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箏課文反思總結(通用16篇)

風箏課文反思總結 篇1

1、課堂中運用多媒體手段激情引趣,以情感角度切入,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説”、“讀”、“演”、“解”,將多種能力的訓練滲透其中。 2、把自主權還給學生,給學生搭建一個鍛鍊自我、展示自我的舞台,解放其思想和個性,改變以接受為主的單一的學習方式,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讓他們在“學中樂”,在“樂中學”。

風箏課文反思總結(通用16篇)

3、這篇課文思想深刻,主題的理解是多向的,要引導學生多角度,有創意地理解主題,有一定的難度。因此,除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還創設了一個與作品中與人物對話的活動。讓學生進入文本,充分解讀,或完成角色互換,直白內心。

不足之處:1、課堂秩序老師稍微把握不慎,會有點混亂。

2、對於自覺性差的同學,可能無法跟上節奏。因為沒有預習。

3、擴展知識還不夠。

文章通過對風箏事件的敍述和嚴肅的自我解剖,批判了那些受封建教育思想影響、無端壓制子弟的父兄,抒發了因四周的寒威和冷氣而形成的無可把握的悲哀,表達了對冷酷現實的極端憎惡和對春日的熱烈憧憬。即文中有兄弟之情,有遊戲之於兒童的意義,有魯迅的自省精神,有魯迅對小兄弟深受 “虐殺”卻無怨恨的深沉感慨。

對於文章主旨的把握,一定要立足位於文本,透過學生最為熟悉的“故鄉的春天”的温暖與北京嚴冬的肅殺的景色描寫的對比、“風箏事件”中的動作個神態描寫以及多年之後的“自責”“愧疚”等情感描寫,根據學生的實際進行恰當解讀。最好不要進行的那麼深入,特別是不要藉助各種參考資料,一股腦的堆砌在學生面前。

風箏課文反思總結 篇2

1、課堂中運用多媒體手段激情引趣,以情感角度切入,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説”、“讀”、“演”、“解”,將多種能力的訓練滲透其中。 2、把自主權還給學生,給學生搭建一個鍛鍊自我、展示自我的舞台,解放其思想和個性,改變以接受為主的單一的學習方式,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讓他們在“學中樂”,在“樂中學”。

3、這篇課文思想深刻,主題的理解是多向的,要引導學生多角度,有創意地理解主題,有一定的難度。因此,除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還創設了一個與作品中與人物對話的活動。讓學生進入文本,充分解讀,或完成角色互換,直白內心。

不足之處:1、課堂秩序老師稍微把握不慎,會有點混亂。

2、對於自覺性差的同學,可能無法跟上節奏。因為沒有預習。

3、擴展知識還不夠。

文章通過對風箏事件的敍述和嚴肅的自我解剖,批判了那些受封建教育思想影響、無端壓制子弟的父兄,抒發了因四周的寒威和冷氣而形成的無可把握的悲哀,表達了對冷酷現實的極端憎惡和對春日的熱烈憧憬。即文中有兄弟之情,有遊戲之於兒童的意義,有魯迅的自省精神,有魯迅對小兄弟深受 “虐殺”卻無怨恨的深沉感慨。

對於文章主旨的把握,一定要立足位於文本,透過學生最為熟悉的“故鄉的春天”的温暖與北京嚴冬的肅殺的景色描寫的對比、“風箏事件”中的動作個神態描寫以及多年之後的“自責”“愧疚”等情感描寫,根據學生的實際進行恰當解讀。最好不要進行的那麼深入,特別是不要藉助各種參考資料,一股腦的堆砌在學生面前。

風箏課文反思總結 篇3

本節課上得成功在於: 能把《新課程》嶄新的理念在上課前一節課先和學生講清楚,打破原有的教學方式,組織學生開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活動。告訴學生:老師和他們是平等的對話關係,講台並非是老師專有的陣地,老師要常常把講台讓給學生,讓他們也神采飛揚站在這裏施展自己才能,讓每個學生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讓每顆種子都感受到春天的陽光。我對學生提出幾個“允許”:允許學生與老師爭論,允許保留不同於老師的差點,允許隨時質疑老師的講述。在把新課改的理念滲透給學生的基礎上開始上新課,收到了預期的效果。班上有個學生叫王偉凡,一回到家裏,就嚷着要爸爸媽媽也和她是平等的關係,因為老師今天告訴她們:教師和學生是平等的對話關係。由此看出,教師的一言一行對學生的影響相當大。

對一節課成功了,我們要及時總結經驗;失敗了我們也要認真總結、虛心聽取別人的建議,找準癥結所在,以便於彌補不足。教學第四自然段“風箏事件”時,我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開展討論,上台表演整個事件的過程,注意人物的語言、動作、心理活動。幾分鐘後,全班沒有一位同學舉手,我只好點名兩位同學上台表演,結果效果相當差。兩位同學用非常生硬的動作、語言,斷斷續續地説完整個過程,引得全班同學議論紛紛,我也覺得十分尷尬。課後我自我反思:學生表演時沒有道具,憑空想象,加上也沒有對話描寫,只能通過動作、表情等來表達,因此,學生做起來困難。並不是所有課文都能通過表演來增加學生的空間,要因文而異,設計不同的活動方式,以便取得更好的學習效果。

風箏課文反思總結 篇4

上完本課,我空出時間讓學生質疑,有位學生提出:課文最後一句話“ 我倒不如躲到隸殺的嚴冬中去罷—但是,四面明明是嚴冬,正給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氣。”這句話怎麼理解?説真的,我認為把賈平凹寫的《風箏》安排在第一課,未免太難了。

因為賈平凹先生的文章語言比較隱晦,作為老師,有時都一下子都轉不過彎來,何況是剛進國中的學生?這位同學提出本課觸及中心主旨的一句話。我讓全班同學以小組為單位展開討論,最後請同學來回答:“這句話強調地指出:當時封建社會黑暗勢力、封建倫理道德和封建教育思想十分猖獗,必須堅持戰鬥,不能退縮!”另一位同學接着回答:“這句話和第二段中的‘我現在在哪裏呢?四面都還是嚴冬的肅殺,而久經訣別的故鄉的久經逝去的春天,卻就在這天空中盪漾了’相照應。

我去查有關的資料,作者寫這篇的文章是1924年,當時中國正處於軍閥統治下,所以,這句話是當時自然氣候的描述,也是作者對政治氣候的感受。”除此之外,同學還提出了許多問題,我都讓他們通過討論自行解決。同學預習課文時,碰到問題能去查找資料,這是一種探究精神的體現;經過討論解決問題,這是合作精神的體現。通過幾節課和同學一起用新課程嶄新的理念上課,我覺得新理念已經在慢慢的滲透到學生的思維中去了,這是值得欣慰的。

風箏課文反思總結 篇5

在教學重我重視了讀的訓練,讓學生從讀中感悟語言。留足時間讓學生反覆的去讀,指導去讀,在讀中理解,讀中揣摩,讀中品味,讀中有所感,讀中有所悟。初讀階段,側重指導認讀感知。學生邊讀邊感知語言,在讀中瞭解課文大意,整體感知課文。精度階段,側重於揣摩感悟。讓學生反覆讀重點句子,或通過生生互動練習對話,師生互動練習對話等潛心體會語言的含義,讓學生與課文的主人公查理在情感上產生共鳴,這樣有效促進了語言的內化,昇華了情感。

閲讀教學要注重培養學生獨立閲讀的能力。《好漢查理》這篇課文是一篇獨立閲讀課文。因此在教學中更要注重培養學生獨立閲讀的能力。培養學生獨立閲讀的能力,是閲讀教學的主要任務。在教學設計中,通過課件出示《蘇珊的帽子》這個故事,讓學生自主閲讀,既擴大了閲讀量,豐富了學生語言積累,又培養了學生獨立的能力。

風箏課文反思總結 篇6

在前不久的教研組研討活動中,我執教了《太陽是大家的》一課。這是一首現代詩,詩歌看似簡單,但要學生理解詩歌的含義是很不容易的。為此,我決定通過指導學生充分地讀感悟其中的含義,體會藴涵的快樂情感。

在 學生初讀課文,疏通字詞後,為進一步激發讀書興趣,我決定順勢showshow自己的朗讀。我對學生説,聽了同學們的朗讀,肖老師也想來讀一讀了,可以 嗎?你們聽聽老師讀的美不美?一番話説完,教室裏頓時鴉雀無聲,孩子們都靜靜地期待着我的朗讀。我繪聲繪色地讀起了課文,剛一讀完,教室裏想起了熱烈的掌 聲。也許當時聽課的教師,會懷疑這個環節是不是我提前授意學生這樣做的。其實完全沒有,為了不辜負孩子們的期望,我課前練了好幾天,反覆醖釀自己的情感。 我對自己説,首先要讀的感動自己,再才能去讀給孩子聽。我可以斷言,孩子們的掌聲是發自內心的,其中飽含了對老師的讚賞和崇拜。由於我示範的成功,後來孩 子們評讀的時候,一個個站起來評的頭頭是道。自然也引發了“像老師那樣讀一讀”的讀書興趣。

在平時的教學中,很多老師嫌麻煩,不願意花時 間準備範讀,而用錄音磁帶來代替,或是乾脆省掉了這一環節。我想,這樣長此以往,學生閲讀的慾望便會慢的消失怠盡。其實,語文教師本身對國小生就是有很大 吸引力的,孩子們往往對老師充滿了好奇、崇拜。當他們看到老師也參與到他們的學習中,那麼賣力地讀課文。我想,學生怎麼可能不受到影響呢?既然教師的示範 對課堂教學是有效的,我們又有什麼理由白白放棄這麼好的資源呢?

風箏課文反思總結 篇7

《青山不老》這篇課文向我們講述了一位山野老農面對自然條件惡劣和生活條件的艱辛,義無反顧地植樹造林,綠化山野,用15年的時間在晉西北奇蹟般地創造了一片綠洲,實現了自己的額人生價值,造福於後代。

課文層次井然,內容清晰。先描寫院子外面綠意濃濃的山林景觀,展示了一副改造山林、美化家園的喜人畫卷。接着作者從兩方面補充介紹了山林改造的背景狀況。最後以作者自身的心靈感觸提升全文,點出文章的中心意旨。

在教學中,我緊緊圍繞閲讀提示中的三個問題,以“就在如此險惡的地方,我對面這個手端一杆旱煙袋的瘦小老頭,經創造了這塊綠洲”統領整個教學過程,先讓學生想象作者在説這句話時的語氣、心情會怎樣?再找找出體現老人年紀的語句,想象老人的形象。學生通過讀句子想象,一個飽經風霜、臉上刻滿歲月痕跡、手上長滿老繭的晉西北的老人形象躍然紙上。接着我讓學生找找如此年邁的老人創造了什麼樣的奇蹟。通過找句子、想象畫面、談體會,學生深深地感受到一個八旬老人創造的奇蹟令人敬佩。然後馬上組織學生找一找老人再怎樣的環境中創造出了這片奇蹟。在交流中插入晉西北的資料,讓學生想象老人植樹中遇到的各種困難,學生再一次被老人的綠化山林、造福後代的執着精神所震撼。此時再讀“就在如此險惡的地方,我對面這個手端一杆旱煙袋的瘦小老頭,竟創造了這塊綠洲”時,學生充滿了對老人的敬重之情。因為這個教學環節比較深入,因此學生對作者為什麼説“青山永遠不會老的”這個問題迎刃而解。最後以小練筆“如果為老人塑造了一座銅像,你站在銅像前想對老人説些什麼心裏話”結課,學生在寫話中再次感悟老人和青山一樣偉大的精神。

風箏課文反思總結 篇8

國小五年級語文下冊《橋》一課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產黨員的光輝形象,面對狂奔而來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穩、高風亮節、果斷的指揮,將村民們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橋。他把生的希望讓給別人,把死的危險留給自己和家人,用自己的血肉之軀築起了一座不朽的橋樑。本文故事性強,情節感人。

這篇文章的情感教學目標是讓學生從老漢的語言、動作、神態中,感受到老漢在危險面前沉着冷靜、捨己為人、大公無私的高尚品質;培養學生樂於助人的品質和寬大的胸襟。文章中所描述的真人真事離學生的生活太遙遠了,雖然學生通過各種信息渠道瞭解到許多優秀人物的英雄事蹟,但在現實生活中大多數學生根本沒有見過這樣的人,他們缺少這樣的生活體驗。

新課標指出:“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這是時代的呼喚,是社會的發展需要。那麼我們如何讓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真正走進學生的心靈呢?

課前,我先讓學生尋找身邊的好人好事,如從報紙上看到,從別人那裏聽説的,自己親眼看到的……,然後説給班上的同學聽。這是課前“熱身”,使文本漸漸貼近學生的生活。上課的時候,我先給學生講幾個解放軍戰士抗洪搶險的故事,播放幾組真實的鏡頭,讓學生在真實的情境當中自然而然地釋放自己情感,然後再開始學習課文。課堂上學生的情緒最大程度地被調動起來了,他們的話語都發自內心,朗讀充滿了深情,這讓我深切地感受到只有教學內容和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相結合,才能夠碰撞出情感的火花,此時教師已無需再説“他永遠活在我們心中”,老漢的人物形象早已成為一種偉大精神的象徵深深根植在學生心中,一切都是那麼自然、流暢。真實的感受,真切的情感比任何語言都更有力量。

風箏課文反思總結 篇9

本課教學設計,我始終努力堅守以學生為主體,以情感的教學為主線,以個性的悟讀為手段,讓學生穿梭在語言文字中盡情地讀,讀出了意,讀出了情,讀出了語文的韻味。語文課程標準標中指出:要保證學生充分的讀書時間,使學生在讀中整體感知,讀中有所感悟。

在課堂上,請學生自由地閲讀,梳理學法,然後讓學生根據閲讀提示,抓住重點詞句投入到自主品讀中,學生或圈,或點,或讀,或畫,或寫,或説……交流,品味,個性化的見解暢所欲言,不亦悦乎。對文本關鍵語段的深入理解、體會,感受慈母情深,我都大膽放手,讓學生在閲讀中感悟,在感悟中閲讀。

抓住“哪裏使你感受頗深?”“哪裏能夠表現出慈母的深情?”讓學生去讀,去思考、去體驗感悟;再自主學習,自主感悟,所以在之後全班的彙報交流中,學生把讀懂了語言文字背後的內容,化無聲語言為有聲語言,體會到了母親掙錢的艱難,體會到了慈母情深,也感悟到了作者對母親的那份孝心、那份敬重。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們深深地感受到母愛的慈祥,母愛是深沉的,母愛也是偉大的、無私的。這種愛,作為子女永遠也報答不了,正如唐代詩人孟郊所寫的“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風箏課文反思總結 篇10

1、 在時間準備中不夠充足,也沒有提前試講,當真正上課的時候,感覺有點緊張,特別是當課件亂了的時候,變得慌亂起來,心理素質不過關,這點在以後的教學中還需加強,因為作為一個老師緊張是要不得的。

2、 課堂氣氛不活躍,不嚴謹,課堂常規還有待加強。在課堂的駕馭能力還不強,沒能很好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熱情;

3、 教學目標沒有完全落實,尤其是有感情朗讀、背誦這兩個目標上引導得很少。對於二年級的孩子來説,語文課需要花大部分時間在朗讀上。在整堂課的學習上,我讓孩子們進行朗讀的環節比較少,目標中的有感情讀,似乎在整堂課中都有所忽視,沒有真正落實目標。

4、 在課堂評價的實施和運用中,我不能適時地為學生作出最適當的評價,評價語言不夠豐富、較為單一,評價缺乏實效;

5、 在自主感悟的過程中也存在着“引導過多”等問題,在讓孩子主動認知方面還沒有真正放開。教學時,我只是注重自己對本課重點詞語和句子的感悟,沒有關注學生在學習方法的提高,大膽“放手”,而是把自己的感悟強加給學生,沒有引導學生對這些詞語進行理解後而獲得自己獨特的感悟和見解。這樣一來,學生的自主參與意識不強,學習能力沒有提高,只是“學會”而沒有“會學”。

6、 沒找到着重點進行訓練,沒有注意到運用抓關鍵詞的方法還不是低年段教學的主要方法。在理解重點詞語上,我更多的是灌輸給孩子們“這詞語什麼意思”上,我覺得老師應該引導孩子們去理解,並相信他們的能力,把課堂還給孩子們。

風箏課文反思總結 篇11

1、我認為相信學生就是相信自己。

學生喜歡這樣的課,收穫知識的同時師生共同收穫了快樂。課堂的方式改變,不再是教師教學生,而是一種平等的學習方式,也是一種綜合性的體驗創作學習,相信許多學生在活動中得到了鍛鍊,課堂為學生提供了廣闊的空間,並獲得了相關的品質啟發。

2、學生快樂就是我的快樂

課堂中追求的不再是教師授課的完美,教師更看重學生感受的體驗,我把學生感受放在第一位,音樂課成為學生真正喜歡的課,學生快樂就是我的快樂。

3.不足:課堂上教師更擔心學生表現不活躍、不大膽、不會完美,有時還會情不自禁的幫學生一把,然而從一節課下來,這些擔心恰好相反,而這些擔心甚至會阻礙着學生的想象及創作和表現,相信學生反而做得更好。

風箏課文反思總結 篇12

仕與隱,儒與道,是困擾了中國文人幾千年的艱難抉擇。屈原的沉江是傳統知識分子對美好理想與高潔品行的執著堅守,漁父的灑脱則是於亂世之中潔身自好與世推移的淡然選擇。

這篇課文篇幅相對較短,學生基本可以藉助註釋和工具書疏通文意,因此在教授這篇課文時,我先挑出重點字句由學生自主討論解決,在理解文意的基礎上去思考體味屈原和漁父兩種不同的人生觀與價值觀,並進一步引導學生思考這兩種截然相反的人生態度對今日的我們具有怎樣的思想意義。在6班上課時還探討了一下“漁父”這一特定的文學形象。但由於課前未能及時佈置學生收集相關資料,使得課堂的討論顯得不甚充分,這一點以後注意。

風箏課文反思總結 篇13

本節課是學生入學第一天的第一節數學課,因此消除學生對老師、同伴、學校的陌生感和距離感,是本節課的一個主要任務。同時還要培養學生喜歡數學的情感。學生只有喜歡老師、喜歡數學,才能熱愛學習,學好數學。因此,在教學中力圖實現玩中學、做中悟、活動中拓展的目標。

1、讓學生走近教師。

教師是學生學習活動的導師,學生只有親近教師,才能喜歡所教的學科。正所謂“親其師,樂其道。”為此,上課伊始,我正式地向同學介紹自己,並且讓同學們把自己與以前的教師作比較,同時讓學生自我介紹,其主要目的就是要消除學生與教師,與同伴的陌生感,縮短心理距離,從而使學生能儘快地適應新環境,走近老師。

2、讓學生走近數學。

密切聯繫數學與現實世界的聯繫,是新的課程標準所倡導的重要理念。因此我不吝惜時間,帶領學生走出課堂,到校園中去觀察,去計數,然後小組交流,再全班交流。一方面為了落實本課的教學目標——數出10以內物體的個數,另一方面在熟悉學校環境的基礎上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

風箏課文反思總結 篇14

表達是培養學生思維、語言能力的重要途徑。在教學《小壁虎借尾巴》時,我減去了教材中重複的環節,留出時間空間進行擴展閲讀,讓學生自己去悟。首先,在教學中讓學生悟出課文是用童話的形式把知識寫出來的,積累了語言表達方式;然後,我選擇學生感興趣的話題進行課外閲讀——《尾巴的妙用》,通過填表格,書面表達出動物的尾巴形形色色,和各種作用;最後,學生根據個人的喜好自由選擇方式進行表達,在此基礎上我創造各種表達的機會,激發學生表達的願望。這樣學生就會樂意表達,而且有內容可説。

我在教學中讓學生有充足的交流時間,圍繞課文的重點問題和疑難問題,展開討論,鼓勵學生髮表獨到的見解。由於學生思維的不同,對問題的理解也不同,因此,就得通過討論、交流,幫助學生解決問題,獲得知識。在《小壁虎借尾巴》中,我針對小壁虎的尾巴是被蛇咬斷的,還是自己掙斷的這一問題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在交流的過程中,同學們通過讀文、演示,取得共識。這樣交流,既有利於學生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又有利於學生表達能力的訓練。

總之,這節課的教學,我盡力創造出一種氛圍,使孩子們能自然而然地將情感釋放於朗讀中,使他們的感情在朗讀中得以淋漓盡致的宣泄。

風箏課文反思總結 篇15

這類初看上去不能吸引學生眼球的文章,得有個特別的導入。儘管我一直以來較注重新課的導入設計,但這次總覺得左右不合適。於是我想到了自己初讀這篇文章的體會,我想學生也是會有類似的想法的。上課之前我偶然間問過幾個學生,他們的確有我假設的這種想法,就是認為文章的假、大、空。所以我在導入時先讓學生來個實話實説,這在相應的案例描述中已有交待。另外,導入的時候我還考慮到,我們的學生平時總是受指責的多受表揚的少,尤其這個我想集中他們注意力,引起他們興趣的時候不能再讓他們對我、對這篇課文有排斥情緒。所以,我挖掘他們愛國情懷的具體表現。

“知人論世”讀書方法的掌握,是學科教學指導意見在本專題提出的一個教學目標。我運用該方法指導學生準確地理解了作者的寫作意圖,教學效果良好。並且在該部分的小結中,我談到了他們在高中階段有別於以往學習階段而應養成的學習習慣。 學生的底子差,是我們學校的實際情況,對一些常用的修辭方法,我們的學生不見得都已掌握,所以我決定從修辭的角度去品讀文章,這樣既充實了課堂內容,使文章的分析不至於泛泛而談,又能讓學生覺得文章的美妙之處具體可感。

同時,我結合《學科教學指導意見》,聯繫必修一“月是故鄉明”專題,在此擴大和深化家園之思,讓學生思考個人與祖國的關係,強化他們的愛國情感。上完這篇課文,我欣喜的發現,愛國這一主題情感,祖國燦爛文化與壯麗山河,得到了學生們無比自豪的認同。 同一篇課文,兩次教學,教學效果的大不同,給我以很大的觸動。其實,教師要是能夠有足夠的時間備課,我們的課堂是能散發出光彩的,是會有出乎意料的教學生成的。

風箏課文反思總結 篇16

詩歌前四小節的敍述結構比較相似,都是先講美麗的自然景物本來應該是怎樣的美麗:然後通過“可是”轉折,描述現實狀況。在原有美好與寧靜的景象與遭受戰爭破壞的景象的對比中,發出一聲聲痛心的疑問:“這究竟是為什麼?”因此在教學中我先引導學生學習詩歌的第一小節,初步體會詩歌所表述的情感後,再讓學生模仿第一小節的學習方法合作學習第二、第三、第四小節,並通過提問題的形式檢驗學生的自學情況。然後通過回顧前四小節的內容,體會詩中四次提到的 “這究竟是為什麼?”所表的情感,為學習詩中第五小節內容鋪墊了痛恨戰爭的感情基礎,最後與作者產生共鳴:停止戰爭,呼籲和平。整堂課的教學基本能夠按着自己的思路順利完成,但其中還有很多的不足之處:

1、這是一篇閲讀課文,應該放手讓學生多讀,在讀中感悟詩歌情感。基於學生的特點,我還是選擇了“扶、放、收”的方法,所以課堂中學生讀的機會就相對少了。

2、學生在提問題的環節中,問題內容比較浮淺,只是居於自己對字面的理解來進行提問的,不會沒有深入挖掘詩歌內涵。

3、針對這節課,我還安排了多種形式的練習題,但由於時間關係,沒有展示給學生,覺得和可惜。

4、詩歌結尾處,學生情感沒有得到進一步的昇華。

5、課前準備不夠充分,課堂語言不夠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