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承天寺夜遊教學反思(精選14篇)

記承天寺夜遊教學反思 篇1

20__—20__年學年度第一學期的開放周我們八年級年級語文組推選我上公開課。剛接到這個通知,我的心情既高興又緊張。高興的是參加開放周的教學公開課可以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緊張的是怕自己上得不夠好有損學校的名聲。

記承天寺夜遊教學反思(精選14篇)

為了上好本次開放周的課,我早早就開始準備。先是選課題,根據我本人的實際情況,我決定上《記承天寺夜遊》這篇文章。

《記承天寺夜遊》是蘇軾被貶黃州期間所作,文中通過對承天寺的景色的描寫表現出蘇軾豁達樂觀、隨緣自適、感慨深微的情感。根據新課標的教學要求和八年級年級的學情分析,我確定了我的教學思路,這一課分為四個步驟講解的。 一、三讀課文,理解成誦。二、涵詠品味,共賞佳色。三、深入文本,體悟情感。四、合作探究,解難釋疑。上完公開課以後我覺得,本課的教學思路整體上效果不錯,教學步驟清晰,教學環節齊全,教學安排科學,整個教學效果令人滿意。

在本課的教學過程中,我個人覺得有以下幾方面值得在以後的教學中繼續保持和發揚的。

一、文言文要以誦讀為基礎。因為文言文有其深厚的文化內涵,無論從內容還是形式,都應多讓學生去感知。感知的最好辦法就是誦讀。所以在本課的教學當中我採取了多種方式的誦讀方式,讓學生在不斷的誦讀過程中去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調。

二、新課標中要求要把課堂還給學生,課堂的主體是學生。因此在本課的教學設計中,我就充分考慮了學生這個因素,所以在文章文意的疏通這一塊我採取了學生自主疏通,老師點撥的教學方式。充分發揮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通過教和學的互動,幫助學生在整體把握文章情意的同時領會文言字詞的含義和用法。

三、一節課的課堂時間是有限,一節課的關注點是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的。教師要捨得捨棄。按照傳統的教法,《記承天寺夜遊》的教學點可以有很多:理解重點詞句;欣賞文中的寫月色的句子,體會作者的心境;結合作者在黃州的經歷,探究“閒人”的內藴……但在40鍾時間內不可能解決所有的問題,那麼就只能選擇其中最有價值的一點來教學,來挖掘。所以在本課教學中我就選取了蘇軾借景抒情這一點做為本課教學的重點,通過對此知識點的講解,加深學生對蘇軾複雜的思想感情的理解。

雖然本課的教學在整體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還有幾個地方自己覺得沒把握好,覺得挺遺憾的。

一、在本課的教學過程中沒有把“閒人”這個詞向學生解釋透徹,如果能解釋得更到位,相信學生對於本文的理解和把握將更深。

二、可能是自己出於緊張的原因,自己沒有掌握好時間,在教學過程中提前了幾分鐘下課。

總的感覺,本次教學開放周讓自己進步了很多,收穫了很多。公開課是對自己平時教學的一個總結。得與失,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定論。但對我而言,我要説的是:想收穫一縷清風,而你卻給了我整個夏天!最後衷心地感謝八年級年級語文組的老師們。

記承天寺夜遊教學反思 篇2

《記承天寺夜遊》是蘇軾在黃州期間寫的一篇散文小品。這篇短文僅用84個字就巧妙地勾畫了一幅月夜景色圖,用淡淡的月景訴濃濃的愁情,似從胸中自然流出,迴旋激盪,煙波生色。教讀此文,歷來不會忽視這樣幾個問題:賞析月色,理解“閒人”,感受蘇軾的人生態度。在呈現的這堂課上,我的努力方向與此相同,只是在如何讓學生更自然、更容易、更真切、更深刻地達成這些目標上費了些腦筋,其中自己比較滿意的設計有:

教學結構完整、嚴謹。我一直認為,設計一堂課猶如構思一篇文章,要做到線索明晰,結構嚴謹。在本堂課的設計中,我安排了兩個關鍵詞:黃州、蘇軾。首先,導入時,我引用了蘇軾自己的詩句: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讓學生感受“黃州”在蘇軾人生中的重要地位,給學生以“黃州”是蘇軾的福地的印象。在教學環節“悟閒愁”之前,我又為學生提供了餘秋雨先生在《蘇東坡突圍》中關於蘇軾被貶官黃州的落魄經歷,學生恍然大悟,原來黃州本是蘇軾的受難之地。最後在學生讀懂了“閒人”的豁達之後,再次以蘇軾在“黃州”的政績作結,生髮學生的人生感悟。這一結構也為學生把握蘇軾的人生態度提供了更有效的支撐。

教學環節新穎、巧妙。為達成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我緊扣一個“閒”字,主要設計瞭如下教學環節:知文意—品閒情—悟閒愁—懂閒人。這使得整個教學流程環環相扣,層層遞深,把對文章的理解條理化,簡單化了,達到了化整為零的效果。其中之巧還體現在背景資料的適時出示上。在日常的備課中,我一直堅持先要“裸讀”的原則,即不借助任何課文以外的資料,讓自己沉浸文中,先要捕捉到自己的感受與理解。在初讀此文時,我相信很多人包括學生的第一感受就是:蘇軾好有閒情雅緻,好清閒啊,文中的月色寫得太美了,太妙了。根據這種初讀的體驗,我首先設計了“品閒情”這一環節,其中包括了對月色的賞析。是不是“閒人”的內涵僅止於此呢?此時出示蘇軾被貶官黃州的資料是適時的,能夠幫助學生理解課文的遞深,既而再通過“悟閒愁”來理解“閒人”的更多內涵。這要比一開始就讓學生了解這一點要有益得多。

當然,更值得反思與總結的還應該師本節課的遺憾。

我希望自己能夠切記:一節課45分鐘,任何人都不可能面面俱到,面面俱到的結果就是全面平庸。選擇價值點、興趣點深入挖掘,方能成就精彩課堂。我想本節課嚴重拖堂應該也與此點沒有處理好有關。

正確的理念踐行得不夠。很同意張老師的説法:評價一堂課的標準正是看它是否是以“學”為主。本節課所做出的所有努力,主要是為着學生的理解和感受搭建橋樑,課堂上聽到的最多的還是老師的聲音,學生的精彩展現得不夠,。我想對於我來講,要將理念變為思維方式,轉化為行動,還有更多的問題要思考,更多的事要做。

總的感覺,此次比賽是對自己平時教學的一個總結,得與失,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定論。但對我而言,我要説一句:本想收穫一縷清風,而你卻給了我整個夏天!感謝所有給我幫助的人。

記承天寺夜遊教學反思 篇3

本節課為新課程教學展示課。對於文言文教學,我一直注重誦讀和積累,常用競賽法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在接到開課任務後,我就想對一年來的文言文教學作一個歸納總結,來體現我的文言文教學。於是在本節課我作了以下的設計:

誦讀──積累──感悟──拓展

重點體現在誦讀上:整體感知時,我設計了自由放聲朗讀、聽讀,有感情朗讀、譯讀師生朗讀比賽;在精讀課文時,我設計了默讀,重點句品讀和聲情並茂朗讀;最後以學生背誦全文歸結。整節課以讀貫穿課堂,在讀中感知,在讀中讀懂讀透文本,最後在閲讀中與作者對話,不僅讀懂作者,而且走進作者的心靈深處。我覺得本節課的課是成功的,因為在各種不同形式朗讀中,學生比較順利地走進了文本,理解作品的思想內涵,但遺憾的是我準備不充分,在各部分銜接中比較生澀,課堂語言比較粗糙,當堂激勵和隨機深入引導不能達到水到渠成,更要命的是可能自己誦讀不夠熟練,竟然卡帶,雖無傷大雅,但可見準備不充分。

反思二:

在文言積累方面,我設計了兩個環節:一是立足課內掌握重點字詞句的含義;二是注重文言語名的積累。我覺得這兩個環節是成功的,我把學生分成兩大陣營,進行分組競賽,學生能在短時間內掌握重點字詞句,而且課外有關描寫月亮詩句,也説得相當多。有點感覺不是的是學生不能像經常一樣自如興奮,而在要求學生説出有關月亮的詩句時,我想我完全可以讓一部分同學聲情並茂的朗讀,而我僅讓學生説出而已,這在教學處理上過於淺顯。

反思三:

在感悟文本,領悟作者情感之一環節上,這是我文言文教學的一個難點,也是學生學習文言文的一個焦點。一直以來,我教得累,學生學得苦,而且有時許多學生還是一知半解,稀裏糊塗,可能是由於本節課前面讀的鋪墊做得比較好,特別是品讀環節的設節,加深了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於是學生對主題的解讀便異彩紛呈,讓我大為滿意。這也引起我的深思:解讀文言文主題雖然很難,但只要我用心體會、領悟,努力尋我突破口,這個頑疫是可以突破的。

記承天寺夜遊教學反思 篇4

《記承天寺夜遊》是蘇軾在黃州期間寫的一篇散文小品。這篇短文僅用84個字就巧妙地勾畫了一幅月夜景色圖,用淡淡的月景訴濃濃的愁情,似從胸中自然流出,迴旋激盪,煙波生色。教讀此文,歷來不會忽視這樣幾個問題:賞析月色,理解“閒人”,感受蘇軾的人生態度。在呈現的這堂課上,我的努力方向與此相同,只是在如何讓學生更自然、更容易、更真切、更深刻地達成這些目標上費了些腦筋,其中自己比較滿意的設計有:

教學結構完整、嚴謹。我一直認為,設計一堂課猶如構思一篇文章,要做到線索明晰,結構嚴謹。在本堂課的設計中,我安排了兩個關鍵詞:黃州、蘇軾。首先,導入時,我引用了蘇軾自己的詩句: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讓學生感受“黃州”在蘇軾人生中的重要地位,給學生以“黃州”是蘇軾的福地的印象。在教學環節“悟閒愁”之前,我又為學生提供了餘秋雨先生在《蘇東坡突圍》中關於蘇軾被貶官黃州的落魄經歷,學生恍然大悟,原來黃州本是蘇軾的受難之地。最後在學生讀懂了“閒人”的豁達之後,再次以蘇軾在“黃州”的政績作結,生髮學生的人生感悟。這一結構也為學生把握蘇軾的人生態度提供了更有效的支撐。

教學環節新穎、巧妙。為達成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我緊扣一個“閒”字,主要設計瞭如下教學環節:知文意—品閒情—悟閒愁—懂閒人。這使得整個教學流程環環相扣,層層遞深,把對文章的理解條理化,簡單化了,達到了化整為零的效果。其中之巧還體現在背景資料的適時出示上。在日常的備課中,我一直堅持先要“裸讀”的原則,即不借助任何課文以外的資料,讓自己沉浸文中,先要捕捉到自己的感受與理解。在初讀此文時,我相信很多人包括學生的第一感受就是:蘇軾好有閒情雅緻,好清閒啊,文中的月色寫得太美了,太妙了。根據這種初讀的體驗,我首先設計了“品閒情”這一環節,其中包括了對月色的賞析。是不是“閒人”的內涵僅止於此呢?此時出示蘇軾被貶官黃州的資料是適時的,能夠幫助學生理解課文的遞深,既而再通過“悟閒愁”來理解“閒人”的更多內涵。這要比一開始就讓學生了解這一點要有益得多。

當然,更值得反思與總結的還應該師本節課的遺憾。

我希望自己能夠切記:一節課45分鐘,任何人都不可能面面俱到,面面俱到的結果就是全面平庸。選擇價值點、興趣點深入挖掘,方能成就精彩課堂。我想本節課嚴重拖堂應該也與此點沒有處理好有關。

正確的理念踐行得不夠。很同意張老師的説法:評價一堂課的標準正是看它是否是以“學”為主。本節課所做出的所有努力,主要是為着學生的理解和感受搭建橋樑,課堂上聽到的最多的還是老師的聲音,學生的精彩展現得不夠,。我想對於我來講,要將理念變為思維方式,轉化為行動,還有更多的問題要思考,更多的事要做。

總的感覺,此次比賽是對自己平時教學的一個總結,得與失,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定論。但對我而言,我要説一句:本想收穫一縷清風,而你卻給了我整個夏天!感謝所有給我幫助的人。

記承天寺夜遊教學反思 篇5

通過《清澈的湖水》這篇課文的學習,使同學們感受風景的優美和小潔心靈的美好。增強了同學們保護環境、衞生的意識和自我控制的能力,從課堂教學的實踐看,本課的總體效果較好,基本達到了事先的教學設想。

在教學第2課時時,讓學生通過把小潔與扔香蕉皮的小男孩進行對比,從而體會小潔的心靈美。

在教學最後一自然段時。我原以為學生會跟着自己的思路走,可卻大大出乎我的意料。(船靠岸了,小潔手裏還是緊緊纂着麪包紙。她跨步上岸,四處張望,好象在尋找什麼。忽然,她眼睛一亮,飛快的向前跑去。)我出示了問題“她四處張望,在尋找什麼?眼睛一亮,看到了什麼?飛快的向前跑去幹什麼?”原以為學生會跟着課文走,可他們的答案卻千奇百出。(去找魚網撈香蕉皮。有小妹妹摔倒了,跑去扶她,急着找廁所等等。)當然也有説找垃圾桶扔麪包紙的。於是我就問:“為什麼不説找垃圾桶扔麪包紙呢?”學生卻説:“不用急,可以等一下扔,或者帶回家扔。”聽到了這樣的回答,你能給以否定嗎?其實我清楚,他們心裏早有了課文要求的答案,只是覺得那太普通了,太沒創藝了。現在的教學是開放的,多元性的。學生有自己的想法,作為老師的我們應該感到高興。

記承天寺夜遊教學反思 篇6

通過本節課學習,學生能夠根據三種血管的特點區別人體血管的類型, 部分學生可以描述出心髒的結構和功能,對血液的成分和功能也有一定的認識,在這一基礎上能夠根據教材提供的血液循環的示意圖描述體循環和肺循環的途徑。 整個教學環節思路清晰,教學過程中教師注重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 積極性,使學生對人體內物質的運輸從感性上升到理性,知識得以昇華。 教師教學準備充分,對學生的學習基礎及學習狀態分析比較到位,教學過程中能隨時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況,從而隨時調整教學方法,每一課時都注重激發學生學習新課的興趣,利用模型和掛圖,使抽象的知識形象化。教師教學除了關注知識內容的傳授,也注重培養學生的多種能力,如觀察能力及思維能力的培養,學生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學會了觀察並分析三種血管的結構及功能特點,對心臟的結構及功能也有一定的認識,能夠在教師引導下描述人體血液循環途徑。

在這一節內容中有以下幾點值得我反思和注意:

1、設計教法時能考慮學生的學習情況及心理狀態設置有效的教學策略,促使學生通過自主學習獲得知識和培養能力,但每課時設計的教法顯得雷同,留給學生動手的機會不多,使得部分學生不能自始至終關注學習,從而使學習效果有所下降,在以後的教學中可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材料組織學生進行自學,應設計有層次的、和學生生活實際聯繫緊密的、促使學生積極思維的問題,使學生在一個真實的教學情境中主動學習,改變不良的學習習慣及學習態度。

2、針對本節課內容較多,學校具備的模型較少,如果在課堂上組織學生通過觀察模型學習心臟的知識佔用時間過多,效果也不是很明顯,我想在以後組織這部分內容的教學時不仿根據教材特點也設計成板塊式學習,把學生分成不同的學習小組,通過培訓每組小組長使組長可帶領本組組員利用課餘時間到實驗室觀察模型學習心臟的知識,真正使學生的觀察能力及合作學習能力得到提高。

記承天寺夜遊教學反思 篇7

"課堂是活的。好的語文課堂,要不斷生成豐富的資源;好的語文老師,要能敏鋭地捕捉這些資源並因勢利導,隨機滲透地把這些資源轉化為新的教學資源,從而使課堂煥發活力"。在教學完《小小竹排畫中游》一文後,我對如何開發和合理利用教學資源,有了更深層次的認識。

1,學生是無窮無盡,生生不息的資源:

一堂語文課,一位老師和幾十個學生組成了一個寶貴的資源庫,且不説教師方面,因為教師本身就是傾盡全力傳授知識。大多數人往往沒有意識到,學生——作為教育對象,也是寶貴的教育資源。幾十個學生的既有經驗,智慧,知識,學習的內在潛力,都可以為教學所用,而且有越用越多,越用越豐富的奇妙功效。"水嘗無華,相蕩乃成漣漪;石本無火,相擊而發靈光。"教師完全可以把學生作為資源,以學定教,課堂上宜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隨時對教案進行調整。可改變教學思路,變換實踐形式。

這節課正是一個原本沒有預設的問題——"人能走進畫中嗎",引出了一幕"無法預約的精彩"。課前,我對課文的處理思路和課堂中的並不太一樣,是孩子的這個疑問才讓我意識到,要讓孩子感受到如詩如畫的江南美景,就要帶他們走入畫中。潛意識中,教案就跟着學生的學習思路前進。我感到這節課中,學生成為知識的發現者和研究者,他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得到了激活,課堂呈現的是一種民主,和諧安全的氣氛,不知不覺中,孩子就走進了畫中。

2,音像,圖片是化靜為動,點石成金資源:

兒童是用形象,色彩和聲音來思維的,"正因為有一條鮮明的對象,畫面,知覺,表象的清澈的小溪不斷地流進兒童的心田,所以兒童的記憶才那麼敏鋭和牢固"(蘇霍姆林斯基語)。本節課為了讓海島的孩子感知陌生的"竹排",我動用了許多直觀資源:如生動的課文插圖,真實的竹排照片(幸好去過楠溪江),學生通過直觀,多側面地認識了竹排,對它產生了嚮往,甚至體會到坐在上面的感受。這些都是文字分析無法達到的功效。為了讓詩歌中簡練的語言"小竹排,順水流,鳥兒唱,魚兒遊,兩岸樹木密,禾苗綠油油"在兒童心中"活"起來,我引入課文錄音,藉助了聯想,學生內心的表象終於被激活,興奮地喊"我看到了"。

這些課程資源可以讓孩子興趣盎然,熱情投入地學習語文,難怪特級教師李吉林老師在回顧情境教育探索歷程後説:"兒童的思維若是魚,我們要為他造海;兒童的思維若似鳥,我們應為他開天"。"開天和造海",不正是努力開掘語文課程資源的過程嗎?

記承天寺夜遊教學反思 篇8

課內比教學,教學大比舞活動,在我校有計劃進行着。我在教學《乘加乘減應用題》這節課中,把教學過程當作了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活動過程。讓學生在充分的活動中學習數學,享受數學活動帶來的快樂與成功的喜悦。

1、大膽放手,讓學生學會發現問題,實現算法多樣化。

學生提出了”還剩幾個玉米棒“這個問題後,我通過讓學生先認真觀察圖畫,獨立思考,再進行小組合作交流,使學生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引導學生探索不同的解決方法,然後展示自己解決的方法,培養學生從不同角度觀察和思考問題的習慣,體現瞭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和算法多樣化的教學思想。

2、鼓勵學生自主探索,享受收穫的快樂。

在鼓勵和引導學生列出幾個乘加乘減的算式後,我讓學生結合圖,展示自己真實的想法,形象具體地説明了乘加乘減的運算順序。這樣,既給學生提供了參與數學活動的空間和時間,又讓學生充分地進行了自主探索、發展創造、討論交流,使學生成為學習數學的主人。在這個主動的、互相啟發的學習活動中,學生獲得了收獲成功的體驗,充分享受着數學學習活動帶來的快樂和喜悦。

記承天寺夜遊教學反思 篇9

《選舉風波》是説不盡的,儘管在短短的一節課中,學生是在賞析着其中的精華,但學生認識的只是冰山一角。反覆審視着本節課的視頻,內心也總有一點兒找不着感覺。

本課為了緊扣教學目標,突出教學主線,我努力“刪繁就簡,避熟就新”,帶着教材走向學生,使學生學得樂,學得深。可是教學的過程當中,卻沒能達到預設的效果。本課是有關中學生生活的文章,本想學生一定喜歡學習這樣的課文,因為課文裏的人物、事例同他們都非常的相似,應該是他們感興趣的、想了解的,也是新教材的特點之一。如何抓住這點,在教學中引發學生的共鳴,讓學生與文本“對話”,通過閲讀,把各種相關的知識與生活體驗被課文的信息激活,與文本意義發生碰撞,這是我設計本節課的初衷。

雖然本節課有點遺憾,但還是有所感受的:

1、讓學生在合作中交流

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實際上是激活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使學生成為知識的發現者和研究者。在課堂教學中,我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可以是同桌,也可以是前後桌),選擇最喜歡或最討厭的小説中的人物並談談理由(提示可以抓住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心理,用課文相關的敍述的句子來談談),讀一讀,論一論。這樣同學之間就可以互相啟發,深化了對人物的認識,增強了主動探究的能力;大膽交流,提高了交往能力。大家集思廣益,形成了小組意見,讓學生感受到合作的力量,培養了學生的羣體意識。讓學生在創作中提高表達能力,體驗成功的快樂。

而後我又讓學生“聯繫生活,説説自己在生活中遭受過的挫折和困難,及自己當時的心理,並試着用幾句話表達自己學習這一課以後的感受或感悟。”則又體現了學生的自主性,學生的個人生活又都不一樣,這時就沒太大的必要合作交流了,當然要給一定的時間考慮。學生有思想的慾望,並且能夠思考,善於思考。他們的頭腦不是一個等待灌裝的容器,而是等待點燃的火把。有些學生雖然談得不是那麼的完整,但他們已經把心理話説出來了,此時教師的引導和點撥至關重要,而此時我就對學生的表達給予進一步的完整的複述了一遍。

2、讓學生在激發中思考

在教學當中運用開放式的問題,開放式的點拔,以至開放式的評價結果。開放,可以使學生擁有一個選擇的空間。一定的學習目標轉化為問題要通過創設創設合理的“問題情境”,以最終實現有所發現的預期結果。在多變的教學過程中,重視學生思維行為的引導、點撥,進行有效的課堂調控,使課堂活動始終圍繞一定的目標展開,通過“追問”實現“有效學習”。在課堂上我始終做到:既不將知識和盤托出、全盤授予,也沒有簡單地設置學習目標用指令性的任務去驅動學生,而是努力將一定的教學內容問題化,用問題驅動學生進行思索,從而實現了一定的教學目標。學生的複述、人物形象的分析、生活內容的聯繫等環環相扣,使學生始終在思考當中。

3、讓學生在聯繫中感悟

布盧姆説得好:人們無法預料教學所產生的成果的全部範圍。沒有預料不到的成果,教學也就不成為一種藝術了。對於任何一篇課文的學習,學生都不是從零開始的,也不應從零開始,作者描述的事物、表達的情感,總能喚起學生在生活中的似曾相識之感。本篇課文正是這種似曾相識,僅靠一個課時在教室這樣狹小空間的閲讀教學,是無法拓寬學習的內容、形式與渠道的。只有生活才是語文學習永遠取之不竭的源泉。本文作者想告訴讀者的是“真正的人生滋味就是多味的”,不總是晴空萬里,不總是一帆風順,但不管頭頂的是怎樣的天空,面臨的是怎樣的航程,你都要勇敢地往前走!當今的中學生也總是認為自己的路很不平坦,然後怨天尤人,通過本文的學習應該會有所認識。在課堂上就針對此設計讓學生談談自己的遭遇,以產生與作者的共鳴,達到教學的目標。而這一環節同學也都能暢所欲言,基本上已瞭解了課文的內容,能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來補充對課文的理解。

我感覺自己能根據語文學科的特點及學生的實際情況來靈活組織教學,相機進行語言文字訓練,引領學生理解課文,師生互動效果較好,但是老師還是有點越俎代皰,放得不夠開,如:沒有提供足夠的時空,擴大學生參與的面,讓學生在同桌或小組中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再進行全班交流,因而這節課生生互動體現還不夠。

記承天寺夜遊教學反思 篇10

《絕句》這首五言絕句極其生動地描繪了一幅明淨絢麗的春色圖。這首詩畫面優美,格調柔和,寓情於景,顯示出春天蓬勃的生機和詩人結束奔波流離生活後,愉悦閒適的心情。反覆誦讀此詩,給人一種春不醉人人自醉的感覺。帶着對這首詩的喜愛,我饒有興致的開始了教學。

上課伊始的“説説關於春的成語”比賽一下子將氣氛領了上來,孩子們似乎進入了春天的世界,一雙雙小手高舉過頭,一種“春天的氣息”充滿了整個教室。

古詩教學,少不了“指導朗讀”。在遊戲導入,激發興致後,又緊接着讓孩子們自由讀詩,邊讀邊想想哪句古詩最能讓你感受到春天來了。孩子們在小組裏面大聲的朗讀着,説着自己的想法,那景象,好不熱鬧。“我覺得春風花草香這句詩最有春天的感覺,因為春風一吹,花兒都開放了,草兒也從土裏鑽了出來,探出腦袋張望這美麗的世界,到處一片生機勃勃的景象,我覺得這就是春天”“看到這麼美的景象你的心情怎麼樣呢?”“很高興,很欣喜!”“那你能將這句詩大聲的朗讀出來嗎?”“能,……”就這樣,在輕鬆愉悦的氛圍下,在孩子們個性化的解讀中,我完成了對本詩的教學。讓孩子們的自主、自由的解讀代替老師的枯燥乏味的解釋,但同時又從孩子們的回答中給予指點引導,並進行朗讀的指導。

或許是自己對這首詩的喜愛,或許是孩子們的表現很好,或許是這樣的教學設計較為合理,本堂課孩子們和自己的狀態、配合都非常的默契,在“你一言、我一語”的溝通交流中,一起走進了那富有詩意的春天。

記承天寺夜遊教學反思 篇11

《冬不拉》這篇文章主要講的是很久以前,一隻瞎熊經常傷害哈薩克族的人和牲畜,一個叫冬不拉的王子自告奮勇去除掉瞎熊。他勇敢的和瞎熊進行激烈的搏鬥,最後殺死了瞎熊,自己也犧牲了。一個叫阿肯的老牧民,用琴聲把這個悲壯的故事講述給國王聽。為了紀念了王子,牧民們把阿肯彈撥的樂器叫做“冬不拉”,把使用這種樂器的藝人叫做“阿肯”。文章內容比較淺顯,教學中注重學生的自主學習,體現“以讀為本”的教學理念。

教學中,我先讓學生自己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朗讀課文,圈畫生字、詞語,然後小組內合作學習生字;讓學生自讀課文,思考文章主要講了什麼內容?自己有什麼不明白的問題?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去自主學習,瞭解文章的內容。然後以“琴聲”所藴含的內容,引導學生深入讀書。此教學環節中,我先引導學生找到描寫“琴聲”內容的段落,反覆朗讀,從課文中標出對應的故事情節。然後讓學生選擇自己感受深刻的情節去朗讀,寫下自己的真實感受。最後,組織全班進行交流,引導學生抓住文本中的重點詞句,深入交流。在學生交流基礎上,適時進行感情朗讀,及時進行評價。特別是文章第十六自然段,讓學生反覆朗讀,讀出琴聲所表達的含義。

課堂中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較強,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高漲。當然,在引導學生進行感情朗讀時,方法還過於單一化,主要是學生朗讀後,找學生評價,然後再朗讀。可以採用多樣化的朗讀指導方法,比如:師生賽讀、對比朗讀、教師示範、同桌賽讀、男女比賽等,讓學生的感情朗讀不再單調。

記承天寺夜遊教學反思 篇12

今天,我講授了人教版(PEP)第四冊Unit4MyHome的第一課時。本課時的教學重點是聽、説、認讀單詞:study,bathroom,bedroom,kitchen,livingroom以及能聽懂表示指令的幾個動詞詞組。教學難點是單詞study,bathroom的發音。

昨天,我就準備了相配套的錄音帶,自制了單詞卡以及與課文相配套的圖片。同時,我讓他們也準備了這些東西。課前,我先讓學生演唱以前學過的歌曲,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使他們在一種輕鬆愉悦的氛圍中學習,以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縱觀本節課,我做到了以下幾點。

一、培養聽力。

聽,有助於培養學生理解語言的能力,英語尤為如此。

1、聽音跟讀。如在講授Let'stalk中的單詞時,我讓他們跟讀錄音機,感受單詞的語音語調,培養英語語感,突破本節課難點,模仿正確發音。

2、聽音理解。如在講授Let'sdo這不部分內容。首先,我讓學生根據圖畫理解句意。之後,我放錄音,他們一邊聽錄音,一邊做動作,並同時説出這些句子。學生帶着要求認真聽,抑揚頓挫的音樂降低了學生學習的難度。

二、創設情景。

在課堂教學中創設各種情景,鼓勵學生大膽使用英語,給他們提供一個展示自我的平台。

1、利用圖片。英語教學應符合國小生的年齡特點。呈現教學內容時,一般應以形象直觀,生動易學為主。因此在教學單詞時,我拿出了表示各種房間的圖片“study,bathroom,livingroom,bedroom,kitchen"。學生眼睛看着圖畫,嘴裏念着單詞。這樣既鍛鍊了他們的口語能力,也加深了對這些單詞的印象。

2、運用日常交際語。在我的課堂教學中,經常使用一些簡單的課堂交際語。營造英語語言環境。如:“yourbookandturntopage…"等句子,使他們在不知不覺、潛移默化的語言情景中學習英語。

三、注重活動。

學習英語的一個重要形式就是活動的開展。因此,在語言訓練中,我經常開展各種有趣且有意義的活動。

組活動,同桌之間的活動都是學生平日喜聞樂見的活動形式。如在教學Let'sdo時,我讓同桌之間互相練習,一個讀上句,一個讀下句。因此,教師應給學生提供更多訓練的機會,使他們成為真正的學習的主人。

四、關注情感。

課堂教學使師生進行情感對話的過程。作為交流工具的英語更應是這樣。學生只有對自己、對英語及其相關知識有積極的情感態度,才會使他們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善於表揚。

人性中最深層次的需要就是渴望得到別人的表揚。因此,在我的教學中,我時時、處處用放大鏡捕捉他們的閃光點。肯定他們的點滴進步。這學期我班轉來許多新生,以前從沒接觸過英語,他們能讀對一個單詞,我就鼓勵他:“Super!Youdidagoodjob!"讓表揚的光環照耀在每一個學生身上。

六、關愛學生。

愛,人類一個永恆的話題。沒有愛,就如世界白天沒有太陽,夜晚沒有月亮一樣。

在我的課堂教學中,我保護每個學生的自尊心與積極性,使每個學生都得到進步與發展,尤其是有困難的學生。雖然有時候這種進步與發展使微乎其微的。我班的馬寶山以前的英語成績一直在50分以下,這學期我一直鼓勵他,表揚他,用愛心打動他。每次無論幹什麼,我都用手在他頭上輕輕撫摸一下,讓他感受到教師“慈母般”的愛心。這種無聲勝有聲的教學方法使一塊教學之“寶”,只要我們每位教師稍稍留意,隨時可以在教學的漫漫征程中撿到。

一節課雖説只有40分鐘,感觸卻極其深刻。每天都在上課,而每節課都有不妥與欠缺之處。但對於我來説都是一個成長的過程。我希望,同時我也相信,只要我們有耐心,恆心,愛心,學生將會與我們以“心”交“心”。你我的教學之路將是一片燦爛的豔陽天。

記承天寺夜遊教學反思 篇13

反思《貓》這堂課的教學,對於“無提問設計”的嘗試,我有如下的幾點收穫——

一、課堂既然可以“提問”,那麼,也應該可以“不問”。

本堂課的教學過程,並沒有因為“不問”而鬆散,相反,學生圍繞三個話題,充分進行説讀活動,讀得動情,説得到位。也因為老師的“不問”,給學生留下了充分的自主活動時間,讀得透徹,説得精要。

二、教師可以“不問”,但是必須“有為”。

這種“無提問設計”課型,着眼於學生的課中活動豐富,課堂時間幾乎全部交給了學生,如此,是不是就意味着教師的“無為”呢?答案是否定的。教師的“有為”隱含在教學的設計中:“説貓、説人、説文”三個話題的設計,是逐層深入的,且三個話題涵蓋了這篇課文的學習重點,這三個“切口”,是到達文本深處的捷徑;教師的“有為”還表現在課堂的點評中:對學生的“説”,教師或概括,或校補,或提升,或總結,或追問……我覺得我的對於學生髮言的點評,能夠推動話題向着更深入的目標前進。

三、教師要做到“不問”,必須對教材進行“深加工”、“精加工”。

“無提問設計”的課堂,要求教師改變角色,由以講析為主改變到以藝術設計、藝術調控、藝術指導、藝術點撥為主,因此,教師的深入研讀教材、找準話題以及思考自己如何精要點示就顯得猶為重要。這篇課文的“深加工”,我做得很艱苦,可以説,前期的研讀教材花了9分力,後期的教學設計只花了1分力。也正因為前期的加工到位,才保證了後期的活動實效。

反思《貓》這堂課的教學,對於“無提問設計”的嘗試,我也有如下的幾點疑惑——

一、沒有“提問”但是應該有“問題”,那麼,這個“問題”,除了以話題的形式呈現以為,有沒有其他的呈現方式了呢?

二、在圍繞話題進行説讀活動的時候,如果發現學生説得不夠深入,此刻,老師的“追問”,算不算“提問”?如果算,那麼,這個課型算不算“無提問設計”?

三、在學生説讀活動中,教師的“介入”肯定是需要的,他需要通過藝術的“介入”來調控活動方向,來增強活動的厚度。那麼,教師的這種“介入”應該控制在怎樣的一個“度”上,才不至於喧賓奪主,不至於越俎代庖?

記承天寺夜遊教學反思 篇14

這篇課文記錄了“我”的兩次“夢”。記錄了“我”的夢與現實生活之間由矛盾到統一的過程,記錄了在城鎮的“我”與貴州山區小女孩阿英之間的關係,讓學生感受他們之間的差別。“我”那白紗裙的夢,在媽媽的影響下,變成了苗家山寨裏的民族同心舞。

在教學的開始,我先讓同桌互查預習情況,然後讓生分自然段朗讀課文,有個學生在朗讀的過程中出現了讀錯字音的情況,我只照顧到了那一個同學,實則應面向全體,讓全班同學把那個易讀錯的字進行齊讀,大家一起來幫助他糾正字音,加深印象!當生讀完整篇課文後,我提出了個問題:這篇文章介紹了小作者的那幾個夢?生思考並回答。緊接着我就讓學生放下課本,專心地看黑板,繼而進行生字詞的學習。在這環節中,我的問題並沒有起到很好的效果,課文講的不僅僅是夢,夢並不是課文的重點,夢只是課文的一部分,學生知道了小作者做了幾個夢,也不能代表學生理解了課文。如果我再上這篇課文,我一定給生默讀課文的時間,放手讓生去説,他們都讀懂了什麼,而不是以我的一個片面的問題來阻礙學生的思維。

接着就是生字詞的學習,我板書帶有生字的詞語,並給生字加上了標點,期間,我運用了生範讀,全班齊讀;接着去掉拼音,學生齊讀、男女生分讀、開火車讀;在這環節中,我還是採取以往的做法,學生非常熟悉,做一這部分進行的很順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