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心比心》教學反思(通用24篇)

《將心比心》教學反思 篇1

本文以“將心比心”為題,以通過發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兩個小故事,揭示了令人深思的人生哲理。文章語言精練,沒有曲折的故事情節,卻給讀者帶來很大的震撼力。

《將心比心》教學反思(通用24篇)

因為這是一篇閲讀課文,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我儘量做到大膽放手,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能力,用自己最感興趣,最擅長的方法學習,通過小組合作,全班交流,來取長補短,達到整體的完整。如:學生在初讀課文時,我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讀書方式讀書,然後思考課文主要寫了哪幾件事?學生讀書的興趣很濃,交流時的氣氛也比較好。

其次,重視朗讀和讀後感受,強化學生對語言的感悟過程。如在學習第二個故事時,我讓學生細讀觸發點——只見母親輕輕地對護士説:“不要緊,再來一次!”找得很準,並且牽一髮而動全身地擴散深入開來:數數媽媽説的話,幾個字,簡簡單單。請你深入到這個故事中,再去讀一讀、品一品,你還會覺得簡單嗎?“再來一次”對這位剛參加實習的護士來説這僅僅是簡簡單單的七個字嗎?普普通通的一位母親,她為什麼能有如此不簡單的舉動,説出如此不簡單的話呢?請聯繫下文再去體會。學生通過讀書體會到:透過母親“平靜的眼神”和“輕輕的話語”,可見母親把那位護士當作了自己的孩子,在鼓勵她,支持她,同時也希望自己的女兒在將來的工作中也能得到患者的支持和鼓勵。在這樣有層次的導學中,學生深層次地感受、理解課文的語言文字,促進思維發展,提高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

另外,在課堂教學中我還注重課堂資源的整合,如始終將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貫穿導課、品讀、結課,同時又引入了中國台灣作家羅蘭的話,論語中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等,做到了拓展與文本的緊密結合。

《將心比心》教學反思 篇2

因為這是一篇閲讀課文,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我儘量做到大膽放手,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能力,用自己最感興趣,最擅長的方法學習,通過小組合作,全班交流,來取長補短,達到整體的完整。如:學生在初讀課文時,我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讀書方式讀書,然後思考課文主要寫了哪幾件事?學生讀書的興趣很濃,交流時的氣氛也比較好。

其次,重視朗讀和讀後感受,強化學生對語言的感悟過程。如在學習第二個故事時,我讓學生細讀觸發點——只見母親輕輕地對護士説:“不要緊,再來一次!”找得很準,並且牽一髮而動全身地擴散深入開來:數數媽媽説的話,幾個字,簡簡單單。請你深入到這個故事中,再去讀一讀、品一品,你還會覺得簡單嗎?“再來一次”對這位剛參加實習的護士來説這僅僅是簡簡單單的七個字嗎?普普通通的一位母親,她為什麼能有如此不簡單的舉動,説出如此不簡單的話呢?請聯繫下文再去體會。學生通過讀書體會到:透過母親“平靜的眼神”和“輕輕的話語”,可見母親把那位護士當作了自己的孩子,在鼓勵她,支持她,同時也希望自己的女兒在將來的工作中也能得到患者的支持和鼓勵。在這樣有層次的導學中,學生深層次地感受、理解課文的語言文字,促進思維發展,提高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產生“一處傳神,境界全出”的境界。

學完這篇課文我在隨想本上佈置了一個作業,讓學生寫寫自己對文章最後一段的感想。第二天當我批改作業時發現,學生感觸還挺多的,特別是部分學生的心得體會讓我愛不釋手。學生聯繫自己的生活經驗去談自己對將心比心的理解,説得很好。我想通過對這篇文章的學習,學生一定會受到教育,懂得在生活中多從別人的角度出發為他人着想,給別人多一份寬容和尊重。

《將心比心》教學反思 篇3

今天,作為新教師的我接受了教研室老師的聽課指導。本次我選擇的是一篇略讀課文——《將心比心》,這是一篇很簡短的小文章,文中用兩個小事例展現出生活中人與人之間應將心比心,用自己的真心去換取他們的真心,這樣我們的世界會變得更加和諧。文章語言精練,沒有曲折的故事情節,卻給讀者帶來很大的震撼力。

因為這是一篇略讀課文,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我儘量做到大膽放手,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合作能力,用自己最感興趣,最擅長的方法學習,通過小組合作,全班交流,來取長補短,達到整體的完整。如:學生在初讀課文時,我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讀書方式讀書,然後思考課文主要寫了哪幾件事?看看哪一小組概括的既準確又精練?學生讀書的興趣很濃,交流時的氣氛也比較好。縱觀整節課,我親切自然的教學語言、大方得體的教態、適當有效的評價、切實有效的學習效果得到了陳老師的肯定。但是在磨課、上課、評課的整個過程中也引發了我很多的反思。

略讀課文究竟該怎麼上呢?我只是粗淺地認為略讀課文也應該做到“精”、“略”得當。雖然略讀教學講究“簡”、“略”,但也需要有“精”的部分,否則略讀就成了“泛讀”,那效率就低下了。由於受教學時間的限制,略讀課文中需“精”讀的點要更突出,更集中。因此我們需要反覆斟酌,尋找準確的着力點,從而使力氣真正花在刀刃上。正如《將心比心》中出現了兩個小故事,該如何把握呢?是兩個都具體展開還是選擇其一?在反覆的思考後我選擇了後者,我就課文中第二個故事而展開具體化,事實證明這樣既節省時間、不顯重複,教學效果又良好。

其次在教學方式上,教師應更關注學生的自學能力,不用過分注重朗讀等方面的重複指導,應給學生創設機會讓其大膽自學,讓學生的課堂學習不受拘束。最後在教育意義上,我想通過對這篇文章的學習,學生一定會受到教育,懂得在生活中多從別人的角度出發為他人着想,給別人多一份寬容和尊重。作為老師的我,通過對本文的學習也深受體會,在教育孩子的同時自身也受到了教育,在教育教學中也學會了將心比心,這是我更有價值的意外收穫。

《將心比心》教學反思 篇4

這次有幸成為我們學校磨課教師中的一員,同一節課上了三次,每一次都有不同的收穫。在這個過程中讓我真正體驗到磨課的過程是一個成長的過程,這個成長來源於同事們的幫助,每一次講課後,我們大家都會湊在一起,各抒己見,思維在交流中碰撞,許多真知灼見在相互的交流中產生,我們一起討論教學設計是否合理,教學思路是否清晰……甚至細到一個問題如何提問更加有效,怎樣板書簡潔明瞭……這樣不斷改進,不斷提高,使我真正感受到了集體科研的強大力量。

《花的勇氣》這篇課文選自馮驥才的散文《維也納春天的三個畫面》。課文細緻而又生動地描寫了作者在維也納尋花的經過以及由此產生的心理感受。學習本文,一是引導學生體會花兒在冷風冷雨中怒放的氣魄,領會作者對生命的感悟;二是引導學生通過對語言的感受、領悟,不斷吸收和積累語言。教學本課的重點是引導學生體會含義深刻的詞語的意思,感受作者語言的優美。教學的難點是理清作者感情變化的線索,理解變化的原因。

在教學中,我重點抓住作者看到的三個畫面——沒有花的綠地、千萬朵小花藏身的草地、花的原野來解讀感受文本,抓住重點詞語,通過朗讀,品出言中之意,悟出言中之理,感受言中之情。我給予孩子充分的自主探究時間,讓他們畫出文中描寫作者心情的句子和令自己感動的句子,並在下面寫出自己的感受。

我鼓勵孩子大膽表達自己獨特的體驗,給予他們真心的讚美。孩子們爭先恐後,那精彩到位的回答讓我出乎意料。教學時,我還不忘讓學生找出自己喜歡的詞句進行品讀賞析,與學生進行交流探討,感受本文語言之美,領會作者用詞造句的精妙。

語文教學應以讀為主,本課的教學我還特別注重朗讀的指導,讓學生有感情地朗讀相關句子,體會作者感情的變化 :失望——吃驚——遺憾——驚喜——震撼。在看到花的原野時,學生第一次朗讀並不好,我就讓學生看圖片感受,那一聲聲驚歎之中,我已經知道,他們下一遍肯定會讀得更好,果然如此。通過反覆誦讀課文,體會作者的感情變化,認識到生命的意義。最後點題,無需多費口舌,孩子已領會作者的感悟:小小花兒居然有如此氣魄,在冷風冷雨中傲然挺立,這是花的勇氣,是生命的勇氣。

課文的最後,我讓學生結合身邊的事物,如梅花、蒼松、竹子、小草等,談談它們身上所具有的勇氣,聽着那富有詩意的語言,感受着學生飛揚的心神、激情的朗讀,他們對課文的理解也更深入了。

這堂課雖然沒有我想象中那麼完美,可是在每個孩子心目中確實印象最深的一節課,因為,在他們心中不在是靠別人支配,自己是學習的主人。從這堂課,我深深領悟一句話,那就是“磨課是一種折磨,也是一種享受”!

《將心比心》教學反思 篇5

本課教學內容是人教版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國小數學第十一冊第43~44頁比的意義。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學過分數與除法的關係,分數乘除法的意義和計算方法,以及分數乘除法應用題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高年級學生具有一定的閲讀、理解能力和自學能力,所以在教學時,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研究、探索、討論、總結,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自主學習能力。

今天這節課情境很多,由此我想到,在情境的運用引出比的意義,讓學生多舉一些生活中的比來體會比在生活中的廣泛存在,例如:在舉例中學生會提到比賽場上分數之比,通過分析,讓學生明白生活中的比是兩個數的倍數關係、兩個量相除的關係,而比賽中的比,只是採用了比的書寫形式,它並不表示比的意義。學生的大量實例會感染其他學生體會到生活中的比,從而達到學習目標的實現。

《將心比心》教學反思 篇6

《放小鳥》是蘇教版國小語文第二冊的一篇課文。講述的是“我”放飛一隻小鳥的故事,告訴我們鳥是人類的朋友,表現出少年兒童愛鳥的童心。全文共4個自然段。第一自然段講“我”看到小鳥在籠子裏不吃不喝,非常着急。第二自然段講“我”聽到鳥媽媽在叫喚。第三自然段講“我”決心放小鳥回家去。第四自然段講小鳥飛走時向“我”道謝。這篇課文語言優美,充滿兒童情趣,適合朗讀。

課文中有許多地方小作者和小鳥的心理活動和語言是可以讓我們去推測的,去思索的,這些心理活動和語言的想象有助於學生對課文的進一步理解。教這篇課文時,能理清課文脈絡,能順利完成課時目標的要求。

《將心比心》教學反思 篇7

古詩《登鸛雀樓》是唐代詩人王之渙的代表作。詩人通過描寫登鸛雀樓觀看太陽西沉、大河歸海的景色,告訴人們要看得遠,就應站得高的道理,同時也反映了詩人積極向上的進取精神。為了讓學生能夠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課文,真正理解字義和詩句內容,深刻感知詩的意境及藴含的道理,我在教學前對學生進行了學習情況調查。通過調查,我瞭解到學生對古詩《登鸛雀樓》比較熟悉,有部分學生已經能讀、能背了。但發現學生所謂的能背,僅僅是一種機械記憶,有些學生不但不認識詩中的一些字,而且,有的連字音也讀不準,字形也不清楚,更不明白詩意及藴含的道理。同時,我還發現學生通過以往的學習,已經積累了一定的學習方法,具備了一定的學習能力,而且,他們能説的喜歡自己説。

對學生的情況充分了解後,我開始對學生進行有的放矢地教學。我在教學時,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主體,讓他們運用已有的讀新課文的方法來初讀古詩,即先自由讀課文後面的生字,再自由讀課文,然後同桌互讀互查,讓會讀的學生幫一幫暫時不會讀的學生,讀準字音,讀通句子。從而進一步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在學習中互相合作的精神。另外,我面向全體。在檢查自讀情況時,我先檢查生字,再由生字連詞。對於學生容易讀錯的字詞,我進行重點指導、糾正,如:“登”、“層”是後鼻音,“鸛”是三拼音,“樓”的發音要到位等等,真正把字詞教學落在實處。而且,我充分調動學生利用多種感官,動手、動口、動腦去學習生字。教學“入”字時,與“人”比較。這是個形近字,先讓學生討論交流,一起説説“入”和“人”的不同之處,再以順口溜的形式幫助學生強化記憶;在教學“欲”字時,通過動畫演示,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並通過自己的觀察、學習去解決問題,使學生嚐到了成功的喜悦。

在教學中,我還充分利用課文插圖、媒體演示、反覆朗讀體會等方法,引導學生進入角色、換位思考,設身處地,幫助學生明像入境,讓文字所代表的客觀事物的圖像,在學生腦海裏明晰出現,讓學生真切感知那種美好的情境,感悟出古詩所藴含的“站得高,看得遠”的道理,知道了要想取得更大的進步,還要不斷努力。

教學後,我作了認真地反思,覺得這節課除了具有上述優點之外,還存在着許多不足之處,其中最大的不足是在評價學生時,原先設計好的恰當的評價語言被一些蒼白無力的評價語言所替代,使學生未能真正體驗到那份成功感和愉悦感。今後,我會不斷地努力,不斷地鑽研,不斷地改進,把發現的不足作為自己對教學探索的動力。

《將心比心》教學反思 篇8

《秋遊》這篇課文是蘇教版國小語文第三冊中的一篇情景交融的記敍文。全文生動地描繪了同學們在老師的帶領去郊遊的情景,表達了孩子們沉浸在秋天大自然中的歡快情景。我覺得這節課的亮點就在於我能隨着課堂教學的實際需要,以學生的朗讀為主,串起看圖、想象、説話,讓學生在讀讀、看看、想想、説説中,用心體驗,用情表達。

一、以讀為主,引導看圖、想象,培養語感。

低年級的閲讀教學要將讀貫穿始終,讓學生進行多種形式的朗讀、鼓勵學生多誦讀,在誦讀實踐中增加積累,引導學生在讀中感悟,讀中體驗,達到以讀激情,以讀悟情,以讀代講的教學目的。

課文的第二、三自然段繪形繪色的描寫出了秋天的特點,為幫助學生體會秋天的美麗。我先讓學生觀察圖畫,具體感受秋天的天空美在顏色是“藍藍的”,美在“一望無邊”,美在白雲的形態變幻;秋天的田野美在色彩斑闌。在學生有了具體感受之後,鼓勵學生大膽想象:“白雲有時像什麼?有時像什麼?”我着力誘導學生在頭腦中勾勒具體的畫面,培養語感。當學生把白雲的變幻,田野的五彩斑闌描述得很美時,我創設了一個語言情境:“小朋友説得可真美呀!誰來把這美景讀出來?” 這時我有意先讓一名朗讀水平一般的學生讀,再讓一名朗讀水平較高的學生讀,當一名學生朗讀時,其他學生閉上眼睛聽,進入課文的意境中,然後讓學生評議他們的朗讀。這一教學環節的設計,我創設了朗讀 情境,採取了激勵措施,通過對比讓學生知道該怎麼去有感情地朗讀,從而激發學生朗讀的興趣、提高朗讀技能,使學生真心投入,真情流露。

二、閲讀教學中重視對學生語言文字的訓練。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國小語文教學要切實地對學生進行紮實有效的語言文字訓練,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根據新課程理念,在教學第四自然段時,我緊扣“開心”一詞,讓學生説説你從哪些語句中感受到同學們玩得很開心,再通過想象訓練用“有的……有的……有的……”練習説話,來喚起孩子們的生活經驗。當學生通過有關的語句感受到了同學們的歡快心情時,我引導學生轉變角色,以小主人公的身份走入課文,融入課文,鼓勵他們學着文中的孩子向着藍天亮開嗓子,有的孩子喊:“這真是一個美麗的豐收季節。” 有的孩子喊:“我們多麼開心呀!我愛這美麗的秋天。”學生完全被感染了,“開心”在課堂上空飄蕩着。這時,學生有感情地朗讀着課文,在讀體會、感悟,表達這種心情。

三.不足之處:

1、在學生用“有的——有的——有的”説話時,學生説得不太好,我應該讓學生聯繫生活經驗來説説:你來到草地上,會做哪些事情,再啟發學生將話説得更具體些,這樣的訓練才會更紮實。

2、在指導學生朗讀第三自然段時,學生讀出了莊稼的色彩美,但整句話讀得不夠流暢,欣喜的語氣還不夠。如果我在備課時能夠充分研讀教材,把場面和語言表達形式結合起來指導學生朗讀,那麼學生才會在讀中體會莊稼豐收時農民伯伯內心的愉悦!

3、在指導學生用“白雲有時像——,有時像————。”想象説話時,圖片放得過快,對學生的説話沒有起到很好地提示作用。另外,學生想象的內容比較單一,教師沒有及時加以引導。因此,我覺得在低年級,老師適時啟發性的語言是十分重要的,同時一定要根據學生的回答及時運用一些教學機智。只有這樣,一堂課才會更完美! 

《將心比心》教學反思 篇9

現在的孩子都是家長手心裏的寶,含在嘴裏怕化了,捧在手心怕摔了。因此,孩子的嬌氣與蠻橫是每一個家庭的必然。怎麼改變孩子的現狀呢?趁着第二單元的學習主題,我便嘗試着讓孩子們改變自我。瞧!

在教學《看電視》一課之前,我佈置學生回家預習課文,並額外地佈置學生回家觀察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在家裏愛看的電視節目。第二天的課上,導課時,學生們都很高興地把昨天自己觀察到的情況告訴了我。此時的我,並沒有揭穿孩子們的做法,而是將話題一轉,説:“小朋友們,現在我們要去一個人家看看,瞧瞧他們一家是怎麼看電視的”。學生們都躍躍欲試,因為昨天的預習學生基本知道了每個人都愛看什麼電視。點了一名平時還愛發言的學生回答之後,我又順勢問:“爸爸為什麼把最愛看的足球賽換成奶奶最愛看的京劇?”有些反應比較快的學生就説:“那是因為爸爸愛奶奶唄!”真好,學生能答到這份上,應該就是能理解課文要表達的主題了。

“是呀,爸爸愛奶奶,所以把最愛看的足球賽換成奶奶最愛看的京劇。現在你們知道奶奶為什麼又把京劇換成足球賽嗎?”學生們幾乎不用思考,都説“因為奶奶也愛爸爸!”

“是呀。因為愛,所以爸爸和奶奶互相讓着電視節目。”請小朋友們再仔細看看圖,奶奶在看足球賽時表情如何?

“拍手歡笑。”“誰能説説這又説明什麼呢?”“這還是説明奶奶愛我和爸爸。”……

幾個小節教學之後,我不忘趁熱打鐵,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那能告訴老師,以前,你們家看電視是怎樣的嗎?是不是以你看電視為主的呢?”有不少學生沉默了,還有的低下了頭。“從今天起,你又會怎麼做?是繼續看你喜歡的動畫片,還是把精彩的電視讓給爸爸媽媽或者爺爺奶奶呢?”學生們都舉起了手,大聲地説:“我不會再搶電視看了!”“我要把好看的電視留給我愛的家人看!”

聽到這樣的回答,我樂了。語文教學,不光是教學生會學生字,會讀課文,還要教學生學會愛長輩、愛家人。

《將心比心》教學反思 篇10

《醜石》一文通過發現一塊醜石其實是隕石的前前後後發生的故事,告訴我們:真美、大美可能深藏於大丑之內,不能完全用世俗的、淺陋的眼光去評判事物的美和醜。

教完這課,我深切地領悟到,要使學生主動、富有個性地學習,必須從學生這一主體出發,在課堂上為他們栽下一棵枝繁葉茂的梧桐樹,為他們創設一個揮灑自我的樂園,從而實現“我喜歡學,我樂意學”。

同時,也讓我感受到這種對比託理的教學方法的好處所在,對於高年級的學生猶如“靈秀之泉”,滲進他們的心田,對培養情感、啟迪思維、發揮學生主體,培養學生的自主性、參與性、創造性,審美情趣,提高綜合素質都有積極和推動的作用。

另外值得我深思的是,作為新時代的教師,一定要做到創造性地運用教材資源,挖掘教材,活用教材,拓展教材,全方位地發揮自身的創造力和能動性,給學生創設一個良好的學習情境。靈活多樣的教學形式激發了孩子的積極性,也使我深刻地感受到勇於創新的緊迫,提高課堂駕馭的能力,與學生同進步前進,才能適應時代的需要。

《將心比心》教學反思 篇11

《操場上》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人教版)一年級上冊的一篇識字課文。這篇課文包括一幅插圖,6個詞語和一首兒歌。詞語為體育活動的名稱,第一排的活動以“手”為主,第二排的活動以“足”為主。這節課要讓學生認識“王,足”以及“打、拔、拍、跳、跑、踢、球、高、步”九個生字。根據教材特點,我把生字分為兩類處理:一類是帶提手旁及足字旁的有規律可循的生字;一類是字形較為複雜的“球,高,步”。在教學設計的時候我準備運用不同的方法個個擊破。希望孩子能在輕鬆的氛圍識字,給孩子良好的認字環境,是我上這節課的初衷。的確,在我的努力下,課堂收效較好,反思起來課堂上呈現的三個場景讓我十分滿意。

場景一

當一幅精美的“操場上”豐富多彩的體育活動彩圖出現在孩子們面前時,他們高興地發出讚歎聲。我乘機問“孩子們,你們喜歡操場上的哪些體育活動呢?“孩子們爭先恐後地告訴我,這種情境的創設扣住了孩子們的心。接着,我提出了一個很巧妙的問題:“其中有些活動與手有關,你能找出來嗎?”這樣,“分類”概念的滲透很自然,隨即我又抽出“打、拔、拍”三個字,問:“它們三個字,你發現有什麼共同特點嗎?”這些問題為即將進行的學習活動提供了良好的鋪墊。隨後讓學生自己開動腦筋想辦法記住這些字,“一石激起千層浪”,孩子們更加活躍,有的説“拍的白就像一個小皮球,小朋友在用手拍皮球。”還有的説“拔中右邊有一就像拔河用的繩子。”創新思維的火花迸發了!我趁熱打鐵,讓孩子記住字形的孩子做出相應的動作。在遊戲中掌握了字形,理解了字義,真是“一舉兩得”。在做“拍”的動作時,我親切地説;“請你輕輕地拍拍你的同桌,和他打個招呼,問聲好。”小朋友們高興地和同伴打着招呼,好一幅温馨美好的畫面。

場景二

在孩子的精神世界中,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我把“跳高、跑步、踢足球”三個詞語並排貼在了一起,問:“小朋友們看老師在幹什麼?你發現了什麼?”孩子們興奮地告訴我,他們都和腳有關,都帶有“足”。那我們能和這三個字交個朋友嗎?這樣期待性的語言,又將孩子推向了學習的主體位置。

場景三

“球、高、步”沒有規律 ,字形又比較複雜,但我要讓學生認字並不難,只要肯動腦筋,想辦法,會和很多字交朋友。“球”字的教學我採用了擴詞的方法,如“你知道哪些球類?”“我們住在哪個星球?你還知道哪些星球?”

“高”這個字給了孩子們更大的想象空間,在課堂上又一次地掀起高潮。有的孩子給它編了順口溜:“登高望遠,”高高高。有的孩子從字形上分析:“高字的開頭就像一座高樓,兩個口就像窗户。”有的説:“高字就像一個小孩在瞪着框子往高爬。”我微笑地聽着,情不自禁為這些孩子豎起大拇指。這時教師也由“獨奏”轉為“伴奏”,在課堂上發出和諧的音符,使教學開放而靈活。

“步”字出錯率較高,我用擺一擺的方法,讓學生用剛才的演示來編一個順口溜:“上字加一豎,少字去一點。”這樣的識字水到渠成。

這節課這九個字認得輕鬆,而且學生也掌握了一定的認字方法,教學過程中,我不斷地對孩子的點滴成功給予充分的鼓勵,使孩子產生成功感,並積澱起參與的信心,讓課堂湧動着生命的活力。

《將心比心》教學反思 篇12

這是一篇閲讀課文,課文很長,如何在一節課內完成這篇課文的學習:

我想首先得讓同學們運用以前所學的閲讀方法進行快速地閲讀,迅速地捕捉文中所傳遞的信息。

第二、應該放手讓學生自讀自悟,然後全班交流,教師點撥,既做到以學為主,也發揮教師的指導作用。

第三、精心處理教材,緊扣文章主線展開教學,教學線路清晰,重點突出。

這堂課,開篇與結束緊密相連,教學環節環環相扣,給人一氣呵成,渾然一體之感。在教學過程中出現了大段的老師的話語,看似説得有些過多,擠兑了學生學習的時間,但是使學生對閲讀的認識得到了昇華,激發了學生對閲讀的熱愛之情。所以我覺得這些時間花的也是值得的。

《將心比心》教學反思 篇13

在第二課時的教學中,我認為以下幾點是做得比較好的:

一、設各種情境,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句話一點不假。有了學習的興趣,課堂教學就成功了一半。在這節課上,我利用多種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快樂鳥”考同學生字詞;表演讀,背誦;讓學生隨着《快樂的節日》歌曲唱歌、做動作;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表達快樂的心情等情景的創設,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注重指導學習方法,提高學生自主參與能力。

學習已經不再是單一的學會知識了,而是要學會學習的方法,這就需要老師給予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使學生真正會學,真正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

在自學自己喜歡的小節時,我出示了“學習小建議”,第一讓學生有明確的學習目標,能夠順利地進行學習活動,第二是讓學生學會自學的方法,是一個 學法的指導。在學文時,穿插了説話的訓練和詞語的積累,學生説了很多的好句子:我聽見河水嘩啦啦地流着。小樹向我們招手。小草向我們點頭。星星在眨眼睛。太陽向我們微笑。……在快樂的氛圍中發散學生的思維,開闊他們的想象空間,從知識、能力方面進行學習。我還設計了全班交流的機會,讓學生在交流中互相啟發,也傾聽到別人的想法。

三、注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獨特的體驗。

學文重在情感體驗,然而每個學生的情感體驗是不同的,在教學過程中我注重學生獨特的體驗,讓他們讀出自己的感受,説出自己的想法。你想怎樣去讀?你心情怎樣?讓學生在讀中感悟、摸索、體驗。當學生説的不是老師認為的標準答案時,沒有批評,學生的積極性得到了保護,課上就出現了一隻只高舉的小手,一雙雙求知的慧眼,一個個創新的答案……

當然,這節課上還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如在閲讀、感受、體驗、學習課文時,還需要讓學生更深入地去讀課文,可以讓學生説説你從哪些詞語或句子體會到了快樂,讓學生有更充分的時間去“品詞賞句”,加深對詩歌的理解,昇華感情!在學文時還可以聯繫生活實際,讓學生説説自己從幼兒園到現國小二年級的一些快樂生活體驗,這樣能更好地渲染快樂的情感。

《將心比心》教學反思 篇14

在教學《古詩兩首》時,我抓住“春”這一主題,與其説是在教學兩首古詩,不如説是讓學生通過兩首古詩徜徉在更多描寫春天的美詩文中,從而感悟春的勃勃生機,春的萬紫千紅。

除了兩首古詩之間的整合,本課教學還巧妙地引入朱自清的散文《春》,使古今詩文得以整合。課始,以“盼望着,盼望着,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導入新課,揭示了整節課的主題,奠定了課堂的情感基調。課末,以《春》的結尾三段豐富了春的內涵,提升了學生的情感。在這兒,詩、文各有自己獨特的語言個性,又具有相同的精神內涵。“詩”是“文”的濃縮, “文”是“詩”的詮釋,其有效結合,使學生置身於更廣闊的語文空間,營造了課堂的濃濃春意。另外,新舊知識的整合在本堂課中也有體現。課前談話讓學生背誦已學的描寫春天的古詩,照顧到了學生的“最近發展區”,課終鼓勵學生閲讀和摘錄有關春天的美詩文是對課堂教學的延伸拓展。

《將心比心》教學反思 篇15

我課前瀏覽了課文。本課閲讀的重點是小慶齡拒絕父母的建議,堅持留在家裏,難點是透過對話和動作來領會人物的內心世界和性格特點。學完本課我反思了:

一、閲讀課文的教學重在“放”。還課堂給學生,還時間給學生。本課語言樸實,人物的內心和性格是從人物的對話和動作中體現出來的。因為在學習本組課文的第一篇課文《灰雀》時,對本組的四大名人之一的宋慶齡作過一些解釋。所以這環節,讓學生去搜集有關宋慶齡的故事。通過自己所蒐集的故事去感受名人,偉人獨特的人格魅力!我巧妙地出示了兩個詞“失信”與“守信”。並串句形式引導學生走進文本。“守信勝過有名氣,一次不經意的失信,可能毀了你一生的名譽。”“一個可愛的人不僅要有漂亮的外表,更要有美麗的心靈。

這個環節,我並沒有出示與課文有關的閲讀要求。而講述的是我們在生活中應該做一個什麼樣的人?誠實守信是心靈最聖潔的鮮花。它是人與人之間友誼的橋樑。我講述自己生活中的故事,因為我的講述學生頗感興趣。教室裏爭着講故事的場面活躍了課堂。有個男孩講到:星期天,他和小夥伴約好一起回家,結果小夥伴先放學走了。可自己又不知道,就在校園裏等呀,找呀,更生氣的是那小夥伴回到家狀告自己在學校裏玩,媽媽拿着條子來接他回家,回到家還着打了。因為這他和小夥伴不一起玩了。我追問了學生,聽了這個故事想明白什麼?(一個女孩説:“誠實守信是友誼的橋樑,它需要耐心呵護。)説的真好。板書課題《我不能失信》。孩子們非常願意去讀,他們用自己的方式進行學習。“圈、點、畫、批、寫”等閲讀方法。我出示小黑板,有關課文中的詞語串聯:高風亮節、心明眼亮、飛蛾撲火、撲朔迷離、信口開河、信誓旦旦、通風報信(拓寬學生閲讀面。)

班上大部分學生能通過“朗讀,默讀、選讀、跳讀”等方式,在讀後寫體會。(有個小個子女孩,她寫到:讀完本課,我知道了這篇課文講述的是宋奶奶小時候“呂行”(履行)自己諾言的故事。這個故事讚揚了宋奶奶誠實守信的可貴品質。讀完這課,我想到了在我們的生活中常常因為不講信用而傷感情,傷友誼。那是……)還有孩子這麼寫到:難怪宋慶齡之所以能成為……是因為她小時候就懂得怎樣做一個讓人尊重的人,要想得到別人的尊重,首先得講信用,尊重自己。比如文中講到……(這孩子用中心直面開頭,真的很不錯的。)

二、閲讀課文的教學不能忽視“讀”“悟”“寫”。每個單元都安排了閲讀課文。也正是老師在前幾篇課文閲讀感悟中有了方法怎樣去體會文字與故事的快樂。本單元都是通過動作描寫體現人物的心理活動和性格特點。在閲讀與寫作的引導中,如何引導學生通過文本模式達到妙筆生花。為此,人物之間細節的動作神態往往是文章的亮點,也正是作者文筆妙用的技巧。

比如,本文人物的動作描寫不是很深,卻能讓讀者透過這僅有的幾個動作來領會人物的內心世界和性格特點還是有難度的。在這裏我出示了文本內容,“當父親拉起慶齡的手就要走、時慶齡、把手抽回來。”這個動作彌補了人物語言所未能達到的效果,更直截了當地表明瞭慶齡的態度。還有文章結尾處對人物的動作描寫“慶齡點點頭,甜甜地笑了,”這是對自己選擇留下來的肯定,同時也突出了人物的品質。出示文本的目的,是引導學生在寫作中,怎樣通過動作描寫體現人物的心理活動和性格特點呢?

下面安排了學生口述“自己最熟悉的人”。為了學生不受概念所壓,我出示了説話題目“我的班主任老 師”“我喜歡的人”“我的同桌”“媽媽失言了”“老師笑了”等。(這個環節學生表現不錯的。班上有個成績差的孩子,他説的文題是“老師笑了”他説到:那是讀一年級時,我是一個連降兩級的學生,沒有哪個老師喜歡我,更沒有哪個老師對我笑。自從來到了王老師的班上,王老師常常把笑容送給我。那是放學了,老師把沒寫好字的同學留下來重寫,我也是其中的一個。這時,老師來到我身邊,伸手握住我的手寫字,這時老師像被什麼東西嚇壞了,説:“孩子,你的手……?”我的手,聽外婆講,我的右手,是有5個拇指,但是我的大拇指長在十指的骨節上,醫生説,必須剪掉,就這樣被剪掉了。從此我就只有四個手指寫字,總是握不住筆,所以寫的字很醜。我望着老師,連忙來擦掉這些字,老師一手抓住了我的小手説:“孩子,別擦掉這些字,你的這些字是世界上最漂亮的字!”然後,老師摸着我的頭,甜甜地笑了。(這孩子説的是千真萬確,我在不瞭解時,沒少讓他重寫,還撕過他的本子,現在,這孩子的字是班上較為漂亮的字了。)

讓孩子們相互交換習作,畫出小習作中表動作的句子,並學着旁批。(這是體現閲讀與寫作的意義。)

揭示簡單的寫作技巧,要把握好文章的主要內容及所要表現的主題。在寫作的過程中,要選擇能表現主題的動作進行描寫,與表現是題關係不大的動作可以少寫,甚至不寫。在具體的動作描寫時,還要注意用詞準確,而且要符合實際。比如,體現一個同學在發本子的過程中的自私心理時,引導學生可以對人物展開適當的動作描寫:小紅髮現自己的本子有一頁很髒時,她瞥了一眼同桌,眼珠一轉,故意把同桌的橡皮碰到地上。當同桌彎下腰去撿橡皮時,她連忙把自己的髒本子換給了同桌。同桌撿完橡皮,她裝作若無其事的樣子衝同桌微微一笑。(例文中人物的心理與性格特點都表現得淋漓盡致。)為了更進一步的訓練學生能這樣的表達人物動作描寫的技巧。

安排學生寫一寫“我的同桌”(學生表現好,有的學生邊寫邊笑,小孩兒之間的事有趣又可愛,他們怎麼想就會怎麼做,只要鼓勵學生怎麼做就怎麼寫一定會生動的。)

三、閲讀課文的教學抓關鍵詞與“習作模式”。本文最生動的是人物對話,這給學生習作引領的是一種模式。怎樣理解人物的對話?本文的問話和答語較多,充分體現了宋慶齡和父母當時的所思所想,引導學生在理解人物的對話時,要抓關鍵性的詞語及提示語來理解。如,出示例句“父親見慶齡停住了腳步,奇怪地問:‘慶齡,你怎麼不走啦?’”“奇怪”和“怎麼”可以看出父親的疑惑和慈愛。又如,“‘不行!不行!小珍來了會撲空的,那多不好啊!’”兩個“不行”説明宋慶齡已經認識到儘管明天教小珍疊花籃不是不可以,但是讓她來了撲空會使自己對不住小珍。學生還可以進行互相交流,來理解人物的對話,從而領會人物的內心世界和性格特點。(在這過程中,結合學生習作片斷説明,讀書更不放一難,要懂得關鍵詞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總之,閲讀課文的教學,首先的教學思想得“放”“圍”“總”“評”“寫”等讓閲讀課真正落到實處。

《將心比心》教學反思 篇16

分數乘整數是“分數乘法”教學的第一課時,是學生理解分數乘法意義的起點。這部分教材是在學生已學的整數乘法的意義和分數加法計算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

在教學中,我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努力結合現實的問題情境,將計算學習與解決問題有機結合,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分數乘法的意義。創設學生喜歡的實際情境,讓學生根據實際問題的數量關係,列出算式。學生很容易結合整數乘法的意義,列出乘法算式。這樣處理,既有利於學生主動地把整數乘法的意義推廣到分數中來,即分數和整數相乘的意義與整數乘法的意義相同,都是求幾個相同加數和的簡便運算。

在教學分數和整數相乘的計算法則時,我指導學生從讀一讀,説一説,練一練,想一想,議一議五個方面入手,例如:教學3/10×5,首先讓學生明確,要求3/10×5,也就是求3/10+3/10﹢3/10+3/10+3/10是多少,並聯系同分母分數加法的計算得出3+3+3+3+3/10,然後讓學生分析分子部分5個3連加就是35,並算出結果,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觀察計算過程,特別是3/10×5與35/10之間的聯繫,從而理解為什麼“同分子和整數相乘的積作分子,分母不變”。接着讓學生自己嘗試練一練7/10×5,然後進行集體交流,看一看能不能在相乘之前的那一步先約分,比一比在什麼時候約分計算可以簡便一些,從而明白為了簡便,能約分的先約分。

總之,本節課我能儘量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改變以例題、示範、講解為主的教學方式,改變以記憶法則、機械訓練為主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投入到探索與交流的學習活動之中,讓學生變被動為主動,參與到算理的探討、運算規律的歸納中來。

《將心比心》教學反思 篇17

閲讀教學最根本的任務就是教學生學會讀書。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中,要保證學生有充分的時間去讀書,要指導全班學生都能把課文讀正確、讀連貫,還要有感情地朗讀,所謂有感情地讀,是要做到批文入情,要讓學生的情感活動伴隨讀書的全過程,關心課文中人物的命運和喜怒哀樂,真正體會課文表達的感情。

本課教學,我借鑑薛法根特級教師的教學方法,用“一句話一顆心,一件事一片情”來指導學生朗讀理解課文。教學時,選擇了課文中兩句話,一句“雪兒,這兒就是你的家,你安心養傷吧!”一句“從此,我天天和雪兒一起到陽台上去看藍天,去看藍天上那飄飄悠悠的白雲……”。將課文的閲讀理解與朗讀指導有機結合,通過朗讀,讓學生體會到我説的每一句話,為雪兒做的每一件事都包含着我對雪兒的一片深情。讓學生這樣去讀課文,就能從平實的字裏行間讀出課文中豐富的情感,發現別人讀不到的東西。

學習是學生在學,教師應該引導、服務於學生的學,本課教學中,注重發揮學生自主學習作用,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具體體現在以下兩處:

一是設計話題,以任務和目標引導學生自主閲讀。如在精讀課文時,學生根據中心話題,“在與我相依相伴的日子裏,我是怎樣對待雪兒的?”讓同學們小聲自由朗讀課文2-5自然段。邊讀、邊想,用鉛筆在課文中劃一劃。再進行小組討論,交流反饋。

二是交給方法,讓學生學會閲讀。如:教師運用“一句話一顆心,一件事一片情”這個方法教學完兩句後,再讓學生運用這種方法,選擇你最感興趣的句子,讀給大家聽。

《將心比心》教學反思 篇18

告訴人們,在逆境和壓力面前,既要勇於抗爭,也要學會退讓、以退為進。是對學生進行閲讀訓練、陶冶性情和培養意志的好教材。在整個教學中,我以“讀”作為貫穿整個教學的主線。注意課外延伸。力求“讀中感悟、導之以行”。努力為學生營造一個寬鬆、民主、探索的空間。在教學中抓住以下兩點:

一、 感悟文本,突出重點

課文第三自然段具體的表現了雪松與積雪抗爭的傲然姿態。“反覆的積,反覆的彎,反覆的落,反覆的彈……不論雪下得多大,雪松始終完好無損”。在教學時,我以讀為主線索,以讀促情,以悟促讀,以自讀、默讀、齊讀以及創設情境的引讀這多種形式的讀,邊讀邊想象,讓學生感受到雪松與積雪抗爭時的情景,使抽象的文字變成具體可感的畫面,讓雪松那頑強抗爭的形象清晰印入學生的腦海中。

二、導之以行,突破難點

文中的啟示比較難懂,也是本課的難點,我通過以下幾條途徑來突破難點:首先誘導學生身臨其境,與旅行者一道感同身受;其次引導學生感悟旅行者的話語,把握重點;然後通過《卧薪嚐膽》這則小故事讓學生具體感悟“先彎曲一下,作出適當的讓步,以求反彈的機會”的含義,並留下鮮明的形象,深刻的印象;最後通過聯繫生活實際,通過課堂延伸體驗啟示,突破難點。

《將心比心》教學反思 篇19

《揚州茶館》是朱自清先生的《説揚州》節選。朱自清是一位語言大家,他的散文以純真樸實的風格見長,給人疏朗清新的感覺。這篇《揚州茶館》,作者如一位老茶客,帶着後生到揚州茶館品茶吃點心。在不急不慢中,向你娓娓道來飲茶的先後順序、燙乾絲的具體步驟、揚州小吃的特色等等。

本文層次清晰,共分為三小節,分別介紹了零碎小吃、燙乾絲、小籠點心這三類揚州小吃。作者抓住了每類小吃的特色,有條理地從色香味、做法、選料等方面介紹。第二小節“燙乾絲”的製作過程是本文的教學重點。

在課文的導入環節,我讓學生説説自己愛吃的小吃,學生的學習興趣一下子就被調動起來了。在這篇課文的字詞教學方面,我還是採用了學生自學的方式,也取得了比較好的效果。在理解“兜攬”一詞時,通過給學生創設情境,想象自己就是賣零碎的,自己會怎麼叫賣生意,能夠更加深學生對語言文字的理解。但在學生交流表達時,聲音都比較小,沒有叫賣的感覺,我應該加強指導。

學習文章時,我先讓學生找到概括寫揚州茶館特點的句子,然後指導突出重點朗讀,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讀懂了文章的大致意思,也為後面的學習打下了基礎。在學生找到揚州茶館吃的花樣後,我引説“在揚州茶館,有______等零碎小食,有______,還有______,所以説吃的花樣______。”這樣的句式,在訓練運用句式説話的同時,也是為了幫助學生理清文章的脈絡。

在指導學生學習零碎小食的部分,通過讓學生自己讀,找到這些零碎小食共同的特點,在讀中感悟到一個“香”字,並讓學生髮揮想象,通過一邊聽他人朗讀,一邊閉上眼睛,在腦海中復現茶館的畫面,再來談談“走進揚州茶館,我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我聞到了什麼?”學生彷彿身臨其境,能夠將各自的所看所聽所聞清晰地表達出來,進一步體會到了課文內容,達到了預期的教學效果,同時也提高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這篇課文的教學重點是把“燙乾絲”的過程清楚地説給大家聽,學習複述也是本單元的訓練重點。對於剛學習複述的學生來説難度比較大,老師要給學生鋪設好台階,因此,在這一部分處理中,我先給學生觀看我在網上搜集到的製作燙乾絲的視頻,讓他們邊看邊想廚師做了哪些動作,然後再圈出文中的動詞,體會作者用詞的準確細膩。再通過填空,理清燙乾絲的先後順序,然後再抓住重點詞嘗試邊做動作邊複述,有了動作的輔助,複述就不會太難了。

課後,經過戚老師的點撥,我想在這個環節,可以處理得更到位些,在藉助影像感受語言文字的準確之後,在同桌互説的同時可以再播放一遍視頻,再次利用影像加深學生的直觀感受,多給學生一些扶手,學生也會説得更好。

另外,閲讀好文本是上好一堂課的關鍵所在,揚州茶館的著名不僅是由於茶館中吃的花樣最多,還與揚州人的生活習慣、風土人情息息相關。於是我提出了“揚州人為什麼愛上茶館呢?他們僅僅是去品嚐茶點嗎?”這樣的問題,讓學生對揚州茶館有更深層次的認識,初步感受到中華民族飲茶風俗及飲食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時,也對教學有個整體的迴歸。

在多位老師的指導下,使我在本篇課文的教學上有了更深的理解及研究,對自身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有了及時的改進,讓我在這次評比課中收穫不小。

《將心比心》教學反思 篇20

《金色花》篇幅短小,而意藴豐贍,是泰戈爾散文詩集《新月集》中的代表作。它寫一個假想——“假如我變成了一朵金色花”(首句),並由此生髮想象——一個神奇的兒童與他母親的“捉迷藏”,描繪成一幅耐人尋味的畫面,表現家庭天倫之愛,表現人類天性的美好與聖潔。這樣一幅畫面,可以從多種角度進行觀照,揣摩其不同的意味。

乍一看,在我們面前展現的是一幅兒童嬉戲的畫面。畫面的中心人物是“我”——一個機靈可愛的小小兒童。“我”的突發奇想,變成一朵金色花,一天裏與媽媽三次嬉戲。第一次嬉戲,是在母親禱告時,悄悄地開放花瓣散發香氣;第二將嬉戲,是在母親讀《羅摩衍那》時,將影子投在母親所讀的書頁上;第三次嬉戲,是在母親拿了燈去牛棚時,突然跳到母親跟前,恢復原形。“我”“失蹤”一天,卻始終與母親在一起,對母親非常依戀。“我”幼稚天真,卻藏着自己的祕密,惟有他母親不知道,最後母親問 “到哪裏去了”,“我”説“我不告訴你”,這是得意的和善意的“説謊”,仍流露出對母親的愛戀。總之,“我”是在以兒童特有的方式表現對母親的感情。故事雖短,但是有完整的情節,情節發展有波瀾。人物在情節的發展中各顯現其性格:“我”的性格是天真活潑、機靈“詭譎”的,又是天生善良的;母親的性格是沉靜的、虔誠的,也是善良的、慈愛的。兩人的性格形成鮮明的對比。善良、善意,是母子兩人性格表現的主旋律,而“我”的“詭譎”與母親的“受騙”則與主旋律“不和諧”,產生一些微妙的變化,創造出特殊的意趣。

在教學過程中我主要側重三點:一是詩的語言美;二是詩的畫面美;三是詩的情感美。我覺得本課最成功的地方是最後一個環節:創意表達,昇華情感美。在這一環節,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

你讀了這篇文章,是否也覺得我們要為深愛着我們的母親作些什麼呢?我們用有創意的作業,來表達我們一顆感恩的心!

如果你忽然具備了文中小男孩的神力,你準備變作什麼來表達你對母親的滿懷愛意?

學生自由想象,用“我要變作……”説話。

1)假如我變成了一條清清的溪流,我要在媽媽工作累時,讓媽媽來到我身邊,聽我唱一支歡快的歌曲,抖落滿身的疲憊;我要在媽媽口渴時,讓媽媽品嚐我甘甜的水,使她重新變得容光煥發!

2)假如我變成了一朵小小的白雲,我要緊緊跟隨着媽媽,使媽媽不管走到哪兒,都免受烈日無情地炙烤。

3)我要變成一股清風撫摸着你;我要變成水中的漣漪,當你浴時,把你吻了又吻。(泰戈爾《告別》)

學生表現都很活躍,在練習的過程中加深了對母子深情的體驗。總結這節課的成功經驗,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

一是在教學中,既鼓勵學生讀,又讓學生明白應怎樣讀、為什麼要這樣讀,使學生在充分體會詩歌藴涵的感情的同時,還掌握了朗讀技巧,不僅讀懂了詩,也學會了怎樣讀詩。

二是簡化了教學環節。以前教詩歌時,總是將“語言賞析”單獨安排一個環節。這次我嘗試將“朗讀”、“理解”、“品析”結合起來,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如在“吟讀”環節中,為讀好最後兩節,指導學生分析語言的句式排列;在“解讀”環節中充分利用點評,指引學生在解讀中賞析語言。這樣的安排簡化頭緒,為學生贏得更多朗讀和思考的時間,提高了學習效率。

三是美化課堂。恰當的運用多媒體,或創設氛圍,或激發興趣,或配樂朗誦,或畫面點綴等,為課堂添色不少。另外,教師優美的語言也讓課堂富有情韻。

《將心比心》教學反思 篇21

我們小班組正進行着行為跟進式活動,其中我執教了語言活動《香香的被子》,現在我就説一説我的執教情況和執教體會。

這個活動選至我們“冬天來了”這個主題活動中的一節課,我的活動目標有兩個方面:1、傾聽故事,學説故事中角色的對話。2、瞭解太陽的好處,喜歡在陽光下活動。在開始導入部分,第一次我選用了第三人稱“小豬”,讓它來引出故事,第二環節,我安排的是出示掛圖,讓幼兒理解故事內容,在出示掛圖時,我沒有讓幼兒仔細看圖,只顧自己講述故事,幼兒的興趣就不是很濃導致幼兒對於故事的理解不是很透,對於引出學説故事中角色的對話鋪墊的也不是很明顯,第三環節是完整欣賞故事,由於幼兒對故事的理解不透在這一環節角色的對話,幼兒就很難完整的説這句話了,最後我是用了一個角色表演,幼兒自由選小動物練習故事中的對話,孩子們對於小動物很感興趣,但是不能完整的説故事中的話,孩子的注意了就轉移到了動物的圖上,整節課在重點練習故事中角色的對話體現的不是很明顯,進過組內的老師分析、交流、指導,第二次就變成了,導入部分我利用幼兒的已有經驗來提問,“冬天了,太陽出來了,我們小朋友都去曬太陽了,小動物們去幹什麼了呢?”引出故事,第二環節,我先出示圖(1)讓幼兒先自由觀察,發現小動物們都在幹什麼,再有老師講述故事,依次來出示其它圖片,第三環節是教師完整講述故事,練習故事中角色的對話,第四是角色表演。

圖片的出示,再通過故事的講解,對於故事的理解十分容易。在第一次試教時,重點的不突出,對於故事的不理解,孩子在練習角色表演時,對話就不是説的很好,第二次把圖片出示先讓幼兒觀察,再講述,幼兒對於故事的理解就吃得透點,對於動物的對話就做好了鋪墊,把幼兒的積極性調動起來,一個有生活來的故事,再有故事回到生活,把活動昇華,讓幼兒的經驗也有所提升。

《將心比心》教學反思 篇22

我們來下棋,也稱為對弈,是一種古老的遊藝活動。它源遠流長,歷史悠久。發展到今天,棋類已分為圍棋、國際象棋、中國象棋、軍棋、跳棋、遊戲棋等等,其中有些種類已成為世界性範圍的腦力體育活動。下棋融科學、藝術、競技三者為一體,能培養下棋者靈活敏捷、綜觀全局的思維習慣,是陶冶性情、健康身心的益智活動,既可以兩人對弈也可以多人對局。

平時兒童最愛玩的棋是遊戲棋,這類棋一般由成人設計。而本課卻是讓兒童玩自己設計的棋,這對於處在“自我”意識較強階段的學生來説,是件非常得意的事情,對於培養美術學習的興趣很有幫助。第一課時我讓每個學生設計一個棋盤,同桌之間下下棋,看看誰是真正的棋王,這立即引起了他們的學習興趣,一直到下課同學們都還興致勃勃的下棋。第二課時更有趣,用橡皮泥設計棋子,並把他們擬人擬物化,孩子們的想象力真是豐富,一塊小小的橡皮泥在他們的手中不一會的時間就變成了可愛的國王、王后、將軍、士兵、小馬......離下課還有5分鐘的時候我把一些優秀的學生作品在班上展示,學生們興奮的不行。所以在以後的教學中要既強調創意,又要注意活動的功能與目的。課中將繪畫、手工製作和遊戲結合起來,既安排了立體造型設計,又有平面圖形設計,讓學生了解“物以致用”的設計思想,掌握設計的一些簡單步驟和法則,培養設計意識,逐步提高了他們的審美評價能力。

《將心比心》教學反思 篇23

《鳥島》主要寫了聞名中外的青海湖鳥島春夏兩季的景象和鳥兒活動的情景,字裏行間流露了對鳥島的喜愛,對學生初步進行保護野生動物的教育。全文敍述條理清楚,語句流暢,文字優美,很適合朗讀。根據課文的特點。我以朗誦作為貫穿課堂教學全過程的主線。

一、給學生創設願讀、樂讀、會讀的閲讀情境。

鳥兒對於國小生來説,是很熟悉,因為在生活中司空見慣,但對於有千千萬萬只鳥的鳥島來説,卻是很陌生的。因此教學中,我以“讀”為主軸,激發學生的情感,激發學生的內在動力,努力為學生創設一個願讀的情境。

二、通過各種形式的朗讀,促進學生新知識的內化。

對於學生來説,生活經驗不豐富,生活體驗更不全面。學生通過聽覺、觸覺、視覺等感官的協調作用,才能有效地促進心理內化,才能更準確地掌握重點,突破難點。從而內化學生自己的知識儲備,如我在教學第三自然段,多媒體出示了夏天鳥島熱鬧的情景。精美畫面,不僅激發了學生濃厚的興趣和討論的慾望,而且使學生對鳥島有了更深刻的瞭解,學生反覆朗讀重點句,讓學生在讀讀、議議中進一步體會夏天鳥島熱鬧的特點。從而把這些來鳥島的信息轉化為自己內在知識儲備的部分。

三、讓學生領略語言文字的精妙。

課文第二小節寫了春天鳥島上的情景。教學時,我聯繫課題上面的插圖讓學生把自己想象成其中的一隻鳥兒,説説是懷着怎樣的心情來島上的。這樣進入了角色,感受語言的內在動力,喚起了學生的情感活動,為有感情地朗讀訓練奠定了基礎。“從遠方飛來”、“築巢安家”、“養育後代”等詞句與最後一個自然段中“沒有人去碰一下”呈現了一種因果關聯,教學時不妨可先設疑,鳥兒為什麼要從遠方飛到這裏來築巢安家、養育後代?學完課文最後一個自然段,這個問題就迎刃而解了,當然也更好地説明了鳥島之所以聞名中外的原因。

第三小節是全文的重點所在。由“熱鬧”一詞,引出了鳥島上“鳥多”、“鳥窩多”、“鳥蛋”多。這一自然段的教學,同樣可以發揮插圖的作用,激發學生想象,通過紮實的訓練,提高學生理解和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根據栩栩如生的插圖,我們可以設計這樣的語言訓練:“六月是鳥島最熱鬧的時候,各種各樣的鳥兒聚在一起,它們有的

,有的 ,有的

……鳥島成了鳥的世界。”另外,“密密麻麻的鳥窩”雖然從圖上不能看到,但我們同樣可以激發學生去想象,想象鳥窩裏是怎樣的有趣情景。寫鳥蛋,不僅寫其多,還寫其色彩之美。這裏和前文的“築巢安家”、“養育後代”又相呼應。這一自然段的教學可讓學生從前面的角色中走出來,以“來島上游玩的人”的身份談談六月的鳥島給你留下的印象,這就讓學生真正走進了鳥島,併為感情朗讀及最後一個自然段的學習作好鋪墊。

我在第四小節對學生進行説話的訓練設計中,是在讓學生欣賞了鳥島的圖片,和充分自由朗讀這一節後,來讓孩子們談感受的,並且考慮到一部分基礎比較差的學生,我給了孩子們一個句式,讓這部分孩子也知道該怎麼説。孩子們暢所欲言,都談到了鳥是我們人類的朋友,自己也要向他們學習的想法,課堂氣氛十分活躍,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很高,學生的表達和想像能力在不知不覺中得到了提高。

《將心比心》教學反思 篇24

最近,我組織孩子們進行了一次閲讀活動,閲讀故事《狐狸與烏鴉》。一開始,我讓孩子們欣賞色彩鮮豔的故事書封面:叢林裏有一棵枝繁葉茂的老樹,樹旁有兩隻可愛的小動物。這一畫面令孩子們的眼睛為之一亮。我説:“小朋友們看了美麗的封面,你們會想到什麼呢?”頓時,孩子們七嘴八舌嚷開了:“我想知道狐狸和烏鴉之間發生了什麼事。”“它們面對面的,在説些什麼呢?”“它們遇到了什麼困難,是怎麼解決的。”……

在整個活動中,孩子們的思維很活躍,因為他們都有自己的經驗,他們觀察分析畫面,想像一些故事情節,有自己獨特的認識。在這個過程中,幼兒的理解遠離了作品的原意。有的説:“烏鴉騙了狐狸,給它的肉是假的。”有的説:“狐狸要烏鴉做女王,所以烏鴉把肉送給狐狸吃。”還有的説:“狐狸肚子很餓,肉是向烏鴉要來吃的。”沒有一個孩子能講到:烏鴉是因為聽了狐狸的好話而上當受騙的,狐狸的那塊肉是從烏鴉嘴裏騙來的。而且,最後孩子們所表達的想法也各不相同。婷婷説:“我喜歡狐狸,因為狐狸聰明、會動腦筋,所以得到了那塊肉。”濤濤説:“我喜歡烏鴉,因為烏鴉善良、心好,自己捨不得吃,把肉讓給了狐狸。”麗麗乾脆説:“我想告訴狐狸和烏鴉,你們不要騙來騙去,應該自己去勞動找吃的。”最終,孩子也沒有説到故事的主題上來。在活動結束前,我讓孩子們講述故事,每個孩子都講了自己所看懂的故事。

活動後,我反思這個問題:在閲讀活動中,孩子們所理解的故事情節遠離文學作品原意時,教師應該如何作出反應,是去順應孩子,呵護他們創造性的思維火花,提升他們的經驗呢?還是按部就班地追求原定的教學目標,把孩子的思路引向作品的主題呢?

我想,我們所追求的應是“以兒童發展為本”的教育理念。在教學活動中,我們不僅要關注教育目標的實現,更要考慮實現這個目標是否有價值,以及實現這個目標的過程和方式是否有助於孩子的發展。我們不要太在意活動的結果是不是符合作品本身,而應更多關注活動是否能激活孩子的思維,孩子的發言有沒有自己的理由,在交流中能否擦出火花,產生共鳴?文學作品本身也是作家創作出來的,作家未必然,讀者未必不然。教學的最終目的並不是把孩子的思路引向“標準答案”,讓學生掌握“標準答案”。如果那樣的話,我們的教學哪還談得上有創造性、有個性呢?