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下冊教學反思(精選17篇)

八年級下冊教學反思 篇1

我上課的內容是人教版新目標Unit8 Why don’t you get her a scarf?第三課時文化閲讀部分。本課的reading在體裁上是一篇議論文,所以這就要求在教學中教會學生如何閲讀這類體裁文章,而在內容上是關於如何提高我們的英語水平的一些方法。使學生在閲讀完課文後對提高自己的英語水平有更深的認識。

八年級下冊教學反思(精選17篇)

我認為本堂課有以下幾個亮點:

1這節閲讀課的提供多種提高英語水平的方式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熱情。這堂課充分發揮了多媒體的優勢,通過聲音、圖象、視頻等結合情景設計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2這節閲讀課符合學以致用的原則。新課標要求“進一步發展學生綜合運用語言能力”,通過本課能提高他們閲讀英語新聞體裁文章的能力,還充分發揮了他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本節課我的反思如下:

1.在教學的第一環節引入部分Before-reading,我用了Can you sing English songs?的問題,找同學學唱英語歌曲,引入課題,激發學生的興趣。

2.在while- reading 部分,通過指導學生快讀、略讀、細讀和精讀等方法,使學生對本課課文達到透徹理解和分析。比如,我先讓學生進行快速讀,找出本文總共提出幾種提高英語水平的方法;用精讀法讓學生找出這些年輕歌手們學唱英語歌的的原因及意義。

3.在after-reading 部分,我讓學生以失蹤的小男孩的身份用第一人稱來描述自己失蹤的過程,目的是讓學生能嘗試使用文章中出現的一些短語,但我給出的提示 Suppose you were Justin Foster and you has just come back home, please tell us your experience about your disappearance.問句給出的情景容易讓學生產生歧義,並且在文章還沒有給男孩失蹤的原因給出調查結果的情況下,設置這樣的問題不是很合理。

4.在整個課堂教學環節中,我感覺各個教學環節串聯得不是很巧妙,需要進一步加工優化,在有些課堂細節上處理得比較粗糙,不夠細緻。

總之,在閲讀教學過程中,學生應始終是學習的主體,而教師則只扮演一個導演的角色。在教學中,教師要善於結合實際教學需要,合理地使用和安排教材,使之符合學生實際情況兼顧各類學生,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只有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才能提高課堂效率和質量,真正達到閲讀教學的目的。

八年級下冊教學反思 篇2

本課古詩詞教學總體看很成功,這三首詩都是膾炙人口、情意綿綿的思鄉詩,都表達了作者對家鄉深深的思戀和熱愛。

五年級的學生是積累了一些表達思鄉懷親的詩詞的,所以,我就利用學生的積累,引入新課的學習,讓學生一下子就能抓住課文的思想情感。 

三首古詩詞所要表達的主題是一樣的,但是表達的方法各異,《泊船瓜洲》是寫景抒情,《秋思》則是敍事抒情,《長相思》則融寫景與敍事於一體,來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基於這個特點,我在讓學生初讀課文,理解內容之後,把三首詩放在一起進行比較教學。在體會相同感情的同時,感受語言的各自特點,揣摩表達方法的不同。效果比較好。

同時,在教學中我也很重視詩詞的朗讀指導。採用多種方式訓練學生誦讀。避免單純的朗讀技巧的指導和機械的朗讀腔調的模仿。聯繫學生對詩詞的理解和對作者感情的體會,引導學生把握住作者的感情基調,讀出自己的感受。所以,學生在這課的學習中,表現最突出的就是朗讀的質量比較高。

成功之處:是“小練筆”將本課古詩詞任選一首改寫成小短文。孩子們的興趣十分高。想象也比較豐富有趣。如;張籍寫的《秋思》情意綿綿的思鄉詩,被學生們改寫的豐富多彩,就連語文很差的學困生呂哲很勇敢地誦讀了自己改寫的短文,寫得也很有意思,她讀完後班級立刻響起一片掌聲,全班為她鼓掌。本課的二詩一詞同學們都有選擇習作。習作效果很好。以往我有時教學時間緊常常忽視這種小練筆,而今看來着實是個失誤。往往這種小練筆更能提高孩子們的語文素養,激發他們學習語文,運用祖國漢字表達的激情。這篇小練筆我佈置孩子們寫在小作文中,我準備進一步引領孩子們去欣賞品評,並在今後的習作中引領孩子們品評欣賞更多的快樂!

不足之處: 從作業反饋來看,個別孩子不能準確把握本課基本翻譯,如:綠、還、見、開封…看來他們沒有認真學習,有走神的大有可能,今後我要加強對他們的引導。

八年級下冊教學反思 篇3

赤壁賦這篇文章我一共上了五個課時,“戰線”會拖這麼長我也沒想到。第一節課我主要對蘇軾這個人進行的介紹,分別通過“三蘇”、“唐宋八大家”、“蘇黃”、“蘇辛”、“宋四家”等來介紹蘇軾。我將蘇軾的生平遭遇到的坎坷説給學生聽,他們聽得津津有味,還時不時的問我後來怎麼樣。可惜我課前查閲的資料不夠豐富,無法繼續解答學生的問題。由於是上《赤壁賦》,我又補充了他寫的一首《念奴嬌 赤壁懷古》,讓學生整理在本子上,齊讀了一遍。學生在朗讀的過程中,慷慨激昂而且富有感情,我心裏想:要是早讀的時候他們也能像現在這樣就好了。時間過得飛快,到了正式想上《赤壁賦》的時候,卻已經下課了。

因為文體是賦的關係,所以此篇文言文更注重的是誦讀和背誦,體會賦的美感,而不太過強調翻譯與字字對應。況且如此優美的賦,一經過現代文翻譯,美感就喪失了。但由於教學經驗不豐富,我以為字字落實總沒有錯,可是在上課的過程中卻造成了課堂效率低下,學生昏昏欲睡。

這篇文言的思辨性很強,所以我幾乎是上完一段給學生總結一下本段的思路,幫助學生能夠更好記憶和理解。許多同學在剛接觸這篇文言文的時候,讀完一遍完全不知道什麼意思,結果在我講完全篇之後,許多同學都説在學過的《勸學》、《師説》、《赤壁賦》中最喜歡這一篇,這倒讓我很是驚訝,讓我覺得我的付出沒有白費。

下面我想做如下反思:

(1)課前要做到備課充分,多查資料,豐富自己的知識。

(2)在介紹作者的時候要注意節奏,把握時間,在儘可能快的時間內讓學生對於作者有一定了解,能夠知人論世。

(3)文言文的教學,需要聯繫文體,正確選擇側重點,而不是通篇一律地着眼在字、詞、句的翻譯上,只需點出重點字詞就好,上課注重學生的聽課感受。

(4)文言文教學要重誦讀,長此以往,習慣成自然,熟讀成誦。

八年級下冊教學反思 篇4

師恩難忘》是五年級第一學期第一單元的閲讀課文。記敍了作家劉紹棠童年時代的啟蒙老師每講一課都要演繹一個引人入勝的故事,從小培養了他對文學的熱愛,引導他走上了文學創作的道路的事情。文中雖然作者從老師那裏獲得的只是由一首小詩引申的一個小故事,但從這篇課文裏我們體會到老師對學生的殷殷關愛和學生對老師的深厚感情。

教學中,我緊扣關鍵詞語“娓娓動聽”、“身臨其境”、“引人入勝”……結合田老師把古詩改編成動人的故事來講課的經過,引導學生細心體會老師是怎樣的“教學有方”——不僅教給了學生知識,還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同時還不忘教導學生做人……使學生深入體味到老師的“恩”和對學生的愛。然後,在這樣的感情基礎上,帶着學生感受作者對老師的感恩之情,理解感悟文中重點句子“談起往事,我深深感謝老師在我那幼小的心田裏,播下了文學的種子。”就顯得水到渠成,舉重若輕了!

教學這篇課文,學生能夠初步體會“師生”間情誼的珍貴,明白老師對自己教育時的良苦用心,從而懂得主動積極地投入到學習當中,去回報老師的付出。課後,覺得自己在處理理解第一句話“我聽得入迷,恍如身臨其境,田老師戛然而止,我卻仍在發呆;直到三年級的大學兄捅了我一下,我才驚醒”時,所提問題的引導、針對性不夠強,因此學生在這一句子的理解上花了較長的時間,以至於最後教學內容不能當堂完成,留下了一點小小的遺憾。

八年級下冊教學反思 篇5

教完這節課結束了,我有這麼幾點想法:

1、要想上好一堂課除研究課本外必須研究學生、研究課堂、不僅要研究教法更要研究學法。知己知彼,才能百戰不殆。

2、激發學生興趣非常重要,而要想激發學生興趣,必須充分的瞭解學生,這就要求我們老師一定要走下講台,多和學生交流,看看現在的學生們關心什麼,想要什麼,反感什麼,“有的”才能“放矢”。

3、語文教學,貴在讀。俗話説的好“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因此,老師們要想方設法激勵學生去讀課文,也許一開始是強迫的,只要堅持一段時間,相信會有不少學生喜歡上閲讀的。而只要學生能愛上閲讀,學好語文就不在話下了。

4、教師必須充分熟知文章,能從各個角度分析文章,並能站在更高的層面理解文章主旨。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駕馭課堂。

5、瞭解詩歌借物象徵的寫法,:激勵學生腳踏實地、勇往直前,開闢出屬於自己的人生之路。重點準確領悟詩歌所抒發的感情,把握詩歌借物象徵的寫法。領悟文中藴涵的深刻道理,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發表自己的見解。幫助學生樹立信心,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八年級下冊教學反思 篇6

在這次活動過程中“能讓幼兒從生活和遊戲中感受事物的數量關係並體驗到數學的重要和有趣”是數學活動的重要目標。該活動是一個以遊戲為主的學習活動,幼兒在分東西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地理解了數的分合關係;在交流分享中學習了記錄方法並內化數的分合知識:在幫玩具找家人時運用已有經驗解決了問題,並獲得成功的喜悦。

數學是抽象的,需要幼兒通過遊戲和操作去理解和掌握。活動中教師提供玩具讓幼兒操作,同時通過猜拳遊戲增加活動的趣味性。猜拳結果的不確定性使活動過程充滿挑戰,幼兒躍躍欲試;猜拳過程需要兩人的磨合,能鍛鍊幼兒的交往能力與合作能力。

幼兒只有在生活和遊戲的真實情境中,才能逐漸體驗到數學的意義。幼兒只有在不斷接受挑戰和不斷成功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才能獲得自信心,體驗活動的樂趣。如“幫玩具找家人”的遊戲任務是讓幼兒運用已學的數學知識和生活經驗解決問題。當教師問及怎樣才能知道氣球中的祕密時.幼兒充分運用已有經驗完成了任務,滿足感和喜悦之情溢於言表。

其實,玩具的活動遠沒有結束,教師可以在節日裏提供各種顏色和形狀的玩具讓幼兒分類、數數,嘗試按一定的規律擺放玩具,統計不同特徵和種類的玩具,並進行各種有趣的遊戲。總之,教師應努力讓數學教育迴歸幼兒生活.以幼兒的生活經驗為核心,將數學教育與其他領域的學習有機整合在一起,引導幼兒發現和解決問題.提升相關經驗,並逐步提高思維能力,感受學習的樂趣。

八年級下冊教學反思 篇7

20__—20__年學年度第一學期的開放周我們八年級年級語文組推選我上公開課。剛接到這個通知,我的心情既高興又緊張。高興的是參加開放周的教學公開課可以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緊張的是怕自己上得不夠好有損學校的名聲。

為了上好本次開放周的課,我早早就開始準備。先是選課題,根據我本人的實際情況,我決定上《記承天寺夜遊》這篇文章。

《記承天寺夜遊》是蘇軾被貶黃州期間所作,文中通過對承天寺的景色的描寫表現出蘇軾豁達樂觀、隨緣自適、感慨深微的情感。根據新課標的教學要求和八年級年級的學情分析,我確定了我的教學思路,這一課分為四個步驟講解的。 一、三讀課文,理解成誦。二、涵詠品味,共賞佳色。三、深入文本,體悟情感。四、合作探究,解難釋疑。上完公開課以後我覺得,本課的教學思路整體上效果不錯,教學步驟清晰,教學環節齊全,教學安排科學,整個教學效果令人滿意。

在本課的教學過程中,我個人覺得有以下幾方面值得在以後的教學中繼續保持和發揚的。

一、文言文要以誦讀為基礎。因為文言文有其深厚的文化內涵,無論從內容還是形式,都應多讓學生去感知。感知的最好辦法就是誦讀。所以在本課的教學當中我採取了多種方式的誦讀方式,讓學生在不斷的誦讀過程中去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調。

二、新課標中要求要把課堂還給學生,課堂的主體是學生。因此在本課的教學設計中,我就充分考慮了學生這個因素,所以在文章文意的疏通這一塊我採取了學生自主疏通,老師點撥的教學方式。充分發揮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通過教和學的互動,幫助學生在整體把握文章情意的同時領會文言字詞的含義和用法。

三、一節課的課堂時間是有限,一節課的關注點是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的。教師要捨得捨棄。按照傳統的教法,《記承天寺夜遊》的教學點可以有很多:理解重點詞句;欣賞文中的寫月色的句子,體會作者的心境;結合作者在黃州的經歷,探究“閒人”的內藴……但在40鍾時間內不可能解決所有的問題,那麼就只能選擇其中最有價值的一點來教學,來挖掘。所以在本課教學中我就選取了蘇軾借景抒情這一點做為本課教學的重點,通過對此知識點的講解,加深學生對蘇軾複雜的思想感情的理解。

雖然本課的教學在整體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還有幾個地方自己覺得沒把握好,覺得挺遺憾的。

一、在本課的教學過程中沒有把“閒人”這個詞向學生解釋透徹,如果能解釋得更到位,相信學生對於本文的理解和把握將更深。

二、可能是自己出於緊張的原因,自己沒有掌握好時間,在教學過程中提前了幾分鐘下課。

總的感覺,本次教學開放周讓自己進步了很多,收穫了很多。公開課是對自己平時教學的一個總結。得與失,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定論。但對我而言,我要説的是:想收穫一縷清風,而你卻給了我整個夏天!最後衷心地感謝八年級年級語文組的老師們。

八年級下冊教學反思 篇8

上完《小小的船》一課後,我細細反思,認為這節課的成功之處有以下幾點:

一、以讀為本,注重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

新課標給基礎教育帶來了一股清風,同時也給我們這些奮鬥在教學一線的教師帶來了新的挑戰,老師們在語文教學中都認識到了“讀”的重要性,“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可見充分地讀書是一個培養語言能力和提高人文素養的過程。讀的重要性毋庸多説,那麼,在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讀,才能讀出情,讀出趣,讀出樂,讀出思,而不至於像小和尚唸經——有口無心呢?在本課的教學當中,我十分注重創設讀的情境,如:“小小的船可好玩了,孩子們願意上去坐一坐嗎?”(自由讀)“現在和小夥伴一起上去玩一玩吧。”(同桌讀)“看你們玩得這麼開心,帶老師上去一次吧。”(齊讀)學生讀時興趣盎然。與此同時,我還注意變換形式朗讀,有範讀、自由讀、齊讀、男女生比賽讀、閉着眼睛想像讀等等。此外,我還注意讀的層次,如學“彎彎的月兒小小的船”一句時,學生開始讀得不到位,我就採用了導讀的方式,問學生:“怎樣的月兒怎樣的船?”學生讀得稍好一些了,我又提示:月兒再彎一點,小船再小一點。學生讀得又好一點了。我又拿着手中彎月的圖片對學生説:“再讀得美一點,這個彎彎的月兒就會變成一隻小船了。”學生興致更高了,這一遍讀得更好了。我手中的彎月一翻過來,反面就是一艘小船的造型,學生開心極了。

二、讀與思結合,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課堂教學中老師們在“讀”字上苦下功夫,語文教學出現了勃勃的生機,與此同時,我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語文課僅僅靠讀行嗎?我認為答案是否定的。孔子曰:“學而不思則惘。思而不學則怠。”可見,語文教學中,讀與思應齊頭並進,二者不可偏廢。在教學中我常常告訴學生:聰明的孩子提問題。在《小小的船》一課的教學中,我先讓學生到詩歌中去尋求問題,提出問題,並採用在黑板上貼小問號的形式激發學生質疑。通過朗讀、思考、查找資料,師生共同把小問號逐一打開。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了訓練。我自己比較喜歡的是研究月亮的變化這一環節。在我出示“七年級八年級不見面,九年級初四一根線”之後,我問學生:初五初六,初七初八,十五十六月亮又是怎樣變化的呢?學生根據自己觀察到的畫面自編兒歌,顯示了學生的創造才能。特別是我提出“十五十六之後月亮又是怎樣變化的”這一問題後,學生經過思考,把後半個月月亮變化的規律也推斷出來了。這對於一年級的學生來説是多麼的不容易。

三、拓展延伸,培養學生收集信息的能力。

跨越式教學最重要的是在把握教材的基礎上超越教材,加大信息量,拓展學生的課外知識,培養學生收集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小小的船》是一首深受兒童喜愛的兒歌,它語言親切,意境恬靜,畫面優美。在教學中,我除了引導學生讀文悟境,還把拓展閲讀也作為教學的重點。課前我佈置學生收集關於月亮的詩歌、歌曲、故事以及一些小知識,學生都很感興趣。他們在父母親的幫助下,通過上網,向父母親請教,翻閲書籍等手段找到了不少關於月亮的資料。課堂上孩子們背詩、唱歌、故事接龍、參加“爭當月宮小博士”的活動等,對月亮的瞭解越來越深,積累了不少知識,並從中得到了鍛鍊,掌握了最基本的收集信息的能力。

四、以人為本,尊重學生,學生全員參與整個教學過程。

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真正尊重學生。學生只有在身心完全放鬆,精神高度自由和愉悦的狀態下,靈性才會自然而快捷地產生。在這種情況下進行教學,會收到事半功倍的神效。我在執教《小小的船》一課時,為學生搭建了一個活動的舞台。學生在這個舞台上質疑、釋疑、創作、唱歌、跳舞、講故事、誦讀詩歌……

教師只是活動的組織者,學生才是真正的主角。他們在這個舞台上盡情地展示着自己的才華。正因為教師充分地尊重學生,以學生為本,為學生服務,每一個教學環節的設計都是從學生的角度出發,採用了多種方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所以學生一整節課熱情高漲,思維的火花不斷地湧現,每一個孩子都積極地參與到學習過程之中,每一個孩子都在不同的程度上得到了提高。

八年級下冊教學反思 篇9

教師指導朗讀技巧之後,自己進行範讀,再由學生誦讀。可以讓學生集體朗讀,也可以讓學生分角色誦讀。在朗讀中激發學生學習詩歌的興趣;也能發現學生朗讀存在的問題。只有朗讀,才能讓學生深刻感悟黃河的英雄氣概,深入理解中華民族的堅強品格,激發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提高詩歌的審美情趣。當然,出現以上問題不能全怪教師。其一,由於本校學生生源素質較差,學生大多對學習缺乏興趣,對詩歌知識的瞭解知之甚少,平時很少看課文,在課堂上未能很好的與教師呼應。其二,教師是即將畢業的實習生,對課堂的教學不夠熟悉,出現這樣的問題在所難免。

看來,今後的語文教學,還得繼續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上下功夫。

八年級下冊教學反思 篇10

1、朗讀指導到位,訓練紮實有效。

朗讀是閲讀教學的重要手段,新課標指出在閲讀教學中要以讀文本,以讀促講,以讀導思,因此本節課的教學我在最大限度上引導了學生朗讀。一開始是學生的個人個性化的自由朗讀,接着是指名有感情的句子朗讀,然後是同學間,男女生間的賽讀,幾乎使朗讀貫穿始終。個別讀我強調梯度指導,讓好中差不同層次的學生相互監督相互促進;展示讀我請大家欣賞,邊讀邊想象畫面;男女賽讀,激發學生的好勝心,使學生興致昂揚……形式多樣的朗讀極大地激發了孩子的閲讀興趣,真正使學生願讀,愛讀,樂讀。

2、激情地投入

因為喜歡,才能激情地投入;因為喜歡,也就不再覺得勞累。在課堂上,我始終走在學生中間,和學生打成一片。面對面的交流,面對面的距離,教師的眼神、動作、語言和學生的眼神、動作、語言相互交流着對文本的理解。因為老師對文本激情地投入,對課堂激情地投入,對學生激情地投入,點燃起學生的熱情,喚起學生全心地投入,使得在四十分鐘的教學中,學生的學不再遊離,不再勞累;上課成為一件樂事,一件願意全身心投入的事。

八年級下冊教學反思 篇11

這篇文章主要告訴師生“搞科學研究,不能使用‘大概’、‘也許’這類字眼,也不能用估計和推斷代替觀察。”一定要“精確”。這一課是給孩子的,也是給我們老師的。我們從事教育科學研究精確了嗎?問這個問題其實是這篇文章教學的題外話,但個人認為,也是我們老師應該問自己的話。因為我們老師自身的精確,更能夠影響孩子。

關於竺可楨精確觀察的故事是很多的,這篇文章只是其中的一篇,這個故事很有啟發性。教學中我發現,在引導學生與文中人物對話時,我們的重心都落在了竺爺爺的身上,因為這篇文章是寫竺爺爺的,的確是讓學生與名人對話,從而在母語學習中習得素養。但我認為這樣教不全面,因為這裏還有一個人物,那就是杏樹主人家的那個沒名沒姓的孩子。我覺得這個孩子對孩子的啟發意義更大,原因很簡單,因為他的年齡與四年級的孩子差不多(從課文中的圖可以看出),因為這個孩子能夠記住竺爺爺的話,並且在一年後準確為竺爺爺提供了信息。現在的好多孩子忘的太快,缺少着這種長時間。而從這一點,也可以看出,我們老師為學生提供的問題,往往也缺少着這種長時間。因此利用與這個孩子的對話,引導學生把現在不能解決的問題留下來,記下來,以後時機成熟在去解答,也是一項重要的素養。

如果我們研究蘇教版五下的《二泉映月》同樣會發現到這一點。阿炳的師傅第一次帶他到二泉時問他聽到了什麼,阿炳説沒有聽到,師傅説以後你會聽到的。如果當時阿炳的師傅告訴了阿炳答案,《二泉映月》也許就不會產生了。

當然這兩篇有着本質不同,因為竺爺爺並沒有精確的杏樹開第一朵花的時間,這個時間應該説是這個小孩子記住問題後的告訴。而《二泉映月》中阿炳的師傅還是能夠聽到其他的,他怕阿炳不明白,所以沒有告訴,要是鼓勵他體驗。

因此,讀這篇課文,進行教學設計,我就從兩個對話層面進行,這樣學生就有了兩個收穫,既收穫竺爺爺的研究品質,也有個一個榜樣。

另外,讀《第一朵杏花》大家都清楚,這篇課文的題目起的非常好,沒有直接用“竺可楨爺爺”等其他題目,因為這個題目本身就內涵着第一朵杏花開放的時間是兩個人兩年的勞動果實。所以,抓住兩個來教,那是我們應該走的一條路,是一條更全面的路。

八年級下冊教學反思 篇12

指導發音是第一課時的重點。要明確教給學生髮音方法,反覆示範讓學生認識發音方法。多種形式練習讓學生體會發音的要領。如用小紙條擺在口邊發b、p兩音,讓學生形象直觀地認識到b、p發音時氣流強弱的對比。聲母的發音特點是又輕又短,我們可以與前面學過的音韻母的發音特點進行比較,讓學生認識、領悟。

學生從這一課開始學習拼讀音節,掌握拼讀方法就是第二課時的重點、難點,也是整個拼音教學的難點。在這一課裏要先指導學生看懂拼音方法示意圖,“小朋友把兩張卡片往一起推,表示“b”和“a”碰到一起就可以拼出“ba””。接着教師要向學生講清拼讀的要領是:前音輕短後音重,兩音相邊猛一碰。最後師範讀,學生跟讀,反覆實踐體會要領。也可以採用直呼教學法:擺聲母的口形,發韻母的音,一口呼出。教師可根據自己的特長,選擇拼讀法或直呼法來教學。在本課教學中,根據本班學生的特點,我採用了拼讀法。

第三課時教學帶調音節的拼讀及四聲讀法時也可以從表音表意圖入手,先讓學生説説圖上畫了什麼?再指導學生練習拼讀帶調音節及四聲讀法。要把讀拼音詞與認識事物、練習説話結合起來,讓學生藉助他們的口語經驗,從言語實踐中來,再回到言語實踐中去。知道音節是有實際意義的。教學中可利用畫面意思引導學生説話,把這些音節組合成語句進行表達,對本課學習到的b、p、m、f四個聲母及它們分別組成的音節和拼音詞進行綜合練習,達到鞏固知識的目的。在説話訓練中,應重點練讀的輕聲詞語如ba ba,mama,告訴學生輕聲音節不標調號、讀得輕而短這兩個特點。

在音節教學中,要注意的是,不要過分依靠教師領讀,而要致力於學生獨立認讀能力的培養。也不要始終按音節表的順序拼讀,而應及時地讓他們利用卡片,打亂順序認讀,進而練讀拼音詞、拼音句,以訓練學生見形知音的能力。

八年級下冊教學反思 篇13

在學習《蒲公英的種子》一課後,我引導孩子們説一説:“假如你是“蒲公英的種子”,你會飛到哪兒,在哪兒安家呢?”有的學生説:“我會飛到操場上安家,我可以天天看到小朋友們跑步、玩遊戲。”有的學生説:“我會飛到海邊,吹吹海風,聽聽海浪的聲音。”剛開始還只有一、兩個學生回答,經過同學的啟發,馬上便小手如林般舉了起來。有的説:“我會飛到長城上去看看我們的萬里長城,而且站得高我還可以看到更美的風景。”有的説:“我要飛到災民身邊,安慰他們,幫助他們渡過難關。”有的説:“我要找一個沒有人的地方,安靜地生活,不受人打擾。”有的説:“我要找一個雨水充足的地方安家,這樣我便可以更快地生根、發芽。”有的説:“我要飛到花園裏,因為那兒有我的朋友。”有的説:“我要飛到田野裏,跟禾苗一起成長。”還有的説……孩子們的回答真是太精彩了,我不得不佩服他們的想象、思維能力。

在以後的課堂上,我一定要更精心設計好每一個問題,讓孩子們有更大的思維空間,有更大的思考積極性。

八年級下冊教學反思 篇14

(一)教師引導的太多 課上我充滿激情,每個環節的導語都想的很好,把課文也連貫的講了下來,可是我發現,我的激情背後卻是孩子們的木訥,他們沒有真正的走入到課文的具體情境中去,沒有走入到西西的內心。師傅在評課時,説要做“唐僧”似的班主任,説實話,我之前還真沒聽過,於是,就上網查閲了資料。做一個“唐僧”似的班主任,就是要將自己的姿態放低一點,遇到問題踢給學生,讓他們想辦法,抓住不同學生的性格特點,去讓他們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為班級服務,何樂而不為呢?我們要做的就是告訴孩子們:向前、向前、再向前。

這不正符合了現在教育觀念,教師應該是引導者,要做的就是為學生指明方向。

(二)時間安排不合理 這節課的教學重點是“練習以‘我希望有一支馬良的神筆’為開頭,寫一段話或合作寫一小節詩”可是由於前面的環節時間分配不合理,導致學生開始寫詩時離下課時間僅剩下了五分鐘,更別提在讀或修改了。老師們説,當時學生即使沒寫完也應該找個學生來讀一讀,沒寫完説完也成,説實話這個念頭當時真的在我腦海中一閃而過,只是沒有實施。如果在正規的比賽當中,這算教學任務沒有完成。一句話説的好,一位好的教師不是背教案,而是能抓住課堂上學生的生成,能完全的掌握課堂,睿智的處理課堂上突發的狀況,這些都是我在今後的教學中急需培養的。

一節課從準備到結束都是一個學習的過程,只有不斷的思考才能不斷的進步。

八年級下冊教學反思 篇15

教完整堂課,有很多地方值得我去反思。

首先要檢討的是我的教學語言的凝練問題。身為語文教師,本身應該在語言文字的體悟和運用方面追求高精尖的要求。但是,因為平時不大注重對自我的嚴格要求,甚至在平時課堂教學中率性隨心的習慣,導致教學語言的散亂,口語太多。

第二,沒有把課堂還給學生。整堂課都只想按自己設想去完成教學任務,不給學生思考空間,沒有讓更多的學生參與到課堂中來,沒有突出學生的主體性。教師一直在牽着學生走,學生被動接受老師的思想,沒有充分表達自己見解和意願的機會與權力。

第三,扮演課堂學習組織者的角色,卻沒有很好地組織學生對文章的各個層次思想進行挖掘。一味為了完成教學目標而進行機械教學。沒有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一步步去挖掘文章的內在思想,所以,對《勸學》一文中飽含的作者情感的挖掘和品悟基本上處於零狀態。

第四,心理素質有待提高。課堂很倉促,教師很緊張,環節很鬆散,引導很生硬等等是自己上完課的最大感受。這些都和自己的心態有着很大的關係。過於緊張的心態讓自己在課堂上丟失了與學生之間的融洽配合,自己的優勢完全沒有發揮出來。

總之,這堂比賽課上得不盡人意,甚至是一塌糊塗。雖然多少有失落,但是值得慶幸的是自己從中發現了的不足,正視不足,反思不足。教師影響學生是需要具備豐富的學識修養和獨特的人格魅力。在組織課堂教學的時候,也就是體現一個老師是否具備嫻熟的教學藝術的時候。回首自己的教學生涯,不禁為自己知識的鄙薄而悲慨,為自己的教學態度感到羞愧。無論是基本功,還是品味能力,抑或是鑽研精神,求取能力,都讓我的慚愧萬分。

教學基本功的夯實,教學能力的全面提升,鑽研能力的提高,都將成為我教育之路上不斷奮鬥的目標,今後的教學路途中,我將紮紮實實,埋頭苦學,認真鑽研,豐富教育教學的手段及藝術性,力爭儘快成長,不負使命。

八年級下冊教學反思 篇16

重回二年級,儘管有許多的不適,但我還是努力改變着自己,處處適應學生,使自己的教學即紮實又有趣。因此本課教學伊始,我和學生以談話展開,激起學生原有的知識,經驗和情感,使學生一下子走進了課堂,和老師一起感受秋天的美麗,感受語文的魅力。

在本課教學中,我從學生的興趣入手,遵從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這一原則每個環節都注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如:欣賞圖片,遊戲識字等使學生在愉快的氣氛中主動學習,達到預期的效果。

一、多種形式,激發學生識字興趣

識字教學是低年級閲讀教學的重點,本課要求一節課認識8個字。我採用領讀、開火車、摘蘋果遊戲等趣味性很強的活動,使學生輕鬆愉快地認識了漢字,真正做到了寓教自樂。

二、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識字

在本課的教學中不搞孤立,枯燥的識字環節。採取“隨文識字”的方法,堅持“生字從文中來,再到文中去”的識字順序。課堂上首先激發學生的讀書興趣,用多種形式讓學生讀遍課文,把文中生字圈出來,體現了生字從文中來。先學字再學詞,學生在文中能認識繩子後,引導學生把文中的繩子提出來,強化生字的讀音,然後通過“開火車”的形式,把生字又放回文中。同時又創設了新的語境,使學生加深了生字的印象,鞏固了生字。

三、識字和語言思維訓練結合

在識字教學中,指導學生把識字個語言訓練思維結合起來。如:在學生認識“梨”時,學生説:“我喜歡吃梨。”就記住了“梨”字。隨即提出“你們都喜歡吃什麼梨?”學生説説出了各種梨,這樣即認了字,也把説詞與生活密切聯繫起來。再如説“勤”字時,學生説“勤勞”,就啟發學生用“勤勞”説一句話。這樣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拓展了識字。

四、注重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

課文朗讀從低年級開始就要加強練習,指導朗讀培養學生的語感。本節課處處都能聽到朗朗的讀書聲。開始時是自由讀課文,同桌對讀。大聲讀文來初步感知課文,待生字學完後,又回到文中。喜歡哪句就讀哪句,想怎樣朗讀就怎樣朗讀。同時分句進行朗讀指導。有指名讀,自由速讀,範讀,齊讀等多種形式朗讀,培養了學生的朗讀能力。進而體會對秋天的景象和勤勞的人們的喜愛,讚美之情。

儘管有一些收穫,但也存在這不足:比如生字的指導方面,由於課堂讀書時間長,寫字知道沒有進行,而是放在第三節寫字課指導。以後我會更加合理安排時間,在有效時間內完成教學任務。

八年級下冊教學反思 篇17

幾個同事在討論如何教學《失去的一天》這篇課文時,我回想起《失去的一天》的教學,一種對學生濃濃的喜愛之情湧上心頭……

這篇課文講的是九歲的佩佳沒有完成媽媽給他安排的一天的任務,覺得今天的事情可以放到明天去做。媽媽領他看了在這一天裏拖拉機手、建築工人、麪包師的工作成果和圖書館裏大家一天看過的書,使佩佳明白了自己“失去了一天”。

我採用表演的形式進行着, 現在課堂正進行到展示對比環節,瞧,第一組的同學表演情景再現:霞霞同學扮演的“媽媽”伸着懶腰、打着哈欠的彥兒同學扮演的“佩佳”説:“你已經放假了,今天的任務是:在農舍旁邊栽一棵樹,讀完《遠方的青山》這本書。”説完,媽媽上班去了。望着媽媽的背影,“佩佳”伸着懶腰、打着哈欠説:“現在沒有人打擾我了,繼續睡覺了。”“唉,媽媽佈置我的任務怎麼辦呢?嗯,睡起來再去做,時間多的是,還來得及。”

就這樣,佩佳又蹦蹦跳跳地來到果園,找果子吃,並且還和一羣可愛的蝴蝶(學生扮演)做起遊戲來了。“失去的一天”同學們能創造性地再現出來,令人深思。接着,各小組交流自己週末在家一天的時間安排,和佩佳進行對比,感受是什麼?最後全班交流。氣氛達到了高潮,孩子們的小臉紅通通的,深深地知道了時間的寶貴,他們都受到了很大的啟發。

就這樣,“失去的一天”的含義,學生們在表演、體驗、對比中瞭解了。懂得了時間的寶貴,懂得了如何珍惜時間,懂得了“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的深刻含義。

看着這羣可愛的精靈們,俺的眼中滿是愛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