燈祭教學反思總結(通用16篇)

燈祭教學反思總結 篇1

我記得我從一篇文章中看到過這樣一段話:“一個語文教師應該讓學生覺得極富激情”,所以説“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意溢於海”,教學當中的“情”猶如教與學雙邊活動的“催化劑”,有了它,學生才會在教師的點撥下進入課文佳境。 本節課我努力給學生一個“情感的課堂”,雖然《燈祭》一文從題目來看它的感情基調就是悲傷的,而我在教學設計時反道而行之,把課堂情感主基調定在幸福快樂上上,因為我覺得只有學生們感覺到有父親的快樂和幸福,才能感同身受失去父親的痛苦。

燈祭教學反思總結(通用16篇)

因此在教學時我過於重視了學生的情感態度目標的達成——語文的“人文性”,而忽視了它的“工具性”。對於作者的寫作技巧,語言表達等提高學生語文能力的知識引導的少。比如“因為有了年……年則妖嬈迷人了。”這段排比句式的寫法對錶達作者情感的作用是非常大的,可是我引導沒有引導孩子去領會這種句式表達上的作用,忽略了語文知識的積累,因為我們學語文就是為了用語文,文本是例子,是學生用語文的例子,所以我們的課堂不能光顧着情感體現而忽視了語文能力的培養。

燈祭教學反思總結 篇2

作為一篇課內自讀的説明文,我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教師引導點撥為輔,展開生動而有序的教學。首先啟發學生們對本課學習內容質疑,培養他們的問題意識。“海洋為什麼會成為人類的糧倉?糧倉裏都有什麼樣的糧食?”......聽着學生們提出的一個個問題,我感覺到了他們探求新知的熱望強烈起來了。因此順勢引導學生們自主確立了本課學習目標,明確了學習重點。

之後我激勵學生帶着之前提出的問題到課文中尋找答案,並逐一攻克學習目標。學生們在自主閲讀過程中,心中的堡壘一個個被攻破,理順説明思路,弄清説明順序,辨析説明方法及語言。這些內容學生們大都在合作探究中解決了,而對於解析問題的完整性、語言表述的準確性,教者則做了適當的點撥。從而使整節課洋溢着積極求知的熱情,讓學生體驗到了學有所獲的快樂與滿足。

燈祭教學反思總結 篇3

1、課堂討論是促進學生主動學習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有效的討論,有利於調動全體學生投入自我探索,有利於師生間、生生間的情感溝通和信息交流,有利於思維的撞擊和智慧火花的迸發,尤其有利於學生創造性思維和創造能力的培養。雖然本課學生課堂上的討論交流較多,但我發現有時討論的並不充分,過早停止討論,影響了學生參與的積極性。組織效率也不高,往往只有十幾個學生參與,部分中差生積極性不高且很少有發表意見和提出問題的機會。我想,在以後的教學過程中,應注意明確討論的目的,給予充足的討論時間,重視討論的組織和引導,積極引導和鼓勵學生參與學習過程,充分發揮課堂討論的獨特作用,促進學生的主動學習,激發學生的主體意識,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2、對學生活動指導的不夠。

每次講一次公開課,我覺得自己都會有不同的收穫,學校組織這樣的活動對我來説是一次鍛鍊也是一次提高,給老師提供了很好的平台。這樣的活動雖然會讓人覺得有點累但是在品味自己進步的時候又是一種快樂。

本堂課的內容並不是很難,因此還可以在課堂中滲透一點其他新知識來為學生以後學習打下根基,就像在這堂課之前認識其他數時帶着學生按一定過程來學習,那麼這堂課上起來就會很輕鬆。

燈祭教學反思總結 篇4

四月份參加了學廊坊地區舉行的青年教師優質課大賽,我彙報的題目是《最可愛的人》,上完課後靜心思考,感觸頗深。

總的來説,本課以小組合作方式進行探究式學習,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體現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了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能力,基本達到了預期效果。但是還存在一定不足在:

1、我利用欣賞《誰是最可愛的人》朗誦片段導入本課,學生們聽的比較認真,但當我問到這段朗誦節選自那篇文章時大部分學生答不出來,他們沒有學過這篇文章,課前我瞭解學生情況不夠。

2、我分為五個篇章去講述這一課,分為決策篇、出征篇、勝利篇、現實篇和英雄篇五個篇章。

講述決策篇時設置的問題應結合課本再仔細推敲,提高設問的藝術性。

講述出征篇時我播放了中國人民志願軍赴朝作戰時的影片片段,沒有向學生充分説明這是後來拍攝的影片與當時狀況是不一樣的,脱離了歷史。

燈祭教學反思總結 篇5

這一過程的設計突出的特點是:

1.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環節設計滲透情感,積極實踐“大語文”觀。開頭的歌曲導入,激發學生的閲讀興趣,師生的朗讀,與文章形成一個整體,加強學生的感悟。

2.注重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和鍛鍊。

運用朗讀複述、合作探究閲讀這種方式,引導學先走進文本,感悟文本內涵,再走出文本,聯繫生活,從而獲得有益的人生啟示。

3.問題的設計緊湊,扣住主題。

閲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多重對話,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參與者、在組織教學的各個環中,要適時點撥。在第二課時探究人物的環節中,我設計了四個問題。這幾個問題緊扣中心,有梯度感,注重情感的滲透。既引導學生深入理解人物,又拓展了學生的思維;既面向全體學生,又發揮了學生的個性體驗。

缺點:

1.複述課文時語言表達不給準確,不簡潔,不流暢。

2.對人物的性格和心裏的把握不準確。

3.由於生活閲歷和閲讀能力等因素的影響,學生自讀課文的最大問題出現在對“我”恐懼心理的漠視,對“我”面臨的困難的小視,對克服困難過程的忽視。他們會因為“我”的夥伴們輕而易舉地爬上懸崖而忽視了“我”的具體情況;會不自覺地拿自己的能力去衡量“我”的能力,產生“這麼點困難都克服不了”等想法。這必定會削弱這篇文章的教育意義,影響學習目標的達成。

燈祭教學反思總結 篇6

學習本課前覺得 這是一篇略讀課文,篇幅很長,跟本單元的其他課文相比,修飾語少,抒情也少,很難吸引學生學習的興趣。果然上課時,一調皮學生翻開課文就大呼小叫:“這課文這麼長啊!”教室裏馬上響起一片唏噓聲。我強忍不快,和聲樂色地請學生自學課文,説説自己有什麼發現。在交流時,自稱“小問號”的 吳強同學説:“老師,我發現這篇課文沒有要求寫得生字!這是什麼意思啊 ?”

不得不驚歎孩子的細心!我笑這説(這次可不是強裝出來的 ):“真不愧為小問號啊?這是略讀課文。”

“什麼是略讀課文?”全班同學幾乎是異口同聲。“我知道!”龔正康神氣地説:“就是讓我們自己自學地課文!”呵呵!好傢伙!雖然解釋得不對,但他的話給了我一個啟示啊——何不讓學生自己學懂課文!我的腦子裏頓時全盤否定原來備好的教案。這時的我有些激動,有些欣喜。(絕不誇張,上課時的我就是如此激情滿懷。)我有點結結巴巴:“同學們,那今天我們就來自己學懂這篇課文,請四人小組討論交流自己的學習心得,提一些有意義的問題來考考同學。好不好 !

”“好!”一片歡呼!……在考同學這個環節上,學生是你一句我一句,有的甚至為不同的觀點,脣槍舌戰起來,氣氛異常活躍!這不就是自己一直在追求的讓學生帶着高漲的、激動的情緒學習和思考的課堂教學嗎?

燈祭教學反思總結 篇7

《桂花雨》我國著名女作家琦君寫的,語言文字尤其的美。初捧這篇文章,我只是被優美的語言文字所打動,如同沐浴在一場香香的桂花雨中。當我再深入地去讀,去了解琦君時,我卻在那迷人的香氣中,感受到了琦君那如桂花雨般的思鄉之情。但是這種鄉情難忘、童年難忘的情懷,卻不是簡簡單單、大大略略地就可以感受到的,需要仔細地從字裏行間細品方見。那麼在我的課堂中,我如何讓學生也能有這樣的體會呢?反覆參考了很多名師的教學設計,結合着本班學生實際,我對教材進行了一些處理。

“搖桂花”這一段是教學的重點。這部分教學我注意了讀中感悟,引導學生深入地體會了“搖桂花”時的快樂心情。我給了充足的時間讓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圈畫出你認為琦君喜歡搖桂花的句子,並在給你感受最深的詞語旁邊做一些適當的批註。接着在學生交流課文中表現琦君喜歡搖桂花的句子。(1)“搖桂花”對我是件大事,所以我總是纏着母親問:“媽,怎麼還不搖桂花嘛!”這一句我主要讓學生自己交流體會,在交流中啟發學生感受到這一年一度的搖桂花對琦君來説是一件重要的事,是一件樂事。為了幫助學生進一步感受琦君對搖桂花的期盼和迫切心情,我創設情境進行了“三讀”琦君的話。(2)“這下我可樂了,幫着在桂花樹下鋪竹蓆,幫着抱着桂花樹使勁地搖。”讓學生嘗試把靜止的文字想象成一個個動態的畫面,描述畫面中出現的是一個什麼樣的小女孩。學生在描述中感受到了這是一個天真可愛活潑,忙得不亦樂乎的小姑娘形象。(3)“桂花紛紛落下來,落得我們滿頭滿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我運用了創設情境——撒桂花,讓學生感受桂花雨的飄落,在又蹦又跳、又笑又叫中感受到搖桂花的快樂。而提示語的填寫則更加讓學生領悟到了作者三句短短語言中透露出來的感情。

燈祭教學反思總結 篇8

1、教學觀念突破傳統,適時創新

這堂課不在只是特定知識的載體,而是教師和學生共同探索新知的過程,教師和學生不是孤立於課程之外,而是課程的創造者、課程的主體,他們共同參與課程的開發。強調互動的師生關係,教師和學生的信息交流屬於互動性和互惠性,通過信息交流實現師生互動,相互溝通,相互影響,相互補充,實現教學相長的願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注意學生在知識和技能、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方面的整合,特別是對木蘭勤勞、愛國、孝順等傳統美德的宏揚,以及在學習過程中對學生信息技術能力的培養,如在“百度”搜尋譯文時關鍵字的指導。並且在學生學習方式上改變單純接受式的學習方式,建立和形成了旨在充分調動、發揮學生主體性的學習方式,注重培養學生髮現學習的能力,鼓勵學生對課文提出自己的問題和看法,讚賞學生獨特和個性化的理解和表達。

2、教學環節設計新穎時尚,符合學生心理

孫老師這堂網絡課的導入非常自然,説是帶來一款網絡遊戲《木蘭詩》,然後、請學生輸入網址,這能激發學生的好奇心,他們大部分都是網絡遊戲高手,沒想到今天語文課也能在玩中學課文。五個板塊的設計是圍繞主人公木蘭設置的,而且循序漸進,層層深入,體現了一個學生認知的梯度規律。 “讀木蘭”是初讀課文,“譯木蘭”是理解課文主要內容,“評木蘭”是深入理解課文基礎上對人物形象的分析,“聊木蘭”是思考質疑階段,“寫木蘭”則是課文的拓展延伸。對於課文的重點,詩詞表達的主旨和思想感情,教師採用觀看flash、找相關語句的方式突破。五次密碼的設置,也別巨匠心,體現了課堂的主題:我愛花木蘭。而每次進入的一把金鑰匙也增加了學生學習過程中的自信心。

燈祭教學反思總結 篇9

李商隱一曲《錦瑟》以其神祕之美傾倒了多少讀者,問時也難倒多少專家和學者。正如金人元好問在《論詩絕句三十首》中所説一篇《錦瑟》解人難。

詩無達詁也就是説,由於多解而無定解。然而,李商隱寫《錦瑟》如同曹雪芹創作《紅樓夢》一樣,自有其原創的唯一確定的本旨。關於《錦瑟》的本旨,歷來眾説紛紜,一般認為是“晚年抒寫自己坎坷的際遇和哀怨感傷之情,痛惜華年流逝、抱負成空”筆者不揣愚陋也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對此作一番探祕。

先説錦瑟一聯。清朱鶴齡《李義山詩集箋註》中説雅瑟三十氣弦,頌瑟二十五絃。飾以寶玉者日寶瑟,繪文如錦者日錦瑟。(《周禮樂器圖》)又泰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故破其瑟為二十五絃 (《漢書·郊祀志》)據此, 這裏的錦瑟有多重含義。第一,錦瑟是繪文如錦者,亦喻有文采者。第二,五十弦的瑟是古時候天神之所用,人世間現時所用的只是二十五(氣)弦的瑟。因為五卡弦的錦瑟音色太豐富音域太廣闊音韻太悲美而讓凡人享受不了,而詩人所詠則為五十弦的古瑟。第三,五十弦的錦瑟 是作者自喻才高志遠德美卻難為世用。無端 也有多重含義:一是怨人——怎麼好端端的五十弦錦瑟不用,卻用二十五(氣)弦的?二是怨己——誰讓你是五十弦的錦瑟呀,如果裂成兩半,不就可以為世所用了嗎?然而詩人還是不肯把自己裂為兩半.一弦一柱思華年有生以來 (以往的年華) ,始終懷瑜握瑾,緊緊抱住這五十弦的錦瑟不放。

從上述分析中我們可以看到,詩人面對瑟,觸物生情(抑或看見、想起錦瑟的典故靈感 來) ,引出一個思字;思之思之,引出一個“怨”字。——“無端”兩字悄悄地透露出了詩人內心的幽怨與堅守。由此可見,五十弦的錦瑟興中有比,是該詩的核心意象,詩人用它自比,感歎自己德才兼美而不為世用。而思字則為全詩之線索,統領全篇:憶以往,思現在,待將來。

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託杜鵲。滄海明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中間兩聯承首聯無端二字透露的矛盾繼續展開,抒寫了心中的矛盾與抉擇,徘徊與堅守。——也曾想(迷) 像莊生那樣超脱塵俗,高蹈世外,但又一直襬脱不了像望帝那樣堅守春心直至泣血“託杜鵲”。 春心,既喻高尚的人格及對高尚人格的追求與堅守,也指美好的理想及對美好理想的不懈追求。在這裏,蝴蝶是自由快樂的象徵,杜鵲是堅貞痛苦的化身。曉夢的另一解是青少年時代的美好理想,既與下句殘酷的人生現實構成強烈的對比,又突出了自己執著堅守理想的痛苦。兩解均通。滄海遺珠之悲常常襲來,而暖玉生煙之喜卻蓋而勝之。在這裏,詩人又以滄海遺珠和藍田美玉自比:明月之珠和藍田之玉雖被埋沒,但它們的光影寶氣總是掩蓋不住的。

這裏需要指出的是,滄海月明珠有淚中包含明月(即夜光珠)的典故,與月的圓缺無關。 《李斯柬逐客書》中就有垂明月之珠之語。《史記·龜策列傳》則説明月之珠,出於江海,藏於蚌中。李白在《齊有倜儻生》(《古風》其九)中也有過此典齊有倜儻生,魯連特高妙。明月出海底, 一朝開光耀。卻秦振英聲,後世仰未照。意輕千金贈,顧向平原笑。吾亦善澹盪人,拂衣可同調。詩中的魯連是魯仲連,戰國齊人。好奇偉俶儻之畫策, 而不肯仕宦任職,持高尚氣節。遊於趙國,恰遇秦軍已經擊敗趙軍四十萬,又圍趙都邯鄲,魏國大將新垣衍欲令趙尊秦為帝。魯仲連以利害説服新垣衍合力抗秦,終於擊退秦軍。平原君欲封官,不受;賜千金,亦不受,飄然離去。《戰國策?趙策》、 (《史記?魯仲連鄒陽列傳》)與魯仲連不同的是,李商隱這顆明月之珠始終未能出海。詩人把明月珠有淚寫成月明珠有淚是為與下句日暖玉生煙對仗而倒裝。詩人遺憾於被埋沒的社會現實卻不甘於被埋沒,堅信自己像藍田之玉,雖近不可見而遠或見之,期待後人發現珍惜。(這是追憶)一一於是,巧妙地過渡到尾聯收束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回到現實,寄望將來)待字表希 望,可是或許能有之意,不是反問。如果要反問,改用豈待不是更好?詩人用可待而不用 豈待,正表現了充分的自信。詩人的思想是矛盾的,但矛盾中有抉擇,徘徊中有堅守。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託杜鵲是幻想出世和堅守入世之矛盾的形象化,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是滄海遺珠之痛苦和玉暖生煙之自慰之矛盾的形象化。(這兩句也可合為一體解:我像滄海之遺珠、藍田之美玉,不為人知,不為世用,然而卻輝映滄海,氣暖藍田。)而最後一聯則反映了現實與理想的矛盾。我的這一生抉擇與堅守,將來可待成追憶(理想) ,只是當時(現實)巳惘然(沒有人理解,沒有人欣賞)。換句話説,儘管現世的人們對我的抉擇、追求與堅守惘然不理解,但是後來的人們遲早總會追憶而理解的。在後三聯的三對矛盾中,望帝春心託杜鵲、 藍田日暖玉生煙和此情可待成追憶始終是 矛盾的主要方面。當然,可待作豈可解亦通,但同樣透露出企盼與祈求:我多麼希望將來有人能追憶我的這一份情感與執著,可是現在(當時)的人們都不理解(惘然),怎可希冀將來? 這樣解釋,同樣反映了心理上期待追憶和豈待””追憶的矛盾,只是由樂觀變為悲觀罷了。

綜觀全詩,詩人既以五十弦瑟自喻,又以啼血杜鵲、滄海遺珠和藍回美玉自比。這些意象都是悲與美的統一:被放逐被遺棄被埋沒是悲,春心不變珠光映輝美玉生煙是美。這三個意象從不同側面表達了自己對人生理想和高尚人格的抉擇、追求與堅守:杜鵲的意象側重於從生至死乃至死後始終堅持不渝,明珠的意象側重於暗夜生輝,給世界以光明,美玉的意象側重於地底放熱,給世界以温暖。結尾感歎自己不僅不為世用,甚至不為世識,只能寄望於後世通過讀詩來追憶。一一待字為全篇之“詩眼”。解讀《錦瑟》,只要把握了首聯的一個思字和尾聯的一個待字,詩的本旨就豁然開朗了。

又:《錦瑟》大約作於唐宣宗大中十二年(858) ,這年詩人46歲,罷鹽鐵推官後,回鄭州閒居,不久病故。《錦瑟》在李義山詩集中,被人排在編年詩之末位,可見是他晚年之作。然而,在他本人晚年編定的《玉模生詩集》中,卻又被置諸卷首。這種特殊的排列,為我們提供了特殊的信息:《錦瑟》一詩是李商隱一生創作與追求的總結,也是讀解《玉溪生詩集》的一把鑰匙。

李商隱,字義山,號玉溪生。陝西省商縣西南有座商山,形勢險峻,風景秀美。據傳,秦朝末年,有高士東園公、期裏、夏黃公、締裏季四人避亂入山隱居,時人尊稱他們為商山四陪。漢高祖劉邦聽説他們德高望重,多次派人攜帶重禮,想聘請他們進京做官,以輔佐朝政,但被婉辭拒絕。他們寧肯過清貧而安樂的生活,還寫了一首《紫芝歌》表明志向莫莫高山,深谷逶迤。嘩嘩紫芝, 可以療飢。唐虞世遠,吾將何歸?駟馬高蓋,其憂甚大。富貴之畏人兮,不如貧賤之肆志。李商隱的名與字(義山)不能不説與商山四隱的典故相關, 因而商山四皓的為人也就不能不影響李商隱的人生,玉溪生之號就説明了這一點。且自《詩經?關雕》、屈原《離騷》以香草美人喻君子雅麗人格以來,以香草美人喻君臣之義在漢賦、 唐詩、宋詞乃至明清小説中都有重要表現,成為中國文學的傳統。以此而言,李商隱的愛情詩,尤其是那些以無題為題的愛情詩,幾乎無一不隱寓其志,暗守其義,因而都不妨當作言志詩來讀。

李商隱曾在《祭外舅王茂元文》中説植玉求歸,己輕於舊日;泣珠報惠,寧盡於茲辰? 據《長安志》記載蘭田山在長安縣東南子之十里,其山產玉,亦名玉山。李商隱及第前,曾在玉陽山修仙習業,著有《玉山》一首。該詩的開頭二句説:玉山高與閲風齊,王水清流不貯泥。李商隱以玉溪生為號,正是以蘭田玉之高潔白策自愛的警銘。據《太平御覽?珍寶部二?珠下》引張華《博物志》“鮫人從水出,寓人家積日,賣綃將去,從主人索一器,泣而成珠滿盤,以予主人。”唐人李順還有一首《鼓人歌》吟詠其事:“鮫人潛織水底居,側身上下隨游魚。輕綃文彩不可識,夜皮澄波連月色。有時寄宿來城市,海島青冥無極已。泣珠報恩君莫辭,今年相見明年期。始知萬族無不有,百尺深泉架户脯。鳥沒空山誰復望,一望雲濤堪.白首。”李商隱既把自己比作泣珠之做人,種玉之農夫;那麼,再進一步,珠、玉也可就以比喻李商隱的詩作了。人為玉溪所生,則具珠玉之質,而具珠玉之質之人,所吐之詩亦當為珠為玉。兩喻可通。珠玉既喻其人,亦喻其詩:可碎而不可污其貞潔,可埋而不可掩其精光。

燈祭教學反思總結 篇10

曾經,我們的語文課程過於封閉,過於注重語文知識,把學生定格在語文書本世界裏,與其他學科及生活、社會缺乏聯繫。語文學科必須從封閉走向開放,學科本位的現象必須改變。在課改教學活動中,看到有的語文課變着花樣滲透各種活動,熱鬧非凡,不管課文的體裁與內容是否適合,也不管知識是否落實到位。我認為,融合也好,溝通也罷,語文課不能脱離其根本,最終目的還是為了讓學生在更廣闊的空間裏學語文、用語文。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了國小生必背的70首古詩,在課改實驗中,我將古詩的背誦與學生認字結合起來,旨在通過課外自主地學習古詩,達到促進學生認字的目的。熟知學生卻將古詩與所學課文有機地融合在一起,且比較和諧。它讓我認識到兩點:一是課標中所提倡課內老師的指導與課外自主的學習是學生學習語文的一條重要途徑,二是要重視語言的積累。積累,是表達的基礎,是語言材料內化為個人語言儲備的過程。

燈祭教學反思總結 篇11

《珍珠鳥》是根據作家馮驥才的散文改編的,描寫了“我”為一種怕人的珍珠鳥創造了安逸舒適、自由自在的生活環境,使它們與“我”越來越親近,説明“信賴,往往創造出美好的境界”。課文寫得生動活潑,妙趣橫生,很能引起學生的閲讀興趣。在指導學生閲讀時,我從以下四點入手設計和組織教學,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首先播放課件,讓學生認識珍珠鳥,引起興趣,引出課題。然後讓學生初讀課文,讀後談談自己的感受。

學生初讀後,有的感受到“珍珠鳥是一種可愛的小鳥,作者非常喜愛它”,有的説“珍珠鳥是一種怕人的小鳥,但它卻不怕作者”,還有的説“感受到作者和珍珠鳥有種親近的情意”。這些感受都是孩子們獨自的情感體驗,是真實而可貴的,雖然來自直覺,有些粗糙、膚淺,卻是理解主題的基礎。教師應珍視這些感受,進而引導學生深入讀書,理解作者寫作的真諦。

燈祭教學反思總結 篇12

整堂課我自己感受最 大的缺點就是一直處於一個提出問題,然後找學生解決問題的過程。而我作為這堂課的引導者,並未給他們的發言作出明確的點評和總結。還有一點就是對學生的引 導不夠到位。主要體現在課堂開頭,概括故事情節部分,缺少對學生概括故事內容方法的點撥,所以導致學生概括不到位,也因此耽誤了後半部分內容的時間。到最 後本應是整節課亮點的辯論賽因時間緊迫而草草收場。

在這堂課的準備過程中,辦公室的幾位老師都給出了很着力的建議。特別是唐老師,對我們新上崗老師的悉心指導和誠懇意見,都是非常寶貴的經驗和財富。也感謝學校領導老師們的關心和鼓勵。

燈祭教學反思總結 篇13

我深知課堂40分鐘是教與學最重要的環節。一堂課能否上好,關鍵在於教師的準備是否充分,也就是備課是否充分。教師只有認真做好備課工作,才能較好的組織課堂教學,於是在課前我認真鑽研教材,仔細鑽研新課程標準讓我更明確教學目標、教學重點和教學難點所在,使自己在課堂教學中做到層次分明。認真鑽研課本則能更清晰的為學生講解知識點,做到有條有理,層次分明,從而使學生更容易掌握好所學的內容。尤其本節課是複習課,我更應該讓同學們覺得脈絡清晰,在理清知識點的同時掌握複習的方法,能將知識由點到面形成知識網絡圖。

當然初衷是好的,可整堂課下來卻讓我很失落。同學們對非金屬及其化合物的知識都忘了,上的雖然是複習課,但對他們來説好像是新授課,他們不知道相關的知識是怎樣聯繫的,不知道該怎樣回答老師的問題,所以整堂課就是我一個人把知識點弄得很熟很透,對他們似乎沒有什麼幫助。

課後李老師給我提了很多建議,讓我更具體的認識到了自己的不足,和她交流過後也讓我受益匪淺。

燈祭教學反思總結 篇14

我個人認為這節課的成功之處主要體現在:1、研究課題選擇恰當,並在具體教學實踐中得到了有效的貫徹,學生學到了知識,基本掌握了現代詩鑑賞的“三美”原則。2、課堂環節的設計合理,整堂課我設計為聆聽詩意、品讀詩意、感受詩意、創造詩意、延展詩意五個環節,各環節層層深入,環環相扣,聯繫緊密。3、誦讀的環節體現充分,無論是教師的激情範讀,還是學生的品讀,展示性朗讀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成為本節公開課的亮點之一。4、教法和學法選擇適當,課堂分析精煉。課文分析不照本宣科,不以詩論詩,而是重在以本詩為例,向學生傳授鑑賞詩歌的方法,形成能力,課堂中重在分析詩歌的“繪畫美”“音樂美”“建築美”,從詩歌最簡單的意象入手,逐步達成目標。5、訓練和拓展得到了體現,很多學生蒐集多首朦朧詩的作品,擴大了學生知識面。體現了“課內打基礎,課外求發展”的語文教學思想。

我認為本節課在以下方面仍需改進,是本節課的不足:1、環節設計過多,使得各環節過於緊湊,有些環節流於膚淺,如創造詩意這一環節,學生的練習時間只有三分鐘,顯得有些緊張。2、課堂氣氛需進一步調整,一方面是學生的預習不充分,公開課準備倉促;另一方面學生顯得有些緊張。

燈祭教學反思總結 篇15

本次教學活動競賽課我選擇了《憶讀書》一課,想讓學生在瞭解名家的讀書生活後培養自身的閲讀興趣,掌握良好的閲讀方法。但是在具體實施過程中,還是存在着一系列的問題,主要的比如:

整堂課節奏平緩,沒有高潮。從整體閲讀,把握課文敍述的脈絡;到深入研讀文本,體會作者對讀書的熱愛以及讀書的種種好處;到學生自己談課外閲讀的感受和收穫,整個過程順理成章,但卻波瀾不驚。

尤其是當預設的學生交流沒有達到預期效果時,這種平實甚至是平淡正反映了學生閲讀量的不足,或者説這堂課還沒有完全激起學生對於閲讀的興趣。

燈祭教學反思總結 篇16

本堂課將情感、價值之類豐富的人文目標具體融化在對文本的解讀過程中,通過反覆的吟誦、品味、領悟,通過豐富的聯想、探究,在準確解讀文本的基礎上,深入剖析詩的人文內核,深刻深入理解詩歌中反映的社會生活和作品表現出來的藝術特色 從而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提升人生境界,真正實現文本的教育教學價值

引導學生研習文本,培養了學生獨立閲讀、獨立思考的能力,並能表達自己的體驗感受點撥得當,培養了學生由表及裏,抓住本質,深入探究的能力

不足之處:

《詩經》涉及到大量的文學常識,又因距今時代久遠(近三千年),某些詞句的理解歷來有分歧,今天閲讀理解起來在語言方面困難較大所以我讓學生課前預習,收集《詩經》有關的文學知識、藝術特色以及有關難字詞這對培養學生自主討探究的能力是很好的但因時間限制,有些內容介紹得過於簡略

《采薇》向來以其豐富多彩的人文內涵、難以言説的詩情畫意、含蓄藴藉的藝術風格讓人拍案叫絕尤其是詩中那真實複雜的矛盾情感———對強敵賊寇的憤恨與對故園親人的思念,保家衞國的豪邁與歷盡艱辛的苦澀,明媚樂景中的哀傷與陰晦哀景中的喜悦,都給人以無窮的想像與回味,具有永恆的魅力課堂上我盡力引導學生去領略其豐富的內涵,但還是取捨欠當,有些倉促,不太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