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能失信反思小結(精選7篇)

我不能失信反思小結 篇1

引導學生站在慶齡、爸爸和媽媽的角度體會人物當時的心情,並指導學生進行朗讀。

我不能失信反思小結(精選7篇)

我起初的步驟是:品讀守信的句子——品讀宋慶齡很想去伯伯家的句子——品讀媽媽的感慨。

修改後的步驟是:品讀守信的句子——品讀宋慶齡很想去伯伯家的句子——再一次品讀守信句子——品讀媽媽的感慨

先品讀守信,再品讀想去的句子,然後再一次回過頭來體會慶齡這麼想去的心情下,卻有那樣的行動,即再一次品讀體現她守信的話語與動作,效果更佳。學生能夠深入體會到她在多麼想去的親光下最終卻因為和別人約好了沒去,這種品質是多麼的可貴。

1、品讀媽媽的感慨,宋慶齡的最後的反映

首先讓學生體會媽媽當時的心情,並且在這過程中指導同學們朗讀。再抓住媽媽望着她笑了笑,媽媽為什麼要笑呢?學生會暢所欲言,因為媽媽也被宋慶齡的這種守信的品質打動了,媽媽為自己的女兒感到驕傲,感到欣慰。

最後,慶齡聽了媽媽的話,甜甜地笑了。慶齡為什麼又甜甜地笑了呢?讓學生體會到雖然當時慶齡沒去盼望已久的伯伯家,但是她還是覺得很開心,因為她信守了自己的諾言。

2、故事告訴了我們什麼呢?

在這個環節,我讓學生談談故事告訴了我們什麼?學生一説:告訴我們宋慶齡很守信。學生二説:告訴我們要向宋慶齡學習守信。其實大家説的都是一個意思。這個環節不需要叫這麼多同學來回答。或者直接去掉這個問題,因為這個問題答案和明顯,而且在之前的環節都有説到過。

3、學生談談發生在自己或者朋友身上的關於守信的故事

學生在暢談的時候,很明顯有點死板、有點刻意,更有點遍故事的味道。所以這個環節可以讓學生下課之後再説給同學聽一聽。

4、課堂紀律還是一個問題

三年級的孩子還需要老師在教學中運用激勵性的語言。這比干巴巴地説哪個學生不認真、紀律不好,效果會好多了。

我不能失信反思小結 篇2

意外之一:課前,當我們説到好朋友要相互“守信”時,我把“守信”兩個字工整地寫在黑板上。接着出示課題了,我一邊寫課題,一邊問學生,如果我的課題中用的是“守信”,應該怎麼説?奇怪的是,兩個班的大多數同學幾乎都是不加思考地説“我不能守信”。這讓我多多少少有些意外,我暗暗好笑,怎麼就不會拐彎呢?當我再追問“我不能守信,還能成為朋友嗎?”很多孩子才反應過來,急着更正,應該是“我要守信”、“我能守信”,還有一個同學説“我不能不守信”。這樣的問題出現,我想主要是學生還沒有養成思考的習慣,不會去比一比,想一想,思考“失信”和“守信”的意思和關係。我想,通過這樣的辨析,不僅弄清了“守信”和“失信”的意思,而且更是提醒學生回答問題要想好在説。

意外之二:學完了課文,我請學生聯繫自己的生活説説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有沒有遇到過類似的“守信”或者“失信”的事?我本以為,學生肯定會説生活中別人放自己鴿子的事情。沒想到站起來的兩位同學都是説自己“失信”的事情,並且當堂和對方表示歉意。這讓我很是意外,深深感受到孩子身上的童貞。小孩子就是這麼可愛,在平時的生活中往往會推卸責任,指責別人的不是。而一旦經受教育,他們就完全不同了,會找到自己身上的問題,並真誠地向對方道歉。我就在想,平時我們的教育也可以多一點故事,引導學生自審,這樣可能比一味的批評指責有效。

我不能失信反思小結 篇3

意外之一:課前,當我們説到好朋友要相互“守信”時,我把“守信”兩個字工整地寫在黑板上。接着出示課題了,我一邊寫課題,一邊問學生,如果我的課題中用的是“守信”,應該怎麼説?奇怪的是,兩個班的大多數同學幾乎都是不加思考地説“我不能守信”。這讓我多多少少有些意外,我暗暗好笑,怎麼就不會拐彎呢?當我再追問“我不能守信,還能成為朋友嗎?”很多孩子才反應過來,急着更正,應該是“我要守信”、“我能守信”,還有一個同學説“我不能不守信”。這樣的問題出現,我想主要是學生還沒有養成思考的習慣,不會去比一比,想一想,思考“失信”和“守信”的意思和關係。我想,通過這樣的辨析,不僅弄清了“守信”和“失信”的意思,而且更是提醒學生回答問題要想好在説。

意外之二:學完了課文,我請學生聯繫自己的生活説説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有沒有遇到過類似的“守信”或者“失信”的事?我本以為,學生肯定會説生活中別人放自己鴿子的事情。沒想到站起來的兩位同學都是説自己“失信”的事情,並且當堂和對方表示歉意。這讓我很是意外,深深感受到孩子身上的童貞。小孩子就是這麼可愛,在平時的生活中往往會推卸責任,指責別人的不是。而一旦經受教育,他們就完全不同了,會找到自己身上的問題,並真誠地向對方道歉。我就在想,平時我們的教育也可以多一點故事,引導學生自審,這樣可能比一味的批評指責有效。

我不能失信反思小結 篇4

一、略讀課文中課後資料袋和閲讀提示的運用,但沒有做到充分的運用

在本課教學中,我先讓學生思考“我”指的是誰,已經預習過的學生很容易會説出是宋慶齡。我接着問學生了解宋慶齡這個人物嗎?然後出示課後資料袋讓學生認識認識她。學生讀完後,我匆匆總結引出下文。

其實,在這個環節,學生對宋慶齡只有一個初淺的認識,在學生自己讀完資料袋之後,讓學生談一談自己現在所瞭解到的,這便形成了一個二次印象。可以做到加深了所有學生對宋慶齡的印象,也便充分運用了資料袋。

二、三年級剛剛接觸略讀課文,應在各方面突出介紹

在初讀課問的環節,學生讀完課文之後,我對學生説“同學們都知道這是一篇略讀課文”,在這同時,可以板書略讀課文的標記*,加深學生的認識。讓學生形成以後看到這個標記就知道這是略讀課文,真正瞭解略讀課文各個方面的特徵。

三、運用人物聯繫説故事的內容時,留給學生充分的思考時間。

在説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情的環節時,我先讓學生瀏覽課文,仔細思考。學生第一次按自己的思路説完之後,我再教給學生一種概括課文內容的方法:抓住課文中的主要人物以及他們之間的關係來説一説。這裏,説完方法之後,可以先讓學生再進行思考,再説給自己的同桌聽聽,給學生充分的思考時間。

我不能失信反思小結 篇5

這一堂課,學生的自我檢討,自我批評,為我創設了一個良好的教學情境,它形成了師生間、生生間的動態鏈條,煥發了生命活力,引發了學生對反應比較激烈的問題進行討論。面對一片指責聲和孤零零的被指責,我能用呵斥或置之不理這樣簡單的方式來處理嗎?不,那都是庸師之舉。一方需要民主,他們有話要説;一方需要關注,他渴望撫慰、呵護。簡單的處理方式只會讓動態鏈條斷開,讓被指責的一方受到傷害,能做到“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嗎?。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自尊是人性的頂峯,激發學生的自尊心是“教育工作的頭一條金科玉律”。要珍惜和保護學生的自尊心,要小心地像對待一朵玫瑰花上顫動欲墜的露珠一樣。蹲下來看學生,教師不再高高在上,學生沒有心理壓力,形成一種和諧的師生關係,讓學生想説、愛説,敢説,思維處於亢奮狀態。

我不能失信反思小結 篇6

《我不能失信》一課講述了一個宋慶齡小時候的故事,通過宋慶齡為了遵守教好朋友小珍疊花籃的約會而放棄了去伯伯家看可愛的鴿子一事,表現宋慶齡的誠實守信品格。因這是一篇略讀課文,我打算讓學生自己去學習,出示了成語“一諾千金”,大部分學生不知道它的意思,我告訴學生一諾千金的意思就藏在課文中後,我就讓學生自己讀課文,學習課文,最後大家又在“一諾千金”的説話練習中結束學習。一節課下來,我比來時少説了一半的話,但學生學習積極性卻很高,效果也出奇的好。課後,好些學生在隨筆中寫了自己的想法。如,歐陽豔寫到:今天,我學習了第八課《我不能失信》,知道宋慶齡為教小珍疊花籃沒有去伯伯家,她是一個守信用的人,我也要像她那樣做一個講信用的人。

通過這節課,我有兩點思考:一是思想品德教育應該始終貫穿於教學活動。課堂中所傳授的不應僅僅是學文識字,而應該將做人的道理融入其中。二是在教學中要相信學生,該放手時要放手。在本次課堂上,我將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充分調動了他們學習的自主性和積極性。

同時,我也發現在備課過程中,對教材的鑽研還比較膚淺。今後備課要更紮實地鑽研教材。

我不能失信反思小結 篇7

今天上的是《我不能失信》,這是一篇略讀課文,講述的是宋慶齡小時候誠實守信的故事。因為有了前面三篇精讀課文打底,我想學生理解起來應該不成問題,於是我根據導語要求設計了幾個問題,自我感覺這節課的教學簡要而不失要點,於是滿懷信心地走進了課堂。

上課伊始,我按原計劃要求學生自讀導語部分,明確這一課的學習要求,這一點學生完成得很漂亮,於是我又請同學們自由讀課文,思考:這篇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不一會兒就有同學舉起了手,我大喜,馬上請出小陳,他一站起來就説:“這篇課文主要講了一個星期天,宋耀如一家用過早餐,準備到一位朋友家去。二女兒宋慶齡顯得特別高興。她早就……”我暈,他是在讀課文了,於是趕緊婉言讓他坐下,另請他人。這時小王的手舉得老高,我心想他今天反應倒是挺快的嘛,就請他吧。小王張口便説:“這篇課文主要講一個星期天,宋慶齡到伯伯家去玩,他家有漂亮的鴿子,伯伯還送給她一隻……”我一聽,大暈!

原計劃是再也不能進行了,於是趕緊調整方案,另闢蹊徑。

課是上完了,可我的心情卻怎麼也輕鬆不起來了:本以為學生課前早已預習了課文,課堂上也自讀了課文,講出文章寫了一件什麼事應該不在話下,就算不能講得簡明扼要,但大概內容應該八九不離十吧,誰知卻出來個“風馬牛不相及”,真是讓我汗顏!細想之,我覺得存在的問題有兩點:

一、學生不能擇要點而講。有些同學讀了課文,心中其實很明白講了一件什麼事,但讓他起來講述時就不能擇要點而講,所以導致了像小陳那樣的一站起來就照着課文讀,他想簡要些,但簡要不起來,覺得課文上的話都重要,不能自己概括地講。我想大部分學生處於這種狀態。這有待於平日裏的訓練。

二、學生的確不知道課文主要講了什麼,在班中並不排除有這樣的學生,他們讀了課文後,只揀自感興趣的説,根本不分重點不重點。

今天課堂上的“突發事件”讓我更深地瞭解到備課有時真的只是老師的“一廂情願”,還有很多學生的學情是我們沒有考慮到的,只有多站在學生的角度上來學習課文,來備課,才能讓學生更好地走進文本。

看來,今後的路是任重而道遠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