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看病教學反思(通用20篇)

學會看病教學反思 篇1

《學會看病》是人教版五年級上冊第六組中的一篇略讀課文。本文講的是兒子感冒了,媽媽讓他獨自上醫院,學會了看病的事。母親用這種方式,鍛鍊兒子獨自面對生活的能力,表達了母親對兒子深深的愛理解這位母親獨特的愛子方式是本文教學的重難點。再仔細想想,這篇文章,除了讓孩子體會父母的愛,更重要的價值我認為應在寫作指導上。這篇文章是訓練學生寫對話和心理活動的很好的一個典範,不好好發掘,放過去實在可惜。

學會看病教學反思(通用20篇)

於是,我設計了這樣的教學環節。

在整體感知後,讓學生畫出母親的語言和心理活動的句子,概括母親感情的變化。接下來指導學生朗讀,在母親作出決定階段,引導學生髮現語言描寫的特點(1、分段,一句一段;2、提示語的位置;3、提示語寫出人物説話時的神態、動作、心理),並創設情境讓學生學寫對話。在猶豫不決、心軟後悔、自責擔心階段,引導學生抓住母親的心理活動描寫,而且從這些細緻的心理活動句子的描寫中,真切地感受到濃濃的母愛。在此基礎上,讓學生想想作為兒子,在這個過程中又是怎麼想的,做一個心理活動描寫的練習。學會了看病後,兒子有什麼想法,對母愛有什麼理解。 最後,讓學生聯繫自己的生活實際談談自己媽媽對自己的愛。

設計好後,上課了,誰知,讀課題質疑環節,我們班的周天杭就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學會看病和單元主題”父母的愛”有什麼關係?他就是一個善於思考的同學,提出的問題永遠別具一格,我讚揚了他很善於思考,然後就讓學生自讀課文,解決問題。

初讀後,孩子們能很好地理解母愛,接下來的習作指導順理成章,當天的作業是寫一篇日記《學會××》,感覺作為一個訓練學習語言描寫和心理活動描寫的例子很不錯。

學會看病教學反思 篇2

《學會看病》是五年級上冊第六組中的一篇略讀課文, 課文從母親的角度描寫了一個母親為兒子獨立生活的能力,鼓勵兒子一個人去看病,細膩地描寫出了母親感情變化的心理歷程,體現了母親濃濃的愛子之情。

我這堂課的設計目標是讓學生通過默讀、瀏覽等方法,感知課文主要內容;通過抓住描寫母親語言、心理活動描寫的句子,還原感受,走進人物的內心世界,體會母親感情變化的心理歷程;通過自由辯駁的形式,發現文中母親“願意”與“不願意”兩種矛盾心情的表達方式,初步瞭解交叉描寫的作用;通過互文閲讀的方法,自主建構,感悟“讓兒子學會獨立”才是文中母愛的真諦。教學的重點是讓學生抓住描寫母親語言、心理描寫的句子,體會母親的感情變化;難點是他們能理解母親獨特的愛子方式,感悟文中母愛的真諦。我把課堂教學主要設計為三大板塊:一是圍繞“殘忍嗎?”展開討論,質疑母愛,引發認知衝突;二是通過辨析“願意嗎?”抓住句子,品悟母親內心;三是再論“殘忍嗎?”,體會情感變化,感悟母愛真諦。

課堂上,我希望能站在“以生為本”的角度,通過調動學生的“思維參與度”,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使他們“有所思,有所得,有所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而不是“匆匆過客”。在此選取幾個片段與大家交流:

在預習反饋時,根據我校五年級學生的學習特點,一般會把課文主要內容概括為“兒子生病了,曾作為醫生的母親讓他獨自上醫院,他學會了看病。”我設計了“給‘讓’換個更恰當的詞,並説説理由。”這一問題,從學生提出可換成“要”、“叫”、“教”,再逐個反對,到最後一致確定換成“逼”字最恰當的過程中,他們已經不由自主地走進文字,理解和感受人物語言表達與內心感受的關係。我隨即抓住文中“母親‘逼’兒子自己去看病”的一段對話描寫進行朗讀訓練,採用“老師範讀、學生點評”的方法,有意識地訓練學生的朗讀賞析水平,激發了他們的朗讀興趣。經過質疑、討論與補充,學生情感與文本產生了共鳴,進行朗讀訓練時,自然真情流露,語氣、語調把握得恰到好處。

本文中母親的矛盾心理貫穿故事的始終,透過心理活動描寫(母親內心的獨白)來反映她矛盾的內心世界是本文的一大特點。為了突破“理解母親獨特的愛子方式,感悟文中母愛的真諦。”這個教學難點,我設計了讓學生圍繞“母親願意還是不願意讓孩子一個人去看病?”這個問題發表觀點,然後從文中找出依據來證明自己的觀點,展開自由辯論。這種打破教學常規的學習方式馬上引起了孩子們濃烈的探究慾望,他們很快找到文中描寫母親心理活動的句子,並根據自己的理解加以詮釋,據理力爭,思維碰撞不斷迸發新的火花。值得欣慰的是不少學生還能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去體會文本透露的情感,他們不僅走進文本人物的內心世界,理解母親那獨特的愛子方式,更感悟到母愛的真諦,對母愛的讚美與感激之情溢於言表。

這堂課上,我既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同時也發現了自身的不足之處。。在學生圍繞問題自由辯論的時候,可能在準備時間上還不夠充分,造成部分學生在發表觀點時缺少有力的證據,加上語言組織能力的欠缺,整個辯論過程學生雖然熱情高漲,語言表達卻略顯蒼白。其次,我自己在評價學生的發言時,沒能把握好課堂生成點,對一些精彩的回答沒有及時給予積極的評價,課堂生成的智慧火花就這樣一閃而過,留下了遺憾。在今後的課堂教學中,我要在拓展思維的同時重視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爭取多向名師學習,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

學會看病教學反思 篇3

《學會看病》是五年級上冊第六組中的一篇略讀課文, 課文從母親的角度描寫了一個母親為兒子獨立生活的能力,鼓勵兒子一個人去看病,細膩地描寫出了母親感情變化的心理歷程,體現了母親濃濃的愛子之情。

我這堂課的設計目標是讓學生通過默讀、瀏覽等方法,感知課文主要內容;通過抓住描寫母親語言、心理活動描寫的句子,還原感受,走進人物的內心世界,體會母親感情變化的心理歷程;通過自由辯駁的形式,發現文中母親“願意”與“不願意”兩種矛盾心情的表達方式,初步瞭解交叉描寫的作用;通過互文閲讀的方法,自主建構,感悟“讓兒子學會獨立”才是文中母愛的真諦。教學的重點是讓學生抓住描寫母親語言、心理描寫的句子,體會母親的感情變化;難點是他們能理解母親獨特的愛子方式,感悟文中母愛的真諦。我把課堂教學主要設計為三大板塊:一是圍繞“殘忍嗎?”展開討論,質疑母愛,引發認知衝突;二是通過辨析“願意嗎?”抓住句子,品悟母親內心;三是再論“殘忍嗎?”,體會情感變化,感悟母愛真諦。

課堂上,我希望能站在“以生為本”的角度,通過調動學生的“思維參與度”,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使他們“有所思,有所得,有所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而不是“匆匆過客”。在此選取幾個片段與大家交流:

在預習反饋時,根據我校五年級學生的學習特點,一般會把課文主要內容概括為“兒子生病了,曾作為醫生的母親讓他獨自上醫院,他學會了看病。”我設計了“給‘讓’換個更恰當的詞,並説説理由。”這一問題,從學生提出可換成“要”、“叫”、“教”,再逐個反對,到最後一致確定換成“逼”字最恰當的過程中,他們已經不由自主地走進文字,理解和感受人物語言表達與內心感受的關係。我隨即抓住文中“母親‘逼’兒子自己去看病”的一段對話描寫進行朗讀訓練,採用“老師範讀、學生點評”的方法,有意識地訓練學生的朗讀賞析水平,激發了他們的朗讀興趣。經過質疑、討論與補充,學生情感與文本產生了共鳴,進行朗讀訓練時,自然真情流露,語氣、語調把握得恰到好處。

本文中母親的矛盾心理貫穿故事的始終,透過心理活動描寫(母親內心的獨白)來反映她矛盾的內心世界是本文的一大特點。為了突破“理解母親獨特的愛子方式,感悟文中母愛的真諦。”這個教學難點,我設計了讓學生圍繞“母親願意還是不願意讓孩子一個人去看病?”這個問題發表觀點,然後從文中找出依據來證明自己的觀點,展開自由辯論。這種打破教學常規的學習方式馬上引起了孩子們濃烈的探究慾望,他們很快找到文中描寫母親心理活動的句子,並根據自己的理解加以詮釋,據理力爭,思維碰撞不斷迸發新的火花。值得欣慰的是不少學生還能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去體會文本透露的情感,他們不僅走進文本人物的內心世界,理解母親那獨特的愛子方式,更感悟到母愛的真諦,對母愛的讚美與感激之情溢於言表。

這堂課上,我既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同時也發現了自身的不足之處。。在學生圍繞問題自由辯論的時候,可能在準備時間上還不夠充分,造成部分學生在發表觀點時缺少有力的證據,加上語言組織能力的欠缺,整個辯論過程學生雖然熱情高漲,語言表達卻略顯蒼白。其次,我自己在評價學生的發言時,沒能把握好課堂生成點,對一些精彩的回答沒有及時給予積極的評價,課堂生成的智慧火花就這樣一閃而過,留下了遺憾。在今後的課堂教學中,我要在拓展思維的同時重視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爭取多向名師學習,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

學會看病教學反思 篇4

《學會看病》這篇課文講的是兒子感冒了,媽媽讓他獨自上醫院,學會了看病的事。母親用這種方式,鍛鍊兒子獨自面對生活的能力,表達了母親對兒子深深的愛。

90課時培訓時,正好有老師上這一課,所以回來我稍作修改就把它搬到了課堂上。

在學習中,我引導學生從心理描寫入手,讓學生找出兒子發燒到從醫院看病回來這一過程中母親的心理變化的句子進行體會。通過分析,理解了母親的心理變化過程是從下決心到擔心、自責到最後的釋然。整個過程都包含着母親對兒子濃濃的愛,也讓學生更全面地認識父母之愛,懂得父母之愛,這對現在的獨生子更具現實意義理解這位母親獨特的愛子方式是本文教學的重難點。

為了突破難點,我在教學中採用了以“説”與“讀”、“讀”與“悟”相結合的方式,引導學生一步一步去理解母親盡責的獨特方式。所以教學的重心放在研讀探究,體會母愛的教學環節中。我先讓學生用不同的符號勾畫出描寫母親語言和心理活動的句子,然後叫他們多讀幾遍,體會母親感情變化的過程,並在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寫一兩句話接着小組合作交流各自閲讀所得。在此基礎上,全班交流怎樣才能讓學生體會出母親的良苦用心,體會母親的感情變化。我抓住這篇課文中大量描寫母親心裏活動這個特點,引導學生找出描寫母親心裏活動的句子,在交流的過程中,充分利用朗讀這個有效的教學手段,引導學生體會出母親在讓孩子一個人去看病的那段時間中的後悔和擔心,從而體會到母親的用心良苦,感受母愛的偉大,感受母親深深的愛子深情。

但在上課的過程中也存在着一些問題,比如:細節不夠細,體會的不夠深入。這些都是在今後的教學中努力完善的地方。

學會看病教學反思 篇5

心理學家布魯納曾説過:“學習的最好刺激就是對學習材料的興趣。”《黃山奇石》是一篇寫景的文章,課文描繪了黃山奇石之神奇,景色之秀麗,表達了作者對祖國山河的讚美之情。文章構思清晰,意境優美,想象豐富,情趣橫生,給人以美的享受和薰陶。我在教學時引導學生讀文、看圖、想象黃山"四絕"的幾個鏡頭,使學生感受到了黃山奇石所具有的獨特的美,明白了黃山奇石尤其吸引中外遊客的原因,同時也使產生了進一步瞭解與欣賞奇石的強烈願望,帶着濃厚的興趣步入對新知識的探索。因此,如果教師在教學中再創設好一定的活動情境,就會使課堂教學處於和諧、融洽、興趣盎然的氣氛中。

讓學生自主選擇,激發其自主探究的興趣。探究性學習是一種發現的學習。在教師精心設計的創造性問題情境中,學生個體主動地去發現問題,並從不同地視角,通過不同的思維方式探求問題的解決方法。它最終表現為學生獨立地、創造性地解決問題的權利,追求人性化、個性化,儘可能變教師的“指令性”為學生的“選擇性”,激發學生自主探究的興趣。

在這節課上,我首先讓學生自主選擇探究內容,選擇自己最喜歡的奇石研讀,然後根據學生的愛好,如有的同學喜歡朗讀,有的同學喜歡抓重點句體會句子藴涵的意思,等等。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進行學習,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彙報自己的學習成果。在這節課中,學生用感情朗讀、畫、抓重點詞、動作表演等形式來表達自己對課文的理解,他們的興趣很濃,產生的效果也非常好。

另外,我注意學生的誦讀。我在課上首先讓學生範讀,然後用“誰能比他讀得好”引起學生比一比的興趣,激發讀的動力,我還用配樂讀以及齊讀等的方式,以優美的旋律感染學生,以悦耳的聲音打動學生,以動人的感情激勵學生,使他們躍躍欲試,急於參與,急於體驗,急於模仿,達到了我讓學生“想讀”的目的。

第三,我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在教學中,老師應當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去思考、進行交流討論以及表達自己的意見,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在這節課上我就是這麼做的,學生有了足夠的時間來進行自主學習,小組交流學習以及把自己獨到的意見、理解在全體學生面前表達出來,讓學生能更好的理解文章的內容,也能讓每一位學生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對學生以後的學習有很大的激勵。雖然這節課我晚了幾分鐘下課,但看到學生在課堂上能有所收穫,我覺得很值得。

通過本節課的教學,我更加深深地體會到:要讓學生重感悟。重感悟就是要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他們自由地去想象。不要把學生的思維圈在一個固定的範圍裏。相信學生,講學生不懂的,教學生困惑的,但要尊重、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可別小瞧了這些孩子!我們應該把更多的機會,更多的思考留給孩子。如果我們給孩子們一根槓桿,説不定他們真的能撬起地球!

學會看病教學反思 篇6

當太陽的光芒隱去,夜幕剛剛降臨,北京就亮起來了,各式各樣的燈彙集成海洋,看不到邊,望不到頭;各種色彩的光交相輝映,把北京變成了一座不夜城。夜晚的北京是燈的海洋,光的世界,課文用生動的語言描繪了北京絢麗多姿的夜景,是國小生了解我國首都,學習語言,練習感情朗讀的好教材。

本堂課我的教學目標是

1、找出讓北京亮起來的詞語和句子。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講述或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

2.用“猶如”説話,讓學生看圖,展開合理的想象,出示圖片説句子。

3、感受北京的美麗,進一步激發熱愛祖國首都的意識和感情。

教學重點是

1.找出讓北京亮起來的詞語和句子。

2.正確、流利的朗讀課文,背誦課文。教學難點是讓學生看圖,展開合理的想象,並能用優美的詞句説出圖片內容,感受北京的美麗進一步激發熱愛祖國首都的意識和感情。

二年級的孩子以形象思維為主,北京離他們太遠了,如果僅僅只限於對文本的解讀,我想孩子們是很難感受到北京夜晚的美,更不能激發他們對北京的熱愛。怎樣讓理性的文字變得感性,讓每一個優美的詞句都變成生動鮮活的畫面印在學生的腦海中,使學生享受到審美的樂趣,增強對首都北京的熱愛之情,我嘗試從下面幾個方面入手:

一、抓住主線,條理清晰

在教學中,我抓住“整個北京城變成了燈的海洋,光的世界。”這句話展開教學,帶着學生跟着課文和課件遊北京的長安街、環行路、西單商業街和故宮,整個教學有條理。在課文的二到五自然段是採用並列的關係,我採取變序的方法進行教學,學生先自由讀,喜歡哪段,就先教哪段。我每一段都有中心,比如講長安街時,我重點抓四字美詞語,讓學生説出四字美詞語的好處,1、寫出了北京亮起來了,使畫面很漂亮。2、讀起來朗朗上口。並讓學生帶着對詞語的理解讀課文。講環形路時,我拓展了用“猶如”看圖説話,並指導了怎麼讀好頓號。講商業街時,我採用換詞的方法比較“五光十色”和“五顏六色”的區別,體現一個“光”字不僅寫出了霓虹燈的亮也寫出霓虹燈的顏色多。寫故宮時,學生找出一組反義詞——古老和年輕,學生很聰明,説出了意思,並看圖讀課文。

二、品詞品句,注重積累

《北京亮起來了》的作者不光感歎北京是燈的海洋、光的世界,而且還把北京的燈光一一描述,文中的好詞佳句像華燈一樣,使課文也亮起來了。

我出示了課文裏面的長安街的插圖,讓學生根據圖片找課文中一一對應的句子,讓他們在手、口、腦的結合中把這一幅圖變成一場小錄像記錄到腦海中,讓孩子能夠想象畫面背誦出來。

我充分利用了圖片,講到 “照明燈、草坪、噴泉燈、禮花燈,裝點着美麗的北京。”由於學生生活閲歷有限,通過多媒體課件展示,很直觀的展現出這些燈的樣子與美麗。

課文也配有精美的插圖,我合理的利用了夜晚的故宮圖,教學中圖文對照,理解 “故宮古老又年輕”,學生讀着課文,看着插圖,把故宮想象成一個風韻猶存的女子,穿着紗裙站在護城河邊欣賞自己美麗的倒影……在此過程中,學生不僅理解了詞句,也領略到北京美麗的夜景,激發了孩子們熱愛、嚮往北京之情。

我覺得我沒有完全放手把課堂教給學生,我的教學目標是找出讓北京亮起來的詞語和句子。而那些美詞是我找出來的,孩子們説出了好處,我想如果提問變為“課文中的哪些詞語讓你覺得北京亮起來了?”效果可能會更好。

教學看着很容易就是把東西傳授給學生,可是傳授的方法、技巧以及學生接受的程度是我們老師應該學會思考的。備課不能只備文本,還要備學生,備課堂。

學會看病教學反思 篇7

在本節課的授課中,我感覺以下幾點比較滿意:

1、課件教學中在探索圓和圓的位置關係、探索兩圓相切時的對稱性、探索兩圓相切時圓心距d和兩圓半徑R和r的數量關係時多次運用flash動畫展示,給學生以直觀感受,便於學生理解,同時,增加上課的生動性。

2、授課方式採用分組教學,對課程內容提出問題後先要學生在小組內動手交流並整理所獲得的信息內容,然後在課堂上展示組內成果,從而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3、對練習題的設計由淺入深、層層遞進,突出本節課的重點、突破了難點。

4、授課中貫穿了觀察、猜想、驗證等過程,使學生經歷了知識的探索過程,“過程與方法”的目標落實比較好。

但在本節課中還存在許多不足之處,主要在以下幾方面:

1、在學生分組活動中,個別學生不能參與進來,今後教學應該多加關注學困生。

2、教學語言應該注意更加規範。

3、在學生回答問題時,不應該只關注回答結果,也應該關注學生所表現出來的態度,用恰當的語言給予肯定和鼓勵,使不同層次的學生獲得不同的成功體驗,從而增強自信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4、本節課應該再加大練習量,進一步落實“知識與技能”的目標。

本次課初備時,我校全體數學教師在一起研討,楊玉芬老師對我的授課過程中,學生作品展示提出很好的建議:在沒有實物投影的情況下,讓學生通過粘貼可以解決這一問題。申衞青教師對我的授課程序進行調節指導。李秀捧老師對學生的探討問題進行進一步設計……

初備方案發佈於網上,又得到教研員王老師、風帆郝老師、列電張老師、我校楊老師、馬坊楊老師等多位老師的指導點評,我又在此基礎上對方案進一步加工。

授課後,各位教師直述己見,讓我認識到自己需要繼續努力.

通過這次活動,使我更注意到學生的活動和參與情況,給學生充分的時間,把主動權交給學生,自己只是課程的設計者,在授課時適時引導,使盡可能多的學生真正參與進來,可以採取小組之間競爭評比打分以提高學生的注意力、合作交流、積極發言等各方面的參與情況。當學生回答問題後,無論回答的結果如何,要進行不同程度的關注:對回答結果清晰、正確者給予鼓勵;對回答不準確或不正確者,在其他學生糾正的同時也要給予積極參與、回答問題積極方面的鼓勵,使不同層次的同學都體會成功的喜悦、參與的必要。

在問題的設計上,一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問題,問題難度由淺入深、層層遞進,既要有梯度又要給學生留有思考的空間。二要考慮到題量的適度,加大練習量,更好地落實知識與技能目標。

在授課時,更要注重數學語言的規範運用,加強學習,進一步充實自己的教學經驗。

學會看病教學反思 篇8

《秋遊》是本冊書繼識字後面的第一篇課文,這篇課文情景交融,生動地描繪了同學們在老師的帶領下去郊遊的情景。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學校近階段的重點工作的需求,我將先前設計好的教案作了以下調整:

一是導入部分,不以教師的激情描述和指導看圖導入,而是利用複習成語作為課的入口。複習完跟秋天有關的四條成語後問學生:“在你腦中,秋天是什麼樣的?”學生有的説:“我腦中的秋天很美麗!”有的説:“秋天是金色的。”此時,學生對秋天的印象還比較侷限,只停留在很膚淺的視覺感官上,而對於聽覺、嗅覺、觸覺等多種感覺以及秋天給小朋友們帶來的那種無與倫比的歡樂,他們還沒有深切地感受。我順勢將話題一轉:“今天老師帶你們去一個地方,在那個地方也許你能找到更多不同的感受。請大家把眼睛閉上,到達那裏再睜開眼來。”這樣,課文插圖被自然地出示出來,也將課引入了新課。

二是對圖的利用稍作簡化。在這裏,圖主要用作創設情境,讓學生在睜眼時進入一個全新的美麗環境中,然後讓他們簡單描述看到的景物,對環境作整體感知,靠近課文內容。而對圖的詳細觀察和述説放在第二課時,與課文內容相結合,起形象生動地幫助學生理解課文的作用。

三是將課堂的重點轉向學生常規的訓練。課堂常規是學習活動的基石,“制度保證質量”,在今後這一個多月的時間內使學生常規訓練達到集體晨會上所宣讀的“十五條標準”那種水平,任務還是很艱鉅的,在每天的每一節課中都不能放鬆。

整個教學過程學生積極參與學習的慾望和過程還是清晰可見的,而且已經形成一定的學習能力,使這節課的教學任務順利地完成。但課堂還存在着一些問題,如:學生讀書的時間還可充裕些,常規訓練時方式比較僵硬等等。值得思考的是:短期內如何更有效地養成十五項常規習慣?何種方式方法能訓練中競爭的積極現象?如何連貫訓練常規過程中學生學的情感線和教師教的情感線?

學會看病教學反思 篇9

反思本節課,無論是教學目標的定位,還是教學過程的組織,都反映出一種新的教學理念。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

新課程標準指出:“要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水平,更要關注他們在教學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和態度。”為此,教師在教學中為了讓學生能真正主動地、投入地參與到探究過程中來,就應該設法讓其在一開始就產生探究的內在需要,這是非常關鍵的。因此,這就需要老師既兼顧知識本身的特點,又兼顧學生的認知和學生已有的水平,尋找合適的切入口,讓學生感受到眼前問題的挑戰性和可探索性,從而產生“我也來研究研究這個問題”的興趣。這節課一開始,我就讓學生經歷摺紙操作——合作交流——尋找計算方法這一過程,使學生髮現並掌握分數單位乘分數單位的計算方法。由於在這個過程中討論的素材都來源於學生,他們討論自己的學習材料,熱情特別高漲,興趣特別濃厚,都想通過自己的努力,尋找出“我的發現”,而對自己尋找出的法則印象特別深,同時又產生了繼續探索、驗證兩個一般分數相乘的計算方法的慾望。

二、關注結論,更關注過程

傳統教學是教師利用複合投影片等手段,讓學生理解“分數乘分數”的算理,再利用其計算法則進行大量練習,以實現“熟能生巧”。“新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這一新的理念説明:數學教學活動將是學生經歷的 一個數學化的過程,是學生自己建構數學知識的活動。因此,教學本課時力圖讓學生親自經歷學習過程,即讓學生在動手操作——探究算法-舉例驗證——交流評價——法則整理等一系列活動中經歷“分數乘分數”計算法則的形成過程。這裏實現了讓學生自己去做、去悟、去經歷、去體驗、去創造,同時也考慮了學生解題策略的自主選擇,顧及了合作意識的培養,我深信這比單純掌握計算方法再熟練生巧更有意義。

三、 科學的學習方法的滲透

新課程標準指出:“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所以教師在引導學生經過不斷思考獲得規律的過程中,着眼點不能知識規律的本身,更重要的是一種“發現”的體驗。在這種體驗中感受數學的思維方法,體會科學的學習方法。本課從教學的整體設計上是由“特殊”去引發學生的猜想,再來舉例驗證,然後歸納概括,力圖讓學生體會從特殊到一般的不完全歸納思想。首先讓學生通過活動概括得出“分數乘分數”只要“分子不變,分母相乘”或“分子相乘,分母相乘”即可的計算方法,再由學生自己用摺紙、化小數、分數的意義等方法來驗證這種計算方法,發現了“分數乘分數,分子不變,分母相乘”特殊性,以及“分數乘分數,分子相乘,分母相乘”的普遍性。這其間滲透了科學的學習方法和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

四、 困惑之處

如何關注全體?本課第一階段研究“幾分之幾乘幾分之幾”時,由於學生是在自己操作的基礎上去發現規律的,所以全體學生興趣高漲,都積極主動地參與到了探究的過程。而到第二階段去驗證交流“幾分之幾乘幾分之幾”中,除了用摺紙法驗證交流外,其餘的環節幾乎都被幾名“優等生”“佔領”,雖然教師多次這樣引導:“誰能聽懂他的意思?你能再解釋一下嗎?”,“用他的方法去試試看。”但部分學生還是不能參與其中,成了“伴學者”。所以,如何面對學生的差異,促使學生人人都能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不同的發展,是課堂教學中值得探索的一個課題。

學會看病教學反思 篇10

《從種到界》是人教版八年級上冊“根據生物的特徵進行分類”中的一節內容。是在上一節“嘗次對生物進行分類”的基礎上對分類知識進一步的學習。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説出生物分類的七個等級;概述生物分類的依據和意義。課文以大量的圖片展示為主,讓學生從這些圖片中體會或概括出不同生物具有共同的特徵和怎樣利用這些共同特徵來確定分類等級。這給教學帶來了一個難點:如何讓學生帶着問題去閲讀課本,比較各種動物形態結構之間的差異,體驗生物分類的方法,瞭解分類的意義?為此,我設計了一個以“撲克牌進行分類遊戲”為主線的課堂教學方案。以小組為單位,組織學生根據要求做遊戲。

將一副撲克按照紅色、黑色分開;按照桃花、梅花、方塊、紅心分開;然後,再按照紅桃、黑桃分開。學生做完遊戲後,小組討論,歸納分類的依據,瞭解分類的等級不同,分類的結果就不同。相互交流,質疑解答。這一教學環節,不僅能使抽象的教學內容更加形象趣味化,同時也培養了學生自主探究能力、合作學習能力、語言表達能力。使學生在愉快的學習中,激發出學習生物學的興趣。 在教學中存在的不足之處:例如一系列問題串設計的巧妙性和評價學生的語言豐富性。在以後教學過程中結合實際進行改正。

學會看病教學反思 篇11

我任教九年級年級兩個班歷史,本次期中檢測成績不理想。從檢測的情況來看,在選擇題上得分相對較好,説明學生的基礎知識掌握較好;但是在後面的綜合題部分失分較多,明學生的理解分析能力較差主要原因是學生的綜合題訓練不夠。

反思前階段的教學,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一是備課不充分。雖然自己已任教九年級歷史有幾年,有了一定的基礎,但是每節課前還都應該進行認真備課,特別是背的科目,去年教的有些內容現在已經忘了,自己在這方面做得很不好,每節課只是去上課,有的沒有認真備課,課堂上講了一些過多的內容,低效重複性的東西比較多,造成整體課堂質量的低下。

二是教學抓得不緊。對時間抓得不緊,包括雙休日,沒用在教學上。沒有深入瞭解學生情況,到現在連一半的學生姓名都叫不上來。對學生學習情況瞭解也不夠,針對性的輔導也沒實施。對學生日常學習情況雖然進行了一定的過問,但是沒有認真研究制訂具體的有效的措施,或者只是提出了一些要求,但是缺乏進一步的落實措施,使這些要求流於形式。對各種習題集沒有進行深入綜合歸納,基本沒有推給學生高質量的精品練習題目。

為在今後工作中加強教學管理,提高教學質量,將主要採取以下措施。

一是要改進課堂教學。規範辦學秩序以來,課時數量得到了規範,課堂上的時間很有限,平日又不允許副科佈置作業,並且主科老師教學抓得很緊,平日學生課餘時間很少,有時連作業也寫不完,根本沒時間來學習其他科。因此要提高教學質量就必須將精力集中在課堂上。為此就要認真備課,提高課堂效率,既要將該講的講到,又要讓學生有時間掌握。

二是要抓好部分學生的課外輔導。通過檢測發現,有的學生偏科現象嚴重,歷史科分數很低,而且這種現象不在少數,班級達十餘人。對此,今後計劃通過加強思想教育要求、利用中午進行個別輔導等方法來促進他們提高。

三是要加強對各類題目的分析。要對各類習題集的題目進行分析挑選,選出優秀題目推給學生,讓學生用少時間學生多知識,提高學習效率。

四是要加強對學生問題的有效解決。對教學中的各種問題及時發現,採取有針對性的措施及時解決,並且大力抓好落實。

五是要採取更有效的管理辦法,主要是發揮好小組長的作用。

六是要做好教學計劃,特別是複習計劃,並認真實施。在複習期間,要紮紮實實地進行備課和複習,爭取使複習得到高效率高質量地進行。

總之,在今後的工作中,我將努力抓緊每一天的時間,積極研究和加強教學工作,爭取在以後的考試中取得好成績。

學會看病教學反思 篇12

《狼和鹿》是一篇關於狼和鹿之間生態平衡的故事。課文講的是一百多年前,凱巴伯森林的居民為了保護森林裏的鹿羣,大量捕殺狼及鹿的其他天敵。結果事與願違,鹿大量病死,森林也被嚴重破壞。它告訴人們:事物之間存在着密切的聯繫,破壞生態平衡將會給環境帶來難以想象的災難。課文的主要角色是學生熟悉的兩種動物(狼和鹿),課文內容短小精悍,很容易讀懂。生字詞也不難,容易掌握。學生通過預習課文,大概知道這是生物鏈的故事,但是,讓學生去説清生物之間的關係卻很難。因此,教學設計時,我和白老師緊扣兩組對比,以此為突破,巧設銜接,引導學生自主探究這些對比的內在原由及聯繫,從而充分領悟文章難點:稱狼為“功臣”,稱鹿為“禍首”的原因,進而明白文章所藴涵的道理。並引導學生通過充分讀文後再來説清狼、鹿、森林和人之間的關係。課文內容本身就有很強的情趣性、情境性,能引發思考,所以學生在學習中有濃厚的興趣。

1、精讀比較,引發思考森林前後變化的原因

我按“由圖及文,引發思考”的設想,利用多媒體創設情境,請同學們看一百多年前的凱巴伯森林的圖片,用自己的話介紹一百多年前的凱巴伯森林的景象。再讓學生帶着興趣讀課文,找出描寫一百多年前的凱巴伯森林的句子賞讀。然後以基本同上的方式認識二十多年後的凱巴伯森林。由圖及文,圖文對照,伴樂朗讀。在對比中引發學生思考:為什麼二十年間森林會發生如此大的變化呢?以此來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及追查原由的熱情。再帶着問題讀課文。

(課文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實際有一段的距離,如果單是老師的講解,學生較難理解凱巴伯森林的前後截然不同的景象。通過媒體課件展示:一百多年前的凱巴伯森林一片葱綠,生機勃勃。而二十多年後整個森林像着了火一樣,綠色在消退,枯黃在蔓延。真實的畫面再現,圖、文的鮮明對比給了學生強烈的衝擊。激發學生學習本課的興趣。看得出,同學們的內心深處被觸動了。他們的朗讀聲中流露出了對一百多年前的凱巴伯森林的喜愛和讚美,還有對二十多年後荒涼的凱巴伯森林的沉痛惋惜。)

2、精讀課文,深入探研森林發生變化的原因。

進行第一組對比後,我牢牢抓住同學們內心的疑惑,問:“同學們,看了這兩幅圖,讀了這兩段話,此時此刻,你們最想問的是什麼?”待學生提出疑慮,再請學生自主讀文探究答案,明白:原來,人們恨透了狼,大量捕殺狼是森林前後變化的導火線。

(森林前後的圖文對照後,學生提出了這樣的疑惑:同一座森林,二十多年間為什麼會發生如此大的變化呢?學生對尋求着森林改變的根源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這時我適時的讓學生去讀文本。在這一環節中,學生從提出問題開始,讓學生有目的地去朗讀,一次又一次地與文本對話,抓住重點去理解,去體會,去感悟。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了學習中,較好地完成了學習任務。)

使森林發生變化的還有另一個原因,那就是鹿羣的大量繁殖。這部分教學活動,通過對比朗讀、引讀。“數字比較,深入探究”的設想展開。殺狼前,鹿的總數與殺狼後鹿的數量進行對比,計算鹿在二十多年中繁殖的數量是非常驚人的。引發思考:鹿的大量繁殖會給森林帶來怎樣的嚴重災難?

3、探究:鹿的大量繁殖會給森林帶來怎樣的嚴重災難?

學生反覆的讀課文,知道鹿大量的繁殖,把森林糟蹋得慘不忍睹。但鹿大量的病死與狼的關係,學生難於理解。於是我讓學生分小組討論交流。聯繫課外常識,説説人們大量捕殺狼後,鹿大量死去的原因?使學生明白:狼吃掉了一些鹿,間接的保護鹿羣。

4、狼鹿異位的對比

第四小節是文章的難點,這個教學環節我們按“由文悟理,提高認識”的設想主要設計請學生用“因為……所以……”的句式聯繫文中的句子説話,領悟人稱狼為“功臣”,稱鹿為“罪魁禍首”的原因。進而水到渠成,明白文章所藴含的道理。這一部分教學時,我們採用了小組合作、互相交流的方法,結合板書,講清楚生物鏈之間的關係。

在整堂課的學習中,我們還通過引導學生進行各種形式的朗讀(個別讀、齊讀、分角色朗讀、伴樂朗讀等),努力做到在讀中理解課文,在讀中感悟課文。讓全體學生都參與到課堂學習中來,真正地成了學習的主人。學生們在動情地朗讀中,也始終保持着主動參與的角色意識,他們圍繞課文內容,一遍又一遍感受着森林、鹿羣的變化,產生了真切的情感體驗,加深了對課文語言的感悟和內化。學生通過對比鮮明的事例中積極地去思考,以自己的直接經驗為基礎,藉助書本知識去主動思索所遇到的問題,積極表達自己的見解,通過教師的引導,啟發思維,構建知識,形成帶有個性特點的認知,並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通過思辯、暢想、感悟等豐富多彩而又體驗深刻的活動過程來獲取知識、培養能力。

儘管如此,在這一堂課中,還有許多不足之處。如:在引導理解鹿為什麼是“禍首”,上升降到人是罪魁禍首時,引得過度,使學生情感發展的倒向是痛恨鹿,指責人。狼吃鹿是一種生活習性。這並不是功臣,只不過,它制約了鹿的大量繁殖,間接地保護了森林。而鹿吃樹木是為了生存,本身並沒錯。而人在狼時並不知道會帶來這樣的後果。所以要客觀去分析他們之間的生物鏈關係。警示後人不要破壞生態平衡。另外,上課時總是擔心時間不足,很多學生舉手,我卻沒有給他們發言的機會。沒有做到讓學生各抒己見。而且我對學生不瞭解,沒能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反饋學習情況。叫到的學生對事物之間的生物鏈之間的關係説得很清楚,那麼較差的學生會怎樣呢?這就不得而知了。

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將不斷進行課堂教學的探索和實踐,將此次教學中的一些思考和困惑,作為今後嘗試和改進的起點,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學會看病教學反思 篇13

在探究實驗室製取二氧化碳裝置活動中,每個實驗桌上都提供了注射器、底部有洞的破試管、錐形瓶、平底燒瓶、廣口瓶、燒杯、試管、集氣瓶、長頸漏斗、U型管、橡皮管、單孔橡皮塞、帶支管的燒瓶、玻璃導管、漏斗、銅絲、水槽、酒精燈、分液漏斗、雙孔橡皮塞、鐵架台等儀器。要求學生動手操作,選取上述某些儀器或生活代用品或其它儀器,設計出幾組裝置來製取二氧化碳?在選擇儀器時應注意哪幾方面的問題?

相互間討論交流認為哪組裝置是最理想的裝置?為什麼?哪一組裝置與眾不同?”此問題一出,同學們個個躍躍欲試,大膽思維、討論比劃、嘗試,力圖設計多組裝置,力求自己設計的裝置有所創新。同學們根據已有經驗和所學知識設計了各種各樣裝置,有的裝置簡單方便、易於操作;有的裝置構思巧妙、富有創意;有的裝置充分利用廢棄儀器化廢為寶;有的裝置卻是錯誤百出等等。然後組織學生們展示作品、相互討論、相互交流,共同推選出幾組比較有創意的實驗裝置供同學們學習參考。所以在學生的自主學習中,要留給學生廣泛的思維空間,要積極鼓勵學生大膽的超越創新,不要把學生看成被動接受知識的對象,要尊重每一個學生的個性和人格,不要損害學生的自尊心和創造力。

學會看病教學反思 篇14

《氣温和降水的分佈》在四個班級上完一遍後,我對本節課進行了深刻的反思:

一、成功之處:

注重了學生學習與探究能力的培養,體現了新課改精神。如我讓學生在世界平均氣温分佈圖上標出下列温度的等温線,10度、20度、30度、0度、-10度、-20度,讓學生總結出這些等温線的分佈規律,讓在冬季去過海南學生象其他同學談一談沿途氣温的變化情況。在學習降水分佈時,利用學生自學與小組合作探究相結合的方式,列出要自學的題目,學生自己就能夠找出,再相互説明所找的內容,記憶住重點知識,進一步上黑板前展示,這樣學生既鞏固了知識,又培養了他們的讀圖能力,樹立了學生學習的自信心,同時,增強了小組之間合作探究的意識和能力。也體現了我市提出的學生自學能會的不講的要求。提高了課堂上學生活動的有效性。

二、不足之處:

有些問題自己提問和引導的不到位,又沒有充分地調動起學生學習積極性,出現學生回答問題不積極、冷場現象。

三、反思:

1.對教師知識的要求。課改以來,給我感觸最深的就是:教科書提供的知識和教師

個人的知識,已不能滿足當今課改的需要,不能滿足學生學習知識的需要。鑑於此,為了提高自身素質以適應新課程的要求已成為自覺的行為,往往花更多的時間用來上網、請教有經驗的老教師或到所有能找到資料的地方去,以使自己能充分地駕御課堂、上課方式上更有創造性,以便更好地引導生生互動、師生互動產生共鳴,結出思維和知識的火花。

2.師生地位的變化。課改以來,與以往課堂不同的是,教師的角色得到了重新定位,成為了學生學習的指導者、組織者,甚至是參與者、合作者。走近學生,以平等的身份與學生交流、討論,一同體驗發現知識和構建知識的快樂,使學生聽而不厭,學而不倦。因而也就有了學生心靈的舒展和靈性的飛揚、想象力的生髮,也就有了學生的敢想、敢説、敢爭論,敢於將自己的意見毫無保留地表達出來。這也是課程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

學會看病教學反思 篇15

本課不但以鮮明的人物形象、曲折動人的故事情節引人入勝,更以主要人物藺相如的高尚品質給人啟示和教育;廉頗這位老將脱下戰袍,背上荊條,登門請罪的精神也令人敬佩。教學時,我引導學生在閲讀中動心動情,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結合“思考·練習”讓學生説説喜歡課文中的哪個人物,為什麼喜歡他,鼓勵學生髮表自己的見解,把自己的見解説具體,説清楚。

只要言之有理,我就加以肯定。目的是鼓勵學生參與課堂,訓練他們口頭表達能力,培養他們的愛國思想和各自的美好品質。回顧這一課的教學,老師教的輕鬆,學生學的愉快,追其原因是把新的教學理念融入課堂,把課堂這個主“陣地”交給了學生。但細想過程,也存在不足。

一是在有感情的朗讀訓練上缺乏頻率,當時有些忽略;對於人物形象的分析,老師包辦代替的話語有些多,應放手讓學生討論交流。在今後的教學中不斷學習,不斷探索,把新的教學理念貫穿課堂,讓學生積極參與課堂,自學自悟,在教師重難點指撥下,各方面的能力得到發展。

學會看病教學反思 篇16

段時間我們一直沉浸在對《圓》這一節課的研究中,通過不斷地琢磨、仔細地推敲,反覆地修改,對這節課的認識越來越深,教學設計的思路也越來越清晰,形成了以下的反思:

一、關於導入的設計

本節課的導入分四個層次進行,首先通過老師用線繩工具在空中旋轉,讓學生清晰地看到形成的軌跡是一個圓。接着介紹含有圓的圖片,讓學生找出圓;再讓學生舉例生活中見到的圓;最後通過摸一摸的遊戲,讓學生體會圓與其他平面圖形的區別,從而認識圓是平面上的一種曲線圖形。圓在日常生活中到處可見,學生對它也比較熟悉,在課的一開始我們就讓學生在老師的演示和圖片的觀察中清晰地看到這是圓,藉助這樣的表象,讓學生在頭腦中搜索自己曾經見到過的圓,從而初步地感知圓。最後通過摸一摸的遊戲活動,讓學生感受圓與其他圖形的不同,在比較中,進一步感知圓。通過這樣有層次的感知活動,調動了學生的多種感官,激發了學生學習圓的興趣。

二、關於對圓的認識和特徵的處理

在研究圓的認識與特徵這一知識點時,我們比較了兩種不同的設計思路:第一種,把介紹圓的各部分名稱和它的特徵結合起來,即認識半徑以後,馬上研究同一圓中有無數條半徑並且長度相等等特徵;另一種:是先介紹圓的各部分名稱再研究各部分之間的關係。我們覺得第一種方法比較傳統,由於這一環節的知識點比較多,而且研究幾個知識點的方法雷同,這樣老師的講解就比較繁瑣,學生缺乏研究的興趣。所以我們就選擇第二種方法,先讓學生通過自學書本,找到圓各部分的名稱,並認識它們,能在自己畫的圓中標出。接着通過小組合作討論的形式,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讓他們通過有目的的探究活動,討論交流半徑的特徵、直徑的特徵、半徑和直徑的關係以及圓是軸對稱圖形等相關知識。這樣的設計避免了教師宂長的講解,學生學習方式的單調,而且通過靈活多樣的學習方式,促使學生有興趣的,主動的進行探索。

三、關於數學史料的運用

本節課中我們兩處引用到數學史料。這些凝聚着智慧的數學研究史料,我們不僅僅把它們作為引語或欣賞,而且還力求讓史料成為學生髮現問題、研究問題的素材、發揮其數學的文化價值。

首先在學生對圓有了一些初步的感知以後,聯繫古希臘的一位數學家曾説過:在所有的平面圖形中,圓是最美的。以此引發學生研究圓與其他平面圖形的不同。在探究圓的特徵結束之後,藉助多媒體呈現墨子的一句話:圓,一中同長。讓學生用掌握的一些知識解釋這句話的含義。這樣不僅讓學生了解了古代關於圓的史料記載,還可以鞏固對圓的特徵的認識。。引用《周髀算經》中關於圓的記載,圓出於方,方出於矩,拓展對圓的認識。在播放錄象,理解意思以後,進一步引導思考:如正方形的邊長是16釐米,你能從中獲得關於圓的哪些信息?讓學生進一步關注圓與正方形之間的關係,為後繼學習埋下伏筆。

四、關於媒體的處理

隨着以計算機和網絡為核心的現代技術的不斷髮展,多媒體技術輔助教學越來越多的運用於國小數學課堂。這節課我們把多媒體和其他傳統手段有效結合,力求找準最佳作用點進行有的放矢,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在導入新課時,為了讓學生初步感知圓,先借助多媒體呈現生活中一些常見的帶有圓形的實物圖片,利用這些學生熟悉的,色彩鮮豔的圖片,刺激學生的多種感官,激發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事物的興趣。接着運用動態演示,從實物中勾勒出圓,使學生清晰看到圓是有曲線圍成的。

在教學畫圓時,運用多媒體播放兩段錄像。第一段在學習用圓規畫圓時播放,通過展示一個完整的畫圓過程,為學生提供清晰地、正確的畫圓方法,為學生獨立用圓規正確畫圓奠定基礎;第二段在介紹用線繩畫圓時播放,通過體育老師在操場上畫圓的過程,重現生活場景,讓學生體會到用線繩畫圓的實用價值。

在研究圓的半徑、直徑的特徵時,當學生通過畫一畫、折一折、量一量,知道在同一圓中半徑可以有許多條,在此基礎上運用多媒體動態演示:同一圓中,從圓心到圓上可以發散出無數條線段。通過強烈的視覺刺激,讓學生體會到同一圓中半徑有無數條,感受初步的極限思想。

在研究車輪為什麼是圓的?車軸應裝在哪裏?這兩個實際問題時,根據學生的交流情況,結合媒體的動態演示,讓學生隨着畫面和聲音效果的逐步展示,體會當車輪不是圓時或者車軸不在圓心位置時,車子行駛的感覺是不穩當的。從而體會到車輪要做成圓的,車軸要裝在圓心位置的原理和實際應用價值。

五、關於細節的處理

1.在導入環節的摸一摸遊戲中,為了使全體學生參與這個遊戲。我們考慮裝的器皿應該是透明的,而摸的同學矇住眼睛。其他同學通過觀察摸的過程,共同感受圓與其他平面圖形的不同。另外為了讓學生的探索活動不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擾,我們在器皿中裝的就是用硬紙板剪成的以前學過的平面圖形和圓。

2.整節課的知識點比較多,而且知識的呈現是逐步完成的。為了完整地展示這一節課的重點,我們準備跟隨課堂流程,在黑板上板演各個知識點,一步一步地完成板書。這樣的設計避免了多媒體展示的不足,使得學生在全課小結之時,能根據板書,迅速在頭腦中形成知識網絡。

3.在探究圓的基本特徵時,組織學生藉助圓規畫出任意大小的圓進行探索。在認識半徑以後,學生通過量一量,量出半徑的長度。在學生的交流反饋中,引導學生髮現自己量出的所有的半徑都是一樣長的,但自己量出的半徑和別人量出的半徑長度是不一樣的,從而體悟出只有在同一圓中,所有的半徑長度才相等。

學會看病教學反思 篇17

課堂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課後,認真回顧整個教學過程,感到課堂上仍存在幾點不足:

1、好文章要三讀:初讀讀通——細讀讀懂——品讀讀美。應該放手讓學生自主讀書,在“放”中讓學生主動融入閲讀情境,感受語言的魅力,得到美的享受,情的薰陶。正如葉聖陶先生所説“設身處地,激昂處還他個激昂,委婉處還他個委婉……美讀得其法,作者胸有境,入境始於親。”遺憾的是我沒有很好地讓學生的讀書,達到第三種境界,稍顯粗糙、匆忙了點。

2、在課堂上沒有更充分地面對全體。為了使更多的學生在課堂上讀、説、寫等能力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在課上應注意學生小組中的合作學習,使學生更多的時間在小組內有讀書的機會,交流感受的機會,而這也是新課標中所倡導的。

此外,在把握課堂機制上,課堂每一環節再緊湊方面尚需努力。

學會看病教學反思 篇18

我在教學《蜜蜂引路》這篇課文時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蜜蜂真的會引路嗎?”並組織學生討論。一部分學生認為從文章的最後一句話中可以知道蜜蜂會引路的,因為列寧説:“我有嚮導,是您的蜜蜂把我領到這兒來的”嚮導就是領路的人,蜜蜂是嚮導,所以蜜蜂會引路。

另一部分同學認為因為列寧仔細觀察,又認真地想:蜜蜂的家一定也是養蜂人的家,只要跟着蜜蜂回去的路走,一定能找到養蜂人的家。列寧是這樣找到養蜂人的家的,雖然蜜蜂也有功勞,但主要還是列寧自己的功勞。我告訴他們每位同學都能認真思考,積極發言,從這個意義上説,兩方同學都是勝利者,但是認為“蜜蜂不會引路”同學的表現更佳,因為他們能認真讀課文,細心思考,找出問題的答案。另一方同學應該向他們學習。課文中,列寧這種仔細觀察,認真思考的習慣值得大家學習。在平時的生活中,只要我們細心觀察,積極思考,一定會發現更多的奧祕。

從整節課來看還存在着一些缺點,在時間的把握上還有待加強。

學會看病教學反思 篇19

我記得我從一篇文章中看到過這樣一段話:“一個語文教師應該讓學生覺得極富激情”,所以説“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意溢於海”,教學當中的“情”猶如教與學雙邊活動的“催化劑”,有了它,學生才會在教師的點撥下進入課文佳境。 本節課我努力給學生一個“情感的課堂”,雖然《燈祭》一文從題目來看它的感情基調就是悲傷的,而我在教學設計時反道而行之,把課堂情感主基調定在幸福快樂上上,因為我覺得只有學生們感覺到有父親的快樂和幸福,才能感同身受失去父親的痛苦。

因此在教學時我過於重視了學生的情感態度目標的達成——語文的“人文性”,而忽視了它的“工具性”。對於作者的寫作技巧,語言表達等提高學生語文能力的知識引導的少。比如“因為有了年……年則妖嬈迷人了。”這段排比句式的寫法對錶達作者情感的作用是非常大的,可是我引導沒有引導孩子去領會這種句式表達上的作用,忽略了語文知識的積累,因為我們學語文就是為了用語文,文本是例子,是學生用語文的例子,所以我們的課堂不能光顧着情感體現而忽視了語文能力的培養。

學會看病教學反思 篇20

春季過後,夏季悄悄的來臨,孩子們的服裝變的絢麗多彩,顏色繁多起來,由於小班幼兒年齡較小,對於顏色非常敏感,顏色的變化使他們感到興奮、新奇,由此產生濃厚的探索慾望,於是我們根據幼兒的需要生成了《彩色世界》這一主題活動,讓幼兒在玩玩做做中認識顏色,在快樂的活動中感受色彩帶來的美,使幼兒樂意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創造性的表現色彩、美化生活。

夏季來臨天氣較熱,於是在早操時有幾個幼兒帶了太陽帽,於是他們看到的一切顏色發生了變化,他們對於自己的發現感到驚奇、興奮,於是我們便抓住幼兒的興趣點,開展了《小兔找太陽》的教育活動,在活動中我先給幼兒講述了故事《小兔找太陽》使幼兒對於太陽的顏色有一個初步認識,然後給幼兒準備了不同顏色的玻璃紙和太陽鏡,帶領幼兒到户外尋找太陽,,感受顏色變化給他們帶來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