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金山上教學反思(通用12篇)

北京的金山上教學反思 篇1

《北京的金山上》是一首藏族舞曲。為了讓幼兒很好地感受藏族人民熱情、奔放的豪情與舞蹈特點,在這個舞蹈學習之前我特地請幼兒仔細欣賞了這首樂曲的內容,並把歌詞讓幼兒熟悉了一遍,發現幼兒對歌詞的理解不是很感興趣,所以把歌詞和樂曲的學習,放的比較簡單,就進入了基本舞步的學習。先學了彈簧步和進退步,然後又做了幾個簡單的手部動作。再配上一些皺紙彩條,一甩一甩地煞是好看,我想孩子們一定會非常喜歡的,於是就把整個舞蹈動作連貫了起來,表演了一遍給幼兒看。沒想到佳佳在一旁説:“老師,你的動作不好看!”這個時候我有點尷尬,但是隨即一想,一定是自己在做動作的時候表情不是很自然,比較起以前的全老師,舞蹈動作肯定沒有她跳得好看、自然。

北京的金山上教學反思(通用12篇)

怎樣改變這樣的尷尬局面,又讓孩子們心服口服,並調動學習的舞蹈的積極性呢?於是,我請一位小朋友自告奮勇上來和我進行比賽,讓幼兒仔細看看,誰的動作更好看。看到佳佳踴躍報名,我就順勢請了佳佳,幾個動作下來,小朋友們看到,佳佳在音樂之下,根本就沒有做什麼動作,而我則放鬆了心情,揮舞着綵帶,自然、優美的和着節拍,跳着舞,小朋友們一下子被我的舞姿吸引了,為我鼓起掌來,這時我趁熱打鐵問大家:“這個舞蹈好看嗎?”“好看——!”看到孩子們的學習興趣一下子被調動了起來。我忙請幼兒一起學起了舞蹈。孩子們一遍又一遍,學得很認真。

在幼兒説出老師的動作不好看的時候,其實我很汗顏。由於個人在舞蹈方面不是很自信,所以導致自己雖然在課前進行了多次琢磨,但還是在幼兒面前很緊張,動作比較 ,才會發生這樣的狀況。還有,平時與幼兒之間雖然有很多語言上的交流,但還是與幼兒間缺乏情感上的交流和互動。以後不僅要在課前認真備課,還要在舞蹈基本功上加強練習,並加強與幼兒間的情感互動。

北京的金山上教學反思 篇2

之所以選擇打擊樂《北京的金山上》,想法有幾個:第一,孩子們對樂器的喜歡:從組織打擊樂活動幼兒的快樂情緒、區角活動中幼兒對樂器的熱愛;第二,大班最近主題活動的內容之一;第三,觀摩活動中打擊樂活動的稀有,打擊樂活動存在的弱勢狀況,從以上幾方面考慮我打定主意開放打擊樂活動。

備課時瞭解到音樂《北京的金山上》的節奏型有兩個不是很複雜,對本班幼兒而言有能力學會;大班幼兒可以嘗試創編節奏和選配樂器;幼兒看指揮合作演奏的習慣需要積極培養,就把目標定位三個:學習用打擊樂器演奏《北京的金山上》;根據舞蹈動作創編節奏性,並根據樂器音色、節奏型選配伴奏方案;學習看指揮協調合作演奏。活動一開始,師生隨熟悉的音樂一同複習舞蹈,幼兒注意力非常集中。乘此好機會,請幼兒個別根據教師的基本舞步拍出節奏型,幼兒積極舉手嘗試,但節奏不夠一致有差距,經全體幼兒再次傾聽和感受、嘗試,活潑的節奏型很明顯地拍打出來了。第二,主要通過師生合作、生生合作練習整首和分聲部練習,為下面樂器演奏準備。第三部分主要引導幼兒根據節奏型選配樂器,幼兒的興趣再一次被激發,他們積極選配,卻出現了每種樂器都選配一種節奏型的現象,教師立即啟發孩子,並根據他們的舉手一起決定選配方案。在教師指揮下,幼兒特別投入自己選配樂器看着指揮認真演奏,教師能關注幼兒幫助有困難幼兒正確演奏,師生配合較協調。整個打擊樂活動,師生都非常投入、氣氛活躍,主要是教學中教師採取方法注意激發幼兒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創編節奏型、選配樂器引起了幼兒極大興趣,有興趣就有了學習動力。如果活動中一些細節方面考慮更周全些,效果會更佳。

期待通過我們大家的努力和積極引導,小朋友都成為小樂手,能演奏出和諧、動聽的音樂,給大家歡樂!

北京的金山上教學反思 篇3

本次活動幼兒基本都會唱這首歌曲了,除了部分動作手腳還不能很好地協調配合外,基本能夠跟着音樂來跳這個舞蹈。在本次活動中幼兒體驗了樂曲輕快、悠揚的情緒,初步瞭解了藏族音樂的特點。更增進了幼兒對少數民族文化的瞭解。

經過這次活動,我發現在第一課時中應該讓幼兒重點欣賞歌曲,不要求幼兒能夠學唱歌曲,同時應插入基本步彈簧步、進退步、後替補、側點等步伐的學習。這樣幼兒在第二課時中才能較輕鬆地將手部動作與腳步動作協調配合起來。同時在教幼兒舞蹈的分解動作時,應更強調動作的細節,提高幼兒舞蹈動作的準確性。在本次活動的第二課時中,我運用了圖譜進行教學。但是發現圖譜並沒有對幼兒的學習起到太大的作用,幼兒基本上還是跟着老師的動作學。圖譜的利用率不高,可能是因為圖譜畫的有些小,並且沒有將一句歌詞中出現的動作畫在一張紙上。下次如果仍然選擇用圖譜,那應該充分發揮圖譜的作用,提高它的利用率。

北京的金山上教學反思 篇4

用方程解決生活中的問題,關鍵在於讓學生能正確尋找問題中的數量關係式。掌握了數量關係式,問題便可迎刃而解。問題是學生在以前的學習中缺乏這樣的訓練,對如何分析數量關係沒有一定的基礎和經驗,這給教學此內容帶來了諸多不便,為此,我們教師在學生的數量關係的分析上還要多花時間,多幫助學生,“磨刀不誤砍柴功”,為了能讓學生順利掌握新知,教者始終把數量關係的訓練作為教學的主線貫穿在教學過程中。

我們教師複習了等式的性質後,出示了“看圖列方程並解答”的實際問題,學生有了前面的學習基礎,很容易根據圖中表示的等量關係列出方程,但這並不是教者的最終目的,學生解答師生共同評價,在此老師向學生拋出了問題:“你是根據什麼關係來列方程的?”此時讓學生初步感受到數量關係對列方程解決問題的重要。“那麼,我們怎樣寫出數量關係式?”師出示第2題複習題“根據條件,寫出數量關係式。”學生通過這次的練習後,對解方程的已有了足夠的經驗儲備,這時老師不失時機地出示例題,讓學生探究解決問題的途徑,學生便自然地想到了數量關係,那列方程便也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另外,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我們教師還鼓勵學生從多角度對問題展開思考和研究,並要求學生把方程解法和算術方法進行比較,尋找之間的聯繫和區別,組交流中明白為什麼不能這樣列。像學生在解答中出現144÷X=1.5這樣的方程,教者應給予肯定,但也要向學生講清這類方程用我們現在所學的等式性質解決有一定困難,只有以後進一步學習新的本領才能很容易解決這類,在這裏既有對學生獲得知識的肯定,也有善意的提醒和無聲的激勵,為學生進一步努力學習留下思考的空間和探究的天地。

北京的金山上教學反思 篇5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起主導作用,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要在課堂教學中發揮主導作用,首先應體現在能否最大限度地引導學生參與教學全過程。自學是學生全面參與學習的一種有效的途徑,因此,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留給學生一定的自學時間,讓他們在寬鬆、自由的探索空間中發現新知,探究新知並掌握新知,讓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如在學習比的各部分名稱及讀法、寫法時,採用了讓學生自學課本的方式,因為自學課本也是學生探索問題,解決問題的重要途徑。根據高年級學生的閲讀、理解能力,結合教材的具體內容,充分相信學生,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研究、探索、討論、總結,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有利於學生思維發展,有利於培養學生間的合作精神。在學習比和除法以及和分數關係的時候採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意在突破傳統的教學模式,不講授,讓學生藉助教材、板書、計算機課件的有機結合,總結出三者之間的聯繫,實現了自主學習,並讓學生在彙報中思維的火花得到碰撞,思維的靈感得到迸發,也完成了知識的傳授。

一堂課下來,感覺不足之處還有很多,有些細節地方處理得不是很到位。像在教學比的意義時,對誰是誰的幾倍或幾分之幾也可以説成誰和誰的比,強調的還不夠,使學生的對兩個數相除也可以説成兩個數的比的感悟不是很深刻。

北京的金山上教學反思 篇6

1、注重朗讀方法的指導,潤物細無聲。

好的文章需要品讀,更需要動情地朗讀。而在教學中,方法的指導顯得尤為重要。教學時,我抓住文中描寫劉老師的細膩感人的句子朗讀,啟發學生口中讀出感覺,眼前讀出畫面,心中讀出情感。

2、注重寫法的指導。

這是一篇很好的寫人的文章的範例。我注重讀寫結合,在注重內容理解的同時,不忘寫法的指導,不忘語文素養的全面提高。如在教學時讓學生明白作者是抓住了劉老師的動作、語言、神態等細節來表現人物的品質的。抓住了“笑談腿疾、轉寫板書、放、追風箏”這些典型事例更能表現人物的精神品質。相信一直進行這些寫法的指導,學生的寫作水平也會潛移默化地得到培養。

當然,課後深深反思,也發現自己有許多不足之處,自己只感動於文章的優美,戀戀不捨地要與學生品悟許多細節,以致於課堂時間不夠,前鬆後緊。教師還是講得太多,放手讓學生自我交流的時間缺少了。看來上課還是靠老師主觀情感控制太多,理性教育缺乏了。

北京的金山上教學反思 篇7

詩歌是用高度凝練的語言,形象地表達作者豐富的思想感情的一種文體。國中階段第一課《在山的那邊》就是一首現代詩。

本文我設計的導入是問:同學們喜歡詩歌嗎?學生基本上都説喜歡。我也請他們背誦了自己比較喜歡的詩歌。基本上背誦的都是古詩。李白的詩被背誦的頻率最高。估計問成年人這樣的問題,結果應該也是差不多。此設計的目的還是為下一個問題鋪墊:你認為詩歌要具備哪些特點。於是在討論,交流中,獲得了一些對詩歌的一些理性的認識:押韻,分行,富有感情,語言精練,思維跳躍等等。順便簡單提到古詩和現代詩在形式上的區別。於是,進入本課的學習。

在朗讀環節,我是這樣做的:分兩部分。每部分請三位同學朗讀,接着讓其他同學點評。好,好在那裏;不好,哪裏可以改進。點評的同學也可以示範朗讀。

在朗讀點評過程中,遇到了一件事。第一部分中,有這麼幾句:“小時候,我常伏在窗口痴想——山那邊是什麼呢?媽媽給我説過:海。哦,山那邊是海嗎?”關於“哦”的讀音問題發生了分歧,有學生讀第四聲,有學生讀第二聲。這是以前沒有遇到過的情況。我稍微思考之後,決定讓他們討論。我説:到底應該讀什麼,這是由它的意思決定的,請聯繫上下文,説出理由。於是,他們各抒己見。贊成讀第二聲的學生説:“哦”的後面是一個問句,所以它也應該表示疑問。贊成讀第四聲的學生説:他相信媽媽的話,所以,他後來才那麼失望。至於後面的問句,是表示他已經有了爬山看海的想望了。我表示同意讀第四聲。但也表揚了認為讀第二聲並能説出理由的學生。並由此告訴學生:看起來,很簡單的朗讀,其實裏面大有學問要研究!

第二部分的朗讀,我就學生朗讀的情況,提出了,他們缺少重音的處理。對於作者想要藉以強調自己思想感情的字詞應重讀。例如:在山的那邊,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此句中“是”就應該重讀,它強調了答案“海”,表現了作者的堅定。

總之,根據學生出現的情況,指出學生在朗讀時應注意的事項(停頓,重音,快慢,感情等方面的處理),舉例説明即可,不一句一句講解。

朗誦點評環節的總結,要提醒學生:詩歌朗讀最重要的是處理好感情。而要處理好感情,首先要能整體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其次,要深入理解詩中詞句。

在揣摩詩歌詞句含義的環節,我首先讓學生來試着理解,方法:1。聯繫生活;2。發揮想象和聯想;3。換位思考:假如你是“我”。反對照搬參考書。參考書有什麼“好處”呢?嚴重束縛了學生的思想。也影響了教師的教學,讓我們教死書。總之,讓我們畏首畏尾。

例如:“一次次漫濕了我枯乾的心靈”,“枯乾”的理解。參考書上説:“形容對理想的渴望”。這樣的解釋顯然沒有到位,之所以叫“解釋”,就是讓別人能理解。不能讓人理解的“解釋”就是失敗的。這和翻譯的道理是一樣的。於是我這樣解釋:聯繫上文,我因一次次失敗而沮喪,失望,因沮喪,失望而失去鬥志,生命也失去了活力與生機。不是説哀莫大於心死嗎?心也是可以死的,就像是花草樹木,“枯乾”了,這個時候極其需要水的滋潤,所以説“枯乾”的心靈。失望了,甚至要絕望了,心死了,生命也必然失去生機與活力;而理想滋潤了我的心靈,鼓舞了我,給我信心,給我動力,讓我的生命又擁有了生機和活力。當然,在記筆記的時候就可以簡潔一些:我因一次次失敗而沮喪,失望,因沮喪,失望而失去鬥志,生命也失去了活力與生機。理想滋潤了我的心靈,鼓舞了我,給我信心,給我動力,讓我的生命又擁有了生機和活力。

再如:為什麼説:一顆從小飄來的種子。飄來何解?我是這樣解釋的:這很容易讓人想起“蒲公英”,“飄來的種子”,在這裏就是指媽媽無意間剝下的希望的種子,給了我希望,給了我信心和力量。並且在我的心中茁壯成長。最終成為我的理想,成為我心中堅定的信念。至於參考書上是這樣解釋的:媽媽是由我的痴想、疑問而説起這話的,這話也並非確指理想,所以説是飄來的——不知所云。

雖然説,詩歌教學重在朗讀,但實際上如果不講解,也只是和尚唸經了。而且課堂時間有限。這篇課文看似簡單,但實際要解決的問題卻相當繁瑣,尤其是詞句理解。面對着差生面比較廣的現狀,我們該如何高效利用課堂時間?一篇課文上下來,還是我自己説的比較多。學生的收穫能有多少呢?

北京的金山上教學反思 篇8

文章緊緊圍繞着“匆匆”二字,細膩地刻畫了時間流逝的蹤跡,表達了作者對虛度時光感到無奈和惋惜,揭示了舊時代的年輕人已有所覺醒,但又為前途不明而感到彷徨的複雜心情。

文章創作於二十年代,在表達上與現代文章有所不同,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難度。但文中運用了各種修辭方法,而且大多數句子都是一些短句,適合朗讀,因而地教學設計時,我力求讓學生在讀中感悟、理解,從而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通過課堂實踐,我覺得有些環節落實的較好,而有些地方還不盡人意。

首先,能較好地創設情境。上課伊始,引背《長歌行》,並讓學生談感受,激發學生要珍惜時間、及早努力的情感。然後出示朱自清二十四歲時寫這篇文章前的一段話,讓學生明白朱自清二十四歲時已經意識到時光悄然逝去而無所作為,決心從今以後要珍惜時間,才寫下了這篇《匆匆》。最後播放《匆匆》 FLASH動畫的配樂範讀,形象的畫面,舒緩的音樂,低沉的語調,把學生帶入一種情境,奠定了整節課那種淡淡憂傷的基調,學生在這種基調中,很容易入情入境。

其次,精心選用教學語言。本文是一篇膾炙人口的散文,任何散文都是作者情感地抒發,心靈地傾訴和思緒地流淌,語言都很美,而這篇散文尤為突出。因而在課堂上,我所使用的語言也儘量與文本一致,與課堂基調相符。如:“讀了這句話,你聽到了作者在你耳邊的低低絮語了嗎?”“作者通過寫自己的日常生活來將無聲無形的時間具體化了。讓我們感受到了時間它就在我們平凡的生活中,在一個又一個極普通的日子裏匆匆流逝了。讓我們真切地觸摸到了時間的腳步。”“作者的時間步履匆匆,那麼你的時間又是怎樣過去的呢?能像作者這樣具體地揀拾起時間的足跡嗎?”……

北京的金山上教學反思 篇9

我們經常説語文課堂要讓孩子多讀課文,以讀代講,以讀悟情,要真正把握好“讀”卻很難。在教學《慈母情深》一課時,我感覺這是以讀悟情的最好範例,但怎樣引導我卻一直沒有找到更為理想的方法。由於本文是一篇略讀課文,文字淺顯易懂,我設計放手讓學生自主閲讀,在學生初讀課文時,要求學生一定要讀準字音、讀通句子,並採取多種形式,讓學生能流利地朗讀全文。在學生讀通、讀熟課文的基礎上,讓學生默讀課文,理清作者思路,勾畫出感人的語句,體會課文是怎樣表現母親的深情的。然後組織學生交流自己讀懂了什麼,有哪些感受和體會,還有什麼沒有解決的問題。讓學生在讀中再現情境,在讀中體會感情。

但是這樣的設計總是覺得少了點什麼,於是我找到了王崧舟老師的《慈母情深》教學實錄,他的課堂給我做了很好的如何起引導孩子“讀”的範例。儘管課文所描寫的情節與現在孩子們的生活實際相距甚遠,但王老師精心設計,抓住了一個切入點——“深”,整節課都引領着學生去尋找母親那濃濃的深情。

王老師用讀貫穿了整節課的教學,並讓讀成為了課堂的主旋律。他引領的“讀”,不是單一空白的讀,而是一種盤旋環繞,回覆上升的讀。王老師用富有感染力詩意般的語言,引導學生從讀準句子到理解詞義的讀,從感受母親工作環境惡劣到母親工作動作、神態的讀。一個“讀”字裏,把慈母的深情表現的一覽無餘。讓學生忘記了這是課堂,都忘情地跟着他不斷地做思維的舞蹈,享受其中。

從他的教學中,我受到啟發,將這種方法引入自己的課堂,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不愧為名師,總是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和做法。同時,我也在思考,為什麼自己在備課時就沒有這樣的想法呢?究其原因,是自己對文本缺少敏鋭的解讀能力,是自己的知識水平和文化底藴的缺乏。在以後的教學中,要廣採博取,不斷豐富、提高自己,使自己的教學更具藝術性。

北京的金山上教學反思 篇10

《自然之道》是人教版國小四年級下冊的一篇精讀課文。這篇課文講的是“我”和幾個朋友來到南太平洋加拉巴哥島上,想實地觀察幼龜是怎樣離開巢穴進入大海的。出於好心幫助了一隻幼龜,結果卻給成千上萬只幼龜帶來了災難,使不少幼龜成了食肉鳥的口中之物。這件事告訴我們:愛護動物就要了解它們,瞭解自然法則,只有遵循自然界的規律,才能把事情辦好。

在教學過程中,我力圖讓學生通過自主讀文、感情朗讀、對比體驗等過程, 理解文章內容。我覺得本節課最大的亮點是學生的自由辯論:一部分學生以原告——綠色海龜家族身份控告旅行團,並説明控告的理由;另一部分學生以旅行團成員身份為自己申辯;一名學生以審判長身份結案。在課堂上,我給學生搭建了一個充分發表見解的平台,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去思考問題,時間非常充分。學生們敢於大膽發言,課堂上出現了爭辯的場面,有的同學認為嚮導做的對,以此來讓這些旅行者不再犯同樣的錯誤,有的同學説嚮導做的不對,不能以犧牲幾十只幼龜的生命為代價來讓人們覺醒,還有的同學認為嚮導的做法既有對的地方,也有不對的地方,可以説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不僅拓寬了學生的視野,而且也提高了學生的語言表述能力。 在審判長定案的環節,我還為他捏了把汗:如果他判得不公平或有一方不服怎麼辦,但令我意想不到的是審判長竟然當機立斷宣判:旅行團成員由於違背了自然規律使海龜家庭受到了嚴重的損失,但由於他們也是出於好心,所以旅行團成員要向海龜家族公開道歉。真是思維敏捷,表達清楚呀,看來我的擔心是多餘的。

但在教學實踐中也出現了許多遺憾之處,如:課文內涵突出不夠,挖掘不廣泛。對“自然之道”的理解強調不夠,沒有突出違反自然規律就會事與願違的理念,另外,由於教師本人理解的膚淺,再加上課堂機智欠缺,所以對“自然之道”的理解只停留在“好心辦壞事”的這個層面,對於在課堂上學生的回答中能夠引出的“弱肉強食、生態平衡、適者生存”等觀點沒能即使引導,實際上這些也是“自然之道”。

作為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要注意更新觀念,以學定教,不能以教定教;要拓展思維,備課時考慮既要周全又要深入。

北京的金山上教學反思 篇11

在實施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過程中,“教學反思是教師專業發展和自我成長的核心因素”已經成為體育教師的共識。但在實踐過程中,體育教師進行個體反思時往往習慣於已有的經驗,很難擺脱其封閉性和侷限性。因此要想適應體育課程與教學改革,促進教學能力提高,體育教師就必須掌握一定的教學反思方法。

一、學習反思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在新課改實施過程中,成功體驗、合作學習、情境教學、自主探究等體育教學模式層出不窮。要想明辨是非、判定真偽,真正掌握新課改的脈絡,系統的理論學習是必要的。學習反思是教師在認真學習教學理念的過程中,誘發質疑、思考、批判教學行為與策略,尋覓教學理論支撐的方式。

學習反思要求體育教師擁有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深入思考的習慣。學習的內容既可以是專家學者的論着,也可以是體育教學類的報刊雜誌;既可以學習體育教學理論,也可以學習他人的教學方法。只有將實踐中反映出來的問題上升到理論層面加以剖析,然後再到實踐中求證,才能使教學能力逐步得到提高。

二、觀摩反思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觀摩他人的體育教學並積極反思自己的教學實踐,反覆研究他人的成功與失誤,去除糟粕,吸取精華,則能更多地提升教師的反思能力。

教學反思需要跳出自我,反思自我。所謂跳出自我就是經常地開展聽課交流,研究別人的教學長處,尤其是要研究優秀教師的教學理念。通過學習比較,找出理念上的差距,解析方法手段上的差異,從而提升自己的專業能力。

三、績效反思

對每堂課的教學效果或是對某項運動技能的測試成績進行反思、分析、比較,可以為下一步調節教學過程、修正教學目標提供依據。

在“利用小墊子做障礙進行跳躍練習”時,有一女生把二個小墊子豎放擺成“十”字形進行“東南西北跳”。我發現後,在全班同學面前及時給予“有創意”、“肯動腦筋”的評價。結果出人意料,全體學生積極開動腦筋,竟然想出二十餘種利用小墊子組合進行跳躍練習的方法!並且興致極高,直至大汗淋漓,還絲毫不感疲憊!課後反思這堂課的成功之處就在於這及時肯定的評價。實踐證明,及時、正確、合理的多元評價,能使學生獲得某種精神上的滿足,能充分調動學生學和練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從而達到初始設計的教學目標。

在側向滑步推鉛球測試後的成績對比中,我發現自己所教的班級與另一位老師所教的平行班的平均成績有較大的差距。是我在教學中動作要領沒講清楚還是其他客觀因素?我進行了細緻的反思、分析,及時找到了原因並在後面的教學中予以了修正。

四、交流反思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教師個體單獨進行反思時,相對來説具有一定的封閉性和侷限性。畢竟單純的內省反思活動,往往是比較模糊、難以深入,而且容易囿於自我。交流反思既可以是同事之間的交流分析,可以與學生進行交流溝通,也可以與專家學者進行交流探討,還可以上專業的體育教學網站、論壇進行交流學習。

在籃球教學中,小個子的男生以及絕大部分女生的情緒都不是很高,積極性不強。課後我與他們進行交流時知道是因為這部分學生力量小而籃球圈又太高,她們大多投不進去,影響了積極性。後來我用鋼筋彎成了五個籃圈,並分別固定在離地面2、0米、2、2米、2、4米、2、6米、2、8米高的牆上。然後讓學生按能力、身高自由選擇籃圈進行投籃練習。結果學生興趣盎然,投籃命中率有了極大改善。甚至有個別學生還享受了回“喬丹大慣籃”的樂趣呢!

與同事一起觀看學生籃球教學賽時聊到學生不太會利用假動作突破防守,我們一起交流探討了如何在籃球教學時提高學生利用假動作的能力。後來我在體育課堂教學時進行了實踐,而同事把它寫成了一篇論文並發表在某雜誌上。

中國體育教師論壇是一個比較大的體育教師交流平台,既可以足不出户地把自己在體育教學實踐中碰到的疑惑請教專家學者和同行,也可以從同行們發起的帖子中尋找答案或靈感。如網友凡人發表了“體育課能否上成遊戲課”的帖子,響應者眾,其中不乏獨到的見解。反思自己以往的遊戲教學中,有些遊戲在組織時缺乏安全考慮,有些遊戲沒有多少實際的教學意義,這為以後的遊戲教學提供了非常好的理論依據。

五、事件反思

在體育教學中常會遇到教學錯誤、偶發事件等意外情況,教師應以積極、虛心的心態,自我批判、冷靜分析,從不同的角度進行反思,認真審視自己教學實踐的決策過程,力求找到問題的答案及其解決的辦法。

一次校內公開課上,當課進行到整理放鬆階段時,突然停電了,整理放鬆的音樂無法播放,怎麼辦?唱!我就讓學生跟我一直哼唱起來,邊唱邊跳,把整個課堂的氣氛推向了高潮,在場同行給予了高度的評價。

在教學花樣跳繩接力時,我規定每人只用一種跳繩方法且小組中不能重複。結果每組都“創造”出許多不同的跳繩方法。有一女生甚至意猶未盡,輪到她時一人表演了三種不同的跳法。對於這種個性行為是否制止?稍猶豫後我還是決定不予批評和干涉。結果,許多學生竟然“創造”出利用跳繩而非跳繩的跳躍遊戲!課堂氣氛之活躍、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之高,令人咋舌。這在傳統教學中,無異於“異類”。在實行體育課程與教學改革後,我認為也未嘗不可:不也照樣達到“提高跳躍能力”的目的了嗎?

課堂教學中,往往會因為一些偶發事件而產生瞬間靈感,這些“智慧的火花”若不及時利用課後反思去捕捉,會因時過境遷而煙消雲散。加強事件反思對於建立和諧的師生關係、提高隨機應變的能力、促進自身的專業發展是大有裨益的。

六、隨筆反思

“教材搭配是否恰當?”“教學組織是否合理?”“這堂課的閃光點在何處?”“如果我是學生會怎麼做?”“這是最佳的方案嗎?”“這是否體現新課程的理念?”教師在每次教學課結束後,應該多問自己幾個為什麼,並及時記載下簡單的教學隨筆,內容可以包括:教學中的成功或不足、教學中學生鍛鍊的情況、教學中的改革創新等。在課後重新審視分析課的發展變化,反思與修正自己的教學行為,經常進行換位思考,可拓寬教師的教學思路。日後對隨筆進行歸類、整理、總結,是教學參考的第一手借鑑資料以及撰寫論文的極好素材,會促使自己的教育理論不斷昇華,教學水平不斷提高。

另外有條件的學校還可以利用教學錄像進行反思。教師可瀏覽自己的或其他教師的教學錄像,思考反省當時的組織教學是否合理、運動強度是否妥當、下次應如何改進等內容。如果有同事或專家從旁幫助進行分析和評價,這一反思方法的作用將會發揮得更好。

教學反思是對教育教學規律的探究與發現,是教學創新的基礎,教師成長的開始。從不同角度與方式回顧、分析和審視自己的教學行為,教師才能“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識和自我監控的能力”。只有把教學反思當作一種行為習慣,體育教師才能不斷提升自我能力,完善教學藝術,減少“教學遺憾”,與新課程共同成長。

北京的金山上教學反思 篇12

課前我收集了大量的彩色玻璃窗鑲嵌畫圖片。上課時引導孩子們從紋樣、色彩上進行欣賞。並請同學們介紹自己對彩色玻璃窗的相關知識:彩色玻璃窗鑲嵌畫,早在羅馬式時期就開始使用,一般使用於教堂,公元13—14世紀又得到長足的發展。教堂裝飾中採用彩色鑲嵌畫和窗玻璃畫,這種透光的畫面在白天的陽光和夜晚的燭光下搖曳,閃耀不定,畫上的聖像和五彩裝飾圖案,在光的照射下令人目眩神迷,非常吸引人。

學生交流討論,如何用我們自己的方法來製作彩色玻璃窗?從而引出鏤空這種表現方法,師在投影儀下示範幾種鏤空的技法。學生通過觀察思考:老師設計的這些鏤空的圖案都有一個什麼共同的特點?(對稱,造型奇特)通過師的示範引導學生也來設計不同的鏤空技法,併到展台上進行演示。欣賞老師做好的彩色玻璃窗教具,小組討論:老師是怎樣套色的?為什麼顏色會這麼鮮豔呢?學生和老師一起交流,得出結論:在鏤空的基礎上,老師使用了不同顏色及紋樣的手工紙來進行套色,從而做出了顏色鮮豔的彩色玻璃窗。欣賞一組窗户造型設計的圖片(師課前手繪的作品),對學生在窗户的造型上做進一步引導。

在小組中選出較好的作品貼於黑板展示,並和老師一起來説説,這些作品的優點,及你最想學習的地方。

整節課充分調動起孩子們學習的主動性,使孩子們良好習慣得以發展,如課前預習、蒐集資料、合作交流、積極探究、用欣賞的眼光看待別人的作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