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分與合的教學反思案例(通用17篇)

數學分與合的教學反思案例 篇1

《分與合》是人教版國小數學一年級上冊第三單元《1~5的認識和加減法》的內容,該知識是學習加減法的基礎,整節課學生在動手實踐等活動中掌握5以內數的分與合。

數學分與合的教學反思案例(通用17篇)

本課時我充分發揮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並有以下收穫:

1、《分與合》中主要是對4和5的合成進行教學。對於4和5的分與合的掌握,大多數學生已經有比較好的基礎了,那麼這節課的重點就是讓他們通過分紅花對“4和5的分與合的合理性”進行感性的理解,初步建立數感。所以在教學時,我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讓他們發揮自己的主體性,培養學生與人合作、交流的能力。而在強調有序思想時,我也是充分地尊重學生,把課堂交還給學生,請學生自己説一説有什麼好方法記住4和5的分與合,在學生的交流彙報中,自然滲透有序的思想方法。

2、在遊戲中練習,寓教於樂。在課堂上,我通過“猜一猜”、“出卡片”等遊戲,讓學生真正感受到了“玩中學”的樂趣。在課的最後,我沒有丟棄我的故事情景,繼續利用虎媽媽過生日,請我的學生自己把小禮物(缺了葉片的向日葵)補完整送給虎媽媽,不僅及時鞏固了今日所學,而且也使得整堂課前後連貫,一氣呵成。

3、及時肯定、及時表揚。課堂上,學生的每一個想法都是很好的教學資源,我應充分地利用並及時寫出來、及時肯定,這樣才能更好地落實分與合。同時,對於那些動腦筋、發言積極的孩子,也要不吝嗇自己的表揚,增加孩子的自信心。

4、做到完全放手。4的分與合是在我的引導下一步一步完成的,相信有了4的基礎,5的分與合對於學生應該不是一件難事。因此,我多給學生機會,把2、3的機會讓給他們,讓他們多説多練,淋漓盡致地體現學生是學習主人的色彩。

然而,我還是有不足之處有待改進。

看到孩子們如此高的學習積極性,希望我能盡我所能,把這種良好的學習氛圍繼續延續下去!

數學分與合的教學反思案例 篇2

學生們有了學習圓柱體的知識與技能基礎,人是圓錐應不成問題,再加上學生們會在動手合作中進行學習,這是他們非常喜歡的學習方式。在對教材進行了充分地前端分析之後,教學設計我注重了以下幾點:

1、抓住重點、難點進行教學設計,教學過程中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本課的重點是認識圓錐的基本特徵,推導出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難點是利用圓柱與圓錐之間的關係推導出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因此我設計在本節課上利用大量的時間充分讓學生們自己動手,通過學生自己動手削、觀察、猜想、推理、驗證等方法,找到圓柱與圓錐之間的關係,從而推導出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把公式的應用放在了下一節課,這樣學生們會有更加充足的時間和空間動手探究。

2、在教學過程中體現教師的主導地位。

新課程倡導學生的主體地位的同時也提倡教師的主導地位。我理解教師的主導地位在數學課上體現教師要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分析問題的方法。於是我在分析教材後,從難點出發,設計學生自學提示。讓“學生自己動手在一個圓柱中削出一個最大的圓錐,並觀察:(1)圓柱、圓錐的什麼相等?(2)圓柱被削下去多多少,還剩下多少?(3)圓柱與圓錐的體積之間存在着什麼關係?通過自學提示的設計,讓學生在回顧削鉛筆的過程中切身感受圓柱與圓錐之間的密切聯繫,從而順利地推導出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

數學分與合的教學反思案例 篇3

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是開啟知識大門的金鑰匙。國小生如果對數學有濃厚的興趣,就會產生強烈的求知慾望,表現出對數學學習的一種特殊情感,學習起來樂此不疲,這就是所謂的"樂學之下無負擔"。下面,我談談在教學8和9的組成時自己的幾點體會。

一、創設情景,在活潑氣氛中引發興趣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而且“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節課,我根據教學內容,結合低年級學生的個性特點,大膽地創造、使用教材,從孩子熟悉的“分家”這一生活情景出發引入課題,吸引了學生的注意,使學生一開始就處於積極狀態中,激發學生的思維,激起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二、自學互學,在合作交流中感受快樂

動手實踐、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課堂上學生唱“主角”,教師只是一個“配角”,我採用"當小老師"的形式,“闖關大比拼”的形式,讓學生在好奇中思考,在思考中得到逐步提高。如在教學時,我讓學生上台展示,把蘋果寶寶分家。這樣反覆進行幾次,學生就在"分家"中掌握了數的分解和組成,加深了對數的認識。

三、在比賽中增長信心,培養競爭意識。

兒童的好勝心、自尊心強,愛表現自己,所以要經常創造機會讓學生充分表現,讓他們在心理上得到滿足,要不斷鼓勵他們樹立信心,增強勇氣,勝不驕,敗不餒。如在教學中我時刻激勵孩子們,學生紀律好、回答問題好等都可以得到一個拼過寶寶,比一比誰做得又對又快,從而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

四、練習形式的多樣化

學生的思維是靈活的,關鍵是老師怎麼調動。本課教學我通過各種各樣的活動練習,讓學生“活”起來,師生一起進行闖關,感覺數學的樂趣和無窮魅力。例如:教8和9的組成時,在講完後,我請9個同學上台,每人發一個數字,教師説組成8的兩人是好朋友,學生就兩人手牽手的成為了好朋友,也可以組成9的兩人是好朋友,這樣不僅讓學生很快掌握8、9的組成,還可以進行思想教育,同學之間互相團結、友愛。

數學分與合的教學反思案例 篇4

《測量》這一單元教學內容包括認識“分米、毫米、千米和噸”,測量教學反思。這一段時間的作業學生的回答真是五花八門,什麼都有。如有學生説“我睡的牀長2(千米);一頭鯨重60(克)。更有甚者,連長度單位和質單位都不分,一個雞蛋重60(分米)這樣的答案。

課後,我認真進行了反思,也再次認真閲讀了《教學參考》,參考上指出學生已經學習了長度單位釐米和米,質量單位克和千克,已經瞭解了一些有關測量的知識和方法,在生活中也常常遇到測量問題,學生的生活經驗比較豐富。新課程標準指出:“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這些內容要有利於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內容的呈現應採用不同的表達方式,以滿足多樣化的學習需求。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課堂上,我也努力創設了各種情境,如教學“毫米”時,讓學生找一找生活中一毫米的物品,並動手量一量。“分米”的認識也是如此。教學“千米”時,還帶學生到操場上走了1千米;放學回家還請家長協助,從校門口出發到哪裏是1千米。教學“噸”時,學生到家裏去觀察了大約1噸的穀子或化肥。後來我發現這些活動,學生缺乏真正的感悟過程,有些根本就沒有去做。在課堂上,學生動手能量的東西就是課桌、書本、自己的身高等等。一方面在家庭生活中,學生能測量的機會真是少之又少,既沒有測量需要的尺,也缺乏一定的指導。另一方面除了作業和課堂上,學生在生活上根本沒有這方面的交流。

所以這方面的學習內容離學生的生活太遙遠了,才導致犯這樣那樣的錯誤。誠懇請教各位同行,提出提寶貴建議。以後在教學中要注重數學與生活實際的聯繫。

數學分與合的教學反思案例 篇5

這節課圍繞課標體現趣,新,活三個特色。

趣:1以趣激情,突破難點。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推動學生探究新知識的動力,但興趣總是在一定情境中產生。為此,在新課開始時,我注意創設情境,激發參與的動機,利用聽音樂,配以學生喜歡的動畫,在引導學生觀察參與的同時,適時激疑9的後面是幾,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10的認識。這種設計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慾望和主動參與學習的動機,使學生學習情緒高漲,達到學習的最佳境界。

2.以遊戲形勢結束,寓教於樂。

練習的設計,也充分體現了趣味性。學完10的組成後,在找朋友與拍手組10的遊戲中鞏固這節課的教學重點和教學難點。在遊戲的過程中,學生情緒高漲,不僅鞏固了學習內容,而且在輕鬆愉悦的氛圍中結束了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寓教於樂。

新:課堂上,教師大膽放手,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充分體現了“研究性學習”的優越性,這種“自主——合作”式的探究模式新。

1.為學生活動提供了充足的材料,使學生動了起來,課堂活了起來。

為了讓學生動起來,我為每人準備了小棒,要求學生先數出10根小棒,再用這些小棒拼出漂亮的圖案。這樣既鞏固學生對10的序數的認識,也培養了學生的美感。提供了人人動手研究的機會。學生在動手操作中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手,腦,口等多種感官並用,全身心地投入到研究過程之中,使課堂有了生機,充滿了活力。由於學習材料的充足,激發了學生探索學習的興趣。

2.為學生提供充分的時間,留下自主探索的空間。

學生的探索必須有一定的時間做保證。教師不能代替學生的思考,也不能簡單地以成人的眼光對學生的解 答做出判斷,要給學生表達自己想法的機會,尊重學生以不同的方式理解和解答問題。本節課一系列活動的設計,教師都給了學生充足的時間和空間,這樣就使學生有了足夠的時間獨立思考,動手操作,合作交流,提高了自主探索的時效性。

活:1激活內容,調動學生。

課前我比較深入的鑽研教材,科學地運用教材,將教學內容分解成許多小問題,使每個問題既圍繞重點,又圍繞難點來進行。教師在課堂上根據學生的研究彙報內容,靈活地駕馭課堂,既能將問題“放”出,又能逐步地“收”回,從而將有關於10的知識全部呈現在學生面前。

3、評價靈活,鼓勵學生

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課堂上,注意運用豐富的評價語言,例如,你們是了不起的設計師,你們有着敏鋭的觀察力,團結力量大讓我們共同尋找答案等。採用趣味性的評價方式,注意聽講的獎勵金耳朵,積極發言的獎勵金花筒,團結互助的獎勵合作花。這樣的評價更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

以上是我對這節課設計上的一些理念,但在課程實施的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問題。

一.缺少追問。

在課程開始階段,學生在回答圖上有些什麼,它們的數量是多少時。有一個學生很

快説出圖上有10只鴿子。對於學生的回答我很快給予了肯定,但我沒有追問下去你有什麼好辦法能這麼快就數出結果。其實這裏也是突破教學重點的一個有利契機,如果我讓這個孩子到前面數一數不僅能讓學生鞏固10的數法同時也教會了學生數物體個數的方法。由此我想到一名好的教師不但要有紮實的基本功還要具有主持人的機智,面對一些出乎意料的情況學會追問。

二.沒有打破思維定勢

在練習設計時,如果能強調一題多説,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思考,不僅能使學生加深對知識的理解,而且能使學生在解題時,學會運用轉化的思想,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在觀察直尺回答比( )大,( )比( )小,如果不僅僅讓學生説10和9的大小關係,更多的關注10以內的數的大小關係,這樣既鞏固了以前學習的知識,又開闊了學生的思維模式。

以上是我對這節課的簡短的反思,在以後的教學中,我會力求做到:豐富學生玩數學的經歷,豐富學生做數學的經歷,豐富學生用數學的經歷。

數學分與合的教學反思案例 篇6

數學來源於生活,我們的日常生活就是學習數學的大課堂,是探索問題的廣闊天地,把所學的知識運用到生活實踐中,是數學學習的最終目的,角的分類教學反思。

關於“角”,學生在二年級已有初步的接觸,但是大都屬於直觀的描述, 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觸了很多的大小不同的角,但對常見的角的分類的知識,生活中接觸很少,顯得比較抽象。國小四年級的學生抽象思維雖然有一定的發展,但依然形象具體思維為主,分析、綜合、歸納、概括能力較弱,有待進一步培養。

我從生活實際出發,讓學生自己捕捉生活素材,然後從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背景出發,關於角的分類的知識,我讓學生在主體積極參與、操作、交流、動腦、動口的探究性學習中建立概念、理解概念和應用概念。使他們獲得主動探究數學的快樂。

在角的分類教學中,平角和周角是重點,也是難點。學生容易把它們和射線、直線混為一談。所以在教學時,我緊緊抓住角的特點講解平角和周角的特殊性。並注重和射線、直線的對比區別。在角的畫法教學中,我採取的是放手讓學生自己去畫,在畫的過程中引導學生自己體會和歸納畫法。學生因為有用量角器量角的經驗,所以基本上大部分的學生可以達到目標要求。

數學分與合的教學反思案例 篇7

我在設計圓的周長這節課時,先讓學生獨立思考,然後小組合作,大膽猜想圓的周長可能與什麼有關,再引導學生通過實際計算幾個大小不等的圓形物體的周長與直徑的比值,使學生明確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確,再讓學生在動手操作、測量、觀察和討論中經歷探索圓的周長公式的全過程,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性,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下面,我就從以下兩點反思本節課的教學。

1、愉快教學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我在教學圓周長這課時,採用多種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主動參與的積極性,讓學習的內容成為學生自身的需要。

在測量一元硬幣的直徑和周長時,使有些學生明白圓的周長沒辦法用繞線和滾動的方法測量出來,從而激發學生進一步的探究慾望,再去探索新的求的方法,這使得下面的學習有了驅動力。

2、自主探索中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國小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而猜想驗證又是學生探索中常用的方法。

這節課在學生猜測圓的周長可能與圓的直徑或半徑有關的時候,我沒有馬上進行下一環節的教學,而是追問了一句,你想用什麼方法來研究圓的周長與直徑的關係,有位學生提出了用測繩來量出圓的周長,接下來我就讓學生通過繩繞法測量出硬幣的周長和直徑,在找同學彙報他們的測量結果,演示他們的測量方法後,我又追問了一句:那麼圓湖的周長或再大一點的圓的周長,你也能量出嗎?能不能找到向我們以前學過的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的計算方法。然後,我就讓學生進行分組測量三個圓的直徑和周長活動,為了防止小組合作學習流於形式,避免學生在活動時沒有目的性,根本不知道自己該幹什麼。在小組合作前,我明確的提出了提出活動要求:小組合作,測量三個大小不同的圓形紙片的周長和直徑,把數據填在圓的周長記錄單上。

本節課帶給我的不僅僅是這些收穫,還有關於教學不足的思考,比如教學語言不夠精煉,課上不能注意傾聽學生回答,圓的周長的概念教學不紮實,這也是我在今後教學中,應該注意的問題。

數學分與合的教學反思案例 篇8

這節課是在學生學習有理數乘方的基礎上展開的.這節課的重點是學生能説出冪的乘方的運算性質,並用符號表示.難點在於利用同底數冪的乘法的運算性質進行運算.為了吸引學生的學習,我主要通過計算(23)2,(a4)3,(am)5的引入.讓學生經歷從特殊到一般的過程,讓學生歸納出冪的乘方的運算性質.在這個過程中,培養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讓學生充分交流各自的計算依據,發展學生的歸納能力和有條理的表達能力.對於公式的記憶,怕有些同學記不住.因此,我把底數比作是同學的腳底板,指數是學生的手指,同底數冪的乘法比作同學手牽手.將課知識形象化,有利於學生掌握新知識,更好的提高課堂效率.

但是在課堂練習中,學生做題時候出現了很多錯誤,例如

1.負數的奇次方與偶次方的符號的混淆,

(-2a2)2= -4a4,(-2a2)3=8a6(奇負偶正法)

2.乘方運算的錯誤,如32=3×2=6

學生分不清各種運算性質是錯誤的關鍵,沒有什麼好的方法,只能多練,這是一個熟悉的過程。培養學生把解題後的再構應用到整個數學學習過程中,養成檢驗、反思的習慣,是提高學習效果、培養能力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因此,在不增加學生負擔的前提下,要求的作業是每節課後必須進行再構,利用作業的再構給老師提出問題,結合作業做一些合適的反思,對學生來説是培養思維能力的一項有效的活動。

數學積的乘方教學反思範文五

本節課的主要內容是積的乘方公式及其應用。從實際問題猜想——主動推導探究——理解公式——應用公式——公式拓展,整堂課體現以學生為本的思想。實際問題情境的設置,在於讓學生感受到研究新問題的必要性,由於在應用當中需要用到同底數冪的乘法和冪的乘方,也是為了引導學生回憶鞏固前面的知識,所以在上新課之前先複習它們的法則。積的乘方公式的理解及應用時這節課的重點,首先要讓學生理解這個公式,而要讓學生理解這個公式,就要讓學生理解積的乘方的含義。導出性質後,要通過一些實例説明其表達式及語言敍述中每句話的含義,以期學生更好的理解,並能在理解的基礎上會用它進行計算。因此在後面設計了幾個例題,以便學生進一步理解公式。總的來説這節課還是講解清楚了積的乘方的概念,並且也給了一定的時間給學生訓練,學生初步掌握了概念並能對它進行簡單的應用。這節課的主要易錯點是對符號的處理,這點在備課的時候我也考慮到了,因此在例題裏我設計了一些學生易錯的題讓他們訓練。

本節課存在的問題:1,、法則理解不到位。2、積的因式模糊不清。3、符號應該視為因式的一部分。在今後的教學中要注意以下的幾點:第一、不能把學生看得很聰明,該下細的地方就要反覆講解。第二、對難點問題要析出幾條線、不同角度加以説明。第三、多讓學生之間討論交流,讓學生自己去體會總結。

數學分與合的教學反思案例 篇9

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是開啟知識大門的金鑰匙。國小生如果對數學有濃厚的興趣,就會產生強烈的求知慾望,表現出對數學學習的一種特殊情感,學習起來樂此不疲,這就是所謂的"樂學之下無負擔"。下面,我談談在教學3和4的組成時自己的幾點體會。

一、 創設學生熟悉的情境,在實際中解決數學問題。

生動的生活情景,有助於學生了解現實生活中的數學,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繫,增加對數學的親近感,體驗用數學的樂趣。因此,在教學中,我經常設計一些情境,讓學生在玩中輕鬆學習。例如:教3和4的組成時,在講完後,我請4個同學上台,每人發一個數字,教師説組成4的兩人是好朋友,學生就兩人手牽手的成為了好朋友,也可以組成4的兩人是好朋友,這樣不僅讓學生很快掌握3、4的組成,還可以進行思想教育,同學之間互相團結、友愛。

二、以猜為動力,引導學生探索數學的奧祕。

眾所周知,每一個孩子都愛問為什麼,每一個孩子都想探究一些祕密,根據孩子的這種心理,我多次採用"估一估 ,猜一猜"的形式,讓學生在好奇中思考,在思考中得到逐步提高。如在教學時,我先告訴學生我一共有幾顆珠子,左手有幾個,讓學生猜猜右手有幾個,這樣反覆進行幾次,學生就在"猜"中掌握了數的分解和組成以及加、減法,加深了對數的認識,為今後學習用數學做好了鋪墊。

三、自學互學,在合作交流中感受快樂

“動手實踐、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如今,“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課堂上學生唱“主角”,教師只是一個“配角”,把時間和空間都留給學生進行思考、探究、交流,關注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表現出來的情感、態度、思維等方面。我多次採用"猜一猜"的形式,讓學生在好奇中思考,在思考中得到逐步提高。

學生的思維是靈活的,關鍵是老師怎麼調動。本課教學我通過各種各樣的活動練習,讓學生“活”起來,師生一起進行闖關,感覺數學的樂趣和無窮魅力。

四、在比賽中增長信心,培養競爭意識。

兒童的好勝心、自尊心強,愛表現自己,所以要經常創造機會讓學生充分 表現,讓他們在心理上得到滿足,要不斷鼓勵他們樹立信心,增強勇氣,勝不驕,敗不餒。如在教學中我以小組為單位,學生紀律好、回答問題好等都可以為小組"得紅旗",小組的紅旗最多的每人一朵小紅花,在個人中可以比一比誰做得又對又快,從而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

數學分與合的教學反思案例 篇10

《新課標》提出:計算教學旨在培養學生的數感,增進對運算意義的理解。課堂教學中,如何把握和運用算用結合,凸顯算用結合的優點,值得認真思考和實踐。現以《乘加乘減式題》一課設計為例,談談一些想法,請同行賜教。

本課的教學不如以往《兩步計算式題》的教學,“先算什麼、再算什麼”不是由教師提出和説了算。而是學生從圖意列出算式,然後根據列出的算式而進行嘗試計算,最後在實際情景(主題圖)中得以驗證算法,從而得出:“先算乘法,再算加(減)法”。我認為,這才是本節課算用結合的真諦。基於對教材的理解,我的教學設計從以下幾個方面着手算與用的結合。

1、利用主題圖,以用引算。

通過讓學生觀察主題圖,從而提出數學問題,引出本節課的主要教學內容——乘加、乘減式題,是設置主題圖的用意之一,也是本節課的第一次算用結合——以用引算。從乘加、乘減式題的得出,讓學生感知算式與圖意的內在聯繫,並通過嘗試計算來印證直觀認識是本節課的第二次算用結合。設計中,我充分注意了這兩次算用結合併力圖體現其結合。

2、圖式結合,以用明算理。

乘加、乘減式題的計算方法的驗證是設置主題圖的用意之二,也是本節課算 用的第三次有機結合——以用明算理。我以為,這一結合方法是新教材的特色。當乘加、乘減式題出現之後,無論從順序上還是直觀上學生都覺得應該先算乘法,這一算法正確嗎?儘管“先乘除、後加減”是人為規定的,但規定並非想當然,得有一定的道理。因此,在提倡探究、交流的國小數學課堂教學大背景下,這就需要讓學生進行驗證。設計中,我注重學生通過圖式結合、心裏默算來探究算理這一環節,此舉不僅有助於學生掌握計算方法,更能有效地幫助學生探究和理解算理。

3、以用促算,深化算法。 讓計算與生活相伴,起到學為所用,是本節課設計中的第四次算用結合。在這一過程中,我為尋求算用結合的最佳結合點而盡力。主要是創設了讓學生幫王大爺計算一共摘了多少個桃子和同學們去參觀一共去了多少人,用不同的方法數花的朵數。以及沒有進行完的開放題,其意不在於簡單的“用”,而在於鞏固算法,進一步明白算理,學以致用。

不足之處.:在解決問題的方法上我把大量時間放在了讓學生説為什麼會這樣想的敍述上,由於孩子的年齡太小,總體感覺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不是很好,特別是在説為什麼的時候,需要一大竄語言文字來描述,一些同學的訴説,斷斷續續,不太清楚,所以我得重複他們説的話,這樣耽誤了時間,沒進行完。在我預設時也過低估計了學生的能力,原本認為只有3-4種解決的方法,卻出現了8、9種方法,很令我驚奇,我不得不承認他們真的太棒了,如果我的教學設想在課前再多一點,這樣會更好得把握時間,不至於使後面的開放題進行不完。課堂上任何事情都會發生,一切皆有可能。我慶幸我還年輕,而且趕在了好時候,周圍有很多優秀的教師,學校也為我們創造了很好的展示舞台。不足的方面太多了,自我的素質還要進一步提高,還要不斷學習,多讀書,多向其他老師請教,儘可能多的吸收營養。

數學分與合的教學反思案例 篇11

這個單元的知識是在三、四年級整數乘法和小數的基本認識的基礎上的一個延伸。我在教學前複習學生已經掌握知識,但是教學下來學生做題的狀況卻令我出乎意料。總結起來學生出現問題的狀況有兩種:

1、方法上的錯誤:不會對位;計算過程出錯。

小數乘法的對位與小數加減法的對位相混淆;而不是末位對齊。學生在計算過程中花樣百出的現象較多,如在豎式計算過程每次乘得的積還得去點上小數點,兩次積相加又要去對齊小數點等。

2、計算上的失誤:做題馬虎、不仔細。

把小數看成整數乘法計算好後,忘加小數點;或小數點打錯位置;或豎式下直接寫出得數(無計算的過程),做完豎式,不寫橫式的得數等。應對這種學生作業狀況,我對我的課堂教學作了深刻的反思:

1、教師主導性太強

在學生做題中出現錯誤時,我總是急於給同學分析做錯的狀況,而沒有讓同學自己找找原因,如果讓他們先想想小數乘法的法則,然後再跟錯題比較一下,這時候有的同學可能自己找出錯題的原因,這樣才能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以至下次做題時不會再犯相同的錯誤。或者還能夠把學生所有的錯題的形式集合在一齊,讓學生自己“會診”,找出錯因。

2、新授前複習不夠到位

對於學生的學習起點沒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在學生的基礎掌握不好的狀況下,就應先為學生作好鋪墊,提前讓學生作好整數乘法和小數初步認識的複習,而不就應急於按教學計劃開課。如果在開始教學新知識時就把握好學生計算關打好基礎,就不致於出現正確率較低的現象。

3、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口算潛力

口算既是筆算、估算和簡算的基礎,也是計算潛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平時的教學中,就要多加強口算題的訓練,以提高計算正確率。

4、忽視小數乘法和小數加法計算的根本區別

小數加法和小數的乘法最根本的區別就是小數點的位置狀況,但是在學生的做題中,我卻發現了好多同學在學完小數乘法的末位對齊後,加減法就忘記了小數點對齊。我想如果我能在課前作好充分的預設,能有效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應對學生出現的這樣那樣的錯誤,使我不得不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課堂,審視我的學生,並對此我進行了深刻的反思:

1、加強學生口算潛力的培養。《新課程標準》指出:口算既是筆算、估算和間算的基礎,也是計算潛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提高學生口算的正確率以及加強學生口算的速度,對提高學生計算的潛力必須會幫忙。

2、重視學生的作業習慣培養。我把學生在明白算理後出現的錯誤,都簡單的歸罪於“馬虎”,其實加強良好作業習慣的培養才是最重要的。良好的習慣不但能一改學生“馬虎”的毛病,它還能為學生今後的學習生活帶來幫忙。它體此刻我們平日數學教學的點點滴滴中,需要我們老師的正確引導和激勵。

3、指導錯題改正。學生在計算出錯後,我往往讓學生立刻去訂正。其實可不用急於一時,能夠讓學生之間互相幫忙找出錯誤,也可透過學生自查來發現錯誤。

在這一單元的教學中,我還覺得自己思想不夠解放,走不出傳統教學模式的影子,影響着新課標、新理念的實施。相信此次反思對今後的教學工作會有所幫忙。

數學分與合的教學反思案例 篇12

這一節課有學習的基礎,在前面已經學了2—7的加減法,學生對怎麼想加減法算式得數的方法已掌握得很好了。並且在前面的學習中也已會看圖説三句話。所以,上課一開始,我就出示例圖,引導學生看看圖中是怎樣的情景,然後引導學生説用加法列式的三句話,在優生的帶動下很多小朋友會説,並能正確地列出算式,也能説出每個數字是什麼意思,教師再強調加法的含義,緊接着我又引導孩子們説説減法的三句話,並列式,説説每個數字的意思,師生共同強調減號前面是總數。完成例題教學後,半扶半放地讓學生做試一試,大部分學生能順利完成,在此又提問怎麼想算式的得數。後面的練一練就完全放手讓孩子們獨立完成了。

學8和9的加減法教學反思範文二

11月11日是光棍節,在這個特殊的節日,謝老師以及各位兄弟姐妹能蒞臨我校進行教研活動,我非常的高興,遺憾的是未能獻上合格的公開課,在謝老師以及其他老師的點評中,發現了自己太多的不足,現則其重點簡要説明,希在以後的教學中努力改進。

本節課是在學生學習了“9以內數的認識,7以內數的加減法,以及一圖寫二式”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學生應能順利的進行9以內數的加減法以及根據一圖寫出四式,為後續學習數打下基礎。

教學第一個例題(恐龍圖)這部分我將課件上的恐龍製作成了動態的(好像在向前爬行),結果學生將其中一條減法算式理解成前面兩隻恐龍離開了視線,對另一條減法算式的理解造成了困難。謝老師指出,課件的動靜製作應該要充分的考慮,不能單純為了課件的美觀,我將這裏的“恐龍”製作成了動態的,無形中給學生的學習注入了無關刺激,給學生的學習造成了困難。

教學第二個例題的時候,我提出了一個在教學中應不應該把如何擺規定死(同顏色擺一起),謝老師指出,這裏有三個層次的作用,第一層次是為了寫算式和解釋算式方便,第二層次是為了説明加法的意義方便,第三個層次是滲透集合的思想。經過謝老師的一番指點,才發現這樣一個小小的規定,還存在那麼多的深層含義,以後要勤于思考。

教學第三個例題的時候,有學生在計算的時候是用手指頭點點算出來的。謝老師提出手指頭是如何點的,按什麼順序,一問三不知啊,慚愧。平時自以為很簡單的數指頭也包含那麼多的學問在裏面啊,學生的件件都不應該是小事,要認真對待,到底該不該讓學生繼續用手指來計算算式呢?

在後面的2個練習中,謝老師指出我缺乏層次性,其實練習的層次性設計對我來説並不陌生,在這節課的 設計中,真的忘了,一點都沒有考慮到,其中有時間的關係,但更多的是自己意識的不足,練習大概可以分這3個層次吧,第一層次是基礎練習,第二層次是應用練習(與生活結合),第三層次是提高練習(為下步學習準備)。

謝老師還提了一個要不要設計合作交流的問題,首先是哪裏合作交流的問題,某個環節要不要合作交流,有沒有合作交流的必要,經過合作交流後學習效果是不是有提高,是不是切實提高了學生的合作能力。謝老師還提了2個建議,第一是開始時就明確要求,第二是分工要明確。

謝老師還提到了比如“不能完全按照教案,在課堂上遇到問題要具體問題具體解決”,“要讓學生學會傾聽,不但是傾聽老師的發言,也傾聽同學的發言”,“教低年級知識,你的自我知識儲備必須擴張到更高年級相似內容”,等等。

兄弟姐妹們也提出了我在這節課中的種.種問題,比如備課要努力的研讀教材以及教參,對學生的提問不能咄咄逼人,合作學習的時候要先説好要求等等。

也有兄弟姐妹很給面子,説我課堂順暢,言語還不錯,真是很難找到什麼好的方面! 

謝謝謝老師以及各位兄弟姐妹抽空來不吝賜教,也謝謝我們校長以及各領導各任課老師對本次活動的大力支持,只有你們的幫助,才有明日的我!

數學分與合的教學反思案例 篇13

在二次函數教學中,根據它在國中數學函數在教學中的地位,細心地準備《二次函數》的教學,教學重點為二次函數的圖象性質及應用,教學難點為a、b、c與二次函數的圖象的關係。根據反思備課過程和講課效果,感受頗深,有收穫,也有不足。

本章的教學是我對選題有了進一步認識,要體現教學目標,要有實際意義。要體現學生的“最近發展區”,有利於學生分析。如為了幫助學生建立二次函數的概念,從學生非常熟悉的正方形的面積的研究出發,通過建立函數解析式,歸納解析式特點,給出二次函數的定義.建立了二次函數概念後,再通過三個例題的分析和解決,促進學生理解和建構二次函數的概念,在建構概念的過程中,讓學生體驗從問題出發到列二次函數解析式的過程.體驗用函數思想去描述、研究變量之間變化規律的意義.

接下來教學主要從“拋物線的開口方向、對稱軸、頂點座標、增減性”循序漸進,由特殊到一般的學習二次函數的性質,並幫助學生總結性的去記憶。在學習過程中加強利用配方法將二次函數一般式化頂點式、判斷拋物線對稱軸、借圖象分析函數增減性等的訓練。這部分內容就是中等偏下的學生容易混淆,還需掌握方法,加強記憶,強調必須利用圖形去分析。通過教學,讓學生對建模思想、圖形結合思想及分類討論思想都有了較清晰的認識,學會了分析問題的初步方法。

本章中二次函數上下左右的平移是我覺得上的比較成功的一部分,主要是藉助多媒體,動態的展示了二次函數的平移過程,讓學生自己總結規律,很形象,便於記憶。

二次函數 中含有三個字母系數,因此確定其解析式要三個獨立的條件,用待定係數法來解.學習確定二次函數的一般式,即 的形式,這方面,學生的學習情況還是比較理想的,但方法沒有問題,計算能力還有待加強。

在學習了二次函數的知識後,我們嘗試運用於解決三個實際問題.問題1是根據實際問題建立函數解析式並學習如何確定函數的定義域;問題二是根據二次函數的解析式,分析二次函數的性質,並通過畫函數圖像檢驗作出的分析和判斷是否;問題三是綜合應用一次函數、二次函數的知識確定函數的解析式和定義域,並嘗試解決銷售問題中最大利潤的問題;通過這三個問題的分析和解決,讓學生初步體會二次函數在實際生活中的運用,再次感悟數學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雖然有部分學生尚不能熟練解決相關應用問題,但在下面的學習中會得到補充和提高。

但在教學中,我自認為熱情不夠,沒有積極調動學生學習熱情的語言,感染力不足。今後備課時要重視創設豐富而風趣的語言,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總之,在數學教學中不但要善於設疑置難,而且要理論聯繫實際,只有這樣,才會吸引學生對數學學科的熱愛。

數學分與合的教學反思案例 篇14

《新課標》指出: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在教學中只有確立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優化學習過程,才能促使學生的自主學習過程。分數除法簡單應用題教學是整個國小階段應用題教學的重、難點之一,如何激發學生主動積極地參與學習的全過程,力戒傳統教學中煩瑣的分析和教條的死記,引導學生正確理解分數除法應用題的數量。我作了以下的一些教學嘗試:

一、從生活入手學數學。

一開始,我就改變由複習舊知引入新知的傳統做法,直接取材於學生的生活實際,通過班級的人數引出題目,再讓學生介紹本班的情況,引發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使學生感到數學就在自已的身邊,在生活中學數學,讓學生學習有價值的數學。

二、關注過程,讓學生獲得親身體驗。

為讓學生認識解答分數乘法應用題的關鍵是什麼時,我故意不作任何説明,通過省略題中的一個已知條件,讓學生髮現問題, 親自感受應用題中數量之間的聯繫,想方設法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發現規律。從而讓學生真切地體會並歸納出:解答分數乘法應用題的關鍵是從題目的關鍵句找出數量之間的相等關係。

在教學中努力體現“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以往分數除法應用題教學效率並不高,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師教學存在偏差。教師喜歡重關鍵詞語瑣碎地分析,喜歡用嚴密的語言進行嚴謹的邏輯推理,雖分析得頭頭是道,但容易走兩個極端,或者把學生本來已經理解的地方,仍做不必要的分析;或者把學生當作學者,對本來不可理解的,仍做深入的、細碎的剖析,這樣就浪費了寶貴的課堂時間。教學中我把分數除法應用題與引入的分數乘法應用題結合起來教學,讓學生通過討論交流對比,親自感受它們之間的異同,挖掘它們之間的內在聯繫與區別,從而增強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省去了許多煩瑣的分析和講解。

三、多角度分析問題,提高能力。

在計算應用題的時候,我通過鼓勵學生對同一個問題積極尋求多種不同的解法,拓展學生思維,引導學生學會多角度分析問題,從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和創新精神。另外,改變以往只從例題中草草抽象概括數量關係,而讓學生死記硬背,如“是、佔、比、相當於後面就是單位1”;“知1求幾用乘法,知幾求1用除法”等等的做法,充分讓學生親身實踐體驗,讓學生在探究中加深對這類應用題數量關係及解法的理解,提高能力,為學生進入更深層次的學習做好充分的準備。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是以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幫助者,促進者出現在他們的面前。這樣不僅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潛能,培養學生的探索能力,而且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學的輕鬆,教師教的快樂。

數學分與合的教學反思案例 篇15

“數學教學要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使學生感到數學就在自已的身邊,在生活中學數學。使學生認識學習數學的重要性,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分數與除法,對於國小生來説,是一個比較抽象的內容。而在國小階段數學知識之所以能被學生理解和掌握,絕不僅僅是知識演繹的結果,而是具體的模型、圖形、情景等知識相互作用的結果。所以我在設計《分數與除法》這一課時,從以下兩方面考慮:

1.以解決問題入手,感受分數的價值。

從分餅的問題開始引入,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感受當商不能用整數表示時,可以用分數來表示商。本課主要從兩個層面展開,一是藉助學生原有的知識,用分數的意義來解決把1個餅平均分成若干份,商用分數來表示;二是藉助實物操作,理解幾個餅平均分成若干份,也可以用分數來表示商。而這兩個層面展開,均從問題解決的角度來設計的。

2.分數意義的拓展與除法之間關係的理解同步。

當用分數表示整數除法的商時,用除數作分母,用被除數作分子。反過來,一個分數也可以看作兩個數相除。可以理解為把“1”平均分成4份,表示這樣的3份;也可以理解為把“3”平均分成4份,表示這樣的1份。也就是説,分數與除法之間的關係的理解、建立過程,實質上是與分數的意義的拓展同步的。

教學之後,再來反思自己的教學,發現就國小階段的數學知識存儲於學生腦海裏的狀態而言,除了抽象性的之外,應當是抽象與具體可以轉換的數學知識。整節課教學有以下特點:

1.提供豐富的素材,經歷“數學化”過程。

分數與除法關係的理解,是以具體可感的實物、圖片為媒介,用動手操作為方式,在豐富的表象的支撐下生成數學知識,是一個不斷豐富感性積累,並逐步抽象、建模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關注了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提供豐富數學學習材料,二是在充分使用這些材料的基礎上,學生逐步完善自己發現的結論,從文字表達、到文字表示的等式再到用字母表示,經歷從複雜到簡潔,從生活語言到數學語言的過程,也是經歷了一個具體到抽象的過程。

2.問題寓於方法,內容承載思想。

數學學習是一個問題解決的過程,方法自然就寓於其中;學習內容則承載着數學思想。也就是説,數學知識本身僅僅是我們學習數學的一方面,更為重要的是以知識為載體滲透數學思想方法。

就分數與除法而言,筆者以為如果僅僅為得出一個關係式而進行教學,僅僅是抓住了冰山一角而已。實際上,藉助於這個知識載體,我們還要關注藴藏其中的歸納、比較等思想方法,以及如何運用已有知識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

數學分與合的教學反思案例 篇16

“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數學”是新課標的一個重要理念。新教材最大的特點和優點之一就是許多知識的引入和問題的提出、解決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展開的。因此,精心創設情境是提高教學有效性的一項重要教學策略。然而,有的教師僅僅追求時尚,為了設計“引人入勝”的“問題情境”而絞盡腦汁,但結果事與願違。這種現象若任其自然發展,不僅影響數學教學質量,還會導致教師形成新的錯誤的數學教學觀念。那麼有效的數學教學究竟需要怎樣的情

境,又怎樣精心創設?

一、情境創設應目的明確。

一節課總有一定的教學任務,包括認知技能、數學思考、情感態度、價值觀等。這就要求教師提出的問題要緊緊圍繞教學目標,而且要做到具體、明確,不能一味籠統地問“你發現了什麼?”一方面,要及時從生活情境地中運用數學語言提煉數學問題,另一方面,要充分發揮情境的作用,不能把情境創設作為課堂教學的“擺設”。

我在引出倍這個概念時,首先創設了一個這樣的情境,今天我們二一班的學生去春遊,那裏有許多玩的項目,我們就去划船,可是船很少,我們只能三個人坐一條船,18人坐幾船呢?同學們很快跟着你的思路進入狀態,然後我就説:“一條船上有三個人,就是一個三,乘法算式是13,2條船,就是有2個3,2*3=6或3*2=6。學生在富有情趣的情境中找出了規律,得到了倍的初步概念。

二、情境內容應從學生的生活和現實背景中提出。

把問題情境與學生的生活緊密聯繫起來,不僅有利於學生理解問題情境中的數學問題,而且有利於學生體驗到生活中的數學是無處不在的,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初步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在教學中我是這樣設計的,請你們仔細觀察,有幾條黃船,船上有幾人,就是幾個幾?綠船人數是黃船人數的加倍,把黃船人數看作一份,綠船上的人數有這樣的兩份,兩個3也表示3的兩倍。所以,綠船上的人數是黃船上人數的兩倍,這裏的心知是不是憑空而來,而是來自於我們身邊,使學生了解數學來自於生活,服務於生活。並且學生通過同一情景圖的不同思維,確定不同的一份量,得到不同的乘法算式,既培養了發散思維,又加深了對乘法含義、乘法交換率初步認識。

三、情境的形式要有所變化。

情境的表現形式應該是多種多樣的,如問題情境、活動情境、故事情境、競爭情境等。情境的創設要符合不同年齡段兒童的心理特徵和認知規律,要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而變化。對低、中年級的兒童,可以通過講故事、做遊戲、模擬表演、直觀演示等形式創設情境,而對於高年級學生,則要側重創設有助於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問題情境,用數學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學生。

我在教學時考慮到二年級小朋友年齡小,20分鐘坐下來已經有點坐不住了,於是最後我以做遊戲的形式,讓學生拿出準備的黃豆擺一擺、放一放,左邊學生拿出一份是幾,右邊學生拿出的必須是左邊學生的幾倍。學生在輕鬆愉快的遊戲中,讓新知識得到了鞏固與發展。

這樣就能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和發散性,發揮他們的推理和交往能力。鼓勵同學之間的相互學習,共同分享學習成果。

以上僅僅是我認為國小教學有效教學中的一些策略,教師應用有效教學策略的過程實際上是一個創造性的過程,是一個研究的過程,也是教師自身發展的最好的基本的渠道。讓我們在新課程“有效教學”的理念下,研究教材和教學實踐相結合,不斷積累和掌握有效教學的策略,為全面提高學生的數學素質,促進學生的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數學分與合的教學反思案例 篇17

在這節課當中,充分運用了動手操作這個手段,讓學生弄懂雞兔同籠問題的基本解題思路。師生共同經歷了三種不同的列表方法:逐一列表法、跳躍式列表法、取中列表法後問:能用圖形來表示雞兔頭和腿之間的關係嗎?

雖然這只是一個簡單操作活動,但是,在畫圖的過程中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經歷了一個探索的過程,這時候再介紹假設法就水到渠成了。也實現了運用多種方法解決問題的目的。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就本堂課而言,還存在以下問題;

(1)、在創設完情景引導學生用什麼方法解這個問題時,學生的一些回答,沒有預想到。如有學生認為可以通過數雞和兔的頭或一隻只放出來數從而知道雞兔各有幾隻。説明在情景創設上有漏洞,需進一步完善。

(2)、我在假設之後怎麼驗證結果是否正確分析得較細,但對怎麼假設覺得沒有引導好,過程中出現了學生只假設了雞的只數,然後根據腿的數量去推算出兔的只數,誤解了題意。

(3)、由於時間練習量不多,最後一個練習題應有多種結果,也沒有一一羅列。今後教學中要緊湊課堂結構,要少講,留更多的時間給學生於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