在課堂設計的時候,在層次上也欠考慮周全,對教學本課的內容的教材的理解上也理解得不夠,以至於學生效果不理想。

其次,我在教學過程中的語言組織上也組織得不好,教學方法也不靈活,方式很少,所以課堂顯得很呆板,不是很活躍。設計的環節也有點不緊湊,顯得很生硬。和學生的交流也不自然,。在時間的安排上也不盡合理,導致兩個地方時間不夠充分:一是填家鄉地形特點的表格的時間不夠,二是在學習卡片上填的內容的時間也不夠。基於這兩個地方的時間安排不合理,導致學生沒有更多的時間去了解家鄉的地形,更好地結合當地的實際地形去知道地形的特點,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去理解和消化,也沒有更多的時間讓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第三是在處理地形圖上也該要學生有更多的時間去看和發現,更多地從地形圖上去認識我國的各種各樣的複雜的地形,應該多從地形圖上去認識我國的地形,有順序地從我國地形圖上,從東到西,從南到北去認識。從海洋到陸地,一個一個地認識,這樣學生會掌握得更好些。

地形和地勢教學反思 篇2

回顧整節課的教學,我認為自己在以下兩方面做出了突破,具有一定的價值:

1、利用“探究式”教學方式解決了教學重點和難點。

地勢特點是本節課的重點內容之一。學生可以直觀地從分層設色地形圖上得出“西高東低”的特點,但不容易形成“階梯狀”分佈的認識。通過我一步一步教學引導,特別是學生探究性活動----繪圖,直觀地把這一特點展示在黑板上,給學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比學生就直接地從書本得到結論,效果要好得多。

2、認真組織教學,改變知識的呈現方式。

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師能夠靈活使用教材。在本節課,我採取如下教學思路:什麼是地勢?→由分層設色地形圖感知地勢特點→由各階梯地勢海拔數據探究地勢特點→繪製地形剖面圖展示地勢特點→提出證據證明地勢特點。把課本中“我國東西向(北緯32度)地形剖面圖”改為學生繪圖比賽,然後與課本中對比,既讓學生感覺有趣,又讓學生們在相到比較中加深對“喜馬拉雅山”、“橫斷山脈”、“四川盆地”、“長江中下游平原”緯度位置、海拔及水平距離有了更深的認識。把活動2-4轉化為學生提出證據證明地勢特點。如此的特點,勢必給氣候、河流流向、交通等造成一定的影響,提示學生從日常現象、諺語、古詩詞等方面考慮。這也是本節課的亮點部分,經過師生共同探討,最後收穫頗豐:“東風不到,大雨不了”(説明地勢與氣候的關係),“一江春水向東流”(説明地勢與河流流向的關係),“飛流直下三千尺”(説明地勢與水能資源的關係),“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側身西望長諮嗟”“我住長江頭,君住長江尾”(地勢無情,阻礙東西方來往,河流有情,溝通東西交流)。因涉及到相關學科知識,學生們興致格外得高,教學效果自然很好。

不足之處:在帶領學生分析課本“我國東西向(北緯32度)地形剖面圖”以及要求作圖時,沒有刻意強調注意橫座標下的經度數,因而當我換了一幅地形剖面圖(北緯30度)時,要求學生在圖上劃出地勢三級階梯的範圍時,學生劃錯範圍的有不少!

地形和地勢教學反思 篇3

回顧整節課的教學,我認為自己在以下兩方面做出了突破,具有一定的價值:

1、利用“探究式”教學方式解決了教學重點和難點。

地勢特點是本節課的重點內容之一。學生可以直觀地從分層設色地形圖上得出“西高東低”的特點,但不容易形成“階梯狀”分佈的認識。通過我一步一步教學引導,特別是學生探究性活動----繪圖,直觀地把這一特點展示在黑板上,給學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比學生就直接地從書本得到結論,效果要好得多。

2、認真組織教學,改變知識的呈現方式。

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師能夠靈活使用教材。在本節課,我採取如下教學思路:什麼是地勢?→由分層設色地形圖感知地勢特點→由各階梯地勢海拔數據探究地勢特點→繪製地形剖面圖展示地勢特點→提出證據證明地勢特點。把課本中“我國東西向(北緯32度)地形剖面圖”改為學生繪圖比賽,然後與課本中對比,既讓學生感覺有趣,又讓學生們在相到比較中加深對“喜馬拉雅山”、“橫斷山脈”、“四川盆地”、“長江中下游平原”緯度位置、海拔及水平距離有了更深的認識。把活動2-4轉化為學生提出證據證明地勢特點。如此的特點,勢必給氣候、河流流向、交通等造成一定的影響,提示學生從日常現象、諺語、古詩詞等方面考慮。這也是本節課的亮點部分,經過師生共同探討,最後收穫頗豐:“東風不到,大雨不了”(説明地勢與氣候的關係),“一江春水向東流”(説明地勢與河流流向的關係),“飛流直下三千尺”(説明地勢與水能資源的關係),“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側身西望長諮嗟”“我住長江頭,君住長江尾”(地勢無情,阻礙東西方來往,河流有情,溝通東西交流)。因涉及到相關學科知識,學生們興致格外得高,教學效果自然很好。

不足之處:在帶領學生分析課本“我國東西向(北緯32度)地形剖面圖”以及要求作圖時,沒有刻意強調注意橫座標下的經度數,因而當我換了一幅地形剖面圖(北緯30度)時,要求學生在圖上劃出地勢三級階梯的範圍時,學生劃錯範圍的有不少!

地形和地勢教學反思 篇4

這是按學校要求推行杜郎口模式教學設計的一堂課。首先將學生分成四個大組,每個大組負責一個模塊的學習,並試圖讓其他小組的同學聽懂。這種教學設計的優點在於學生個個願意且自主當好小老師,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鍛鍊了學生上台講課的膽識,也培養了學生的口才。長期以往,學生就憑着自己的口才也可以謀到一份不錯的工作,他們敢於推薦自己,敢於展示自己的優點,敢於接受別人的批評等等,其情商得到了很好的培養。但是,畢竟人都有惰性的一面,只要監督不嚴,學生很可能偷懶,只是被動做一個“收音機”,使其學習很受影響。所以,我認為,倡導學生自主學習是非常好的教學理念,同時,學校或班級的獎懲機制一定要跟上,督促學生自主學習,並且儘可能給學生提供一個比較公平公正的平台。真正做到“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

地形和地勢教學反思 篇5

本課時教學效果良好,學生大多數都能快速、準確回答每一個知識點後面的問題,還有一些學生能上台準確指出三級階梯分界線上的山脈。主要是因為做到了如下幾方面:

(一)知識系統性、邏輯性強,環環相扣

本課時的教學內容我是這樣組織的:相關基礎知識(地形、地勢的概念,三類地形圖、五種地形)——我國地勢總特徵——各級階梯概況(界線、主要地形區、主要地形類型)。對每一個知識點的學習,我也設置環環相扣的問題,一步一步引導學生思考,直至得出結論。

(二)圍繞重要知識點多角度強化講解

例如:“我國地勢總特徵”的學習,從四個角度分析:1、分層設色地形圖的閲讀;2、示意圖的判斷; 3、地形剖面圖的驗證;4、對應的選擇題練習。通過四次強化,學生在課堂上就對我國的地勢總特徵掌握牢固了。

(三)講究教學技巧,激發學生興趣

1、由近及遠

例如:本課導入,我以鎮江的地形地勢為材料背景,用語文題目的形式讓學生思考回答,從而讓學生悟出了地勢、地形的概念區別。

2、化難為易

例如,“地形剖面圖”的閲讀,我首先利用多媒體介紹了剖面圖的繪製,其次教學生在分層設色圖上繪製32°緯線,然後讓學生對照分層設色圖填上剖面圖中括號裏的地理事物名稱,並判讀海拔高度,最後才得出地勢西高東低、呈三級階梯狀分佈這一結論。

又如:“我國各級階梯的主要地形類型”的學習,我先讓學生分階梯找出這一階梯的主要地形區,再讓學 生歸納主要地形類型;在找主要地形區時,又利用標字母的方式讓學生一一對應着找。這樣,學生就很快找出來了,也就很容易歸納出各級階梯的主要地形類型。

3、細化知識點

例如:“我國地勢總特徵”的學習,我細化為2點:西高東低——呈三級階梯狀分佈;又如:“我國各級階梯的概況”的學習,我細化為3個知識點:界線(位於階梯分界線的主要山脈名稱)、平均海拔、主要地形類型和地形區。

(四)注重學生參與,指導到位

為了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參與思考,我採用了“學案”的授課方式。在啟發引導的過程中,學生一邊思考,一邊動筆寫下答案,便於形成連貫的思維,得出結論。採用“學案”,也有利於提高教學效率。

得到的啟示

教學要目標明確,思路清晰,緊扣重點,落實知識點,激發學生參與教學的熱情和探究問題的興趣。

地形和地勢教學反思 篇6

本節課教學設計的成功與不足主要有:

比較成功方面:

1、知識點銜接過渡處理較好,如由“大河向西流……”這句歌詞引出為什麼大河向西流,這與我國地勢有什麼關係,我國地勢有什麼特徵。

2、板書設計科學合理,言簡意賅,條理性強。

3、充分運用多媒體這一教學工具 ,把知識點通過形象生動的圖象呈現出來,簡化了知識點的難度,如三級階梯的頒特徵、中國地形圖、地勢對所候的影響等。

不足方面:

1 .從教學目標上分析

“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未很好的結合,在培養學生分析、概括、總結能力方面還不足,如何中國地勢的優越性方面未充分引導學生自己總結概括。

2.從處理教材上做出分析

未很好的突出重點和突破難點,對西高東低的地勢對氣候的影響、階梯過渡過水能資源豐富的知識難點未詳細講解,學生似懂非懂。

3.從教學程序上分析

在課堂結構安排上時間分配合理,教師講得多,學生活動練習和思考的時間偏少。課程內容偏多,如講了地勢特徵和地勢優越性後,接着引導學生認識中國的主要地形區,超過了學生接受能力,易使學生產生疲勞。

4.從教學方法和手段上分析

在教學方法上本節內容我主要採用歸納總結、讀圖找規律、探究討論的教學方法進行教學,但由於內容安排過多,時間偏緊,教學方法變成以講授法為主,讀圖找規律為輔,使教學活動變得有些單調。在語言組織上不夠簡練生動,一節課下都是老師在平鋪直述,不夠生動形象,缺少感染力。

5.從教學效果上分析

學生對中國地勢特徵有了初步認識,但對於地勢優越性的這部分知識理解還不夠透徹。由於教學內容安排偏多,學生負擔有點偏多,積極性受到一定影響。

地形和地勢教學反思 篇7

本課時教學效果良好,學生大多數都能快速、準確回答每一個知識點後面的問題,還有一些學生能上台準確指出三級階梯分界線上的山脈。主要是因為做到了如下幾方面:

(一)知識系統性、邏輯性強,環環相扣

本課時的教學內容我是這樣組織的:相關基礎知識(地形、地勢的概念,三類地形圖、五種地形)——我國地勢總特徵——各級階梯概況(界線、主要地形區、主要地形類型)。對每一個知識點的學習,我也設置環環相扣的問題,一步一步引導學生思考,直至得出結論。

(二)圍繞重要知識點多角度強化講解

例如:“我國地勢總特徵”的學習,從四個角度分析:1、分層設色地形圖的閲讀;2、示意圖的判斷; 3、地形剖面圖的驗證;4、對應的選擇題練習。通過四次強化,學生在課堂上就對我國的地勢總特徵掌握牢固了。

(三)講究教學技巧,激發學生興趣

1、由近及遠

例如:本課導入,我以鎮江的地形地勢為材料背景,用語文題目的形式讓學生思考回答,從而讓學生悟出了地勢、地形的概念區別。

2、化難為易

例如,“地形剖面圖”的閲讀,我首先利用多媒體介紹了剖面圖的繪製,其次教學生在分層設色圖上繪製32°緯線,然後讓學生對照分層設色圖填上剖面圖中括號裏的地理事物名稱,並判讀海拔高度,最後才得出地勢西高東低、呈三級階梯狀分佈這一結論。

又如:“我國各級階梯的主要地形類型”的學習,我先讓學生分階梯找出這一階梯的主要地形區,再讓學 生歸納主要地形類型;在找主要地形區時,又利用標字母的方式讓學生一一對應着找。這樣,學生就很快找出來了,也就很容易歸納出各級階梯的主要地形類型。

3、細化知識點

例如:“我國地勢總特徵”的學習,我細化為2點:西高東低——呈三級階梯狀分佈;又如:“我國各級階梯的概況”的學習,我細化為3個知識點:界線(位於階梯分界線的主要山脈名稱)、平均海拔、主要地形類型和地形區。

(四)注重學生參與,指導到位

為了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參與思考,我採用了“學案”的授課方式。在啟發引導的過程中,學生一邊思考,一邊動筆寫下答案,便於形成連貫的思維,得出結論。採用“學案”,也有利於提高教學效率。

得到的啟示

教學要目標明確,思路清晰,緊扣重點,落實知識點,激發學生參與教學的熱情和探究問題的興趣。

地形和地勢教學反思 篇8

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尊重學生的認知實際,幫助學生化解了課文的重點和難點,打開學生探究的閘門和思維的通道,引導學生走進文本,並將閲讀的主權交給了學生。學生在閲讀過程中將思維和情感融進了作品靈魂的深處。教學過程中學生的積極性高漲,對文章的主題把握準確,有的學生的分析比我預設的答案還要全面,表現出較高的個性閲讀鑑賞水平。

教學過程中,我始終以學生為主體,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比如:作者從哪些方面讚美白楊樹的不平凡;各抒己見説出自己最欣賞的是哪一方面,説出欣賞的理由;作者寫黃土高原的目的是什麼;作者在寫白楊樹的外部形態時,具體從幾個方面去寫的,各寫出它們什麼特點,具有什麼深刻涵義;想一想四個排比反問句的含義是什麼?白楊樹象徵什麼?以上的教學環節,既抓住了重點,理解了文章的思想內容及象徵手法,又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中來。學生不斷的動腦、動口、動手,課堂氣氛相當活躍。學生的學習創造性也顯現出來了。

地形和地勢教學反思 篇9

《用比例解決問題》這節課教學設計主要抓住比例解答應用題的特徵進行的。回顧本節課教學,有以下幾點感受頗深:

首先進行復習,一是兩種相關聯的量成什麼比例關係,二是如何判斷兩種相關聯的量成什麼比例,怎樣找出等量關係。為新課教學作好鋪墊。

新知的教學採用了以舊知引路——學生自主探索——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進行,注意給學生充分交流的機會與思考的空間。整節課的設計主要體現在“問”與“練”字上,怎樣問,練什麼,怎麼練,我都做了認真的思考,深入研究,特別是在設計教學過程時把學生放在首位,考慮學生已經會什麼,他們現在最需要什麼。學生通過什麼途徑來解決,是獨立思考還是合作交流等等問題。做到心中有數,有的放矢。因此,一節課自始至終讓學生參與體驗解決問題的全過程。學生根據老師的巧妙設問和富有啟發性的引導,通過自主學習、合作交流,很快就掌握了新課的內容。

但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這堂課的教學也還存在着不少問題:

比如,對學生基礎估計太高,從學生回答問題看,複習時學生對判斷哪兩種相關聯的量成什麼比例掌握不錯,但到了比例應用題裏,我圍繞比例應用題的特徵設問:題目中有三種量?哪種量是固定不變的?哪兩種量是變化的?變化的規律怎樣?它們成什麼比例?你能寫出等式嗎?一部分學生不會確定哪種量一定,怎樣找出等量關係掌握不好,語言表達不是很準確、完整。這點我備課時沒作為重點。學生是課堂的主體,如果課堂上學生基本知識沒過關,課堂也就失去了色彩。其次,在教學過程中,我有對學生不放心的心態。比如:在教學例6時,學生有了正比例應用題的基礎,對於反比例應用題我完全可以放手讓學生自己獨立完成,但我總是擔心怕學生不會做,出一些思考題讓學生交流討論,然後再做題。這樣既禁錮了學生的思維,又耽誤了教學時間。另外,練習題的設計與學生生活實際結合不算很緊密,以後儘量設計一些能引起學生興趣,對學生有吸引力的題目,來激發學生興趣,提高練習的積極性,從而加深了學生對新課的認識。

地形和地勢教學反思 篇10

這篇的重點是瞭解魏格納發現大陸漂移的過程,難點是理解課文中有關的地理知識。此課文我發現學生對文中出現的地理名稱及魏格納的大陸漂移學説理解如不結合實物很難清楚。於是在教學這篇課文時,得采取了以下幾點做法:

1、出示世界地圖在教學中讓學生在一邊讀課文一邊看圖的過程中讀懂課文內容,並最終理解魏格納的假想。

2、學生的預習、自讀是關鍵。教學前佈置學生的預習作業要有針對性,如:在地圖上找一找巴西與幾內亞灣的位置。像魏格納一樣在世界地圖上用手指畫一畫大陸海岸線。説説你對魏格納假想的理解。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在閲讀中提出不懂的問題並展開討論。學生在質疑與討論中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最後,要求學生用自己的語言簡要地複述故事,並能把讀後的感受與同學進行交流。

3、讓學生圍繞“魏格納的重大發現靠的是什麼”進行交流,使學生體會到:認真思考,反覆論證,是魏格納獲得成功的不可缺少的幾個因素。還鼓勵學生繼續查閲有關大陸漂移學説的其他資料,以激發學生繼續探索科學的興趣和願望。

地形和地勢教學反思 篇11

這是一首歌詠早春西湖(錢塘湖)的寫景詩。在詩中,詩人像一位高超的攝影師,移步換景將鏡頭對準最能代表西湖早春美景的事物,攝製成一幅幅美妙的畫面,一一展現在我們面前。

一二句,雲水生春意。在孤山寺到賈公亭之間的這一片湖面上,春水初漲,水面平堤,微波盪漾;空中白雲朵朵,因着春天空氣的濕潤,也低低地浮掛着,遠遠地同湖面上的波瀾連成一片。這裏面的山、寺、亭、水、堤、雲,高低錯落,遠近配合,構成了一幅平闊曠遠的立體湖景圖。

三四句,鶯燕爭春光。在幾處向陽的樹枝上,蹦蹦跳跳着早來的黃鶯,婉轉悠揚地唱着春天的歌兒;在濕潤的湖岸邊,不知是新到誰家的小燕子,喃喃啾啾地忙着銜泥築巢。早鶯尚少,只在“幾處”;新燕不多,不知“誰家”。西湖是鳥兒們理想的天堂,它們中的先到者早早地開始雀躍起來了。詩句在對鶯歌燕舞的動態寫照中,傳達出西湖生動的早春氣息。

五六句,花草競春榮。放眼望去,形形色色的野花開的開,發的發,搖曳在春風中,漸迷人眼;俯視身下,綠綠茸茸的春草還不夠深,騎馬走過,剛剛能遮沒馬蹄——花草都處在競相榮發滋長之中。可以想見,過後不久,西湖將開出一個奼紫嫣紅、五彩繽紛的絢麗春天。

七八句,詩人贊春情。詩人騎馬揚鞭,指點春色:這綠柳成陰的白沙堤,是我最留連喜愛的地方啊!這是詩人看到面前的美景,內心發出的由衷讚歎。其實,詩人在這無邊的春色中穿行,自己又何嘗沒有融入其中,成為西湖早春中的一道風景呢!

地形和地勢教學反思 篇12

在複習完基本不等式第二課時後,我對這節課做了如下的反思:

一.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

在課堂上,無論是新教師還是老教師,通常會把自己當做課堂上的主人而過多的會忽略學生的主體地位;或者學生會因為長時間的習慣於聽老師來講解而忘記自己是課堂的主人。

在這節課中,我設計了多個讓學生討論的環節,但是當我説了同學們可以和自己的同桌討論一下自己獲得的結論之後教室裏還是會很安靜。這樣的課堂活動經過了一分鐘後,我不得不自己來講解我設計好的問題。此時我感覺到這節已經失敗了,因為我佔據了本該屬於學生的時間。

二.要設計好教學問題

在教學中應合理設計教學中所要用的問題,我設計的學生互動環節為什麼沒有成功呢?我想很大的原因是我沒有設計好問題,在提問題時沒有明確我要求他們要給我什麼樣的結果。在這節課中,我大部分的問題都是這樣問的:請同學們自己首先來做一下這道題目,然後跟自己的同桌討論一下自己的結果是否正確。當學生聽到這樣的問題時,他們首先會自己一個人去完成題目,而不會跟自己的夥伴合作完成。而且在數學教學中對問題的梯度設計很重要,因為新課程很強調概念的形成過程,而概念的產生是一個抽象的過程,所以在教學時要非常好的展示給學生概念是怎麼產生的,而這個教學環節就要求教師能夠設計好問題的梯度。

三.要學會設計有深度的問題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問的最多的問題就是:同學們明白了沒有啊,或者對不對啊,是不是這樣的啊這些膚淺的問題。而從課堂效果看,這些問題並沒有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生也只是機械的回答一下:是或者不是,對或者不對。使學生跟老師之間的溝通成了一種機械的問答過程。所以在以後的教學中我應該更加重視對問題深度的要求。

以上就是我對本節課的教學反思:多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地位,設計好教學問題並且要學會提有深度的教學問題。

地形和地勢教學反思 篇13

一.教學目標的制定還是較為貼切的,但這篇文章的一大特色,插敍的運用沒有涉及,確實是設計的一大敗筆。文章篇幅如此之長,隨主人公起伏的思潮而記敍,時而記眼前之事,時而憶從前往事,內容豐富而不拖沓,事件交錯而不零亂,都要歸功於插敍的運用。目標“感悟成長的艱難”,實現程度不夠,“艱難”沒有深品,流於淺表,不能水到渠成,效果不佳。嚴父的“果”不僅是英子上學不再遲到,還是國小畢業典禮上光榮地代表全體同學領畢業證書並致謝詞,更是日後成為一位知名作家……文本的解讀無止境。

二.活動環節自我感覺還算流暢,活動之間缺少必要的氣氛渲染,顯得很“生硬”,不自然。角色錄音音量小,該重敲的沒重敲。問題設計指向很大,不夠明確。“英子學做的事中,給她印象最深的是哪件事呢?”接下來,“ 為什麼你印象最深?”如此問法,部分學生不知道從何下手,去思考,去解決問題。那麼學生回答的問題就會脱離預設,令老師招架不住,防不勝防。

三.師生互動缺乏活力、亦缺乏深層次的隨機生成。蜻蜓點水,便戛然而止。“爸爸是嚴厲的,你能理解嗎?”在學生談的時候還可以追問“你的爸爸有過類似的做法嗎?”這樣讓學生能夠聯繫實際來理解、感受,大膽的邁一步,效果會更好。按部就班地進行活動,語文課堂便失去該有的活力。學生牽着老師的鼻子走,失去了教師的主導作用。許多關鍵詞、關鍵句的理解還只停留在表面,如對爸爸的嚴厲的動作描寫和語言描寫,“起!”“掄”等的品讀,學生與老師答記者問式的就過去了,老師不能有效及時予以追問評價,當然,深層次的東西更無法挖掘。

地形和地勢教學反思 篇14

《黃山奇石》是人教版國小語文二年級上冊的一篇課文,這篇課文描述了黃山“四絕”之一的怪石,那些惟妙惟肖、趣味橫生的奇石,不是神話,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創造。讀着課文我們彷彿被帶到了景色秀麗神奇的黃山,似乎已經不是在閲讀課文,而是站在黃山一個個觀景台上,美美地欣賞着那些奇石,拍下一張張奇石圖。仙桃石、猴子觀海、仙人指路、金雞叫天都……每一幅圖,都是一個神奇的童話。讀了課文不由心生嚮往黃山之情,更加喜愛黃山。

作為國小低年級的學生,他們對事物充滿着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慾,想象力豐富、思維活躍,容易接受新知識,表現慾望較強,喜歡展示自己。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已經能夠自主學習,能夠與他人合作學習。但學生對黃山奇石沒有身臨其境的感受,語言表達能力、對事物的細緻觀察能力也處於薄弱階段,對課文理解有一定難度。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的學習重在豐富語言,培養語感,發展思維。尤其是低段教學要求,要讓學生喜歡閲讀,能感受到閲讀的樂趣,還要讓學生展開想象,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美。由此課前我制定了這樣的教學目標及重難點。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

2、通過觀察圖畫與理解語言文字,培養觀察力,想象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3、通過學習課文、感受黃山石的奇妙,體會作者對黃山奇石的讚歎。喜愛黃山,嚮往去黃山看奇石。

教學重點及難點:指導學生觀察圖片,賞析優美詞句,展開合理的想象,體會對黃山奇石的讚歎。

本課我主要採用的是愉快教學法。首先創設輕鬆的情境,引學生入境,愉快進文,然後引導學生在愉快的品讀中感悟語言文字的魅力,最後再引導學生想象,使感情得到昇華。

地形和地勢教學反思 篇15

《説聲“對不起”》是三年級上冊第五單元——“我們和我”中編排的一篇主體課文。學習本單元可以使學生真切地意識到自己的成長,能夠在學習、生活中更多地去關注集體,關心他人,克服缺點,不斷進步。《説聲“對不起”》這篇課文是經常發生在學生們中間的一件平凡的小事。主要講“我”不小心用手中的鉛筆把同學陸葉的下巴劃破了,老師讓我向他道歉,可我説不出口,最後,在老師、同學的鼓勵下,我克服了心理障礙,大聲向同學説了聲“對不起”。這個故事告訴大家,講文明、懂禮貌是一個國小生應有的好品質。

課文共9個自然段,以第一人稱敍事,語言樸實、直白,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便於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將心比心,理解小作者當時的心情,產生情感共鳴,達到教育的效果。

第一環節:上課一開始,我讓學生先交流自己在生活中都會用哪些文明用語?並説説這些文明語言分別在什麼情況下使用引導學生談談自己的感受,為學習課文時體會人物的心理活動作好鋪墊?然後引出課題。

第二環節:深入學習課文內容,懂得道理。《課標》指也:“閲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閲讀的過程是富有創造性的過程。”課堂上讓學生默讀第三至八自然段,瞭解陳剛的心理變化。討論:剛開始,陳剛説不出口,後來大聲説,是什麼力量讓陳剛這樣做?

第三環節:聯繫實際談體會。此環節是為了讓學生再現生活情境,加深印象。但在此環節也有學生提出:課文所講的起因,是因為陸葉突然撞了“我”,才會造成“我”一擋,後果把陸葉的下巴劃破了。為什麼“我”要道歉?這個暴露學生相處中經常出現的事情,以及他們的處理方式。也許學生就是認為,別人先動我,我就應該還手。這時,我緊緊抓住學生的心理,讓他們細讀課文第二自然段,引導他們發現陸葉“突然”撞“我”,“我抬手一擋”是本能反應,而此時“我”“正在練字”,手中的鉛筆劃破陸葉的下巴,確實出於無意。從事情發生的過程引導學生髮現,其實兩個都沒有錯,但結果卻是陸葉受傷。那麼不管是否故意,受傷因“我”而起,“我”就應該向陸葉道歉。

面對這樣的理解,或許有的學生還是不能接受。但孩子的成長,一定要過這一關——從“我”走向“我們”,學會與人相處,主動與人溝通。

地形和地勢教學反思 篇16

我在教學《凡卡》一文時,為了使學生能更好地瞭解凡卡的悲慘遭遇,激起他們對凡卡的同情和對當時黑暗社會的痛恨。除了引導學生理解課文的內容外,我還引導學生將課文的插圖與相關內容聯繫起來。通過對比,發現矛盾,產生疑問,然後討論解決,這樣做對深入理解文章中心起到了意想不到的作用。

《凡卡》一文的插圖主要描繪了在聖誕節前夜,凡卡等老闆,老闆娘和幾個夥計到教堂做禮拜之時,在鞋店偷偷給爺爺寫信的情景。在凡卡的身後,是一個高大的鞋架,架子上擺滿了各種楦頭和皮靴……而文章的第十自然段中卻有這樣一句話:“我原想跑回我們村子去,可是我沒有鞋,又怕冷……”

當學到這段內容時,與插圖對照,學生很快就產生了疑問:為什麼鞋店有那麼多鞋,而凡卡卻説沒鞋穿呢?圍繞這個問題,學生展開了討論。有的説:“鞋是賣錢的,他那樣穿,哪能買得起,只有有錢人才能穿上鞋”;有的説:“課文中莫斯科是個大城市,房子會是老爺們的,自然,鞋店也是有錢人光臨的地方”……接着我又問:“當老闆看到大冷天凡卡不穿鞋時,為什麼不送他雙鞋穿呢?”經過討論,學生很快就明白了,那些有錢人是不會可憐、同情、幫助窮孩子的,有的只是對他們兇殘的虐待,可見這個社會是多麼的黑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