貓教師教學反思(精選20篇)

貓教師教學反思 篇1

一,課程資源何其多,但不是所有的材料都可以為課堂所用,在選擇材料時可以遵循以下原則:需要性原則,教育性原則,適應性原則,優先性原則。這樣,我們就可以靈活地在生活中選取語文課所需要的材料,而不僅僅停留在語文教科書上。一段音樂,一個故事,甚至一道數學題,一副畫,都是課程資源。

貓教師教學反思(精選20篇)

二,國小階段不一定只遵循寫整篇作文的模式。適當地給學生增加一定的片段練習。在形式上也不一定只拘泥於記敍文,還可以讓學生嘗試寫詩歌,填宋詞。形式多樣化的同時,學生的興趣也日漸濃厚。

三,現代教育更充滿人性美。重視了學生的能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教育中如果沒有了"人",就是毀滅的教育。本課中學生精彩而質樸的靈氣是這堂課上一道道亮麗的風景。

四,因時間關係,本課只能讓學生初步感受排比句的語言魅力。還要靠老師在以後的教學中繼續利用課程資源,增加練習機會,以加深學生對排比句的印象。鞏固學生運用排比句的能力

貓教師教學反思 篇2

我在教學《貓》這篇課文的時候,發現文章構思精巧,意味雋永,針對文本的這一現狀,我教學設計考慮的重點,是如何在課堂上讓學生更充分地佔有學習時間,讓學生得到更規範有效的語言訓練,於是,我選擇了“説讀”這個課型。

説讀,就是説自己的閲讀感受。

我選擇了三個話題:説貓,説人,説文。每一個話題,分説兩個方面的內容:説貓,生命之美和命運之悲;説人,養貓之樂和失貓之痛;説文,語言之妙和結構之巧。

整個課堂,學生邊讀邊説,邊説邊讀,學生在文本中來來回回地走,課堂氣氛輕鬆活潑,學生積累豐厚自然。

我覺得,這堂課我的最大的亮點,可能就是:大膽嘗試了課堂教學中的“無提問設計”。

從“提問”的視角來審視我們的語文課堂,教學中有如下幾種情況:一是“碎問”,時時在問,問得密度很大,可以説已經不能稱之為“提問”;二是“多問”,問得比較多,“提問”的質量不高;三是“主問”,只提出幾個主要的問題,提問有深度,有牽引性,學生能夠充分地活動起來;最後一種情況,最精妙最有趣,就是“不問”,不使用提問來建構課堂,也不使用提問來組織教學。

貓教師教學反思 篇3

昨天上公開課,執教《貓》。感覺還是手忙腳亂,進行不完,一點也不輕鬆。

我想,或許是我設計的問題太多。四個問題需要四個小組來彙報。就是正常的話,也就是孩子們都能順利、切題彙報,加上其他孩子的補充評價至少也需要二十到二十五分鐘,稍微一耽擱就得三十分鐘了,加上課前的資料展示,是很難在三十五分鐘之內完成所有預計展示的。

所以設計的問題太多,這是失誤的原因之一。其實正如世界上沒有十全十美一樣,課堂也不可能那麼完美,那麼面面俱到,完全可以捨棄一部分,抓住重點進行。如果一味地追求全面,那結果只能是殘缺。---這樣的教訓不是一次兩次了,所以要記住了,不可以再犯。

抓重點,讓課堂就像閒庭信步一樣。

老師們在評課中説是否可以不設計探究問題,讓孩子們自己自由地預習,自由地展示彙報。不要用既定的探究問題束縛了孩子們的思維,那樣孩子們才會有奇光異彩。這不可否認,孩子們自己的想法才是最珍貴的。但是我還是有些擔心,那樣的話豈不亂了套?該交流的可能會交流不到,不該交流的也許會滔滔不絕地沾滿了整個課堂,就像郭思樂教授的博客中引用的一個笑話“司馬光,你為什麼砸缸”?一樣,豈不把老師急得暈倒……矛盾的生本啊!

貓教師教學反思 篇4

《春季星空》一課,是在學生學習了《秋季星空》和《冬季星空》兩課的基礎上學習的。由於本課內容是誇季節的,時間跨度比較大,需要學生長期的觀測,這點學生可能很難堅持做到,為了彌補學生實地觀測的缺憾,課前我做了大量的準備,具體講如:在上這節課以前,我自己先根據上下冊教材、上網查資料,看相關視頻,下載課件,同時對於星座的數量、名字、形狀、在天空中的位置、方向、甚至有些關於星座的傳説的知識進行了梳理,通過對這些知識的整理和學習,使我也受益匪淺,真正的體會了教學相長的含義。

通過這節課的教學,我發現,學生對星座的前概念水平起點較低。主要表現在學生對星星比較陌生,只認識大熊座等比較有名的星座,幾乎沒有學生實地有目的的觀察過星空。對星空的印象膚淺,難以溝起學生對滿天繁星的美好回憶。因此在課的引入部分,儘管我設計了利用美麗的星空圖片導入,但效果總覺得欠佳。經調查,我認為這與現在的學生很難有機會與美麗的星空接觸有關。現在城市的夜晚燈光較亮,孩子也很少有機會在盛夏之夜露天野外納涼的時間,更沒有在漆黑的夜空中走夜路的體驗,再加上現在的大氣污染特別嚴重,在晴朗的夜晚,也很少而且也很難欣賞到漆黑的夜空上閃爍着繁星的景象。

雖然這節課已經結束了,但我認為,孩子的觀察和科學興趣的培養並沒有結束。培養孩子的科學興趣,不僅僅依靠學校,依靠科學教師,我們的社會和家長更有着義不容辭的責任。

貓教師教學反思 篇5

教學本課,我採用抓重點詞語進行品析、指導朗讀來解決重難點;啟發學生在弄清主要人物性格特點、思想品質及故事情節的基礎上,進行合理想象。使學生進一步領悟到主人公美好心靈,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了體現。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閲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要提高閲讀教學效率,重在優化閲讀教學過程。

一、突出主體,注重層次

突出主體性,把課堂教學的過程變成在教師指導下學生自已學習的過程,本案例的整個教學過程力求讓學生全員參與,全程參與,力求讓學生“自主學習,自俗學習,自得學習”,注重層次性,即“引導學生一層深一層地理解課文。”例如在教學1~2節時,讓學生找出描寫“窮”的語句,再找出你是從哪個詞中感受到的,然後指導朗讀,讀出家裏很窮,從“感知”到“揣摩”,再到“吟誦”由淺入深,層層遞進的閲讀過程,引導學生沿着這條思維途徑,一步一步地閲讀理解。

二、語言和精神統一觀

教者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沒有丟開課文語言搞騰雲駕霧式的內容分析,也沒有脱離內容搞支離破碎的語言訓練,而是有機地把兩者統一起來,教師在解讀課文的過程中,研究“温暖”、“舒適”這兩個詞語,首先讓學生聯繫生活理解“温暖、舒適”,然後再看圖,從圖上看出桑娜家的“温暖、舒適”,最後回到課文,從文中進一步體會“温暖”指什麼?“舒適”指什麼?此時,學生的回答中已不僅僅是孤零零的描寫小屋的語言文字了,還有描寫小屋外的呼嘯怒吼的寒風,洶湧澎湃的大海的語言文字,還有對在這兩種不同的環境中的人的處境和感受的聯想,從而使學生深刻地認識到窮人雖窮但心不窮。這樣,詞義的內涵拓展了,學生的精神空間擴大了,看問題的視野也開闊了。

三、朗讀訓練,讀出個性

《語文課程標準》中説:“閲讀是學生的個性行為,要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體驗和理解,尊重學生對文本的個性化解讀。”

《窮人》的教學中,教師努力創設一個民主、平等、寬鬆、和諧的教學氣氛,充分讓學生自讀,比賽讀,評讀。通過自己的情感體驗,説出感受,讀出感受,有的説怕丈夫回來,要讀得非常緊張,有的説怕丈夫回來責怪,要讀得害怕、擔心……教學中教師大膽放手讓學生讀,使學生從讀中體會到桑娜的善良,達到情感陶治,教師在教學中鼓勵學生大膽地發表自己的見解,體現了審美價值的個性化。

尊重個性就是尊重生命,在閲讀教學中,構建富有個性化的閲讀教學,使學生在廣闊的空間裏自由飛揚。

貓教師教學反思 篇6

一、以讀為本,把握語文課堂的主題活動

“讀”是語文學習的根本途徑,它應該成為課堂的主題活動,在本課的教學中,我始終牢牢把握住讓“學生進行各種各樣的讀”這條主線組織教學,給予學生讀的時間和空間,並藉助一定的方法,激發學生閲讀的慾望和空間。例:揭示課題後讓學生自由地朗讀課文,從讀得正確到讀出一定的語感;再讀課文,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或喜歡的內容進行朗讀,從整體上把握課文大意。課堂上我還注意照顧到大多數學生,並藉助外在的輔助手段,烘托氣氛,讓學生在情境中朗讀,每次讀後注意朗讀評議,這些多角度多形式的“讀”使學生和文本之間展開了較有深度和廣度的對話,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和發展。

二、讓學生插上想象的翅膀

想象是人的一種特殊的心理活動,沒有想象就沒有創造,沒有想象就沒有創新,每個孩子是一個鮮活的個體,他們內心世界是豐富多彩的,生動有趣的,充滿着想象和童趣。課堂上,我多處讓學生髮揮想象,並給機會讓學生創編並表演課本劇,讓學生插上想像的翅膀,在課文中盡情地遨遊,讓學生自由充分的表達,做到想説什麼就説什麼。這種讓學生主動,富有個性地學習,就是要尊重每個學生的獨特個性和生活經驗,在和諧自主的課堂氛圍中,培養學生對自己身邊的事物的獨特感受,讓他們用稚嫩純真的童心自由地去體驗自然,體驗生活,將愛心和傳統美德教育潛移默化地融入學習活動中。

貓教師教學反思 篇7

《山米與白鶴》是美國兒童文學作家貝特西貝爾斯創作的兒童文學作品。這【第作品不以曲折驚險的情節取勝,而以深沉動人的情節見長。文章生動細膩地描寫了山米與外祖父的相處的一段經歷,使山米的情感世界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外祖父對動物的摯愛之情,深深地感動了孩子,使他由無知到成熟,由仇恨一切到充滿愛心,跨入人生的一個高度。他終於懂得了如何去愛別人,愛小動物,愛生命,愛一切值的愛的東西。鑑於這是一篇自讀小説,情節生動但較簡單,所以教學重點以理解課文真摯的情感和深刻的人生哲理為重點,教學中引導學生體會真實細膩的心理描寫下突顯的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從而展開討論,探究主題真愛生命,奉獻愛心。

這篇小説的篇幅雖然比較長,但內容卻很貼近學生的思想生活。學生在課前預習的基礎上當堂速讀,完全可以理清故事的情節。所以在上課時我採取了速讀後複述故事情節的方法,希望學生通過複述課文能快速理清故事情節,通過學生的複述和課堂上的表現看,這一環節把握的很好,大部分學生都掌握了故事情節。我覺得這是本節課亮點之一。

預習檢測是檢查學生課前預習的重要手段。我在課前針對課文的生字、詞語、有關作者作品等知識點佈置了預習,通過當堂檢測,效果較好。預習是學生學好課文的重要環節,抓預習在完成整個教學目標中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這是本節課亮點之二。

為了突破以理解課文真摯的情感和深刻的人生哲理這個教學重點,我從人物的語言動作中引導學生探究,通過自主學習和小組討論交流等形式,較好的完成了這一目標。這是本節課亮點之三。

貓教師教學反思 篇8

本節課,在傳統教學的基礎上進行了一些改革,以新理念為指導,教學中注重激發學生自主創新的學習積極性,注重調動學生多種感官進行學習,注重藉助多媒體進行合理情境的創設,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從而學好語文。

一、儘可能體現新的課程標準。

1、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語文學習的過程應是學生認知逐步提高的過程。

在設計讀書環節時首先是讀通,其次是讀懂;再次是讀好;最後要求嘗試背誦。要求逐層提高,學生的學習逐步深入。

2、體現學生學習的自主性

新課程標準還明確指出:“閲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學生説荷花的姿態三種,教師就順勢引導,以便學生更自主地理解“一朵有一朵的姿態”。

再比如作業的設計:“如果你覺得有更合適的作業,也可以自主選擇完成另外的作業,還可以將你認為很有價值的作業推薦給老師或同學!”這些都充分體現了學生的自主性。

3、重視學生對語言文字的領會

新課程標準還明確指出:“閲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

學生在閉目欣賞的同時,經歷了一次課文中的語言文字在學生腦海中反映的再造想象的過程。學生憑藉各自不同的積累,在不同層次水平上理解了這段文字,想象了這段文字所表現的內容,不僅體現了語文姓“語”這一要求,而且使學生感悟語言文字的過程又成了鍛鍊思維的過程,可謂一舉兩得!

貓教師教學反思 篇9

本課從認識簡單機械中的撬棍引出槓桿的概念,讓學生了解槓桿的三個點:支點、用力點、阻力點。接着,引導學生區分槓桿類工具和非槓桿類工具。最後,用槓桿尺做實驗,從而進一步探究槓桿什麼時候省力,什麼時候費力,什麼時候不省力也不費力。

教學時,我就是按照這樣的步驟來的。結果,每個環節進行都很順利,特別是一班的學生做槓桿尺的實驗時非常有序,對操作步驟也是一點就明。課堂提問中,也是一班的學生對槓桿和非槓桿的認識最準確。而二班的學生,四個組中有兩個組的學生操作中出現違規行為,有三個組在往槓桿尺上掛鈎碼時,竟然在支點兩邊掛了幾處,相當於找出了很多個阻力點和用力點,沒能準確理解槓桿的定義。而且,在距支點的距離把握上,不能發散思維,導致每次槓桿平衡時支點兩邊的距離和鈎碼的個數都是一樣的,都成了不省力也不費力槓桿,給接下來的探究規律帶來難度。

分析一下原因,與學生的素質有關,也與班級的教學環境有關。科學就應該讓每一個學生大膽推測大膽動手,可是有些學生卻習慣於啃書本,讀死書,這樣就不利於科學的學習了。另外,二班上課的時候竟然還有一個學生在人家做實驗的時候玩悠悠球被我逮到了,可見學習習慣的養成很重要,當然,我以後也應該注意科學實驗時的引導,應該讓每一個學生都能積極地參與進來,讓每一個學生都樂於做實驗,會做實驗。

最後一點不滿意的地方時,課堂結尾總結槓桿省力、費力、不省力也不費力的規律時,下課了,沒能把這個讓學生研究透,只能留到下節課。以後應該注意課堂時間的把握!

貓教師教學反思 篇10

當悦耳動聽的音樂鈴在耳邊盪漾開去的時候,我與我的學生都在心底鬆了一口氣:終於,《二泉映月》欣賞“完”了,也欣賞“懂”了!面對着一張張因收穫而快樂的臉龐,注視着一雙雙因興奮而清亮的眼睛,我又一次想到了“以人為本”這個新課程的核心理念。是的,課程改革最關鍵的是改變過去教師“滿堂灌”的現象,聚焦於學生的探究、發現、動手操作的能力,培養其交流合作的能力;不是隻注重知識的傳授,而要使學生在形成積極的學習態度,獲得基本知識與基本技能的同時學會學習並形成正確的價值觀。而今天,當我與我的學生感受着《二泉映月》那優美而又激昂的旋律美時,震撼着阿炳堅強又正直的人格美時,我欣喜地發現:原來學生可以更美的!

一、“個性飛揚”是美

新課程告訴我們:課堂上,學生是主體,要讓每個學生都能得到發展,要充分發展學生的個性特長。我欣賞學生在課堂上的“個性飛揚”,那是自信、智慧的湧動,那是主體能動性的張揚。如何讓課堂成為學生“個性飛揚”的舞台呢?以往,我的備課本中對於學生的朗讀指導總是寫得極盡詳細,初看頗有針對性,實質卻完全是我的朗讀模式。我以我的感悟去要求學生,把我的感情強加於學生,學生只是我的朗讀工具。他們也許不懂課文,但可以煞有其事地“讀”課文;他們也許不明白為何要這樣讀,卻依然讀得“有聲有色”……

《二泉映月》是一篇文情皆美的文章,初讀此文,我便被文中優美的語言文字所描繪的空靈意境所吸引,更被藴藏於文字但又淋漓盡致流露出的精神美所感染,而當我聆聽完那舉世聞名的二胡獨奏《二泉映月》後,內心更是震撼!這是一篇適合朗讀,而且需要通過朗讀來感悟的課文。我該怎樣來指導學生朗讀呢?“傾聽孩子的聲音”,腦海中飛快地閃過這一新課程亮點。我精神一振:為何不能在課堂上讓學生“傾訴自己的感情”呢?聽聽他們是怎樣欣賞《二泉映月》的?於是,我在備課本上寫下了這樣一番設計:第一教時,先以音樂導入,在優美又激昂的旋律中幫助學生奠定感情基調——對曲子創作者的敬佩。然後給予學生“自主”,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學生在敬佩與好奇的情感驅使下,必然會興趣昂然地開始自己的朗讀。學生準備充分之後進行首次朗讀反饋。只要求學生讀,而不需要談“為什麼這樣讀”。接着根據學生的朗讀情況確定學生理解的難點,作為第二課時的教學重點。 第二教時,引導學生深入感悟課文之後再次清他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這次應告訴大家“為什麼這樣讀”。兩次朗讀,各有側重,且逐層深入。前者是感悟的起點,後者則是理解後的感悟。

忐忑不安地開始上課,下課時卻欣喜萬分:初次朗讀首先成為學生的“興趣”時,他們大膽嘗試,敢於思索,通過自己獨特的朗讀表達他們對課文的理解。有的也許讀得不夠流利,但那份認真卻使人欣慰;有的理解也許還不夠深入,但自信卻可見一斑……隨着感悟的深入,理解的透徹,學生對於阿炳知道得更多,對於《二泉映月》也“懂”得更多。於是再次“朗讀”便成為了學生表達情感的“需要”。他們通過朗讀演繹着內心深處對課文的欣賞,對阿炳的崇敬,對曲子的喜愛……於是乎,有的同學配樂朗讀,聲情並茂;有的同學小組合作,情感共鳴;有的則激情昂揚,鼓舞人心;更有甚者有聲有色地朗誦,使人震撼…….看着這“個性飛揚”的一幕幕,我感到了美!

二、“合作探究”是美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應該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是國小語文新課程的重要理念之一。這種“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方面能起巨大作用。為了真正還學生“自主探究”的權利,我作了一番大膽嘗試:嘗試讓學生自己走近阿炳,嘗試讓學生與阿炳對話,與文本對話,嘗試讓學生提出自己最感興趣的問題,嘗試讓學生合作探究解決問題。為此,《二泉映月》第二教時便有了這樣的構思:

一、創設情境,感悟內心

學生輕輕地自讀第四自然段,邊讀邊想,讀懂了什麼,讀不懂的地方可把句子畫出來,然後交流理解。

1.分享讀懂的快樂。

2.提出讀不懂的地方。

3.結合課文第3小節與課前蒐集的資料合作解決疑問。

二、精讀感悟,品味賞析

1.引讀有關課文:聽着,聽着,阿炳的心——,他禁不住——。他要通過——,把——情懷,傾吐給——。

2.質疑:讀到這兒,你覺得我們該研究什麼問題了?

3.合作研究。

4.討論交流。

當我終於把這設計定稿時,我很是擔心:學生會質疑嗎?他們能提出有研究價值的問題嗎?合作研究能解決問題嗎?這一連串的“害怕”使我的心懸了起來。終於到了關鍵性的時刻:引讀第五自然段的開頭後,我靜待着同學們提出該“研究”的問題。“阿炳怎樣通過琴聲來傾吐自己的情懷?”我驚喜啊,這不正是課文的重點嗎?學生能一下子點出來,多棒呀。“阿炳想通過琴聲傾吐自己怎樣的情懷呢?”我又一次露出了喜悦的笑容。這個問題正是我們這節課理解的難點,解決了這個問題也就讀懂了整篇文章。學生果然也急於解決他們想知道的問題。於是,小組合作研究,通過讀課文,聽音樂,看資料,津津有味地討論交流。最後,大部分同學都明白了阿炳通過琴聲曲調的變化起伏抒發了他內心對音樂對美好未來的嚮往,表達了對命運的抗爭,更傾訴了對生活、家鄉、大自然的熱愛……此時,我心中的“石頭”完全落了地,被驚喜籠罩住了的我豁然感到:“自主探究”原來是這樣美麗!

三、“童心閃爍”是美

一直以來,黑板是教師的“專用地”。教師可以在上面“指點江山”,學生面對的完全是教師的“藍圖”,他們往往是被動地接受,被動地理解,即使教師漂亮的板書是對課文最簡潔的概括,生動的板畫是對課文最形象的再現,學生也是完全被動的接受者,面對“神聖”的板書,他們不敢思索,也不能質疑。新課程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假如真還給學生“自主”,那麼這一塊歷來被學生視為“聖地”的黑板是否也應該成為 學生的“用武之地”呢?《二泉映月》第二教時的後半部分設計讓我領略到了學生無窮的智慧。黑板上書寫着不僅僅是他們智慧的見解,更是一顆顆閃亮的“童心”。

課堂已接近尾聲,學生已順利地解決了自己提出的問題。在樂曲的感染之下,又一次投入地朗讀課文。這一次,他們完全是按照自己的意願來讀的,那抑揚頓挫的語調飽含着對樂曲的欣賞,那真情流露的眼神流淌着對阿炳的崇敬。看着學生入情入境的朗讀,我激動極了:“這麼美的景色,這麼美的旋律,這麼美的情感已深深感動了我。我相信:同學們也一定陶醉其中,被阿炳傑出的音樂才華和頑強的奮鬥精神所感動!此時此刻,你心目中的阿炳一定十分高大吧!那就請你在黑板上傾訴你對阿炳的崇敬,寫出阿炳最令你感動的品質或精神吧!“剎時,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不再沉默是金,也不再猶豫不決,而是躍躍欲試,小手林立,因為他們內心的情感澎湃着,激動湧流着,他們願意通過板書來傾吐這種感動。於是,黑板上便有了一顆顆閃閃的童心,一份份純潔的童真。

貓教師教學反思 篇11

現在的孩子都是家長手心裏的寶,含在嘴裏怕化了,捧在手心怕摔了。因此,孩子的嬌氣與蠻橫是每一個家庭的必然。怎麼改變孩子的現狀呢?趁着第二單元的學習主題,我便嘗試着讓孩子們改變自我。瞧!

在教學《看電視》一課之前,我佈置學生回家預習課文,並額外地佈置學生回家觀察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在家裏愛看的電視節目。第二天的課上,導課時,學生們都很高興地把昨天自己觀察到的情況告訴了我。此時的我,並沒有揭穿孩子們的做法,而是將話題一轉,説:“小朋友們,現在我們要去一個人家看看,瞧瞧他們一家是怎麼看電視的”。學生們都躍躍欲試,因為昨天的預習學生基本知道了每個人都愛看什麼電視。點了一名平時還愛發言的學生回答之後,我又順勢問:“爸爸為什麼把最愛看的足球賽換成奶奶最愛看的京劇?”有些反應比較快的學生就説:“那是因為爸爸愛奶奶唄!”真好,學生能答到這份上,應該就是能理解課文要表達的主題了。

“是呀,爸爸愛奶奶,所以把最愛看的足球賽換成奶奶最愛看的京劇。現在你們知道奶奶為什麼又把京劇換成足球賽嗎?”學生們幾乎不用思考,都説“因為奶奶也愛爸爸!”

“是呀。因為愛,所以爸爸和奶奶互相讓着電視節目。”請小朋友們再仔細看看圖,奶奶在看足球賽時表情如何?

“拍手歡笑。”“誰能説説這又説明什麼呢?”“這還是説明奶奶愛我和爸爸。”……

幾個小節教學之後,我不忘趁熱打鐵,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那能告訴老師,以前,你們家看電視是怎樣的嗎?是不是以你看電視為主的呢?”有不少學生沉默了,還有的低下了頭。“從今天起,你又會怎麼做?是繼續看你喜歡的動畫片,還是把精彩的電視讓給爸爸媽媽或者爺爺奶奶呢?”學生們都舉起了手,大聲地説:“我不會再搶電視看了!”“我要把好看的電視留給我愛的家人看!”

聽到這樣的回答,我樂了。語文教學,不光是教學生會學生字,會讀課文,還要教學生學會愛長輩、愛家人。

貓教師教學反思 篇12

新課標提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根據這一基本理念,我採用整體性閲讀,適當點撥教學法。重點朗讀指導的只在第一段,後兩段有待加強鞏固。在品讀全文後,啟發學生合作討論,想一想、説一説,給它們畫更多最需要的東西,試着整合文本,縱向地深入文本。課並不到此為止,世界上還有更多的不幸誰最需要幫助?拿起手中的神筆,把你們的願望説出來,寫出來,畫出來。以説話,寫話,畫畫為載體,既橫向拓寬了教材。詩中的省略號更給大家提供了無限遐想的空間,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這也是本節課的一處亮點。同學們説的挺不錯的,

另外,在這節課上我也出現了不少問題如:前面時間用的較多,使得後面説一説,實現本課的情感目標。最後擴展延伸,説説假如你有一枝神筆,你會幹些什麼?假如你有一隻馬良的神筆,你要畫什麼呢?畫出你的願望,再把想法寫在旁邊的時間被佔用,學生運用的時間沒有落實到位,與美術課的整合沒有完成,留下了教學遺憾!

貓教師教學反思 篇13

一、 在選材上,貼近幼兒的生活,根據幼兒的生活經驗和知識水平進行了刪減。

由於前段時間剛開展了主題活動《我喜歡的水果》,幼兒對水果已經有了一定的經驗,因此選擇了本教材。原故事中小白鳥吃了各色果子後要變成黑色,考慮到小班的幼兒對顏色混合發生的變化還較難理解,因此我只截取了故事的前半段,使幼兒易於理解和閲讀。並制定了相應的目標:1、感受圖畫書中白鳥通過吃各色果子變成彩色鳥的神奇過程.2、知道正確翻閲圖書的方法.使他們初步養成逐頁閲讀圖書的習慣。

二、 以情為主線,引導孩子在猜測中聯想與表達

故事中的小白鳥吃下去的果子其實是孩子們經常能接觸到的水果,和吃有關係的內容,很貼近幼兒的生活,孩子們的經驗能反應出故事提問中所需要的答案,但由於我的提問針對性不強,至使幼兒在開始時説不出:紅紅的果子會是什麼。當呈現小鳥吃了某種顏色的果子以後,會長出漂亮的羽毛時,老師用棉球點上相應的顏色,激發了幼兒的猜測慾望,小鳥還會吃什麼水果?是什麼顏色的?吃了以後會怎麼樣?當孩子們的猜測被證實以後,他們會不由自主地為自己的成功感到高興。在猜測和證實中,較好地激發了幼兒能想能説的能力。同時通過延伸活動:幫助小白鳥變成彩色鳥,激發了幼兒對顏色的興趣,同時讓幼兒在玩色過程中感受故事清潔的發展和延續。

貓教師教學反思 篇14

這是一篇關於中國台灣著名風景區日月潭的民間傳説,講述的是年輕漁民大尖哥和水社姐為了拯救日月,挺身而出,歷經艱險,降服了惡龍,最後又化作青山守衞在日月潭的故事。對於這篇課文的教學,我始終是中規中矩。課文中幾個地方只用輕輕幾筆帶過了的許多情節,學生讀了以後往往會有文雖盡而意未窮的感覺,這就給學生充分聯想、想象、思維的餘地。例如,第三自然段“他們翻山越嶺,披荊斬棘,歷盡了千辛萬苦”我出示句子:引導學生想象他們餓了-------就--------;-渴了--------就--------;還有一次-----------。通過這個句型練習,充分引導學生的想象,體會主人公的不畏艱難、捨生忘死的精神。既加強訓練學生的語文組織和表達能力,讓學生理解和體會語言文字的感染力,又結合道德品質教育,讓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課文中,還有這樣一句話:“回到潭邊,他倆冒着生命危險,縱身潛入湖底,與惡龍激戰了三天三夜。”這一句話,就將很多情節輕輕帶過,完全可以引導學生結合插圖進行聯想,從而體會“戰”之“激”。

貓教師教學反思 篇15

《數學課程標準》中指出:“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這些內容要有利於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因此上完這節課我比較滿意的地方有:

一、猜想導課,激發探究願望

猜想是一種創造性思維。牛頓説:“沒有大膽的猜想,就沒有偉大的發明和發現。”課一開始我就引導學生猜測兩種量還可能成什麼比例,學生很自然想到反比例,然後我問學生想學會反比例的哪些知識,再讓學生猜測這些知識,對反比例的意義展開合理的猜想。這一環節設計巧妙,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同時也激起了學生探究問題的強烈願望。

二、創造性地使用教材

這節課教材上的例題是由例一變化來的,教學正比例時,我也是自己重新編寫了例題,因為我感覺利用圓柱的體積、底面積和高這三種量認識正、反比例對學生來説有些抽象,不接近生活。因此,我借鑑了學生讀《安徒生童話選》這一事例,學生感覺這就是發生在學生身上的事,親切易懂,並且願意在這個表格中找尋規律,進而總結出反比例的意義。

貓教師教學反思 篇16

本課是一節一年級的“設計·應用”課。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將運用身邊也容易找到的小物品,比如彩珠,橡皮泥小球,小鈕釦,植物肘子等,在考慮材質、形狀、大小、顏色的基礎上進行穿鏈創作,體驗設計應用於生活的聯繫,感受串鏈的美感,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和創造能力。本節課的重難點是嘗試用身邊合適的物品有規律的拼擺方法和穿法。

教學活動中,我一共設計了穿串鏈的材料,分析材料的形、色、大小,研究有規律的排列三個環節。前兩個環節比較簡單,學會們只要通過觀察比較就可以解決,有規律的排列是難點。對於最簡單間隔重複排列學生們比較容易掌握,在稍微複雜以點的規律就不會擺了。在學生穿串鏈實踐時,只要學生們能用最簡單的規律就可以了。可是學生在第一次嘗試的時候,只是把小珠子等簡單隨機的穿成一串,顏色大小亂七八糟的,沒有規律和美感。於是我又再一次的引導學生來欣賞比較,當學生再來穿串鏈是,有了明顯的進步。顏色、大小、形狀都有規律,而且有的學生穿的串鏈顏色搭配的很漂亮。

學生總是在一點一點的認識世界,一點一點進步,看着學生們在慢慢的進步,我真的很開心,再次為學生們喊加油。

貓教師教學反思 篇17

《飛奪瀘定橋》記敍了紅軍北上抗日途中飛奪瀘定橋強渡大渡河的英雄壯舉。表現了紅軍戰士英勇戰鬥、不怕犧牲的革命英雄氣概的著名戰役。課文按時間順序來寫,紅軍要奪下瀘定橋的原因,和敵人搶時間。攻天險,最後奪下橋並北上抗日這一順序來寫,條理清晰環節之間銜接緊湊加之戰爭氛圍強烈,故採

用情景教學法引入課文。

1、教學時播放《長征》詩詞朗誦,“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閒……紅軍過後盡開顏”。因為本篇課文寫紅軍為北上抗日為渡大渡河,奪取瀘定橋。剛好本詩詞和內容相吻合。加上詩詞朗誦時氣勢宏偉,音樂激昂,讓學生以聽覺上被帶入當時渡口情景中,加上播放《奪橋》錄象,學生如身臨其景之感。在播放完詩詞及錄象片段後,教師通過通畫外音“1935年5月北上抗日紅軍…同學們讓我們走進這一場驚心動魄的戰鬥吧!”讓學生從音樂錄象中,返回課堂為上好此課作準備。這樣學生學習興趣得到了提高,達到激趣之目的。

2、課文入手,題目的重點難點是哪一個(飛奪) 看了課題你可以提出哪些問題?(“為什麼飛奪?” “怎樣飛奪” “飛奪的結果怎樣”) 通 過學生學習,可以獲得很好的訓練效果。教師首先巧妙地從題目中的關鍵詞語切入,並從關鍵詞設問,帶出課文情節發展提綱(起因、經過、結果),即提供了一次填詞語句子的訓練機會,又延伸為主要內容的概括,展現出敍述順序,提出了分段依據,並歸結為指導學法。六項訓練任務(找關鍵詞、設疑提問、連句概括主要內容、剖析敍述順序、分段和指導學法)環環相扣,一氣呵成,可謂獨運匠心了。理清順序後,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寫出主要內容(限時2分鐘)以學生的自覺性往往很差,如果用學生課堂問答形式,只有一部分教好的學生積極動腦筋完成。而大多數學生則不動腦筋,就達不到全班理解課文的目的。

3、抓住重點詞語“飛奪” 1、採用逆推法去分析紅軍“飛奪瀘定橋”須具備的條件。

紅軍北上抗日必然要從瀘定橋上過————必需奪下瀘定橋————要奪瀘定橋——必需和敵上搶時間、快速的奪下橋。在學生了解的情況下,讓學生重點理解為什麼要用“飛奪”而不用“奪下”體會紅軍面臨大渡河、瀘定橋之險,敵人的前有天險後有追兵的險境。襯托紅軍戰士的英雄氣慨。

4、播放錄象資料,使學生感受到戰爭氣勢之大、戰鬥場面激烈。同時,課件出示瀘定橋、大渡河之險。襯托奪橋之難,紅軍之英勇。

5、指導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朗讀時要認真體會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把握好朗讀的基調——崇敬、讚頌。奪橋是一個壯舉,整個過程緊張激烈。因此,朗讀的節奏應該緊張、高亢,行軍途中,雖然路程艱險,要讀出紅軍不怕艱難險阻、勇往直前的英雄氣慨,要表現出緊迫感。

激戰的場面要讀得緊張有勢、節奏稍快。通過有感情的朗讀,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6、閲讀延伸,展望未來,對幸福生活的憧憬。出示一組勻城圖片(文峯塔、繁華的街道、國小幸福的生活等)讓學生自己説説自己的感受。針對以上的兩個問題,其目的是讓學生緬懷革命烈士,知道新中國來之不易,是用先烈的鮮血換來的,我們只有珍惜時間,好好學習,將來為祖國的繁榮昌盛貢獻自己的力量。

7、在教學中,安排的內容較多,時間不足。

貓教師教學反思 篇18

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基礎是能正確理解課文內容以及課文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本課是以第一人稱的語氣來敍述蛇的,那麼,在朗讀過程中,讓學生把自己想象成蛇,被人誇獎時心裏會怎樣,別人都怕它時它心裏又是怎樣,它的內心的真正感受又是什麼,學生在想象中理解,在想象中感悟。我又要求學生帶着表情去讀,人的表情是豐富多樣的,而孩子的內心會在表情上一覽無遺,在這裏,我讓孩子們不僅要有感情的去朗讀,還要帶着表情去讀,這樣能使學生對蛇的內心感觸的更加深入。

除了以上兩點自己覺得稍滿意點的地方外,課堂上還有很多不足之處,值得深思,其中我感觸最深的地方是,在複習生字時,我是讓生字以較凌亂的隊形出來的,而且都是單個的字,在複習時,我只是讓學生按順序讀了讀,其實這裏的字有很多能夠組成詞語的,但我並沒有讓學生去尋找這些能夠組成詞的字,當時也是想到了這一點,但是怕時間不夠,就沒有這樣安排。從這裏可以看的出來我在課堂教學尤其是公開課上還是比較注重形式,忽略了教學的實質。

貓教師教學反思 篇19

《望大陸》是國小語文六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一篇閲讀課,是中國台灣詩人于右任的代表作。從詩文的字裏行間渲染出濃濃的思鄉情、愛國情,以及對中國台灣迴歸大陸的深切期盼。

本節課中我採用“以讀代講”、“從讀中悟”、“個人學習與他人合作相結合“的方法,讓學生從誦讀中去體會、感受詩文的情感。這一節課下來,自己細細反思,發覺有很多值得自己思考的地方。

1、突出學生的主體性、教師的主導性。如:初讀詩文後,由學生在在小組合作交流中討論前置作業:1、説説自己讀懂了什麼,還有什麼不懂?2、讓學生自己提問題,自己解決問題。

2、注重對詩文的整合。這課是一篇略讀課,是現代詩。在一節課內完成教學任務的比較緊張。我注意詩文的整合教學。採用對比的學習方法,注意聯繫學習連接即于右任先生的簡介,使學生在瞭解古詩背景及對比學習中體會到詩內容,表達情感的風格。也為詩歌的理解節約了時間,通過這樣的方法來在有限的時間裏盡最大可能擴大教學容量,提高教學效率。

3、注重誦讀感悟。因為這是一首白話文般的詩,在課堂上,我通過錄音讀、範讀、小組讀、自讀等多種方式指導學生朗讀,學生能夠當堂有感情的背誦全詩,更激發學生對主題的感悟。

4、當學生在反覆誦讀感悟後,對詩歌所表達的思想及感情便會水到渠成的脱口而出。

但是,備課前對時間的把握不是很準。按照自己事先的安排,詩文學完後還有“拓展練習”這一項。讓學生欣賞同為中國台灣的女作家席慕容的《鄉愁》,來感悟不同作家筆下的不同鄉愁。然後讓學生練寫一句話“鄉愁是------”或讓學生誦讀一首愛國的詩文,使文本的學習與學生的自身體驗整合。可惜時間安排不好,下課了,沒能完成這一項。

現在自己細細想來,教學確實是一項精深的藝術,只要靜下心來研讀、探究,就會發現許多適用的教學教法。

貓教師教學反思 篇20

記敍了爸爸與川川在爬山途中與地質勘探隊員交流的所見所聞,間接地揭示了神氣的自然界是一座巨大的知識寶庫的故事。本篇課文語言簡潔,以對話貫穿全文,將地質知識融於課文之中,字裏行間充滿着兒童對大自然的好奇與熱愛。通過課文的學習以此培養學生從小關注科學、探索自然的意識。

因此我在教學中着力加強對學生朗讀課文的指導,特別要指導學生讀好人物的對話。通過抓標點符號(!、?、……)、語氣詞、重點詞朗讀,讓學生感受到人物的心情,能讀出人物的語氣。讓學生對自然科學知識產生濃厚的興趣,產生研究、探索的願望。比如:1、叔叔告訴川川巖石上有圖畫的句子:你看,這兒有樹葉、有貝殼,那兒還有一條小魚哩!抓住“小魚”一詞理解叔叔開心的心情。平時我們看到小魚,都會很開心,因為小魚很可愛。今天我們在哪裏看到小魚呢?(在巖石上)除了開心的心情,叔叔的心還帶着驚奇、感到意外,特別的高興。2、叔叔講到巖石書用處時:它能告訴我們,哪裏埋着煤礦,哪裏藏着鐵礦……省略號代表還有什麼呢?還有什麼寶藏呢?拓展學生的思維,有的説是鑽石、有的説是石油、瓷器、金子等,激發了學生對大自然感興趣,同時訓練了學生口語表達能力。

這節課比較重視雙基,有改句式、填空題。特別是填空小練習,效果比較好,因為它能幫助接受能力較差的學生將剛的知識鞏固。比如:講完到巖石的字時,出示小練習:巖石上,( )、 ( )、( )都是字呀!出示:雨痕、波痕、礦物3幅圖,先出示圖,再出示名稱。講巖石上的圖畫時,練習題一樣。

本節課的教學設計還比較完整,但環節之間的過渡語不夠自然、流暢。對學生的評價性語言較少,課堂的語言不夠精煉。在今後的日子,我會加強自身的學習,提高自身的教學水平。在此,我十分感謝二年級的老師們,特別是廖老師和李老師,在教學和業務工作中,她們常常指點我,讓我學到知識、積累了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