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的花兒落了教學反思(通用31篇)

爸爸的花兒落了教學反思 篇1

一.教學目標的制定還是較為貼切的,但這篇文章的一大特色,插敍的運用沒有涉及,確實是設計的一大敗筆。文章篇幅如此之長,隨主人公起伏的思潮而記敍,時而記眼前之事,時而憶從前往事,內容豐富而不拖沓,事件交錯而不零亂,都要歸功於插敍的運用。目標“感悟成長的艱難”,實現程度不夠,“艱難”沒有深品,流於淺表,不能水到渠成,效果不佳。嚴父的“果”不僅是英子上學不再遲到,還是國小畢業典禮上光榮地代表全體同學領畢業證書並致謝詞,更是日後成為一位知名作家……文本的解讀無止境。

爸爸的花兒落了教學反思(通用31篇)

二.活動環節自我感覺還算流暢,活動之間缺少必要的氣氛渲染,顯得很“生硬”,不自然。角色錄音音量小,該重敲的沒重敲。問題設計指向很大,不夠明確。“英子學做的事中,給她印象最深的是哪件事呢?”接下來,“ 為什麼你印象最深?”如此問法,部分學生不知道從何下手,去思考,去解決問題。那麼學生回答的問題就會脱離預設,令老師招架不住,防不勝防。

三.師生互動缺乏活力、亦缺乏深層次的隨機生成。蜻蜓點水,便戛然而止。“爸爸是嚴厲的,你能理解嗎?”在學生談的時候還可以追問“你的爸爸有過類似的做法嗎?”這樣讓學生能夠聯繫實際來理解、感受,大膽的邁一步,效果會更好。按部就班地進行活動,語文課堂便失去該有的活力。學生牽着老師的鼻子走,失去了教師的主導作用。許多關鍵詞、關鍵句的理解還只停留在表面,如對爸爸的嚴厲的動作描寫和語言描寫,“起!”“掄”等的品讀,學生與老師答記者問式的就過去了,老師不能有效及時予以追問評價,當然,深層次的東西更無法挖掘。

爸爸的花兒落了教學反思 篇2

終觀本課教學,我覺得比較成功的是抓住情感這個突破口,通過反覆的讀去引導學生完成與文本的積極對話,先用情牽住學生的思維,深入其中,教學設計上注意力步步為營、逐層深入、由易而難。引導學生以欣賞的眼光去解讀文本,發現文章的情感美、結構美和標題美,充分感知文章美的因素。通過閲讀探究反思去獲得精神的陶冶和思想的啟迪。

對於線索的把握,學生較容易把握,但書上的人與人之間的情感我們知道了,生活中的親情你們能談談嗎?你有沒有類似“我”賴在牀上不想上學的經歷,你的父親是如何處理的?學生雖然有個別發言的,但不夠熱烈,也就是説在拓展延伸這方面,老師引導的不夠深入,學生還不能從課文中真正領會作者的寫作意圖,這是這堂課的不足之處,為了把“世上只有爸爸好”這樣的口頭禪作文説好,是否前面變佈置,也許效果好些,假如今後加強這方面的練習,會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爸爸的花兒落了教學反思 篇3

這剩餘的幾分鐘是課堂機動時間,而我所提出的問題也僅僅是在不脱離教學內容基礎上的,和學生的一次心靈互動。這個問題一提出,我滿心歡喜地期待着大家激情澎湃地回答,渴望着大家在成長的道路上走得氣宇軒昂、踏實穩健。可教室裏卻出奇地寂靜,好象時間在此刻突然停住。這個看似多餘的提問竟然像重磅炸彈一樣,炸出了孩子們內心世界中鮮為人知的一面。接下來發生的一切讓我措手不及。同學們你看我,我看你,似乎面有難色,於是我陸續叫了幾人回答,答案卻如出一轍:不想長大!有的説自己長大了,父母就老了,也許就和英子的爸爸一樣離開自己,那時自己是多麼孤單無助,不想面對生離死別的傷痛。有同樣想法的,班級有廖廖幾個人舉起了手,這難能可貴的孝心如此可憐啊!

有的説不想長大,因為要自己洗衣服做飯,還要找工作,工作又那麼難找,不但要自己掙錢養活自己,還要養活父母。有的説看到了父母為家庭、為孩子太苦太累了,尤其是撫養孩子,教育孩子費心費力的,自己不想走同樣的路。有的説長大了還要和各種各樣的人打交道,一切都需要自己一個人扛。我想也許這只是個別現象。再叫兩個我心目中有思想有覺悟的尖子生來回答,可結果卻驚人的相似。我再一調查,班中竟有多半同學不願長大!究其原因是不想獨自面對生活的壓力,不想別人只想自己。也有個別的人説願意長大,可以不用父母管,想幹什麼就幹什麼,擁有絕對的自由。

爸爸的花兒落了教學反思 篇4

一.教學目標的制定還是較為貼切的,但這篇文章的一大特色,插敍的運用沒有涉及,確實是設計的一大敗筆。文章篇幅如此之長,隨主人公起伏的思潮而記敍,時而記眼前之事,時而憶從前往事,內容豐富而不拖沓,事件交錯而不零亂,都要歸功於插敍的運用。目標“感悟成長的艱難”,實現程度不夠,“艱難”沒有深品,流於淺表,不能水到渠成,效果不佳。嚴父的“果”不僅是英子上學不再遲到,還是國小畢業典禮上光榮地代表全體同學領畢業證書並致謝詞,更是日後成為一位知名作家……文本的解讀無止境。

二.活動環節自我感覺還算流暢,活動之間缺少必要的氣氛渲染,顯得很“生硬”,不自然。角色錄音音量小,該重敲的沒重敲。問題設計指向很大,不夠明確。“英子學做的事中,給她印象最深的是哪件事呢?”接下來,“ 為什麼你印象最深?”如此問法,部分學生不知道從何下手,去思考,去解決問題。那麼學生回答的問題就會脱離預設,令老師招架不住,防不勝防。

三.師生互動缺乏活力、亦缺乏深層次的隨機生成。蜻蜓點水,便戛然而止。“爸爸是嚴厲的,你能理解嗎?”在學生談的時候還可以追問“你的爸爸有過類似的做法嗎?”這樣讓學生能夠聯繫實際來理解、感受,大膽的邁一步,效果會更好。按部就班地進行活動,語文課堂便失去該有的活力。學生牽着老師的鼻子走,失去了教師的主導作用。許多關鍵詞、關鍵句的理解還只停留在表面,如對爸爸的嚴厲的動作描寫和語言描寫,“起!”“掄”等的品讀,學生與老師答記者問式的就過去了,老師不能有效及時予以追問評價,當然,深層次的東西更無法挖掘。

爸爸的花兒落了教學反思 篇5

這一課的主題目標是讓學生在集體中能與同學互相幫助、互相學習、互相促進,交流分享、感受活動成果;能以文明禮貌的方式和同學交往;珍惜他人的勞動成果;感受多讀好書能擴大知識,因此我在設計這一課的時候是先通過學生最喜歡的活動——讀書會引入,從而我進一步通過“三個活動”提出質疑:為什麼好書要給大家看呢?(同時展示課件,成人眼中書籍的作用)……

下面我想談談這節課還不足的一些地方:

首先,在這個過程中,課件中出示的一些詞句對於二年級的孩子有點難度,所以導致孩子們一知半解, 讓老師牽着鼻子在走,有失於“讓孩子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的理念。

其次,為充分激發孩子的興趣,讓每個孩子都積極發言,所以我製作了一些動物卡通圖片,雖然每個孩子都積極地搶答問題,也如願得到了老師精心製作的禮物,可由於教學內容結構的需要,不可能讓每個孩子都站起來回答,導致沒有被老師叫起來回答問題的孩子感到失望,而另一些孩子乾脆就把注意力集中到同學得到的禮物上,不再認真聽課,由此讓整個課堂變得吵鬧。

再者就是在引導孩子在向別人借書時應該注意些什麼文明行為這個問題上,由於時間的關係,我只讓孩子回想平時你在學習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問題,而沒有讓孩子在課堂上實踐向別人去借你愛看的書中而提出問題,及時解決問題。所以一節課下來感覺很緊,導致主題沒突出。

最後一點就是在板書設計上,我只在開始板寫了:好書大家看(主題),到最後小結時提出了學習口號:快樂地讀書,讀書真快樂!也就是在整個黑板上沒有看到一本好書,這對學生來説比較抽象,也不利於學生總結。

閲讀是一場心靈的對話。笛卡爾説:“讀一本好書,就是和一位心靈高尚的人交談。”因此,要找到適合學生讀的課外書籍尤為重要。總之,沒有課外讀物就沒有素質教育,希望所有的老師、家長共同合作,營造良好的氛圍,讓越來越多的孩子能在課外閲讀的廣闊天地裏自由遨遊,讓越來越多的孩子能體驗到閲讀的快樂。

爸爸的花兒落了教學反思 篇6

這篇童話故事講的是國王御廚裏的鐵罐自恃堅硬,瞧不起陶罐。埋在土裏許多年以後,陶罐出土成為文物,鐵罐卻化為泥土,不復存在。故事告訴人們,每個人都有長處和短處,要善於看到別人的長處,正視自己的短處,相互尊重,和睦相處。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透過陶罐和鐵罐對話、神態的描述,瞭解鐵罐的傲慢無禮和陶罐的謙虛而不軟弱;理解課文講的道理是教學的難點。教學中,我抓住了以下兩點進行教學。

一、抓對話、重朗讀

課文資料簡單易懂,生動搞笑,教學中放手讓學生自讀,在自讀感悟的基礎上,教師作適當的指導。引導學生抓住陶罐和鐵罐的對話,以及表現陶罐和鐵罐説話時的不同神態、語氣,體會他們的不同內心活動。比如:透過“你敢碰我嗎?”“和你在一齊,我感到羞恥,你算什麼東西!”

能夠看出鐵罐的自以為是,傲慢無理。透過“不敢,鐵罐兄弟。”“何必這樣説呢?我們還是和睦相處吧”能夠看到陶罐的謙讓寬容。在學生自讀後,教師檢查學生自讀的狀況。提出問題、組織討論的方式進行檢測:陶罐和鐵罐是怎樣對待對方的?讓學生找出對話部分,反覆讀,根據課文對陶罐、鐵罐語言、神態的具體描述,提出自己的看法。比如:鐵罐傲慢、蠻橫無禮;陶罐的謙虛、友善、寬容。

二、以比較、悟品格

在品析人物對話時,採用比較的方法,讓學生體會陶罐和鐵罐不同品格。教學第二部分許多年過去了,陶罐和鐵罐發生了什麼變化呢?在比較中讓學生明白:在那裏鐵罐的可悲下場和陶罐不朽的價值構成了鮮明的對照。進一步讓學生領悟;陶罐出土後,依然惦記着以前對自己並不友好的鐵罐,從中感受陶罐的善良之美。

這天這節課的教學,比較圓滿地完成了預設的教學要求,到達了預設的教學目標,孩子們在課堂上學得主動,練得用心,以極大的熱情投入到對話的練讀中。從孩子們的朗讀和發言中,能夠感覺到他們已經體會到了陶罐的謙虛寬容,也感受到了鐵罐的傲慢無禮,這時,明白故事所藴含的道理自然也就水到渠成了!

爸爸的花兒落了教學反思 篇7

《秋遊》是蘇教版二年級語文教材的第一課,這是一篇情景交融的記敍文。全文生動的描繪了同學們在老師的帶領下去秋遊的情景,表達了孩子們沉浸在秋天大自然的歡樂心情。 經過一個單元的識字教學後,終於可以進行課文閲讀教學了!《秋遊》這篇課文的內容對於農村的孩子們來説可謂是“小菜一碟”了。

本文句式整齊,富有節奏。第二、三、四自然段句式,簡約靈動,富有節律,是朗讀的好文章。

因此,本課教學中我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語言文字,讓學生展開思維,多次練習説話。但説話練習也要分層次,“有的……有的……有的……”的句式雖是本課要求重點訓練的句式,但學生已經掌握,所以我並不重點訓練。

在設計時我緊緊抓住了“農田裏,稻子黃了,高粱紅,棉花白了。”這段話讓學生想象,進行句式訓練“稻子黃了,像( )。……”層層深入,學生思維活躍,到最後形成“農田裏,稻子黃了,像( ) ,高粱紅了,像( ) ,棉花白了,像 ( )。”這樣一段話。

爸爸的花兒落了教學反思 篇8

時間如流水一樣,匆匆流過。《聲律啟蒙》的教學將接近尾聲。本學期本人任國學專職教師兼任國學教研組長,任教3-6年級的《聲律啟蒙》。﹙本校只有一位教《三字經》的和我教《聲律啟蒙》的兩位國學教師。我教3-6年級,每個年級各兩個班,共8個班級﹚通過近一個學期的教學,心裏如打翻了五味瓶---甜、酸、苦、辣五味俱全。過程是艱難的,憧憬是美麗的,結果是美好的。通過兄弟學校的教學經驗交流,國學的培訓和特別是各級領導的關懷與指導。本學期我校《聲律啟蒙》的教學生活即將畫上圓滿的句號。

眾所周知,聲律是我國詩詞理論上的一個瑰寶,對聯是詩詞歌賦上的明珠,《聲律啟蒙》的對詞與對句節奏明快,整齊規範。中華傳統文化經典是中華民族智慧的載體,是傳承千年世代吟唱的絃歌,弘揚國學,強化學生對漢語言文字的領悟,實現傳統美德與時代精神的對接和契合,這是我們教育工作者的使命所在。專家研究表明,一個人12歲以前背誦能力最強,是人生記憶的黃金時期,這一時期也是孩子們一生中學習壓力最輕,記憶力最好,心靈最清澈的時候,讓孩子多背誦一些傳統經典,其意義不僅在於知識上的拾遺補缺,更重要的是補上了人文教育這一大課。反思我的教學生活,就得失談幾點體會。

一、提倡學生先求熟讀、不急求懂,讓學生們經常輕鬆並有韻律感的吟誦,讓他們在琅琅書聲中體驗美和高尚在心靈中的統一。在本學期的《聲律啟蒙》教學中,我有意識的讓學生先求熟讀、不急求懂,讓學生們輕鬆並有韻律感的吟誦,這對學生會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也給了孩子一把開啟心智的鑰匙,讓他們在琅琅書聲中投身到中華民族心靈的深處,去體驗美和高尚在心靈中的統一。

二、在每篇課文的後面都會附上一個成語故事,在文中也會出現這個成語故事。我抓住國小生的特點,每次都是從故事入手,激趣導入。這樣很快就把他們的吸引力抓過來,並且也讓學生們更容易理解課文。

三、《聲律啟蒙》中的節奏感很強,讀起來具有韻律美,在教學時我會讓學生根據意境採用各種手勢,動作在表演中誦讀,也可以讓學生們在誦讀中按照一定的拍子打節拍。讓學生根據韻文中一些優美的語句進行聯想,品悟其中的意境。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主動地學習《聲律啟蒙》這門功課。

四、由於《聲律啟蒙》文字的特點,都是什麼對什麼,如“貧對富,塞對通,野叟對溪童。”我抓住這個文字特點,讓教學生進行背誦。可以在課堂上有多種方式來進行記憶。如我説上半句,學生對出下半句;或者開展競賽的方式,男生説上半句,女生對下半句;一組説上半句,另一組説下半句等。利用多種形式讓學生進行記憶,學生能很快熟讀成誦。

五、根據《聲律啟蒙》的教材特點與編寫體例,在教學《聲律啟蒙》時,我儘量以學生讀為主線,以識韻、會意、品境、習法為課堂教學板塊,儘量運用誦讀化、情境化、故事化、生活化“四化”的教學策略。儘量構建“智慧導入、讀聯識韻,誦聯會意,品聯悟境,仿聯擬對”的課堂教學四環節。國學課堂教學是中華文化經典再現的基礎,學生通過對經典國學的學習,瞭解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瞭解中華文化千古不變的真理及智慧,為他們日後的學習和生活提供養分。在教學中讓學生體會藴含在其中的深刻道理,學生在學習中體會到如何對待父母、如何為人處事,逐步樹立為他們的責任意識,為孩子們的思想道德教育奠定了基礎。

我相信,通過國學的學習,一定會提升孩子的文化品位,國學也即將成為我校思想道德建設的一道亮麗風景。

爸爸的花兒落了教學反思 篇9

《智取生辰綱》節選自中國四大名著之一《水滸傳》第十六回:“楊志押送金銀擔”“吳用智取生辰綱”。課文寫了晁蓋、吳用等人劫取生辰綱的經過。課文篇幅比較長,情節跌宕起伏,語言文白參半,方言較多,學生閲讀的難度較大。全文緊緊圍繞一個“智”字展開,在文中“智”主要表現在吳用等人的“智取”和楊志的“智押”。因此,我設計了兩個主要問題:

1、晁蓋、吳用等人智取生辰綱的“智”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

2、楊志最終失陷生辰綱,是否無智可言,失敗的原因是什麼?

為了貫徹落實新課標精神,努力在課堂中體現新的教學理念。我首先在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上做了一番努力,本篇教學將主要採用“主問題討論式”,讓學生在主問題引領下主動走進文本,討論探究。這樣,既體現了整體閲讀的性質,又給學生提供了積極參與、主動探索的空間,是符合新課標倡導的整體閲讀教學思想的。學生通過這兩個問題的討論就不僅能夠更深入地理解故事情節構思的精妙、人物形象的鮮明,還可以感受到語文之美、語言之美。同時每一個問題的回答都要求學生從文章中找答案,培養學生通過語言分析課文的方法,因為任何架空語言的分析都不是真正的語文學習,要讓學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用自己的心靈去感受,用自己的語言去表達,從而實現閲讀能力的遷移。在分析以晁蓋、吳用為首的眾英雄形象“智”的過程中,我着重引導學生從智用天時、地利、人和、計策等四個方面,在智用計策這一環節我讓學生反覆地閲讀,觀看相關的視頻欣賞(播放《水滸傳》的精彩片段,讓學生更直觀地瞭解故事情節,激起學生參與課堂的興趣。

其次文章也生動刻畫了楊志的人物形象——精明,但急功近利,性格粗暴。在引導學生分析楊志的性格特徵並體會塑造這一典型形象的意義時,我重點從智打扮,智行蹤,智選路徑等方面表現楊志是用心良苦的,為保生辰綱的安全是煞費苦心的。

再次,引導瞭解文章景物描寫的特點。文章用不少筆墨描寫了“此時正是五月半天氣”,過了十四五日後(六月初四)“天氣未及晌午,一輪紅日當天,沒半點雲彩,其實十分大熱”“眾軍人看那天時,四下裏無半點雲彩,其實那熱不可當。”“赤日炎炎似火燒”的酷熱天氣,有的是直接描寫,有的通過人物語言動作間接表現。赤日酷暑的描寫為情節發展作了必要鋪墊,為表現人物作了有力烘托。學生通過景物描寫的分析,深入思考,實現了對文本的理解,也訓練了學生的分析與表達能力。總的來説整堂課思路是非常清晰,重點突出,最終達到了教學目標的落實。

每節課總會有許多遺憾,我的課堂也存在不少缺點。就效果看,課堂氣氛不是很活躍,很明顯,有些學生沒有充分預習,對課文內容不夠熟悉,今後多督促學生自主預習,提高學生聽課的情緒。

爸爸的花兒落了教學反思 篇10

教材僅僅是個例子,教師要能走進教材也要能領着孩子走出教材。在知識拓展延伸這個策略上,老師能從課堂的教學之初貫穿到教學的始終,這一點是可喜可賀的,更難能可貴的是在教學的環節中,還設計了拓展延伸,厚實底藴,融説寫於一爐。

當然有成功之處就有不足之處,首現是教師對文本的解讀還沒有達到一定的高度,具體表現在,對文天祥的那種視死如歸的精神的實質還沒有領悟到位,其實作者在文章的首聯就説了他自己不會投降的根本原因,那就是從小飽讀儒家經典,自幼就經過經典薰陶,潛移默化中受到儒家思想的根本“殺生成仁,捨生取義”的影響;雖然我在課堂補充了十三“經”,但沒有能夠更深層次的挖掘儒家的思想,給學生真正意義上理解,也給學生對文天祥的認識帶來一個淺淺的缺陷。

其次,在詩歌的教學上,我有了一個意外的設想,是不是針對不同年級,提出不同的教學要求,讓詩歌教學體現一個整體的序列。

再次,詩歌教學要入準重點,當從文本出發,教給學生方法,當然這節課,我已經交給學生賞析的方法,但還是感覺力度不夠,當重點的就要重重的講,更要在以後的教學中避輕就重,狠抓關鍵點。

爸爸的花兒落了教學反思 篇11

通過《清澈的湖水》這篇課文的學習,使同學們感受風景的優美和小潔心靈的美好。增強了同學們保護環境、衞生的意識和自我控制的能力,從課堂教學的實踐看,本課的總體效果較好,基本達到了事先的教學設想。

在教學第2課時時,讓學生通過把小潔與扔香蕉皮的小男孩進行對比,從而體會小潔的心靈美。

在教學最後一自然段時。我原以為學生會跟着自己的思路走,可卻大大出乎我的意料。(船靠岸了,小潔手裏還是緊緊纂着麪包紙。她跨步上岸,四處張望,好象在尋找什麼。忽然,她眼睛一亮,飛快的向前跑去。)我出示了問題“她四處張望,在尋找什麼?眼睛一亮,看到了什麼?飛快的向前跑去幹什麼?”原以為學生會跟着課文走,可他們的答案卻千奇百出。(去找魚網撈香蕉皮。有小妹妹摔倒了,跑去扶她,急着找廁所等等。)當然也有説找垃圾桶扔麪包紙的。於是我就問:“為什麼不説找垃圾桶扔麪包紙呢?”學生卻説:“不用急,可以等一下扔,或者帶回家扔。”聽到了這樣的回答,你能給以否定嗎?其實我清楚,他們心裏早有了課文要求的答案,只是覺得那太普通了,太沒創藝了。現在的教學是開放的,多元性的。學生有自己的想法,作為老師的我們應該感到高興。

爸爸的花兒落了教學反思 篇12

《畫角》是在學生學習了《角的度量》之後進行教學的。學生已經知道了量角的方法,對於反過來探究角的畫法興趣非常濃厚。

課前我預想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比較薄弱,因此在學習畫法時主要以教師講解,並結合講解板演為主,沒有放手讓學生去自主探索畫法。把更多的時間放在了學生動手練習上。從課堂的效果來看,還是比較好的,但是在回家作業中出的問題卻較多,主要是畫不準,有的學生甚至把鈍角畫成了鋭角,鋭角畫成了鈍角等。仔細反思,可能是以下幾方面造成的:

1.學習畫法時,以教師講解為主,放手不夠,學生是被動的接受知識,沒有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課堂上來看學生好像已經學會了,實際由於體驗不深刻,學生並沒有把知識很好的吸收並內化,掌握得並不牢固,所以導致回家作業效果不好。

2.學生出錯最多的就是找不準數。這説明學生前面的基礎還是沒打好,對量角器上的刻度還是不熟悉,找不準數。特別是 不是整十度時,錯得更多,很多學生都少畫或多畫了10度,説明他們在畫角時,對於這個度數的取數範圍在哪裏心裏都不是很清楚。

3.學生在畫角時,內外刻度不分清。學生在畫的過程中,把內外刻度弄混的狀況也很多。這説明他們在畫角時,頭腦裏並沒有去認真想清楚該找內刻度還是外刻度,只是看到這個度數就馬上打好了點,導致本來是鋭角的畫成了鈍角,本來是鈍角的畫成了鋭角

4.有的學生使用的量角器不好。有的學生量角器上的刻度線很少,有的量角器上面圖案很多,有的量角器中心點是一個小洞,學生在重合的時候左移一點或者右移一點就會有10度的誤差等,這些也對學生的學習造成了干擾。

5.有的學生利用內圈刻度畫角,有5度的,如75度,不能直接在量角器內圈的75度的位置上打點,於是找不到記這個點的位置。他們不會在量角器上75度的位置一直向外看,有的會看的也把刻度線看歪了,偏離到別的刻度去了。還有很多學生對於內刻度的數對應外刻度的哪個數這一點並不熟悉,所以找不到點。

基於以上的分析,我想有必要對自己的教學進行如下改進:

1.在學畫法之前,可以給學生一定的自主探索的時間,使他們有一定的學習體驗,經歷學習的過程後,他們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會更深刻。

2.學生購買量角器時,最好選擇量角器上沒有圖案,刻度比較清楚的,這樣會更有利於量角和畫角的準確。

3.在認識量角器時,有必要讓學生知道內刻度的數對應的是外刻度的哪個數,這一點在教學時確實有所疏忽。 

4.畫角之前,一定要求學生想清楚自己畫的是鈍角還是鋭角,畫完後一定要進行檢驗。

爸爸的花兒落了教學反思 篇13

給予是快樂的,在語文課堂上,孩子們深深體會到了金吉婭帶給我們的一切!小女孩給予大家的,不僅僅是棒棒糖,還給予大家善良、仁愛、同情和體貼。

將這個故事繼續,讓這份感動延續,這是我想要做的。在教學設計時,我以文中出現的援助中心作為故事繼續的載體,利用語文課堂中積累的情感進行教學。課堂上,學生的表現讓我體會到了幸福,學習不再是一種負擔,更是一種責任,一種自覺的活動。在這次整合課堂上,我因勢利導,讓孩子完成課後小練筆----替小女孩寫幾句感謝的話。寫話練習,我故意沒做任何要求,反而讓我收穫到更多感動。

一、自由的形式,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留白的作業,孩子們一直認為是最有趣的作業。他們有製作可愛的小卡片的,有製作心願卡,有寫成漂亮的信裝在信封裏的。形態各異的作業更承載着孩子小小的美好感情。孩子們興趣盎然,沒覺得這是作業,更沒覺得這是負擔。

二、簡單的語言,直抒學生內心的情感

讀陌生小女孩的心願,這是一個很感人的環節,在語文課堂上,深深地打動了學生。當回頭再寫感謝的話,孩子們的心被再次碰撞,他們的心與文章中主人公的心再次共鳴,就這樣碰觸了他們的內心。利用情感教學,就必須有一個情感的觸發點,而情景遷移正是一條好途徑。

在這次教學中感受最深的是,我沒有告訴孩子們什麼是“給予”,什麼是“關愛”,但孩子們濃濃的愛心都在温情的感謝信、心願卡上流淌。德育教育最高的形式,應是“潤物細無聲”,這也許就是一種無聲滋潤吧!

爸爸的花兒落了教學反思 篇14

本文雖是一篇閲讀課,但會讓每一位讀者的靈魂感到震撼:為那棵差點被奪去生存資格兒最終高大挺拔的樹苗的堅韌,為那位終於成功了的殘疾男孩的自信和陽光,更為那位成全了一棵樹和一個孩子的偉大母親。上課時,我是從以下三個角度展開教學的:

一 抓住敍述的線索

本文寓意深遠,以小樹為線索,實質是寫殘疾男孩。小男孩成全了一棵樹,母親成全了小男孩。兩條線索交織着講述着同一個故事:成全一個生命。

二 抓住題目理解課文

先讓學生理解了“成全”的意思,通過課題,知道了一個小孩救活了一棵險些被丟棄的小樹苗,使之成長為一棵大樹。同時也讓學生明白:孩子成全一棵樹的同時,也是在通過自己的堅強樂觀的生活態度成全着自己。

三 抓住文中的關鍵語句

1 “母親作出了一項重大決定”,聯繫全文,讓學生弄懂促使母親作出這項重大決定的最主要的一件事是什麼,明白孩子成全一棵樹的同時也在成全着自己,同時感受母愛的偉大。

2讓學生理解“一拐一拐”在文中多次出現的用意:第一次是交代孩子是個殘疾人,後幾次是為了表現孩子取得成功是比常人付出了更大的努力。

爸爸的花兒落了教學反思 篇15

新考教材也好老教材也好,倒數的教學編排沒有多大的變化。本人倒數教學也已經經歷了許多次。每次教學都在探索,意圖尋求最好的教學,當然,這實在是可想而不可及的,總是有喜有憂。

喜:

1、激發興趣

在課的導入部分,聯繫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由倒影和一些有趣的文字引出本節課所要探究的問題――倒數,從形象直觀上感受顛倒位置,既激發了學生的探究興趣,為學生學習新知識做了充分的準備,為學生較好理解倒數的意義做了鋪墊。再讓學生求算式的積,讓學生在自我感知活動過程中,初步認識倒數的特點,再寫出類似的算式。充分展開小組討論,觀察算式,發現規律。通過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與同伴説一説倒數的特點。在學生自我發現的基礎上,引出“倒數”的概念。

2、改變方式

《倒數》這一課內容比較簡單,學生容易接受,是在學生已經熟練掌握分數乘法的計算方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為下章節分數除法教學打好基礎。我在備課時考慮到我的學生情況,改變了以往的教學方式,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創設情境,讓學生自主提出問題,自主解決。讓學生經歷提問、驗證、爭論、交流等獲取知識的過程。讓學生經歷提出問題、自探問題、應用知識的過程,理解倒數的意義自主總結出求倒數的方法。為了讓學生獲得充分的經歷感知,取得良好的情感體驗。再通過小組活動讓學生探索求一個數的倒數的方法,在小組內交流。

3、獨立思考

相信學生能具有獨立思考的能力,教學中每一個問題的提出,要使學生不是坐等聽別人講,而是能養成先自己積極思考的習慣。

給學生合作學習的機會;當學生有困惑時,教師可以充分發揮學生集體智慧,引導學生小組合作、互相學習、互相交流,在合作中交流、在合作中提高、在合作中解決困惑。在教學中,我對於探求“整數有沒有倒數”、“0和1有沒有倒數”、“小數有沒有倒數”這幾個環節,便充分發揮合作交流的作用,羣策羣力解決問題。

憂:

1、老師在學生討論過程中去巡視會發現,發言的機會往往被好生搶去,個別學困生在探究過程中,發言機會較少。在探究過程中要更好地發揮好生的作用,培養好生不僅自己會學,還要幫助身邊的同學,讓每個同學在有限的時間裏,都有所提高。

2、在探究性學習的過程,學生的發展性領域得到拓展,而知識訓練所用的時間相對較少,所以,練習的形式、內容,老師都必須精心、合理的設計,以保證做到“事半功倍”。

爸爸的花兒落了教學反思 篇16

尊敬的領導和老師們,大家上午好。下面我簡談我執教的三年級《她是我的朋友》這節課的一點體會和感受。

《她是我的朋友》是國小語文第六冊第五組中的一篇課文。本文是一篇精讀課文,寫的是戰爭時期的一個故事,孤兒院的孤兒阮恆,誤以為獻血會死,但為了救受傷的夥伴,還是既然獻出了自己的鮮血。當醫生問他為什麼要鮮血時,他只是説:“她是我的朋友。”課文通過阮恆鮮血時的神情、動作的描述,生動地展現了他為朋友而無私奉獻,甚至是犧牲自己的生命的優良品質。

葉聖陶先生説:“教是為了不教”。所以教給學生一些讀書的方法是非常必要的,因此在本課的教學中,我按照三步走:讀通、讀懂、讀情,這樣一個步驟,帶學生走進這個故事,走入這一文本。在課堂上,為了更好地理解和體會阮恆鮮血前的複雜心情,我抓住重點句:“一陣沉默之後……”這個句,在讀中學生找到描寫阮恆小手的動作的詞語有:顫抖、舉起、放下、舉起,從一系列動作變化的語句中,引導學生感悟他獻與不獻思想鬥爭激烈,但為了救小姑娘,下定決心舉起來手來,以自己的死去換取她的生命。在感悟中進行指名讀、比讀、表演讀、以加深體驗。有了這些鋪墊,請學生找找描寫阮恆鮮血是的動作或神態的句子,再反覆地讀一讀,從“啜泣、捂、嗚咽、掩蓋、哭泣、咬”這些詞中去體會他是在以頑強的意志戰勝害怕和恐懼,再大的痛苦也改變不了他救人的決心,他那不讓別人看到自己為朋友犧牲時的痛苦的高尚靈魂也越來越鮮亮感人。最後我還安排了欣賞《友誼天長地久》在他們充滿激情的演唱中再次感悟提升對‘朋友’這個字的認識。

回顧整個教學過程,學生能夠在教師的引導下,抓住重點詞句理解人物的內心活動。但是,我覺得在讓學生自己動手體會和感受時,時間不夠充分,如果在學生學習過程中,能夠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就更好了。我還覺得自己的課堂教學機智不夠,就如學生思路大開後,要講的很多,而我沒有那種收穫自如的機智。總之:“課堂是一種遺憾的藝術。”今天我又一次深刻領悟到自己還有許多方面需要學習,需要不斷改進和完善。我願在領導和同事們的寶貴意見中,在自己的勤奮和努力中,不斷地向這門藝術攀登!

爸爸的花兒落了教學反思 篇17

這篇課文是以國小生喜愛的童話故事形式出現的,它借小柳樹和小棗樹生長情況的不同,賦予它們不同的性格特點。小柳樹因自己長得漂亮而得意,瞧不起小棗樹;而小棗樹不因自己長得沒有小柳樹好看而泄氣,也不因為自己能結又大又紅的棗子而自大,相反還誇獎小柳樹。

通過它們之間的對話,生動形象地使學生懂得“要善於發現別人的長處,正視自己的不足”這一深刻的道理。在課堂教學中,我讓學生通過比較小柳樹和小棗樹的不同來讀懂課文。其中,我又是從三方面進行引導:一是從柳樹和棗樹的生長特點分析他們的不同;二是從兩者的性格特點來理解不同;三是通過小柳樹的前後表現不同來體會。

在進行這三方面的引導中,我抓住小柳樹和小棗樹的語言進行不同語氣地朗讀、比較和體會。學生不僅在讀中感悟課文中不同角色的性格特點,也體會到了“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的道理,知道要多看別人的長處。其中對小棗樹心情與性格地方理解比較到位,而對小柳樹的性格與説話語氣方面不是很清楚,造成有些學生在回答仍存在含糊不清的地方。在今後的教學中要多靈活地引導學生,過渡語言簡練準確,充分挖掘學生的完整思維。

爸爸的花兒落了教學反思 篇18

50米跑教學是比較枯燥、單調、沉悶的教學內容,同時又是體質健康測試項目之一,對於我而言,就顯得較為重要。在這內容教學上,我依據“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強調以學生髮展為本,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在教學中儘量營造寬鬆、和諧、民主的氛圍,運用實用、有效、可行的場地佈置,引導學生鍛鍊,激發學生情感,在運動中培養學生堅強的意志品質。我根據學生的心裏特點,採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手段,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利用小遊戲:高人與矮人、往返跑跳接力賽讓學生在課堂上玩得高興,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成為課堂是主人,在通過學生反覆的練習過程中,掌握了一定的知識技能。又讓學生知道跑是運動項目的基礎。在課堂上還注意學生的情感體驗與價值的培養,圍繞“比一比”這一主體,安排各種遊戲活動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和小組合作學習,培養學生積極進取的學習態度,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悦,本課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對50米跑的思考:

關於學生的“成功”的體驗

“成功”與“失敗”是一種情感體驗,學生獲得“成功”還是“失敗”最關鍵的是學生對跑的結果的態度。在50米中跑的慢的學生常常會受到“嘲笑”或是教師的“抱怨”,這種學生的“嘲笑”、教師的“抱怨”都會降低學生的積極性的。所以教師一定要讓學生明白之間存在個體差異,在這類項目中,一定有輸有贏的,它們是相互依存的,能否奪冠,都是正常的。這樣對學生的打擊應該不是很大的,還能促進他們鍛鍊身體的熱情。

關於“成功體育”

我個人認為在學校體育中,所謂的成功不僅僅是在體育比賽中戰勝別人,而更主要的是戰勝自我。自己和自己比有了進步和提高,學到了新的知識和技能,超越自我,就是一種成功。

本人通過教學覺得50米跑如做以下改進,效果可能會更好:

1、把速度接近的學生放到一組中,給學生一個相對“公平的”的環境——距離相等、跑速相當,比起來,可比性強,更能激發學生的積極性。

2、做好成績的記錄,每一次跑完之後把成績告訴學生,跑的速度有了,第二跑時有了比較,讓學生知道自己是進步了還是退步了。

爸爸的花兒落了教學反思 篇19

學習培訓提供的視頻,結合本節課的上課經歷,我反思如下:

一、備課要完備,上課按照備課來走

備課要多研究課本,研究課本的題目設置,備課前還要翻看海南省五年來大學聯考題,以做到和編書者出題者步調一致。比如新課改後課本多是舉例引入或得出概念、公式、定理,淡化邏輯證明,而大學聯考更多是考基礎性常規題,那麼老實備課的時候就要注意重視應用,淡化理論。

我個人的問題是上課思路容易混亂,喜歡用口頭禪,愛重複囉嗦生怕學生不懂,隨口加一些不嚴格的內容。那麼解決方法就是(1)備課的時候,通過舉例和好玩的生活實例直接引入核心內容,從直觀上接受重點“任意x唯一y”,儘可能簡化解釋,多做具體示例;(2)上課時鋪開課本和備課本,是不是掃兩眼,禁止臨時加話。(3)在備課基礎上,上課講完備課的內容即可,在各內容之間加一句簡單的承上啟下的連接就行了。

二、對學生睡覺者記名上報德育處,沒有觀眾的表演沒有激情

我認為學習是學生的權利,而不是我強迫學,所以之前我從不管學生講話玩手機睡覺。但是後面發現居然有一大片睡覺,而且我明明很有激情,講着講着我就困了。於是我採用了請班長科代表記名,每堂課交名單給我,期末彙總上交德育處的方法,正好12月12日學校在升旗時,發佈了一個自動退學處分,學生都是害怕開除的,所以後面每節課,只有個別自我放棄的學生睡覺了。上課一眼掃下去,都坐得端端正正,我就有更多表演的慾望和隨機應變的串場內容。

三、上課多一些誇張的表情和聲調,以抵抗數學高難度帶來的乏味

數學對海南學生來説,難是肯定的,所以極易疲憊。老師要充滿愛的去搞笑,嬌嗔耍寶裝萌講笑話,或者誇張發音,故意帶口音,跟學生一唱一和瞎説,都可以帶來學生一笑。長期還會融洽師生關係,得到學生的喜愛。

四、核心還是重點反覆強調,難點要技巧性突破

對一個老師來説,不管你的課堂多麼生動活潑,這只是形式,核心還是在知識點夠不夠精簡好記,重點難點學生是很輕鬆地懂了,還是説模模糊糊腦袋都懵了,這全在於老師在備課和上課上下的功夫,在於老師自己想透了沒,找到合適的講授或類比方法沒。突破完全在一瞬間一個簡單的道理,千萬不要把師生都繞進去。

每章結束後,我會和學生一起在書皮上把本章核心知識點簡潔總結,方便翻看。不重要的不需要記憶,我會直接告訴學生。

最後,把一本課本和大學聯考強調的核心知識點總結成好記的數字:比如必修1是7。比如必修2是71221k。

爸爸的花兒落了教學反思 篇20

《植物媽媽有辦法》是一首詩歌,運用了擬人的手法,把科學知識用韻文的形式生動形象地表現出來,語言琅琅上口,是一篇百讀不厭的科普作品。這篇課文形象生動地講述了蒲公英、蒼耳、豌豆三位植物媽媽傳播種子的方法,很適合小朋友閲讀。

課標指出:語文課要以人為本,培養學生良好的人文素養,語文素養以及合作探究精神,為體現這些新的理念,實現既定目標;同時也為體現新課標中的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與態度三個維度的統一,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教學時,我遵循二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圍繞本年段研究的小專題,注意激發學生的興趣,以學生為主體,讓每個人有嘗試的機會和自主選擇的權利,通過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面對面地聽、説、讀、問、評、議等去實現,堅持把“讀”的訓練貫穿整個教學過程中,力求取得最好的教學效果。這節課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注重培養學生質疑的能力。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上課伊始,揭示課題《植物媽媽有辦法》後,我引導學生圍繞課題質疑。讀了課題,你有什麼感興趣的問題想提出來嗎?充分調動學生的熱情,為下一步的讀書探究打下基礎。

二、培養學生自讀自悟的能力。

為了幫助理解本課的重難點,我讓學生自讀自悟這幾位植物媽媽是靠什麼傳播種子的,並用筆畫出有關的句子,再自由説説喜歡哪位植物媽媽的辦法。在學習課文時,我重點帶領學生一起學習了蒲公英媽媽的這一段,抓住“降落傘、紛紛”等詞去感悟,通過評讀、賽讀、想象閲讀、師生對接讀等形式反覆朗讀體會,為第3、4小節的學生自學作好鋪墊。這樣一來,教給學生讀書的方法,並讓學生的語言能力、思維能力統一發展。

三、培養了學生蒐集信息和編寫詩歌的能力。

我課前佈置預習,讓學生收集一些植物,並要求學生認真觀察各種植物,瞭解植物種子傳播的一些辦法。在教學時,我讓學生各自介紹瞭解的一些植物知識,從而發展學生的語言能力。另外,我還模仿課文自己編了一首小詩,讓學生細細品味,自己也試着編一編詩歌。

為了讓他們上課認真傾聽,我採用了課前講清要求,課中評讀、賽讀,想象閲讀,交流資料、編詩歌等方法,學生學習積極性很高,效果還不錯。

爸爸的花兒落了教學反思 篇21

注重練習題的設計,使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練習題的設計應強調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能力。在教學中我能抓住學生的心理特點,設計一些學生容易進入陷阱的題目,在這些小陷阱中,讓學生愉快地掌握知識,突破重點和難點。例如:當學生得出“比的基本性質”這一規律時,我馬上出示:嘗試:(1)、4:5的前項擴大2倍,要使比值不變,比的後項應該( )(2)、如果3:2的後項變成10,要使比值不變,比的前項應該為( )這兩題,如果學生會完成了,這個基本性質也理解了。再如:我出示的例1中的3道例題,把學生在化簡過程中將會出現的錯誤全部呈現了出來,學生第一印象的掌握,有助於今後的練習。

俗話説:“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國小生對數學的迷戀往往是從興趣開始的,由興趣到探索,由探索到成功,在成功的愉快中產生新的興趣,推動數學學習不斷取得成功。但是數學的抽象性、嚴密性和應用的廣泛性又常使學生難以理解,甚至望而卻步。因此本節課教師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入手,引導學生用一系列的猜想來提高興趣,增強數學的趣味性,從而引發學生探求新知的慾望。有了興趣做支撐,後面的新課學習就積極主動。

總之,教學中我着力體現“以學生髮展為本”的教學理念,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力求使學生在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及情感態度方面得到均衡發展,但課中也存在遺憾,在以後教學中力求讓學生在知識點和概念上表述更準確。

爸爸的花兒落了教學反思 篇22

《一億有多大》一課是蘇教版四年級上冊內容,這是一節數學實踐活動課。從萬以內數的認識到億以內數、億以上數的認識,是學生數概念的又一次擴充。但由於1億這個數太大,學生很難結合具體的量獲得直觀感受。因此在“大數的認識”這一單元后,安排這個綜合應用,旨在使學生通過探究活動,經歷猜想、實驗、推理和對照的過程,利用可想像的素材充分感受1億這個數有多大。讓學生通過對具體數量的感知和體驗,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數的意義,建立數感,並獲得了成功的體驗。

一、創設寬鬆空間

我根據兒童愛猜的心理,讓學生猜想1億有多大。由於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基礎不同,對1億的猜想也是各種各樣,這些猜想大都是憑感覺的,甚至是隨意猜測;雖有些想法不合實際,但我並未扼制學生的想象,而是給學生一個寬鬆的空間,讓他們的好奇心得到充分的滿足,使他們在想象和爭論中激起探索的興趣與慾望。

二、利用學生熟悉的事物,讓學生感悟、體驗,建立數感

一億這個數太大,學生很難結合具體的量獲得直觀感受。國小生的思維正從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發展,根據這個特點,我聯繫國小生生活中的事物,引導學生在生活實例中利用可想像的素材把握數的相對大小關係,充分感受1億這個數有多大。在教學中我不僅注意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還注重讓學生領悟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如數1億本本子的時間,學生想到可選測量數50本的時間,再推算數1億本本子的時間;這樣就把複雜問題轉化成簡單問題,一步一步解決,讓學生在活動中親身體驗、領悟,由局部推算整體的研究方法。這樣一些具體、與學生密切聯繫的材料,使學生對數形成一個鮮明的表象,並且在遇到相似情境時,在頭腦中出現一個具體的參照物,同時這些又是綜合知識的介紹,對學生進行愛祖國、愛家鄉等教育的滲透。這樣教學,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繫,既培養了學生熱愛數學,熱愛生活的情感,又發展了學生的數感。

學生通過自主探索活動,體會到數學思想方法的奇妙與作用,積累了許多數學活動的經驗,增加了學習成功的經歷,增強了學好數學的信心。

爸爸的花兒落了教學反思 篇23

《藍色的樹葉》是國小語文二年級上冊的一篇課文。這篇課文講的是李麗向林園園借綠鉛筆,可林園園捨不得借給她,找了很多借口,最後李麗就用自己的藍鉛筆畫樹葉。文章的旨意在於讓學生明白:當別人有困難時我們應該熱情相助。教學時既要讓學生看到林園園的不足,又要讓學生相信林園園以後會成為一個助人為樂的好學生。但是,在滲透思想品德教育的同時,要圍繞文章的旨意,否則容易上成思想品德課。

都説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的確,當學生對所學的知識感興趣時,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就會大大提高。因此,我精心設計了新課的導入。課開始,我出示最常見的綠色的樹葉,並讓學生説説你還見過什麼顏色的樹葉?學生回答:金黃的、紅色的等,就是沒有藍色的,此時我板書課題。在揭題後,我問學生,讀完這個題目你有什麼疑問嗎?學生自然就問了“樹葉怎麼會是藍色的呢?”於是我們就帶着這個疑問,開始了這篇課文的學習。

通過對課文的朗讀,學生從中找到了答案:原來是林園園不願意把自己的綠鉛筆借給李麗,李麗只好用自己的藍鉛筆畫樹葉。課文結尾寫着:李麗拿起自己的藍鉛筆,用心地畫着一片片樹葉。林園園看着這些藍樹葉,不由得臉紅了。當同學們讀到這兒時,我問:“林園園為什麼臉紅了?”有的學生回答:“因為她覺得自己太小氣了。”有的説:“她覺得沒有把綠鉛筆借給李麗,有點不好意思。” ……我又問:“如果再遇到這樣的情況,林園園還會這樣做嗎?你從哪裏看出來?”這個問題設計目的就是為了讓學生相信林園園能知錯就改,不要把她當成批判的對象。“如果是你,你願意把綠鉛筆借給李麗嗎?”通過這個問題引導學生進行角色互換:當我遇上困難沒人來幫助我的時候,那是怎樣的一種感受。使他們深刻地體會到:他人有困難時主動伸出援助之手是多少的重要,並使之成為一種習慣。“那你們想對林園園説些什麼呢?”這一説話訓練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

本課教學,識字環節較紮實,通過多種形式反覆朗讀,如:小老師領讀、指名讀、同桌互讀、齊讀等,學生掌握較好。但也存在了許多不足之處:

1、導入新課時,老師問:“你還見過什麼顏色的樹葉?”學生説見過黃色的、紅色的樹葉,此時還應引導學生聯繫季節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如:春天有綠色的樹葉,秋天有黃色的樹葉……語文課,就是進行語言文字訓練的過程。

2、整節課之中,讓學生自由讀文過多,要在讀書的形式方面多變化。低年級的孩子,不太適合這種集體的自由讀文,教師也不便於掌握學生的讀書情況。

3、在指導學生讀好對話時,教師的引導要進一步細化。在幾名學生讀書感情不到位的情況下,教師要分析其原因。“小聲地説”“吞吞吐吐”“我怕你”“只好”等詞,是訓練低年級的學生通過語言文字揣摩人物心理的好的機會,可先讓學生議一議,然後再讀。通過分角色讀或者教師範讀,就很容易讀出味來。

4、注意學生良好習慣的養成。學生讀書時拖音、低着頭讀書、不認真聽別人發言這些問題都需要在教學過程中逐漸改掉。

爸爸的花兒落了教學反思 篇24

這是一篇充滿科學性、知識性的文章,文章中介紹的雅魯藏布大峽谷神祕而美麗,雖然有點難理解,但卻深深地吸引了孩子們的注意力,激發了他們探索、瞭解的興趣。

因此,我就從激趣入手,利用學生們求知的好奇心,採用探索、尋奇的方式,逐步揭開雅魯藏布大峽谷神祕的面紗。

1、多媒體課件出示畫面及旁白,全面展現雅魯藏布大峽谷的外貌,介紹雅魯藏布大峽谷的地理位置及外觀:

從而理解“咫尺”、“馬蹄形”、“海拔”這些詞語的意思。尤其是在多媒體上展現“涓涓細流”、“簾簾飛瀑”、“滔滔江水”的不同水流的畫面,通過對比,更讓學生領略到了水的千姿百態,這些正是多媒體教學的優勢,它可以介紹與課文內容相關的背景資料,使學生對雅魯藏布大峽谷有了深刻的感性認識。

2、從理解詞語入手,感受雅魯藏布大峽谷的特點,如:

文中的“堪稱”“號稱”“美譽”,是在用不同的詞語表達同一個意思;課文裏有一些詞語帶有引號,如“世界屋脊”“植物類型博物館”“動物王國”,都表示特定的稱謂,也可以引導學生結合上下文加以體會。還有“最長”“最深”的數據説明也寫出了雅魯藏布大峽谷的特點。文章用詞謹慎、科學,理解了重點詞語,也就理解了課文。

3、引導學生理解句子:

文章每段有一個起概括作用的句子,如:“是不容置疑的世界第一大峽谷”、“映襯着雪山冰川和鬱郁蒼蒼的原始林海”、“大峽谷的奇異景觀還體現在生物的多樣性上”。抓住句子來理解內容,是學習這篇課文寫作手法的一個方法。

爸爸的花兒落了教學反思 篇25

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改變了國小階段解方程方法的教學要求,採用了等式的性質來教學解方程。現將解方程的新舊方法舉例如下:

老方法:

x + 4 = 20

x = 20-4

依據運算之間的關係:一個加數等於和減另一個加數。

新方法:

x + 4 = 20

x + 4-4=20-4

依據等式的基本性質1:等式兩邊加上或減去相等的數,等式不變。

改革的原因(摘自教學參考書):

新教材編寫者如此説明:長期以來,國小教學簡易方程時,方程變形的依據總是加減運算的關係或乘除運算之間的關係,這實際上是用算術的思路求未知數。到了中學又要另起爐灶,引入等式的基本性質或方程的同解原理來教學解方程。國小的思路及其算法掌握得越牢固,對中學代數起步教學的負遷移就越明顯。因此,現在根據《標準》的要求,從國小起就引入等式的基本性質,並以此為基礎導出解方程的方法。這就較為徹底地避免了同一內容兩種思路、兩種算理解釋的現象,有利於加強中國小數學教學的銜接。

從這我們不難看出,為了和中學教學解方程的方法保持一致,是此次改革的主要原因。

那麼,國小生學這樣的方法,實際操作中會出現什麼樣的情況?這樣的改革有沒有什麼問題? 在我的教學過程中真的出現了問題 。

1.無法解如a-x=b和a÷x=b此類的方程

新教材認為,利用等式基本性質解方程後,解象x+a=b與x-a=b一類的方程,都可以歸結為等式兩邊同時減去(加上)a;解如ax=b與x÷a=b一類的方程,都可以歸結為等式兩邊同時除以(乘上)a。這就是所謂“相比原來方法,思路更為統一”的優越性。然而,它有一個相應的調整措施值得我們注意,那就是它把形如a-x=b和a÷x=b的方程迴避掉了。原因是國小生還沒有學習正負數的四則運算,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質解a-x=b,方程變形的過程及算理解釋比較麻煩;而a÷x=b的方程,因為其本質是分式方程,依據等式的基本性質解需要先去分母,也不適合在國小階段學習。

我認為為了要運用等式基本性質,卻迴避掉了兩類方程,這似乎不妥。更重要的是,迴避這兩類方程,新教材認為並不影響學生列方程解決實際問題。因為當需要列出形如a-x=b或a÷x=b的方程時,總是要求學生根據實際問題的數量關係,列成形如x+b=a或bx=a的方程。但我認為,這樣的處理方法,有時更 會無法避免地直接和方程思想發生矛盾。

如“3千克梨比5千克桃子貴0.5元。梨每千克2.5元,桃子每千克多少元?”合理的做法應是“設桃子每千克X元”,從順向思考,列出方程為“2.53-5X=0.5”。然而,按新教材的編排,因為學生現在不會解這樣的方程,所以要根據數量關係,轉列成“5X+0.5=2.53”之類的方程。又如:課本第62頁中的“爸爸比小明大28歲,小明Х歲,爸爸40歲。”很多學生根據“爸爸比小明大28歲”列出40-Х=28,可是無法求解,所以又轉成Х+28=40。

很明顯,第二個方程是和方程思想的基本理念相違背的。我們知道,方程最大的意義,就是讓未知數參與進式子,使考慮問題更加直接自然。為實現這個目標,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列式時應儘量順向思考,以降低思考的難度。這是體現方程方法的優越性必然要求。事實上,如果學生能夠列成“5X+0.5=2.53”“ Х+28=40”那就説明他已經非常熟悉其中的數量關係了,此時,用算術方法即可,哪還有列方程來解的必要呢?我們又怎談引導學生認識方程的優越性呢? 

我們不難看出,根據現實情境列方程解決問題,X當作減數、當作除數,應當是很常見、很必要的現象。要學生學會解這些方程,是正常的教學要求,這是不應該回避的,否則,我們的教學就會顯得片面和狹隘。

2.解方程的書寫過程太繁瑣

教材要求,在學生用等式基本性質解方程時,方程的變形過程應該要寫出來,等到熟練以後,再逐步省略。這樣的要求,在實際操作中,帶來了書寫上的繁瑣。

因為用等式基本性質解方程,每兩步才能完成一次方程的變形。這相對於簡單的方程,尚沒什麼,但對一些稍複雜的方程,其解的過程就顯得太繁瑣了。

從這兩個方面來看,國小裏學習等式的基本性質,並運用它來解方程,在實際操作中,也存在許多的現實問題。那麼,如果説用算術思路解方程對國中學習有負遷移,需要改革,現在改成用等式基本性質解方程,同樣出現問題,那我們又如何是好呢?

爸爸的花兒落了教學反思 篇26

《誡子書》是本學期的第3篇文言文教學。但這篇文言文完全不同於前兩篇的文言文。上《世説新語》的翻譯教學環節開展起來的是相對輕鬆的,《論語》中的文本理解在加以引導後學生還是能夠有效理解的。但一上《誡子書》時,就會發現:雖然這篇課文不足100字,但字字珠璣,不管是在文言字詞的解釋上,還是在讀文本的深層理解時,都存在着較大的難度。而這些難度的產生,我覺得不是師或生任何一方面的原因,而是兩方面的原因夾雜在一起作用的結果。但在這兩方面的原因中,我認為我個人原因造成了比較大的影響。現將原因歸結如下:

自身文本的理解不夠。在上課之前,我對這篇課文有較高的期望。我希望學生可以通過這篇課文能夠真正明白一些對人、對事、對生活的一些看法。在學習的路上可以不要這樣辛苦,少一些內心的負擔,多一些這個年紀應該有的快樂。或者説,我希望他們能體會一種恬靜的生活方式,能在這樣的喧囂的社會裏活得真誠些、灑脱些。

而事實證明,我自己也不能將這樣的生活態度真正體會到,這樣的我如何將如此美好的生活態度傳遞給學生。空將侃侃而談的話告訴學生沒有任何的意義,就如同跟他們説教一樣。對於處於青春期叛逆的孩子們來説,無非又給了他們一次叛逆的機會。於他們而言,也許會覺得我矯揉造作,也許會覺得我講的是一些空談的道理,是沒有任何的意義的。所以,沒有我自身體悟在裏面的教學顯得那樣蒼白無力。

對學生的認知認識不夠。在《誡子書》第一課時在第一個班級教學時,在翻譯全文後,我順勢將本文的中心論證句、論證方法、以及成學成才的方法一起完成,在第二課時時,我就可以用全力將文本的理解講好,不需要再花時間來將寫作成文的方面的內容。但事實證明這樣的認知是不符合學生的認知結構的。在跟周老師聊過以後,周老師建議我這堂課讓學生提出讀不懂的句子然後全班一起理解。在學生讀不懂的全文的時候,對於任何簡單的問題,學生在回答的時候都會畏畏縮縮的,生怕自己的答案是錯的。此時的課堂將會是無效的課堂。在聽取了周老師的建議後,第二班級上課時,我及時做出了調整,明顯這一堂課是較為有效的,學生有真的學到,而我在整一堂可中也是較為輕鬆的。在和學生的交流中,我和學生之間有一種思想火花的碰撞,那種感覺實在太棒了!

每一次實際的教學都會給我一些新的體會,這樣的體會讓我感受到了自己很多的不足。在一次次的實戰中不斷完善自己,讓自己在一次次的遺憾中不斷沉澱自己。相信在不久將來,我可以更加自信地面對我的學生,因為那時的我知道我是一位值得他們信任的老師。

爸爸的花兒落了教學反思 篇27

《端午日》這篇課文篇幅不長,才700多字。

全文從敍事詳略的角度來看,文章第一節的“賽龍舟”是詳寫,第二節的“捉鴨子”是略寫。所以,第一節是教學的重點。

為了適應七年級學生的學習特點,我將這課的教學改成了旅遊課。在課堂上,學生很快就進入了狀態,積極配合。文章的重點是“賽龍舟”的場面,要求學生體會文中動作描寫的作用,學習正面、側面描寫相結合,實寫、虛寫結合的寫法。我在教學中將這一塊講得倉促了些,學生的理解可能還不是很到位。

爸爸的花兒落了教學反思 篇28

《窗前一株紫丁香》這篇課文最大的特點就是要讓學生在朗讀中體會、感悟,課文語言雖淺顯易懂,然而意境卻是優美感人,只有引導學生完全進入課文的意境當中,且個性化地指導朗讀,很好的關注學生朗讀的情況,才能取得一定的教學效果!剛開始學生的情感始終激發不起,於是老師的深情朗讀帶動了學生的激情,因此在朗讀教學這一環節中,整個課堂氛圍很好,學生十分投入。如:讀第一小節時,我引導學生邊讀邊想象:“濃綠”的小院是什麼樣的?“我們”到小院栽紫丁香的時候是怎麼做的?讀出小朋友“踮起腳尖”的情態,感受他們悄悄地向老師表達自己的心意的。讀第三、第四小節,我採用了多種方法引導學生朗讀,邊讀邊展開想象“綠葉在風裏沙沙地響”是怎樣的動聽,假如那是小朋友的歌會唱些什麼?

培養學生自主閲讀、理解文章的能力是低年級語文教學的重點,因此,課堂上規範學生的語言,豐富學生説話的內容。如:教學第五小節時,我讓學生看圖想象説話:夜深了,連星星都困得眨眼,老師還在怎樣的工作?想一想,應該用怎樣的語氣勸老師休息?又如:同學們讀到“讓花香飄進你的夢裏,那夢呀準時又香又甜。”時,我問:“同學們,你們知道老師夢到了什麼嗎?”“老師夢到周雲龍上課注意聽講了。”“老師夢到李浩源幫助別人了。”“老師夢到張樂園寫的字漂亮了。” 於是我説:“老師的心思都被你們看出來了,真了不起。你們能讓老師美夢成真嗎?” 通過這一提問,同學們,特別是被提到的同學,我想一定深有感觸。

爸爸的花兒落了教學反思 篇29

本篇文章短小精悍,辭約意豐,字字珠璣,擲地有聲,有諄諄告誡之語,更溢滿殷殷期盼之情。採用以“讀”貫穿課堂始終的方法,聽讀,朗讀,跟讀,默讀通過反覆地讀讓學生自然成誦;然後猜讀、精讀、研讀、品讀,讓學生合作交流探究釋疑理解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聯繫現實實際談體會,賞析品味拓展積警句;中間穿插歷史背景小故事,開闊了學生視野,激發學生興趣,感受諸葛亮的人格魅力,提升自己的品德素養情趣。

為了讓每位同學在課堂上都能有所學、有所悟、有所思,我是按照“生讀——生悟——生思”的模式來執教這節課,整個課堂中都以“生”為中心,關注學生在課堂中的活動和收穫是本節課的主要立足點。

前面幾個部分進行較為順利,學生課堂活動較為踴躍,而且基本每個同學都能完成學習目標,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導學案設置比較合理,逐層深入,從“基礎”到“延伸”都起到了很好的引導作用。

但這節課的授課還存在很多不足,主要有以下幾點:

1、“研讀與賞析”是本節課的教學難點,但由於“導”的不到位,部分同學不能動起來,不能“賞”出亮點,“賞”出水平,導致氣氛不夠活躍,對文章中富有哲理又有警醒作用的句子領悟不夠到位。在這個環節,如能適當讓學生自己“質疑”,然後解疑,相信學生對課堂的興趣會大大增強。

2、課堂上小組運用不夠成功。

爸爸的花兒落了教學反思 篇30

《紙船和風箏》是一篇挺有意思的童話故事。文章以生動的語言,向小朋友講述了一個感人至深的故事。紙船和風箏讓小松鼠和小熊成了好朋友,在清清的溪水裏和藍藍的天空中也留下了紙船和風箏帶去的問候、祝福、諒解和濃情,真正成了維繫、發展他們友誼的橋樑和紐帶。

教學這篇課文,我反覆琢磨了許多遍。如何設計教學進行了充分的準備。自己感覺對這篇課文,還是吃得比較透的。

主要設計思路是:以小松鼠和小熊感情的變化為線索,讓學生讀課文,體會他們的感情發生了哪些變化?紙船和風箏對他們情感的變化所起的作用?這些問題引導孩子們細讀課文。

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我覺得孩子們的學習狀態很好,這可能得益於趣味性設計(如摘蘋果放進紙船、蘋果給老師、同學們説悄悄話),讓孩子們以各種形式的讀來理解語言文字,問題的設計等引起孩子的學習興趣,促使他們深入研讀的。我的情感投入深深的影響了孩子們,通過各種形式的讀讓孩子們和小熊、松鼠一起同歡樂共痛苦。尤其是學習他們以自己獨特的方式理解的部分,孩子們都讀哭了。孩子們在我的指導下真正走進了文本。

但課堂總是充滿了遺憾啊!在課堂實際生成的瞬間,教師只能憑自己的一種直感去感受來自孩子們的對文本的解讀和迴應,然後對教學預設作出相應的隨機調整。這種課堂策略當然受教師敏感度和經驗度的影響,我在這方面明顯是欠缺的。

有很多地方不太理想,引起了我的思考。

1、朗讀得多,但還是缺少一個讓孩子將課文語言內化為自己語言的機會,沒有為學生提供運用語言的平台。

2、課堂教學設計得太滿。可能出於向學生們展示一個較為完整的教學流程的考慮,我的教學安排過於飽滿,使得最後合作讀讀、演演的環節沒能充分展開。讀的高潮掀起處的不是很多。教學中如果一節語文課能時不時掀起朗讀高潮,那才叫精彩!以後的教學中我將力爭做到。

3、課堂上我對孩子們激勵性的評價語言不多。要知道孩子們是特別喜歡老師給予他成績的肯定。激勵性的語言更能激發孩子們的學習熱情。

爸爸的花兒落了教學反思 篇31

小孩子的思維最容易被牽引,人云亦云的。比如我們老師上課提一些導向性的問題:“這張圖美嗎?”學生肯定會迎合你回答:“美————”!課程標準強調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鼓勵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以及提倡學生質疑問難。

選入這樣的文章無疑是教育孩子做任何事要有主見,敢於質疑的好素材。如果我們教師只停留在“科學家的話也不一定是對的,要動手做做看”這個科學素養的培養定位上,顯然過於膚淺。所以我在教學這篇課文時,設計了“朗志萬和伊琳娜有什麼區別”,旨在讓學生明白“朗志萬是科學家,他可以説是知識的權威。”然後緊緊抓住“其他小朋友”和“伊琳娜”對待“朗志萬”提出的問題的不同態度,來引導學生感悟“伊琳娜”身上所發光的品質——那就是敢於向權威質疑,不輕信不盲從。

讓學生感悟這道理就是要讓學生做一個生活的有心人。這也是動手做做看的前提,發明創造的關鍵!也是現在小孩所缺少的品質啊!我們天天喊着“尊重學生”,我們可以瀟灑地把課堂對學生拱手相讓,可以允許學生自選作業……然而,你可曾想到,往往是我們老師對教材沒有深層的處理,使我們的學生失去了一次提升素養的機會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