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去的一天教學反思(精選20篇)

失去的一天教學反思 篇1

坐在辦公桌前,回顧《失去的一天》的教學,一種對學生濃濃的喜愛之情在筆尖流淌……

失去的一天教學反思(精選20篇)

課堂進行到展示對比環節,瞧,“天衣無縫”組的同學表演情景再現:“媽媽”推着伸着懶腰、打着哈欠的“佩佳”説:“你已經放假了,今天的任務是:在農舍旁邊栽一棵樹,讀完《遠方的青山》這本書。”説完,媽媽上班去了。望着媽媽的背影,“佩佳”伸着懶腰、打着哈欠説:“現在沒有人打擾我了,繼續睡覺了。”“唉,媽媽佈置我的任務怎麼辦呢?嗯,睡起來再去做,時間多的是,還來得及。”

就這樣佩佳失去的一天被“天衣無縫”組的同學創造性地再現出來,令人深思。接着,各小組交流自己週末在家一天的時間安排,和佩佳進行對比,感受是什麼?最後全班交流。氣氛達到了高潮,孩子們的小臉紅撲撲的,深深地知道了時間的寶貴,學生們激情四溢地説出一則則珍惜時間的格言。我在黑板上板書: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年。

就這樣,“失去的一天”的含義學生們在表演、體驗、對比中瞭解了。懂得了時間的寶貴,懂得了如何珍惜時間,發自肺腑地表達: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年。

我被學生們精彩的表現折服了,情不自禁地為他們叫好。這就是我的學生。孩子們,老師愛你們!

做老師真好,做老師真幸福!

失去的一天教學反思 篇2

《失去的一天》是一篇閲讀課文,主要講佩佳明白自己失去了一天。

上課了,我説:"這節課我們來學習20課《失去的一天》。”齊讀課題,看了課題,你想知道什麼?同學們紛紛舉手:“我想知道誰失去了一天。”“我想知道什麼是失去的一天。”我想知道作者怎樣來寫這篇文章。”那麼請同學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閲讀課文,在文中找找這些答案,找到答案後與學習夥伴交流交流。還要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有感情地多朗讀幾遍,並把自己的閲讀感受寫在旁邊。只見有的同學默讀;有的同學小聲讀;有的同學大聲讀;有的同學做着動作在讀。10分鐘左右,只見部分同學已找到了答案,樂滋滋地跑去與學習夥伴交流。有的有分歧的還在講着各自的理由,看到課堂氣氛這麼活躍,我走到他們身旁問:“有收穫嗎?”他們大聲地説:“有。”那麼你們可要把自己喜歡的段落讀好。只見他們又開心地跑到自己的座位上讀着自己喜歡的段落……

離下課只有15分鐘了,我説:”同學們,現在請你把自己的學習收穫跟大家分享一下。”只見舉手的同學很多,我點名來説哦。“老師,我知道課文是講佩佳失去了一天。”“我知道佩佳沒有完成媽媽佈置的任務,他失去了一天。”“我知道一天中沒有做該做的事,就是失去的一天。”“我還知道了佩佳的媽媽是要教育佩佳珍惜時間。”“我知道了課文是按事情發展的順序來寫的,重點寫了媽媽讓佩佳知道什麼是失去的一天。”……同學們體會真深刻、到位。這些知識是他們自己學習得來的,個個樂滋滋的。

同學們,你們還記得哪些珍惜時間的名言?“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年。””我生待明日,歲月成蹉跎。””黑髮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

最後,我讓學生聯繫自己的生活實際談談:你有沒有失去過一天?珍惜時間吧同學們,時間一去不復返。讓我們的每一天都過得精彩、充實。

這節課通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課堂氣氛活躍,學生收穫不錯。

失去的一天教學反思 篇3

《失去的一天》是一篇閲讀課文,主要講佩佳明白自己失去了一天。

上課了,我説:"這節課我們來學習20課《失去的一天》。”齊讀課題,看了課題,你想知道什麼?同學們紛紛舉手:“我想知道誰失去了一天。”“我想知道什麼是失去的一天。”我想知道作者怎樣來寫這篇文章。”那麼請同學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閲讀課文,在文中找找這些答案,找到答案後與學習夥伴交流交流。還要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有感情地多朗讀幾遍,並把自己的閲讀感受寫在旁邊。只見有的同學默讀;有的同學小聲讀;有的同學大聲讀;有的同學做着動作在讀。10分鐘左右,只見部分同學已找到了答案,樂滋滋地跑去與學習夥伴交流。有的有分歧的還在講着各自的理由,看到課堂氣氛這麼活躍,我走到他們身旁問:“有收穫嗎?”他們大聲地説:“有。”那麼你們可要把自己喜歡的段落讀好。只見他們又開心地跑到自己的座位上讀着自己喜歡的段落……

離下課只有15分鐘了,我説:”同學們,現在請你把自己的學習收穫跟大家分享一下。”只見舉手的同學很多,我點名來説哦。“老師,我知道課文是講佩佳失去了一天。”“我知道佩佳沒有完成媽媽佈置的任務,他失去了一天。”“我知道一天中沒有做該做的事,就是失去的一天。”“我還知道了佩佳的媽媽是要教育佩佳珍惜時間。”“我知道了課文是按事情發展的順序來寫的,重點寫了媽媽讓佩佳知道什麼是失去的一天。”……同學們體會真深刻、到位。這些知識是他們自己學習得來的,個個樂滋滋的。

同學們,你們還記得哪些珍惜時間的名言?“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年。””我生待明日,歲月成蹉跎。””黑髮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

最後,我讓學生聯繫自己的生活實際談談:你有沒有失去過一天?珍惜時間吧同學們,時間一去不復返。讓我們的每一天都過得精彩、充實。

這節課通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課堂氣氛活躍,學生收穫不錯。

失去的一天教學反思 篇4

坐在辦公桌前,回顧《失去的一天》的教學,一種對學生濃濃的喜愛之情在筆尖流淌……

課堂進行到展示對比環節,瞧,“天衣無縫”組的同學表演情景再現:“媽媽”推着伸着懶腰、打着哈欠的“佩佳”説:“你已經放假了,今天的任務是:在農舍旁邊栽一棵樹,讀完《遠方的青山》這本書。”説完,媽媽上班去了。望着媽媽的背影,“佩佳”伸着懶腰、打着哈欠説:“現在沒有人打擾我了,繼續睡覺了。”“唉,媽媽佈置我的任務怎麼辦呢?嗯,睡起來再去做,時間多的是,還來得及。”

就這樣佩佳失去的一天被“天衣無縫”組的同學創造性地再現出來,令人深思。接着,各小組交流自己週末在家一天的時間安排,和佩佳進行對比,感受是什麼?最後全班交流。氣氛達到了高潮,孩子們的小臉紅撲撲的,深深地知道了時間的寶貴,學生們激情四溢地説出一則則珍惜時間的格言。我在黑板上板書: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年。

就這樣,“失去的一天”的含義學生們在表演、體驗、對比中瞭解了。懂得了時間的寶貴,懂得了如何珍惜時間,發自肺腑地表達: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年。

我被學生們精彩的表現折服了,情不自禁地為他們叫好。這就是我的學生。孩子們,老師愛你們!

做老師真好,做老師真幸福!

失去的一天教學反思 篇5

幾個同事在討論如何教學《失去的一天》這篇課文時,我回想起《失去的一天》的教學,一種對學生濃濃的喜愛之情湧上心頭……

這篇課文講的是九歲的佩佳沒有完成媽媽給他安排的一天的任務,覺得今天的事情可以放到明天去做。媽媽領他看了在這一天裏拖拉機手、建築工人、麪包師的工作成果和圖書館裏大家一天看過的書,使佩佳明白了自己“失去了一天”。

我採用表演的形式進行着, 現在課堂正進行到展示對比環節,瞧,第一組的同學表演情景再現:霞霞同學扮演的“媽媽”伸着懶腰、打着哈欠的彥兒同學扮演的“佩佳”説:“你已經放假了,今天的任務是:在農舍旁邊栽一棵樹,讀完《遠方的青山》這本書。”説完,媽媽上班去了。望着媽媽的背影,“佩佳”伸着懶腰、打着哈欠説:“現在沒有人打擾我了,繼續睡覺了。”“唉,媽媽佈置我的任務怎麼辦呢?嗯,睡起來再去做,時間多的是,還來得及。”

就這樣,佩佳又蹦蹦跳跳地來到果園,找果子吃,並且還和一羣可愛的蝴蝶(學生扮演)做起遊戲來了。“失去的一天”同學們能創造性地再現出來,令人深思。接着,各小組交流自己週末在家一天的時間安排,和佩佳進行對比,感受是什麼?最後全班交流。氣氛達到了高潮,孩子們的小臉紅通通的,深深地知道了時間的寶貴,他們都受到了很大的啟發。

就這樣,“失去的一天”的含義,學生們在表演、體驗、對比中瞭解了。懂得了時間的寶貴,懂得了如何珍惜時間,懂得了“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的深刻含義。

看着這羣可愛的精靈們,俺的眼中滿是愛憐。

失去的一天教學反思 篇6

幾個同事在討論如何教學《失去的一天》這篇課文時,我回想起《失去的一天》的教學,一種對學生濃濃的喜愛之情湧上心頭……

這篇課文講的是九歲的佩佳沒有完成媽媽給他安排的一天的任務,覺得今天的事情可以放到明天去做。媽媽領他看了在這一天裏拖拉機手、建築工人、麪包師的工作成果和圖書館裏大家一天看過的書,使佩佳明白了自己“失去了一天”。

我採用表演的形式進行着, 現在課堂正進行到展示對比環節,瞧,第一組的同學表演情景再現:霞霞同學扮演的“媽媽”伸着懶腰、打着哈欠的彥兒同學扮演的“佩佳”説:“你已經放假了,今天的任務是:在農舍旁邊栽一棵樹,讀完《遠方的青山》這本書。”説完,媽媽上班去了。望着媽媽的背影,“佩佳”伸着懶腰、打着哈欠説:“現在沒有人打擾我了,繼續睡覺了。”“唉,媽媽佈置我的任務怎麼辦呢?嗯,睡起來再去做,時間多的是,還來得及。”

就這樣,佩佳又蹦蹦跳跳地來到果園,找果子吃,並且還和一羣可愛的蝴蝶(學生扮演)做起遊戲來了。“失去的一天”同學們能創造性地再現出來,令人深思。接着,各小組交流自己週末在家一天的時間安排,和佩佳進行對比,感受是什麼?最後全班交流。氣氛達到了高潮,孩子們的小臉紅通通的,深深地知道了時間的寶貴,他們都受到了很大的啟發。

就這樣,“失去的一天”的含義,學生們在表演、體驗、對比中瞭解了。懂得了時間的寶貴,懂得了如何珍惜時間,懂得了“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的深刻含義。

看着這羣可愛的精靈們,俺的眼中滿是愛憐。

失去的一天教學反思 篇7

在教學本課時,我引導學生抓住“佩佳的一天”與“自己的一天”進行對比。讓學生張開嘴巴來説説自己的一天,比如雙休日或放假時的一天,通過在什麼時間,佩佳在幹什麼,你在幹什麼的練習説話,讓孩子明白時間一去不復返,要珍惜時間,不要虛度光陰。

從教學時的情況看,我覺得“佩佳的一天”與“自己的一天”的對比這一教學環節十分重要。由於在這一環節,我花大量的時間讓孩子們想象、體會、表達,為後面 揭示文章的中心“失去的一天就是失去了什麼”打下基礎,也使得課後的練筆能夠順利進行。同時經過這樣的對比,也讓學生明白了珍惜時間的重要性。

最後,讓學生把他們收集來的時間名言説出來,好多學生收集到十來條時間名言。相信這些名言會對他們多少起到一定的作用。

失去的一天教學反思 篇8

《失去的一天》是西師版國小四年級第七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本課要求學生在理解重點詞句的基礎上,理解課文內容。感悟珍惜時間的重要性,明白佩佳在失去的一天中失去了什麼,這也是本課的教學難點所在。

在孩子心中,時間只是一個很抽象的名詞,在他們的意識裏,失去了今天還有無數個明天在等待。為了讓大家真切得感受到時間的存在和流失,明白時間的重要性,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我用清脆的鬧鐘滴答聲為背景,要求孩子們在一分鐘之內“看書、寫字......”體會一分鐘能做多少事情,從而引出課題。教學中,首先讓孩子們明確本堂課的學習目標,再根據自學指導自主學文。如:媽媽給佩佳佈置的任務時什麼?媽媽回來了,為什麼“他羞愧得不敢看媽媽的眼睛。”;佩佳失去的這一天失去了什麼?......帶着這些問題學習,嘗試交流自讀的收穫,體會自讀所得收穫的成功感,激發學生自主讀書的興趣,同時根據自學提示讀中質疑,有疑則思,使學生養成邊讀邊思的習慣。對於語言積累還很薄弱的孩子們來講,聲情並茂的朗讀更能幫助感悟課文內容,達到理解體會,在學習中採用“指名讀、分組賽讀、師生評讀”等多種方式,在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中使學生快樂學習語文。最後,圖片的展示、談自己在生活中是否遇到類似的情況,並用收集的名言警句勸自己勸朋友,從而深化孩子的情感,讓孩子通過課文的學習,從而感悟時間是多麼的珍貴。教學本質是學習,學習也是實踐。教育要通過生活才能發生力量而成為真正的教育。學生已經意識到時間的寶貴,為使這種意識轉化為一種能力,要求孩子們自己設計一份“快樂星期天”的計劃表,從而付諸於行動中。但是在教學過程中葉出現了一些相關問題,本堂課教師的語言不夠精煉,顯得些許的囉嗦,在引導孩子體會佩佳前後心情上做的不夠。教學本身就是一個發現問題並想辦法解決問題的過程,只要認真對待每個問題並不斷改進,相信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會不斷進步的。。

失去的一天教學反思 篇9

本節課最大的亮點一個是教師精簡了3個不同方向的簡筆畫嘴巴作為示範,能讓學生短時間內掌握住|“大嘴怪”的“大嘴”,但在誇張上還不夠深入挖掘;二是設計了一個情境,能讓低年級學生馬上進入教師預想的“助人為樂”的思想上去,避免學生給大嘴怪加上破壞、作惡等不良特徵,同時也對學生進行了一個潛移默化的思想教育。

缺點與不足之處有:

1.整節課沒有突破傳統教學模式,可以在其中加入小組學習,讓學生會的自己解決,節約時間。

2.課上應該再加些大嘴怪的學生作業欣賞,不在多,是可以幫助學生打開思路,避免最後作業千篇一律。

3.課堂節奏掌握的還稍有欠缺,可以請學生摒棄鉛筆,直接在作業紙上大膽的用勾線筆畫出大嘴怪,或直接用顏色畫出(前提是學生在平時課上習慣直接繪畫)。

失去的一天教學反思 篇10

這節課,自己精心的準備,並未取得成功。課堂氣氛沉悶,回答問題的學生不過半數。

課程標準中提到: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教學內容的確定,教學方法的選擇,評價方式的設計,都應有助於學習方式的形成。痛定思痛。回顧這節課,感覺存在以下原因:

1、在這節課上,我忽視了三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提出的問題不夠明確,如:課文時怎樣描寫糖人師傅技藝高超的?問題提出後,由於題的問題有些深或不明確,學生沒有反應過來。雖然有的問題我發現後及時進行了調整,改為了“課文是怎樣寫的?”學生就找到了答案。但類似不明確的問題還有,我沒有覺察到。這是這節課學生回答問題不積極的原因。巧婦還難為無米之呢。何況國小生。

2、惡性循環,導致學生説的少,教師的語言就多。語文教學應發揮師生雙方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教師應以組織者和引導者身份在課堂上。整節課,我都是在牽着學生走。缺少了學生自主的空間。

3、這篇課文的教學,中心問題的切入選擇不妥。其實就以“糖人給孩子們帶來什麼樂趣?”中心問題為切入點,學生一樣可以將課文理解好,理解透。教師只要跟隨學生的回答因勢利導就行。

4、教學思路有些亂。一會兒是第二自然段,一會兒是第一自然段的內容。聽着思維跟着較大進行跳躍,學生也會感覺缺少一條順暢的學習思路。

失去的一天教學反思 篇11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本節的重點是應用數形結合的思想理解基本不等式,並從不同角度探索基本不等式的證明過程,難點是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本節課是基本不等式的第一課時。

在新課講解方面,我仔細研讀教材,發現本節課主要是讓學生明白如何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如何用好基本不等式,需要學生理解六字方針:一正二定三等。這是比較抽象的內容。尤其是“定”的相關變化比較靈活,不可能在一節課解決。因為我把這部分內容放到第二節課。本節課主要讓學生掌握“正”“等”的意義。

我設計從例一入手,第一小題就能説明“積定和最小”,第二小題説明“和定積最大”。通過這道例題的講解,讓學生理解“一正二定三等”。然後再利用這六字方針就最值。這是再講解例二,讓學生熟悉用基本不等式解題的步驟。然後讓學生自己解題。

鞏固練習中設計了判斷題,讓學生理解六字方針的內涵。還從“和定”、“積定”兩方面設計了相關練習,讓學生逐步熟悉基本不等式求最值的方法。

課堂實施的過程中以學生為主體。包括課前預習,例題放手讓學生做,還有練習讓學生上台板書等環節,都讓學生主動思考,並在發現問題的過程中展示典型錯誤,及時糾錯,達到良好的效果。

不足之處是:複習引入的例子過難,有點不太符合文科學生的實際。且複習時花的時間太多,重複問題過多,講解瑣碎;例題分析時不夠深入,由於擔心時間不夠,有些問題總是欲言又止。練習題講解時間匆促,沒有解釋透徹。

失去的一天教學反思 篇12

《解決問題的策略》這一課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學會用列表的方法整理信息,解決兩步計算的問題。

在經過反覆的推敲後,我決定使用《司馬光砸缸》的故事進行導入,從而引出“解決具體問題”的兩種思維方式“從條件想起”、“從問題入手”,為新課教學做鋪墊,進而揭題。

由於採取的是“教與學方式改進”的教學模式,所以學生們都進行了課前的預習。從收上來的預習紙中,我尋找到了自己所需要的教育資源,也就是整理信息的三種辦法:1、畫圖表示;2、畫線段表示;3、列表整理。所以,在課前我就做了記錄,並留心在課堂上逐一安排這些小組上台展示,並最終討論有關列表整理的方式。在介紹列表整理方式中,我注重讓學生掌握如何填寫信息、找出數量關係,並體會它的好處。最後,在大家的討論和我的引導下,學生掌握了列表整理的辦法,並完成了例題的列式解答。

在這一課的教學準備和執行中,我有以下感悟:

一、預習紙或預習題的下發,可以落實學生的預習情況,讓學生不會存在僥倖遺漏的情況;

二、由於已經預習過,課堂中一些練習可提前完成,可充分利用教學時間去進行其他的講解。

三、由於提早預習,不少孩子的自我學習和吸收能力加強,這點可從她們的課堂表現可以看出。這部分孩子特別愛説、能説、會説。不僅專業知識得到提升,而且個人的素養也相對提高,變得自信、有條理了!

四、在小組合作過程中,學生學會了如何與他人相處,並理解和體會了團隊精神!

但是,在教學過程中,我也有幾點遺憾:

一、出於對孩子的不信任,在課上還是不敢放手讓學生去完成她們的自學,過多的參與到她們的學習中;

二、由於這種教學模式下,需要給與學生大量思考和討論的時間,所以教學進度難以把握,有時無法按時完成教學內容;

三、在這種教學模式下,產生了“貧富差距越來越大”的情況。就是好的學生越來越棒,而後進生則學得雲裏霧裏,成績越來越差。當然我們有小組長輔導的機智,但這還是遠遠不夠的,這一點值得我們老師去探討;

四、這種模式下,對教師和學生的要求是很高的,需要全身心的投入,但是每個人的精力都有限,如何能更好的進行這種教學模式,也是我們所應該探討的。

失去的一天教學反思 篇13

這篇課文講的是茅以升爺爺小時候的一則小故事。通過寫少年茅以升對走馬燈奧祕的探求,告訴我們,茅以升爺爺少年時代就很會觀察,並且喜歡在觀察中思考、探求科學道理。

在講這篇課文之前我向同學們推薦課外書《 蘋果為什麼變紅了》和《聰明的小高斯》等課外讀物,引起學生對學習本則故事的興趣。

第二天我上課之前讓同學們講課外看到的故事,引入學習課文,同學們學習積極性都很高。

我把這篇課文的教學重點放在讓學生在讀中感悟茅以升是怎樣發現走馬燈的奧祕的,讓學生説説茅以升小時候是怎樣的孩子。難點是:對走馬燈的構造及走馬燈轉動的原理的認識。生字教學抓住多音字“轉”和“旋”引導學生在課堂上查字典理解字義並組詞。從課後反饋的信息看主要錯誤有“蠟”字“蟲”字旁寫為“火”字旁。“形”與“型”在組詞時分辨不清楚。在講解課文內容之前我引導同學們看圖,讓學生説説圖中的孩子在幹什麼,是怎樣的神態,自由説,再讀課文,找出對應的段落,引導學生按“發現問題”,“探究問題”的思路進行分析。學生主動探究的興趣比較好,大家都動起來,分散精力的同學少。在朗讀指導時,重點指導多音字“轉”在不同句子中反覆出現的不同讀音。

因本篇課文淺顯易懂,接近學生的生活和情趣,所以學生也理解得好,課後問答基本能敍述清楚,真正讓我領會到:“興趣是孩子們最好的老師。”

失去的一天教學反思 篇14

本節課在以下幾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1、現代詩與古典詞巧妙結合,用相同的方法賞析現代詩與古典詞,最大 限度地讓學生獲得一種品味詩詞的親切感,最大限度地讓學生感受閨怨 悽美的永恆,潛移默化地祛除學生對詩詞學習的畏難情緒,讓他們放下 思想的包袱走進詩詞,只有樂學才能學好。

2、注重圍繞詩詞充分開拓挖掘學生的想象思維,讓學生在想象中增強對 詩詞的感悟力,在想象中獲得自我創作的審美情緒。

3、注重對學生學習方法的引導和訓練。新課標的新理念之一就是教會學 生終生學習的方法和技能,學習方法的指導能讓學生更高效的自主學習 。對學生學習方法的引導和訓練要以學生為本,即教師要開動腦筋,摒 棄傳統教法,大膽創新,讓方法與興趣並駕齊驅。

失去的一天教學反思 篇15

《螳螂捕蟬》是一篇寓言故事,講的是春秋戰國時期,吳王決定攻打楚國並不準別人來勸阻。千鈞一髮之際,一位少年巧妙地用“螳螂捕蟬”的故事勸説吳王,使他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警戒人們只看到眼前利益,不顧身後隱患是危險的。教學時,我引導學生抓住少年勸阻之“妙”,激發學生的探究意識,從而深入感受課文內容。

一、引起疑趣,發現其“妙”

教學時,我抓住課文的“因”與“果”,請同學們讀讀課文,看看吳王想攻打楚國,開始態度如何?最後怎麼樣了?在此基礎上,我再加以引導。這裏,通過對比,讓學生髮現疑點以引起注意,從而激發了學生探究事物的興趣。

二、轉換角色,感受其“妙”

在激起學生探究少年勸阻“妙在何處”時,我再讓學生讀課文,感到少年講的故事很妙,並啟發學生通過生生朗讀、師生朗讀、分角色表演等方式把故事表現出來。學生以演促讀,以讀促理解,創設了一個自主學習、互相協作的氛圍。從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到了解少年是怎樣一個人,以至後來理解寓言的寓意,層層深入。

三、複述故事,表現其“妙”

閲讀教學以讀為本,通過朗讀內化“理解”,通過複述表現“感受”。我在作業部分就佈置了這樣一題,讓學生通過內化吸收,進行行動的複述,把少年勸的妙處表現出來了,從某種角度上來説,這也是一種“運動”。既幫助學生理解了課文內容,又可以內化文中的語言文字,提高學生的綜合的言語表達能力。

失去的一天教學反思 篇16

《夜鶯的歌聲》講述了蘇聯衞國戰爭時期,一個被稱為“夜鶯”的小男孩把德國官兵引入游擊隊的伏擊圈,使德國法西斯強盜被殲滅的故事。一個機智、活潑、乖巧的小男孩形象躍然紙上。本課教學反思如下:

一、抓住主線,理清順序

這篇文章較長,當學生快速瀏覽課文後對課文有了一個初步的瞭解,我提醒學生觀察這篇課文與以往的課文在排版上有什麼不同。學生通過讀書後很快發現文章每個部分內容都自行空行。於是,我就請學生聯繫平時看到的電視連續劇,看看課文寫了哪幾個鏡頭,學生十分容易按照課文已經分好的段落去理清順序,並加上小標題。這樣就把故事連貫起來有了整體瞭解。

二、以讀促悟,深究感悟

1、找句子,先讓學生找體現小夜鶯勇敢機智的句子,自己讀一讀,體會體會。教學下來,大部分同學能夠找出小夜鶯語言的句子,但是對於他的行動的句子相對來説要困難一點。特別是關於夜鶯的歌聲的句子,學生沒能把它聯想到是小夜鶯機智勇敢的表現。

2、説句子,讓學生把自己找到的句子説一説,説説你是怎樣感受到他的勇敢機智的,學生把自己的想法和感受都表達出來了,我再根據一定的情況進行補充和引導。這裏,我要達到的目標是學生能説到哪一個程度就到哪個程度,不要求學生更深的去理解,因為這些句子的理解對他們來説本身就有一定的難度。但是每一句的教學都會有一個重點,比如教學剛剛一開火,村子就着火了,大家都喊:‘野獸來了,野獸來了’--就都跑了。”這句話,我要讓學生感悟的重點是小夜鶯借野獸來罵敵人,體會他的機智,理解不慌不忙體會小夜鶯的勇敢。而教學小孩有時候學夜鶯唱,有時候學杜鵑叫,胳膊一甩一甩地打着路旁的樹枝,有時候彎下腰去拾球果,還用腳把球果踢起來。他好象把身邊的軍官完全忘了。這句話的時候,主要是讓學生體會小夜鶯是以自己的天真爛漫來迷惑敵人,表現他的機智和勇敢。

失去的一天教學反思 篇17

由於“規則”對於三年級學生來説是個枯燥乏味的話題。為此,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我改變傳統的學文明理的説教方法,以活動為載體,營造學生樂於接受的學習情境,靈活多樣地選用各種組織形式,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實現新課標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首先通過一個遊戲,讓學生體驗、瞭解規則,初步建立“規則概念”,知道規則存在的必要性;其次,以各種方式彙報課前調查的情況,讓學生明白規則與我們的生活密不可分,感受規則的普遍性;最後以搶答方式引導學生進入規則考場,明辨是非。這樣讓學生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感受社會,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會,從而無形中實現其品德的形成,提高學生遵守規則的自覺性。

教學開始,我首先以學生感興趣的遊戲作為切入點,組織學生做 “掰手腕”遊戲,邀請同桌比一比誰獲勝。我故意沒有講任何要求,我也“積極”參與與一

名沒有同桌的男同學“鄭重其事”的“較量了一番”,並且為和我一起“大獲全勝”的同學討得熱烈的掌聲,讓學生感受到不公平,為學生創設一個“無規則”的特殊情境,引導學生在主動參與中體驗“規矩”的重要。通過親自實踐,明確了遊戲中規則的必要性。啟發學生注意到每一種遊戲都存在規則,同時“規則概念”也在學生心目中悄然建立了。

教學中,我根據教學內容,靈活地選擇、確定教育渠道,讓孩子們從家庭、學校、社會等不同的地方去尋找規則,記錄規則。如:我安排的課前調查活動,就是引導學生“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感受社會,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會。”引導學生用不同的方法到生活中去尋找規則、發現規則。實地的收集和記錄體驗給孩子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學生通過參加與其自身生活有關的、看得見、摸得着的具體生活活動,所受的教育深刻,更能領悟到人在生活實際中該怎樣做才是對的,有利於他們把在學校裏所接受到的教育轉化為生活實際中需要的實際行為。在課堂小組討論交流彙報規則環節中,我以課件出示學習討論規則:A、認真傾聽小組同學的調查結果;B、討論聲音不要太大;C、組長按表格要求整理材料,彙報時內容儘量不重複。這個課堂細節,充分體現規則無處不在,在課堂教學的每個步驟中滲透規則,以便將遵守規則落到實處。在討論活動中,兒童有機會運用多種方法表達自己的感受、想法,展示自己的成果,分享交流,鍛鍊表達能力等。通過討論和交流,學生對規則的理解由“特殊”認識發展到“一般”認識,真切地感受到生活離不開規則,感知規則的普遍存在。學生的自主性得到了充分發揮,使該課程成為學生主動參與的課程。

課堂上,我還展示了一組以校園“規則”為內容的圖片,如教室裏貼的“課程表”“作息時間表”、樓道牆上貼的“上下樓梯靠右走”“安全通道”“請講普通話”等標示牌;這些以學生學校生活為課程資源,用圖片的形式充分挖掘隱藏在校園裏的規則,從兒童熟悉的生活中捕捉有教育意義的內容,學生在自己熟悉的環境中找到規則,對比自己的行為,從而引發他們內心真實的道德體驗和認知,引導他們在以後的學習生活中用實際行動做一個遵守規則的孩子。

在引導學生對照《國小生日常行為規範》,説説你在學校裏應該遵守哪些規則的過程中,學生通過自查、互查的方式,不僅對自身存在的缺點有所認識,更能發現他人的優點,積極向他人學習。在活動中,學生敢於發表自己的見解,他們的獨立性及個性都得到了發展。這個教學環節的設計把“規則意識”落到實處,直接指導了孩子的現實學習生活。

課堂最後的遊戲規則小警察,可以説是全課的點睛之筆。這種寓教於樂的方式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興趣,激烈的搶答,活躍了課堂氣氛。這是在教學中所採用的帶有“玩”的色彩而又與學習內容配合的活動方式,對培養兒童的情感,讓兒童體驗集體生活的樂趣,理解規則是很有用的。學生在活躍而有序的遊戲中,加深了對規則的認識,從而進一步做到心中有規則,而且表明了他們心中樂於自覺遵守規則的意願。

當然,在教學中還存在着不完美的地方。如:教學時我不夠注意細節,一味地追求教學內容的完整流暢,有時忽略了與學生的交流。有些問題提出並順利解決後,我為了“按鈴聲”完成後面的教學任務,而沒能採取妥善保護孩子們的方法,忽視了那些個別還“方興未艾”舉手想發言的學生,這可能會極大地打擊他們的積極性,課後想起“那一雙雙渴求的眼神”感到很遺憾。

另外對於課堂中的突發情況,我沒能做好提前預設,更沒有在課堂中做一個積極的引導者與促進者,處理問題不夠靈活,應變力較為薄弱。比如:在讓小組合作

分類彙總並彙報調查結果時,由於三年級學生的整理材料的能力尚欠缺,書寫速度也不夠快,不能在“預設時間”內完成這一環節的任務,當我巡視輔導三個小組後發現比較“費時費力”時,我沒有再努力做耐心恰當的引導,而是“當機立斷”“取消”小組合作彙報討論結果這一環節,直接請幾位學生“根據需要”彙報了“我想要的結果”,雖然學生興趣濃厚達到了“預期目的”,但我的小組合作學習方式沒有落到實處,更談不上發揮其應有的作用了。

雖然這些問題都只是本堂課的一點瑕疵,沒有影響到整堂課的教學實效。但是我想今後還是要多加註意,提高自己處理問題的能力,或許課堂會達到更完美的效果,學生的學習也就真的能夠行之有效了。

失去的一天教學反思 篇18

“解決問題的策略”這一領域的教學內容分散於各個年級,從最初的畫圖、列表到一一列舉、倒推,到現在的替換,“解決問題的策略”這一版塊的教學整 體呈現了由直觀到抽象、有簡單到複雜、由單一到綜合的漸變趨勢。如何引導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感受、領會替換的策略,初步學會運用策略分析數量關係、確 定接替思路,並有效地解決問題,這都是我們要從認識與實踐層面予以思考的。在教學過程中我注重了以下幾點:

1、 感受策略的必要性,培養學生的“策略意識”。

課前我通過播放《曹衝稱象》的動畫故事讓學生説説曹衝是用什麼辦法稱出大象?然後指出:曹衝用相同重量的石頭代替大象的重量,這就是解決問題的一種策略—— 替換,今天我們就利用這種辦法來解決一些實際問題,從而引出新課。生動有趣的動畫場景加上耳熟能詳的故事,在很大程度上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及進一步探索新 知的慾望。並且通過故事讓學生初步感知替換策略的必要性,以及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

例1情境的出示,學生感受到新問題的複雜性,自 覺產生了產生新的解題策略的意識為新知學習奠定基礎。《數學課程標準》注重解決現實性問題,把數的運算與解決實際問題結合起來,這與傳統應用題教學相比, 有了根本的改變。學生的應用意識表現在:“……面對實際問題時,能主動嘗試着從數學的角度運用所學知識和方法尋求解決問題的策略;……”所以,在教學《解 決問題的策略——替換》時,首先要明確一個認識問題是:應該以培養學生的“策略意識”為主,而不是以引導學生掌握“策略”為主。因此,本課的教學重點應放 在培養學生“策略意識”方面,而“策略”及其學習過程應成為發展學生“策略意識”的途徑和載體,所以,只有在具體的認識和使用“策略”的過程中,學生的 “策略意識”才能得到培養和強化。

2、引導學生經歷策略形成的完整過程。

《解決問題的策略——替換》這一課,主要是讓學 生經歷3個層次:體會 “為什麼要替換?”掌握“怎樣替換?” 理解“換了之後怎麼樣?”。例1主要讓學生產生替換的需求,並探索替換的方法;通過“倍數關係”的練習讓學生掌握替換的方法,並通過曹衝稱象進一步理解替 換的相等關係,“差數關係”的練習使學生再次積累用相等關係進行替換的經驗,以及理解替換後數量關係發生了什麼樣的變化?這也是這節課的教學難點。整節 課,並不在乎學生能否獨立運用策略解決多少個實際問題,而是要學生體驗每一策略的形成過程。所以,在這節課上我注重讓學生説想法,説替換的過程。

3、巧創練習,優化策略。

本節課教材只安排三道題,例1替換的兩個量是倍數關係,練一練替換的兩個量是相差關係,練習17第一題。為了體現練習的強度與坡度,我將例1進行了改動,這 道題旨是讓學生在練習過程中發現選擇把大杯替換成小杯解題會更容易,從而讓學生明白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我們一般要靈活的選擇簡潔、容易的方法,以達到 策略的優化。

4、多種策略,綜合運用。

課標指出:努力使學生“形成解決問題的一些基本策略,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 發展實踐能力與創新精神”。教學中,我讓學生通過畫圖把替換的過程表示出來。並且在檢驗後我提出“回顧一下,剛才這個問題有什麼特點,我們是怎樣來解決這 個問題的呢你覺得哪些步驟是解題關鍵?”引導學生既感受到用替換的策略可以解決什麼樣的問題,又讓學生感受到面對一個問題有時會有多種策略的綜合運用。

通過解決問題的策略的教學,使我更加明白了 “數學方法是數學的靈魂。”數學的學習,對學生來説,能使其終身受用的,絕不僅僅是知識,數學思想方法獲得是更重要的。

失去的一天教學反思 篇19

反思自己的教學,讓學生關注文本語言,關注課文的細節描寫,關注文本中情節的獨特構思,學生自然立足文本,文思如泉湧。藉助文本語言,發展孩子們的語言,給他們提供一個表達感受,運用語言的平台。這樣的課,“語文味兒”就厚重了一些。

但事情往往是這樣的:當一種傾向出現的時候,往往會掩蓋另一種傾向。矯枉過正,或許是歷史的必然。這樣的語文訓練與這樣的人文感悟似乎成了兩大“幫派”,你説你的,我説我的,“平分天下”,平分了我們的語文課堂。這樣的語文訓練似乎也少了一些東西,教師只是給學生提供了一個表達的機會,一味地讓他們去表達,學生沒能從文本語言中汲取營養,來豐富自己的表達。一句話,吸收內化的問題還沒有解決好。如何讓學生更好地感悟文本,運用文本?如何讓語文的“工具性”落實得更實一些?如何將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結合得更加自然、和諧呢?我和同行老師又陷入了沉思。

經過慢慢的嘗試,我不得不坐下靜靜地思考:語文是什麼?母語教育學什麼?“感悟”中如何滲透語言文字的訓練?翻閲相關書籍,我認真思考:工具性是人文性的基礎,是人文性的載體,人文性藴涵於工具性之中,沒有工具性就沒有人文性。人文是工具性的“精”,“氣”,“神”,沒有了人文性,工具性也失卻了靈魂,成了毫無意義的“死工具”。國小作為母語的起始階段,應努力追求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諧統一,引導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進而感悟文字背後藴藏的人文內涵。

失去的一天教學反思 篇20

一:斟詞酌句,讀中感悟本課雖然語言樸實、簡潔,但是對人物語言、神態、動作的描寫卻是細膩、豐富的,這也是本文的一大特色。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閲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因此在教學中,我着重讓學生在朗讀的過程中抓住人物的語言、神態、動作去多讀、多悟。用“男孩的那些語言、神態、動作引起了保羅的誤解?”這一問題引發學生們自己去讀課文,尋找文中對男孩語言、神態、動作描寫的關鍵詞、句,圈點批註,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習慣。去理解、體會關鍵詞的作用。例如學生讀到“男孩繞着那輛閃閃發光的新車”時,有的就能抓住“繞着”這一動作,體會到男孩被新車吸引,靠近新車,欣賞新車。在學生有了自己的體會時,我立即讓學生把自己獨特的體會寫進旁批中,鼓勵學生在讀書時做到讀、思、記的好習慣,學會自己加批註。有了體會後再讓學生通過朗讀把自己的感受表達出來,這時就不需要老師再去過多的指導,因為有了學生自己的獨特感受,有感情朗讀就變的容易起來。有了“第一次誤解”的導讀、導悟的鋪墊,我在教學“第二次誤解”這個關鍵部分沒有過多的分析講解,而是了讓學生自己在書上做“旁批”,要求學生把自己的體會寫下來。其實通過上面的讀和悟,學生已經有了自己的認識。試着用自己加旁批的方式,讓學生大膽發表自己的見解,注重了以學生為主體的閲讀能力的培養,珍視了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

二:入情入境,感同身受在語文課中,如何體現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其基點就在於“情感”.

教學中,當學生了解了兩次誤解的原由後,為了豐富學生對文本的理解,讓學生更深入的體會兄弟情深。我創設了對比情境,讓學生在背景音樂的渲染下,在教師深情的語言描述下,充當跛腳弟弟去想象體會他在這之前貧苦的生活狀況和苦悶生活態度,與當哥哥給他許下承諾後那種快樂、興奮的心情對比。讓學生深刻體會到兄弟間的情誼,設身處地的感受哥哥那無私的愛。從而與跛腳弟弟產生共鳴,讓學生產生想説的慾望,不但把原來“要我説”變成了“我要説”,而且激活了學生原來處於休眠狀態的多種儲備,使其一下子進入了“不吐不快”的課堂境界。

三:走出文本,迴歸生活“讓語文走進生活,在生活中學習語文。”

教學中,我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習語文,使學生從已有的生活體驗中感受課文內容。在學生懂得“給予是快樂的”後,我以央視愛心公益廣告“激情”,讓學生在欣賞中感受人與人之間的真誠與愛心,感受無私的給予別人關心、幫助也是快樂的。帶領學生走出文本,回到多彩的現實中,喚醒學生沉睡的記憶,聯繫自己身邊發生的事,感悟在成長的過程中鍛鍊自己,教育自己的重要意義,最後該課也在激情的總結和動情的音樂聲中結束。當然,課堂教學也是遺憾的藝術。這節課也存在許多不足和值得探討的地方,例如在讓學生試着自己加旁批時,對學生的估計過高,在學習方法指導上也不夠細緻,導致部分學生無從下手。課後我深刻意識到,教師應明確地告訴學生批註的地方(文中的重點、難點、疑點、妙點處)、加旁批的內容(可以是自己的體會感受,可以是一句或幾句話,也可以是一個詞,甚至幾個符號,此外,還可以借用古今中外的名言名句)等等。這樣,有了方法上的指導,更能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做起旁批來肯定會更加精彩,更能在課堂上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他們的閲讀能力。還有語文課堂講究語言藝術,我在整堂課中,語調控制的不理想,不夠抑揚頓挫,導致自己的嗓子承受不住,也給學生造成了聽覺疲勞。這次活動中,在市教科所和武勝教研室的指點下,在許多優秀教師的幫助下,我對新課標有了新的認識和不少的提高,我覺得這是我此次活動的最大收穫。

在今後的教學生涯中,我將繼續努力,不斷的提升、完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